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三藏精要 楊秀鶴居士編選

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二章 自利

[日期:2010-12-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楊秀鶴居士編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自利

第一節 制心

◎佛言,人常為目所欺,為目所欺,為鼻所欺,為口所欺,為身所欺。《阿含正行經》

◎若念專分別眼目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昧觸法六境者,終不墮惡道。眼觀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則不喜;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鼻舌身意亦如是。猶如六種獸,所以不同,若有人取繩纏縛之,取狗、野狐、彌猴、魚、蚢蛇、飛鳥,皆悉縛之,共繫一處,放之,爾時六種獸,各有性行:狗之意中,欲趣赴村中;野狐之意中,欲趣赴塚間;鯉魚之意中,欲趣水中;獼猴之意中,欲向山林間;毒蛇之意中,欲入穴中;飛鳥之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獸,各有性行,俱不同。設復有人,取此六種獸,繫著一處,使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獸,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人之六情亦如是,各有所主,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爾時比巨,繫此六情,著於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爾時,弊魔波旬,不得其便;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一阿含經》

◎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間,貪想不除,心馳意散,但念六欲,即思念得目色、耳聲、鼻香、口昧、身觸、意法,身動意遊,曾無寧息。時佛知彼道人司度,往至其所,共宿樹下,須臾,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復有一水狗,飢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噉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少遠,復出頭足,行步如故,水狗不能奈何,龜逐得脫。於是道人問佛,此龜有護命鎧,水狗不能得其便。佛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姿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此無非皆意之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之安。」於是,佛即說偈曰:「藏六如龜,防意如城,與慧魔戰,勝則無患。」《法句經》

◎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盜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遺教經》

◎佛言,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含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含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惟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蠻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可不慎哉!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含縱之,皆亦不久見貝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爾等當好制心。《遺教經》

◎佛告沙門,慎勿信爾意,意終不可信。《四十二章經》

◎此身動作,皆由心起,故應先調心,莫苦於身,身如木石無知,何故隨心苦體。《佛本行經》

◎遊心之士,非無後悔,縱心之禍,重若須彌。《忍辱經》

◎作自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罵意經》

◎寧自破骨破胸,終不隨心作惡。唯力士不為多力,能自端心者,勝於力士。佛與心諍已來,其劫無數,不敢隨心,勤力精進,自成佛也。《涅槃經》

◎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善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累積善本。《無量壽經》

◎汝端目,汝端目,汝端鼻,汝端口,汝端身,汝端意。《正行經》

◎佛言,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遺教經》

◎譬若軍征,百萬之眾,恃諸名將以卻敵。道人伏心制意,修法奉道,順行戒禁,身意清白,布恩施德,除棄忿怒、憍奢、諍訟、專精行道,若名將之帥眾。《四自浸經》

◎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畫,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無量壽經》

◎譬如一人有四婦,第一婦為夫所重,坐起行步,動作臥息,未普相離,飲食衣服,常先與之,寒暑飢渴,摩順護視,隨其所欲,未曾與諍。第二婦,坐起言談,常在左右,會之則喜,離之則憂。第三婦,有時會合,窮困疲極,適相思念。第四婦,給使作務,有事則往,而未嘗護視,常放過之。時夫臨死,呼第一婦曰:「汝當隨我去?」婦報曰:「我不隨卿。」夫曰:「我甚重愛,常順汝旨,那不相隨。」婦曰:「卿雖重愛我,我不能隨卿。」夫便呼第二婦曰:「汝當隨我去?」婦曰:「卿所重愛之第一婦,尚不隨卿,我豈隨卿去耶?」夫曰:「我初求汝,苦不可言,觸寒逢暑,忍飢耐渴,那不相隨也?」婦曰:「卿自貪欲,強求及我,我不求卿,何得持艱苦相語也?」夫便呼第三婦曰:「汝當隨我去?」婦曰:「我受卿恩施,送卿至城外,終不能遠行到卿所至之處。」夫便呼第四婦曰:「汝當隨我去也?」婦報曰:「我本離父母,來給使於卿,死生苦樂,當隨卿之所到。」此協夫意之三婦,得不能自隨,唯苦醜不協意者得去。佛言,上所譬喻,第一婦者,是人身也。人好愛身,過第一婦,至命終時,身僵地,不肯隨去。第二婦者,是人財也。得之則喜,不得之則憂,及命終時,財寶續存世間,亦不肯隨去。等三婦者,是父母、妻子、兄弟、知識、奴婢也。生時以恩愛轉相思慕,至命盡,涕哭至城外塚間,便棄死人,各自歸還,憂思不能過十日,便共飲食,捐忘死人。第四婦者,是人意也,天下無有自愛而守護意者,皆放心姿意,貪欲瞋恚,不信正道,而臨命終時,唯此意隨去,當墮惡道,是故,當自端心正意。《阿含經》

