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常修少欲覺

[日期:2010-10-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自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2、常修少欲覺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一覺,主要說明多欲與少欲的利弊,常常修持少欲,身心就可以自在。

「多欲為苦」:欲,是貪欲、欲望。為,是的意思。苦,就是痛苦。我們所處的這個欲界,每一個眾生都有很重的貪欲心,所貪的對象有︰男女欲、眷屬欲、佔有欲、享受欲、自體欲……非常的多,因此說是多欲。由於我們的欲望太多了,無窮無盡的,得不到滿足,就會感覺得十分痛苦。

我們的欲望,可分為世間欲和出世間欲兩種,好像現在大家都來發心學佛、修菩薩行,這是一種欲;菩薩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希望將來成就佛道,也是一種欲,是出世間的,而且是希望能夠獲得究竟常樂的清淨欲。至於世間的欲望,就是希求世間的一切物欲、私欲,在苦中作樂。不論大人或小孩,所有的眾生,都有很多的欲望,都是希望得到快樂,縱然是短暫的快樂,也是迷戀不捨,可是,所謂樂極生悲,到頭來還是痛苦的,這是世間欲。

荀子說︰「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荀子認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有欲望,只是輕重不同的分別。由於各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要是不能夠達到目的,必然會互相爭奪,你爭我奪的結果,往往引起大亂,世界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就是欲望所產生的。從荀子這句話,可以知道欲的害處了。

〔四書〕中的《孟子》,一開始就講到被儒家尊為「亞聖」(次於孔夫子的聖人)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很高興地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夫子啊!你不怕辛勞,從千里之外的地方到我這兒來,一定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很大的利益,一定會滿足我們好多的希望。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做國王的,不要懷著欲望心,一開口就講「利」字,只要有仁義就好了。所以孟子又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做君王的一開口就是希望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好處,怎麼樣可以滿足我們國家的利益;而當官的假如一開口就說對我的家庭有什麼好處;或者讀書人,甚至老百姓都說對我們本身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可以滿足我的欲望,那末,上自國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彼此相爭,這樣一來,國家就會亂了。可見儒家也是反對強調欲望的。

《法華經》也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世間的一切痛苦從何而來?追究它根本的因素,就是貪欲心。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所有的眾生,從很久很久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貪欲、恩愛,因這些染污的貪愛,才使我們受生死輪迴的痛苦。

馬鳴菩薩所造的《大莊嚴經論》中也提到︰「若其多欲者,諸根恆散亂,貪求無厭足,希望增苦惱。」假使一個人的欲望很多很多,他的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斷地向外攀緣,追求滿足欲望,心定不下來,受著外境的牽制,心靈和精神都是很散亂的。由於我們的貪心、欲望沒有滿足,也沒有停止的時候,要是希望落空、得不到滿足的話,就增加無量無邊的苦惱。

以上所引證的,說明了貪欲是很不好的,為人生帶來了很多痛苦,所以說「多欲為苦」。

佛經中常提到的欲望有五欲——財、色、名、食、睡,現在我把它一一介紹如下︰

1、財︰俗語說︰「人為財死。」世界上不管是誰,每天為著生活奔波,都希望錢多一點,而且往往為了錢財死掉,因此說是「人為財死」。

根據《世事知多少》記載,土耳其有一個運動健將,被譽為摔角大王的伊希梅洛,於西元一八九七年,坐船到美國,接受美國打盡天下無敵手的摔角鬥士伊凡‧拉維斯的挑戰,兩人鬥了沒有幾回合,伊希梅洛就輕易地把拉維斯擊敗了。接著第二場,他又把名家安奈斯‧羅拔打倒了,獲得了好多獎金,全部是金幣。伊希梅洛就把所有的金幣放進一條長長的布袋子裏面,日夜纏在腰間。

