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第七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開始是最有名的,所謂七處征心,這個七處征心,所謂阿難向佛求教的,已經討論完了。為了提起大家注意,所謂七處征心, 就是佛問阿難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學佛?用什麼來修道?那麼當然是用心啦!他問他心在哪裡?那麼第一次他的答覆同我們大家一樣:心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佛就 把他辯了、批駁了,這個觀念錯了!

這一點,我們首先注意,我們現在念佛、用心、修道等等,老實講,大家都是抱著在身體裡面做功夫(的觀念),基本上這個問題就很大了。佛說這個不是的。身體 [斷錄]……佛說:也不對!外面哪裡有個心?

那麼第三次阿難就說,也不在身體裡面、也不在外面,拿眼睛來講在眼根裡頭,就是說拿現在講「神經的組織」。那麼佛說也不是,也錯了。這是第三次。

第四次,阿難沒有辦法了,就拿眼睛來做比喻,說我張開眼睛看到東西、閉起眼睛看不到,張開眼睛看到光明、閉起眼睛看到糊塗、黑暗。他說那個張開看光明、閉起看到黑暗那個是心。佛說也不是。這個理由我們都聽過了。

那麼第五次阿難就講,他說我們能夠想的、能夠思想的這個是心。佛說,也錯了!不是。拿現在講,思想是腦子的反應、腦神經的活動,也不是。

所 以我們大家學佛修道,這個道理自己要研究清楚了,我們並沒有離開阿難所講的那個範圍。中國的佛學禪宗把身體叫做色殼子,這一個殼殼、一個軀殼,都在一個軀 殼子裡頭在做功夫。乃至我們這一代的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叫這個身體三個字:「老凍膿」。他年紀大了、老了,他說這個是膿血凍攏來的,等於在冰箱裡頭凍過 的,凍攏來這麼一個身體。所以他自己叫自己這個肉身叫做「老凍膿」,一包膿血那麼凍攏來的在那裡。所以這個裡頭沒有心,能夠思想的是腦的神經作用。

那麼阿難沒有辦法,第六次就講了:這個心在中間、在內外這個中間。那麼佛說中間是什麼地方啊?也批駁了。

最後阿難就講,根據佛說的話,尤其注意啊!佛講過的:「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一切唯心。那麼,阿難根據佛自己過去說過的話「一切唯心」。所謂「心生種種法生」是講心起的作用,不是講心的體。

那麼阿難第七次說,一切不著、一切不執著就是心。佛說也不是。他說(如果)一切不執著就是心,空中飛的鳥啊、水上走的船啊、一切都不留痕跡的,哪裡有個心啊?七次都給佛批駁了。阿難所提出的,也就是我們所想到的。

所 謂「七處征心」,征就是徵求、征問、問答、辯論,都不是。這是第一個,所謂「七處征心」,「心在哪裡」的問題。我們現在學佛也是這樣,學佛一切唯心,靠心 去學。心究竟在哪裡?自己都沒有找到。然後閉起眼睛在那裡幻想,以為裡頭能夠思想就是心,同阿難第五次所說的一樣,根本就錯誤!

所以我們中 國文化的一個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作工,想把這一件事情做好,必須要具備那個作工用的很好的工具。譬如要開鎖,必須要一把對的、好的 鑰匙。我們修道也是這樣,修道一切唯心,心在哪裡?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這個工具都找不對,那搞了半天有什麼用啊?現在問題就出在這裡。

那 麼因此我們再看《楞嚴經》的原文,《楞嚴大義》是三十四頁。不過有一位同學前天向我講,希望《楞嚴經》多討論內容;經文已經白話翻好了,他說希望我少一點 解釋。我當時同這位同學講了,我說你講的一點都不錯!人的程度各有不同,尤其我們現在的青年同學們,從白話教育入手,自己要去看佛經,佛經都是用古文體的 文字寫,所以自己對自己的國文程度不夠,佛經就看不懂。即使認識了中國字,因為不曉得古文寫作的方法,把所有的經典誤解了很多。我說你的程度是如此,那麼 還有許多年輕的同學們需要,所以只好耽誤時間。那麼因此我們今天也是一樣,先看一下原文。我們一路就順便等於做白話的翻譯。

【爾時阿難】,這是四個字一句。那麼,拿現在白話文的意思就是說「那個時候」,就是這個時候,阿難跟佛講話這個時候。

【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所 有佛經差不多,這是一個行文的規矩,印度的禮貌。就是說阿難在第七次給佛批駁了以後,第八次沒有話講、拿不出來了,沒的辦法。所以本來在大眾裡面,他單獨 站起來了,「即從座起」,從他的座位上站起來了。「偏袒右肩」,印度的衣服,尤其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出家同學們穿的這個袈裟,現在出家同學們身上穿的這個衣 服是便服,現在叫做和尚衣,實際上是我們中國真正中國人的衣服,是明朝時候的一般老百姓的便裝,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滿清入關的時候,我們有個條件:「俗 投,僧不投」,在家人投降,出了家不投降的。所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和尚、尼姑、道士、道姑們穿的這個海青啊、這個衣服啊,都是當年穿的普通人衣 服。

那麼明朝的時候,出家人怎麼樣分別呢?有個護照——剃了頭髮就是大護照。因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有這個教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可毀傷。」這出在中國文化的《孝經》上面,其實同菩薩戒律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文化是幾千年來不剃頭髮、不刮鬍子的,男女都一樣。所以古代的小說二 十幾歲的人「五綹長鬚」,那麼關公一出來三十多歲就五綹長鬚,因為中國人不刮鬍子的。這個頭髮是盤在頂上,所以都梳起來、插起來的,男女都一樣。就是根據 中國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其實啊,佛教的菩薩戒也是如此。菩薩戒的道理,自己故意地把自己的身體搞傷害了、弄得不健 康,或者故意把自己身上弄出血來——犯了菩薩戒。因為你這個肉身、每一個人肉身都是因地上的菩薩,每一個人都是佛,等於你刺了、自己毀傷了佛的身體一樣。 所以同一理由,道理是一樣。我們瞭解了這個。

