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反躬自省靜人心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平靜與和諧,因為這是我們缺乏的東西。人人都時常經曆情緒的動蕩和刺激,此外還有不和諧與痛苦;如果一個人因此而受苦,他的痛苦不僅只存在於他自身,這個人還會把自己的痛苦傳給別人。對於受苦的人而言,到處都彌漫著激動的氣氛,因此每一個與他發生接觸的人,也會因為受到刺激而變得激動。我們決不認為這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

  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在說起自己的祖母時,露出一副困惑的表情。她說祖母平時都吃素,還經常去聽師父念經,外人都以為這個老人應該是性情平和的,但實際上家裏人都很清楚,她的祖母脾氣很大,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和家人爭執不休,家人念她年歲高,不敢和她爭吵,但卻深受其苦,因為老人脾氣反複無常,剛才還好好的,一會兒又變得怒氣沖沖。等到她消了氣,家裏人小心翼翼跟她提起來的時候,她也知道自己又亂發脾氣了,但這只是一時的明白,過不了幾分鍾又開始發作。祖母曾經對自己的孫女說,她也不想發脾氣,可心裏就是亂得慌,忍不住要發火。

  後來的一天,女孩陪祖母去聽師父念經,鼓勵自己的祖母向師父求教。師父對女孩的祖母說,雖然你茹素禮佛,暮鼓晨鍾,經也讀得很多,但你心中的雜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了,那是因為你的心裏沒有家裏人,沒有其他人。你每天都在想,別人使你心煩了,但你從來沒有想過你有沒有使別人難過,你不能保持平靜,是由於你關於自己的好處的雜念太多,所以,假使你想擺脫目前的困境,你就需要把家人、他人裝到自己的心裏,用“對別人的關注”來分散你關於“對自己的關注”的雜念。這就像點一盞燈,無論你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於用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只有當你把這盞燈點在自己的心裏時,才不會看到影子。

  後來再看到這個女孩的時候,她逢人便說自己的祖母年輕了很多,因為祖母發脾氣的時候少了,眉頭也舒展了很多,和家裏人在一起都很愉快,這完全得益於一次小小的點撥。

  在生活中,我們不僅應該自己保持平靜,也應該與其他人達成平靜。要知道,人類是群居動物,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要與其他人相處。怎樣才能平靜地生活呢?怎樣又才能與自己和諧相處,同時也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呢?更重要的是,怎樣才能讓其他人也過上平靜、和諧的生活呢?

  有時候我們情緒很激動,如果想擺脫這種激動,就必須知道激動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使我受苦的原因是什么。當我們開始探究這個問題,就會明白,只要我們的心中產生了不良的想法,我們就難免要變得激動。如果一個人心中存在著負面想法,他是無法與自己和他人平靜和諧共處的。

  家庭中值得人們關注的地方很多,有的人認為大部分時候都是孩子做得不對讓父母傷心,但實際上,父母讓孩子傷心的時候也很多,甚至要更多。

  有位母親頗有感慨地說了一件小事,那天傍晚,她在廚房裏做晚飯,她的小兒子靜悄悄地站在她身後,她並不知道,當她轉身的時候,差點把孩子撞倒。她很不高興,皺著眉頭很粗暴地對孩子說:“一邊兒去!”孩子低著頭走開了,這位母親也沒太在意。吃晚飯的時候,孩子仍然把頭埋得很低,沒吃多少就離開了飯桌,孩子的母親認為孩子不懂事,她辛辛苦苦做晚餐,孩子卻一點也不體諒她。不一會兒,母親也吃完了,開始收拾餐桌,准備把一個盤子裏的殘渣倒進廚房門後的垃圾袋裏,這時,她發現門後的一個空酒瓶裏插著一束黃豔豔的野菊花,她很納悶,想不起花是從哪裏來的。

  晚上,這位母親躺在床上回想起白天發生的事情,突然記起,孩子下午和夥伴上山玩耍,走之前曾跑到她跟前,說如果遇見漂亮的野花,一定會給媽媽帶一束回來——這么說,廚房門後的花就是孩子帶回來的,他站在自己身後,原來是想給自己一個驚喜啊!

  這位母親的內心回蕩著一種聲音:當撞倒陌生人,你有起碼的禮貌,但你在所愛的家裏,是不是太粗魯?你沒有看見孩子的禮物,沒有看見他眼睛裏充滿了淚水。這時候,這位母親萬分羞愧,止不住眼淚開始流淌。

  她悄悄地來到他的床邊,“醒醒,小寶貝,醒一醒。”這位母親的心中早已充滿了慈愛,她輕輕說道,“廚房裏的那些花是你采的嗎?”