第二年,伊希梅洛就回土耳其老家。當他所乘的船行駛到新斯科外海的時候,不幸和英國一艘大輪船相撞,搖搖擺擺的,逐漸向下沉沒,為了保持船的浮力,減低下沉的速度,唯一的辦法,必須把船上的重物拋進海裏。當然,他的金幣很多,也是很重的,也應當拋棄。可是,他認為這是他辛辛苦苦才得來的獎金,要全部丟進海裏,實在捨不得,他拒絕了,仍然纏在腰間。結果,船沉了,這位摔角大王雖然也是游泳好手,但因腰間的金幣委實太重了,無形中牽掣了他手腳划水的靈活度,最後逃不了沉到海底,與金幣一起嗚呼哀哉的命運,這是人為財死的事實。

講到財,就會使人生起貪心,我們看看「貪」的寫法,從今從貝,貝是寶貝,古代的錢和現在的硬幣、鈔票不一樣,是以寶貝當作錢,一個人時時刻刻、心心念念地想著錢的話,就是貪心了,所以貪字的來源,是為了錢。再看「錢」的寫法,一邊是金,一邊是兩個戈,戈就是武器,為了爭錢,就不惜動武鬥爭,發生流血事件。因此,我們每天打開報紙,可以看到好多的兇殺案、搶劫案,都是因錢而發生的。再看「貧」字,也是為了錢,大家相爭,分來分去,分完了,結果一貧如洗,成為窮光蛋。最近有家小報報導,有個蘋果大王自殺了,為什麼?為了錢!據說他一生的心血都付之流水,一切希望化為烏有,只好走上自殺的絕路。

中國人希望發財,民間一般都會求財神,在印度古代也是如此,據佛經說,印度管錢財的是大功德天,我們齋天的時候,所稱念的「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就是這一位。

話說過去印度有一個窮人,每天都拜大功德天,祈求大功德天保佑他發財,正如俗語說的︰「至誠所感,金石為開。」由於他非常虔誠,果然有了感應。一天,大功德天來敲門,進入他的屋子裏面。

原來這大功德天是個女的,生得好漂亮。這個窮人看到了,非常歡喜、感激,認為大功德天既然來到他家,一定會賜福給他,他要發財了。

當大功德天才坐下來,接著又有個女子進來,主人見她生得很醜陋,就擋住不讓她進門,毫不客氣地說︰

「我並沒有請你來呀!」

「你知道我是什麼人嗎?我是大功德天的妹妹。我們姐妹兩人,一向是形影不離的,她走到那裏,我就跟隨到那裏,即使你不請,我也得跟著她來,我叫黑女。她會給你發財,我來讓你敗家,你的錢財,我會幫忙你花的。」

所以我們儘管拼命地賺錢,有財神老爺保佑我們發財,也有個幫助我們花錢的鬼在我們旁邊。關於錢財是福或是禍的事情,我再舉一個佛經裏面很有名的故事告訴大家︰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去托缽,他的一個大弟子叫阿難的,經常跟隨在他左右,故事就是發生在他去托缽的途中。

這一天,佛陀帶著阿難去托缽,當他們走到田邊的時候,佛陀突然對阿難講︰

「阿難,毒蛇呀!」

阿難聽了,立刻探頭看了一下,答道︰「世尊,對,是毒蛇。」

當時,有一對父子在田裏幹活,聽了兩個出家人的對話,當他們走後,也上前去看看,不看則已,一看,哪裏是什麼毒蛇,根本是一罈子的黃金嘛!父子倆好開心,不約而同地想︰「下半輩子不用再辛苦了!」

等待佛陀他們走遠了,這對父子就趕快把黃金搬回家。

種田人一向生活是很清苦的,一下子發了橫財,除了滿懷的歡喜,馬上就想到應該如何改善生計,所以,他們一回到家裏,第一件事就是拿了一塊黃金去金鋪兌換現鈔。

金鋪老闆,看見這一對本來是窮光蛋的父子,突然拿了黃金來兌換,心中難免不懷疑,這黃金他們是從那兒弄來的,難道是不義之財?……越想越感到不對勁,就趕快向官府去告密。

官府馬上把這對父子逮捕入獄,同時去搜查他們的家,發現了這罈黃金,那還得了?依當時的王法︰大凡是地下的財產,都是屬於國有。他們父子吞沒了國家的財產,是要受極刑(砍頭)的。

