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王鳳岐帶您走出養生誤區:好好活著就是健康 作者:王鳳岐

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日期:2016-06-05] 來源:  作者:王鳳岐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俗話說「四十以後病找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像有些中老年人從事了一些簡單的勞動之後, 常常會感到腰酸腿痛,那麼這個時候,他們不去考慮是因為勞動累的,而懷疑自己是不是腎臟出了問題,趕緊去醫院檢查。即便醫生告訴他們沒有什麼問題,有些人 還要去別的醫院再檢查檢查,非得把自己的「病」檢查出來不可。白花了醫療費不說,心理上也承受著不小的壓力,覺得自己像是得了絕症似的。這不是沒病找病, 是什麼呢?
  
  還有一些人看到別人患有某種疾病,往往會對號入座。比如說這段時間鄰居檢查出得了有糖尿病,那麼趕緊檢查一下自己有沒 有,即便是沒有,那些治療糖尿病的補品也端上自己家的飯桌。這種沒病找病的人比比皆是,卻不知,若稍不小心就真的有可能引「病」上身,並且還說,「我可能 預防得晚了」。
  
  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不找病的秘訣
  
  還有一些人純粹就是「沒事找病」。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不好的生活習慣很有可能把病給「引」過來。像那些「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和「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與生樂,起居無常」的壞習慣,不僅會損傷脾胃,導致後天失養,還會無故耗散精氣,不利於身體的健康。
  
   就拿熬夜來說,有些人習慣當夜貓子,白天的時候呼呼大睡,晚上卻要挑燈夜戰,其實這種做法就是沒事找病的一種典型表現。中醫上說「臥則血歸肝」,意思 是,晚上的時候,人們躺下睡覺,那時血就要去肝那裡「報到」了,可對於那些夜貓子而言,晚上不睡覺,是耗傷肝血的,肝血不足,自然也就不健康了。
  
  有病之後如何對待疾病呢?中醫說「三分藥,七分養」。什麼是「養」,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調理。比如說感冒了,如果這個時候大把大把地將感冒藥往嘴裡放,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挺有效,但時間長了,這些藥物會在體內堆積,從而讓身體產生抗藥性,以後吃再多的藥也就沒用了。
  
   換句話說,藥就起三分之一的作用,剩下的三分之二則就是調理的「舞台」了。可現在的人往往生病後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藥物上,好像有了病就得吃藥。在臨床 上我發現,凡是這個人有三年以上的病史,而且有三種以上的病,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吃了不少的藥,我認為這種患者是最不容易治癒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 這種人的身體已經被各種藥物旗號的「藥毒」給傷了,這個時候如果還是一味地服藥,那麼無疑是毒上加毒,而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解毒恐怕是最有用的辦法。
  
   所以對待疾病,就要像毛主席說的那樣,「既來之則安之」。然而很多人就是放不下,生怕自己「掛掉」了。這些心態自然也就會在潛意識中主導著身體向壞的方 向發展,最終把死亡招了來。那麼,怎麼才算把病治好了呢?只要病情穩定了,剩下的能通過飲食或者運動慢慢調理了,隨著體力的恢復、抵抗力的增加,漸漸地, 病也會一天天好起來,不要沒完沒了地再用藥了。
  
  凡事要量力而行,養生重在適度與守度
  
  養生就是「適度」與「守度」
  
   講衛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見的事情了。吃水果,得先洗乾淨再吃,蔬菜更是洗好幾遍才罷休。這些我們都習以為常,覺得只有講衛生了,疾病才不會找上 門來。其實,衛生不是簡單的乾淨,而是保衛生命的意思。老人們常常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您看那些流浪漢,他們對於「衛生」的概念差得很遠,雖然瘦 弱,但是也很健康,反而是我們這些講衛生的正常人往往疾病纏身。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沒有必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世上最講衛生的人,不要形成潔癖,而是要「適度」,保持一個心態的平衡。所謂的「不乾不淨」,就是讓你不要過於講究清潔,這是一個平衡理念。
  
