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 諦閑法師著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 諦閑法師著

勸囑受持——流通分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諦閑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三  勸囑受持——流通分

丙一  結前勝德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意謂,若人聞信願王,或能受持讀誦,為人說者,所有功德之大,無可為比,唯佛知之。

丙二  正勸誦持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初囑莫生疑念,以疑則不信,不信必不肯持。應當下,正勸。

丙三  重舉勝德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大疏云:殷勤頌德,意在勸持。此一品經,文約義豐,實修行之玄要,乃華嚴之幽鍵。功高德遠,人宜精修。印度王臣,無人不讀。釋長文竟。

甲二  偈頌

乙一  標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頌有多種:一、孤起,不頌長文,孤然而頌。二、重頌,為後來未聞,欲令聞故。三、複頌,為未解者,令悟解故。四、廣頌,長文略處,偈頌申之。五、略頌,長文已足,偈頌略之。六、結頌,為受持人,便記憶故。七、超頌,長文在後,頌在前故。八、追頌,長文在前,頌在後故。有斯八意,故作頌之,此結集者文也。大士未說頌前,先以法眼普觀十方者,何居?答:為鑒現前大眾,能否欣樂故。

乙二  正頌

丙一  頌正示行願

丁一  正頌行願

戊一  頌第一願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行願之名雖有十義,意祇有七,以後三合故。初二句頌所禮,次一句頌能禮,第四句明周遍,第五句辯遍因。謂所以能如是周遍者,全仗普賢行願威神之力故也。後三句別顯禮相。謂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禮。經云:一一如來所,一切剎塵禮。即此意也。

戊二  頌第二願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前偈,明所讚;唯深信二字,屬能讚因。後偈,全顯能讚。於中,前二句,明讚相;三句,明讚時;末句,正頌稱讚也。

戊三  頌第三願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文三偈。前二偈,俱前三句標供養品,後一句正申供養。後偈中,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句,正申供。餘皆能供因。

戊四  頌第四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第一句標所懺業。第二句明造業因。第三句指造業器。末句正申懺悔。

戊五  頌第五願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偈唯最後三字,明能隨喜,餘皆所隨喜。第一句,明六凡。於中,前四字,通標一切;後三,正明六凡。第二句,明二乘。第三句,明大乘。末句,前四字,總出聖凡功德;後三,如上已明。

戊六  頌第六願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前二句,標所勸請。三句,正明勸請。末句,明所請事。

戊七  頌第七願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首句標所請。次句正明勸請。三四二句述意。於中,前句明住所經時,後句述住時之益。

戊八 合頌後三願

己一 合頌三願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此一偈中,前三句,總牒前之七願功德,盡皆以善根二字收之。初所有二字,總指下七,文少不次。謂:禮,指第一願。讚,指第二願。供,指第三願。請住,指第七願。轉輪,指第六願。隨喜,指第五願。後一句,正明回向。

己二  分頌三願

庚一  頌第八願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句標示。次四句正明隨學。六句示隨學因。七句結。末句明意。言天,有多義:一、天,晝也。天上日長夜短,故以晝名天。二、天名無愁惱,常受樂故。三、天名燈明,能破暗成明故。又名破惡,能破惡業,得於善業而生天故。言人,亦有多義:人者,名能多思慮。又人者,身口柔軟。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佛稱天人師者,謂佛本為九界眾生出現於世,何以但云天人師,而不及餘師者?以三聖悟深,三途迷重,修羅憍大,非緊要機。論發心聞法者,唯天與人耳!故舉中以攝前後,曰天人師也。

庚二  頌第九願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此中,前偈標能益之尊。前二句,標所依淨剎;後二句,顯能依眾會。後偈,為生起之願。於中:初句,所順生;下三,申願意。三句中:初句,離憂常安;次句,獲深法利;後句,滅除煩惱。難曰:願本順生,何先云佛?釋:以順生即順佛故。

庚三  頌第十願

辛一  別發大願

壬一  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頌第十願,前略後廣。此下大願亦是伽陀,回向與願大同小異。所言異者,謂回向要有功德能回,發願無有功德亦可要誓。同者,回向以願為體,總願別願皆回向故。今是回向大願。按十地經,有十大願:一、供養,二、受持,三、轉法輪,四、修行二利,五、成熟眾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即彼第二願也。經云:「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此中初句,攝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護佛教。修行戒行,為護行故。無垢,即無垢戒;無破,即不破梵行戒;無穿漏,即不缺漏戒。後四句,即彼經願受一切佛法輪。謂佛轉法輪,常有八部眾作外護聽法。此中偈意,願得一切眾生語言三昧,可用彼之語音,為彼說法也。

