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自立法師講述

乙、解釋經題

[日期:2010-12-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自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解釋經題

一、七種立題

身為佛教徒,要研究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三藏十二部內容雖然多,但題目的取材,組織的方式,依據人、法、喻三種,離不開七種立題的方法。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

單三是:(1)單人立題:如《維摩經》。(維摩居士是「人」,單以人立題,題中沒有「法」、也沒有「喻」。)(2)單法立題:如《般若經》。(般若是「法」,題中沒有「人」、也沒有「喻」。)(3)單喻立題:喻、是比喻。如《梵網經》。(用大梵天的網來比「喻」,題中沒有「人」、也沒有「法」。)

複三是:(1)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菩薩的名,是「人」;般若是「法」。用人與法來立題,沒有「喻」。)(2)人喻立題: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佛,是「人」;獅子吼是「喻」。所以這部經是人喻立題,沒有「法」。)(3)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沒有「人」。)

具足一是:人法喻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喻」。題目中人、法、喻都具足了。)

佛經雖然多,但是了解這七種立名的方法以後,一打開經文,從題目中隨時就明白是屬於那一種方式立題的了。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在七種立題中,是屬於那一種呢?是屬於「單人」立題。本經題中一開始的「佛」,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人」;「阿彌陀」,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也是由法藏比丘修持而成佛的。前後二位:一個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一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都是證得究竟極果的聖「人」,題中既沒有「法」,也沒有「喻」,所以本經是屬於第一種的「單人立題」。

二、題分通別

經的題目,除了七種立題之外,還有通題和別題的分別。通、是相通。「經」是通題。在大藏經中的一切經典,如法華「經」、金剛「經」、不管什麼經,都叫做「經」。別、是各別的題目。「佛說阿彌陀」是別題,如「法華」經、「金剛」經、表示跟其他經有所分別。正如「先生」是通稱;「張」先生、「王」先生、是別稱,一樣的道理。

《佛說阿彌陀經》經題六個字,我們就分為四節──1、佛,2、說,3、阿彌陀,4、經──來解釋。

一、佛

本來「佛」字是通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不過,這裏所講的佛,卻是專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佛是梵語,是「佛陀」的略稱。譯成中文是「覺者」。「覺」、是覺悟的意思;「者」、就是人。「覺者」就是大覺大悟的人。可是為什麼不譯為「覺人」,而要譯為「覺者」呢?那是因為「人」的範圍比較小,只可以說是人類而已;「者」的範圍比較大,包括人類以外,一切有知覺的眾生。只要有心識、有知覺,都有覺悟的可能。經中說:「凡有心者,皆當作佛」。不只是人類,只要是有心識的,包括一切的小動物,就算是蚊蟲螞蟻,如果能如法去修持,也有成佛的可能。就拿螞蟻來說吧,它雖然是小小的,因為有貪生怕死的本性,如果我們去打牠,牠就會急忙地跑開,可以看出牠們也是有感覺的。因為有感覺,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把佛譯成「覺者」,就是說明佛不只是要救度教化人類,一切有心識的眾生,都是他教化的對象。

佛教對「覺」可分兩方面來解釋,首先來講:一、本覺、二、始覺和三、究竟覺。(1)本覺:我們每個人本來具足的覺性,也就是說每個人本來都具有佛性,都能成為「覺者」。(2)始覺:凡夫本來有一種覺性,只因為無始以來種種煩惱、無明,把本具的佛性蒙蔽了,就迷而不覺,可是聽到法師、善知識的開示、或是看經書、研究佛法,對真理有所了解以後,而開始覺悟。(3)究竟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都是徹底而究竟圓滿、大覺大悟的人了。

覺,又有三種解釋:一、自覺、二、覺他和三、覺滿。(1)自覺:凡夫未接觸佛學前是糊糊塗塗的,現在自己學佛、聽講經以後,對宇宙真理已經有了覺悟了。(2)覺他:學佛的目的,不但是為自己求解脫,進一步也要為別人。自己覺悟,更要教化他人,使其他一切人也都能覺悟。這是菩薩化度眾生的境界。(3)覺滿:自己覺悟了,所有的眾生,經過我們的教化,也都覺悟了,這就是覺行圓滿。也就是佛陀福慧圓滿具足的境界。

成佛就是覺行圓滿:一切福德、一切智慧都具足了,所以說佛就是三覺圓、萬德俱的大聖人。凡夫不知不覺,學佛的目的就是要以佛為模範,遵循佛法的指示,努力修行,希望能自己覺悟,同時也使他人覺悟,最後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