那麼過去印度穿的衣服,我們還有個術語,所以文學上叫做「天衣無縫」。天衣並不是天上的衣服, 印度古代的翻譯稱「天竺」。印度天氣是熱帶的氣候,印度人一塊布拿來在背上一搭,這麼一過來,一蓋就蓋住了。所以就是一塊布,隨便一個勾勾就勾住了,所以 用不著像我們一樣一塊一塊縫起來。因此啊,古人的文學著作有「天衣無縫」這個說法。那麼現在我們這塊袈裟、這個布,是佛的制度,經過裁剪的,同印度原來衣 服又不同;是一塊長條、一塊長條兜攏來的。那麼還有整方塊兜攏來,有受戒、沒有受戒的差別。不過,還是照印度的規矩,是一整塊這麼披上來。

印度人過去同我們現在西藏、過去的日本、蒙古,都一樣的規矩,我們過去的民族、我們祖宗也是一樣,沒有褲子的,不穿褲子、穿裙子的。那麼,所以一條裙子,這麼一塊衣服,所以三衣,並不是三件衣服啊!就是裙子一件,上裝便衣一件,外面禮服袈裟一件,就是這樣穿的。

印 度的規矩,也就是我們由印度下來,西藏、蒙古這一路下來,我們歷史上所謂稱西域邊疆民族,都是露出來右膀子的,右面膀子露出來。其實現在西藏人穿的衣服也 是這樣,不過西藏冷,裡面這個膀子並沒有露,還是穿了一個短袖。這一節膀子,穿袈裟的時候這個手是不蓋的,就是孔子所講「披髮左衽」。所以孔子讚歎我們比 孔子還早的管仲,說管仲了不起。孔子在《論語》上有記錄提到管仲說,「微管仲」,假使過去歷史上沒有管仲這樣的人,我們文化早完了,他說我也就「披髮左衽 矣」,我也要變成、我們後代都變成文化淪喪的民族了,變成外國的這一套穿著了。這是由「偏袒右肩」這一句話,就是講印度的禮儀。

所以阿難正 式行禮,「右膝著地」,那麼我們東方文化的跪拜,在印度呢?「合十」,兩個手合掌叫合十,合掌就是合十。右膝先跪、左膝也跪下,五體投地。中國呢?不合 十,是拱手,就是兩個手掌不攤開,握成拳。那麼跪下來也是右膝先著地,左膝再落地,三跪九叩首。那麼印度人就是三拜,五體投地,不是叩首了。反正東方的文 化都是以跪拜為最高的禮貌。所以「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向佛請求講話了。

他說:【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 就是這一段,我們先切到這裡講。阿難自己講的話,這就是翻成白話很懇切、現場的話。他說對不起,我嘛是你老人家最小的一個小兄弟,跟你來出家;「我是如來 最小之弟」,他說我是你最小的小弟弟。佛有兩個堂兄弟,阿難是最小的一個。「蒙佛慈愛」,他說承蒙你老人家慈悲、愛護我,叫我來出家、我跟到你出家。「雖 今出家」,我們注意這八個字啊!現在,我現在雖然形式上出了家了,「猶恃憍憐」。

我們出家的年輕同學們,常常我跟他們有時候很幽默講個笑 話,我說你們在這裡出家,真好啊!基隆到高雄四個鐘頭,一不對,「我回家裡去看看!」我說我們當年在大陸看到出家了的呀,出家是不認家哦!叢林下幾百人, 你說他是哪裡人?我隔好幾省。貴姓大名啊?不知道了,出家不認家了。有時候終身、一輩子都沒有回去過。我說你們這一班同學是真可愛啊!四個字:「猶恃憍 憐」。還靠家裡的爸爸媽媽,不對,回去找媽媽!出了家回去媽媽看到心痛啊,豆腐啊、青菜蘿蔔吃了一大堆,還拿錢;然後不對還很關心,同阿難這四個字一樣。 「猶恃」,還有個依賴性的,恃就是依賴性;「憍」,在佛前面還撒嬌,反正哥哥成佛了嘛,將來他上天的,我拉到他衣裳也可以走了嘛!何必修啊!有這個恃寵而 驕。「憐」,總是哥哥啊!還靠佛的隨時憐憫他、關心他。他說我老實講還是這個心情!

「所以多聞,未得無漏」。因此什麼課都要聽,聽不到、聽錄音帶!總管聽。聽完了以後啊,講些什麼?「莫知啊!」聽到了、聽過了,過了就過了。那真是啊,「無著就是道」,一切不執著!哈!變成這樣了!阿難也是一樣。他說「所以多聞,未得無漏」,沒有證得無漏之果。

無漏是個果位。無漏,簡單地說,「心無滲漏」。一切念頭、心裡沒有滲漏。沒有雜念、沒有煩惱,一切都沒有;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整個的身心變成了無縫塔,比方形容它整個的身心,成了好像沒有縫的一個水晶的塔一樣,內外透明、纖塵不染。我們用現在的話簡單明瞭地解釋無漏。

真 到了無漏境界,照佛學的術語解釋很麻煩的,阿羅漢果。換句話,心中的見思惑(見惑、思惑:思惑——貪瞋癡慢疑;見惑——邪見、身見、邊見、見取見、禁戒取 見。)三界的見思惑、所有一切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的習氣乾淨了、鎮伏下去,才證得無漏果。換句話說,無漏就很圓滿了,等於尼龍袋裝冰水一樣,一點都不掉出 來才是無漏啊!我們只要有一點毛病、有一點煩惱、一點什麼道理不懂,那就有點滲漏,就有漏洞。所以無漏這個道理我們簡單地講,不照佛學那麼講,不然「無 漏」就要打過兩個鐘頭了,這兩個鐘頭專門要討論無漏了。現在我們還是照簡單明瞭的意思。

所以阿難說,我多聞,多聞什麼?聽的佛法很多,一肚 子、一腦子的佛法、一嘴巴的佛話,會跟到佛所說的照樣地說,自己沒有證到,「未得無漏」。因此,他說我剛剛——我們講了好幾個禮拜,在阿難跟佛兩個是當場 的事,他說剛剛化緣的時候就碰到摩登伽女,念了這一個外道的咒語,一念就給我迷糊了、吃了迷幻藥一樣了。這一件事情我們不需要再提了。他說,「不能折伏娑 毗羅咒」。

