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六十二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覺海性澄圓 

這兩句最重要的。所謂覺海,是佛學《楞嚴經》的專有 名稱,就是講我們一切眾生一切佛的本性,這個覺以佛學的教理來講,本覺之性,這個覺是叫本覺,這是本有的,每個人都具備的,不是每一個人每個眾生都具備 的。海是形容詞,是我們這個自性心物一體的這個東西,也就是開創萬有的這個東西,我們中文叫它是性,那麼隨便什麼代名詞都可以,這個本覺之性深妙不可測, 如大海一樣。所以這個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不需要你去修它清淨,本來圓滿的,也不需要你去加它的,不增不減。

圓澄覺元妙」  這個本來圓滿、本來清清淨淨的這個自性,現在我們沒有悟到,假使悟到。覺,這個覺是知覺,剛剛開始覺到,說我們明心見性悟道,悟個什麼?就是悟到本來那 個覺海性澄圓,就是明心見性成佛了。第二句話就是講我們現在所謂在迷中,迷中人,怎麼迷掉呢?也是被自性本來圓滿清淨所迷住了,也沒有哪個人迷你,即非上 帝也非佛也沒有閻王,一切都是自心所造。所以這個圓滿的,這個澄寂的自性假使你現在悟到了,悟到了這個本來這個覺字,就是悟了,悟了在梵文大徹大悟的人, 有個專門名稱叫做佛陀。佛陀是我們兩千年前翻譯,那麼中文簡稱這個佛,後來十七世紀以後翻成英文佛陀。這個圓澄自性假使覺了,現在悟了才曉得我們原來本有 的自性,是宇宙萬有的根源。拿哲學來講一個名稱,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妙,它是個妙不可思議的,這是講自性。那麼第二這兩句就來了。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那 麼我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呀,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都是清淨光明自在,為什麼變成我們這個世界?變成我們眾生那麼苦惱啊?這個自性誰使它迷的?他在邏 輯的解釋很清楚了,他說本來原來是光明的、清淨的、圓滿的,因為光明清淨有所照,譬如像那個燈光,我們上一次做這個比方,凡是這樣一個燈光,自然會照見, 有光明就可以照見萬物,必然的。這個照不是你去照他,他自性本來會照,明極了會照。因為照久了,這個光明照久了,這個電燈泡也會壞的,不過這是個物理的狀 態,精神的狀態也是一樣,過分的照、過分的清淨反是變成守住一個照明,這個照明是一個作用,當我們這個東西起作用的時候啊,自己就忘了。

譬 如一個大海,譬如性海,起個波浪是大海的現象,在大海一動形成波浪的時候,往往我們認一個波浪當成代表了一個大海,忘記了大海的本來的現象了。所以元明照 生所,生出來所起的作用。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不要你去求證。所以大家學佛修道,想求清淨,你打坐也好做什麼用功也好,沒有悟道以前,這些都是過程上的假 象,不是覺海性澄圓。

如果你求一個清淨,死死的把一個空一個清淨境界把握住,就是照生所。那個清淨也是個現象,清淨和動亂是一個相對的一個 境界而已,你不要認為那個清淨的空的這個就是道,這也是所。你守一個清淨啊,所立就照性亡,有一個境界所建立,這就是它的用,不是它的本來,本來所和能兩 個相對,

那個能照的它自然無所不在、又無所在,如果抓住了一個現象的境界,所立:建立了一個所用的東西,那個自性能夠照見萬象的照性沒有了,它就給自己迷掉了,所立照性亡。

在 《楞嚴經》的前面,富樓那尊者就問,我們已經研究過的,大家注意,上次也提起過,富樓那是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之一,他當場就問,清淨本然,雲何復生山河大 地?他問佛,對呀,我們實在悟了,這個自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這個樣,為什麼要生出太陽、月亮?這個世界草啊,木啊,動物?生了人又生了男的女的,既然 生來又何必死掉?即然死掉就不必生,為什麼又生又死?那麼多的囉嗦?這問的包括哲學的大問題。清淨本然,雲何復生山河大地,忽然生出這個萬有呢?所以佛在 那個前面關於這個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係---萬有的生起,四大的道理已經討論過了,講得很清楚。

現在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等於做他的總結 論。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是怎麼迷的呀?所以佛在前面《楞嚴經》講過有一句話,「因方故迷」。譬如一個人走路,我們人的觀念有空間的觀念,人為的東 南西北中這五個方向,那麼整個的宇宙有沒有方向呢?沒有方向,方向是人為的。譬如世界上的指南針是我們中國老祖宗黃帝發明的,叫指南針,對著南為標準的。 到了歐洲到了西洋以後用的是指北針,針還是針,不過一個基點放的不同。所以我們經常書上讀的指南針,現在拿來一用指北針,覺得奇怪。也有同學告訴我,你看 中國老祖宗的東西,到了西洋就把我們改了,我們本來指南針它變成指北針了。我說沒有改啊,它本來指南,地球磁場一定由北到南,不過它的觀點重點放在哪一邊 就是了,一樣嘛。所以一搞迷糊了,就覺得他們把我們改了,沒有改呀,還是指南針。所以人迷了方向怎麼迷啊?因方故迷。有了方向就迷了,沒有方向還迷個什 麼?本來是空的嘛,四面,虛空上下,哪一個方都是前方,哪一方也都是後方。所以這個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我們到這裡。

《楞嚴經》上面佛 也那麼說,現在文殊菩薩也那麼說。這個答覆圓滿了沒有呢?不圓滿。我相信大家跟我倆一樣聽的茫然,到底沒有悟,對不對?無明從哪裡來?他的答覆無明從明來 的,就是說黑暗從哪裡來?黑暗從光明來,光明也從黑暗來,這也是指南針指北針一樣啊,那就是你怎麼說就對了。理是對啊,為什麼它要變?元明照生所。本來覺 海性澄圓,為什麼會這一照生出所?這一生從何處生起?對不起,我們這位老師父啊他老人家還是沒有太說明,文殊菩薩還是文殊一下,還有點欠我們,也沒有完全 講,這個密碼這把鑰匙始終沒有交給我們,理論上一聽很對,拿不住。