剛才我們是講佛的定義,這部《佛說阿彌陀經》的「佛」,是專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生生世世救度濁世眾生,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在我們娑婆世界應化,示現悟道成佛,成為我們的教主。現在將他的歷史簡單介紹一下:

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他是在我國周靈王六年(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農曆的四月初八日,誕生在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母后是印度拘利國的公主摩耶夫人,所以他將是繼承王位的太子。出生後七天,他母親就去世了,是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把他撫養長大的。太子未出家前俗名「悉達多」,是一切功德都能成就的意思。悟道成佛後才尊稱他為「釋迦牟尼」。「釋迦」是他的族姓,譯成中文是「能仁」;「牟尼」是他的名,意思是「寂默」。這都是稱讚他具有慈悲、智慧的德性。

以一個尊貴的太子,他為什麼會走向出家的道路呢?其原因應該有下面幾點:

1、印度當時的社會階級劃分得很嚴格,認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姓,是分別從梵天的頭上、肚子、或腳下生出來的,所以百姓之間的身份非常不平等,為了要革命、要打破這不平等的社會階級,他立下了要尋找一個解決平等自由真理的決心。

2、有一次跟隨父王到郊野遊玩,看見農夫為了生活,在炎熱的太陽下耕田時,露胸赤膊、汗流浹背辛苦的樣子。犁田的牛稍微不動,就會被農夫用皮鞭抽打得皮破血流,非常痛苦。空中的小鳥,不時從天空飛下來,啄食泥土中翻出來的小蟲,因此發覺眾生為了生存,互相殘殺。太子為這弱肉強食,殘酷的現實感到悲痛而整日悶悶不樂,心裏不停地想著:「人生為什麼是這樣呢,難道就沒有解救的辦法嗎?」

3、淨飯王不願太子終日鬱鬱寡歡,希望他能散散心,忘掉農耕時所看到人生悲痛的一面,就安排他去遊四門,沒想到太子竟在無意間覺察到老、病、死種種的現象,了解那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痛苦,為求得解救的辦法,他不顧父王的反對,而毅然離家出走。

太子在二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日,下了決心,拋棄了王位、財富、父母和妻子,半夜踰城出家,為的是追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

太子出家後,在雪山苦修六年,不能找到答案;後來到摩竭陀國的一個菩提場,在一棵菩提樹下設座靜坐,並立下誓願:「如果不能找出一條解脫的方法,誓不離開菩提座!」終於在他三十五歲那年的十二月初八日的黎明前,在菩提樹下,看到天上的明星,豁然覺悟到一切真理,完成了無上正覺,世人就尊稱他為「佛陀」。

為救度眾生,佛陀席不暇煖的到處弘法,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舉行了三百多次的講經法會,度化的信眾遍佈了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有「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會」的記載。直到八十歲那一年的二月十五日半夜,化緣已畢,就在拘尸那、娑羅樹中間安詳圓寂。

釋尊雖然圓寂了,但是他慈悲救世的偉大精神,卻永遠受到佛弟子們的仰慕與崇拜。對跟他有關的這四個節日:農曆四月初八日誕生紀念日、二月初八日出家紀念日、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紀念日、二月十五日圓寂紀念日,我們都會牢牢地記在心頭。有關他的生日,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般都說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日,每年的這一天,信願寺、我們隱秀寺、以及觀音寺等都舉行浴佛法會,來慶祝佛陀的誕生。南傳佛教國家,訂為新曆的五月月圓日(相當於中國的四月十五日);台北市佛教會則訂於新曆的四月初八日舉行浴佛節。雖然各地因傳統的習慣,紀念的日期不一樣;但隆重地舉行浴佛節,都懷著同樣的心情熱烈地慶祝。至於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我們這裏都煮臘八粥來紀念佛成道日,所以對這一天,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二、說

說話、說法,講解的意思。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釋迦佛金口親自所宣講出來的妙法。說也當「悅」(歡喜)的意思。我們念過《論語》,一開始就有子(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念悅、不念說)。釋迦佛觀察眾生的根性,感覺到末法時代的眾生,唯有修持念佛法門,最容易得度,最容易得到解脫。同時世尊也知道機緣已經成熟,於是不等弟子請問,就懷著喜悅的心情,來為我們宣說這部《佛說阿彌陀經》。

三、阿彌陀

前面已經講了很多,現在再簡單的講一下。「阿彌陀」是梵語音譯。譯成中文有兩種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說這尊佛有無量的光明。有句成語:光明橫遍十方,就是以空間來說明。光明也代表智慧:人生有智慧,前途自然光明;愚笨的人,前途必然是黑暗的。「無量壽」是壽命很長。俗語說:壽無量豎窮三際(三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壽就代表時間。就是說明阿彌陀這尊佛,或是以時間來講,或是以空間來講,他的壽命無量、他的光明也是無量的。其實、阿彌陀佛何止是光、壽無量;他的智慧、神通、功德、慈悲等等,一切都是無量的。

