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講義附親聞記 諦閑大師

序分

[日期:2010-09-0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大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釋經

甲一序分

乙一通序

【講】次入文,大科分三。全文有十二章,首章為序分,中十章為正宗分,末章為流通分。

此三分者,始於晉之道安,證於唐之親光。蓋以經無豐約,皆具三科。依此科經,如首身足,各有分劑,不相紊亂。故稱彌天高判,今古同遵,乃諸經科判之所由始也。初序分,序述也。序一經之來源,述說法之由致。分二:初通序,諸經通有六種成就故。亦名證信序,以主伴依正,能所分明,證是佛說,令人生信故。

【記】通序亦名證信序。先安證信序,有三意:一者斷疑。阿難結集經藏時,高升法座,身光如佛。眾疑佛復出世,又疑阿難成佛。阿難出定,即言如是我聞云云。是為斷疑。二者息爭。阿難奉佛遺命結集,眾人不得爭議。是為息爭。三者異邪。諸經皆佛金口所宣,並非外道邪教。是為異邪。合之而為通序。通者,通於諸經也。十一善法,以信為首。五十五位修證,亦以信為首。故宜安在經初。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滅度後,以何為師?答言:以戒為師。戒為諸佛之法身。我輩修行,宜先持戒。有戒,豈止人天之福可修。無戒,則三途之苦必墮。次問?依何處住?答言:依四念處住。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即妄想,非真常之自性也。)觀一切法無我。念、即能觀。處、即所觀也。三問:經首先安何句?答言:先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某俱云云。謂之六成就。(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在某處,處成就。與某某俱,眾成就。)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若何?答言:默擯,默擯者,默然擯之,不與較也。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講】如是二字,標信成就也。為順此意,作信順之詞。以信則言如是,不信云不然。故華嚴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故首標之。若連我聞,當作指法之詞。言如是圓覺妙法,當時親從佛聞也。我聞者,聞成就也。謂成就雖由信順,臨期實賴音聞。不有音聞,教體何立?楞嚴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釋義則揀別賓主曰我,音來達耳曰聞,自凡至聖,有四種我:一遍計我。二宗計我。三假名我。四真實我。一是凡夫。二是外道。三是聖人隨世假立。四是法身真我。今結集者,是大聖人,應屬後二。聞者,謂耳根不壞,發於耳識,聲在可聞處,作意欲聞,即便得聞。今不曰耳聞,而曰我聞者,廢別從總易明了故。今言傳法大士,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也。一時者,時成就也。謂臨期雖在音聞,說聽全憑佳會。不有佳會,大法難弘。古德云:『世事合會,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違佳運』。言一者,始終究竟之謂。時者,遷流轉變之義。總之說無異座,聽無異席,說聽事畢,一期究竟,名一時也。不云年月者,以如來說法,通乎天上人間,結集流傳,達於西乾東震,年月日紀,難以相同,故總以一時該之。婆伽婆者,主成就也。謂說聽雖期良時,御眾必推教主。不有教主。群機何歸?然諸經教主,多用佛字,是十種通號之一。今此一名,而具六德,顯最勝也。一自在德,五住煩惱不能染,二種生死不能繫故。二熾盛德,身光與智光,降魔制外故。三端嚴德,具相妙好,端正嚴麗故。四名聞德,名聞十方,稱揚無盡故。五吉祥德,滅罪消障,賜福延齡故。六尊貴德,世出世間,尊重珍貴故。為具六德,故存梵語。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也。

