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淺釋 蘇行三博士編釋

佛學淺釋 蘇行三博士編釋

第七章 出世間法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蘇行三博士編釋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七章  出世間法

佛學的世間法,叫人認識自己及自己在宇宙間的地位。其實,佛學是著重在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叫人超脫三界,不再受生死的輪轉。其超脫法,分為二大綱要:一、小乘;二、大乘。乘,有運載義,如舟車可運載眾生出三界的苦海,到極樂的佛土。小乘如小舟,只可以載修持的自己一人;大乘如大船,可以渡修持者,同時也可以運載很多人。

(甲)小乘

小乘學人,見到世間的生物,經過生、住、異、滅,在三界裏流轉,都是被業力所支配,而受種種的果報;因此要了脫生死,就從果上尋因;等到明白受果的因,才努力用種種的行持法以消滅它,而得到解脫。所以小乘的目的,是純粹在求自己的出世。這出世法有兩條路可走:l.依照佛法修持的,如親聽到佛的聲音而得解脫的,叫聲聞乘;成功的時候,叫阿羅漢。2.細心觀察因緣的生死輪轉而悟道的,叫緣覺乘;成功的時候,叫辟支佛。現在先講聲聞乘的四聖諦。

l.四聖諦:聲聞乘最主要的道理,是在四聖諦。諦字意思是真理,它包含著苦、集、滅、道的四法。

一、苦諦—迷的果┐

                ├世間的流轉

二、集諦—迷的因┘

三、滅諦—悟的果┐

                ├出世的解脫

四、道諦—悟的因┘

一、苦諦:所謂苦諦,就是小乘行人看見一個人在生活時,受著寒暑饑渴的迫煎;疾病時,受著疲倦酸痛的摧殘;老年時,手足不靈,眼耳不明、不聰,體力敗退等的欺襲;將死未死的時候,不能用語言形容他的苦。雖然說少年時,事事稱心如意,但是有時免不了親愛的人要分離時依依惜別之苦。那麼反一面,所憎怨的人,大家不喜歡相見面,偏偏處處相逢,加以這個色身喜歡種種事物的享受,在要享受的事物,求不得時,所受的苦,是別人家所不懂的!況且一己的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日夜迫著追求,叫你的精神及肉體充當牛馬,更是普通人所共有的苦。

二、集諦:人生既有這麼多的苦,是不是它們自己會發生的?到底這些苦是那裏來的呢?所以我們須要找出招集此苦的因,仔細一找,原來一切的苦,都是見、思二惑所造出來的。見惑是一切的妄見,思惑是貪、瞋、癡等妄情,二惑迫使身口意造出種種的業因。

三、滅諦:已經找到見思二惑,是造出種種苦的因,我們須要努力消滅它們,叫它們已經有的滅亡,還沒有發生的,讓它們不發生,這就是滅諦。

四、道諦:我們已經知道見思二惑,是招集一切苦的因,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消滅它們呢?這個方法,就叫道諦。道諦以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為最重要。用很簡略的話來說,律藏中最初級的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若是學佛人能夠守這初級的五戒,他的身心(肉體與精神)兩方面,無邪無惡,又不再生邪生惡,我們請問:他夠不夠一個模範的好國民?學定可以靜心息慮。心境只是無限的光明,那些什麼邪思、妄想,更是無從發生。慧是智慧的略稱,智是了知有為事相的,慧是通達無為之空理的。前者是世間法,後者是出世法。這一門的學識,是斬斷二惑的利劍。進行的方法,以修持四念住為入門的道路。四念住的內容,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字是觀想的意思。普通人貪愛這個色身,是見思二惑的觀念,最難斷滅的。要滅這種偏見的惑念,我們用(l)「觀法無我」來對付它。因為萬法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立的,我們的色身,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構造這個假相的細胞,天天在那裏生新的代替舊的。人們的色身,這樣的變換流轉,可見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我。那麼人們所貪愛的是那一個?倘使有鄙陋的人,連這個變換不定的假相也貪愛起來,那麼請他將(2)「觀身不淨」想一想:這個色身在新陳代謝作用進行時,體裏的大腸堆積著糞;膀胱裏貯藏著尿;細胞間質充滿種種液體的廢物與毒素;兩肺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汗管排出來的汗;氣管咳的痰;鼻子噴的涕。請問這色身有那一部是乾淨的,是可愛的?就說最不要緊的,如灰塵弄髒了我們的手臉,人家還不高興和我們握手。最後一個人生活時,吸進體內的腐敗菌,或跟食物到胃腸裏的,在這個人死了以後,它們就進行腐化的工作。這個人死了三兩天,沒有食什麼,可是他一天一天的肥大起來。天氣熱的地方,五天七天,冷的地方十天八天,那個色身肥到發亮,最後,砰的一聲脹破了,喲,其味無窮也!生前死後,一樣的那個色身,唉,你還是十二分的貪愛它嗎?(3)況且一個人生活時,就是為了這個色身,才會受到種種的痛苦。假使他的眼光放開些,記得這色身僅僅是一個假相,不該讓「神為形役」;那麼「觀受是苦」,就發生效力;苦就慢慢減少,以至於無。(4)我以為「觀心無常」,才是斷惑最犀利的寶劍。一個人的佛性,是清淨不變,永恆不滅。但是住在人體時,被末那識所累。末那識,時時在作見思二惑所包含的念頭,計劃叫這個色身享受。這個思念發生,剎那消滅了,那個思念又發生了。念念不已,變換無常,而牽引起多少罪業。這樣一來,佛性被它們所蒙蔽,日見深厚,越難解脫。所以要徹底了解:這個末那識起作用的無常心,是很有害佛性的;不讓它有機會發生,再用禪定的功夫去克服它。