那麼這個道理補充呢?這就是中國文化《易經》的道理,真正的易學,我在加 兩個字,易學很多,真正的《易學》就很難了,那麼易經所講到的道理就是陽極就陰生,「極」,問題在一個極字,極:用得過頭,注意,陰極就陽生,陰陽不過是 兩個現象,光明和黑暗並沒有說光明對,黑暗不對,不要搞錯了!黑暗也是光啊,如果講光都是光,光明固然可愛,黑暗也不錯啊,也很可愛,平等平等。不過人為 覺得光明可愛、黑暗不可愛,是你的分別而已,不加分別都是一樣。所以明極生無明,那麼無明盡呢?因此觀自在菩薩心經在我們中國流傳的翻譯有七種翻譯,到現 在。幾句話,二百六十個字,都把這個由本體到起用都講完了,所以由般若到了空的時候,「無無明」,那悟道的人沒有無明瞭,就是一片光明。但是下面有一句 「亦無無明盡」,你說沒有光明,沒有黑暗了?那黑暗死亡了?沒有死亡,黑暗還在那裡,黑暗在什麼地方呢?光明來的時候,黑暗在光明中;那麼黑暗來的時候, 光明在哪裡?就在黑暗中,越說越糊塗,此所謂糊塗克塗,這個地方要靠真證悟了。那我們曉得基本上原理,所謂大家要求明心見性,宇宙的緣起很簡單,幾句話歸 納了。就是四句話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自性本來光明清淨,因為照把它守得很牢,照的作用就生出一切所有的現象。所立:萬有現 像一念動,照性亡:能夠照的,光明是亮光,亮光必然照,不過照的作用,光明能夠照見萬物,那個照的作用是亮光的第二功能,第二投影,它的本身就是亮,亮的 東西一定照,所以所立照性亡,等到我們一切凡夫本來自性清淨,一念起了一個作用,抓住這個作用,最高的境界就完了,那個能照的自性啊,給你玩掉了,自己玩 掉了。所立就照性亡。這是自覺本體起用的道理。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那麼物理的世 界同精神世界是一體的兩面,拿我們中國文化陰陽兩個符號來做代表,就是心理精神的世界等於這一個代號是陽的,那麼中國古代用符號邏輯,《易經》是個乾卦, 這是符號邏輯。物質世界山河大地拿易經來講屬於陰的,符號邏輯就是坤卦,就是代表了地球,宇宙萬有山河萬有。所以一陰一陽必然相對,那麼在這裡他也同樣的 道理,佛說。那麼一迷了以後,一切眾生有一念起用了,「迷妄」,迷掉了,那個照性,光明清淨能照自性被迷住了,被鬼迷了?不是,自己迷了自己,沒有鬼迷住 你,人都是給自己迷住了,只有人迷鬼,鬼才不會迷人呢!所以人要拜拜就是人騙鬼不是鬼騙人。迷妄有虛空,給妄想迷住了,執著這個妄想起作用,第一個觀念就 是虛空,物理世界是有虛空,太空。所以我們要大家注意,佛經講虛空我們有時候下意識的觀念,馬上抬頭看天,這個太空這個虛空,就想到這個虛空,這是物理世 界的虛空。佛學講虛空是個代號,虛空是什麼都沒有,並沒有個現象。有個現象,像太空,太空也是個現象,太空裡頭很多東西,有萬有的東西,那麼現在人類自然 科學究竟空裡頭有多少的功能?或者還有些什麼金屬的東西或者是什麼東西,都還不知道啊。不要看到人類科學很進步,還摸到了萬有世界是懂了一點點,還差得遠 呢。

所以我們這個人因為一個妄念起,譬如大家修行打坐一樣,坐到了得定了一念清淨啊。啊,這個我得道了,這個守住這個清淨的境界這一念就是 妄想,大妄想,最大的根本妄想。因為迷妄了就生出這個物理世界的虛空,所以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虛空是我們一切眾生共業共有的一個觀念形成,叫做共業,就有 物理世界的虛空。我們這個世界最初的元素是空最大,太空最大。所以「依空立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因為有了虛空,其實這個虛空的形成,太空是什麼來的呀?太 空就是人的自性妄念所形成的,共業所形成的。有了物理的虛空以後,物質的世界呢?依這個虛空太空立世界建立這個世界。世界之所以建立起來,在佛學大的分類 啊,四大所構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四大類,地大就是一切物質固體的,大就是大類,水大就是液體的,火大就是太陽所發的熱能,風就是氣流這個電能電流等等, 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呢?再互相的綜合就構成了物質的世界。所以迷妄有虛空,依空就立世界。

想澄成國土 知覺乃眾生

所 以大家打坐用功參禪都要知道的,學密宗也好你們學佛都要知道,他說這個物質世界,譬如像我們這個地球的土地,分九大洲。這個九大洲啊,這個海洋是水大,陸 地是地大,地球有本身虛空中的熱能是火大,一切空氣的流動電能的變化是風大,地水火風,還有個虛空,這四大都在虛空中叫五大,地水火風空。普通講四大,這 是五大,不止五大,《楞嚴經》講七大,地、水、火、風、空、覺(我們感覺得到)、識(精神狀態這個意識思想)。地、水、火、風、空、覺、識七大,精神世界 與物理世界綜合起來。他說這個地球上九大洲,九大洋,太平洋啊大西洋啊北冰洋啊,這些海洋同陸地,這個陸地譬如說有中國的亞洲啊,歐洲啊,美洲啊這些等 等,南半球北半球,東半球西半球這些陸地怎麼來的?這個世界裡頭的眾生的共業。想念就是精神變成了物質所構成的,這是絕對心物一元論。這不是西洋哲學所講 的唯心論了。所以一般把佛學打入哲學的唯心論,西洋哲學唯心論,不是這樣講,有不同之處。