【記】道元者,入道之根元也。一切處皆計有我,是為遍計我。外道我見我慢,以我見為宗,是為宗計我。佛菩薩之我,為假名我,隨世假立者也。真實我者,佛言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未嘗不稱我,然此乃常樂我淨之我,即是自在之義,所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是也。依小乘說,是阿難結集。阿難乃破惑證真之聖人,得自在少分,故亦可曰真實我。依大乘說,是文殊菩薩等結集。皆是法身大士,更是真實我矣。故我聞之我。應屬後二。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講】處成就也。御眾雖推教主,際會必依弘方,為說圓頓法門,故現法界玄境。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智也。具一切智,遇緣則興,故稱為藏。稱法界起,還照法界,故以大光明名焉。應用莫測曰神,無有障礙曰通。入字對三昧言。言入此三昧,惟受法界妙理,不受餘受,故曰正受。若以土言,即是常寂光,一切如來自受用土也,亦名法性土。寂光真境,無別莊嚴。今曰光嚴,即諸佛所證種智之光為莊嚴也。住持,即三德祕藏,安住不動,任持自在。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稱性法味樂無央也。眾生清淨覺地者,眾生通於九界,故曰諸眾生。覺地本來清淨,只因一念不覺,無明之所昏濁,煩惱之所雜染,法性隨緣,流於九界,惡名穢稱,故曰眾生。吾人試看,當其無明未起,一念不生之時,元無一物,湛湛寂寂,歷歷明明,便是清淨覺地,即是一真法界。然諸佛身土,依此而為緣起,眾生身土,亦依此為緣起也。緣起無性,故曰身心寂滅。此處無生佛之假名,無自他之形相,故稱平等本際,即生佛本來實際地也。無邊無畔,無疆無隅,故曰圓滿十方。不二境也。言隨順者,本是惟有一法界性,原無二體,何云隨順,以有逢緣變現之意,緣興即隨順也。今為諸大士,建立圓頓法幢,故於不二境中,現諸淨土。據此足見他受用之身土,仍依一真法界為緣起也。

【記】一真法界,即法華之諸法實相,大乘止觀之自性清淨心,亦即人人之根本妙智也。妙智如如,為如來自受用處。至現諸淨土,乃指說經之處,即世尊之依他起用,所謂他受用處。並無一切法,惟有大光明,故曰大光明藏。於未開口,即入此藏,已將圓覺精義現出。佛說法必先入定,乃是常規,為作眾生榜樣也。復有二義:一則簡眾生之機。二則由定而動。此大光明藏,雖諸佛之所獨證,仍眾生之所同具,故曰眾生清淨覺地。眾生通於九界,即菩薩亦稱眾生,以其情識尚在,無明未斷故,名為大道心眾生,博地凡夫,則苦惱眾生耳。身心寂滅,寂是不動,滅是不生。一念不生之時,元無一物,惟有如如智如如理,何等清淨,尚無有佛,何論眾生,尚無有自,更何論他,故曰平等本際。隨順者,隨緣而興也。緣有染淨不同,隨淨緣而起即佛法界,隨染緣而起,即眾生法界。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講】眾成就也。與大菩薩句,舉類標數。其名曰下,列諸上首之名也。梵云,文殊師利,此為妙吉祥,亦云妙德。過去成佛,號龍種上尊王。現在北方為摩尼寶積佛。當來成道,名普現佛。影響大化,示同菩薩。華嚴表根本智,今經為發起師。圓頓大教,非智莫解,故首標之。普賢,行彌法界,德無不備曰普,隨心益物,位鄰極聖曰賢。以文殊表智如目,普賢表行如足。智行相成,能證法身妙果,如目足相資,能到故鄉田地,故次列之。普眼依經問答,具有二義:謂普見諸法清淨,名大智普眼。普見眾生同佛,是大悲普眼。金剛藏,金最堅,一切無能壞,剛最利,能壞於一切。菩薩智慧亦然,煩惱不能侵,能斷一切障,魔外不能動,能除一切礙。經中起三難,求佛銷末世之疑,智既如是,能含生無盡功德,故名曰藏。梵云彌勒。華言慈氏,姓也。過去遇佛,證慈心三昧故。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以位居補處,佛外能勝者無故。清淨慧,謂慧用了然,無住無著,所以能明惑相,辯階級,故以名焉。威可畏,德可敬,降魔制外,得大自在,故名威德自在。辯音者,三觀之力也。具無礙辯,能別一切音聲。佛說二十五輪妙觀,惟菩薩能辯能宣也。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生。能空四相,則業障自淨。菩薩依之自利,今以此利人。故名淨諸業障也。普覺者,普能覺了四病之源也。圓覺者,菩薩悟圓覺而修三觀之行,非剋期不能取效,真過來人也。賢善首者,依本經流通大教,端賴此人,故為賢善之首。等前合為十二,俱為十萬人之上首也。上首護念曰眷,攝令從道曰屬。十二大士,各有萬眷圍繞,各有道場住持。且如佛之道場,在舍衛,文殊道場在五台,普賢在峨嵋等。爾時佛入光明藏三昧,以法界智,契法界理。而諸大士,皆在法界藏中。未入定前,各在本方。佛即入定,諸大士頓覺身心輕安。智契法界,故曰皆入。同一法界,元無遠近,雖在十萬億剎外,如在目前。故曰同住,以皆法身眷屬故也。如來既於不二境中現土,諸菩薩與眷屬,亦應於彼不二土中現身。向下起座禮足右繞跪白等,皆定中事耳。