壬二  修行二利願

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即彼第四願也。於中第四句是總,餘句為別。初句是行體,即十波羅密,除蔽清淨。前云廣大無量者,世出世間等,正辨此十波羅密之故,此初句云體也。第二句云不忘失等者,以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成魔業故。第三句是行業,以十度淨十蔽故。六蔽如常,第七耽滯蔽,第八退屈蔽,第九怯劣蔽,第十昧事蔽;此十隱蔽妙行,故以十度除之。後一偈是行相。前二句,是法。言世道解脫者,魔境惑業,即世間行;解脫,即出世間行。後二句,雙喻二行。蓮華,喻世間解脫,不著水故;日月,喻出世解脫,不住空故。

壬三  成熟眾生願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第五句為總,餘句為別。初句離苦,二句得樂;第三豎窮,第四橫遍。後三總結長時所成因果,此即彼第五願也。

壬四  不離願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此即彼第八願也。謂願於一切生處,恒不離佛及諸菩薩,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初句為總,同志一乘故。餘句為別。於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業同者,平等一緣故;身業同者,得如意神通故;語業同者,同說一味法故。上即三輪同。一切行願同者,若福若智,萬行皆同。前偈同行,故云自分。後一偈勝進同,此更成益,復顯示故。謂凡有益我之善知識者,必能為我顯示普賢行,故我亦常願也。

壬五  供養願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此即彼第一願,願供勝田故。第三句為總。興廣大供故。大有六種:一、心大,無疲厭故。二、供具大,財法正行皆具足故。財供,攝在總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第二句。四、攝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賢道,是勝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淨二字。如空清淨,為無常愛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時大,即第八句。

壬六  利益願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願於一切時,恒作眾生事業,無空過故;亦名三業不空願,即彼第九願也。第一偈中,前三句,不空因;後一句,是不空果。言功德藏者,謂暫見身,則必得法身;暫聞音,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藥王焚身,得如如意珠身,名功德藏也。第二偈,利益時處;謂遍於時處,求能益法,利眾生故。前三句,明處遍;後句中恒字,顯時遍。演菩提行,即能益法,利眾生也。

壬七  轉法輪願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恒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謂佛轉法輪,願皆攝取,而轉授之;亦名攝法上首願,即彼第三願也。前偈明轉法輪處,若據有修行之言,應屬前願,為修行處,以前已有處,故屬此願。中偈明能轉圓音。後偈中:前二句,轉法輪時;次一句,所轉法輪;末句,能攝方便。彼經,轉法輪有四:一、轉處,二、轉時,三、攝法方便,四、轉法頓周。得彼經之消息,知此偈之落處。

壬八  淨土願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此即彼第七願也。願清淨  他受用二土。文中並無淨土之言,以影後願故;此中具有七種淨義,故知是淨土願也。前四句,即第一同體淨,以同法性故。今一多互相即入,文雖辯劫念圓融,意取時中圓融之剎。五六二句,即第二自在義淨。如摩尼珠,美惡斯現,自在圓通故。文云:於一念見。舉其佛者,顯是佛土。人師子,喻指佛也。第七句,即第三因淨。因有二:一、生因,謂六度等,如維摩云「布施是菩薩淨土」云云。二、依因,又二:一、鏡智淨識為土所依,自受用土。二、後智通慧為土所依,他受用土也。此二皆是佛諸境界,境界即是相淨,謂七珍等。末句攝於三淨,以如幻二字,即第四果淨。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相淨,略在境界,廣則影在後承事願中。二、示現果,臨機示現故。云如幻解脫威力,即第五受用淨。謂受用淨土,離過成德,如用香飯得三昧等。今解脫煩惱,即是離過;威力之能,即是成德。彼十地經云「成就清淨道」。梵本此句無「及威力」字,有「眷屬」字;即第六住處眾生淨,人寶為嚴故。第七相淨,即攝在果淨中境界二字是也。