這裡他講的這個世界的形成,陸地、海洋、乃至植 物,高的是山,低下去是海洋。為什麼這個世界佛說有那麼高山?有那麼深的海洋?有那麼多坑坑?有那麼多危險的地方?這個釋迦牟尼佛在別的經典上說,因為這 個世界上的眾生這個心地非常險惡,所以想澄成國土,有很危險的現象。有時候這個世界上眾生心很好平平的,所以有時候有平地。有時候心地偏高又起了高山,有 時候想坑害人啊,想害人啊,比海洋還可怕,脾氣發起來比火還可怕。所以他說這個世界上這個山林水火是這樣來的。所以講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展平的,琉璃世界, 平的,那走路當然不會跌倒,跌倒也在地上,沒有關係,都是平的,沒有丘壑。這個世界有丘壑,人心壞,人心有高高低低的不平之處,所以生出來有刺的東西,人 生就有刺,也有好吃的,好的壞的都有。所以物質世界是這樣來的,眾生的妄想構成,構成了物質世界地面。譬如九大洲了,幾個大陸土地了,歐洲啊,美洲啊,亞 洲啊,這些大陸的土地呀,都是想澄,還不是普通的妄想啊,就是等於我們打坐,心很難清淨,完全清淨下來,* * 那個清淨空的境界{註:前面二個字待定},這個妄想澄清下來,這個假設一個東西{註:此句待定,錄音26分鐘處}?正是物理作用,並不是說你得道了,這就 是物理,你的生理調整好了。

打坐啊,拿中文文學來形容它四個字氣定神閒,氣定了,這個氣並不是光講呼吸之氣啊,生理上各種機能,氣定。神 閒:精神很閒,悠閒了,這個是想澄的境界,不要認這個我已經得道的,這個正是妄想的根本之一。當然你認識悟到了可以用,沒有悟到了,用這個還是著迷,所以 著迷了就只好離開了這個現實啊,專門守那個東西。想澄,最初的這個妄想澄境界構成了國土。「知覺乃眾生」,我們妄想堅固的構成四大的國土,海洋啊大地,那 個精神世界就在這個裡頭。我們人譬如說假使修行,打坐,坐到了清清淨淨,空空,一個雜想沒有,一個妄念都沒有。你看成道了,得道了,一個妄想都沒有,你知 道不知道清淨呢?我知道,昏沉昏迷一樣的也知道,知道了清淨可見這個清淨中間另外還有個知覺的作用存在。所以你覺得清清淨淨或者是光明清淨,或者是樂明無 念,那還是感覺狀態,還沒有大悟呢,那是一部分。你知道了樂明無念清淨的那個知覺呢,這個不屬於清淨上面,也不屬於不清淨上面,這個東西知覺就是我們會思 想的這個東西,乃眾生。形成了一個一個念頭連鎖性的,這就是眾生世界。那麼很短的這幾句話,如果研究起來寫論文啊寫一部書啊,每兩句話等於一個大題目,可 以寫專書,寫幾百萬字的專書了。引經據典,哲學的科學的中國外國的一股邋遢寫下來,那就多了,大概意思,把這個交待完了。這還是文殊菩薩起來的總評論。他 一上台當主席啊,先說一個序言。一部書一樣先寫一篇序論。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整 個的虛空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有些人學佛修道,修了幾十年功夫,或者修了好幾生才達到那個空的境界,空空洞洞,啊,真定啊,得道了。空算什麼?空是第一大 妄念。但是也不錯了,這個妄念。「空生大覺中」,大覺就是代表自性,我們那個能知覺、能感覺、能生起精神世界、能生起物理世界那個自性叫做大覺,大徹大 悟,大覺也是大徹大悟的那個境界。所以大覺在《華嚴經》上我們佛釋迦牟尼成了佛的有個總名稱,也可以稱成神仙。所以中國用不著彼此攻擊了,道家攻擊佛家, 佛家攻擊道家,都不需要。神仙是分五等,鬼仙,那麼這一生沒有修好,不過修道有點成果,死了以後做鬼的時候,活著的,活在鬼道中這個鬼仙;進一步是人仙, 活著人裡頭長生不老,還有點小神通,這是人仙;進一步地仙,地仙不同了,可以逆空飛行,不要買飛機票,乘空而去,可以駕風駕空都可以飛行自在。再進一步是 天仙,天仙更高了。那麼這個真正的大成就真正成就等於佛一樣,叫做大羅金仙,大羅金仙這個神仙地位就高了。所以一般人修一點氣功啊,自己也稱為神仙了,那 就是台語裡頭講這個傢伙好仙哪!就是這個仙,台語裡頭的仙就是這個仙,所以這個「仙」字也代表神經兮兮的十三點,好仙哪,就是現在年輕人講的,帶點十三 點。不過成仙成佛的人至少有十二點半了,有點莫名其妙的。大覺是指自性,「空生大覺中」,整個的虛空境界生在這個自性裡頭,這個範圍。

「如 海一漚發」,整個的太空你看那麼大一個太空一個宇宙,像我們這個太陽系統,現在人類造出這個衛星放出去探討,當然還沒有摸到太陽邊上去呢,還在這個太陽。 至於超過這個太陽系統別的太陽系統還談不上呢!你看花掉那麼久的人力還在空中在轉。所以這個虛空,整個的虛空像我們這個太陽系統一樣,有不可知不可數的數 量,都在這個太空。現在佛說我們自性的本體偉大到什麼樣?「空生大覺中」,整個的太空生在我們那個自性的本位上。「如海一漚發」,等於大海裡頭一個水泡而 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那麼這裡假使寫成中文詩白話文,就加上「哎」歎氣一聲,點點點點,點了好多點,就是哎哎哎一路歎下去。有漏微塵國,何況這種 世界上的土地。

