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八)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差不多,據說,當然我沒有辦法找他們來生給大家看,(一笑)大家也沒有這個功德可以上去。那麼,在兩邊,脅膀的兩 邊出生。到了欲界的上面的生命——肩膀上生,是肩窩這裡生的,向上走了。欲界還有五欲身,同我們一樣的肉體。所以老實講,如果完全站在這個立場,不作現代 科學知識的分析,神仙傳記上很多的神仙,一看,拿這個觀念來看,是欲界天的天人,的確有這個神仙,佛也承認有這個仙道。《楞嚴經》上給你說明白得很,仙道 是有,有十種仙道、十大類,壽命可以活得非常長,《楞嚴經》說得很清楚。有靠藥、修丹藥煉成的,有靠修煉精神煉成的。佛怎麼樣說呢?「未得證入」,因為他 沒有大徹大悟,所以仙道他不入魔道、也不屬於外道,就是仙道一種;可是沒有徹悟、沒有見道。相反的呢?假使他功夫走的是這個路線,他一旦大徹大悟悟道了, 他也是佛了。佛的秘密都在裡頭,告訴你他說了一半,下一半你自己去參這個話頭。那麼,這一類的還在欲界裡頭。

色界的色界天的人身呢?沒有肉 體,只有光、光彩,大概那個生命我們不可想像。那麼,生的不同(於)媽媽身上生,(是)從父親頭上、頭頂裂開生,而生得很快。所以我說,你看佛學,你不管 他對與不對,他所講的世界上的婚姻制度,欲界(天)的婚姻制度,已經與我們人世間不同;色界的婚姻制度也不同。我們欲界的婚姻,男女生人,是要「五欲相 觸」、「三元和合」,才受胎、受生。所謂五欲,大的五欲:色、聲、香、味、觸;小的五欲來講,就是:笑、視、交、抱、觸。五欲相觸、三元相合,才生人。

色界呢?就不是了,這兩性之間,就是人世間我們中國的文學所謂「一見鍾情」,相視一笑,眼睛看眼睛,同魚一樣,看了半天,一笑,懷孕了。不像欲世界那麼低了,以色界看欲界的人很低了。懷孕了以後,但是他照樣受生,男性頭頂上生。

你把佛學裡頭這個婚姻制度,這些行為把它累積起來;可惜你們沒有時間好好地寫——很好,很有趣味,一定是全世界暢銷的書。

到無色界的生呢?連光彩都沒有了,沒得生了,沒這個身體;有生命,沒有身體,所以叫無色界。

就 是說,我們要死,這個人善報是升天的,三界裡頭還分很多種。這個時候的中陰身,就死過去了。如果這個人升天的,這個時間的長短呢,看生哪一界不同,也有時 間性的。至於他的中陰呢?這個昏迷時間很短的,如果善報大的人,幾乎沒有昏迷。那麼他的這一個受生的這個時間、體量有多大?都是看你業報的發現。

換 句話說,我們譬如講,要死的時候,再來轉生的業報在哪裡發現?我們上次拿人道中間大概報告過。死過以後,當我們靈魂再清醒過來,曉得自己死了,這個階段, 就是非常快啊,快得不得了!所以一剎那之間——我們注意哦!看佛經,你不要忘記了,把這兩個字一下就把它過去了。(師彈指)這麼一彈指,有兩種說法:一種 說,這一彈指之間二十個剎那,彈指已經相當快了,他說這個中間包含二十個剎那;還有嚴重的講,這一彈指之間是六十個剎那,非常快,快速得不得了。但是你們 注意哦,所謂剎那的那麼快速,一萬年不過一剎那,這個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我們要瞭解哦,現在科學也瞭解,所謂那麼真講到我們真研究科學,看愛因斯坦的 「相對論」所講時間的這個相對的觀念,那個自然科學的、物理科學的理,同這個人文科學這個心性的道理,這一點是相通的。這個時間,你不要看到剎那是那麼 短,也就是萬年一剎那,剎那一萬年。所以這一剎之間將清醒的時候啊,我們中陰境界是給亮光嚇醒的,無比的光。