◎坐眾人中,不羞眾人,為眾人所敬者,心淨端故也。《正行經》

◎心性本淨,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文殊師利問經》

◎人鍛鐵去滓而成為器者,器即精。好學道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也。《四十二章經》

◎惡由心生,反以賊心;如鐵生垢,消毀其形。《孛經》

◎如人以漸,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工匠鍊金。惡由心生,還壞自身;如鐵生垢,反蝕其形。《法句經》

◎波羅奈國,有居士,字曰□提,此人有子,名優婆□提,後年長大,家貧燋煎。父與財物,含開肆販賣,時有耶貰軻阿羅漢,往到其邊,為說法,教令繫念,以黑白石子富籌算,善念下白,惡念下黑,優婆□提,奉受其教,善惡之念,輒投石子。初黑偏多,白者渺少;漸漸修習,白黑正等;繫念不止,更無黑石,惟有純白石;善念已盛,還得初果。《賢愚經》

◎人不能伏自意,反欲伏他意;能伏自意者,他人意可伏。《三慧經》

◎觀自身,觀他人身;觀自意,觀他人意;觀自法,觀他人法。《忠心經》

◎夫心者,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遺教經》

◎智者以慧鍊心,尋究諸垢,猶如礦鐵,數入百鍊,則成精金,猶如大海,目夜沸動,則成大寶,人亦如是,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出曜經》

第二節 實語

◎昔有鱉,遭遇枯旱,湖澤乾渴,不能自到有食之池。時有大鶴,往集其邊,鱉從哀求,乞相濟度,鶴啄之,銜飛。過都邑,鱉不默問曰:是何處?何故不止?鶴便欲應之,口開鱉墮地,為人屠食。夫人愚頑,口舌不謹亦如是。《舊雜警喻經》

◎佛言,諸弟子!離無義之語,常自守護所言語,語知時、語順法、語以利益人之外,不為戲笑。《華嚴經》

◎世間諸人,在世時,舌上自然生斤鐵,所謂口說諸毒惡,還害自身。《起世因本經》

◎不得妄證人,含入罪法;不得傳惡言,轉相鬥言語;不得中傷人意;勿不聞言聞,勿不見言見。《阿含正行經》

◎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多聞。但修實語,得無量福。《智度論》

◎寶語童子問佛曰:「實者何也?」佛告彼,實有三:不誑佛,不誑己身,不誑眾生也。又問曰:「實語者何?」答言:「不多語、守護語、不用麤語,是為實語。」《大集經》

◎妄語之言說,惱一切眾生,彼常如黑暗,雖有命,同於死。《正法念處經》

◎弟子!離妄語,常言真實,語諦,夢亦不妄語。《華嚴經》

◎妄語有十罪: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與;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聲天下;六者人不敬,有事雖教敕,人不承用;七者需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智度論》

◎離妄語,諸世間人,或有眼見,或有耳聞,一切皆信。設復貧窮,無財物,一切世人,供養如王。一切人中,實語人之光明,恰如眾星中之月光明。一切寶中,實語之寶為勝。欲度生死,一切船中,實語之船最為勝,若欲離一切惡行,離妄語最為勝。一切燈中,實語之燈最為勝。一切惡道之善導中,實語之導最為勝。一切世間之受用物中,實語之物最為勝。一切治病諸藥中,實語之藥最為勝。一切奮迅諸勢力中,實語之力最為勝。一切歸中,實語之歸最為勝。一切知識,實語最為勝。若人攝取實語之財,則於世間,曾無惡行,不墮貧窮,得與天比近。《正法念處經》

◎佛告阿難,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口甚如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故口為毀身斧,滅身刃。《報恩經》

◎惡言、罵詈,憍慢蔑人,是行興起,疾怨茲生。遜言辭,尊敬人,棄怨,忍惡,疾怨自滅,夫士之生於世也,斧在口中,斬身所以,由其惡言。《法句經》

◎譽惡被惡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噲鬥,是後皆不安。《法句經》

◎尚勿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支歸軀,出言以善,如叩鐘聲,身無議論,渡出則安。《法句經》

◎好惡口兩舌,出他人之過,如是不善人,無惡而不造《華子經》

◎佛言離兩舌,無破壞心,使鬥諍離散人人和合,又離惡口,麤獷苦惡言語,如自壞壞他,離之。《華嚴經》

◎甚多言語者,他人畏之,兩舌為其第一。離兩舌人,於現在世,受善果報;知識、親友、兄弟、妻子、奴婢等親和,皆悉堅固,人無能壞。《正法處經》

第三節 忍受

◎菩薩忍受一切惡。向眾生,心平等;不動搖,如大地。《華嚴經》

◎若以諍止諍,畢竟不得止,惟忍能止諍,是法真尊上。《中阿含經》

◎如有暴惡人,非理相加謗,智者以誠言,安忍能除之。《諸法集要經》

◎生聞梵志,來求佛言,佛弟子與他人,有何差別?又有何功德?佛告生聞梵志,我出家弟子及在家弟子,作業若敗,亦無憂惱啼哭,亦不癡狂。我弟子,能被餓渴寒熱風等所逼;以杖捶,以惡聲罵,而能忍之。是他人所不能為也。我弟子有此功德。生聞梵志受教,直歸依三寶成優婆塞。《雜阿含經》

