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學佛者的信念 濟群法師著述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日期:2010-08-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濟群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幔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的意義

這段經文是第三個大願的整個內容。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呢?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種表達。供佛並不是說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回事的。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體現我們對佛陀恩德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其中有師長恩,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是師長的範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怎麼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都報答不盡的。我們除了禮敬、稱讚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現在講的是第三個願:「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是要供養世界上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及沒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講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是說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有一種感恩心,去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裏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沒有出世,我們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裏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物件,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們要慈悲的物件: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呀、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時,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幫助他。表面看上去,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我們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在春天播種,到了秋天,才能有收穫。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是從哪里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於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有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其實,一個人的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老天爺,倒是與你的福報有關,而福報是來源於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講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裏的內容前面也講了,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各有一切極微塵數佛。是說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物件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我們的慳貪,就是吝嗇、小氣。供佛,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捨不得把東西拿出來,那你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而且將來「利息」很高。因此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拼命賺錢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報,也就是通常說的運氣。

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執著。一個人如果執著財物,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你銀行裏一分錢也沒有存進去。雖然銀行裏的錢很多,有的人能從那裏取出十萬、二十萬,但你一分錢也取不出來。所以布施、供養別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人因為貪著的關係,使得我們不能夠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過時,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的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裏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你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為我們對好的東西產生執著。如果你對這些最好的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救濟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那麼,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什麼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對什麼東西都不會貪著,但是唯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缽是過去皇帝賜給他的。一天,他的壽命快要到了,閻王爺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抓他走。這個禪師的功夫很高,他往那裏一坐,就進入禪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到處找,怎麼也找不到他,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找不著,怎麼辦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惱。然後他倆就去請教寺廟裏的護法神、土地公,這禪師究竟躲在哪兒去了呢?我們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後來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禪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禪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禪師正在入定,定中的時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無常鬼變只老鼠,在禪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禪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無常鬼一下就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禪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的過患,就在這緊要關頭,禪師急中生智,把這個缽一下給摔破!然後再次進入禪定的狀態,結果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但自己的命卻保住了!

香花燈果供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現前知見,是說這麼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樣。我們的這種修行方法主要靠觀想。我們要讓自己進入普賢菩薩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無量無邊諸佛的存在。下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供養諸佛:「悉以上妙諸供養具」,面對十方諸佛,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所謂的最好,當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經濟能力有限的範圍內,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

「所謂華雲、蔓雲、天音樂雲」華,是指花,用鮮花供佛。雲,是表示眾多,用很多的鮮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來,串成花環,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這就叫蔓雲。天音樂雲,就是用音樂去供佛。如我們唱的爐香讚,這就是音樂供養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學彈鋼琴的,或是電子琴什麼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給佛聽。比如你剛學會一首新歌,你覺得好聽,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養佛,這也是供養。

「天傘蓋雲」,過去國王出動時,有一種傘蓋撐在他的頭上,用這種傘去供佛。「天衣服雲」,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剛買到一件高級的時裝,先拿去供佛,然後再穿,這也是可以的。供養的意義,主要是表達了你的虔誠,至於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剛買回家,選一個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時時都有一份供心,這才是重要的。「天種種香」,就是各種各樣的香。如末香、塗香、就是抹在、塗在身上的各種香。買回來,先拿去供佛,然後再往自己身上抹。燒香,是供佛點的香。末香,就是現在的檀香,檀香燃起來,發出的氣味很好聞的。用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就是佛教裏講的一座最高的山。相當於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現在供的這些花果、衣服、音樂等供品,猶如須彌山那麼大,但不是真的,主要是靠觀想。這裏普賢菩薩是教我們,要用觀想的方法去供養佛。

