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

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 實用佛教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日期:2010-07-28] 來源:轉載  作者:佛光山宗務委員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的弘傳史,其實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史。世間的一切無不涵攝於佛陀的教育範疇內。佛陀生於貴族,受的是貴族教育,但當他施行教育的時候,卻完全站在一切眾生平等的立場施教,因此,佛陀的教育思想與作法,是大眾化的、民主化的。佛陀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眾生開發潛能或是經驗的傳授,最重要的是為一切眾生提供自我解脫的方法。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在印度各城市講學、行化。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理,都是引用本生故事、譬喻、因緣、長行、重頌等,做深入淺出的開導。佛陀的十二分教、三轉法輪、四悉檀都是大眾化的說法。佛陀的教育微妙深廣,有時候以神通的自在變化來說法;有時候以六根互用、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來傳心。對佛陀來說,世間萬象無一不是悟道法門,無一不是教育題材。
  
  佛陀教育弟子,不用打罵,也不以拒絕、責備的方法,大都用舉譬、鼓勵的方式,讓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傷其尊嚴。佛陀最擅長觀機逗教,對老人說老人法,對兒童說兒童法,對商人說商人法,對軍人說軍人法,佛陀「應機施教,對症下藥」,其教育不僅契合「法爾如是」的真理,且倡導「自我教育」,如千經萬論都指導大眾開發自性,自我要求,自我解脫。
  
  佛陀非常重視自心教育,佛經中對心的譬喻更是不勝枚舉,例如:心如猿猴難控制、心如電光剎那間、心如野鹿逐聲色、心如盜賊劫功德、心如冤家身受苦、心如僮僕諸惱使、心如國王能行令、心如泉水流不盡、心如畫師描彩繪、心如虛空大無邊等。佛陀說法,完全是為了「治心」,故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茲將佛陀的教育法列舉如下:
  
  一、有教無類:佛陀不但為豪貴之人如頻婆娑羅王說為政之道,亦為首陀羅優婆離說悟道的境界;不但為利根的舍利弗說緣起法,亦為鈍根的周利槃特說淨化心靈法門;不但令無貪的大迦葉出家,亦令大貪的難陀入道;不但為有智男子說法,亦為極愚女子開示;不獨為貞節的末利夫人讚美,亦為淫蕩的蓮華色女鼓勵。佛陀教育眾生,不分貧富貴賤,不擇智愚利鈍,一律平等的施予教化。
  
  二、誨人不倦:佛陀不因眾生剛強頑劣而捨棄他們,反而演說無量法門,利益眾生。譬如: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多次謀害佛陀,佛陀不但對他沒有怨恨,反而慈悲的給予教誨和感化;指鬘外道因為佛陀的慈悲攝受,終於皈依佛教;佛陀對善覺王的侮慢耐心舉喻,令其覺悟;佛陀示疾前仍為一百餘歲的外道須跋陀羅說法,可見其誨人不倦。
  
  三、善巧方便:佛陀借由包裹檀香的紙張及綁魚的繩子,告訴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佛陀以盆穢不能裝進清淨法水,教育羅睺羅,使其覺悟;佛陀以「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的偈語,令波斯匿王知曉身體健康之道。又佛陀以「向風擲土」,說明惡意傷人者,果報還自受;「盲龜浮木」,說明人身難得;「鬆緊中道」,說明修行如調琴,要不緩不急;「兩鬼爭屍」,說明無我的真理等。這種種的譬喻,都是佛陀依照眾生的個性、興趣、需要,以善巧方便來教化,發揮教學上的最高藝術。
  
  四、以身作則:佛陀以身作則的教育,在經典中隨處可見,如佛陀為瞎眼的老比丘穿針引線,示範慈悲愛心;佛陀親為有病比丘洗滌汙穢的身體,以身教代替言教;佛陀「為父擔棺」,為父王送葬,告知世人孝道的重點;佛陀「日中路坐」,告訴琉璃王「親族之蔭勝餘蔭」的愛國之道等,凡此都是佛陀以身作則的事例。
  
  五、以毒攻毒:有時候「以毒攻毒」也是佛陀的教育方法之一。例如佛陀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教化鬼子母,令其懺悔前愆,成為兒童的守護神;佛陀教喪子的母親到未曾有過喪事的人家討取吉祥草,終使其覺悟無常之理。
  
  六、以古證今:佛陀在往昔因中的「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以及「鸚鵡滅火」、「九色鹿」等,都是佛陀以身證道,來啟發大眾自利利他的精神。
  
  除此之外,其它還有「隨喜功德」、「恆順眾生」、「福慧雙修」、「解行並重」等教育法。
  
  佛法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實在很值得吾人作為教育的指南。佛教的經論,皆在教導眾生如何將身口意導歸於正確、和諧、圓滿的領域,令眾生棄除貪、瞋、癡等惡習,從而改心換性,過一個健康、自在、快樂的人生。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第3頁: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第4頁: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第5頁: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第6頁: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第7頁: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第8頁: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第9頁: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第10頁: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第11頁: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第12頁: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第13頁: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第14頁: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第15頁: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第16頁: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第17頁: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第18頁: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第19頁: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20頁: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第21頁: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第22頁:第二十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