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平常禪:活出真實的自己 艾茲拉.貝達

如履薄冰

[日期:2011-04-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艾茲拉.貝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如履薄冰

  遭到挑戰時,不妨敞開心胸學習下述兩種基本的功課:一、我們應該認清與其逃避困境,不妨將困境視為道途。二、當我們遭受打擊時,是否能學著不去指責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

  我的牆上掛著一張女孩在溜冰的照片。她高舉雙臂,頭往後揚,無憂無慮地溜著冰,但似乎忘了身邊的告示牌上寫著:注意薄冰。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的一件事?

  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像是在無人駕駛的飛機裏度過了一生。或許我們目前的人生並沒有遇到什么災禍,一切都還算順利。我們也許有一份正當的職業,一份相互扶持的關系,健康狀況良好,但即使如此,我們仍然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如履薄冰之感。我們可以感覺到一股焦慮不安的顫動,伴隨著隱約的不滿足感:一些尚未治愈的痛苦以及未經揭露的恐懼。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選擇不去看這些底層的東西。

  假設我們的人生境遇開始惡化,腳下的薄冰碎裂了,這時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可能會試著清除表面的障礙,克服困難,或者跟往常一樣把問題推開。我們也可能繞道而行,以忽略或壓抑的方式來對治令人不悅的事件。

  為了避免失敗,我們選擇的策略通常是更努力地掌控我們的生活,或是以娛樂、消遣、忙碌來逃避困境。我們很少質疑自己這些根植於恐懼的對策,而將它們視為無可爭辯的真理。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令我們劃地自限,其結果是,我們的人生就這樣被窄化成了一股隱約的不滿足感。

  然而我們到底會利用哪些對策來建立起看似穩固的地基,以便逃避內心的恐懼?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問題。有的人會運用掌控的策略——將那股迫在眉睫的混亂感阻隔於外,以維持內心的秩序。有的人則企圖超越或淩駕內心裏不可抗拒的沖動,來證實我們的能耐。也有人選擇臣服及配合環境,尋求一些想像出來的慰藉。還有的人則企圖以滋養別人的方式尋找安全感,讓自己感覺被需要和被贊賞。另外還有一種對策則是展現出虛弱無助,急需被某人、某團體或某個機構拯救的模樣。或者以不斷追求娛樂消遣,來填補因盼望和孤獨而形成的空洞感。諸如此類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通常我們必須掉落到冰冷的深水中,無法動彈或呼吸,幾乎快要滅頂了,才被迫去面對根植於內心的局限——由憤怒、恐懼和困惑所構造的地雷。也許必須遭遇到疾病、經濟上的劇變、失敗的人際關系或是親人的死亡,才能喚醒我們,逼著我們學習安住在冰水中。

  每當我們陷入這些惡劣的情境時,就不得不面對內心的痛苦了。因為它近在眼前,逃也逃不了。失去錢財、健康或是某份關系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往往會讓恐懼浮出表面,而令我們感到憤怒、自憐、沮喪及困惑。從我們對治這些問題的方式,可以看出我們對人生究竟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每當我們遭遇到人生無法避免的打擊時,一旦有幸學會真實不虛的修持方法,便能做出與光是趨樂避苦截然不同的行為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介紹
第3頁:作品相關 第4頁:目  錄
第5頁:導  言 第6頁:譯者序:依法不依人
第7頁:推薦序:真正的領悟 第8頁:如履薄冰
第9頁:兩種人生的基本功課 第10頁:“速簡、廉價與失控”
第11頁:學會客觀地觀察自己 第12頁:瑞士乳酪
第13頁:標明念頭 第14頁:體證身體的實況
第15頁:體證和目睹 第16頁:三加三默觀練習
第17頁:遠離妄想 第18頁:安於當下
第19頁:第八十四個煩惱 第20頁:如實面對人生
第21頁:這是什么? 第22頁:靜坐的三個面向
第23頁:安住在身體中 第24頁:標明念頭和體證
第25頁:我們要怎么辦? 第26頁:替代式的人生
第27頁:認清虛擬的替代式人生 第28頁:與情緒共處
第29頁:轉化憤怒 第30頁:如何正確地對治憤怒
第31頁:重塑情緒經驗三部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