所謂歷史,哎呀,我們有五千年歷史啊。古老的國家,印度、希臘、埃及,中國啊,世界上四大古老國家,起碼有五千年了,不知 道,也許我們不知道幾百萬年了。歷史啊,而今安在?都哪裡去了?都沒有。等於我們現在,我經常說講到中國文化,故宮博物院,那是老祖宗的,不要丟人好不 好?我們這一代有什麼呀?沒有啊!深宮有沒有博物院呢?現代宮呢?什麼都沒有,現代人叫做亂宮。所以世界上你看,全世界講人類世界史,從幾千年來多少人稱 王稱帝,建立了多少國家,多少人又毀滅又沒有,就是《紅樓夢》上講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啊!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這叫做有漏之因,不能無漏,都 有滲漏有缺點,有漏的意思是有缺點有缺陷。我們的物理世界的一切等等,有漏微塵國,微塵是形容。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過去很多啊。釋迦牟 尼佛在的時候,在印度有三百多個國家,整個的印度。那個時候就是我們春秋時代,我們中國也有三百多個國家,那個時候的國不是現在的國家,那個時候稱國是個 地,是個封號,等於現在講某一區某一縣,就是這樣。那個時候你像歐洲你像美國那個時候什麼影子還不知道啊?台灣那個時候也許是猴子國啊什麼國啊?不知道, 是生物世界。但是生物世界也是國啊,蜜蜂也有國啊,一個蜜蜂一個窩,它裡頭有一個王啊,那個蜜蜂王那個女王在裡頭的時候也同伊利沙白一樣的白呀!也很威風 的呀!當然一個螞蟻,就是小窩裡的那個螞蟻王也很威風啊,這些都是國啊。你到夜裡你們至少看過電視上生物世界它每一類的眾生裡頭都有一個頭子啊,你看獅子 出來有獅王,老虎有老虎的王,他都一個一個國家。像我們大家都是皇帝啊,坐在這裡很客氣啊,回家每一個人不是女王就是老王,門一關,回到宮裡門鎖了,然後 叫孩子倒茶來,那老太爺回來了那個味道也是國啊,不過出來以後又到別人那裡做老百姓而已呀,這個世界國家多得很。這些都是有漏之因微塵國,那麼多的國家, 微塵是形容,一顆灰塵等於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世界上有多少灰塵不計其數啊,那麼有多少國家也不計其數。

所以「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國 土世界都靠這個虛空,如果虛空沒有了,虛空如果毀了,變成整塊了,變成實質了,不變成太空了,那這些國家也存不住了。所以注意「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他以這樣一個哲學的基礎,這個是個科學,是大科學,也是大哲學,講到宇宙萬有,天地怎麼開闢,萬有怎麼樣生起,一直到人生的境 界幾句話說完了。所以我們這個虛雲師父啊,當年我們一起在重慶的時候,答覆某巨公啊,中國第一人問他這個宇宙的問題,他老人家親手,我看他坐在那裡寫回 信,我們就不去打擾他,結果後來發現他把這一段抄去,這個寫回信,那怎麼懂啊?那除了成佛。這一段是很難懂,宇宙萬有就是這樣緣起。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 生。

漚滅空本無 況復諸三有

現在講到這裡,很容易懂,他說整個世界物理世界在這個虛 空中,不過大海裡頭一個水泡而已。這個水泡空了以後,空的,本來就沒有,空也沒有,這個水泡沒了。我們看大海上的水泡,水泡裡頭是空的呀,所以我們的太空 就是也同這個水泡一樣,我們這個一切眾生就在這個水泡裡頭,讓我們這一比呀,不曉得哪一堆微塵而已呀!所以這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什麼覺得了不起呢?那是 微塵裡的微塵。「漚滅空本無」,本來就是都沒有,水泡沒有了,什麼都沒有。「況復諸三有」,水泡都沒有了,哪裡水泡裡頭有三有的世界?所謂三有就是欲有, 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無明。他說等到整個的宇宙毀了的時候,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何況哪裡有三界的存在?所以真的空並不是你 有個空的境界,你們修行打坐坐起有個空的境界,以為這個就是空,那是個小水泡裡頭的泡沫而已,沒有什麼。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現 在另起爐灶了,那麼好,這個道體我們懂了。現在我們一切迷晃的眾生要回到、找到那個生命的本源,找到那個覺海性澄圓。所以要修行,所以要修各種的方法,或 者念佛啊,打坐啊,練氣功,學瑜伽啊,學密宗,各種各樣的東西多了。哪個方法好?能夠悟道,佛說:「歸無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不管你哪個方法,如果能夠 找到返本還源的,找到那個本來的根根,找到那個東西,只要回家了,歸元性無二,沒有說哪個方法高哪個方法不高,不要做這個認識,只看你用得合適不合適。所 以有些人修這個方法不對,別人修那個方法對了,這是別業的根器不同。所以歸元性無二,無二: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就是一樣,絕對的。方便有多門,但是你不能 說方法一樣,方法也要選擇,一切的修行法是方便,這個方便包括哪個人用哪一種方法對,哪個人用哪個方法不對。那麼研究方法有多門,所以佛說修行的法門有八 萬四千個,八萬四千,你看我們怎麼修得完呢!為什麼有八萬四千法門?因為一切眾生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一念就是一呼一吸這個之間叫一念,一呼一吸叫一 念,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對治醫治這個煩惱啊,因為世界上修行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可以成功,樣樣都對,樣樣都不對。所以說歸元性無二,方 便有多門,這個方法也就很多。

聖性無不通 順逆皆方便

如果得了道的人,成了佛啊得了 道的菩薩們看來,聖人境界看自性無不通,樣樣都是,魔法也好,佛法也好,邪門也好,正道也好都是道,聖人境界看來都是。等於這個虛空看這個萬有,樣樣都是 空,都是我所生,補藥固然要生啊,毒藥它也生,美麗的圈圈要,醜陋的坑坑也不錯,都是它的東西,宇宙萬有。所以聖人境界是包羅萬象,聖性無不通,沒有哪一 樣覺得對,沒有哪一樣不對;善人要度,惡人也要度,佛要度,魔也要度;是法平等,怨親平等,冤家和親人是一樣的,佛法講冤親平等。這個聖性無不通。順逆皆 方便,順轉的,順著來,逆:倒轉來。都是方便而已,都是方法。等於現在有人問佛前面這個萬字究竟向哪裡轉?幾千年中國人說這樣轉,他說那樣轉,反轉來那樣 才對,好像幾千年都錯了,他不知道順逆皆方便。而且還有一個道理,根據易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順轉逆轉都對,要想由凡夫開始修成佛,回轉之路---逆 轉。要想由本體變成萬有是順轉,就是說生生不已向前面發揮是順轉,順其勢所動;返本還源是倒轉來轉。順逆皆方便,都是個方便法門,都是一種方法而已。所以 這是文殊菩薩的結論。