◎世尊言,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勿履惡;寧戴須彌,迫毀其命,投於巨海,魚鱉所吞,慎勿為惡。《忍辱經》

◎雖聞多惡名,苦行者應忍之,不應自言苦,亦不應起惱,聞聲恐怖者,此則山林之獸也,是輕躁眾生,不成出家法;仁者當堪忍上中下惡聲,執心堅住者,是則出家法也。由他人言,不能使汝成劫賊;又由他人語,不得使汝成羅漢;如汝自知己,諸天亦復如汝。《比丘避女人惡名經》

◎菩薩百千劫之間所罵詈,亦不生瞋心;又百千劫之間所稱讚,亦不歡喜,此了知人言,音聲之生滅,如夢如響。《智度論》

◎由觀五義,以滅瞋恚;一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我有恩。二觀一切眾生,常念念滅。三觀唯法而無有眾生,何者有能損所損。四觀一切眾生,皆自受苦,云何復加以苦。五觀一切眾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損害。《攝大乘論》

◎惡人聞善,故來擾亂,汝自禁息,毋瞋責之,彼來紊者,遂自惡之。《四十二章經》

◎沙門賢者,以忍為先。尚如清水,無所不淨,水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洗之,然水之清不毀。亦當持心如帚之掃地,淨所不淨,帚於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皆掃之,然帚不毀。亦當如風火之力光,死人、死狗、死蛇、屎尿,亦吹亦燒,然風火之力光不毀,若人,來欲殺己,己亦不瞋。來欲謗己,己亦不瞋。來欲譖己,己亦不瞋。來欲笑己,己亦不瞋。來欲壞已,令不事佛法,己亦不瞋。但當慈心正意,罪滅福生。《堅意經》

◎忍有十事:一觀我及我所相;二念種姓;三破除憍慢;四惡來不報;五觀無常相;六修慈悲;七心不放逸;八捨飢渴苦樂等事;九斷除瞋意;十修習智慧。若人能成就如是十事,當知是人能修忍。《寶積經》

◎善順,由舍衛國,為令諸眾生,拜佛聞法,欲攜眾人來佛所,時王疑此比丘,豈非欲略取王位或國土耶?乃命四人丈夫,塞比丘前,種種罵言,且如刀杖。然比丘不瞋恨。時王更以四人丈夫與比丘,勸復前四人之讎,我亦添刀,然比丘猶不應。時王又示金銀等財寶云,汝不以方便盜彼財物耶?我亦欲助!比丘搖頭曰,我雖貧窮,不能存濟,不與者不取。王聞是語,悵然而丟。《寶積經》

◎菩薩常能修忍耐法,謙卑,恭敬,和顏;不害自,不害他;不舉自,不舉他;不讚歎自,不讚歎他。菩薩但作此念,我當常說法,離一切惡,令斷貪、填、癡、憍、亂心、慳、嫉、諂曲,以大忍法令安立。菩薩以成就清淨忍法,假有眾生,出惡聲罵詈鄙穢,又各手執刀杖,捶擊毀害,菩薩作此念,而不恚:我若因苦生恚心,自不調伏,不守護,不明了,不寂靜,不真實;何得起歡喜心,令解脫也。如此觀者,云菩薩無恚恨行也。《華嚴經》

◎無毀辱一切眾生,名忍辱波羅蜜;自身破壞亦不瞋,名親近波羅密;說法令發菩提心,名真實波羅蜜,成就此三種,謂之成就羼提波羅蜜。《般若經》

◎如來滅後,若有人,謗毀佛法僧,汝等不可瞋恨憂惱,應作此念;我等若生瞋恨心,非沙門,非沙門法,不隨順道。《華手經》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法句經》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若能除忿怒,福善常順身。《同上》

◎忍能生自他平和事,謂自身不為瞋恚之過夫所染,即是自和平;既無憤恨,不生他苦,即是他平和也。《攝大乘論》

◎時有摩伽天子,說偈問佛:殺何得安眠,殺何得喜樂,殺何等之人,瞿曇所讚歎?爾時世尊,說偈答曰:若殺瞋恚者,安穩得睡眠,若能殺瞋恚,令人得歡喜,瞋恚毒之本,殺之我所歎,彼殺瞋恚己,長夜無憂患。《雜阿含經》