所以上次講到,因此修定的人, 必須平常練習到在定境中自性光明已經發現了,能夠定住了;在這個時候,那麼中陰的時候,這個自性光明一發起,那我們形容一句話:哈哈一笑,原來如此!就定 住了,定在一片光中,暫時不轉生了。這樣的情形,也可以說是一種「中陰成就」,在中陰境界才成就。換句話說,這個時候,定在一片光中。不過詳細地分析,注 意哦,你平常做功夫,諸位打坐學佛也好、修道也好,在座的各宗各派的都有,是不是能夠經常在自性光明一片定中呢?我想很少人有。因為這個你不要自欺了,老 實講你到達那個情況,一望而知,我早就看出來了。自性一片光明定中的人已經有往生的感覺,沒有身體了。譬如你打坐一定,不打坐也可以,站在那裡也一樣啊, 只要一進入定的境界,你沒有身體的感覺了,就是一片光,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當然這個光不是太陽,不是月亮,更不是強烈的電燈光,都不是。可以說,比太 陽、強烈的電光還嚴重——所謂自性心光,就定住了。所謂定住了,就在光中是一點妄念都沒有。所謂七情六慾,貪、嗔、癡、慢、疑,什麼身口意三業所發動的, 一點絲毫都沒有。等於一個鏡子,硬是鏡子擦得很亮的東西,一點東西、有一點灰塵,不要說有一點貪、嗔、癡、慢、疑,或者你覺得很高興:「哎呀,我已經得道 了!」已經不行了,這光線馬上變了,已經有染污了、念頭的染污,不對了。所以啊,一點都沒有,非常清淨。

那麼,在中陰境界,你認為到達這個 ——假使你在生修到這個程度,修對了沒有?還沒有。中陰境界,不過是光明一點成就而已,光明成就。這個中陰境界的成就了光明,並不是承認你是得道哦,你沒 有證得菩提哦,沒有大徹大悟哦!慧解脫不是這個事哦!譬如說有這個定力,有這個定力,這是第一。

第二,當我們這個生命死去,將清醒、中陰生 起這個階段,與光幾乎同時一段很空的境界,很空。這個空的境界,你注意,這個裡頭差別又很大。剛才提到光明,曉得無比的光明中間,那是空;因為空到極點, 自性心光發光明。同樣的,同太空科學相同的道理,我們在中陰清醒過來,在無比空**,無比的黑暗,不曉得多害怕的黑暗;那四顧茫茫、黑到極點。你這個時候 (如果)說加一點觀念:「哎呀,我下了地獄!」那就是地獄。如果這個人慧力很清楚,所以我常常告訴打坐的同學們修光明定的方法,你們已經學過的,我不是告 訴過你們,你們注意,《阿彌陀經》都給你露過消息,講過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換一句話,我給它加上:青色青光,黑色就是黑光,世界上無處不 是光、無一而不是光。學過科學我們也知道,紅黃藍白黑光,都是光。白的燈光這個也是光,黑的也是光嘛。那個能量、光的能量,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排列不同, 顏色就不同了。所以金剛鑽那麼亮、那麼漂亮、那麼值錢,金剛鑽的能量幾乎同煤炭一樣,只是排列不同。所以,在慧上解脫的人,即使這一段空沒有看到光,黑的 正好嘛,黑色黑光,空中就定住了,這個境界認得了。那麼,他一定住了以後,這個黑的境界立刻變光明了,所謂放大光明境,照見一切。這就是慧與定在中陰境界 的成就,如何求得解脫。

但是這個定的境界,大家年輕同學們聽了要特別注意,不要聽了這個境界打坐起來專門求一段光了、求一點空了,那你又不行了。根本上不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先休息一下,前面恐怕盤腿的朋友坐久了不舒服。

 