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大家修行,這兩句話,上面一講我們沒的 希望了,大家懶得修了,管他呢。這裡又有點希望了,初步修道學佛不要灰心,沒有關係,你想馬上成佛,沒有那麼容易呀,「初心入三昧」,只要你肯修最後都成 功,只要歸家穩坐,最後都要回到原來那個家去的。「遲速不同倫」,有人成就的快,有人成就的慢,沒有什麼關係,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是我常常引用的我們中國 古人的一幅名聯,一幅好的對子:欲除煩惱須無我,人生要想除掉煩惱,除非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到無我的境界,既然無我,哪裡還有煩惱呢?至於活著在這個 世界上不要和人家起比較心。各有前因莫羨人:各有各的因緣,何必嫉妒人家?何必羨慕人家呢?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一幅名聯,這是明朝人 的名聯。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所以文殊菩薩告訴我們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這兩句話記住啊,尤其你們修行的同學記住啊,萬一老師一罵你,老 師啊,不要罵,我慢慢來,遲速不同倫!他快他的,我慢慢來。遲速不同倫,不一樣的。下面文殊菩薩一個一個結論。

色想結成塵 精了不能徹 如何不明徹 於是獲圓通

注 意喲,這兩個字佛學,它現在是歸納的,用中國文學的韻文,這種叫韻文,有音韻,不過他沒有用音韻,是詩詞體的又不像詩詞,所以變成佛教佛經的文學叫偈頌, 不講音韻而有音韻的味道,不講平仄而有平仄的味道,濃縮的,使你容易記,容易背。要想背這個啊,最好拿一個兩片板唱那個口決,一句一句唱起來,那就很容易 背了,你當佛經讀你永遠背不下來,你如果那樣一背啊,我包你三天背下來。這也是告訴你呀,方便有多門啊,真的,你說什麼哪裡讀書哪裡記不得,就跳起來記 嘛,這一下就記得了。色想結成塵,色是色,

什麼是色啊?不是說男人看女人叫女色,女人看男人叫男色。這個色是有表色。色法要注意啊,已經講 過幾次,怕大家不肯記,只好幫你記,紅黃藍白黑長短方圓大小等等可以表示的,色法裡的有表色。無表色:沒有表示的,抽像觀念,譬如大小,這兩個字原則上講 還是無表色,怎麼樣才叫大?我們現代人,那個大、大、很大很大,表示不了的,不過人有個表示,好偉大,這個是表示,沒有辦法表示的故意弄一個表示符號,它 也是無表色。還有呢?意識裡頭的色,上次也講了,我們思想幻想裡頭觀念裡頭有些色。所以總而言之這個色代表了物質的東西,在我們身體上面代表生理同整個身 體四大構成的屬於色法,因此啊,這個人四大構成色法,這個人長得漂亮,好有姿色呀,就想了,所以漂亮也叫做色,所以好色就是好漂亮,嚴格的分類。這個色字 這個東西,我們現在曉得、瞭解了,這個色是屬於物理的,在人的生命身體生理的。

想是思想,色和想兩個二是一,一是二啊。所以人,我們口乾 了,坐在這裡坐在大家的中間,出來倒杯茶嘛不大好意思,不出來口實在干,那麼坐在裡頭想想梅子吃吃,嘴裡口水多一點了,一想口水就來了,色與想兩連在一 起,所以究竟哪個是先哪個後?很難!想和色兩關係很大啊,後面還有討論的。所以落於色就落於情,落於情者容易墮落,偏重於想就容易昇華。色想就是後天生命 的一個是思想方面妄想,一個生理方面。色想就結成塵,這兩樣心物兩樣凝結攏來就變成塵勞世界這個塵,就是第三重的後天的世界,叫塵勞。

塵就 是有東西。因為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一點一點,一個一個原子啊核子啊,乃至細菌啊,細胞啊慢慢堆籠來,細胞細菌核子原子啊,佛學一個名稱叫做塵,叫做微塵剎 土,要把它瞭解。現在時代不同了,不然你們覺得佛學是佛學、物理是物理,不同啊,一樣的,名稱表達不同。色想結成塵,精神和物質、知覺和感覺結合攏來,就 有塵勞煩惱。所以年輕人想一個異性啊就想得睡不著,那身上起了一些怪事,色想結塵凝結攏來。所以古人言情小說就多了,勸君莫打同心結,一結同心解不開。好 像是悟道了的話,其實啊做歸做,自己還儘管去打,是這樣,色想就結成塵。一結同心解不開,不過有時候變成冤家的時候很容易解開。

「精了不能 徹」,這個很難,所以我們現在修行最大的障礙是色法,你想念佛啊,想打坐我想放下,理想很容易呀,放不下。想在那裡打坐盤個腿,裝模做樣很容易,那個屁股 坐不住啊,這都是色法。我想坐它或者三個鐘頭出定,你那個色法的屁股它發麻發痛,坐了半個鐘頭,我的媽,實在不行先下坐。所以這個色法很厲害,生理的障 礙,那物質世界上這個物質的障礙非常難,你突不破的,所以精了不能徹。你要從這個上面去修的話,修行這個是很重要,但是修行一定要了,了這個色法了這個生 理。不從這個裡頭了不能成道,

《楞嚴經》最後佛的結論,現在我先提出來,佛說的結論「生因識有」,這個生命來是一念動變出來,意識變出來。 「滅從色除」,要想歸到了空,返本還源,先要把這個色身轉過來了再講,生理都轉不過來你說萬法唯心,你唯個什麼啊!所以這裡文殊菩薩,生因識有,滅從色 除,理須頓悟,事須漸修。還是一步一步做功夫來的,實際上還有兩句了,你記住這兩句也可以。理須頓悟,這個道理你研究了佛學悟到了,你功夫證不到空不了。 講事實這個功夫一步一步求證的,你說空,你要空得了,你說四大皆空有什麼關係?那個肚子餓了你說你不要餓四大皆空做不到啊!所以色法很難哪!