◎佛告大眾,忍為世間最,忍是安樂道,忍護孤獨身,賢聖之所欣,忍能作親友,忍增美名譬,忍得富貴在,忍能具端正,忍能得威力,忍能照世間,忍能成工巧,忍力調怨敵,忍力伏憂惱,忍得好容色,忍能具眷屬,忍者招勝報,忍者趣善道,忍者得壽長,忍者得三位,忍不害眾生,忍離偷盜,邪婬,妄語,兩舌,綺語,貪欲,瞋恚等,忍成施戒進禪智,是佛法也。《大集經》

◎佛言,若有菩薩住慈忍,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火不能燒,二者刀不能割;三者毒不能中;四者水不能漂,五者為鬼神所護;六者得身相莊嚴;七者閉諸惡道;八者隨其所樂生梵天;九者晝夜常安;十者其身不離喜樂。《月燈三昧經》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名為有力大人。《遺教經》

◎佛言,忍耐多力也,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所尊。《四十二章經》

◎忍之為明,踰於日。龍象之力,雖謂盛猛,比之忍,萬不及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招其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始終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惟忍可恃,忍安宅也,災怪不生。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救眾命。忍者之志何願不獲。《忍辱經》

◎佛在迦毗羅衛國時,差摩竭問佛言,菩薩行向,疾得無上正真道,具三十二相;臨終時至,心不亂,不墮八難處;於一切法,得無礙也?佛答,菩薩之行,忍耐為本,忍耐有四種:一者受罵詈,默而不報;二者撾捶不恨;三者有瞋恚者,以慈迎之;四者有輕毀者,不念其惡。《菩薩生地經》

◎忍耐即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忍之果也。《優婆塞戒經》

◎能淨忍唇者,顯現佛菩提。《華嚴經》

第四節 勤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是故,汝等比丘,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遺教經》

◎如二人俱至一方,一乘疾馬,一乘鈍馬,雖乘鈍馬,以前發故,先至。信解之人,早勤精進,先至涅槃。《毗婆娑論》

◎佛弟子,薄具羅言:我自出家以來,八十年中,未曾偃臥,脅不著床,背不倚。《薄具羅經》

◎昔有伎兒,作種種伎樂,至長者家,乞牛,長者不欲與牛故,告伎兒言:汝若能作伎樂,晝夜不息滿一歲者,則與之。伎兒答言:我能作樂,主人能聽否?長者言,我能聽之。伎兒聞之,大喜,一心作樂,三日三夜,毫無休止。長者厭不能聽,即命子弟牽牛來,與之伎兒。比丘行道亦如是,得報不必要經數劫,精進彌篤,得報彌疾矣。《雜譬喻經》

◎菩薩勤而最勝精進,故不為賣欲、瞋恚、愚癡、憍慢、惱害、慳嫉、嫌恨、諂曲、無慚、無愧之所惱亂。菩薩常作此念,我不欲惱諸眾生故精進,悉為分別一切眾生精進,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精進,為知諸佛實法精進,為知平等法精進,以善方便,為知三世平等精進,為得諸佛法精進,為知諸佛大智慧與善巧方便精進,為知一切佛法,廣為眾生分別精進。菩薩如此精進修行。問若有人,雖無量無數劫間,受大地獄苦,而使眾生究竟涅槃耶,菩薩答言,我悉為世界一一眾生,受地獄苦;我受苦後受樂;我代一切眾生受苦,普使眾生,悉究竟涅槃。然後我成無上菩提,如此曰菩薩無盡行。《華嚴經》

◎菩薩修眾行而不懈,勇猛之勢力,無能制伏者,能滿足一切智門。《華嚴經》

◎有十種精進,菩薩能行之:一者為眾生得解脫,破除與障礙,披精進甲;二者一念精進力;三者離有與空之執著精進;四者利益有情精進;五者為得菩提,加行精進;六者相續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他者不能為精進;九者不隨他之邪教精進:十者無高慢心精進。菩薩勤行精進,不獨為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利益一切有情也。《除蓋菩薩所問經》

◎羅閱祇國沙門,坐而自誓曰,我若不得道,終不起座,欲睡眠時,我錐長八寸,刺兩髀,痛不能眠,一年而得道。《法句譬如經》

◎汝等比丘,晝則勤修習善法,勿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勿以睡眠因緣,一生空過,令無所得。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令睡眠,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也。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蛇,睡在汝室;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睡,是無慚人也。《遺教經》

◎放逸之過,為一切過中最最上。《正法念處法》

◎愚者樂放逸,常受諸苦惱,若離放逸者,則得常安樂。一切諸苦惱,放逸為根本,是故欲離苦,應當捨放逸。《同上》

◎佛告毗舍離城黎車子言:放逸非赴涅槃之道。放逸有十三過:一樂為世不善業,二樂說無益言,三樂久睡眠,四樂說世事,五樂親近惡友,六常懈怠懶惰,七常被他人所輕,八雖有聞尋忘,九樂處邊地,十諸根不能調伏,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樂空寂,十三所見不正。若放逸人,雖得近佛及佛弟子,猶遠。《涅槃經》