我 們剛才講到中陰境界,這個同我們切身生死有關係,也同我們現在學佛這個知見,做修養功夫是絕對的關係。一個空、一個光,認識它,我們心識在中陰境界認識 它,已經非常困難。認識清楚,能夠定住,心念定住了,這個定住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心念定;這個就更困難。定住了,不能說你了了生死;不過在生命的生死的過 程中間,你比較自己有選擇的餘地——不能說你有絕對選擇的能力,那要慧成就。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你看淨土三經,佛經也明告訴你,要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與心光相應的時候,臨命終時,佛光來接引。這個佛光來接引,自他不二的。你自性心光發現了,那是很快的。但是我告訴你,我們談經驗的話,不 要瞎吹了。往往我看到許多的朋友,念了一輩子佛,到臨死的時候念不起來了。當然念不出聲了,那是嘴念——心念、意識心念上沒有佛了;只有痛苦昏迷的境界。 你說以這樣的見解,平常理解不清楚的,到死的時候,一定說會往生、或者說一定會怎麼樣,那是靠不住的啊!非常非常靠不住。

你不要看有許多 人,倒是普通的人,沒有學佛,也沒有信什麼天主教、基督教,有些人做人很爽朗的、或者臨走的時候還***:死就死!好了,就這樣!——哎!很有道理!非常 有道理。所以我經常看有所成就的人,不一定在宗教徒裡頭。你注意我的話哦,並不是說,有成就的人不是宗教徒,(而是)不一定在宗教徒裡頭。就是宗教徒能夠 修養到真正的這個正路,也可以做得到。

道理呢,這個裡頭就要研究了,我只介紹大家《楞嚴經》第八卷,關於地獄六道輪迴怎麼生的、同心理什麼 關係的,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們平常修道的人,現在對於修道的人,光講打坐,大家都是喜歡打坐,坐在那裡第一個,你的思想沒有停過,粗的思想就沒有停過, 這個思想往來。儘管坐在那裡,熬腿,甚至於一坐三四個鐘頭,也不過是在那裡熬腿。做了幾十年功夫,好一點的,在細昏沉的狀態。細昏沉,好像剛才我講過的, 講話也聽見,什麼也清楚,迷迷糊糊的;身體坐著那裡很舒服,哎呀,好像自己覺得一身氣脈打通了,那很舒服;哎喲,一身這裡舒服、那裡舒服,不想動。你說你 坐在那裡幹什麼?那可見你的思想都在轉嘛,在貪圖那個舒服對不對?同我們覺得吃冰淇淋舒服,吃咖啡、吃糖舒服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哦!只換了一個,不過你 這樣覺得很舒服。然後迷迷糊糊,人家叫你說:某人,有人死了,你替我去抬棺材。你一定想這個人討厭,我在修道,他還叫我去抬棺材!對不對?你絕不幹,絕不 會肯下來,說:啊?死了要我幫忙啊?腿一撤,馬上去——你做不到。

實際上你坐在那裡,又在怨恨、又在罵人——貪嗔癡慢俱全的。人家到你面 前:討厭!我在打坐,走輕一點也好,衣服刮得那麼大,都是風!——你說你在打坐入定嗎?這不是見鬼嗎?!定不是這個境界。這個樣子的境界,你說臨命終時, 統統都在情緒裡頭。所以,《楞嚴經》告訴你,你在定中你會討厭人家,討厭人家這種動作打攪你,這一念就是瞋心。所以臨死的時候,或者臨死有一念瞋心,《楞 嚴經》告訴你怎麼說?「瞋習相交」,這個習氣,怨恨人家的這一念,這個心理作用——相交,「發於相忤」,就是「很討厭!」這個東西,心物兩方面構成了東西 了。「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這火災地獄就起來了。瞋是火哦!