因此,這對父子立刻就要被正法,拉到刑場,跪在地上,將要執刑的時候,父親突然開口對兒子說︰

「阿難哪,毒蛇!」

兒子聽了以後,想起了出家人的對話,再看看自己為了貪取不義之財,落得了這樣的下場,錢,真的比毒蛇更厲害,於是回答他父親︰

「世尊,毒蛇呀!」

執刑官聽了,感到很奇怪,連忙下令︰

「暫緩執刑!」

他就去稟告當時的國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馬上把這對父子召去問話,父子倆就把耕田時遇到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向國王報告。國王是信佛的,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赦免了他們的死刑。

接著,波斯匿王又問道︰「這是佛陀開示你們的,你們相信他的話嗎?」

「當然信呀!為了錢財,我們差點連命都送掉了!」

從這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錢財比毒蛇更可怕,來路不明、不義之財,更是不可去惹它。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應該得到的,我們千萬不可以隨便亂取,不然,會招來殺身之禍。再說,錢財太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好像菲律濱前總統馬科斯,富可敵國,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富豪,可是,經過二月革命,人民的力量把他推翻了,他流浪在美國,如今是回不了國,歸不了家,到處不受歡迎,豈不是錢財害了他。可見,不論是貴為天子、總統,要是貪欲無厭的話,最後都會被錢財所害的。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不要把錢看得太重,要是我們太富有了,這錢也不一定是我們的,有的時候,踫到大水災,一下子把我們所有的財產都淹沒了。一場大火,也會把我們整個家業都燒光了。盜賊,對於我們的錢財,也是非常覬覦的,尤其是現在治安很不好,我們本來好好的坐在家裏,常常禍從天降,強盜手持武器闖進門來,把我們綁住,什麼金銀財寶、名貴的首飾,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像旋風似的捲走了。還有惡王(國家的元首),要沒收我們的財產,想抄我們的家,只需一道政令下來,昨天本來是個大富翁,今天可能變成為窮光蛋。再說,我們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儲蓄下來的錢,自己一毛錢都捨不得用,但是出了個不肖的兒子,終日揮霍無度,一轉眼間全部把它花光了。試想,錢財真的屬於我們的嗎?佛說是五家共有的呀!

我們做一個佛教徒,要不要錢?當然要,為了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錢;為了我們的家庭、兒女,不能不置產業,只是說,我們應當善於以佛法來運用錢財,樂善好施,多行慈濟,才不會為錢財所累,也才不會變成守財奴。

2、色︰一般是指紅黃藍白等顏色,或者是長短方圓種種的形式,這裏專指情欲,男女之間的愛欲。俗語說︰「色字頭上一把刀。」我們看看色字的寫法,上面是刀,動了刀就要流血,因此,談到色,經常會發生血案的。我們打開報紙,每天都有很多不幸的事情發生,不是為了錢,就是為了色。好多的家庭破壞了,好多的情殺案件,真是層出不窮。好像不久之前,南島有個女子,不知是為了領取保險金,也不知是為了丈夫有外遇,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居然把丈夫害死了,所以說︰「十條命案九為奸。」真是「萬惡淫為首」呀!世間壞事實在太多了,但是研究起來,淫欲算是第一。

講到這裏,我順便把《四十二章經》說明色欲的一段介紹一下︰

「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講到愛欲,色是最大的,有關男女的色欲,它大到沒有一件事情超過它,比它更厲害的。還好,在這許多欲望當中,只有一個色欲,假使我們人生有兩個色欲的話,普天之下的人,整個的心,念念都在色情上面,就沒有一個人要來學佛,發道心辦道了,可見色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儒家孔子也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大家都是講仁義道德,道德是很好,但是孔夫子認為他所看到的,沒有一個人一心一意執持仁義道德的,更沒有一個說喜歡道德比喜歡色欲來得認真的。這說明人生為色所迷惑,有時超過了道德觀念。可見中外聖人的思想見解是一樣的,也可以知道,色欲是個很嚴重的煩惱,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極大,從古至今,許多的帝王、名士,往往為了色這個字,亡國毀家,身敗名裂。