◎佛言:夫懈怠者,眾行之累也。在家若懈怠,衣食不供,產業不舉;出家若懈怠,不能出離生死苦。一切事皆由精進而興起,在家精進,則衣食豐饒,業廣,遠近稱歎;出家精進,則三十七道品成就,截生死流,得至涅槃安樂岸。《菩薩本行經》

◎夫放逸是眾惡之本,不放逸乃是眾善之源也。《涅槃經》

◎佛在祇園精減時,有弟子二十億者,前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修道品。自念:於戒律中,我當第一,然諸漏心,未能解脫。我父母家極富,我今欲捨戒歸家,只修布施福業?爾時佛以他心智,如二十億之心,乃使侍者,喚二十億告之:二十億!聞汝居家時,善調彈琴,若弦急時,音可愛樂也,否也?二十億答曰:不也,世尊!佛又問:絃緩時,其音可愛樂也,否也?二十億答曰:不也,世尊!佛又問,緩急得中如何?二十億答曰,世尊!其音實愛樂。佛告之曰:二十億!極大精進時,心亂;若不精進時,心生懈怠;若得其中,必得解脫。《中阿含經》

◎勤首菩薩偈云,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華嚴經》

◎若能精勤,繫念不散,則休息煩惱,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大集月藏經》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楞伽經》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習毗婆舍那,行住坐臥,正念觀察,曾無動亂。《念佛三昧經》

◎佛語阿難,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於無上正真之道。《彌勒所問經》

◎六度初三是戒學攝,靜慮是心學攝,般若是慧學攝,惟精進遍於一切。《瑜伽師地論》

◎菩薩於底沙佛時,合十指掌,翹於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歎佛功德,便超九劫。《阿毗達磨論》

◎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四十二章經》

◎以心繫心,以心住心,心專一故,次第無間,得定心故,心常寂靜。《寶雲經》

◎至心學道,發大勇猛,決趨菩提。《大乘莊嚴經論》

第五節 色欲

◎色欲,世之枷鎖也,凡夫戀著,不能自拔。色欲,世之重患也,凡夫困苦,迄死不免。色欲,世之災禍也,凡夫遭之,無不受厄。佛法行者,既得捨之,又顧念之;猶如出獄又欲入獄,亦如病愈又欲得病。故智者呵之正其狂。《日明菩薩經》

◎弟子!離邪婬,自妻室知足矣!於他女人,不生一念慕情。《華嚴經》

◎自妻不為足,好婬他婦者,是人無有慚愧,受苦而常無樂,現世與未來世,為苦所縛。《尼乾子經》

◎當知邪婬有六變:何謂六,一自身不護,二妻子不護,三家屬不護,四以疑生惡,五怨家得便,六眾苦圍繞。既有斯惡,則事業廢,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久貯之財耗盡矣。《善生子經》

◎犯人婦女者,被夫或鄰人知,臨時獲殃,刀杖所加,傷身,斷首足;或為王法所捕,著獄被重刑。先被獄火所燒,再生為人,亦亂閨門,遠善法,常懷恐怖而不安。佛說偈言: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傷命而早死,受罪為頑癡,死復墮惡道,此故勿亂淫。佛說邪淫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己夫或妻所被危害,二者夫婦不睦,而常鬥諍,三者諸不善法日增長,善法日減滅,四者身不護而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疑,七者親族知識,所不受善,八者受怨,種業因緣,九者命終入地獄,十者來世為人,女則與他眾女人被一夫所使,男則妻不貞潔。《智度論》

◎優陀延王白佛言:我被女言所詐,欲害世尊,我信女人是大毒。願為除此大毒。佛告王言:王!問女人之罪,先問丈夫之罪。丈夫有四種過,被女人所詐:一者為耽縱逸,不知親近沙門,受清淨戒,以修福業;受我教者,亦不深信,喜諸邪惡女人之歌舞戲笑,終習愚人之法。二者父母為欲利樂子,作所難作,不淨而能忍;又為欲速令成長,於乳哺養育忘疲,依艱難辛苦所得之財,以辨子之用具而不厭。然子為女人,於老雙親違逆而輕之;所有資財費消,甚至使父母無住所,又或逐放出家。三者為邪見,不顧身之壞滅,自欺誑,如此多耽女人為本。四者為正事則財慳??,耽女人則財不惜,然被女所經,所凌,所辱,捶打呵叱,亦喜之。若女人有憂戚,則念如何能使其歡悅。男子已如此時,被女人之言所欺,不知所止。男子若正,何被女人所說耶?王聞之大喜,歸依三寶,為優婆塞。《寶積經》

