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孝親之行第四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吳錦煌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孝親之行第四

◎蘭盆勝會

佛世,大目犍連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火,目犍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月十五日一佛歡喜日(僧自恣日),為母設盂蘭盆齋,供佛及僧,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佛在世時,弟子大目犍連侍奉母親極其孝順,母親死後就出家,精進地修行,後來證阿羅漢果,獲得六神通(天眼、天耳、宿命、神足、他心、漏盡通),以神通見到母親死後生餓鬼道中,餓渴無食,目連拿著飯菜要去給她吃,哪知道飯菜到口邊就化為猛火。神通畢竟是無法轉變業力,目犍連痛哭回去,把這件事告訴釋迦佛。佛說:「你的母親生前罪業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可以改變她的業報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眾的威神功德力才有辦法。你應該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是僧眾結夏安居圓滿、解夏的一天。這天每個人都任由他人檢舉自己的過失,以便懺悔及改進。三個月結夏下來,縱不禪定解脫,斷惑證果,仍可滅罪增福,佛當然欣慰,所以這一天叫佛歡喜日,又叫僧自恣日——你為你的母親設盂蘭盆(此云救倒懸盆。此盆盛裝供佛僧食物及用品以救親魂沈暗道,載饑且渴,命似倒懸也)齋會,供養佛僧,才能救拔你的母親啊。」

目連於是依照佛所教的方法敬設齋會。他的母親就在那天脫離餓鬼道,而且轉增福報,生於天上享受福樂。也因此盂蘭盆勝會,得以流傳萬世。

讚語:「父母生前孝養他們,死後以禮埋葬他們,這是小孝;在生時讓父母歡樂,父母死後能讓父母的大名流芳於世,這是大孝;在生時能引導父母信佛,死後能超度他們的魂靈,這才是大孝中的大孝啊!目犍連這樣,當得起大孝中的大孝了。」

◎母必親供

齊道紀,習成實,造金藏論七卷。於鄴城東郊講演,往則荷擔其母及經像等。語人曰:「母必親供者,以福與登地菩薩等也。」衣著飲食,大小便利,躬自經理,不煩他人。有助之者,輒拒之曰:「吾母也,非爾母也;形骸之累,並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勞人?」道俗聞者多感化焉。

南朝齊朝鄴下道紀法師,修習成實宗,著有金藏論七卷。在鄴城東郊講經,每次去講經都挑著他的母親和經典、佛像等等。告訴人家說:「我要親自供養母親,因為這個供養功德和供養登地菩薩一樣。」他母親的衣服、飲食、大小便都自己親自為母料理,從不麻煩他人。有人要幫他忙,就拒絕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您的母親啊;我們人的肢體,只不過是四大的假合,因為它才有許多累贅和痛苦,我也不例外。有身體就有痛苦,就讓我來辛苦吧,何必勞動別人呢?」當時無論在家出家人,聽了大都受到感化。

◎居喪不食

梁法雲,陽羨人。七歲出家,為莊嚴寺寶亮弟子,雋朗英秀。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學者海輳。性誠孝,勞於色養;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

旻法師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遠則啟發菩提以導神識。』直速思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細近?」雲乃割哀,微近饘粥。

贊曰:「曾子之母死,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即雲公之居喪,雖曾子何加焉?語曰:『釋氏棄其親』豈理也哉?」

南北朝梁朝楊都光宅寺法雲法師,陽羨(江蘇宜興縣)人,七歲出家,拜莊嚴寺寶亮法師為師,長得英俊清秀,才華出眾。曾在妙音寺開講法華經和維摩詰經,很多學人從四方聚集來聽。雲法師性至孝,服侍父母很殷勤。有一天母親逝世了,悲哀過度,好幾天沒吃東西,瘦得不成人形。

旻法師告訴他:「聖人制訂禮節規矩,賢能的人要壓低理想去遷就合禮,不賢能的人就要勉強向上追進了。(跂同企,企望的意思。)儒家尚且有哀傷不得致命的規定(禮記喪服四制:『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何況佛有至理名言說『要報父母生養的大恩,淺近的就要竭力侍奉,博得父母的歡欣,長遠的更要啟發他們發菩提心,把他們的神識引入正法。』你應該從長遠的一方面去著想,使她得以超度,怎能像一般世俗淺見之輩一樣,一昧地悲哀絕食呢?」雲法師聽了這些話後,才吃點稀飯。