【為彼所轉】,因此,幾乎使我著迷了。 【溺於淫捨。】所以,他說在摩登伽女那裡,自己都覺得好像失神了、變成白癡了,他說莫名其妙。他說為什麼呢?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他 提出一個問題。他說應當是因為什麼來呢?「不知真際所詣」。「真際」是佛學一個名稱。真際,真理的、那個真正的道的那個本體,有邊際作用;邊際後來就叫做 量了——有這個境界。他說我不曉得道是個什麼境界啊!天天在學佛修道,不曉得道是個什麼境界;不知道真正的道是什麼,搞不清楚,所以才有這個結果。「所 詣」,「詣」就是到達,他說因這個原因才到達這個不好的結果。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佇,欽聞示誨。】那 麼這些文字我們簡單地把它跳過去了。中間就是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就是這一句是重要的:「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他所提出來的兩個問題,第一,他說我為 什麼碰到魔障過不去呢?我們煩惱也是魔障,念頭不能清淨也是魔障,財色名食睡都是魔障。他說為什麼?大概——他還是大概講的話,因為我不曉得道的真體是什 麼。他說現在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告訴我們真修行;「奢摩他」是什麼?得止,先把心能夠寧靜下來。「奢摩他」是止、得止,心能夠得止、得定。

得 止、得定並不是佛法的究竟哦!只是入門的初步。譬如我們念佛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不亂都做不到,沒有得止。其它雜念妄想沒有止,基本都沒有做到, 所以沒有得到念佛的「奢摩他路」,一心不亂做不到。至少念佛得到「奢摩他路」,就是說得止了,一念清淨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條大路一直去。他現在提 出來的是這兩個重點問題。我們還是採用那位同學的意見,其它的文字大家一看就懂了,我下面白話的也翻了,你可以參考一下。

他提出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注意,七處征心討論完了,阿難等於代表了我們向佛要求兩個方向:一個,指示我們大家,所謂修道、學佛,道在哪裡?什麼叫道?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 個目標,你至少要告訴我,這個心怎麼能夠定得住?我們這個心怎麼樣能夠定得住?免得心裡頭雜亂思想煩惱太多了。怎麼能夠定得住?所謂打坐啊、念佛啊,都是 求定,怎麼樣定得住?就是這兩個。這個很重要哦!《楞嚴經》就從這裡開始了。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種震動。】阿 難提出這個問題,佛又玩了一個神通了,第二次放光。《楞嚴經》上佛有六次放光,所代表的意義都不同。第一次,阿難遭遇這個魔障,佛吃完了飯,匆匆就跑回 來,馬上就入定,從頂上放光,出來一個化身佛,他自己的身外之身,講出一個「楞嚴咒」,教文殊菩薩趕快去救阿難。這是第一次放光,從頂上來。現在阿難提出 來,要他告訴學佛第一步真正的道理,認到心;怎麼樣用心?開始在哪裡學?而且要佛講出來怎麼樣才能夠使心得定?定者是寧靜。那麼佛不從頭頂上——面門,就 是從面門、臉上這裡,整個臉上呈現一種光華。那麼,照經典上形容不得了了!太陽都無光了。因為佛這裡、他這個電廠一開了以後,如來電廠,第一塊招牌一打開 了,「其光晃耀」,啊!那個亮光之大!等於一百個、一千個太陽的亮光那麼大。那當然我們眼睛都張不開了,只好閉著眼睛,已經很刺眼了!

「普 佛世界」,所有佛的世界都照到了,不止我們這個世界。地都跳動,「六種震動」。那不得了,大地震!東倒、西歪,下跳、上蹦,所謂東湧、西沒,這六種震動。 假使我們坐在這裡不曉得怎麼辦啊!就是這樣,大地是六種震動。可是你要曉得,我們普通碰到地震是坐不住的哦!碰到佛法境界、得道,在這裡放六種震動,我們 一樣安然無事哦!這是佛的、佛法的六種震動,同普通的地震絕對兩樣。這個道理,也代表了本身——我們大家諸位到達那個境界,自己身體內部整個的都會六種震 動,左、右、上、下,所以由左通到右、由右通到左,都會一樣;面門也會放光。

當時佛現了這個神通以後,【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這 個很嚴重了。佛現了這個神通以後,所有十方(十方就是東南西北,再加四個角、上下,這樣十方,十方虛空。下方也有佛哦!等於我們現在的建築,樓下還有樓 下、地下室還有地下室、上面還有上面,重重無盡的世界),十方世界都看到釋迦牟尼佛面門放光,現這個神通。而這樣一來,光光相互——這個地方就是密宗了 啊!這一本經典是「大佛頂如來密因」,秘密就在這裡!光光相互、每個光都透了,不但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光,東方、西方、南方、上方,一切諸佛同時放 光,每一個方透過了,所有的十方世界變成一個世界了。這是一個秘密。

這個世界,一切有阻礙,有時空的阻礙;有一個沒有阻礙——光、自性的光 明,哪裡都是光。所以《阿彌陀經》告訴你,白色白光、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紅色就紅光。換一句話,你加一句「黑色也是黑光」,都是光。光是無量無邊的,所 以叫「阿彌陀」——無量壽,無量的,沒有時間限制、沒有壽命的限制;無量光。這個地方佛也顯示了這個秘密。

這個經典可沒有把秘密像《阿彌陀經》那麼告訴你清楚。「令諸世界合成一界」,這一界是什麼?在《華嚴經》叫做「一真法界」。十方三世只有這一界,沒有三界,也沒有他方世界;十方世界就是這一界;也就是我們唯心心界。當你明心見性了,就到這一界。

【其世界中】,他說這個世界裡頭、這個一真法界裡;【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所 有十方佛國,連阿彌陀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菩薩們都看到了。東方藥師如來世界都一樣,大菩薩們等於說透視,我們現在叫國際電視台,這個叫「佛際電視台」打開 了!所有大菩薩們在他的本佛國土都看到了,向佛頂禮,要聽佛說法,坐在他的本位上「合掌承聽」。就是最重要一段開始了!

