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維摩詰經別記 太虛大師講述

維摩詰經別記 太虛大師講述

六 問疾品記

[日期:2011-01-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太虛大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問疾品記

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功德為功德也。

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妙,乃諸法之實際,絕離名字言說思量分別。言思所及,只在諸法粗相形式上;而無相無形式之諸法實相,一一皆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諸法實相之體,非根本無分別妙智莫能證。以妙智為前導,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無不吉祥。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證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由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發不思議無分別妙智。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導不思議無分別妙行;因不思議無分別妙行,成不思議無分別妙德;智德圓滿,得不思議無分別妙果,故曰妙吉祥。

佛與眾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釋迦之代表,故淨智無病。維摩是眾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論,文殊、維摩平等平等;眾生與佛亦復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眾生之維摩,植眾善本。眾生恆沙煩惱無邊功德總在心源,煩惱未淨,故維摩現身有病;功德本具,故維摩運大神通。文殊以佛智加被眾生,使其煩惱頓空,功德頓發;故維摩初示有疾,及文殊入室,而病不愈而愈。如眾生因佛智引發,恆沙煩惱若日照霜雪,自消滅於無形也。

世間眾生,何故而有病事發生?察其原因,究是何物?竟何所在?倘原因無物,亦無處所,則其病之體性,本來空幻;能如實觀察,即為大智慧者。以故有文殊妙智之光,自然消滅眾生之幻病也。

吾人看經,即是看病源發生之根本理由。凡世界一切煩惱苦痛之事,能明白佛經中之意義,盡可自醫。如觀己病因身而有,然有身即有病,云何有時無病?當知有病者由四大不調和。考其不調和之所以然,則之四大體性本不調和,堅、濕、煖、動,昇降各別。再進一步,此法界中何以有四大不調和?由吾人心中有是非、愛憎之發動力。故顯四大不調和之現象,即有一種病之事實發生。然吾人之心何以不調?如經中說:因癡愛故,不了諸法本空,於是有我有人,是非愛憎,不調心象起焉。所謂問疾者:問、即研究義。疾、即事實。因有此一回事實,故有此一回研究。主問賓答,賓問主答,重重深入,忽於根本上得其解脫。維摩之疾,體性本空,因文殊之問而顯其空空。一解脫故,無法不解脫,所謂了其一而萬事畢也。

文殊代表如來,維摩代表眾生。眾生沈沒於煩惱之窟,維摩以大悲之力,和光同塵,現身有疾,悲念於佛。佛身充滿於虛空,而恆處此菩提座,隨緣赴感,靡不周顯於眾生前。故維摩悲,佛即慈應,飭文殊往;文殊即代表佛之慈心。以不思議妙智妙德,應維摩代表眾生悲仰之誠,大智應大悲;故得悲智不二,感應道交。

維摩室空之相,乃示眾生真心之本相,法爾如是。文殊入室,乃證到眾生心佛不二本來之實相。經言既入其室見其室空者,由清淨法界等流妙智,如實而證諸法本空也。無諸所有者,緣生假有而非有也。獨寢一床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會契中道也。然而一切眾生,各各有個獨寢一床之維摩詰,放光動地,雨花彌天,本來之實相,豈獨文殊眼中所見一維摩乎!但以妄見執著,莫之能證!發動維摩、文殊之悲智,維摩之所示,即文殊之所見;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也。

來無來相,見無見相,智悲、悲智,如如平等。文殊不僅所見室空,而維摩亦空,乃至能見之文殊亦空;大地眾生,畢竟空無所有。故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凡夫未空人我彼此之分別,則來有來相,去有去相。於本無來去之靈明覺性,莫之能返。維摩大士如實相談無往來相,無能所見,理智不二,稱法界性。文殊承義推演,謂已來則更不來。眾生妄執來有來相,則不得更來;文殊證來無來相,亦安有來?有來相,無來相,二俱不可得來。來既如是,去亦復然。若來若去,徒有假名。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故無來相可得;去無所至,故無去相可得。見來見去皆從緣起,緣起性空,來去無跡。眾生有我相、人相,有依住處,故見來有所從,去有所至。有來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薩著我相、人相、來相、去相即非菩薩。何以故?菩薩觀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無來去相也。

凡可見者,如電光石火,已見更不可見。諸法無常,速於電火,剎那變滅,前後不到,更無再現之理。然常人於曾見物而後更見者,究其實則一幌便過;今所重見者,乃棖觸前塵之影子,重現此影子而已。何以故?宇宙萬物,剎那頓生,剎那頓滅。真見相者,無有所見。正見時無有所見,生滅不停故;已見時無有所見,前剎那滅故;未見時無有所見,後際未至故。空一切相,空一切見,來無來相,宛然而來;見無見者,宛然而見!見相泯然,問答一如,開不二門,迥絕兩途。

癡愛眾生,迷理迷事。迷理執有我,迷事不知業感緣起。執有我而愛有我,昧業感而愛諸法。菩薩證真如,獲根本無分別智而空我,發後得不思議智而空法。空我空法,心行平等,故能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任運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然佛法慈悲與世法仁愛,有無區別耶?如孔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仁心可謂廣溥。至若耶穌之博愛,墨子之兼愛,何一非與佛法慈悲相等耶?此在一方面之觀察;若全體審求,則世法之仁愛,萬非佛法慈悲之足擬。何者?世法仁愛,根本有我、有人、有家庭、有社會、有國家、有世界之見;先由我而愛人,愛我家,我社會,我國家,我人類世界。其愛由小而漸漸發展,擴充廣大,總跳不出我之範圍。進言之、因有我故愛我身,他人乃至世界,故縱我制人乃至制世界。彼此各愛我身,互相縱制,則鬥爭以之而起。故國與國爭,社會與社會鬥,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鬥,全世界盡成一鬥爭之場。甚者至於自殺,無非因有我愛而起。眾善之宅,反為萬惡之藪!溯其淵源,世法之所謂仁愛,以分別有我,不平等之心,故演出不平等之劇。雖言仁愛、行仁愛,無非是顛倒分別,妄想執著。佛法慈悲,乃根本無我、無人、無家庭、無社會、無國家、無世界之見。得無分別之智,任運流出大慈大悲,平等普遍。所以能濟我、濟人、濟家庭、濟社會、濟國家、濟世界。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是為佛法中菩薩慈悲之根本。豈世法仁愛可以望其項背乎!

【書籍目錄】
第1頁:一 明經緣起 第2頁:二 佛國品記
第3頁:三 方便品記 第4頁:四 弟子品記
第5頁:五 菩薩品記 第6頁:六 問疾品記
第7頁:七 不二門品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