所以我們大家學佛修道的,所以第六意識你沒有真正定住,你所有的境界都不是 定。大家同學們都問東問西的,我今天總統答覆你一句:要第六意識真定住了。第六意識怎麼樣定住呢?就是說,我們在禪觀的課上給諸位講得很清楚哦,我經常 說,不管小乘、大乘、顯教、密教,什麼都不管;佛說的法十個歸納: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身、念休息、念死。實際上真正的念 什麼?念佛先應該念死,佛把它排在第十位,實際上第一位。你上座也好,今天一開始念佛,你先念死;這一剎那之間,你當成自己「我已經死了的人」,什麼都不 管,這個身體也就是死了的人。你不要說「我現在先打個坐,等我下座精神好了,再來給你做事啊!」那是你念活,不是念死,你下不了決心,放不下來。如是念死 是第一。

所以我們有名的現代的,當然現在講過世了,叫近代了,淨土宗的大師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房間裡頭你進去,他沒有供阿彌陀佛像的,什 麼都沒有,(只掛)大大一個字——「死」,他自己抬頭一看,「死」,念法,念死的法門。所以沒有生死決心的這個心理,修定修不好的。所以大家統統都在玩弄 那個色陰境界的感受,這很嚴重啊!你坐在那裡,剛才我們講,就是你覺得坐得很好,身上氣脈周流啊,覺得很舒服啊,定境界清幽幽的,這個是細昏沉,細昏沉就 是無明根本。大家有沒有想,而且可以試驗,你這樣坐在這裡很好,現在我拿把刀在你身上割一下看,馬上割得你流血,看你還有這個清幽境界沒有?還有什麼氣血 流通、舒服不舒服?你絕對舒服不了了!那麼很簡單嘛,我現在這個舒服清淨境界,是因為我沒有病,身體很健康,坐在這裡感覺到舒服,這是感覺狀態啊!這個四 大肉體活著當然的事情,不算是定境啊!你在這個境界裡頭在攀戀,你到死的時候這四大分開了,你還有這個定啊?不可能的嘛!這是非常科學的嘛。科學就是說非 常現實的東西,你不要搞錯了。這個時候你不可能有定的。對不對?

那麼什麼叫定呢?定是第六意識境界,比如說,你或者一句佛號,念「南 無……」,或者想一個佛的境相;第六意識,我們假定現在有個什麼人來,馬上把我一刀一刀慢慢地割,我曉得,我投降你了你也把我殺掉,我不投降你也把我殺 掉,我反正不管了,念佛了!痛歸痛,這個意識是定的;這個意識叫定,意識的堅定。定了不給痛拉走,換句話相反地,我也不給舒服拉起走,不給清淨拉起走,意 識一念堅定叫定。不然我們這個意識的思想念頭,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不斷地來;所以必須要找一個東西,意識上找一個東西;你修空,可以呀,要空的境界是切斷眾 流。你說我現在空,現在一空,下一個思想不起來了,不來了、不准來了;過去這個思想過去了;中間就空。我永遠把心念保持這個空靈,不是昏迷的,也可以呀! 這不是道哦,是修空的一個方法。

我們哪一個人、學佛的人走修空的方法?空不了嘛。你上座的時候,所以千萬注意呦!上座打坐你以為自己在修 定,實際上都不是。都是被五陰境界牽著在走,沒有得定的人。得定,我們再三講,「系心一緣」,第六意識掛在一個東西。譬如一點亮光,我就把它定住了,定在 這一點亮光、這一個明點,是我的意境假造的;可是我意境假造這一點亮光,不動了,什麼境界都不動。那麼你身體坐得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不管怎麼樣,這一 點亮光是定的。定的,等於一個蠟燭點在那裡,沒有風,不搖擺了,而永遠這一點是亮著的。這個時候,沒得思想、沒得理解。有思想、有理解沒有呢?有!你這個 亮光、第六意識的這個意境還是定的、不動搖。像蠟燭點在無風的地方,不動搖,也不跳動,永遠是亮的。我的雜念思想,像那個風一樣,這些都沒有了,永遠是定 的。這個時候你自己曉得,我這個是淨的系心一緣;那個曉得的境界不是妄想,那個是慧與智的境界了。妄想是生滅心來的、分別來的。這個時候不起分別、不起生 滅心,我們引用儒家的成語,所謂「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所以不可思議,沒有思議它,智知了——這是慧的境界,這樣才是定。