注意哦,這是從面門放光的啊!也不是從後腦放光,不是像《濟公傳》那麼講,濟顛和尚要放光了,頭上後腦一拍「嗡嘛呢叭咪吽!」就放光了。他這個不是這個放光,他從前面。

【佛告阿難。】佛開始講話了。這個我們注意啊!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佛 首先講的話。我們這個時候每一個文字都要注意了!佛放光以後對阿難答覆他的問題。這個世界上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無始我們講過,不要再講了,無始的觀 念,這個佛學名詞不要再解釋了,對不對?已經講過了,就是從很遠很遠開始),「種種顛倒」,這四個字注意哦!所以我們現在坐著,覺得我是一個人,這個觀念 對不對,沒有悟道以前搞不清楚哦!究竟我是人還是狗?還是什麼?不清楚哦!我是人?是螞蟻?還是人是人啊?還是我是神經病啊?還是神經病的人是正常人啊? 都是眾生顛倒!搞不清楚哦!「顛倒」兩個字佛學用得妙極了!

注意哦!他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種種的顛倒,不止一樣顛倒,顛倒的事情多得很 耶!譬如說,我們兩個手多重要啊!一天到晚把它用到晚,吃飯也是它、洗菜也是它、上廁所清潔做工作也是它,燒香也是它。兩個腳有什麼了不起啊?襪子包了還 要拿鞋子包,結果裡頭還是香港腳,臭得不得了!哎,那個臭的東西包得那麼厲害;這個手那麼好,你看鼻子眼睛那麼重要,擺在外面。那個不重要的地方又遮、又 蓋、又捆起來——眾生顛倒!

你看那個鈔票一點用沒有啊,做柴燒也點不燃、做草紙用太硬,一點用都沒有;大家要把它包起來,還要拿一個箱子裝 起來,還要拿保險櫃裝起來,還要用人拿一把槍站在門口看著;那個田地裡米啊、麥子啊做麵粉給我們吃的,那個多重要!水果啊擺在外面,隨便、沒有關係。你看 眾生顛倒!顛倒的事情多得很,講不完啦!種種顛倒,也包括這些顛倒。因此眾生自己顛倒了,真的當假的、假的當真的,佛已經講了。所以我們現在能夠講話、能 夠聽話,這個不一定是真的耶!你認為懂得這個是真理,不一定是真的喲!注意喲!「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

這個很嚴重!他說因為大家顛倒了,把正的當歪的、把歪的當正的;真的當假的,假的當真的,「種種顛倒」。

「業 種自然」。因此啊,變成心理上形成一股力量,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叫做「業力」,這個業。業有三種(歸納性的):「善業」,我們做好事是善業;做壞事是 「惡業」;不好不壞的,莫名其妙做了,自己好像下意識無心做了的,那個是「無記業」,也是一種業。三業,即善、惡、無記。歸納性的,分析起來就多了。業是 一種力量。他說我們自己顛倒了,所以這個生命輪迴,生了死、死了生,這個業力的種子(也叫種性),自己不知道,這一股力量、生命自然而然就來了。

「如 惡叉聚」。惡叉是什麼呢?三樣東西。等於我們拿三個棍子,兩個棍子搭起來會倒下來;三腳架子一搭,它就立住了。「業種自然,如惡叉聚」,就是說,這個三架 子很多了,善緣、惡緣、無記的因緣;善業、惡業、無記的業,湊攏來變這個人身。換句話說,都在顛倒,因為顛倒構成的業力。這是講一切眾生(普通人)。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這個文字都很好,翻譯得非常美。他說一般修行人,覺得自己想跳出三界去修行,或者出家,不出家也要走修行;為什麼不能成無上菩提?菩提者,就是覺悟。為什 麼不能直接成佛呢?一切眾生個個成佛,為什麼修行不能成佛?這是總目標。不能成佛,就走了岔路了。大路只有一條——證得菩提,大徹大悟成佛。菩提就是覺 悟,大徹大悟成佛。因為大家顛倒了,認不清楚修行的那個根本。所以,走小路的,比較第一步岔的走小路成了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是小乘,也非究竟。佛在《楞嚴 經》最後自己訓罵聲聞緣覺的弟子——「外道」。不是我說的,這個《楞嚴經》上最後有的。那麼,他說因為他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悟道,不能成佛,所以 變成聲聞緣覺,什麼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四果羅漢——聲聞乘。乃至辟支佛、緣覺佛,這是緣覺乘。他說這些是小乘道,因為走岔了路,不能成佛。

那 麼,再第三等岔了變成外道。什麼叫外道?外道的意義:「心外求法」(一切眾生都有心,向心外面依賴他人、依賴他力,求一個主宰——心外求法),這是外道, 變成了外道。再第四等岔的,變成了比外道還差一等,天魔,變成天魔。第五等岔的,變天魔的部下、魔王的眷屬。他說為什麼?我們注意哦!他說修行人沒有認識 真正心地法門、搞不清楚,不能成佛,歸納起來,一層一層有五條大的岔路。一條岔路,比較好的,成為佛弟子的聲聞緣覺小乘道;再差呢,變成外道;再差就變天 魔,下面《楞嚴經》中間講五十種陰魔,天魔幾乎神通跟佛兩個差不多一樣哦!等於我們那個小說《西遊記》上講的,那個魔王變個假雷音寺、變成假的釋迦牟尼 佛,把孫悟空都騙過去了,本事就有這樣大!再差一點啊,你覺得在修行啊?變成魔王眷屬。他說五條岔路。

為什麼呢?他說:第一,眾生顛倒;第 二,修行人認不清楚明心見性,也是顛倒。他說為什麼會顛倒呢?都因為不知「二種根本」。注意這個話!因此啊,隨便來修行,「錯亂修習」,自己搞錯了,自己 亂搞,以為自己是修行,他說整個搞錯了!他說等於拿一碗沙子來煮飯,你煮了半天,把沙子放電飯鍋裡頭,永遠煮不成飯的。他說蒸沙成飯,想把它變成飯、變成 好的菜啊,千生萬劫永遠修不成,不能成佛。我們學佛的要立大志,就要求佛道,要成佛、求得菩提,而且這兩種根本顛倒要搞清楚。那麼這是佛的開頭、序言。現 在他講正文。