◎凡夫重色,甘為之僕,終身馳驟,為之辛苦。《日明菩薩經》

◎阿難乞食已,持缽隨水邊行時,見一女擔水,阿難乞水於女,女即與水,後隨阿難而行,見其所止而歸。告母摩鄧言,母!欲使我嫁,勿與他人,我於水邊,見一沙門,彼因向我乞水,我與水,問其名,彼答阿難,我得阿難則嫁,若不得則我不嫁。母乃出訪阿難,知阿難為佛弟子,母還告女言,阿難事佛道,肯為汝夫耶?女啼不食。母知蠱道,請阿難薦飯,女便大喜,其時母告阿難言,我女欲為卿之妻。阿難言,我持戒,不畜妻。母復言,我女若不得卿為夫欲死。阿難言,我師佛也,不許與女人交。母入以此事語女,女對母啼言,願閉門勿使阿難出,日暮自為夫。母乃閉門,以蠱道法縛阿難。哺時至,女大飾身而入,阿難不就床。母於作火,牽阿難衣言,汝若不為我女之夫,我欲擲汝於火中。阿難大苦,念佛,佛心知阿難,救還佛所。女見阿難去,啼哭不止,明日自求阿難,見阿難托缽,隨阿難後,看阿難足,觀阿難面。阿難雖漸避,而女隨不止。阿難白佛言:摩鄧女今日復隨我後。佛使人喚摩鄧女,問之:汝逐阿難何索也?女言:我聞阿難無婦,我亦無夫,故欲為其妻也。佛告女言,阿難無髮,汝今有髮,汝若能剃髮,我使阿難為汝夫。女言,我能剃。佛言,然歸告汝母,剃頭來!女歸具告於母。母言,我自生汝,愛護汝頭髮無限,然何為,欲得沙門為夫也。國中有大富豪,我欲使汝嫁之。女言,我雖死,亦欲作阿難妻。母言,汝辱我種族也。下刀剃髮已,女乃到佛所言,我己剃髮矣。佛言,汝愛阿難何也?女言,我愛阿難之眼,愛阿難之鼻,愛阿難之口,愛阿難之耳,愛阿難之聲,愛阿難之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口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諸種之臭不淨。有夫婦則有惡露,由惡露而生子,已有子則有死亡,死亡便哭泣。於此身中,有何所益?女即思念身中惡露,心自端正,得阿羅漢。佛知既得道,乃告之曰,汝起,至阿難處!女即慚愧,垂頭跪佛前言,我愚癡故,遂阿難;我今心開,如暗中得燈火,如盲人得見,如老人得杖;今佛與我道,我心開如是也。佛告諸比丘,摩鄧女於過去五百世以前為夫婦,常相敬意;今夫婦相見,如兄如妹。如是佛道,聞者必有用。《摩鄧女經》

◎佛言,雖為利養,男女之色勿販賣,如是非正生活也。《梵網經》

第六節 慚愧

◎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慚與愧也。若無此二法,世間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不別,即與畜類同等也。《增一阿含經》

◎以慚愧水洗塵勞,身心俱為清淨器。《心地觀經》

◎慚愧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勿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世若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孛經》

◎慚愧有二種,一者性,二者因緣。性者,如自所作之非法,怖惡報而慚愧也。因緣者,謂於自所作惡,恐人知而慚愧。性之慚愧,非因緣而得也。又慚愧總有四種:一者不可作者為之而慚愧,二者可作者不為而慚愧,三者心自生疑而慚愧,四者罪覆藏恐人知者而慚愧是也。《善戒經》

◎慚愧,眾善之衣服也。《大雲經》

◎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故。《涅槃經》

第七節 離諸劫盜

◎弟子,離諸劫盜,資生之具知足。他人之物,不與不取!《華嚴經》

◎偷盜有十罪:一者物主常瞋,二者常被人疑,三者無時行姦計,四者惡人朋黨善賢遠離,五者破身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被官沒收,八者造貧賤之業因,九者死墮地獄,十者來世為人勤苦,得財亦被人共用,或被賊,火災所奪,或為不愛子費散。《智度論》

◎不盜他人物者大富,不被官人水火,盜賊掠財,無怨家,無惡子,眾人所愛敬,到處無難,永除患畏。《海龍王經》

◎若於道邊見遺物,若金若銀及其他財寶,拾已唱曰,此是誰之物也。若有人言,斯我物也,當問其相,若實則還之。若無人認,每七日問出,持之日日唱之,斯又無認主,以之附托國王,大臣,或州群長,國王大臣州群長等猶不完其主者,當以之護持佛法。《正法念處經》

◎若見衣類之遺,當唱,使人認之。若無主,懸於高處,使人見之。若有人言,此我物也.應問之,汝失於何處也?答若相應,則與之;不然則停之。斯經三月後,塔園中拾者,供於塔用;僧園中得者,供於四方僧用。若如金銀瓔珞價貴者,不露而唱,拾者審諦其數與形,然後舉之,有主,答能相應,則於眾人前還之,不得於屏處還之。《僧祇律》