壬九  承事願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此即彼第六願也。謂願往諸佛土,常見諸佛,恒時敬事,聽受法故。末句為總。文云往詣親近,即承事也。前偈,即承事處。於中初二句,通是真實義相;互相涉入,如帝網故。謂土土同體,不守自性,互相涉入,名真實也。第二句三世莊嚴剎,即一切相,淨土體相有差別故。第三句,即無量相,謂前二相,遍十方故。菩薩藏經,虛空中世界重數,多於大千所有微塵;但由業力,不相妨礙。一處重重尚爾,況復橫周。第四句,辯能知見。知見有二:一者所知。即前三種相是。二者能知。彼十地經云:「智皆明了現前知見。」釋云:真實義相,但可智知;餘一切相,可以眼見。梵本云:「我甚深入莊嚴剎」。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莊嚴剎中承事如來,非嚴淨也。今文若云一而如一剎,則理亦無違,事更顯矣。第五句,所承事佛,照世燈,即指佛也。六七二句,即承事時,八相也;以成道至涅槃,含八相義故。

壬十  成正覺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彼亦在十,謂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菩提,恒作佛事也。文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後三,結因成果。於九力中,有七種業。前之六力,力字在句中間,其義更顯。一、首句宜云神通力速疾周遍,即自在業也。二、二句宜云大乘力入遍普門,謂大乘稱理,互相即入而普遍故。三、次三句即說實諦力業。謂說實諦,令物悟故。四、第六句即證教化業。謂說自所證,以教化他故;謂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故無所依。五、第七句種種說法業,具足定慧方便故。六、第八句不斷佛種業,積集菩提,相續佛種故。七、第九句法輪復住業,謂依大智慧,能淨一切諸善根故。後三言結因成果者,由內伏煩惱,外降諸魔,普賢行圓,故成佛果。亦可後三復為三業,以成圓十。八、第十句摧滅煩惱業。九、降伏諸魔怨業。十、普賢勝因業。別說十願竟。

辛二  總結大願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謂稱體大願,願願智如海也。前之八海,結前九願。首句結淨土願。二句結成熟眾生願。三句結轉法輪願。四句結受持願。五句結修行二利願。六句結利益願,益由願圓故。七句有二願:親近,即承事願;供養,即供養願。諸佛海通上二願。八句即不離願,若離同見同志法緣眷屬,修行即厭倦也。後之一偈,成正覺願;以三世因圓,正覺果滿故。

丁二  願同二聖

戊一  遍同普賢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科言同,謂同一普賢行故,同一真法界故。言長子者,最尊勝故。偈云:「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既云無始,即是長義。不捨因行,故為佛子。偈出金剛瑜伽頂經。釋云:「所遍,即 一真法界。能遍,即普賢也。世間,指一切緣起。諸法主,即最初能生義。無始終,同真界也。」

戊二  雙齊二聖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恒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文殊表解,解發願故。普賢表行,能起行故。故願與行,分屬二聖,理實智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願相扶,所以雙同。

戊三  結歸回向

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上來諸願屬回向,彌顯三段同一回向。

丙二  頌顯經勝德

丁一  超頌顯餘眾行德

戊一  超頌勝果

己一  顯極樂勝果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親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首句願我,改是人,則彌顯矣。不生華藏,願生極樂,有四意:一、有緣故,二、使眾生心歸一處故,三、不離華藏故,四、彌陀即本師故。

己二  總收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間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戊二  追頌校量聞經德

十方斯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前偈能校,後偈所校,文並可知。

丁二  追頌五果

戊一  頌增上果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戊二  頌等流果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戊三  頌離繫果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戊四  頌異熟果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成圓滿;

戊五  頌士用果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戊六  頌究竟果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言速詣者,如我本師釋迦世尊,未成道前,苦行六年,知非究竟;即思過去諸佛,皆詣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等正覺;即離其處,詣尼連河,剃髮沐浴,復食乳糜,氣力平全;詣菩提樹,即成究竟果也。

丙三  頌勸囑受持

丁一  頌前諸行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丁二  頌顯勝益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丁三  結成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甲三  結歸

乙一  結彰眾喜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

乙二  歸功佛說

丙一  釋尊印讚

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此品能說者,普賢;所說者,行願。能導者,普賢十願王;所導者,海眾歸極樂。佛在師子頻申三昧中,通身暢然,便夭夭申申,從三昧安詳而起;遂印之曰,善哉善哉!謂妙極妙極矣!