【雲何二種?】佛自己提出來反問,告訴阿難。他說哪兩種錯誤呢?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第 一種錯誤,就是我們這個生命中,無始以來,我們生來又死、跳不出輪迴,就是這個東西。什麼東西呢?「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就像你一樣。佛告訴阿 難(當時哦!阿難現在早成佛了,他說的是當時),像你一樣;「與諸眾生」,同我們大家一樣;「用攀緣心」,我們現在這個能夠思想、能夠有感覺、能夠有知 覺、能夠起煩惱、能夠讀書、能夠思想這個心,叫攀緣心。「攀」,這個手像猴子抓東西一樣,一路這樣抓,一個思想一個思想抓過來;「緣」,就是抓到一個東 西,總想抓一個東西。睡覺呢,還怕「阿彌陀佛」掉了,多念兩句,然後再睡。「我昨天念了五千句哦!」昨天是昨天啦,五千句已經到了極樂世界去了,他在這裡 還在抓呢!——攀緣心。攀緣心,就是手那麼抓。我們現在呢,「哎,你為什麼打坐啊?」譬如有兩位同學,我說這兩天怎麼樣?「哎喲,這兩天少做功夫啊,所以 不行了!因為少打一點坐。」以為好像打坐做功夫就對了。也是攀緣心,顛倒!當然不是顛倒,「倒顛」,倒顛、顛倒差不多,一樣!

「用攀緣心, 為自性者」,認為這個能夠思想知覺這個、以為這個才是自己的心。佛這樣一說好嚴重啊!你看我們想想看,我們呢?那些人一天「老師啊!怎麼教我一個功夫啊? 我的氣又給人家拉動了!又什麼……」他自己都用自己裡頭的攀緣心、用這個心來修道。而且做了一點功夫,「好啊!剛才一堂坐下來,呵!好清淨啊!氣脈又動 了……」那個氣脈動了,你上午動了,下午呢?下午沒有了。沒有了又在「哎呀,後悔啊!假使我下午不下座多好呢!」下午你不下座嘛!「哎呀,我的腿受不了 啊!」都是攀緣心。「一切唯心造」,心是什麼東西你都認不清楚嘛!你講修行,他說你不是全錯了?!

一切眾生第一個錯,「用攀緣心」,認為這 個就是自己的心、自己的性。問到你心在哪裡?「心在裡面啊!我在想啊!我在講話啊!」這個是攀緣心哦!就是我們今天大家聽《楞嚴經》聽進去的、我能夠講出 來的,也是攀緣心。攀緣是一個連一個,一句話講了就過了,過了後第二句就上來,這個就是攀緣心、凡夫的攀緣心。這個攀緣心就是無始以來生死的根本。佛說的 啊!他說第一點大家錯了。

第二點,【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很重要哦!這幾句話你當咒子念,念它三年,包你會成道!這個話我負責說話,說錯了我要下地獄的。地獄很可怕,並不好受哦!地下室都很難過,不要說地獄!從哪裡念起?

「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就把這幾句話當咒子念,你背來了,參透進去,你就悟道了!

佛 怎麼樣說啊?第二個顛倒,我們天天要求道,道有個代名詞,悟了道叫「菩提」,菩提就是一悟:「啊,悟了!」這個時候是菩提。菩提是梵文,中文就是覺悟、大 徹大悟。「涅盤」,悟了以後證得那個境界,那個證量、那個境界,就是涅盤,叫做涅盤。這個涅盤境界是什麼?「常樂我淨」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 「常」;「樂」,它沒有苦,只有清淨之樂。那個是生命的無我中間的真我,那就是淨土,就是涅盤。

那麼我們現在學佛修道,就是修到這個。要想 覺悟、開悟,證得菩提、證得涅盤。菩提涅盤他說怎麼樣去求證到呢?注意哦,「元清淨體」,不要你去修的,每一個人都有,原來就有;本來很清淨、本來就清 淨,你不要去找一個清淨。把兩腿盤起、眼睛閉攏來找清淨,你在幹什麼?!你在裡頭開運動會啊!閉起眼睛在裡頭想東想西,又找菩提、又找涅盤、又找無明、又 找煩惱、又找佛,這是幹什麼啊?!他說本來原來清淨的。

可是眾生啊,認不得我們原來就是清淨體,偏要在那個攀緣心上轉。看到一個思想來了, 又怕,又想去了妄念。妄念你要去它幹什麼?!它既然叫妄念,它自然就跑了嘛!你們哪一位能夠把妄念抓得住啊?我們在座哪一位能把自己的思想抓得住哦?如果 有人抓得住,我就皈依你!雖然是魔王,也沒有關係,就皈依。你抓不住的啊!

一個思想、一個思想,它自己本來空,不要你去空它的啊!你說我現在能夠把念頭空了,你那個空掉那個念頭那不是一個念頭嗎?!那也是個攀緣心嘛!告訴你,攀緣心它自然緣過了就空了嘛!所謂空者,它自性本來空,不是你去空它的啊!所以他說眾生顛倒。

講 了一個空、說了一個空,佛說一切皆空,偏偏打起坐來「我要空啊!空啊!」你那個打坐不在一切以內啊?!一切皆空嘛!你坐起來也空,空也空嘛!所以佛說眾生 顛倒。他說因為認不到「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我們自性本來清淨的,一切不留。所以禪宗的六祖悟了道,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個東西 嘛,哪裡粘住了?

譬如我們從八點鐘開始,講「佛說阿難……」,講過了就沒有了,你聽過了也完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要清淨,本來清淨的嘛!

那 麼下面佛更慈悲。他說這個「元清淨體」、「道」本來在這裡,你不懂。「則汝今者」,他告訴阿難,「識精元明,能生諸緣」,就是你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六識,這六種,在外面起分別作用,意識攀緣、這個六識攀緣,「能生諸緣」。我們眼睛一看就看到了、耳朵一聽就聽到了,六根六識起攀緣心作用的,他說你哪裡 去找「道」哦?