◎寧可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六度集經》

◎佛言,比丘!多欲苦矣,生死疲勞,由貪欲起;少欲無為,覺知身心自在也。《八大人覺經》

◎生苟無恥,如鳥長喙,雖顏耐唇,名曰穢生。廉恥雖苦,取義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潔生。《法句經》

◎佛言,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求利多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照此患。是故離苦,尚應修習少欲,向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詔曲以求人意,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定。少欲者,則有涅槃。《遺教經》

◎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現在怨憎多,捨身墮惡道。是故智者,當念知足。《尼乾子經》

◎若人心無厭足,唯多求,罪惡增長。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覺知唯慧是業。《八大人覺經》

◎出家有四種病,是故不得四沙門果。何等四病,謂四惡欲也:一者為衣欲,二者為食欲,三者為臥具欲,四者為世欲,是名四惡欲。是出家之病也。有四良藥,能療是病:謂糞掃衣,能為比丘治衣之惡欲;乞食,能為破食之惡欲;樹下,能為破臥具之惡欲;身心寂靜,能為比丘破世之惡欲。以是四藥,除是四病,是名聖行,則得名少欲知足。少欲者,不求不取也;知足者,得少時,心無悔恨也。《涅槃經》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處也。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之所憐愍,是為知足。《遺教經》

◎夫求富貴時甚苦,既得己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百緣經》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累念積慮,心為走使,無時或安;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憂念愁怖。又時罹非常水火盜賊之難,焚漂劫奪而消散,為之更增憂,遂忪忪而無解時,慣怒結於心中,煩惱不能離。然身碎命亡,終於捨之,唯獨去耳,無可隨者,尊貴豪富,亦有此憂。《無量壽經》

◎給孤長者問佛言:世尊!世間行欲有幾種?佛言,凡世中行欲有十種:一者非法無道而求財,雖得之,不能安養;亦不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又不供養沙門。二者非法無道而求財,得之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三者非法無道而求財,得之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又供養沙門。四者法又非法而求財,得之不自安養,又不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不供養沙門。五者法又非法而求財,能自安養,而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六者法又非法而求財,能自安養,而能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能供養沙門。七者於法求財,不自安養,又不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不安養沙門。八者於法求財,能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而不供養沙門。九者於法求財,能自安養,又安養父母妻子奴婢,亦能供養沙門。十者於法求財,安養自己及父母妻子奴婢,又供養沙門。於財無所染,無所縛,見災患則施財不惜。此等十之行人,為諸行中最勝尊行也。《中阿含經》

◎佛言,求財有六非道,一者博戲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二者非時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三者飲酒放逸而求財貨者,非道也;四者親惡友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五者為喜妓樂求財貨者,非道也;六者懶惰而求財貨者,非道也。《中阿含經》

◎由四種危險,保護汝財產。四種危險者:一者他國王,一者盜賊,三者火難,四者水難。《巴利文增一阿含經》

第八節 酒有多失

◎酒者,不善諸惡之根也,若能除斷之,則遠眾罪。《涅槃經》

◎飲酒,為惱眾生,散件罪因。若人飲酒時,則不善門開。以能害及諸善法;如植眾果,不作牆障。《成實論》

◎若手自酒器與人,以使飲酒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也?《梵網經》

◎佛言,酒有多失,開放逸門,飲如葶藶子,犯罪既積。若用消病苦者,非先所斷。《舍利弗問經》

◎夫飲酒者,有六種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鬥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長阿含經》

◎佛言:於人世間,喜飲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一者人飲酒醉,子不敬父,臣不敬君,君臣父子,無有上下;二者語言多亂誤;三者醉便兩再多口;四者道自他之伏匿隱私;五者醉便罵天尿社,不避忌諱;六者醉便臥道中,復不能歸,或忘所持什物;七者醉便不能自正;八者醉便低仰橫行,或墮溝坑;九者醉便倒頓復起,身體破傷;十者買賣誤謬,妄於觸抵;十一醉便失事,不憂治生;十二所有財物耗減;十三醉便不念妻子飢塞;十四醉便喚罵;不避王法;十五醉便解衣脫褲,裸形而走;十六醉便妄入人家,牽人婦女,語言干亂,其過無狀;十七人過其傍,欲與共鬥;十八蹋地喚呼,驚動四鄰,十九醉便妄殺蟲豸;二十醉便撾舍中什物而破碎之;二十一醉便視家室如罪因,語言衝口而出;二十二朋黨惡人;二十三疏遠賢畫;二十四醉臥覺時,身體如疾病;二十五醉便吐逆,若出惡露,妻子憎其所狀;二十六醉便意欲前蕩,象狼亦所不避;二十七醉便不敬明經賢者,不敬道士,不敬沙門;二十八醉便婬佚,無所畏避;二十九醉便如狂人,人見之皆走;三十醉便如死人,復無所知識;三十一醉或得皰面,或得酒病,正萎黃熱;三十二天龍鬼神,皆以酒為惡;三十三親厚知識日遠之;三十四醉便蹲踞,而視長吏;三十五壽盡之後,當入泰山地獄,常以銷銅入口,焦腹中,過下去;如是求生難得,求死亦難得,千萬歲也;三十六從地獄中出,來生為人,常愚癡,無所知識。今見有人愚癡,無所知識者,皆由故世宿命,喜嗜酒之所致也。如是分明?酒亦可慎!《分別善惡所起經》