讚道:「曾子死了母親,七天都不吃東西,也不喝水,像雲法師死了母親,守喪絕食,曾子也比不上啊!有人說:『佛教徒都不顧自己的父母』,這句話能算對嗎?」

◎泣血哀毀

隋智聚,住蘇州虎丘東山寺。至德三年,丁母憂,泣血悲哀,幾於毀滅。止東山精舍,善說不休,法輪常轉。

隋朝吳郡虎丘山智聚法師,住持蘇州虎丘山東山寺,陳後主至德三年,遭母喪,悲哀痛哭不已,幾乎哀傷致於死。後來常住在東山精舍,善於講經說法,經常開講而不休息,一時佛法大盛。

◎荷擔聽學

隋敬脫,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聞。其聽學也,常施荷擔,母置一頭,經籍楮筆置一頭;若當食時,坐母樹下,入村乞食。

隋朝東都內慧日道場敬脫法師,汲郡人,年少就出家,因孝順父母,清素正直出了名。他去聽講經,常挑了擔子,把母親放一頭,經書紙筆放一頭。吃飯時候,安置母親坐在樹下,自己進入村內乞食出來給母親吃。

◎鑿井報父

唐慧斌,兗州人,父朗在朝,年迫期頤,愛敬無繇,乃於汶水之陰,九逵之會,建義井一區,以報父恩。立碑銘之,有「殷憂暮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對此長悲。」之句。

唐朝京師弘福寺慧斌法師,兗州人,父親名朗,在朝為官,年紀很老快一百歲了,斌法師敬愛其父,覺得沒什麼好報答父親的恩德。只好在汶水南面,都城大通道交會處,鑿建一口井,供四方人使用,用此功德回向以報答父恩。並且樹立一個碑銘來作紀念,有「我深深擔憂您老人家垂暮之年,可能再沒和我這做兒子的相見之日了,人生百年,瞬眼即過,對著這口井不禁要對世事無常、歲月無情感到無限的悲哀。」的感人句子。

◎禮塔救母

唐子鄰,範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愛寺慶修律師出家。忽思親歸甯,父失明,母已故三載矣。因詣嶽廟,敷坐具,誦法華,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其夜,嶽帝召謂曰:「汝母禁獄,見受諸苦。」鄰悲泣請免。帝曰:「可往山禮育王塔,庶可救也。」鄰即詣塔,哀泣禮拜,至於四萬,俄聞有呼鄰聲,望空中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倏然不見。

贊曰:「目連感佛,教以供僧;子鄰感神,教以禮塔。至孝通神明,詎不信夫?」

唐朝京師大安國寺子鄰法師,父親姓范,母親姓王,他的母親不信三寶,不讓子鄰師出家,鄰師逃離家,到東都,依止廣愛寺慶修律師出家。有一天忽然懷念雙親,乃回俗家探親。這時他的父親已兩眼失明,母親已逝世三年了。於是到東嶽大帝廟,鋪設坐具,誦法華經,發誓要見岳帝,求知母親死後生到何方。那一天晚上,夢見嶽帝告訴他說:「您母親死後墮落地獄,現在受各種苦楚。」鄰大師悲哭請求嶽帝告訴他免除母難的方法。嶽帝說:「您可到山阿育王寺,禮拜佛陀舍利塔,大概可以拯救她。」鄰法師於是到山育王塔,哀泣禮拜,拜到四萬拜,忽然有呼叫鄰法師的聲音,抬頭仰望空中,看見母親向他謝道:「承蒙你禮佛陀舍利塔的功德力,我得以往生忉利天了。」說完就不見了。

讚道:「目犍連孝心感動佛陀,教他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供僧救母;子鄰法師孝心感動神明,教他禮塔以救母。至孝通於神明,能不相信嗎?」

◎悟道報父

唐師備,姓謝氏。父以漁為業,墮水死;備因出家,欲報其父。芒鞋布衲,食才接氣,與雪峰存禪師為友。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

嘗攜囊出嶺,擬欲遍參,忽傷足流血,豁然而悟;遂不出嶺,依峰咨決心要。峰嘗稱曰:「備頭陀再來人也。」後忽夢父來謝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來報耳。」

唐朝福州玄沙院師備宗一禪師,姓謝,他的父親捕魚為生,不幸掉到水裏死了,備法師因此出家,來報答父親養育的恩德。出家後修行極其清苦,一雙草鞋,一件粗布僧衣,吃的東西僅夠維持生命。和福州雪峰廣福院義存禪師做朋友。峰禪師因為他苦行,稱他為頭陀。