所 以文殊菩薩說: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你不要看不起色法啊,普通學佛的人一講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談何容易!觀自在菩薩後面色不異空,空不異 色,它他倆個一體兩面。你怎麼能夠做得到?先要修得到,所以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因此你不能徹底徹悟。文殊菩薩在這裡說偈子很妙做結論。

「如 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這個文字翻譯成中文,真佩服古人的翻譯的東西之妙,那一定是斟酌了又斟酌,研究了又研究。你看這句話,如何不明徹,他並沒有做肯 定的答案,也沒有做否定的答案,它好像是問號,問你的問題,它好像又是答案,這個文字應用到這個樣子,文字所以叫文藝,文字已經到達藝術的境界,妙不可 言。色想結成塵,因為人有思想生理和心理的結合變成了一個塵勞的世界,精了不能徹,這個裡頭太深了很不容易徹底透徹。如何不明徹,真的嗎?如何是怎麼樣, 為什麼不能大徹大悟?為什麼不能透徹的瞭解呢?換句話如何如果用「怎麼樣不明徹?」那就沒有意思了。中國字用古代的文理的方法「如何」,「如何」也可以翻 譯成白話怎麼樣,也可以翻譯成不知道怎麼樣?注意喲,生命來就是兩性這個關係引發來的,最初這一段,要成道了道也最後在這裡了,不是說你得了道就能了,最 後成就,破了這個最後一品無明,才可以得金剛喻定,得那個永遠不變的定,破最後一品無明。最初的也是最後的,才能得金剛喻定,比喻象金剛一樣顛撲不破才可 以成佛,證得菩提,以教理來講,所以這個色法之難了。如何不明徹?如果你在這一關真透得過,你不要以為我們老年了,坐在那裡,見色而不動心,那不是了!那 不是你道德好、戒律好,你沒有本錢了,色法壞了。所以有本錢而不為,這是戒律,我能夠殺人絕不殺,你殺我可以,我慈悲你那叫做不殺戒。所以我經常說放下屠 刀立地成佛,這兩句話我說你們不要隨便用,你們屠刀都沒用看過,那個刀一晃已經抖起來,何必放下呢?經常拿屠刀的人,他一放下了真放下,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要把這個形容語句搞清楚。

所以文殊菩薩開頭告訴你,總批評,「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是獲圓通」。這個最基本,在這個 地方為什麼你不能大徹大悟,不能透過了物理的障礙、生理的障礙而成道呢?你過了這個,參透了。「於是」才能夠,「於是」就是於是。「於是」很難翻成白話 了,這個「於是」不能翻成「所以」,「所以」不對了。在中文這個「於」當然是需助詞了,不過上古的古文這個「於」字,不是那麼念法,我們兩三千年《大 學》、《中庸》裡頭「於戲」兩個字。這裡頭還有個笑話,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講的笑話,給你們插了,五六十年的事情。「於戲」 《中庸》、《大學》裡,「於戲」不能讀於戲的,那就是代音了「嗚呼」,現在讀成「嗚呼」,其實「嗚呼」也不能讀「嗚呼」,拿現在來講應該讀成「哎喲」,這 是「嗚呼」的真正道理,「於戲」。所以講一個笑話給你聽,

我們小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和和尚做朋友,他很討厭他當了和尚,故意挖苦他,他說你 們出了家中國字都不認識,和尚說怎麼不認識啊?明明是「南無」兩個字,他們怎麼念成「那摩」呢?當然他不懂音韻啊,這個無字本來念成「摩」,台語的「摩」 廣東話的「摩」,就是這個「無」字,唐朝這個「無」字念成「摩」,台語廣東話就是唐朝的音。所以那個時候「南無」就是南摩,很簡單。後來北方的國語來了, 所以變成南無,結果有些人改成南方沒有佛啊,「南無佛」。那麼道家的解釋啊,南方屬火,要把火性都滅掉了才能成佛,所以叫南無佛。這個解釋得都很妙,實際 上就是翻音。所以這個秀才這個讀書人就笑和尚,挖苦和尚,他說你們字都不認識,明明「南無」兩個字,你們怎麼念成「那摩」呢?這個和尚這個法師學問很好的 了,他說這有什麼稀奇,你也不認識字啊?那個《大學》上明明是「於戲」啊,你們怎麼念成「嗚呼」呢?所以你只要嗚呼嗚呼,我就來給你南無南無,就是你死了 我就來給你唸經了。你明明是「於戲」嘛,為什麼讀成「嗚呼」?因此你只要到了那一天,嗚呼嗚呼,我就來給你南無南無。有這麼一個故事。

現在 笑話講回來了,現在這個「於是」兩個字沒有辦法翻成白話,「於是」就是「於是」。雲何不明徹,為什麼這個色法這一關很難答覆。你看我們大家念的《心經》, 天天念,經常念:觀自在菩薩開始就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最難了,了了色法一切了,於是獲得圓通,如果你色法了了,轉化了色法,或者你生理轉化 了,心理了容易,所以生理的障礙非常大。譬如我們活著這個身體,我們自己仔細研究,一天二十四個鐘頭啊,十分之九點五為它在忙為這個肉體在忙,自己沒有做 什麼事啊!它要睡,你決不能坐;它想跑你還睡不著,一點辦法沒有;它餓了你非要把它填飽不可;它冷起來你非要把它穿上不可。有時候想起這個身體啊恨死了 它,所以老子恨它,老子在道家說吾所以為吾累者謂吾有身,若吾無身我有何患!他說假使沒有這個肉體,天王老子就我最大了,我沒有毛病。你看一天到晚為它 忙,穿衣吃飯,吃進去了,那你吃飽了就乖一點啊,它又屙出來,就麻煩,屙完了你乾淨了出來,它又要吃進去,二十四個鐘頭為它在忙。連帶著的因此,求名、發 財,功名富貴,男女飲食又跟著來,更忙。色法,它是個非常可貴的東西,它一迷途了以後啊,一迷掉,這個色法是那麼麻煩一個東西。不能了,此關不能了,成道 無希望,所以這裡提得那麼嚴重。不過文殊菩薩對我們慈悲,沒有明顯告訴你,不像我講的那麼可怕----這個色法。色想結成塵,精了不能徹。如何不明徹,於 是獲圓通。這個講開始修色法的困難,下面都有小字註解,配合二十五圓通講的。那麼小乘境界認為用色法上了,悟了道,他說那個悟道色法不是究竟。小乘境界面 對色法是逃避,等於宋朝那個理學家程顥講的話,坐上有妓,心中無妓。那是逃避,還不是最高的境界,因此它還沒有達到圓通。