現在他告訴阿難,道在哪裡?「則汝今者」,就是你現在;「識精元明」,這個六根、六識,「能生諸緣」,你一看東,東面就看 見;一看西,西面又看見;轉過頭來,都看不見。當你面對現實的時候、那個境象來的時候,就有;過去了,就空。「緣所遺者」,緣聚就有、緣過了就沒有,沒有 你去找它幹什麼?

「緣所遺者」。因緣聚散,如浮雲的去來。譬如我們每一個禮拜一的晚上,大家在十一樓,一堂人坐在這裡,樓下樓上都是人,因 為《楞嚴經》這個因緣,這兩個鐘頭聚在一起。兩個鐘頭時間一過了,各人回家,這個境界就散了;這個境界散了,十一樓還有《楞嚴經》講座沒有?沒有了。你那 個能夠聽經、能夠想的那個還有沒有?有啊!沒有離開過你啊!一切因緣能聚、能散,一切因緣散完了,我知道「因緣散了」,散了你不要哭啊!因緣散了,「哦 喲!好空哦!」哭起來了!又上一個當。當然你也不要笑,笑也上一個當;不哭不笑好不好呢?也上當。

那麼怎麼叫不上當啊?喜怒哀樂一切自在, 喜怒哀樂也是外緣。「緣所遺者」,一切緣過了,那個能起因緣的那一心,本來「遺」還遺留在這裡哦!《楞嚴經》翻得最好是這個「遺」字,「緣所遺者」,譬如 我們現在坐在十一樓,大家這個因緣聚會;等一下大家都回家,我們都是緣,緣散了,這個地方呢?空的,這個地方沒有變,「緣所遺者」。所以我們大家做了幾十 年人思想、感覺、經過都很多,這都是因緣聚散。昨天的事、昨天的因緣過了,現在講一句話也是因緣。因緣講了,也聽到了;我講過了,不講了;不講了,有人打 噴嚏你也聽見了,這也是緣。緣也過了、噴嚏也過了,一切都過了,你能知道這個本來清淨在這裡,「緣所遺者」。他說你本來清淨的啊!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因為一切眾生,本來丟下了一切因緣、空完了,那個空不掉的那個就在你那裡啊!那個用不著空,也用不著不空啊!所以佛教裡頭有五方佛,北方的那一位佛叫什麼啊?我們出家同學都曉得——「不空如來」,空、不空,不空如來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佛,佛都告訴你了嘛!

所以你一切因緣空完了,你能夠知道空與不空的那個;「遺此本明」,你本來明白,你幾時糊塗過啊?!你從來也沒有糊塗過啊!你糊塗就不會到這裡搞《楞嚴經》了,可見你一點都不糊塗!還曉得來「愣」一下呢,愣頭愣腦的就是會愣,這個就不糊塗啊!

「遺此本明」,他說因為一切眾生自己不能自己覺悟到這個;「枉入諸趣」,所以很冤枉的在六道裡頭滾來滾去,「枉入諸趣」。

好,現在我們曉得兩種顛倒,搞清楚了。(師笑寫板書的同學:呵!陸先生顛倒,不該寫的拚命寫、該寫的不寫,哎呀,真顛倒。)

現 在佛說兩種顛倒,一種顛倒是拿攀緣心、自己這個思想、這個念頭,把這個當成自性。第二種顛倒注意哦!他說我們這個清淨之念頭、這個心啊,自性本來很清淨, 都在這裡。一切萬緣過了,不去攀緣,所留下來能夠知道的;緣過了我們知道空了,緣來了知道有了,他說這一個。不要搞錯了!搞錯了就會永遠無法修行。

現 在我們再繼續下去。佛先提出來兩種顛倒,答覆了第一個問題了。阿難問的第一個問題,他說我們修道,因為不曉得「真際」真正道路是什麼?佛現在答覆了真正道 路是什麼。真正的道路就是我們本來的、原來的清淨心。不要用這個思想的、感覺的心去修、去做功夫,這是第一問題答覆了。等於我常告訴大家,你要盤腿學打 坐,想修禪定,兩腿一盤、手一放,已經對了。如果你把兩腿一盤,手一放好,然後「哼!哈!不要吵啊!我修道了啊!」空念頭、脖子不對……搞了半天都是多餘 的。

當你說清淨,不要盤腿,你看,放下就清淨了;說過了就清淨了,聽過了也就清淨啊!不要另外去找一個清淨的。你如果說「哎,對了!這句我聽懂了!現在我要找一個原來清淨的心……」完了!又在顛倒!那是攀緣心。這個要注意!

好!現在阿難提出來要求的第二個問題佛要答覆了,他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得定。雖然道理懂了,我心定不住啊!怎麼樣能夠得定?佛說了,「阿難」(就是三十八頁這個原文),【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現在開始「八還辨見」了。這是八次往返討論了,阿難要修道、打坐,怎麼樣得定?注意哦!很多人想得定,你怎麼樣能夠得定?佛說,你想知道奢摩他路,得大止觀、大止;「願出生死」,想得真正最偉大的止觀的正路,想跳出生死。

【我今問汝。】他說我現在問你。佛怎麼樣問啊?佛在表演,他說現在我要問你了,就把膀子這樣一拿;【實時如來舉金色臂】,就把他自己身上這個黃的、發光的膀子一拿。【屈五輪指】, 就是五個指頭啦!不過佛的相貌(手)比我們的手漂亮,那個指頭、十個指頭都是螺旋紋的,都是螺、十個螺。我們講的「十螺生兒做狀元」,什麼「一螺窮,二螺 富,三螺開當鋪」啊什麼的,搞不清楚,啊!(眾笑)十螺就是這個五輪,尤其這個指頭;而且很漂亮。「屈」,佛就這樣膀子一拿,然後把這個手掌一攤開,手握 拳。佛經描寫的文學那麼漂亮!實際上啊,佛就是說,「我問你,你看!」就是這一下,給他佛經文學形容得漂亮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佛把手一拿、拳一擺,就問阿難。【汝今見不?】他說你看見吧?