有一天帶著行李出山,想到各處行腳參訪,走不多遠忽然擦傷了腳,流了血,而豁然大悟,於是不下山,依止雪峰禪師請示切磋心法。峰禪師曾說:「備頭陀是乘願再來度化眾生的菩薩啊!」後來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父親來相謝說:「因你出家,明心見性的功德的拔薦,我已得生天,所以來通報你這個好消息。」

◎刲股出家

唐鑒宗,湖州長城人,姓錢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饋之,紿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後謁鹽官悟宗禪師,隨眾參請,頓徹心源。咸通中,止天目東峰徑山,號徑山第二祖。

唐朝杭州徑山鑒宗法師,湖州長城人,姓錢氏。父親錢晟生病,宗法師割自己的腿股肉煮給他吃,騙說是其他畜生的肉;父親的病因此好了,於是要求父親讓他出家。後來去拜謁鹽官悟宗禪師,隨大眾參學請示,頓悟本來面目。唐懿宗咸通年間,住在天目山東峰徑山,人稱徑山第二祖。

◎織蒲供母

唐睦州陳尊宿,諱道明。初遊方,契旨於黃蘗,住觀音院,常餘百眾。後捨眾入開元寺房,作蒲履,施道路,貨履養母,人號陳蒲鞋云。

唐朝睦州龍興寺陳尊宿(尊宿者,受比丘戒四十夏以上,尊稱為尊宿),死後追封號道明法師,起先宿法師行腳各處參方,在黃蘗禪師處參學印證,了明心地。後住持觀音禪院,常住常有百多人,後不再領眾,入開元寺一個房子裏,作蒲草鞋,擺在路旁賣,所得奉養母親,人稱為「陳蒲鞋」。

◎誠感父骨

後周道丕,長安貴胄里人,唐宗室也。七歲出家,十九值駕幸洛京,長安焚蕩,乃負母入華山,安止巖穴,時穀涌貴,丕自辟穀,惟乞食供母。母問:「食未?」恐傷母意,必曰:「已齋。」

母曰:「汝父霍山戰沒,骨暴霜露,能收取歸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晝夜誦經,咒之曰:「昔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願群骨中有轉動者,即吾父遺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輕捨。數日間,有髑髏從骨聚躍出,搖曳良久,丕踴抱持,齎歸見母。是夜,母夢夫歸,明晨骨至,人以為孝感所致。後應制論道,多居元席,朝野歸重。

贊曰:「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可謂大孝兼乎存歿,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嗚呼!異哉!」

後周洛京福光寺道丕法師,長安貴胄里(皆貴族後裔所住地區)人,是唐朝皇族的宗親。七歲出家,十九歲逢二太子(唐太宗)殺建成太子及三太子元吉,遷都洛陽,舊都長安兵亂焚毀蕩盡,丕大師無家可歸,於是背著母親逃入華山,住在山洞裏。當時米價高漲,丕法師自己不吃米穀類(胎息辟穀),只是乞食來供養母親,母親問他:「你吃過了沒有?」他恐怕母親擔心,就說「已吃過了。」

有一天母親對他說:「你父親在霍山之役戰死沙場,屍骨暴露在荒野,風霜夜露,能否想辦法去撿回來埋葬呢?」丕法師於是到霍山,收集所有的白骨作一堆,對它們日夜誦經,並發願說:「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古代相傳,至親之血,共滴水中則相凝合,滴死者骨則滲入,否則不然。如六朝孫法宗尋求父骨,即用此法。)但願群骨中,有轉動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骨。」說罷眼睛一直注視著骨骸。幾天後,有枯骨從骨堆中跳出來,搖晃很久,丕法師萬分哀痛地抱住它,帶回來見母親。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夢見丈夫回來,隔天早上丕大師就帶著靈骨回來了。大家都認為是至孝感動鬼神才能如此。後來應皇帝詔令去朝廷講經論道,常居首席法師之位。無論在朝為官的,或是在野的百姓都歸依敬重他。

讚道:「自己不吃飯,讓母親得以吃飽,虔誠誦經而獲得父親的骸骨,可以說是大孝了。連在世及去世的父母都能兼顧盡孝;而他的孝行可算是古今少有啊。唉!實在是一個奇人!」

◎念佛度母

宋宗頤,襄陽人。父早喪,母陳氏攜養於舅氏。少習儒業,年二十九,禮長蘆秀禪師出家,參通玄理。迎母於方丈東室,勸母剪發。甘旨之外。勉進念佛,後無疾而終。制勸孝文行於世,號慈覺禪師。

