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與生活 于凌波居士講述

佛法與生活 于凌波居士講述

倫理——人際間相對待的關係

[日期:2010-12-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倫理——人際間相對待的關係

中國古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木匠做工時用以正方圓的工具,引申出來的意義,有規範、法則的意思。工匠做工,尚離不開規範、法則,人類社會豈可沒有規範法則?人類社會的規範法則是什麼,是社會倫理。

倫者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係;理者條理,就是事物的法則,引伸為社會道德。倫理合稱,就是人倫道德。孟子論為人之道,有云:

「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上文所述,可知孟子以契的人倫之教,就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長幼一倫,在中庸一書中說是「昆弟」,與長幼意義相近。君臣一倫,在古代指的君主(皇帝)與臣下,現在民主時代,當然沒有什麼君主臣下,但長官部屬,老闆夥計,仍是這一倫的意義。以上五種人際關係,是人之常道,故稱人倫。此五種相對待的關係,父子之間相待的是親情,君臣之間相待的是道義,長幼、朋友,關係相近,彼此相待者是信義。此四者,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不能因時代不同,就變成了父子無親,君臣無義,兄弟無序,朋友無義。惟有夫婦一倫,古今有所不同。

古人說「夫婦有別」,別在什麼地方?大約是以天賦的生理、秉性之不同,而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之習俗。但隨著社會背景的改變,男女平等,當然已沒有什麼尊卑唱隨之說。但在平等的基礎上亦有其倫理,譬如說夫婦之間要愛情專一、彼此尊敬,互諒互忍、彼此合作,有情有義、同甘共苦等,並不是隨著時代潮流的觀念,重回到初民時代的雜交社會。

夫婦一倫,在五倫中雖排在第三位,而事實上卻是人倫的開始。語云:「五倫造端乎夫婦」,夫婦關係是五倫的開始,如果沒有夫婦關係,從何來的父子、兄弟?當然也沒有什麼君臣、朋友了。所以孟子一書中有云:「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所謂大倫,雖不能說比其他四倫為大,但它是五倫關係的開始,或者說是五倫關係的基礎,這是不可否認的。有了夫婦關條而有家庭組織,這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如果人類社會中廢除了夫婦這一倫,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這不是杞人憂天,因為已經有這種趨勢,比如訂約同居,約滿分手;同性戀者可以領養子女等等,這不全是在破壞夫婦關係嗎?

在五倫之中,夫婦、父子二倫是家庭倫理,君臣、朋友二倫是社會倫理,長幼或昆弟一倫,介於家庭與社會之間,一半一半。自古以來,人倫道德維繫著人類社會的安定,雖然不是人人遵循,也不是人人都得圓滿,但這是人類社會公認的標準,不遵循此一標準的,自然為社會所譴責、所唾棄。

或者有同修要問,人倫道德,是中國儒家的學說,這與我們學佛有何相干呢?下然,我們雖然學佛,雖然是佛門弟子,但我們仍是社會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與家庭,當然就要遵循社會的、家庭的倫理道德。並且,佛陀的法義,也很重視倫理道德,譬如《善生經》,就是專說人際關係的一部經典。於此,我們來看看《善生經》,對於人與人之間相待的關係是怎麼說的。

善生是人名,梵語Singalaka,音譯尸迦羅越,是佛陀住世時,王舍城的一位長者之子,人稱善生童子。善生的父親臨死之前,遺命他要學婆羅門的習俗,每朝洗浴之後要禮拜六方。他奉命唯瑾,每朝都到園林水池中沐浴,並向東南西北、上下諸方禮拜。一日,佛陀自靈鷲山往王舍城乞食,途經園林,見到善生舉身皆濕,向諸方禮拜,佛陀問善生何以一大早在此對諸方禮拜,善生說係奉父遺命禮拜六方。佛陀告訴善生說:「我賢聖法中非禮此六方以為恭敬。」善生白言:「唯願世尊,善為我說,賢聖法中禮六方法。」佛告善生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佛陀對善生說:

「善生,當知六方,云何為六方,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婦為西方,親黨為北方,僮僕為下方,沙門諸高行者為上方。」