那麼 這個定的境界,不被生理、心理的痛苦、歡樂等等牽引起走的,才是定,這是定境。那麼這種定境是切斷眾流的。初步哦,我是講最初步。實際上這個叫什麼?我們 以習慣的文字、習慣的思想來講,叫它是定境,實際上佛學的這個名詞準確了:梵文的原音——「奢摩他」,那就是「止」,得止,停止在那裡。把念頭停止,身心 的變化一概不管了,這個得止。那麼在這個境況之下,我們活著的人,這個生理變化很大,變化很大一概不理,變化都是過去的,只看心念止不止。

如 果能夠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個字啊,注意哦!我們平常念佛,有一點相當嚴重的錯誤,也許 在座有念佛的人。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六個音聲,是六個念頭湊攏來的,對不對?我們研究自己心理,南、無、阿、彌、 陀、佛,等於流水、同蠟燭一樣,我們一個蠟燭,拿個火柴給它點上,點上蠟燭亮了;我們粗看,這個蠟燭它永遠在亮,但是你看那個蠟燭光「噗噗噗」這樣跳動 的。實際上,當我們火柴一點上蠟燭,第一點亮光,那個蠟燭油上來,已經消散了;所以覺得跳動,因為第二點蠟燭油又上來接著,又亮起來了;第三點又接著…… 永遠不斷地接上來,我們看去是整個的亮光,實際上每一剎那、每一剎那那個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樣,乃至我們電能的光波也是一樣。所以電燈光波,假使用 一支管,我們就看到有時候覺得燈光閃閃的,電力不夠,它因為來的速度緩慢,我們才看到它的生滅、閃光。如果它速度來得很快的話,我們就覺得這個光沒有動。 實際上它都在動、消散的。這是有一點物理常識都很清楚。你看我們的心念也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念頭湊了一個念,這叫做念佛號。當我們在活著的時 候,那六個念頭湊成一個佛號,配合上呼吸,一口氣一口氣念,有好處,心容易得止,身體也容易調得好。

當然不要那麼開口叫:「南無阿彌陀 佛!」喉嚨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對、越散亂、身體也越來越壞;如果一口氣、一口氣,心很寧靜地念,身體越來越好,心念越來越寧靜——不能說得止。但是真到 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佛的境界是念什麼?譬如你一天假使念個十萬聲佛,做不做得到?很難有人做得到。當然不一定拿這個十萬,不要給數目限制,我早 晨起來一路念佛念到晚,要很專一的啊!念到中間,你念了自然氣力到某一個階段,不想念了,也沒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裡對於佛這個觀念存在著, 這個叫念佛,這樣才叫做「念佛」。

但是如果說,我念著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氣力沒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觀念也沒有了——那個不叫做 念佛,那叫昏沉,因為你第六意識上沒有佛境。意識有佛,所以念到這樣的練習呀,我們在死的時候,所以念佛,就是這一念,第六意識不要靠身體的,身體儘管分 散了,這一念在佛境界,專一了,得止了。那麼中陰的變去不可能了,決定是蒙佛光接引。

其實我講這麼一個法門,其他的法門大致上你可以相通, 這是非常初步的。換句話說,我們現生的這個打坐,坐在這裡;意識的念,其中沒有東西,(那麼)統統是白搞的。我們在座也有修道家入手的朋友,學道家的朋 友,也要特別注意,正統的道家修法同這個沒有差別的。要知道,正統的道家,順便跟修道家的朋友講一下,譬如道家的《悟真篇》上說:「壺內若無真種子,猶如 爐火煮空鐺」(鼎中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就是說,你打坐坐在這裡、定的境界——你不要解釋錯了:「哦!這個『壺內』是講肚裡,所以要守住丹田, 這個是『真種子』。」完全錯了!「猶如爐火煮空鐺」,道家也明明告訴你,什麼是真的丹頭一點,就是這一念,就是這意識。你坐在那裡,儘管是定,你定四十九 天也沒有用啊!其中沒有一點東西,其中無物,你坐得再好有什麼用?!只看到你一身肥肉,呵,你自己覺得在那裡通氣脈,在外面人看到就是一堆肥肉;像我一樣 瘦的嘛,就是看到一把瘦骨頭坐在那裡;肥的嘛就是一坨肥肉,這有什麼稀奇呀?你中間「其中無物」,不行啊!