丙二  經家歸功

丁一  功歸佛說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言歸佛說者有二意:一、凡諸法會,佛為化主;說雖通五,經佛印可,即為佛說。二、華嚴九會,以皆不起菩提樹王,遍一切處,一時頓說,故云佛說。佛為能說,諸聖為能聽。演說下,即所說所聽也。

丁二  時眾受持

戊一  列持眾

己一  菩薩眾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此一段文,眾列四類:文殊,及六千比丘,是一類;彌勒,並賢劫諸大菩薩,是一類;無垢普賢,暨灌頂菩薩,是一類;十方塵數菩薩,是一類。六千比丘言成熟者,即文殊辭佛,往於南方;舍利弗亦辭佛,領自徒眾有六千人,海覺比丘而為上首。至於中路,舍利弗勸令歸依文殊;文殊如象王迴旋,觀諸比丘,為說十種無疲厭心。何者為十?一、積集一切善根心。二、見一切佛,承事供養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羅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薩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嚴淨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薩心。十、為成就一切眾生故,修行一切佛剎微塵數波羅密,成就如來十力;如是次第,為成熟一切眾生界,成就如來一切力心。諸比丘聞已,得普照法界。清涼序云:「象王迴旋,六千道成於言下。」即指此也。言賢劫者,今是住劫,應名善賢。得名所以,如大悲經云:「此大千世界,初欲成時,有大水聚。淨居天子,觀此大水,見有千莖諸妙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知有賢人一千,同劫成佛,故名賢劫。」言一生者,唯有人中一次受生,故云一生。當紹前佛之位,名補處也。言灌頂者,亦名受職。剎利王子受職,父王召集宰輔大臣,諸王眷屬,齊已,取金瓶置四大海水,以灌王子之頂,名灌頂位。菩薩受職,亦復如是,文繁不引。

己二  聲聞眾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舍利弗,婆羅門種。姓拘粟氏,即王舍城,提舍論師之子。父名提舍,母名鶖鷺。即梵語舍利,連父母而受稱故名。年纔八歲,名振四方。與大目連,少而為友。形容矮小,事山闍耶外道。知非究竟,遂與同學,別訪明師。後值佛弟子馬勝,聞一偈法,即獲須陀洹果。阿含三云:「我弟子中,智慧無窮,舍利弗是。」故云大智。目犍連,摩訶沒特伽羅子,姓也。名拘律陀,王舍城婆羅門種。與舍利弗同師,聞舍利弗說佛偈悟道,亦得初果。各領徒眾百人,投佛出家。經七日後,獲阿羅漢果。增一云:「我弟子,神足輕舉,飛到十方者,目犍連第一也。」

己三  雜類眾

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天,豎有二十八,橫論三十三。梵語忉利,所以翻為三十三也。龍有四:一、持天宮殿,不令墮落,名天龍。二、人間興雲致雨,名人龍。三、能持山河大地,名地龍。四、守護王庫,名王龍。又有四:一、蚻龍,有角者是。二、鷹龍,有翼者是。三、蛟龍,有鱗者是。四、驪龍,有如意珠者是。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二、風吹雲散。三、修羅收雲入海。四、雨師放逸懈怠。五、眾生造孽過重,龍天瞋責,雨亦不下。五中隨有一障,即不下雨也。夜叉,亦名藥叉,此云輕捷。雌者,名可畏攝。地行者,食啖生靈。雄者,名藥叉,有翅能飛空,唯喫孩兒;居下天,守天城門也。乾闥婆,此云尋香行,亦食香神。天帝須樂,身有異相,便往奏之,是作樂神也。阿修羅,此云無端正,男醜女美,有天福,無天德,故稱非天。迦樓羅,此云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故以名焉。緊那羅,此云疑神,形容似人,體是畜生,頭有一角,故人疑之,名疑神也;是天帝之歌神。摩侯羅伽,此云大腹行,即蟒蛇蝦蟆之類,年久不死,即成神也。此等繇佛慈悲,早令種諸善根;以其戒緩乘急,希法雨以潤萌芽,冀智藥以除眾苦,故來法會,作外護眾也。

戊二  總彰受行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科云總彰受行,通前諸眾。文殊所問經云:「聞說歡喜,信受奉行,有三種意:一、能說人清淨,不為取著名利之所染故。二、所說法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三、得果清淨,陳事既周,時眾獲益故。」聞法者,積善於胸懷;受導者,奉言以行學。即所謂各稟習學,流通於未聞也。釋全文竟。(完)

【書籍目錄】
第1頁:述輯要疏緣起 第2頁:釋題
第3頁:釋譯題 第4頁:結前起後——序分
第5頁:正說行願——正宗分 第6頁:勸囑受持——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