3、名︰就是名譽。每一個人都希望有好的名聲,俗語說︰「三代之下,唯恐不好名。」一個人有好名的心理,還是好的,有時為了滿足好名的欲望,多多少少還是會做些有益於人群的事,假使一個人不愛面子,不要名譽的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的。

又有句話說︰「爭名者於朝。」古時的人,希望有好的榮譽,有崇高的地位,就要做大官,因此,一般愛名的人,都是在朝廷爭奪,官越做得大,聲望越高,所以名和官,好像是雙胞胎一樣,分不開的。我們看看,今日的民主國家,官員都是民選的,但是,很多人為了求名,連生命也送掉。好像菲律濱每次不論是選總統或地方選舉,競選期間,候選人各自發表政論,往往遭到暗殺,就是為了爭奪名譽地位,而招來殺身之禍。

中國宋代的名將岳飛,精忠報國,抵禦金兵的侵犯,卻被奸臣秦檜,向皇帝進讒言,下了十二道金牌,把他調回來害死了。但是岳飛的忠貞愛國,被大家公認是民族英雄,流芳百世。而秦檜呢?直到今天,在杭州西湖岳墳的旁邊,仍然鑄了他的像跪在那兒,廣受大眾的侮辱,他也是留名呀,──遺臭萬年!所以,留芳百世也好,遺臭萬年也好,都是有名留傳下來,不然,時間隔了這麼久,我們怎麼知道有個岳飛和秦檜呢?

也有人強調,縱然不能流芳百世,也得遺臭萬年,只要把名字留在世界上就好了。我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報告天主教的教皇遭人謀殺,兇手被抓到了,審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居然理直氣壯地表示︰

「我就是為了名,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的大名。」

為了名,不惜把自己的生命也送掉,雖然,惡名昭彰也無所謂,實在要不得!

在《四十二章經》中,也講到有關名的問題︰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陀告訴我們,一個人受到情欲的驅使,要求聲名,不停地爭名、爭地位、爭聲望,希望揚名千古,榮宗耀祖。但是,有朝一日,大家都知道他的名聲,那個時候,他已經老了,接近死亡的邊沿,實在值不得。一般人為了貪著世間虛假的名譽地位,一天到晚為名而忙,尤其是學道的人,為了貪求這些,沒有好好地把道學會,沒有認真修行,把功夫白白地花掉,這叫枉功勞形,雖然很辛苦,連身體也弄糟了,但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說一個譬喻,好像我們燒一枝檀香或者烏沉香,香一點上,滿屋頓時洋溢著香味,儘管大家都聞到了,而香的本身已經燒光,變成灰了。我們一個學道的人,要是為了貪名,把修行的本分事情都忘了,雖然有了名望,但這個臭皮囊已快要破爛了,為害我們身體的欲火,也跟隨著來了。

慈航菩薩在世時,經常勉勵我們,要做一個老實和尚,腳踏實地去修行,不要以為紅了大半邊天,大家都知道我的大名,我實在了不起。其實,虛名有什麼用?我們應當名符其實,實至名歸,才真正有那分功德受到人家的崇拜和敬仰啊!

4、食︰就是飲食。中國人一向是很講究品嚐美味的,所謂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都是和吃有關係的,食在人生當中,是很重要的。前面說到「人為財死」,接著還有一句︰「鳥為食亡。」不但是人要吃飯,飛禽走獸也不能不吃的。鳥兒在天空飛翔,是很自由自在的,為什麼會被抓住呢?為了吃而自投羅網。深山裏面的猛獸,你要抓牠根本抓不到,必須用食物引誘牠投入陷阱,才能把牠捕到,這就是為食而死亡啊!