「燃種種燈」,是燃各種各樣的燈,如酥燈,油燈用這些油去點燈。「諸香油燈」,就是用香油點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盞燈的燈炷,就像須彌山那麼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盞油燈裏面的油,就像大海裏邊的水這麼多。你想這盞燈要點多長時間啊!那這盞油燈永遠也不會息滅。你供佛的時間與這盞油燈一樣,直到永遠。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了《普賢行願品》,我們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像,讓我們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我們學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開擴,用佛的心量要求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麼你永遠都是眾生。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以如是等供養具,常為供養」。前面所說的衣服、鮮花、音樂、食品、塗香、各種油燈……,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看起來這功德,當然很大。但普賢菩薩又接著告訴我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是說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為用那麼多,那麼好的東西去供養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什麼呢?兒女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女兒,一天到晚光知道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對你說的話,她一點也不聽。在外面給你惹許多麻煩的事,三天兩頭都有人找上門來,找你的麻煩。相反,你的另一個兒子,雖然他沒有給你買什麼好吃的東西,但是他很聽你的話,他在外面不給惹麻煩,上門來的人都在讚揚他,說他很有出息。請問你?你喜愛女兒?還是喜歡兒子呢?肯定是喜歡兒子,不會錯的。假如你喜歡的是女兒,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父母。

那麼,諸佛菩薩對待眾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對佛法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證,就算了事,就以為自己是佛子了。對於佛法的道理,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還是按照原來的觀念、習慣生活,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對佛教大發牢騷。這種人,儘管每天給佛、菩薩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們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講:「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法,在我們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有些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處理這三種關係: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認為法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們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最感興趣的是佛,對佛無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對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學佛修行嗎?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就像我們現在流通的經教裏邊,有很多的經是真經,但也有偽經。什麼是偽經呢?就是說這種經是冒牌貨,它不是佛說的法。偽經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譽去編撰的一些經典,這種經書就是偽經。如果你對佛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瞭解,正見尚未樹立,面對這些偽經,你信以為真,按照經裏邊的話去做,你就會誤入歧途的。

還有一種人,他感興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個師父之後嘛,覺得師父就是一切了。他以為聽師父的話,把師父恭敬、供養好,就能了脫生死。這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你拜的師父具有正知正見,是位善知識的話,你去親近他,就會得到解脫,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師父是惡知識呢?這個師父是邪知邪見的話,他說什麼,你做什麼,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淵裏邊去,你還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個整體。佛法僧三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為什麼呢?因為佛能夠了脫生死,能夠成佛的關鍵因素,就是他依法證得了法的真實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為核心!法是佛證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們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認識上。我們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能離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脫。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依法修行,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可以概括後面六種供養。如說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說的種種法去實踐,通過長期的修行,得到解脫,直至成佛。這種供養,自然把其他的六種供養包括進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種供養中,有三種提到「眾生」,另外四種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眾生,但也含有度眾生的成份在裏邊。學佛人要知道,所謂解脫成佛,不僅為了自己個人,同時也為了所有苦難的眾生。所以在修行這七種法供養時,決不能忘記眾生,應當永遠把眾生放在第一位,這才是學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別把這七種供養給大家講解。

(1)如說修行供養:是按照佛陀所說的種種法門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眾生供養: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去做。見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助別人。把他從困苦中解救出來,給他快樂。從表面上看,你這樣做,跟佛法沒有關係。其實,你也是在供養諸佛。因為佛陀菩薩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世,你能利益眾生,自然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3)攝受眾生供養:社會上有許多人,你跟他講佛法,他不一定會接受。那你首先要攝受他們,佛法裏有四攝法門: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如見人家有困難,需要經濟、物質方面的幫助,我就給他這方面的幫助,這是布施。愛語,是在愛心的基礎上,用真實的語言、或利他的語言,去幫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對他人都有利益,沒有任何一種行為,會對他人構成傷害。同事,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攝法門去做,對方如果還不被你感動的話,那他簡直就是一根木頭了。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們對你好,你就要修四攝法門。你修了之後,別人一定會對你好。因為,即使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攝受眾生供養,是要以四攝法門去攝受眾生,利益眾生。