  什麼是度?度是衡量一些事物輕重、長短,甚至多少的一個統稱,世間萬物都要遵循度,像制度、法度、氣度,乃至做人做事也要有個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凡事都要有「度」,養生也不例外,要適度、守度。
  
  我們都知道,中醫深受傳統文化影響,講求的是中庸。中庸是什麼?就是不偏不倚,是正。所以在平時的養生計劃中,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守度和適度,也就是適當、適度。
  
  藥王孫思邈提倡的「饑中飽,飽中饑」,就是說要保持飲食的平衡,既不能暴飲暴食,又不能整天餓著不吃飯。這就是飲食的守度與適度。有些人因為工作忙,饑一頓飽一頓的,則與適度和守度的養生理念相悖,哪裡還有健康可言。
  
  養生就是養平衡
  
   生活中有些老人,尤其是大病痊癒的老人常常抱怨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其實,人到了老年,機體本來就慢慢衰退了,這是生命規律使然。對於那些曾經患有 疾病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疾病就是身體陰陽不平衡了,中醫治病也就是在調理這個平衡,讓身體最大可能地趨於平衡。如果再生病了,自然也就要再達到一個平 衡。而這時的平衡不是真正恢復原來的狀態,而是在現狀態下的平衡。如果說70歲的人有個20歲人的心臟,這是不可能的,但70歲的人完全可以擁有一個20 歲人的心態。
  
  看中醫千萬不可盲人摸象
  
  中醫不能像西醫那樣分科
  
  以前同仁們講過這麼一個笑話。某日,一位患者對醫生說:「大夫,我經常頭疼,有時還噁心,睡不好覺,右手經常發麻、皮膚瘙癢,左腳的小腳指頭也疼,大便發乾,後背發緊,眼睛乾澀,有時還心慌,愛發脾氣……」沒等患者說完,那位大夫便脫口而出:「你今天到底看什麼呀?」
  
  這雖然只是一個笑話,卻形象地反映出了分科給中醫帶來的影響。其實患者只是把自身的症狀完整地告訴了大夫,大夫完全可以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患者到底是得了什麼疾病,西醫大夫很容易告訴你去什麼科看病,而中醫很難做到。
  
  現在也有不少人在去中醫院看病的時候過度局限在某科室中。其實這種做法對中醫來說是不合適的,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對於中醫分科過細不符合中醫的理念,首先要「檢討」的便是我們管理上的問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也按照西醫的方式進行分科,從而局限了中醫。因為 中醫不是這樣分科的,中醫分什麼呢?中醫可進行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等這種大範圍的劃分,與西醫現在即便一個內科又分好多種科室不同。中醫即便對某一 類擅長,也會兼治其他疾病,與現在這種「術業有專攻」的醫生可不一樣,患者只要掛中醫科。意思是無論什麼病,都可請中醫看。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簡介 第2頁:內容簡介
第3頁:作者自序 第4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1)
第5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2) 第6頁:第一部份:第一章 順應自然才是養生的大道(3)
第7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1) 第8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2)
第9頁:第一部份:第二章 藥食雖同源,但各有專攻;食能養人(3) 第10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1)
第11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2) 第12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3)
第13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4) 第14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5)
第15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6) 第16頁:第一部份:第三章 衣食住行裡的養生陷阱(7)
第17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1) 第18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2)
第19頁:第二部份:第四章 養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少各有不同(3) 第20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1)
第21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2) 第22頁:第二部份:第五章 孩子才是未來的希望,寶寶的中醫保養(3)
第23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1) 第24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2)
第25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3) 第26頁:第二部份:第六章 老理兒照樣能養生,民俗中也有養生經(4)
第27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1) 第28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2)
第29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3) 第30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4)
第31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5) 第32頁:第三部份:第七章 養生也要與時俱進,透過中醫看現代人的養生觀(6)
第33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1) 第34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2)
第35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3) 第36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4)
第37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5) 第38頁:第三部份:第八章 看清疾病的真面目,讓我們跟疾病說拜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