所以,你們許多打坐的坐在那兒昏 昏沉沉,覺得我很舒服。有許多老朋友:老師講的我都懂——你就樣樣不懂!因為你妄念沒有斷嘛,沒有東西在裡頭。沒有東西那就不能構成一個東西嘍,修不成的 哦。所以我看了幾十年,很多修道學佛的人,最後,哎!那真是啊,就是「飄空而來,飄空而去。」所以我記得有個朋友有兩句好詩,順便說一下,大家人生境界都 是如此:「飄空一葉沉沉墜」。人生的境界,每位朋友都在世界上「飄空一葉」,像一顆樹葉子一樣,在空中飄浮著,「沉沉墜」,一天一天只看到自己在墮落下 去;「輾夢雙輪冉冉忙」,光陰啊,太陽與月亮像兩個輪子一樣,把人生的夢啊,年齡多活了一天那個夢就破碎了一天、短了一天,「輾夢雙輪冉冉忙」。

我 當年一個朋友寫了一首詩拿來,哎呀!我看到啊,我說我沒有辦法和你的詩。所謂和詩呀,和他的韻、和他的意,這兩句詩我說是千古名作了,太好了!文學境界又 好,哲學境界又好,修道境界又好。「飄空一葉沉沉墜,輾夢雙輪」——雙輪就是太陽月亮,這個時間人生很快就過去,人生一大夢,這兩個輪子把你的夢就碾碎 了,一點一點地碾;「輾夢雙輪冉冉忙」,很快的,光陰荏苒嘛,「冉冉忙」啊,這兩個輪子太陽下去、月亮上來,月亮下去、太陽上來。

這個剛才講到修道家的朋友大家做功夫的,不要給自己過不去了!不要自欺了!實際上都在「飄空一葉沉沉墜」,啊,肥肉一堆、瘦骨頭一把坐在那幹嘛?「輾夢雙輪冉冉忙」,就是那麼過去了。所謂自己平生修定,一點境界都沒有得到。

所以道家來講,金丹一粒吃了就不死,這個服食金丹就是意念專一,系心一緣。也就是拿淨土來講,完全通的啊!——「淨念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這一念完全定住了。

所 以在中陰的時候,這個道理,先講這一步,下面很多,講修持境界。因此我們再回來說,我要大家為什麼這一次再講唯識呢?一般我們學佛修持,處處注意心念—— 沒有注意心念。譬如我們朋友中我也經常提起,有許多朋友注意哦,學問好、人品好、道德好,太方正;太方正是非善惡太分明,看著是正氣凜然,對不起——瞋 念。真的噢!這瞋念一重啊,你以為果報是好的呀?天人都難得哦,還是成阿修羅。不管你修的什麼功德哦,此念之難。除了念以外,所以小乘著中《俱捨論》, 《俱捨論》講心念中間的九十八個結使,這個心念的習慣不解開——譬如有許多人作人,你說他不學佛啊?既吃素又拜佛,哎呀,那真是在學佛!他作人,開口講 話、起心動念,絕不是佛!比魔鬼還壞,地獄種子。那麼他自己知道不知道呢?絕對檢查不出來。你看到墮落下去。不是你這一件外衣、這一件糖衣把你包不住的。 這個心念習氣沒有轉,到臨命終時,你一念沾住,……(第8集終。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4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