修道的方法,除了四念住外,還有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現在沒有時間詳細講了。

2.十二因緣:緣覺乘學人,最重要的學理,是仔細觀察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才曉悟生物的三世流轉,只在一個業力之網裡翻筋斗。十二因緣的內容是:《如下頁『三世流轉』表》

一個人生長在熱帶的地方,普通約十四歲,寒帶約十七歲的時候,身體就起一個大變動;男孩的音聲,由尖利變成宏大,長出鬍子;女子喜歡調脂,弄粉;這些男女孩已成長為男人女人了。這個時期,叫做青春發動期。不久他(她)們就會互相戀慕,與異性結朋友,再進一步,就有要求結為配偶的癡情。這一段男女互相追求時,佛學叫它貪愛或無明。

              ┌1無明—貪癡等煩惱..... .....迷惑

  ┌一、過去因┤

  │          └2行—身口意所造諸業.........業染

三│          ┌3識—起妄念,託母胎.........苦報

  │          ├4名色—名:精神的受想行識四蘊,色:肉體起分化苦報

世│  ┌現在果┼5六入—六根成形.............苦報

  │  │      ├6觸—出胎後對六塵...........苦報

流│二┤      └7受—因觸而領納世間之好惡等事以起七情.........苦報

  │  │      ┌8愛—貪染五欲

轉│  └現在因┼9取—因五欲而對境生取著心.....................迷惑

  │          └10有—身口意隨境作有漏之因為種子招未來之果....業染

  │          ┌11生—受未來五蘊身....................苦報

  └三、未來果┤

              └12老死—未來身逐漸衰老以至於死........苦報

第二步,依照社會的舊禮節:迎親,拜堂;或新式的在法庭裡,讓法官證婚,這對男女算結婚了。新人入新房,由身口意的造業,就成為夫妻。這一段佛學裏叫行。無明及行二支,是前一代父母的造因。

女人肚子裏的胎兒,最初的發源,就是雌雄生殖細胞結合成的一粒合子。這時候有一個阿賴耶識,帶著它所貯藏的一切業的種子,估計和這一對新夫妻有親子的緣分的,就借著這合子為緣,而投生在這粒合子內。這樣一來,合子就有生命了。這一段佛學裡叫識。

合子得到母親的養料,就長大分裂成二個細胞,以後約每二點鐘再分裂為四,為八,十六...... 在一日一夜,就有了一千多個;三四天裏,就有了幾萬個,合成為一實心的細胞團。一星期裏,成了一個內空外實的球形胚胎,叫囊胚。十天左右,囊胚發展成為原腸胚。二星期裏,原腸胚的細胞,就初步起分化作用:內胚層,慢慢的演發成消化和呼吸系統;外胚層演發成皮膚及神經系統;中胚層演發成骨骼,肌肉,循環,排洩,生殖等系統。到近一個月,成一條魚的樣子;內部的分化將近完成。這一段胚胎起分化作用,佛學叫名色。名,是將來管理精神作用的神經系統,色,是其他的七大系統。

一個月後,到第二個月底,胚胎的頭部,就慢慢生出眼、耳、鼻、舌;軀幹部發出手、足;阿賴耶識所住的腦,也發展為大腦、小腦、延髓、脊髓,及分到全體各部的神經。這段說明胚胎已慢慢發展成一個完全的胎兒,佛學裏叫做六入。

二個月後的胎兒,每天從母體得到的養料,將全體的各部分健全起來;到十個月滿足,胎兒出生了。它的末那識,就指揮著視、聽、嗅、味、觸、意等六識,借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前境認得色、聲、香、味、觸、法(萬法)等六塵。這一段在佛學裏叫觸。