音聲雜語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雲何獲圓通

批評聲聞聽聲音,下面小字都有,我們二十五圓通講了,因為字太小了,我眼睛懶得吃力了,不報告了。

「音聲雜言語」,它是從理上來。有些人講學理,聲聞羅漢小乘研究佛學學理講起道理滿盤是佛法,音聲就是說話的聲音了,把聲音構成了一篇就叫做文章,言語音聲所構成,音聲雜言語。

「但 伊名句味」,結果像今天的佛法佛學一樣,變成哲學思想了,只在文字那個理念的範圍裡頭轉了,在文字上轉。所以你學問越好,佛學越高明是成道越難,被文字困 住了。大家年輕同學最願意聽這個話,所以我們不要讀書容易成道啊,那又不對了。他說音聲雜言語,但伊名句味,名就是這種名詞、學理,學術上的名詞;句就是 文章句子。他說所以啊從理論上研究學問入手的要想成佛也很難,只能變成哲學家學問家。「音聲雜言語,但尹名句味」,越鑽進去越有味,所以文學家這些人都很 難成道。尤其文學啊,文學很容易接近道啊,可是不能成道了,文學這個業力很大,這個業叫文人慧業,所以古人叫慧業文人,這個業造得很大,你要曉得我們有時 候一句話講錯了,害十個只是十個,一個文字寫下來寫錯了,那個時間無比,流傳,所有的罪過都在你身上。所以寫文章真的要注意啊,有許多文章實在不敢寫,寫 下來收不回呀。所謂言出如劍,說話已經很難,這一句話講出來那個劍、子彈打出去了,有力難撥收不回,那劍比文字更可怕。尤其文學家哲學家學問家要想成道那 很難,但伊名句味,被這個困住了。

「一非含一切,雲何獲圓通」他說你從學理上、文字上入手,象聲聞道的人,只聽佛講法,講法就像現在你們諸 位同學啊,手裡拿個筆趕快記,記錄好了光看筆記,叫做聲聞眾。不是自己悟出來,聽這個善知識講來,聲音聽到了,記下來的,啊,那一天怎麼講的,這個道理。 將來,然後那個賣狗皮膏藥賣出來,然後做個沙龍巴士{諧音}賣出去,然後怎麼辦?然後當著年輕人吹,當年我們那個老頭子在那裡吹牛,研究《楞嚴經》,那你 們還沒出生呢!你們將來會是這個樣子,這裡狗皮膏藥賣出去,將來沙龍巴士又出去了,就是這個樣子,永遠不能成功。

「一非含一切」,譬如我們 講佛學「一既一切」,這個邏輯很通啊,也不通啊!一到底是一不是一切,一是一個東西,一切是包含很多東西,一是一並不是一切;一切是一切,一切不是一,也 可以這樣解釋。第二個解釋,「一非含一切」,只從文字言語音聲入手,講道理入手,不能包含一切,有所障礙。你看他翻譯的句子之妙,後面是「雲何獲圓通」, 上面只有一個是「於是獲圓通」,色法。色法以後都變了,雲何。「雲何」也沒有辦法翻譯,「雲何」如果勉強翻成白話,就是「你怎麼樣說」?「雲」是說話, 「何」就是哪裡、怎麼樣。他說你從文字言語入手,佛學的理論入行,要想圓滿通達,成佛悟道,「雲何獲圓通」,你說怎麼可以達得到?那麼這樣看文殊菩薩就否 定了從文字語言入手不能成佛了?但是你讀書注意喲,他沒有完全否定啊!「雲何」:你說怎麼樣?你假使把雲何絕對當成否定的句子已經錯了,偏向了。

所 以文殊菩薩在這裡講話非常妙,他是說從教理入手要想成佛成道,難!但是他沒有絕對的否定,「雲何獲圓通」,你說怎麼樣?在這個裡頭怎麼樣能夠圓滿通達?能 夠悟道呢?事實上也如此,批駁了,從文字言語理論入手要想成道很難,但是他也不能夠完全否定文字言語不能成道,那也不對,那就不是文殊菩薩了,那是殊文菩 薩了。文字也可以悟道的呀!而且古今中外很多人在文字因緣上入道啊。乃至一句詩一個文言一個字,他悟道了。所以他這個翻譯的文章,「雲何」,那妙不可言, 你懂了這個呀,寫古文也好,寫白話文,你會寫文章了,好的文章不下死的字眼,不下死的句子,活的,如珠之走盤,像那個珠子在盤裡滾一樣,不靠死了、不落邊 的,這裡通過就滾開了,怎麼樣看都對,好像怎麼樣看都不對。所以不管中文也好,英文也好,隨便法文德文,最好的文學句子啊,高明都是如珠之走盤,活潑潑 的。文殊菩薩在這裡用這個語句的翻譯,「雲何獲圓通」,活的。如珠之走盤,千萬不要當死句來讀,你就把文殊菩薩的意義解釋錯了。那麼這個已經批評了用文字 言語音聲,你光想思想講道理成佛證道很難。不是完全難,「雲何獲圓通」,就是禪宗所謂你去參去,怎麼樣可以證到圓通之果。

香以合中知 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 雲何獲圓通

不 是有位菩薩香嚴童子的報告,他的悟道是靠鼻子聞這個香。所以有人喜歡點檀香。譬如我有一位朋友,他不管如何,他讀書也好,他打坐也好,他隨時離不開檀香, 一點檀香在前面他不要打坐,心境就靜了。我說離開香你就沒有道了?這個不能養成依賴呀。可是有人有這個習氣,所以香嚴童子二十五圓通前面報告的,因聞到 香,聞到檀香的味,大徹大悟悟道了,所以以鼻觀入手,這個修行叫鼻觀,鼻子聞這個呼吸氣味入手。

