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谷響集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谷響集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七)答E老居士

[日期:2010-12-1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七)答E老居士

一、答(一)大經經文來歷,(二)修持內容,(三)臨終情況

承詢夏師所會《無量壽經》經文來歷,此問甚為重要,敬答於次:

(一)夏師會本中經文之來歷問題:弟在註經前,曾把會本中每句經文都從五種原譯中,找到來歷。絕大多數都是某一譯的經文,也有不少是綜合數譯的原文而成。先舅南梅序文中說:「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先舅氏之說,是真實報導,絕非虛文。

夏師會經的原因,就是因為宋代王龍舒與清代魏默深所會之本,有少數經文,乃會集者所自撰,故不如法。夏老力救此病,方成今本。現此會本已為海外佛教界公認為《無量壽經》九種中之善本,並採入新印之續藏。弟為此經作註解,非出於師生之私情,而實為關係眾生慧命之大事因緣也。

您謂會本對魏譯有刪節。誠然,確是刪節不少。此經第八種乃清代大居士彭二林所作,乃專就魏譯刪節而成。至於鳩摩羅什大師(乃七佛之譯師),於譯經時即有刪節。《阿彌陀經》本是十方佛贊,大師刪為六方佛;《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梵文原經為八句偈,但大師所譯則刪為四句矣。蓋為契合華人根器,刪繁取要,正是弘經之方便也。

(二)至於每人之修持內容,實無定法,佛法只是應病予藥。因眾生有種種病,故如來有種種法。因眾生之病不同,故醫師之處方不同。決不可只用一個藥方治一切人之病,對於某一個人而言,亦應針對病情而用藥,今天上火應吃瀉藥,後病腹瀉便不能再吃瀉藥。修持之道亦復如是。例如磕十萬大頭,本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對您而言,高齡多病,且已修密數十年,則不必再專修此法矣。

具體修行因人而異。(至於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過程中之情況而異。)或重懺悔,或重讀誦,或重參究,或重禪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專修,或兼修,種種排列組合,不妨千變萬化,但總原則,只是以對症為宜,總不應離開以下兩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經教

察過去習無自欺

「無自欺」三字,至關重要。真實修行,應以深信切願,老實持名(或咒)為主。

(三)

1、念佛人(指信願持名之人)臨終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2、念佛人臨終有惡相,決定不能往生者也。

3、念佛人臨終念佛,既無瑞相,亦無惡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說)。

二、答大經會本中最後所增四句之深旨

您問夏師所會《無量壽經》定本中最後增入「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之因緣問題。此問有關當前及未來之法運,經您提出,功德極大。

所問之四句,乃夏師於本經印成之後,而決定補入者(補於勘誤表中)。於是此本乃真成為定本,而不再改變。蓋此四句十分重要,既表明淨密不二,淨宗即是密教顯說,又顯示巨集修密乘乃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等,共同之行持。此四句在八相成道之轉法輪相中。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能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佛(此乃權小之佛,非究竟圓滿之果覺),故可「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而其中之首,即為「升灌頂階,授菩提記」。使諸根成熟眾生,能上升至灌頂之位(可見灌頂之重要,千萬不可輕視),並授給菩提之記,此即俗說之授記成佛也。此下即為最末增入之四句,首曰:「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如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為教導其餘諸菩薩,皆能成為密教之金剛阿闍黎。因密法乃究竟之方便,令眾生之三業,頓同如來之三密,但能相應,便得究竟成就。佛果之究竟處,正在此度生方便之究竟,故須教導諸大菩薩皆能成為阿闍黎,輾轉傳授此究竟方便之密法,普令速證究竟之果覺。下續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此中「相應」即「瑜伽」。前者為義,後者為音。故此四句之義,即為: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以及受教之菩薩,為能充當阿闍黎,彼此皆須實修種種瑜伽(相應)之密行(即修種種密法)。如是則能「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經文極表密法之重要。

又《淨修捷要》云普賢菩薩「化身金剛薩埵 ,永為密教初祖」,故知密教初祖正是普賢,每代祖師皆是金剛薩埵 ,(如信不及,則可看為金剛薩埵 之代表。)是故經中,德遵普賢諸菩薩,普教餘諸菩薩咸能充當阿闍黎。蓋以普賢與金剛薩埵 本來不二,宏揚密乘正是普賢之本願也。

又普賢大士之極果,即普賢王如來,亦即阿達爾嘛佛。密教中稱金剛薩埵乃因位,普賢王如來乃果覺。故弟常對人說,修金剛薩埵 法,初步即是到家,即此意也。

三、粗答「發菩提心」與「稱性極談」

(一)大菩提心者,淺言之,乃大智大悲大願三結合之心,亦即行願菩提心與勝義圓融不二之心。《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即離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願也。三者結合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但離相,則易墮於豁達空;若但修一切善,則成為有為法。皆不能直趨菩提。但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念佛,終日無念;終日求生淨土,終日無願無求,方名大菩提心也。能發此心,必證正覺。結合淨宗則為廣度眾生,而求生淨土,能信是心是佛,仍舊老實念佛。如是行者乃必決定往生也。

(二)「稱性」中之「稱」字,即是「稱心如意」中之「稱」字。此乃如來稱心性登峰造極之談。開權顯實,大暢本懷,稱心而談,和盤托出。故云:「稱性極談」。性者自性,乃此心之本體,恒常不變者也。又稱者相稱之義,故稱性指與本性相稱。此性遍虛空,恒不變,體具萬德。今此談亦遍虛空,恒不變,具萬德。此談與自性相稱,故名稱性之談。

甲子冬小雪節(一九八四年)

【書籍目錄】
第1頁:小 引 第2頁:(一)答小友
第3頁:(二)答小女 第4頁:(三)答A居士
第5頁:(四)答B居士 第6頁:(五)答C老居士
第7頁:(六)答D居士 第8頁:(七)答E老居士
第9頁:(八)答F居士 第10頁:(九)答G居士
第11頁:(十)答H老居士 第12頁:(十一)答I居士
第13頁:(十二)答J老居士 第14頁:(十三)答K老居士
第15頁:(十四)答L老居士 第16頁:(十五)答LM兩居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