贊曰:「頤公篤信淨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往生,賢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門欲報其親不可不知此。」

宋朝真定府洪濟宗頤禪師,襄陽人。父親很早就死了,母親陳氏帶著他投靠他舅舅家扶養。少年時修儒家的學問,二十九歲拜長蘆法秀圓通禪師(即東京法雲寺法秀圓通禪師)剃度出家,後來參研佛理,了明心地。把母親接到自己方丈室的東側一室,勸母親落發,除奉養飲食外,勉勵母親念佛,後來他母親沒生病安祥地往生。頤禪師並著有「勸孝文」流通世面,人稱慈覺禪師。

讚道:「頤公深信淨土,不但自利,而且兼利他的母親,如能真使母親往生西方,比度母親生天享樂更高明殊勝啊!出家人要報親恩,不可不知道這件事。」

◎出家父母反拜

予作正訛集,謂反者還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非反拜其子也。一僧忿然曰:「法華經言:大通智勝如來,既成佛已,其父輪王向之頂禮,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訓。因刻之經末。」予合掌云:「汝號什麼如來?」僧謝不敢。又問:「汝既未是如來,垂成正覺否?」僧又謝不敢。予謂曰:「既不敢,且待汝垂成正覺,更端坐十劫,實受大通如來位,納父母拜未晚。汝今是僧,未是佛也。佛為僧立法,不為佛立法也。且世人謗佛無父無君,吾為此懼,正其訛謬,息世譏嫌,冀正法久住,汝何為不畏口業,甘心乎獅子蟲也?悲乎!」

我寫了一本書叫「正訛集」,裏面有提到這反拜的「反」是「還」的意思。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還其禮。不是反而先拜他兒子啊!有一僧憤怒不平地說:「法華經說:大通智勝如來成佛後,他父親轉輪聖王向他頂禮。這是在家父母反拜出家子的例子,佛已有明顯的訓示,所以記載在經典後段。」我對他合掌說道:「您老人家名號叫什麼如來?」這位僧忙說不敢當。我又問:「您既然還不是如來,那麼快成正等正覺,近於成佛了吧!」他又連忙說不敢不敢,我說:「既然不敢,且等您快成正覺,更端坐十劫(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實實在在成了和大通如來相同的果位,才來接受父母的禮拜還不遲,且大通智勝佛,受拜時身湧虛空,就大有不受拜的意思了。您現在是僧,不是佛啊!佛立法是為僧而立的,不是為佛而立的。而且世俗的人譭謗佛教徒無父無君,我正擔憂這件事,怕引起世人誤會更厲害而加以辨正,以免世人譭謗佛教,祈望佛法能常久住世,您怎能不怕造口業,甘心作佛門的罪人呢?您這樣正是『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可悲啊!」

◎總論

世人病釋氏無父,而釋氏之孝親反過於世人。傳記所載,蓋歷有明征矣!今猶有嫉僧如蛇蠍者,則僧之罪也,甚可痛恨。其罪有三:安享十方之供養,而不念其親者,一也;高坐舟車,而俾其親牽挽如工仆者,二也;割愛出家,而別禮他男女以為父母者,三也。願諸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世人指責出家人不孝父母,而不知道佛教徒的孝順比一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有許多高僧傳、聖賢錄等都記載著孝親的行為,歷史上有許多事實的證明啊!今時仍有人痛恨厭惡出家人,像厭惡毒蛇毒蠍一樣,這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啊!造成這個罪過的原因有三:安享十方的供養,而從不想到自己父母的饑寒,這是第一項;高適地坐著車船,而讓雙親像工人僕役一樣地拉車牽馬繩子,這是第二件;截斷親情出了家,卻認其他男女做父母的,這是第三件。希望世人不要以這三種不肖的出家人,以偏概全地來指責所有的僧尼。

【書籍目錄】
第1頁:弁言 第2頁:緇門崇行錄序
第3頁:清素之行第一 第4頁:嚴正之行第二
第5頁:尊師之行第三 第6頁:孝親之行第四
第7頁:忠君之行第五 第8頁:慈物之行第六
第9頁:高尚之行第七 第10頁:遲重之行第八
第11頁:艱苦之行第九 第12頁:感應之行第十
第13頁:緇門崇行錄跋 第14頁:附溈山大園禪師警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