【阿難言:見。】阿難說,「見!」當然看見了。手一拿、拳一拿,怎麼看不見?所以阿難答覆話只有一個字「見」,看見了。

【佛言】,佛就問他,【汝何所見?】你看到了什麼?這就是禪宗!你看到了什麼啊?

【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他說我看到你老人家拿起膀子,把指頭一拿變成拳。「舉臂屈指」,把五個指頭一抓攏來;「為光明拳」,你那個手嘛發亮、發光的,他說好像電燈泡一樣,在我眼睛前面晃來晃去,就是這樣嘛!阿難講得很老實,「是這樣啊!」

【佛言:汝將誰見?】佛說你拿什麼看見的啊?你看佛一步一步逼人吧?把手一拿:阿難,看見了嗎?阿難說看見了。他說你拿什麼看見啊?他說你拿拳頭、一拿我就看見了。佛說不是啊,我問你用什麼東西看見我拿拳頭的啊?所以「汝將誰見?」

【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阿難也有點不服氣了,他說這個……你老人家!我同大家一樣,都是用眼睛看見的啊!都是眼睛看見你這個手啊!

【佛告阿難】,佛就說了,【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他 說,照你現在答覆我的話,說我拿個膀子起來,把手指握攏來變成一個拳頭,「耀汝心目」,在你眼睛前面一晃。「汝目可見」,你的眼睛如果可以看見的話。「汝 目可見」四個字是古文,這個很難懂了。「汝目可見」,換一句話就是說,佛在說眼睛不能看東西的。「汝目可見」,假定你認為「汝目」你的眼睛可以看得見東西 的話;「以何為心」啊?他說你心在哪裡?

看東西不是眼睛看哦!心看哦!「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哦!所以阿難又在顛倒了。所以佛說你看見沒有?他說我看見了。「看見什麼啊?」第一次錯了,看見你的拳頭。佛說「你拿什麼看見的?」他說我眼睛看見,他說我同大家一樣都是眼睛看。又錯了!

佛說你如果認為人的眼睛可以看見東西,「以何為心」啊?我問你,心在哪裡?心不見、心不動能夠看見東西?那個死人剛剛斷了氣,眼睛就看不見了,他心沒有了嘛,以何為心啊?「當我拳耀」我的拳頭在這裡,你的心在哪裡?

【阿難言】,阿難又說,【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上 面有七次了,佛都把他說了不對。這一次佛又來了,拿個拳頭逗一下、他又逗出來,最後問他心在哪裡?「阿難言」,阿難說,「如來現今征心所在」,他說你現在 徵求(問我)心在哪裡,而我現在用我的心來找這個心。「用我心」,他又錯了,顛倒了,用攀緣心。他說我以心「推窮尋逐」,我用我的心仔細找我心在哪裡; 「即能推者」,就是那個我現在能夠想、要找的!就是我現在,你問我心在哪裡,我給你問愣住了,我現在找找找……找了半天,心在哪裡找不到。「哦!」他說我 懂了,「就是我要找我心的這個東西、這個思想,這個!」「我將為心」,這個就是心。

你看,釋迦牟尼佛發不發脾氣啊?也發脾氣。這一下釋迦牟尼佛發脾氣了。【佛言:咄!】文字很好聽,就是佛說「嗐!你怎麼搞的啊?!」就是這個話。佛也拍桌子了!這個「咄」字你看到很輕鬆,就是威嚴很……「咄!你怎麼搞的?!上次跟你講了七次了,不是心!你現在還講這個是心!」所以佛都發了脾氣了。

他說阿難啊!【此非汝心。】他說這個不是你的心啊!我們注意哦,我們現在能夠思想的,他說這個不是你的心啊!你把這個當成心,錯了!他說「此非汝心」啊!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佛發了脾氣,阿難也嚇住了。阿難倒不是給佛發脾氣嚇住;佛說你現在能夠想的不是你的心啊!這一句話把阿難嚇住了,「矍然」,就跳起一下。這個「矍」字是中文字形容人那麼跳一下,就是我們人緊張一下,趕快就站起來了,「合掌,起立白佛」,站起來問佛。

【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他 說我現在能夠思想的、我們能夠聽話的、能夠坐在這裡有感覺的,這個不是心,這叫什麼東西啊?!那換句話,我們人白活了一輩子,沒的心了嘛!難道到東門菜場 賣掉了?!哎,還是到哪裡去了?還是灌香腸灌掉了?這個心到哪裡去了呢?他說這個不是我的心,那叫什麼呢?!所以阿難也急了。

所以這個經典都是話劇耶!電影銀幕上一樣的。佛說,「咄!那麼笨!這不是你的心。」他一聽就一跳跳起來,他說這不是我的心,我心在哪裡啊?這個思想的不是心,心在哪裡?

【佛告阿難。】注 意哦!這句話特別注意哦!你們真正修行、年輕同學要背來哦!要背來。什麼叫背來?不是記住。你們現在讀書啊,不會背書的。拚命記、應付考試,考試完了就丟 掉了。「背來」不是「記」哦!背到像唱戲一樣、唱歌一樣,不用腦筋就唱出來的,腦子就出來,那個叫「背」。我們當年背書是這樣的,背來。所以你看那個電影 上背書的時候是搖頭,亂搖、亂背,不用腦筋的,所以到年紀大了,一背就出來了。現在這句話要背來: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他 說你認為「現在能夠思想」這是你的心啊?這個不是啊!這是影像,就是現在的話「意識形態」,意識的形態所構成的影子、概念。哲學上常用意識形態,你的意識 構成了一個觀念。意識形態也好、觀念也好,都是名稱的不同了,都是顛倒話,不要受騙!他說你認為這個思想,我們所有的思想來來往往,都受我們過去經驗意識 心理自己的支配;「前塵相」,經驗上,我們生來以後,由父母教育開始,一直到受外界接觸的影像接觸進來,這個現象;現象來以後,變成我們的思想習慣、意識 形態了,變成一個觀念,所以一想就是這個觀念出來了。他說這個不是你的心啊!這個是「前塵虛妄相的思想」,意識形態。