若約教而言,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生機不同,教義亦異。若言但空不異為如,只此無非為是,藏通義也。若言離二邊為如,獨中道為是,別教義也。若言如是真如,是是實相,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圓教義也。我無我,亦我亦無我,非我非無我。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四教之義,大抵如是,可以意會。今以本經圓頓教義。如即真如,是名實相。我是不二之真我,聞是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二諦融通之法門。時指二法合一為時。報身為佛,報土為處也。若約觀心。真性不異為如。一切無非為是。真心自在為我。真覺圓明為聞。念不遷流為一時。真智為佛。真理為處。以智行為上首,一切善念為眷屬。同歸一心為平等法會也。通序竟。

【記】大菩薩摩訶薩。既曰大,又曰摩訶薩,何故?因菩薩種種不同。如藏通二教菩薩,不得稱大。別教方可稱大。然此之大菩薩,比別教十地菩薩更大。如文殊,普賢,皆法身圓明大士。故既曰大,復曰摩訶薩。蓋入如來大光明藏,聽說圓頓大教,非法身大士不能也。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有理智而後起妙行,故華嚴處處不離二大士。諸大菩薩,同入三昧,祇須在本處入定。豈同眾生,為情見所礙,有區域之隔耶?小乘定,鬼眼能見。大乘定,雖天眼不能見。後世修禪定人,不能無妄想。故古德不得已,教人看話頭。達摩以至六祖,從無此說,祇有離念一法,教人直下會去,至宋時始有話頭之說。如大慧教人,看狗子有佛性也無?或教人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至明時禪宗漸衰。如毒峰禪師等,始唱念佛,復教看念佛的是誰,謂之禪淨兼修。諸居士,經要看,佛也要念。至於聽經,既入正文,宜恭對本經。講義置在一旁,俟用功時看之。鄙人在寺講經。見有攜疏入者,即撤去罰之。防其依他作解,塞自悟門也。若專看講義,則於本經妙旨,零零落落,不成片段。何能契入?那有受用?聽眾勿忽此言。佛說法時,聽眾甚雜,或根器不同,或先來後到。而佛以身語意三密神通,不思議力,為一音之演說,而聞者得解不同。如講義中所言藏、通、別、圓、四教所解之義是。但空不異者,但取諸法皆空,更無異義。只此無非句,此字指但空。藏教以我為空,通教之義,本無有我,皆所謂證偏空也。亦我亦無我,別教義。非我非無我,圓教義。以聞為聞,藏教。聞而不聞,通教。不聞而聞,別教。不聞不聞,圓教。所謂一切法無非中道,一中一切中,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也。蓋眾生之機不同,教義因之而異矣。二法合一者,二法謂能所。譬如有能說之佛,必有所說之法。有所聽之法,必有能聽之眾。方能成就法會之一時。故曰,二法合一為時。報身為佛句。此報身為佛之他受用身。圓覺全經,無一句不是觀心法。故我輩看經,逐文逐句逐字,皆當會入自心,至要至要!真心自在者,人不自在,皆因妄想。返諸一真法界,無往而非自在?

乙二別序

【講】二別序。諸經不同故。亦名發起序。發起一經之端序故。此經因請而說,必有發起之師,故首章判入序分。不同彌陀經無問說故。佛自為發起故。佛告長老至現說法數句,靈峰老人判為發起序也。

【記】圭峰大師疏,無別序。別序又名發起序。凡經必有發起,故山僧判文殊章為別序。

【書籍目錄】
第1頁:原序 第2頁:題辭
第3頁:凡例 第4頁:釋經題
第5頁:釋譯題 第6頁:序分
第7頁:文殊章 第8頁:普賢章
第9頁:普眼章 第10頁:金剛藏章
第11頁:彌勒章 第12頁:清淨慧章
第13頁:威德自在章 第14頁:辯音章
第15頁:淨諸業障章 第16頁:普覺章
第17頁:圓覺章 第18頁:賢善首章
第19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