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書簡節錄 徐恒志居士著

六、交流學教體會

[日期:2011-01-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六、交流學教體會

大乘起信論梁譯:「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與唐譯:「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兩譯雖都是歸向「無念」、「無相」,但愚見依之修持,下手時微有不同:後者「觀一切妄念無相」,是從假入空觀,是從看念、觀妄上下手,知妄心本空,歸入不生不滅;前者「觀無念」,則是中道第一義觀,觀「一切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大乘止觀法門)正如宗下的直指心源,寂照現前,故更為直捷。若論「止」,這「觀無念」,便是息兩邊分別止,分別既息,則空有圓融,性相一如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來書謂於觀心法門,一門深入,數十年來親得受用,此實根性使然也。弟體會觀心一法,實為修行之根本法門。大乘心地觀經說:「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靈峰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裡,開宗明義提出:「佛祖之要,教觀而已矣。」台宗以四觀釋「化法」四教;如來對藏教根性人,使修「析空觀」;對通教根性人使修「體空觀」;對別教根性人使修「次第三觀」;對圓教根性人使修「一心三觀」。當修一心三觀時,行起解絕,唯回光直照此湛寂圓明之心,驀直照去,則即空、即假、即中,圓融三觀一時現前,不勞次第安排,所謂舉一即三,言三即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名為不思議妙觀。果能如此,便與諸佛菩薩、諸大祖師一鼻孔出氣矣。(答上海李老居士)

修心之悟、證二者,確不能含混。「悟」者徹見本來也,而積習未除,必歷緣鍛鍊,逐步證入自性;而除業習又有伏和斷之不同。若以台宗「六即」判位言之,大體上修至圓解大開(即悟境)仍屬「名字」位(名字即佛);進修觀行,圓伏見思、無明,即入外凡位(觀行即佛);進而斷除見思惑,入內凡位,了分段生死,這是圓教七信位;到十信位時,已斷了塵沙惑(相似即佛);然後分破無明,分證法性,直到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而成妙覺(分證和究竟即佛)。來信說:「初關所悟,僅相似於佛,尚不足降伏一切煩惱。」此就宗下行人破參見性、頓悟同佛而說。若能就教相而論,則「相似即佛」是已斷了見思惑和塵沙惑,唯未破無明而已。(答北京陳居士)

長者手書謂:「關於真心之義,余疑未釋。」謹述所知,就正有道。荷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此就事證而言也。如圓覺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皆是指「證知」而非「解知」、「了知」、「識知」也。此「知」乃由體起用,寂照同時,空有齊資,妙用恒沙,故曰「眾妙之門」。蓋真如無知而無不知。如知訥禪師真心直說云:「妄心對境有知而知,於順逆境起貪瞋心。若真心者無知而知,平懷圓照,故異於草木;不生憎愛,故異於妄心。」並引肇論云:「夫聖心者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此正如長者所說:「此一『知』字,恐非常情所言能緣之知。」信然。正如大圓鏡垢盡明現,照用斯備;群像雖現,而體無黏著,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體即用,法爾如是。又真心不涉先後、能所、真妄、迷悟等等二元對待諸法,無去無來,非空非有,而能「善分別」。如維摩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前句說用,後句說體,體用不二,色空相即。此即印光大師所謂「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不可得而思議也。」摸象之言,敬乞教正。(答上海某老居士)

手教謂:「意識無罪,必不可滅。」此「滅」字確實欠妥,意識豈可滅耶?當云「轉」,轉八識成四智也。在唯識學中,意識屬第三能變,力用特殊,與五十一個善惡心所都相應。攝論云:「唯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由虛妄分別而起惑造業,流轉六趣。故八識規矩頌頌第六意識云:「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由於意識造作身口等業,既能引起未來世的總報,又能成滿未來世的別報。昔時諦閑老法師講大乘止觀時云:「吾人現前一念隨境攀緣分別之意識,用以修止觀,便有功能;用以緣妄境,便成種種罪過。」可見意識不但是罪魁,也是功首。如能轉變,便成妙觀察智,能觀察諸法性相,圓滿光明,遍照大千。(答上海某老居士)

承示「佛性即一切法不可得之性」,並廣引經論以證之,自是正知正見,不勝欽仰!此乃就空諦、真諦言之。然真空必具妙有,諸法宛然,空有不二。如明鏡當台,胡漢斯現;雖森羅萬象,而了不可得,所謂實相無相而無不相。台宗因之以圓融三諦,統攝一切,所謂「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始終心要)但大乘經論在詮圓融三諦中,隨機施教,各有側重,或側重言性,或側重言相,或側重言空,實則非可隔歷,性之自爾。若偏言真空,即成藏、通二教。三乘所修之法雖有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之不同,但同證偏真,只入化城,得空便止,不能深觀,因此但見於空,不見不空。若是利根三乘,不但見空,並見不空,趨入中道,就能直入別、圓二教中。愚觀大乘經論,皆空有並舉,二諦融通,言真空外,亦闡妙有。如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楞嚴經云:「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涅槃經則常說常、樂、我、淨為涅槃四德。又世人多以般若部屬空宗,實則仍不離圓融三諦。如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尤妙者,五千八百多字之金剛經內,竟找不到一個「空」字(除「虛空」之「空」字外)實寓深意。三千有門頌說:「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非但中。」從知畢竟空中熾然有,不可得處無盡藏也。(答上海某老居士)

「緣起」說明一切事物待緣而起,這是佛教的重要學說之一。簡單地說,緣起可分為四種:「業感緣起」,是小乘教所常說;「阿賴耶緣起」是大乘始教;「真如緣起」為大乘終教;「法界緣起」則是圓教。所說之法有深淺不同,但實互相關連。「業感緣起」所說三世因果,惑業苦三道輾轉相生,是「阿賴耶緣起」之「種現互薰」所造成;而「阿賴耶緣起」乃第八識之真妄和合所成,不離開「真如緣起」;「法界緣起」更謂法界一切諸法,互相融通,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歸一法,法界即是一大緣起。所以四種緣起不即不離。仁者所說「並無本質差別」,即是「不離」之義;但所詮內容,畢竟不同,是「不即」義也。(答五台山靜戒師)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略述佛法大旨 第2頁:二、切磋念佛妙法
第3頁:三、探討修證要領 第4頁:四、有關無相密乘
第5頁:五、試釋種種疑難 第6頁:六、交流學教體會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