《楞嚴經》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一切眾生,所以能夠活在世界上,就是依靠飲食維持生命。本來我們吃飯的目的,也是為了生存,只要能夠把肚皮填飽就好了,但是中國人特別重視飲食之道,為了滿足口欲,不知花了多少金錢,也費盡了心思在飲食上別出心裁,為了口欲的享受,不知多少生命葬送在他的五臟廟裏。好像在香港,有所謂「滿漢全席」,一桌有幾十道菜,必須吃三天三夜,價錢也是相當可觀的。

二十多年前,我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台北某富家子,為了炫耀他的財富,一道菜竟然花了台幣二十萬,那是什麼名貴的東西呢?原來是剛剛孵出來的鰻魚幼苗,小小的,這一道菜,小小的一盤,沒有幾筷就夾光了,卻不知道斷送了多少生命?這種吃法,罪過實在太重了。

我也看過一則新聞——吃在台北,報導台北的食肆,什麼都有得吃,老鼠、蛇、蟋蟀……應有盡有,真是有傷仁慈,和佛陀教導我們不殺生(護生)、放生的精神,相差太遠了!

在《佛遺教經》中,釋迦佛告誡我們︰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你們這些出家人(包括所有的居士),吃飯的時候,應當了解,飲食是為了活命,要把它當作吃藥一樣的,既然是服藥,對於食品的好壞,不可以存著喜惡之心,別因為今天的菜煮得很可口,我就多吃一點;要是菜式不合我的口胃,就不想吃它了。飲食,必須定量,才合乎佛陀的教訓。

願雲禪師有一首偈說︰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這偈的意思是︰世界到處發生戰爭,是由於人類的殺業太重招來的,這和我們每天所吃的東西有關係,看看,從古代到現在,一般人都是吃葷的,碗裏面的羹湯,都是生命,這些生命,沒有不充滿了怨氣的,它好像大海一樣的深廣,永遠不能平息,你現在為了吃,殺生害命,將來轉過面貌來,這些生物也要吃你的。如果你要知道,世界上為什麼有這些刀兵劫難,只要聽聽屠門裏面半夜時分殺豬宰牛,被殺害的動物所發出的悽慘聲音,就可以體會到了。

5、睡︰睡覺,也是一種欲望,依照社會一般的說法,每天起居三八制,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睡覺八小時。但是有的人喜歡睡懶覺,晚上很早就躺下呼呼大睡,天大亮了還賴在床上爬不起來,這種習慣是要不得的。

孔夫子有個學生叫宰予,老夫子上課的時候,他常常打瞌睡,因此,孔夫子很生氣地責罵他︰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宰予這麼大好的光陰不聽課,只想睡覺,他好像爛木頭一樣的,怎麼可以雕刻呢?用糞土建造的牆壁,也是不可以把它粉刷油漆的。孔子這樣罵他,就是認為他睡懶覺,怎會有出人頭地的時候。

無獨有偶,釋迦牟尼佛也有一個喜歡睡懶覺的弟子,名叫阿那律,每當佛講經的時候,他總是打瞌睡,佛很嚴厲地呵斥他︰

「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哎!你為什麼這樣,一天到晚就是睡覺,正像螺螄蚌蛤這一類的,整天把頭縮在裏面睡覺,你不如跟牠一樣,索性睡大覺吧!這樣一睡就是一千年,但是連佛的名字你都聽不到,對修持有什麼好處呢?

阿那律聽了佛的教訓,感到非常的慚愧,於是精進修行,七日七夜沒有睡覺,這麼用功下來,真是過猶不及,把眼睛都修瞎了。佛陀見到這情形,就很慈悲地教他修「金剛照明三昧」,結果,他證得了天眼通,成為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尊者。

講到多欲,我就舉五欲來說明,學佛的人,應該特別注意五欲的禍患,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我們假使不能夠以智慧面對五欲的話,處處為五欲境界所轉,等於種下了地獄之因,將來地獄就有我們的分,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不能不謹慎呀!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多欲不能得到滿足的話,就會產生種種的痛苦,其中以生死最使人苦不堪言。佛教是講因果的,一個人死了,並不就算了,還會再出生的,現在做人,好好修持,將來還可以做人,也有希望生到天上去;現生多行不善,將來可能墮入地獄,或者做畜牲、做其他惡道的眾生。所以,生死之間,來來去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生死相續,是令人感到非常疲倦、勞碌,非常痛苦的。為什麼會生死流轉呢?都是從貪欲而生起的,反過來說,我們要是沒有貪欲心,能夠修持的話,將來就能夠了生脫死。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大家都是凡夫,要一下子什麼欲望都沒有,是辦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逐漸把欲望降低,不再向外造作惑業,外無所作為,內心無所追求,不打妄想,自然而然的,我們的身體、心理,都會得到自在。