  孩子笑了,“嗯,我在樹邊發現了它們。我采了花兒,嗯,因為它們像你一樣漂亮。我知道,嗯……你特別喜歡黃色的。”

  這位母親感動地說:“對不起,兒子。今天媽媽不該對你那么凶。”

  他說:“哦,沒關系,不管怎樣我都愛你,媽媽。”

  如果我們對待身邊的人時不能用正面的念頭去揣測對方的心理,這將會使多少“愛”遭到忽略和誤解啊。

  在我們的心中,負面念頭是怎樣產生的呢?不斷地探究之後,我們會知道,如果某人的行為是我不喜歡的行為,如果某件事情是我不喜歡的事情,就會使我感到不快樂。當我不希望的事情發生時,我的內心會變得緊張;當我希望的事情沒有發生時,當我遇到了阻礙時,我的內心也會變得緊張——這時候,我的內心開始打結。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人們不希望的事情總在發生,希望的事情則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人們心裏打上的結就會變得很難解開,人的整個身心都越來越緊張,無限膨脹的負面情緒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極為痛苦。

  但仍然有一個辦法能夠解決問題,這個辦法就是:讓我們不希望的事情堅決不發生,讓我們希望的事情全都發生。為此,人們必須發展出一種力量,或者,依靠某人的這種力量。前提是,一旦我懇求這個人,他就會幫助我,讓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不發生,讓我希望的事情全都發生。然而,這可能嗎?決沒有哪個人能夠一生都萬事順心,絕沒有哪個人不會遇到任何他不希望的事。相反的是,總會有不如人意的事情發生。一旦問題來了,面對著我們不希望的事情,我們要怎樣做才不是盲目的反應呢?要怎樣才能不對自己施加壓力呢?要怎樣才能保持平靜與和諧呢?

  這個問題一直都有人在研究,包括印度和其他一些國家,研究這個問題的人都是一些聰明而神聖的人。他們通過研究,找到了一個辦法:如果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為了避免我們自己產生憤怒、恐懼或任何負面念頭,我們就需要馬上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站一下,或動一動,或是喝一杯水,這可以使人的憤怒就不再增加,甚至可以使人擺脫憤怒。還有一些辦法,比如數數:一,二,三,四。也可以讀一個字、一句話,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比如咒語,比如一個神明的名字,比如某個聖人的名字;這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已經被轉移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已經擺脫了負面的念頭,以及憤怒。

  這是一個很有用的辦法,它可以避免你激動。然而這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通過轉移注意力,只能把讓人不愉快的情緒暫時壓抑住,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已經變得平靜與和諧了,但壓抑蓄積在我們的心裏,總有一天會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人們應該從一開始就悉心照料自己的內心,同時也關注他人的內心。

  有一天我信步到花園散步,碰巧看到一位園藝工人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見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將枝葉剪去,或將花草連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對一些枯枝澆水施肥,給與特別照顧。

  我不解地問道:“師傅!照顧花草,您為什么將好的枝葉剪去?枯的枝幹反而澆水施肥,而且從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沒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鋤來鋤去?有必要這么麻煩嗎?”

  那個園藝工說道:“照顧花草,第一,對於那些看起來長得很繁茂,但生長錯亂,不合規矩的花,一定要除去它們的枝蔓,摘掉它們的雜葉,免得它們浪費養分,將來才能發育良好;第二,把花連根拔起植入另外的盆中,是讓花在肥沃的土壤裏生長;第三,特別地澆灌那些枯枝,實在是因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起來像是已經死了,但實際上還活著;第四,松土,是因為土裏還有種子,還會發芽。”

  我一聽這位師傅的話,就想到,這不正和教育孩子一樣嗎?

  剪枝,就如收斂年輕人的氣焰,去其惡習,使其納入正軌一樣;移栽植物,就如使年輕人離開不良環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高的學問一般;灌溉枯枝,是在提醒人們不要以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藥,對他放棄,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愛護,照顧得法,終能使其重生;松土,則就如那些貧苦而有心向上的學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們有新機會茁壯成長!

