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覺者的生涯 賈雅瑟納.嘉亞闊提亞著

覺者的生涯 賈雅瑟納.嘉亞闊提亞著

第六章 在解脫之道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鬆可言

[日期:2012-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賈雅瑟納.嘉亞闊提亞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六章

在解脫之道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鬆可言。

\苦行僧悉達多

王捨城中,各行各業的市民們,經過一周熱烈慶祝一年一度的頻毗沙羅王加冕紀念日之後,又回到他們的作坊、商店。大街小巷,人馬車輛川流不息,熱鬧非凡。

六年以來,苦行僧悉達多往返於拘利國、立菜威、瑪拉、安歌、瓦岡和摩揭陀國之間,參學了一個又一個隱修者,拜訪了一個又一個苦修竹林。這一天,他來到王捨城,身披袈裟,手裡捧著一缽,挨門逐戶地乞著食。然後,他徑直跑到盤陀山走去,在一棵樹蔭下,面西而坐,開始吃飯。

當地的市民們看到悉達多如此五官端正,高大魁梧,氣宇不凡,都不約而同地互相打聽起來。一時間,整個城市議 論紛紛。地方官員們趕緊稟告國王,陳訴悉達多到來之事。國王一聽到這個消息,即刻乘馬車直奔盤陀山而來。他想親眼看一看這苦僧的風采。在離盤陀山還很遠的 地方,國王就下了車,他輕手輕腳地朝盤山走去。在不遠處,他看到苦行僧剛用過齋,正在休息。

國王沒有立即走過去。當他第一眼看到這位苦行僧時,一種快樂、喜悅的情感油然而生。過了一會兒,他才慢慢地走了過去,恭恭敬敬地對雙足跏趺雙足而坐的苦行僧說道:

「尊敬的賢者,我是頻毗沙羅王。聽說您來了,我十分榮幸能與您相會,並和您交談。如果不打擾您的話,我希望向您請教一二。」

「大王,我只在適當的時候講話。但是,我想我會告訴你所想知道的一切。請問吧。」

「尊敬的賢者,我可以知道您是誰嗎?」

「大王,我是一個尋求真理的苦行僧。為了真理,我往來於許許多多的國家,參訪了無數森林、苦修竹園,以及寺廟。現在,我來到了這盤陀山。」

「尊敬的賢者,您神色慈善,非常受人愛戴。看得出來,您是一位貴族後代。您風華正茂,前途無量,一切都充滿了希望。您是一個穿著袈裟的王家子弟吧?告訴我,你是誰?我希望能知道您的家世。」

「大王,你可知道,在位於喜馬拉雅山附近,有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拘利王國嗎?淨飯王是我父親。他是迦 毗羅衛國公正、仁慈的國王。我是太陽王朝和釋迦族的後裔。大王,我拋棄了人世間的榮華富貴,追求苦行僧的清貧生活。現在,我出於對人類的廣大慈悲,雲遊四 方,探索人類解脫的真理。」

「尊敬的賢者,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個拋棄了王家的榮耀、一心從事苦修、追求解脫的他就是尼干若提子。您不以自我快樂為中心,而是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我十分榮幸能和您在一起。尊敬的賢者,請受我一拜。」

說著,國王跪倒在苦行僧跟前,五體投地地拜了三拜。然後,他站起身來,躬身站在一旁,說道:

「尊敬的賢者,您是第二個受我如此推崇的苦行僧。另外一個就是尼干子。我崇拜他,是因為他對世界上一切生靈都施於無限的悲心。尊敬的賢者,到目前為止,您覺悟到您所追求的真理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講給我聽聽吧!」

「大王,我仍在勤勉探索之中。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能覺悟真正的無上真理。我跟住在安努瑪河岸的聖人瓦釋斯 德學習,掌握了一心不亂的禪法後後,而達到制心一處的境界。在女婆羅門釋迦隱居處,我通曉了對意識的培訓和制約。在女婆羅門般若修行處,我學習了有關衣食 住行的正確知識。從苦行僧悅瓦突,我掌握了思維高度集中的方法,其中包括如何控制呼吸。另外,我還去了拘利王國,拜訪了一代宗師阿羅邏迦藍,同他的無數徒 弟一道,我實踐了禪定中思維四聖處,即慈、悲、喜、捨之法門。大王,我的思維已一塵不染,清淨明亮,無所障礙。但是,這就是我所追求的最高理智嗎?如果是 這樣的話,那麼,阿羅邏迦藍所稱的,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到的無色界解脫的智慧已融集我一身。但是,我並不以此為滿足。然後,我又到了郁陀迦羅摩子的隱修 處。他教授了我八種禪定法。不久,我就證得了至高無上的非想非非想處的境界。但我還是沒有以此為滿足。」

「大王,雖然我認為他們都是一代偉大宗師,但是,我並不能從他們之中得到我所追求的解脫,我認為,他們是人 類的智者。我從他們那裡學了很多。阿羅邏迦藍和郁陀迦羅摩子是兩位值得尊敬的苦行僧。如果有一天,我成功地證得了引導眾生解脫的無上菩提和智慧,他們還希 望我去傳授給他們。由此看來,他們對我都顯得十分謙虛。」

