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跟南懷瑾大師學佛悟道——實踐篇 胡衛紅

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胡衛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並不那么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於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

  經典回放

  選自《道德經》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德母。

  【譯文】拋棄世間分辨美醜好壞的知識,就無憂無慮。贊美和批評的聲音,相距又有多遠呢?美好和醜陋的形象,相差又有多少呢?因為批評和醜陋是大家害怕的,自己也不敢不怕。這種風氣由來已久,遠沒到盡頭。眾人都熙熙攘攘,好像趕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好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的心卻像一汪清泉,沒有一絲波瀾。混混沌沌的,就像還不會發出笑聲的嬰兒。疲倦慵懶的樣子,好像找不到歸宿。眾人都了不起,而我卻獨處了隅,像被世界遺忘了一樣。我真是一顆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很聰明,只有我迷迷糊糊;俗人都口齒伶利,只有我默默無語。眾人都有作為,只有我平庸無能。我唯獨勝過別人的,就是珍愛“道”。

  大師釋疑

  唯之與阿:有本解“唯”為贊美,“阿”為呵斥。亦有本說“唯”是恭敬地答應,“阿”是怠慢地答應。

  美之與惡:美,一本作善,惡作醜解。即美醜、善惡。

  荒兮:廣漠、遙遠的樣子。

  未央:未盡、未完。

  沌沌兮:混沌,不清楚。

  孩:同“咳”,形容嬰兒的笑聲。

  傫傫兮:疲倦慵懶的樣子。

  有餘:南大師解為“認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

  有以:有用、有作為,有本領。

  德母:德之母,即“道”。

  學道一得:做一個自然人

  “絕學無憂”一語,有些版本放在《道德經》第十九章之末,南大師采用的版本放在此章,即第二十章之首,似乎更合理。

  對 “絕學”二字,有人解為放棄學習,亦有人解為棄絕仁義聖智之學。南大師認為,“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著,人生只憑自然”。他說:“古人有言:‘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就是說真理只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未進入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 ‘絕學’這個觀念了。後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愛看書、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鑽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可是一認為自己是知識分於,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讀曆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曆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

  筆者認為,“絕學”二字,並不是放棄學習的意思,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學習,怎么可能放棄呢?南大師的解釋倒是比較貼切,更進一步說,就是放棄世間那些分辨好壞、美醜、榮辱、尊卑、貧富、善惡等等觀念,做一個自然人,用一顆自由的心去感受世界,親近自然,享受本真的快樂。這有點類似於佛家的去妄念、去我執。

  如佛家雲,世間一切如夢幻泡影,好壞美醜等等都虛無不實。南大師說“真理只有一個”,實際上連一個都沒有,或者說個個都是真理,就是我們那顆拋掉好壞美醜等世俗觀念之後的本心。但是這些觀念很難拋掉,它們原是寄居在心上的雜草,卻像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一樣,幾乎把我們的心都控制了。修道的目的,就是要鏟除這些雜草,驅逐這些亂民,使自己重新成為心靈的主人。這就是“絕學無憂”。

  如何修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章傳授了修道的方法。後來的道士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修煉氣功的方法,也是修煉之一法。但他們需要躲到深山老林,躲到道觀靜室中去修,甚至還要“閉關”修煉,境界就不高了。如果他們還抱著修煉成仙的念頭,境界更低,跟世俗之人追求功名富貴沒有兩樣。如果他們還運用“采補”、“煉丹”等等方法,這就走上了邪路,跟世俗之人偷盜搶劫沒有差別。

  老子的修道方法,無處不可以修。就像一顆生命力極強的種子,找到任何一個有水土的地方,都能萌發嫩芽,開出小花。通過對後世學術思想的觀察,老子的道實際上剛問世就已經失傳。因為自莊子之後的所謂道家學派,早已偏離了老子的道。

  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這跟中國人做學問的習慣有關,學者們往往有一個牢固的觀念:這是對的,那是錯的;只能如此,不能如彼。學者們之間多的是爭論,少的是交流,很難彼此之間互取所長。但自然的滲透還是有的,卻沒有主動的融合。而這種習慣的養成,又跟政治經濟制度有關。中國古代的學者比較難以靠學術本身維生,除非他依附某種政治勢力。莊子不願意依附,所以他一輩子這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學者們為了“競爭上崗”,當然會自覺不自覺地批評其他學說而維護本門學說。在老子、孔子時代,這種競爭應該說還是比較有紳士風度的,到了後世,學者們的某些競爭手段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西方的學術發展之路應該說優於東方。例如古希臘時期,智者葉文諾開講座,收費五個銀幣,他憑這項收入來源,即可過上富裕的生活。而孔子授徒,收費不過十條幹肉而已。一輩子教了三千多個徒弟,生活還很拮據。西方學者無須依賴政治勢力即可生存,所以其學說始終獨立於政治之外。在學術交流方面心態也平和多了。因為這種差別,中國儒家、法家、墨家、縱橫家等等,幾乎都是針對統治者設計的產品,而西方學說卻較多地關注平民生活。

