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初機學佛必備基本知見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第五章 皈依

[日期:2010-07-17] 來源:轉載  作者: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  皈依

一、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正式的佛教徒?

成為正式的佛教徒,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皈依,一是持戒。受皈依是正式進入佛教的第一步,受戒則是正式實踐佛法的第一步。

二、皈依是什麼意思?

1)皈是歸投、求救護之義,依是依附之義。皈依,就是歸投、依附,而求救護。

2)皈是反白之義,即反黑業(惡業)而為白業(善業),依是止息妄念之義。皈依,就是止息妄念、斷除惡業,而行善業。

3)皈是歸復之義,即回歸自性,依是安住之義。皈依,就是回轉向外追逐的妄念,歸復自性而安住。

三、皈依有那幾種?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

1)皈依有三皈依、四皈依、六皈依、一皈依等,依次深入。最初級的是三皈依,是顯密共通的基礎,顯教只有三皈依,密宗則還有以下三種。再深入的是四皈依,是修學密宗的基礎。更深入的是六皈依,修到「本尊法」即是受持六皈依。最高的是一皈依。

受前面的皈依後,可以依序深入受後面的皈依。但受後一種皈依時,即已具足前面所有的皈依,也就不用再受前面的皈依了。比如顯教都只受三皈依。如果已在顯教受三皈依的,可以再來受密宗的四皈依,並不和三皈依衝突。而如果還未受三皈依,就直接來受四皈依的,就不用再依顯教受三皈依了。

本宗所傳授的皈依,都是四皈依。

2)三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以「常住三寶」為皈依之外緣,以「一體三寶」為真正皈依處。

四皈依的對象,是上師和三寶。以歸投上師三寶為外緣,止妄斷惡,歸復自性而安住,是為真正的皈依。

六皈依是皈依於三寶和三根本—上師是加持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護法是事業根本。以皈依三寶三根本為外緣,成就自性的法身體、報身相、化身用。

一皈依:外相上是皈依上師,實際內涵乃是皈依自性。因上師與佛法僧實屬一體,亦是最上乘之皈依。為何一皈依是最上乘皈依?因為無始以來自己流浪生死之次數,已如恆沙,過去無量諸佛皆未能得度,唯目前之上師能引導我等永出三界,而登彼岸,故功德等同千佛,惠我卻猶勝於佛(因過去諸佛皆已涅槃)。由於現前之上師可將過去諸佛成佛經驗教導於我,加持於我,並為我們印證修行正確與否,密宗之即身成佛,即因上師的功德力,方能有如此不可思議之效應,故言最上乘皈依為一皈依,皈依上師,原因即在此。是故一皈依之前題,在於皈依之弟子,從其長期的觀察體會,而確認所皈依之上師為其修證成佛之唯一依歸。故對上師須具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說一不二的服從,乃是一皈依成立的條件。新皈依師兄只要如法修持,參與共修,再參閱修密問答錄,了解修密要義,即可如實了解:一皈依—皈依上師(皈依自性),確實是修密成就唯一之根本。

四、學佛為什麼一定要行受皈依的儀式?

受皈依是一種約定,是自己和三寶的約定、和上師的約定、和自心的約定。

雖然皈依最重要的是發心,真正的皈依是內心的事,但仍需要有一個外相的儀式,同自己做一個決定的表示,以向自己所立的誓約,來堅定安住自性的決心。如此,也可以提醒自己:皈依是何等的重要!而受皈依的這一刻,也就是自己解脫輪迴、復現自性的關鍵。

事實上,如果真心想要學佛,就不會排斥皈依的儀式。除非是自己還想多了解其他宗教,對佛教的信心還不夠堅定。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應該來受皈依。因為皈依是極其莊重的事,是生死大事,不是嚐試探險好玩的事。

如果不受皈依,即使研究再多佛理,或修持多高的佛法,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若是密宗的法,一定要經過合格的金剛上師為授傳法灌頂之後才能修習,何況未受皈依?是絕對不可以修的。

五、皈依後能保佑平安順利嗎?