◎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嘗酒。《沙彌尼戒經》

◎自今已去,以我為師者,雖乃至草頭之滴酒,不得入口。

 

第九節 調和四大

◎佛言比丘,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飲食易消,而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久為。《七處三昧經》

◎諸比丘,常洒掃室內。室內若有臭氣,塗香泥;若猶臭時,室之四隅,懸香!《四分律》

◎世尊告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病癒,三者除去塵垢,四者身體輕便,五得肥白。《增一阿含經》

◎朝夕漱口,漱口有法,以水著口,三度回轉,是名淨口法。《十誦律》

◎口中臭者,可嚼楊枝。嚼楊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風,(四)防熱病,(五)除痰癮。嚼已,以水洗,棄之。《同上》

◎佛告諸弟子曰:諸弟子!頭髮長,爪長,衣裳垢,不知時直,多論者;名比丘五毀辱法。《僧祇律》

◎一切道俗七眾等,用水須漉之而飲用!灑水已,審言之,能得見掌中之細紋,而後用之。《同上》

◎經宿之水,若細觀,恐見生細蟲,故非漉治,勿飲用。《正法念處經》

◎人為食太過時,身重生懈怠,於現世與來世失大利,睡眠自受苦,又惱他人,又迷悶難寐,故應時籌量食物。《尼乾子經》

◎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調。使心壅塞,坐臥無安。又減少食,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增一阿含經》

◎於一切地,猥為大小者,五百身墮拔波地獄。二十小劫之間,含抱大小便處,臭穢之地。《優波祇王經》

◎不得於眾人前,洟唾著地。若欲洟睡,於隱處作,勿使人惡賤。《毗尼母經》

◎造廁,不得設於東,必設於北,而風道開於南與西東。往使者,不得默而入廁,應彈指,然後入。若內有人,逆彈指而應之。《僧祇律》

◎若欲睡於地者,置唾壺於一處,底入以沙,或灰疆石;作於此中。壺中之唾,常數數棄之,勿令生臭穢。以清水洗淨,覆乾而後可再用。《同上》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臥,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醫經》

◎人身由四大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風也。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俱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生。《五王經》

◎有眾生得病,為無服醫藥,及無看病人而死者,曰橫死。次為王法所殺者,曰橫死。次為耽於遊獵,放逸,淫事,飲酒等無度之所害者,曰橫死。次為水所溺者,曰橫死。次為火所燒者,曰橫死。次入獅子虎豹等惡獸中被害者,曰橫死。次因於飢渴而死者,曰橫死。次被厭禱毒藥等所害者,曰橫死。次投巖而死者,曰橫死。《藥師如來本願經》

◎眾生橫死有九因。一者食不可食物時,二者飲食非量時,三者不知冬夏,至他國不知風俗,食不消時;四者時前食未消重食,且不服藥時;五者大小便來,不為之時;六者不守五戒時,七者親近惡人時,八者入冥山里,或至有爭場所時,九者應避場所所不避時。若避此九因緣,有兩福,一者長壽,二者長壽故聞正教而行之。《九橫經》

◎病人,若九法成就,必當橫死;一者雖知無益之食而食之,二者不知籌量,三者內食未消而食,四者食未消而嶇吐出,五者已消應出而強持,六者食不隨病,七者隨病食而不籌量,八者要心懈怠,九者無智慧,是也。《僧祇律》

【書籍目錄】
第1頁:序篇 第2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一章 信仰
第3頁:第一篇 歸依 第二章 念佛 第4頁:第一篇 歸依 第三章 懺悔
第5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一章 修善破惡 第6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二章 自利
第7頁:第二篇 修善破惡 第三章 利他 第8頁:第四章 三寶 第一節 佛寶
第9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一章 宇宙萬有 第10頁:第三篇 因果 第二章 眾生
第11頁:第三篇 因果 第三章 佛陀 第12頁:附錄一 亞洲民族的精神遺產
第13頁:附錄二 我們急切需要一部彿教聖經—《三藏精要》 第14頁:佛教聖經—《三藏精要》起源及偉大的特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