小孩子出生了,得到父母的養育提攜漸漸長大。每天因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而領納著世間一切的善事惡事,到青春期。這一段佛學裏叫受。

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由過去無明、行二支為因,招來現在的果。

青春的少年,錯認前境的萬物為實有,又貪愛著這個假相的色身以為我,因此追求色身的亭受,而染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佛學裏叫這貪染心為愛。

一個少年,被熾盛的五欲所驅使,就計劃著種種手段,不論是合法的取得日用品,或不合法的佔據的,甚至搶奪來的。這一段佛學裏叫取。

這個少年人,婚後的一生裡,因為貪愛著自己的色身,兼愛著自己的妻兒;不管是順境或逆境,他的身口意就造出種種的善惡業的種子,藏在八識田裡。這一段佛學裏叫有。

愛、取、有三支,成為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這個少年人,一年一年的過去,不久就成為中年,幾十年後成為老年,最後,他死了,那個阿賴耶識,就連生時所藏的業因,一起帶去;再估計那些業力,該受生人趣或傍生趣的,就又去胎生,卵生或溼生去了。如果那些業力,該受生到天、鬼或地獄的,那麼就化生去了。這一段佛學裏叫生。

那個阿賴耶識投生後,不論在那一趣,壽命是短是長,終有一天會老、會死,再結束它的一期生死。這一段佛學裏叫老死。

生、老死二支,為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統觀十二因緣,只是一個業力之網,將八識輪迴生死在三界裡。如果一個人能覺悟到三世流轉,都是因無明而招來的苦;因此拔出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寶劍,斬斷無明,不再到三界裡受生,證入無生的聖界,就成了辟支佛。

(乙)大乘

大乘的意義,是大船或大車,可以運載自己,也可以運載多人,渡出迷妄的苦海,到達覺悟的樂土。大乘又稱為菩薩乘。菩薩二字,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音。菩提意譯是覺悟,薩埵意譯是有情意之生物或眾生。學佛的人,多數是自己在求成佛的真理,還要將佛學的真理,教予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也生起覺悟。所以凡是一面用佛法度自己出苦海,同時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的,就稱為菩薩,也稱為大乘行人。他的四宏誓願,就充分表現他為要度人,才如何的剋苦學道。因此,大乘可以說是入世的出世法。請你看看他修持的六度,就能夠明白他的大慈大悲心是何等的真切。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一、布施:大乘行人,因大悲心切,看一切眾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樣;所以量力布施,使受苦的人得樂。布施有三種:l.財施:自己酌量情形,用金錢或用物品去幫助窮苦的人。2.無畏施:用溫和的話,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人家,出離危難;讓受苦受難的人心裏平安,沒有恐怖。3.法施:眾生迷癡,身心不能超脫;所以菩薩用自己所學的佛法,講給人聽,使人學道而開悟。

二、持戒:大乘行人,嚴謹的勤持戒律,使身口意得到清淨,不造一切惡業。但是對於眾生有利益的,就勇往直前的做去。戒,有五戒:如l.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婬,4.不妄語,5.不飲酒;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好香塗身,過午不食,為八關齋戒;再加不捉持金銀財寶,共為十戒,後受二百五十比丘戒,為具足戒。

三、忍辱:終身供養父母三寶,不懈不怠;偶然受人家打罵挫折,不怨不怒;外忍饑寒,內忍七情五欲,這樣才能夠負起度人的困難工作。

四、精進:有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要不遲疑的立刻改正,有人提出對眾生有利的工作,我們要不避勞苦艱辛的馬上去做。清修學道,勇往直前,必抵於成。

五、禪定:菩薩在一方面,因為要救援眾生,所以精神須要有特別的訓練,才不會被世情所蒙蔽、社會所轉移。另一方面,磨練成佛,所以要靜寂其心,以免散亂。

六、智慧:菩薩因為要深入人間,教化眾生,所以要有遠大的學識;要方便的隨機引導,所以應該博覽聖典,多聞法要,才能夠充分的:l.了知宇宙之本體,及萬法之善惡邪正之事相,2.通達萬法之實相,以進於解脫門。

學佛的人,要心存菩薩之心,志行菩薩之行,雖然不能一時將此土翻成淨土,但眾生必能減少許多許多的迷妄、苦痛,這樣才配得上為佛弟子。

【書籍目錄】
第1頁:小引 第2頁:第一章 「佛」義及佛陀略史
第3頁:第二章 佛學 第4頁:第三章 佛學與其他學說
第5頁:第四章 佛學的目的 第6頁:第五章 佛學的學理
第7頁:第六章 世間法 第8頁:第七章 出世間法
第9頁:第八章 宗派 第10頁:第九章 三皈依
第11頁:第十章 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