佛陀繼續說:「善生,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人子以那五種事敬順父母呢?《善生經》中說: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為人子者以上述五事敬順父母,而父母又如何對待其子(當然也括其女兒在內)呢?經文中說:

「父母復以五事敬視其子。云何為五,一者制子不聽為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三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為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需。善生,子於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皆然,並無多大差別,觀以上經文,這不正是中國古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註腳嗎?經文中說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那麼,師徒之間如何相待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給示所須,二者禮敬供養,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為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復以五事敬事弟子。云何為五?一者順法調御,二者誨其未聞,三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於師長,敬順供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怖。」

中國古語:「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弟子對師長盡到應有禮數,老師不盡職,就是老師偷懶了。那麼,夫妻如何相待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褻,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承意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存憂畏。」

經文中的「威嚴不褻」,褻是穢褻、猥褻、褻瀆的意思,是不莊重、是輕慢、也是侮蔑對方的意思。夫婦相處,固然要相親相愛,但同時也要互相尊敬。如愛而不敬,就是「褻」,這樣的愛是不能維持長久的。

經文中彼此相待的條件,以時代背景的不同,不一定適用於今日,但其基本精神——相愛相敬、分工合作,各盡其份的精神是相同的。不管社會怎麼變,只有夫妻制度仍然存在,就應該有夫婦間的倫理。當然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倫理,而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為夫之道就是為妻之道,為妻之道也就是為夫之道,可以互相規範於對方,雙文都應該遵守。而最重要的,在相親相愛之外,要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互相容忍,這樣的夫婦關係纔能維持長久,白首偕老。印光祖師曾說過,社會的基礎是家庭,家庭的重心是主婦,主婦是否稱職,關乎社會的治亂,可不慎哉。

在《善生經》上,繼夫婦關係之後,是人與親族間的關係。經文曰:

「善生,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為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於人。云何為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三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視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親族包括兩種關係,一者是姻親,二者是宗族。古代農業社會,聚族而居,中國如此,印度亦然,所以宗族之間關係密切,纔有上述互相對待的關係。現在由農業社會演變為工商業社會,不必說聚族而居,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日漸少見了。至於姻親關係,古代往來較密,禮節繁瑣,現代則已比較疏離了。雖然如此,但宗族、姻親的關係仍然存在,彼此間互相護持稱歎,也是人情上應有的事。在親族之後的人際關係,是主僕間相待的關係,經文中說:

「善生,主於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為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三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善生,是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復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為五,一者早起,二者為事周密,三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為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在現代社會上,不但主僕這一層關係已經不再存在,連主僕這一名詞也被淘汰了。民主社會,人人地位平等,這一層相待關似乎沒有討論的價值了。事實不然,現代社會雖然沒有主僕之名,而僱主與傭工的關係仍舊存在,不是有很多家庭都僱有「菲傭」嗎?連中國大陸共產主義的社會中,也有「媬姆」的名稱與事實呢。民間的小商店,不是也有老闆與店員這一層關係嗎?所以經文中彼此相待的條文,仍然有其價值。最低限度,這種相待的精神是值得師法的。

最後還有一種人際關係,就是檀越與沙門之間的關係。檀越梵語Danapati,是施財之人,就是布施主的意思。沙門,梵語sramana,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布施主如對待沙門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沙門當復以六事以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大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以上六段經文,就是佛陀為善生說的、禮拜六方的意義,事實上就是六種人際對待的關係,也就是古人說的人倫。以上六種人倫關係,其條文也許不盡合於現在的時代,但其精神的意義是值得肯定。願我同修,善為體會這種家庭的、及社會的人倫關係,以維持我們的家庭及社會和諧。

【書籍目錄】
第1頁: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 第2頁:認識我們的心
第3頁:五蘊世間 第4頁:無常與無我
第5頁:生自何來 死往何去 第6頁:倫理——人際間相對待的關係
第7頁:人生苦樂的探討 第8頁:隨緣——隨的什麼緣
第9頁:到底有沒有因果報應 第10頁:如何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平衡
第11頁:福、惜福、如何惜福 第12頁:戒殺與吃素
第13頁:付印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