  老子的道學也以關注平民生活為主,他想把每一個人都變成自然人,自由自在地生活,而把統治者變成一個不要多管閑事的聖人,像木頭人一樣坐在那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不過心裏明白而已。偶爾也會發發言,依從民意,點到為止而已。這種設計肯定不對統治者的口味,無人訂購是肯定的。其中某些附件也曾被後世帝王使用,但老子的本意肯定不願這樣拆零出售。

  對於普通人來說,修學老子的道學,把自己變成一個自然人,或者說“真人”,倒是擺脫煩惱的絕好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大家都是“假人”,腦袋裏裝著一些虛假的觀念,用虛假的面目走到世人面前,采用一些虛假的手段,追求一些虛假的目標,享受某些虛假的快樂。修道的目的就是去假存真,使自己不受虛假的世俗觀念困撓,“人之所畏”,我獨不畏。別人都說吃海鮮好,我要看看它對不對我的口味和腸胃;別人都說當官發財好,我要看看它對不對我的性格和脾氣;別人都說清茶淡飯太寒酸,我喜歡就天天品嘗;別人都爭先恐後發表高見,我默默無語獨悟真如;別人都聰明伶利自逞其能,我少一點雜念,留一份閑情,看花開花落;別人都欲波翻滾苦求俗樂,我一心清淨,與道同體,如千古深潭,清澈明亮而微波不興……

  到了這種“去假存真”的境界,那么,即使靜居獨處,也不會感到孤獨;即使身處鬧市,也不會被紅塵擾亂了視線;即使在眾說紛紜的場合,也不會被他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就像一滴淨水,到哪裏都不會失去水的本性。即使偶為雜質所侵,也可以隨時蒸發,複歸於一滴淨水。老子說,“上善若水”,能如水一樣無為無不為,無可無不可,無求無不求,無往無不往,又能保持自身的純淨本性,也就近乎道了!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一枝一葉皆可悟道 第2頁:目錄
第3頁:聽大師說儒 第4頁:學做大人
第5頁:給自己量身定位 第6頁:單純就是天才
第7頁:勿自欺欺人 第8頁:人身難得要珍惜
第9頁:修身齊家的五大障礙 第10頁:從齊家開始修煉影響力
第11頁:順從民意,引導人心 第12頁:多行善事即是真學問
第13頁:決定成敗的第一大要點 第14頁:忠誠勝於能力
第15頁:以財發身,勿以身發財 第16頁:透過“義”字見大利
第17頁:領導的威儀與威德 第18頁:什么是婦人之仁
第19頁:政治經濟不分家 第20頁:小勇大勇都重要
第21頁:慎防樂極生悲 第22頁:愛財好色並非壞事
第23頁:如何避免小人之禍 第24頁:忠誠的前提
第25頁:佛法只是一顆真心 第26頁:“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第27頁:佛是無事的凡人 第28頁:學佛的第一步
第29頁:一切皆幻誰來修行 第30頁:如何才能開悟
第31頁:不移一步到西方 第32頁:不厭生死,不愛涅槃
第33頁:信為道源功德母 第34頁:愛是煩惱,還是要愛
第35頁:學道的二種障礙 第36頁: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第37頁: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第38頁:如何快速成佛
第39頁:吃飯穿衣也是修行 第40頁: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41頁:我眼本明,因師故瞎 第42頁:學佛當從敬佛始
第43頁:佛的般若智慧 第44頁:生命的沉潛與騰飛
第45頁:心量決定能量 第46頁:莫學小鳥笑大鵬
第47頁:莊子推崇的境界 第48頁:大而無當不如小而有用
第49頁:低調做人的哲學 第50頁:得意之時當思退步
第51頁:功成而不居 第52頁:無事莫找事
第53頁:鮮靈活潑即是道 第54頁:做官莫作怪
第55頁:專用聰明,大事不成 第56頁:一身榮辱自心知
第57頁:留一點閑心,看花開花落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許賢文 发表于 2012-8-26 0:05:36
佛.道. 儒.歸根佛經.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