四、經

是中文稱為經,梵語叫「修多羅」、「素怛纜」,或是「修拓路」,譯成中文是「線」,貫穿的意思。好像一串念珠、一串茉莉花,都是用線把它貫穿起來。經、就是把佛所講的道理,貫穿起來。一般來說:只有「聖人言教」,才可以叫做經。不僅是佛講的法叫經,我國古聖先賢所說的也叫經,正如儒家有四書五經。(本來是詩、書、禮、易、樂、春秋,稱為六經,可是樂經已經失傳,目前只保存著五經)。中國古書稱為經的,如: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各宗教家,將他們所崇奉的聖典,也都叫做經。例如:耶穌教、天主教稱新舊約為《聖經》,回教亦有《可蘭經》。總之「經」為聖人的言教,不管是世間的、出世間的,只要是聖人所講的話,都叫做「經」。

「經」、有時也譯為契經。契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諸佛真理:十方諸佛所說的真理,都是一樣的,所謂「佛佛道同」,不只是釋迦佛所講的法稱為經,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都是真理,也都稱為經。下契眾生根機:釋迦佛講經都是觀機逗教,對什麼根基的人,就講什麼樣的法,為適合每個眾生不同的程度,所講的道理也得根據他們的程度來講,才能使他們接受。如果對小學生講大學的課程,那就不合適了。

對於經的意義,在講其他佛經的時候,已經講了很多,現在再提出幾點來說明。《雜心論》把經分為五種意義:

1)出生:佛經裏面能生一切善法、一切功德,制止我們造作一切罪惡。(2)涌泉:泉水是不斷地向外涌出,經中含有無窮無盡的真理,就好像泉水一般源源不絕地湧出。(3)顯示:佛經能顯示出種種佛所說的道理,指示我們怎樣斷煩惱、怎樣證菩提、怎樣得解脫。(4)繩墨:合於規矩,佛經能指示我們,讓我們了解辨別邪正,就好像木匠要鋸木時先用繩墨來規畫一般。(5)結鬘:在上面已講過,茉莉花要用線串起來,佛經就是用文字,把散亂的一切法貫穿起來。

各家對於經字的解釋,各各不同,再提出如下幾種來加以說明:

1、鏡:我們每天都得照鏡子,看看臉上乾不乾淨,整齊不整齊;我們讀誦的佛經,就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是、什麼是非;了解因果、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

2、徑:徑就是道路。佛經能指導眾生從凡入聖,步上成佛的大道。

3、門:大家到隱秀寺來,一定要從大門進來,法會結束了,也得經由大門出去。我們希望將來成佛,必須研究佛經、讀誦佛經,由佛經的導引而進入佛門;要救度眾生,也要從佛經中出來:用佛法去接引、教導他們。

佛經上說,經是通於色、聲、香、味、觸五塵為體的。(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要研究佛法,只能從色、聲、觸三塵,就是:文經、語經、觸經去了解。)眼睛能看見的東西是色塵,經由文字印在紙上,讓我們用眼睛讀,屬於文經,就是色塵;進一步我們可以用語言說法,屬於語經,就是聲塵;如襌宗所謂不立文字,不以經文來修持,而是以「棒」、「喝」來教化。襌宗袓師對弟子動不動就打罵、一個耳光、一陣棒打,並不是刑罰,而是用這種方法來令弟子開悟,以「棒」、「喝」為經。棒是觸塵、喝是聲塵。另外有一個世界叫香積國,那個佛國的教主講經,就是以香塵為經。生在香積國的眾生,只要聞到香味,就能開悟,所以說香塵也可以是經。西方彌陀國土,即是五塵都具備了。我們如果生到西方國土去,看見花開、聞到花香、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中、聽鳥音、賞滋味等等,都有開悟的可能,不一定要阿彌陀佛親自說法。總之、一切見、聞、覺、知,都屬於經法,因此,經是可以通於五塵為體的。由此可以知道,不一定文字才是佛經。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世間上一草一木、一色一香、凡是所有能使心悟道契理的,都是經教。

【書籍目錄】
第1頁:瑞今長老序 第2頁:于凌波居士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佛說阿彌陀經
第5頁:甲、緒說 第6頁:乙、解釋經題
第7頁:丙、介紹譯者 第8頁:丁、解釋經文—一、序分
第9頁:丁、解釋經文—二、正宗分 第10頁:丁、解釋經文—三、流通分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