  人們幾乎不會在自己生氣的時候靜下心來,觀察自己,思考自己,反省自己。當然,這是人之常情。人們憤怒時,呼吸會變得沒有節奏,身體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生氣傷身體,這可是一點也不假。一般人不會注意到自己身體的變化,但是,如果你經常訓練自己,那么你完全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變化,並積極地調整自己。

  人們心中的不同思想和情緒,會與人的呼吸和身體感受產生聯系。呼吸和身體感受表現人的思想和情緒。正因為如此,如果你注意觀察自己的呼吸、感受等生理狀況,那么你也就觀察了自己的內心狀況。如果你的內心有問題,那么你是不應該逃避的,只有認真地觀察自己,反省自己,才會發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把自己的憤怒消解掉。這時候,你就可以說自己已經擺脫了憤怒,既然憤怒沒有了,快樂自然也就來到了。

  還有這樣一個男人,他由於一些事務要處理,不得不到外地一段時間。他離家的時間不短,在他走之前,他的妻子已經懷上了他們的孩子,不過他還不知道,等他回家時,妻子已經生下了孩子。這個男人疑心很重,他覺得孩子不是自己的,很可能是鄰居與妻子發生了不正當的關系而留下的,這個想法一直紮根在他的心裏,整整十二年都沒有拔除。這給他的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他本人對此事懷恨在心,他的妻子也因此而痛苦不已,男人對孩子的怨恨,更是使無辜的孩子忍受了十二年的痛苦。有這么一天,男人的弟弟來到他們家,這是弟弟很多年來的第一次造訪,男人的弟弟在看到小男孩的第一眼時就說:“你們的孩子真像你啊!簡直就是你的再版嘛!”弟弟的話說得很自然,而且也確實是真話,然而,男人卻在十二年後才突然拔出內心的懷疑,就是弟弟這么簡單的一句話,消除了他們一家十多年來的痛苦,因為男人認識到自己的懷疑是錯誤的,這些年來,他一直被自己錯誤的想法折磨著,還有他的家庭,也被他的錯誤想法所折磨。

  你能說自己就是絕對正確的嗎?很可能當你仍然固執地自以為是的時候,你就已經傷害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因為到頭來你會發現,你當初確實錯了。

  所以說,內省是一種好辦法,它可以使我們及時了解自己的情況。人們身外的現實狀況是原有的,不可改變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是自己應對這些外在現實的內心。很多人很長時間以來都不了解自己的內心,而使人憤怒的最根本原因又恰恰是隱藏在人們內心裏的,而不是來自身外的,我們覺得有些事情讓自己高興,有些事情讓自己不高興,這種盲目的心理,造成了我們的憤怒。

  覺察自己的呼吸和內在變化——千萬不要小看這一招,它對於保持心的平衡很有好處。這是一種回到自己的途徑,你開始關心自己的身體,而不是繼續關心使你憤怒的事情,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使你憤怒的身外之物就喪失了對你的作用力,你再不會對它們的刺激有所反應,你的痛苦也因此而漸漸減少,最終,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整個身心都很清爽,你的狀態不僅恢複到了生氣之前,甚至還變得更加安適。

  一定要多多練習觀察自己內心的方法,只有這樣你才能盡快擺脫自己的負面念頭。當你的內心變得純淨,變得沒有負面念頭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生發愛心,你不僅愛自己,還會愛大家,你的愛會變得廣博。不純淨的心無法愛眾生,也不會慈悲地對待他人,不會對別人所遭受的苦難感到痛心,這樣的人也不會分享別人的快樂。人們應該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這是解決情緒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兩兄弟感情深厚,但哥哥很為弟弟擔心,因為弟弟有個缺點,從不反省自己平時的行為,哥哥總想找個合適的機會開導弟弟。這天哥哥說要熬糖漿給弟弟喝,他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鍋裏,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煎熬。爐子裏的火很猛烈,糖漿放上去不久就沸滾了,這位哥哥不停地用扇子在糖漿上用力扇,但他似乎忘了把小鍋子從火爐上拿下來,因此雖然扇了很久,糖漿還是在沸滾。哥哥看上去很著急,弄得滿頭是汗。弟弟在一旁看了覺得很好笑,對哥哥說:“你這樣是做是白費氣力的。鍋子下面不停止烈火,上面怎能扇得冷呢?”

  這時,哥哥對自己的弟弟說:“是啊,我犯了個愚蠢的錯誤。平時我老是說別人這不對那不好,從來就不想想是不是自己不對,就好比熬糖漿,不把火滅掉就吃不到糖漿。我不去想自己哪裏不對,又哪兒有資格說別人不對呢?”聽罷這話,弟弟的臉一下子紅了。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保持平靜的心,那么他的生活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不管是在哪一方面,這樣的人都不會給其他人制造不愉快的事情。更進一步來說,平靜的心能夠使一個人心平氣和地處理自己的事情,同時也能影響周圍的人,使他們也變得心平氣和,這樣,到處都是平和的氛圍,人們又怎么會動不動就生氣呢?

  如果上面的弟弟能夠很好地領悟哥哥要給他講的道理,那么他應該知道,在指責別人之前,他應該先指責自己,他要先指責自己總是懷著一顆不自省的心,總是事事都要比較,看別人是否對得住自己,那么他自己呢?他是否又對得住別人呢?既然要挑剔別人,就首先要挑剔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原諒,又談何去獲得別人的原諒呢?