那麼文殊菩薩對於香嚴童子的結論,「香以合 中知」,那個香的臭的這個味道,我們聞到,要「合中知」, 那個氣味同鼻子的嗅味知覺神經兩個合攏來才知道。假使香在頂樓上燒,我們坐在這裡,香味和鼻子的嗅覺神經不會結合嘛,香臭我們不會知道。萬一香氣來了,香 臭的味道,我鼻子嗅覺壞了的,或者鼻子發炎,嗅覺神經發炎,最香的也沒有覺得香啊,最臭的也沒有覺得臭啊。所以用鼻冠來修行,「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 有」,香臭東西和你鼻子分開作用了,沒有香也沒有臭,那對象都沒有,你方法沒有,你怎麼修呢?「不恆其所覺」,而且再說香臭的味道跟鼻子那個嗅覺神經接觸 才知道,我們腦子反影意識才曉得,嗯,好香啊!香不是永遠有,香和臭。況且你把喜歡聞香的人一天到晚給你點著香,你生在檀香樹的心裡頭去好不好?天天聞香 沒有用啊,置在其室,久而不聞其香啊,沒有氣就沒有用。「不恆其所覺」,它所以不是永遠性的,香臭是偶然碰一下才發生感覺。好久沒有聞到香味了,一聞,哎 喲好香啊,天天在那個香水裡頭啊,很難受啊,並不覺得可貴!所以不恆,不是永恆「其所覺」,它的感受知覺感覺不是永恆。他說「雲何獲圓通」啊?所以你主張 用聞鼻子這個工具來修行,聞這個香臭的味道,用這個氣味的感覺來做修行的辦法,很難吧?你看看「雲何」怎麼樣達到成道的境界?他沒有批評,實際上也批評 了,這就是菩薩說話之高明,如珠之走盤,雲何獲圓通。不過你說不可能悟道啊?可是原報告的香嚴童子這位菩薩,他說我是因為聞香味而悟道的。

譬 如中國宋朝個學禪宗的人,跟蘇東坡兩個齊名的,那個叫黃庭堅,就是黃山谷,兩個都是有名的大詩人,他是聞香悟道,有名的「聞木犀香否」木樨是桂花,不過和 桂花稍有差別,在台灣是一年四季有桂花都會香了,在大陸上非到秋天桂花盛開,那個香味真濃,真特別。這是黃山谷這一段公案,我們講香嚴悟道的話,這是在中 國了,禪宗興盛,黃山谷跟晦堂禪師參禪,就是學佛,黃山谷文學很高啊,排名很大,官雖然不太大,很有權威啊,也不錯,名氣很大,當時一代的名人。跟著老和 尚,老和尚不大理他,那古代禪師是所謂聲望威望,自己的平生威嚴很重,不管你什麼地位,法師見皇帝,出家人都不跪拜的,只是做揖而已,合掌而已,所以地 位,古代的制度,所以晦堂不大理他,並不是說地位問題,他逼著他做功夫。黃山谷跟他很久了,很久了沒有悟道,也跟蘇東坡跟著佛印一樣,很聰明,學問好了, 很難辦。有一天黃山谷就問晦堂師父,師父我跟你好久了,悟不進去啊,你老人家點我一下好不好?晦堂禪師就講:「你讀過《論語》沒有」?你要曉得這句話,我 們現在問你們年青同學,問碩士博士大學生,我都問他無所謂啊,因為實在現在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的,《論語》沒有看過的,應該,看過了才叫稀奇。在古人從小 考功名象黃山谷,從小五六歲,像我們五六歲當年就是背的《論語》這些啊,那是必讀之書啊,這樣等於挖苦他。黃山谷一代的成名的文學家,學術家,他說你讀過 《論語》沒有?師父問黃山谷,「師父,我當然念過?。他說孔子說的:二三子,吾無隱乎爾。那翻譯成白話怎麼講呢?孔子傳道告訴學生,二三子,就是說我們現 在講你們大家、你們諸位、你們兩三位、你們這幾個,就是現在「二三子」翻譯成白話「你們這幾個人」,天天找道,道在哪裡?我無隱乎爾,我沒有一點秘密遮瞞 了,道就在這個日常生活中,都很明白,一點都沒有保留秘密,沒有想關起門來送個紅包才傳密宗,我沒有密宗啊,都是顯教,二三子,我無隱乎爾。因為黃山谷學 問很好啊,師父啊,我那麼多年悟不了,你老人家給我點一下嘛。他說你讀過《論語》沒有?他說師父啊,讀過了,孔子講的二三子,吾無隱乎爾,我哪裡沒有點過 你啊?我到處已經點過你嘛,你不懂。所以黃山谷又吃癟了,這叫做吃癟,不響了。老和尚這樣一看他還不懂,這個和尚穿的真正和尚衣,長的,這個袖口那麼大, 還要藏起還要轉起來,所以你看唱京戲就看到了,老和尚站起來拂袖,袖子一甩走了,慢慢就出去了,出了山門,悠哉游哉。黃山谷叫禮貌也好,親切也好,跟在老 和尚後面走,秋天滿山都是桂花木樨開了那個香,黃跟在後面,老和尚沒有回頭,沒有理他,不過他曉得他跟來。等到走在山裡桂花香最濃重的,他回頭問問黃山 谷,聞否?說你聞到桂花香嗎?就問他,文字上記載「聞否」。當時講話就是你聞到桂花的香味嗎?黃山谷說:「師父聞到了」,晦堂禪師就回轉來盯住他,告訴 他:二三子,吾無隱乎爾。道就在這裡,黃山谷因此悟道。聞木樨香否?如果諸位沒有木樨桂花,回去買一瓶香水,晚上凳子上一撒,算不定睡一覺明天就悟了。香 味鼻觀可以入道,這個故事,所以提到中國的禪與文學的關係。木樨香否?這是黃山谷悟道的公案。二三子,我無隱乎爾,佛法是公開的,並沒有騙你呀。你問道, 二三子,我無隱乎爾。就是這個道理。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