我們能夠離開生老病死,是身自在;能夠擺脫生住異滅,叫做心自在,但談何容易呀!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修持。古人說︰「是人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對一切事的處理,對外境,假使能夠知足,不存貪心,內心會感到很愜意、很高興,這是知足常樂。我們如果希望生活過得很寫意,常常保持快樂的心,就要知足,不再貪取外境。做人,假使希望品德高尚,不讓人家看不起,最重要的是無求,能夠做到無求,品德自然高超物外,受人尊重了。

《佛遺教經》也說到︰

「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我們如果沒有欲望、沒有貪心的話,就不會存著諂曲的心,去要求、巴結、奉承人家,也不會為你的諸根(六根)所牽引,向外到處攀緣了。要是行少欲,心裏非常平坦、自在的,既無所謂憂愁,也無所謂害怕,更不會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也不會處於精神痛苦之中,這樣才可以積聚很大的功德,才可以走上涅槃大道,成佛作祖就有你的分了。因此,我們學佛,少欲知足是最重要的。

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裏面,有副對聯,上聯是︰

看破放下自在。

一個人希望能得到身心自在,就必須看破,能夠看得破,就能夠放得下;假使能夠放得下,就能夠自在,不然,只有增添我們的苦惱罷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拿了一些花來供養佛,並且請世尊開示。

世尊說︰「放下!」

他就把一隻手中的花放下,再請佛開示。

世尊又說︰「放下!」

他把另一手的花也放了下來。

佛又說︰「放下!」

他看看,自己雙手中的花都已經放下了,還有什麼東西可放下的呢?

實在是他身心的執著還沒有放下,用花供佛,有功德的心也沒有放下。

我們學佛的人,唯有把身心全部放下來,才會自在。放不下,是為了看不破,在座的善友,為了家庭、兒女……有太多看不破,放不下的事情,但是如果想到「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還有什麼好放不下的呢?

有一首偈子云︰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

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

說到放下,哪裏放得下呢,今天這件事情尚未做完,別的事情又接著來了,要等事情辦完才放下,那是永遠沒有辦完的時候,唯有抱著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態度,要放下即刻就放下。我們一般說學佛要救度眾生,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重要的還是先把自己度好,規劃每天自己修持的課業,你希望讓人家救度,倒不如求自己,自己作主先度自己吧!

佛陀有個弟子,也是他的堂弟,名叫阿難,就是不肯用功,認為佛陀是他哥哥,可以幫助他。事實上,佛陀是佛陀,阿難是阿難,俗語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師父帶領徒弟學佛,徒弟怎麼樣修行,還是在於他自己,所以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師父不能代替徒弟修行,徒弟也代不了師父的,真正要修行,還是靠自己,靠別人是假的。

現在我就以古人的四句偈,作為本覺的結束:

時光滅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時間過得非常快,我們的生命,好像點燃著的臘燭,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耗掉,眼前所感受到的繁華,轉過眼來,一切人生的榮華富貴,無不是過眼的雲煙,一下子就消散了。我們千萬不要在這危險的人生道路上,貪求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之樂,這是會讓我們墮落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親生兒女似的,日日夜夜招喚著我們︰「你們趕快回頭哦,早一點回老家吧!」

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多多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不要辜負了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和期待!

【書籍目錄】
第1頁:幻生法師序 第2頁:自序
第3頁:甲、緒說 第4頁:乙、解釋經題
第5頁:丙、介紹譯者 第6頁:丁、解釋經文—序分
第7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無常無我覺 第8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常修少欲覺
第9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知足守道覺 第10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常行精進覺
第11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多聞智慧覺 第12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布施平等覺
第13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出家梵行覺 第14頁:丁、解釋經文—正宗分—大心普濟覺
第15頁:丁、解釋經文—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