  只要能從始至終都保持內心的平衡,那么,在對待身外事物的時候,人的心胸會很博大,有一種超然的風度。但這並不是說,一個人可以以此為借口而冷漠對待身外之物,而且,超然決不是冷漠的代名詞,超然的人不會逃避問題。如果是一位修行非常深厚的師父,他不僅不會漠視他人的痛苦,相反,他還會以超出常人的敏銳感受體會到他人的痛苦,接下來,他不會不理不睬,他會想方設法幫助對方,使對方漸漸脫離痛苦,對於受苦者,他的胸懷是寬廣的。這樣的人,是一個慈悲的人,也是一個滿懷著愛的人。這些都能夠使他比別人更加冷靜和沉著,於是,他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就更強,如此一來就步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圈子,使人痛苦的東西越來越少了。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世界上能夠多一些這樣的人,那么,將會有多少人能夠成功地消解自己的憤怒啊。

  人們一定要了解自己,而不應該僅僅只聽從他人的意見,別人說的,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或是可行的。也正因為如此,有時候他人的勸告是沒用的,甚至是誤導的,如果我們真的很了解自己,就不必因為不知道該不該聽從別人的建議而發愁了,你完全可以自己給自己出主意。

  接下來人們應該做的是,學會控制自己,比如在某一個時間裏,把意念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你不一定要調整呼吸,但你一定要集中意念,仔細觀察自己的呼吸,你的呼氣是怎樣的,吸氣又是怎樣的,這些都需要關注,在這個關注過程中,我們的心會變得平靜,激烈的東西會少很多,你的敏銳程度是與你的專注程度成正比的。一旦你的心徹底靜了下來,你就可以更敏銳地關注自己了。

  人們都不妨試試以上提到的辦法。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痛苦,痛苦是永遠都不會消失的,而消解痛苦的辦法,也大體是相同的,痛苦也不分人,不管是哪個種族的人,哪種宗教的信徒,所有人的痛苦都是痛苦,所有人的憤怒也都是憤怒,憤怒會讓人們變得激動,所有人的激動也都差不多。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消除人們的痛苦和憤怒,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做一個小總結,我們會發現,消除人們的痛苦和憤怒的辦法已經找到了,那就是審查自己的內心。只有當每一個人都主動維護道德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和諧和平靜才能得以實現。能夠控制自己的內心是一件有益的事,因此很多人都對此持贊成態度。既然審查自己的內心能夠實現我們最初的目標,那我們為什么要持反對態度呢?

【書籍目錄】
第1頁:源自內心的新氣象 第2頁:快樂和不快樂
第3頁:身心一體 第4頁:不和憤怒兜圈子
第5頁:修行花園裏的好園丁 第6頁:反躬自省靜人心
第7頁:寧靜的內心 第8頁:心靈的秘密
第9頁:減少痛苦 第10頁:照鏡子法
第11頁:傾聽他人 第12頁:把憤怒當作一個孩子
第13頁:痛苦源自內心 第14頁:修養離不了善意的監督
第15頁:我們的錯誤 第16頁:謙虛和包容
第17頁:嚴格自律使人重獲新生 第18頁:古法的深意
第19頁:把心放回心窩裏 第20頁:心靜好磨刀
第21頁:一顆感激之心 第22頁:惜福
第23頁:守財讓我們變得疲憊 第24頁:苦非苦
第25頁:尊重他人 第26頁:持有不動心
第27頁:身處逆境須用開拓法 第28頁:淡然面對世間悲苦
第29頁:醒悟 第30頁:你在想什么呢
第31頁:提醒自己勇猛精進 第32頁:心殘所以事殘
第33頁:對待痛苦的態度 第34頁:愁苦源於心
第35頁:疼痛的自省 第36頁: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第37頁:照管內心的油燈 第38頁:遲來的慚愧
第39頁:結束自己對自己的束縛 第40頁:虛名阻礙了我們
第41頁:內外兼顧的修養 第42頁:認知自己的不完滿
第43頁:每一條生命都很可貴 第44頁:堅持做好人
第45頁:心中的大世界 第46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第47頁:溫暖的愛 第48頁:悲憫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第49頁: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50頁:德高望自重
第51頁:取法天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5 9:08:01
感謝,心情得到平靜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4 22:00:09
好喜歡喔!如果有書更好
第 2 楼
懺悔弟子 发表于 2013-6-18 0:30:24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分享這麼棒的生活佛法書籍!! 弟子願信受奉行!!
第 1 楼
幸福 发表于 2013-4-26 20:54:11
歡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