「大王,離開了拘利,我來到了距毗捨離不遠的一個山洞裡,那裡住著一位修苦行的聖者。他的名字叫達突魯瑪. 唐蒂克子。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我是怎樣用四種不同的方法精進修煉苦行的。我成了一千個懺悔者,我執著於肉體上的自我摧殘,憎惡生活之心與日俱增,我變得 十分的頑固、執著。起初,我無視社會風俗習慣,我行我素,赤身祼體地行走於路上。我用手抓著吃討來的飯食,戒除肉食和發酵的飲料,並且只向一家乞討。我住 宿於荒郊野外,與草地為生。在那個時候,我吃過苔蘚、稻草,甚至牛馬的大糞,喝過牛馬的尿。我曾一根根地拔掉我的鬍鬚和鬢髮,身體倒立行走,以此來修苦 行。但是,雖然如此,我還是沒能證得真理。我把慈悲之心傾注到每一滴水中,唯恐傷害了每一個微小的生命。我時時謹慎小心,提醒自己不要傷害到每一個細小的 生命。我嚴格地追求離世嫉俗的生活,一個人住在雜草叢生、人煙稀少的原始森林中,日夜苦修。這樣如此嚴格的修習,除了一味地發展對一切眾生的悲心之外,我 的意識並沒有得到安寧。我雖然奉行這樣的苦行主義,但是,我所探索的解脫之道卻並不見近,反而越來越遠。為此,我認識到,只有通過心境高度集中這一中道途 徑,我才能得到真正智慧。因此,我放棄了自我折磨的苦修法,回到了毗捨離。大王,當我在毗捨離時,有五個同修者陪伴、照顧我。他們以為我隨時隨地都可以了 證真理。但當他們看到我放棄了嚴厲的苦行,他們失望地離開了我。大王,現在,我已放棄了原來探索真理之道的所有方法。」

「尊敬的賢者,如果您願意的話,我將在這座山的上面或旁邊替您修建一所住,這樣讓您探求無上菩提。我每天供養您,請您就住在我的城裡吧!」頻毗沙羅王請求道。

「不,大王,我在準備前往優婁頻羅村,那裡環境適宜,這對實現我的理想最有益不過了。在那裡,我將一人力求上證菩提。」

「如果這樣的話,尊敬的賢者,中午請到宮中用齋。我希望能給您供養一些衣袍和生活所需。」

「大王,當我在毗捨離苦修行時,我有時背靠蘋果樹坐上一個月,摘取樹葉、樹莖以及蘋果,以此來支撐生存。我以無分別心看待一切食物,不管是王家的山珍海味,還是首陀羅的殘羹冷飯。大王,我將前去優婁頻羅村。一旦飢餓擾亂了我平靜的頭腦,我將會沿路乞食。」

「既然如此,尊敬的賢者,我希望供養您一些衣袍以及其它生活所需。請跟我來吧,您的衣袍已破爛不堪了。」

「大王,多謝你替我的衣袍、飯食操心。但是,我是一個修行僧,沒有什麼可計較的。」

「要是這樣的話,走著去優婁頻羅是十分辛苦的,我派車送您到那裡去。我想,這會對您的探求助一臂之力。」

「用不著這樣,大王。在解脫之道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鬆可言。道由修習而成,所以,必須以自然之法來實踐。」

國王不但沒有被苦行僧的話激怒,相反地,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又一次跪倒在苦行僧面前,禮拜了他,說道:

「善哉!善哉!尊敬的賢者,我堅信您的精誠能使您取證無上菩提,在您證得至高廣大的佛陀之後,請前來教度我。現在,請接受我皈依為您的弟子。」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目錄 主要人物一覽表 第2頁:第一章 為了眾生的幸福與快樂,難道我不應該去探索真理嗎?
第3頁:第二章 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要發現人生的真理 第4頁:第三章 無論道路多艱難曲折,我將努力發現這條無上正道,以此來為現世或未來世眾生謀福利
第5頁:第四章 在這個大千世界中,我的雙腳走到哪裡,哪裡就是我的家 第6頁:第五章 我已披上了出家人的袈裟,我將利用一切時間和精力求證菩提
第7頁:第六章 在解脫之道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輕鬆可言 第8頁:第七章 我戰勝了一切慾望、激情和懶惰,所以我的生活輕鬆得如同絨絲
第9頁:第八章 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痛苦,根源就是貪。貪的熄滅即是苦的終止 第10頁:第九章 無知是世間諸惡之根源,這就叫做無明
第11頁:第十章 我是通過既不折磨自己又不傷害別人的八正道,即中道之法,證得無上涅槃的寂靜常樂 第12頁:第十一章 住在豪華的樓房或狹窄的馬棚,對我並沒有什麼分別
第13頁:第十二章 我的王國是覺悟的王國…我們沒有等級、種姓高低之分 第14頁:第十三章 如果一個人具有真正的榮譽,這種榮譽是不會被玷污的
第15頁:第十四章 是水重要,還是生命? 第16頁:第十五章 我從來沒有把來尋求我幫助的人拒之門外
第17頁:第十六章 人們能得到的無上快樂就是幫助孤苦伶仃的人,使他們得到幸福 第18頁:第十七章 我的僧團是為芸芸眾生而設立的,並不是專門為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種姓的
第19頁:第十八章 把水倒在底朝天的船背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第20頁:第十九章 不執著一事一物,也不被一事物所束縛……無牽無掛,這就是求證極樂的唯一途徑
第21頁:第二十章 猶如飛鏢彈回,他們會自傷其身 第22頁:第二十一章 好夢噩夢都是你意識的作用
第23頁:第二十二章 年輕人,你們認為,你們對我的侮辱與這袋金幣是等價的嗎? 第24頁:第二十三章 瞋恨之火燃燒著人類世界,唯有慈愛才能給予冷靜和安撫……慈愛為第一善德
第25頁:第二十四章 我所能做的,就是瞭解世界的本質,並向眾生宣示解脫之道……即使我涅槃了,我的教導仍是世間的甘露法雨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