1)皈依三寶後,的確有諸佛菩薩的加持,及諸護法聖眾的護佑。如果是受四皈依,更有傳承的無比加持力。

2)但相對的,也有許多我們過去世的怨親債主會來障礙我們,因為皈依是解脫生死輪迴的最初一步,一受皈依便表示不久即將解脫輪迴,那我們過去欠他們的債、傷害他們所積下來的仇恨種子,以後他們便都無處追討、報復了,所以他們會用盡辦法來阻礙我們。所以一般人在剛皈依後,通常都會遇到很多世間法上的不順利。但如果我們因此而懷疑佛菩薩沒加被我們,甚至誤以為這是由於皈依才導致的噩運,因而退失對佛法的信心,那就正趁了怨親債主的心願,而自己也將永遠沈淪生死,永無出離輪迴的希望,這才是最可惜的。

所以,受皈依時,最好不要抱持想獲保佑得平安順利的心態而受皈依,皈依後更要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或逆緣。要知道一切的順逆都是由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力感召而來,不要怨天尤人,一切不如意的事都當做消業想,並且誠心懺悔過去所造的罪業,如此必能以自己懺悔力、及諸佛菩薩的加被之力,而迅速消除罪業,自然就逐漸事事平安順利。

3)受四皈依的密宗弟子,更要把一切境都當做是師父的加持。當遇到順境時,要知道這是師父加持我,要感謝師父慈悲賜與這適於修行的時機,要珍惜這順境,好好修持。當逆境來時,要知道這是師父對我的考驗,要感謝師父慈悲賜與這對境驗心的機會,要能衝得過障礙、通得過考試。如此則一切順逆境都是修行的助緣,對修行者來說,並沒有任何不平安不順利的時候。

4)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一切世間的事都是短暫的,一切順逆境都是瞬息萬變的,我們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控制外在的情況,卻無時不被外在的情況所控制。而我們學佛,就是要從這些被控制的情況之中超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平安、真正的順利。

六、皈依有什麼利益?

師父常開示:《涅槃經》上說:「皈依佛法僧,則無所畏懼。」因為皈依佛、則不墮地獄,皈依法,則不墮餓鬼,皈依僧、則不墮畜生。所以皈依之後,只要不再造深重的罪業,都可以免除墮落三惡道的怖畏。這是一般受三皈依的利益。但皈依並不只是為了不墮三惡道而已,皈依真正的目地,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實際去做,逐漸能脫離六道輪迴、乃至成佛,乃至令一切眾生也都能成就無上正等覺,這才是三皈依的究竟利益。

至於四皈依:皈依上師、佛、法、僧,則除了不墮三惡道的利益之外,還能即身成就,不是一生接一生、一世過一世,慢慢修行、慢慢解脫輪迴、慢慢成佛,而是這一世就要解決生死的困擾。皈依具有真正傳承的上師,和沒有皈依上師,差別就在於成佛的快慢。因為只皈依三寶的人,是依靠佛法、完全憑自己對佛法的體會程度而成就的,所以成就慢;而學密宗的人,則是依靠上師而得成就,上師把他成就的經驗(也是過去諸佛及諸祖師成就的經驗)直接教授給弟子,所以說弟子的一切成就都來自於上師,師父一肩要扛弟子的罪業,一肩要扛弟子的成就,因此只要是皈依正確的上師,並且對上師具有真正的信心,照著師父所教的認真去修,一定可以很快獲得成就。這就是皈依上師所獲得的利益,由此也可知上師的重要。

七、如何受皈依?