(4)代眾生苦供養: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眾生和自己看作是一體的。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術急需用錢,還差兩百元錢才住得進醫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這時我們要毫不猶豫地主動去幫助他,把錢拿出來,讓他先住進醫院。假如他需要輸血,別人的血型與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與你相同;這時,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為了搶救病人的生命,你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輸給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應該為他的康復感到高興、幸福,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像這樣的例子很多,眾生受苦的現象很多,這裏就不一一地講了。

(5)勤修善根供養:學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眾善奉行,善的內容很多:如三歸、修止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攝、拜佛、禮佛、懺悔、放生……。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內容,修善根供養不是今天修了,過幾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堅持的做下去。

(6)不捨菩薩業供養: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修學中,不能半途而廢。不捨,就是不要捨離。發了菩提心之後,不要捨棄,離開菩薩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種自覺覺他心,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是「自覺」,學習佛陀的度眾生精神和行為是「覺他」。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使自己和大家都可以離苦得樂。

行菩薩道也屬於法供養。法施的功德很大,這個問題《金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讀過《金剛經》的請舉手。我看還不少,但也不多。《金剛經》裏常說:你用許多的七寶去布施,但比起你讀誦《金剛經》,或者能夠給別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那簡直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財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財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別人有困難,經濟上需要幫助,我給他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但也會用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呢,我給他財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時候他沒有錢還很幸福,錢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會上許多的夫妻,沒錢的時候雙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開心。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家裏的收入增多,結果家庭開始不和諧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結果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錢多了,反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有錢不一定能夠幸福,錢僅僅是幸福的一個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裏講財布施供養,不及法布施供養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種謀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給你一、二十塊錢,它的好處要大得多。因為,我教給你一種謀生的方法,你學到手藝後,可以從中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錢。如果我能給你一種幸福之道,把佛法傳授給你,使你遠離憂愁、煩惱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實、愉快、安樂。由此可見,使人終生受用不盡和幸福的,並不是錢,而是佛法。所以說法供養比財供養的功德要大得多。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學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發心以後,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剎那離開自己的發心,這樣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長起來,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功德圓滿。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大概就是說明這種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都是極大極大數目的名稱。這裏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釋起來很費勁。普賢菩薩向法會的聽眾說到:善男子呀!你們要曉得像前邊所說的種種財物供養,如須彌山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多,應該說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養的功德,那就差得太遠、太遠了。就如前邊無量無邊的財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養一念的功德相比較起來,若是財供養的功德有百分,但還不及法供養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經文,主要是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財供養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養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數目來比較的。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為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諸如來尊重法故」。這就告訴我們,因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來都尊重法,我們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裏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為有了法,佛體驗到了法,證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從哪里來的?佛是從依法修行中來的。如果我們行菩薩道,學佛的人,能夠依法修行,依法度眾生,這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如來。反過來說,你光是給些好吃的東西去供佛,這種供養永遠都不是最好的供養,真正的供養如來是法而不是物,佛並不稀奇我們好吃的東西。那你說,我以後就不給佛上供了。不是的,供還是要上的。前面剛說過,上供可以培植我們的福德,同時也可以克服我們的慳貪、吝嗇、小氣,上供也是修行的一個方面。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內容跟前面一樣,不管是修財供養也好,修法供養也好,真正的供養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長時間的,盡未來際的。

【書籍目錄】
第1頁:整理者說 第2頁:第一章、導論
第3頁:第二章、序分 第4頁: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第5頁:第四章、稱讚如來願 第6頁: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第7頁:第六章、懺悔業障願 第8頁: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第9頁:第八章、請轉法輪願 第10頁: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第11頁: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第12頁:第十一章、恒順眾生願
第13頁: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第14頁: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第15頁: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第16頁: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第17頁: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第18頁:第十七章、結歸
第19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