「惑汝真性」,你自己 被自己欺騙了。換一句話,這是「心態」、心的作用的姿態,不是真心的「體」。佛要阿難、要我們找的是「心的體」,那個是什麼?阿難拚命就在「用」上去找。 釋迦牟尼佛說:阿難,你去到廚房給我把麵粉拿來!阿難看看廚房裡有餃子,餃子上找麵粉;又在麵條上找麵粉,他都在用上去找了,同我們一樣。這些作用啊,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他說你受了欺騙!誰欺騙我們啊?自己欺騙自己!都把能思想這個……思想是個習慣性的,所以思想你也用不著去空它,它本來 空的,它是個習慣性的。

他說,【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這都由於你無始以 來,一直到現在這一生,你把自己的東西忘了;把到你家裡來的土匪、小偷認錯了當成兒子。我們的思想感情在裡頭,都是我們的小偷。可是我們把這個能夠思想、 能夠感覺的這個當成是自己的心,用這個心去修止觀,他說你怎麼修得成啊?!所以「認賊為子,失汝元常」啊!喪失了你那個本來的真性;「故受輪轉」,你永遠 在那裡輪迴。

所以你在念佛,想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妄想兜攏來的。「南-無-阿- 彌-陀-佛」,六個妄想兜攏來。你說《華嚴經》、《清淨經》、《法華經》,都是妄想兜攏來;這個妄想馬上過了,都是前塵分別影事啊!你想把這一個觀念、或 者你的觀想永遠停留住、叫「奢摩他」,就是第五種成就了;最高也不過第二種成就——聲聞緣覺。第三種是什麼?外道;第四種是天魔;第五種是魔子魔孫了;你 不是入魔了嗎?他說「故受輪轉」。好了,阿難一聽,給佛又訓了,罵了。

【阿難白佛言】:阿難還是不服氣哦!聽到這裡跟佛倆論辯起來了。 【世 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 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這是一口氣下來,所以斷不了。阿難也給佛逼急了。「人急懸樑,狗急跳牆。」同我們一樣、逼急了,他所以跟佛兩個辯論了,毫不客氣!

阿 難就跟佛說,「世尊!」他說佛啊,「我佛寵弟」,他說對不起!我是你最愛的你的弟弟啊!你平常最愛我的啊!他說我也愛哥哥、愛你啊!「心愛佛故,令我出 家。」你說要我來出家。所以他的出家多幸福啊!不對就去找哥哥哭一場。他說我出家了以後很乖哦,聽你的教化。我的心「何獨供養如來」,豈止供養你啊?叫你 每一天早晚功課,觀想遍歷恆沙國土、西方極樂世界、哪裡天上天下……我在那裡觀想,都去了、都去了;晚上施食,什麼地方都有了,你們都有飯吃、都有飯吃, 一個錢不花,心裡想想就是了嘛。一顆米多大、多大、多大,你們吃啊、吃啊,變成麵包啊!這樣當然肯做嘛,這都是你想的嘛!他說我也是「遍歷恆沙國土,承事 諸佛」,每一個佛前面我都去供養的。不但供養一切佛,(還)供養一切善知識。

他說就是我今天發很勇猛心走菩薩道的。菩薩道是八個字哦!什麼 是菩薩道?「行人所不能行」,走人家不能走的路,就是做人家不能做的;「忍人所不能忍」,大家忍不下來的忍得下來,吃不下來的苦我給你吃下來,這是菩薩 道。簡單地說,「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是菩薩要發大勇猛心,就是走這個路子。「行諸一切難行法忍」,這就叫「難行法忍」。他說就是修菩薩的苦 行,菩薩修苦行哦!不願意做也要做,不願意講的話也要講,不願意見的事也要見,不願意看的人也要看,他說這個是菩薩道。不管如何苦、不管如何修行,他說也 是我們這個心啊!「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就是罵佛了、反對佛了,罵人家、造惡業的,也是這個心啊!

他說剛才你老人家說這個不是 心,照你這樣一講,「若此發明不是心者」,他說我們就沒有心啊!等於木頭啊!除了這個能夠思想以外、能夠感覺以外,還有個什麼叫做心呢?他說你老人家說這 個不是心,那我們不是人了!人除了這個心以外,這個不是的話,就等於一塊泥巴,等於一個木頭啊!

「離此覺知」,離開了這個知覺的。上面這個「覺」是感覺,下面這個「知」是知覺,倒轉來用的。「離此覺知」,他說我們這個人離了這個感覺、離了知覺以外;「更無所有」,哪裡有一個什麼作用呢?這個身體是個軀殼嘛!心在哪裡?

「雲 何如來說此非心?」他說為什麼你老人家講這個不是我的心?!他在叫了!如果演電影的話,他要大叫!假使你這一幕把他拍成電影的話,阿難一定臉脹得通紅。他 說你現在講我們這個不是心,如果做電影表演他就要這樣叫了。他說我們這個心到哪裡去了?你要還我一個心來啊!他說「雲何如來說此非心?」他說為什麼?「雲 何」是「為什麼」,為什麼你要講現在我們用的這個不是我們的心?

他說「我實驚怖!」他說佛啊,你講了(這個話)實在把我毛孔都立起來了!假 使我們這個不是心,我這個人是瘋子活在這個世界上啊?!他說我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實在害怕了!「我實驚怖!」他說不但我在害怕;「兼此大眾」,在座的大家 「無不疑惑」,沒有一個人不懷疑的哦!這個能感覺、能思想的不是我的心,我心在哪裡啊?「惟垂大慈,開示未悟。」他說希望你老人家大慈大悲,再說清楚一 點,使我們瞭解。

那麼我們翻過一頁,現在開始「八還辨見」了,見道這個心。哦,「八還辨見」要一氣呵成,恐怕這一下講不完,怕中間免得都耽誤了。我們回去,先不要急,這要等一個禮拜。下個月我們研究一下、加重一點。一個禮拜一次啊,這個心不曉得到哪一天才找回來,很麻煩!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