如果是受三皈依,一定要在佛像、佛經、和出家比丘三者之前而受,以這三者作為三寶的代表象徵。

若是受四皈依,則必須欲受皈依的人到他所要皈依的上師之前親受,不能由別人代授、代受皈依。

本宗的皈依,在皈依法會之前,要先帶兩張相片、一份身份證影印本,並填寫一份皈依申請表,向執事師兄申請。在皈依法會中, 師父會同時傳授「皈依儀軌」。法會之後,要受 師父灌頂。如此皈依才算圓滿。

海外弟子之皈依,由於上師慈悲,故授以電話方便皈依,由師父親自傳授皈依修持,以期能即時同發大悲心、菩提願,自度度他,利益一切有情,故海外皈依師兄,必須依上師開示,如法修持、堅定信心,方不負上師之悲心。皈依方法可與海外分舍聯繫。

八、皈依是拜師嗎?拜師是不是愈多愈好?

1)所謂「拜師」,是世俗學藝的儀式。在佛法中,並沒有「拜師」這一套。

在出家眾中,由於僧團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必須依止「親教師」,學習僧團的生活方式、戒律儀規和佛法經教等。但依止親教師並不需要另外皈依或行「拜師」禮。因為當受三皈依時,其中「皈依僧」,就是皈依佛教中的一切僧眾,當然也包括所要做止的親教師在內,故不需再單獨皈依某一人。何況單獨皈依於一僧也是不如法的。這是出家眾的情形。

至於在家眾,則沒有出家眾對「親教師」的必要需求,更與「拜師」牽扯不上關係。同樣的,在家眾所皈依的僧,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眾,在家眾所要護持的僧眾,也是十方三世一切的僧眾,都不應該只是某家、某派、某寺、某師。

為人授三皈依的出家眾,他只是代替佛陀來為我們「證明」皈依,並不是他本身有資格為我們授皈依。而且亦僅是做為十方三世一切僧寶的一個代表而已,是代表僧寶來接受我們的皈依,並不是我們只皈依於他一人。

現在很多人把世俗的習慣摻雜到佛法裡來,把皈依當做是拜師,把為我們作證皈依的那位師父就當做是自己皈依的唯一師父,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也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做法。可歎的是這種錯誤不僅存在於受皈依的在家眾,而且普遍地存在於為人授皈依的出家眾。

由於這種錯誤的觀念,再加上世俗的名利習氣,結果使得「拜師」這樣不如法的風氣更日益嚴重。受皈依者是認為皈依愈多愈好,好像皈依的師父愈多,自己的修持相知見愈好;而為人授證皈依者也是認為愈多人來皈依愈好,好像愈多人來皈依,自己的名望和地位愈高,甚至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制定出鉗制其皈依弟子(包括出家眾和在家眾)不得再另外「拜師」等種種不如法的私規。其實這都是在長養生死輪迴的習氣,不但無法解脫生死,反而只會墜入輪迴更深。真心想要學佛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2)受密宗四皈依的,其中「皈依上師」,看似和世俗的拜師類似,但其實本質和意義是完全不同的。而皈依一根本上師之後,更不可再皈依其他上師。因為密法最重視的是清淨的傳承法流,如果皈依兩個以上的上師,怕會混亂法統,則不管再如何精進的修,都無法成就的。即使不會把密法混亂,但修不同上師的法,不能專一,也不可能成就。所以 華藏祖師開示說:「兩個師父即兩世成就,非一心故。」由此可知專一師父的重要。

所以想要學密的人,在受四皈依之前,先不要急著皈依,一定要先考慮清楚,是否真要以這位上師為根本上師,確定之後再來皈依。皈依之後,就不要再亂跑道場,到處攀緣。攀緣愈多,生死的纏縛愈多。

九、皈依後有什麼必須持守的規範?

1)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守皈依時所發的三個誓願: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論、不皈依外道邪眾。若是受四皈依的,還要加一個:不皈依外道邪師。

但是要我們不皈依外道,並不是獨裁專制,而是為了救我們的慧命,不要我們在不了義、不能解脫生死的外道法中浪費時間和精神。而我們自己發願不皈依外道,也不要只是為了皈依必須發這樣的願而跟著盲目發願,必須了解其他外道法門的不究竟,不可信靠,因此而不皈依。

對於外道,雖不皈依它,但也不能有仇視敵對的心態。應該為了他們不能了解宇宙人生之真相、為了他們不知道真正解脫生死的正法,而對他們起大悲愍心。應該發起救度他們的心,雖然目前沒有這個能力,但將來不管多久之後,只要自己有能力、他們有因緣,都要救度他們入佛教、修佛法、證佛果。

若是先前已信仰其他宗教,而要皈依三寶,最好是能先決定可以完全放下原先的信仰:若是不能完全放下,最低限度,也要能了知它的不究竟,不再依靠它,而逐漸遠離。如果還是有事便要求助於它,求它庇祐平安如意,求它成全世間福樂,那即使行了受皈依的儀式,也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2)受三皈依之後,對佛像,即使是殘破的佛像,也要尊敬如佛;對經書、寫有一句經文的紙帛、乃至隨時隨處聽聞一句經句,都應恭敬;對出家眾、即使是破戒比丘、乃至僧眾所用物,都須尊重。至於如何才算恭敬尊重?要在行為細節上用心。只要心中常存恭敬之心,行為自然不逾矩。

受四皈依者,對自己的根本上師更須特別恭敬,乃至上師所用之器物,都必須尊重,不可私自使用,更不可嬉戲玩耍。種種細節,極為重要,可參閱(皈依指引)一書中的(壇城儀規),或請教其他師兄。

3)受皈依之後,要時時記得自己的身份—是已受皈依的佛弟子、三寶弟子、密宗弟子、圓覺宗弟子;要時時皈依—念念反省自己的心念,不要隨惡業習氣所轉,念念覺照自性,念念發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皈依意義。

十、皈依誓偈講的什麼意思?

皈依誓偈是:「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邪惡知識;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皈依僧,眾中尊,永不皈依外道邪眾。」顯教受三皈依,則只有後面三句,沒有第一句。

總持,是「完全攝持」的意思,因為上師是總攝一切諸佛菩薩的一切功德智慧,也總攝一切法,所以說上師是總持之尊。「皈依師,總持尊,永不皈依外道邪師」,就是說:上師是總持一切之尊,所以找皈依上師,而不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指導者。

兩足,是指福德與智慧兩者都到達最圓滿的境界。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其實就是積聚福德與智慧的過程,等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便是成佛,所以說佛陀是兩足之尊。「皈依佛,兩足尊,永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說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一切諸天、諸神、乃至魔王等,都沒有能像佛陀一樣,福德和智慧都到達最圓滿境界的,所以我只皈依佛陀,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崇拜者。

離欲,就是破除執著、煩惱、和偏見。一般的法,不管是世間法或出世法,都只能破除不同程度的部分我執,不能完全破除我執(對自我的執著),何況法執(對法的執著)?只能消除不同程度的部分煩惱及現象;不能完全消除煩惱,何況拔除煩惱的根源?只能指責別人的偏見,不能見到自己的偏見,何況見到完全無偏的中道正見?唯有佛法,才能完全地破除我執和法執,拔除煩惱的現象與根源,正見無偏的中道實相。所以說佛法是離欲之尊。「皈依法,離欲尊,永不皈依外道邪論」,是說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外道的法都不能真正破除執著、煩惱、與偏見,所以我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其他一切外道的法。

僧眾是代表佛陀住世弘化,又是傳承佛陀正法的持有者,所以說僧眾是眾生中最尊貴的。因此,我們皈依僧眾,而不皈依其他一切不能出離生死的外道眾。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章 名詞簡介
第3頁:第二章 佛教的特色 第4頁:第三章 基本觀念
第5頁:第四章 學佛 第6頁:第五章 皈依
第7頁:第六章 受戒 第8頁:第七章 宗派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