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五十集

[日期:2016-05-28]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今天我們是《楞嚴經》卷五,上次講到彌勒菩薩的唯識觀,心意識,那麼這個在佛學裡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佛學的系統,唯識 學也叫法相學,法相就是由心意識的現象的正思維觀察分析而到達身心,然後解脫身心而到達心物一元、法界同體這麼一個次序。所以真正唯識法相學研究起來就同 它的本身範圍所謂六經十一論,有許多人窮畢生的精力也很難搞透徹。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所有的佛學不管你怎麼說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求證,求證解脫身 心,就是找出生命的本來,歸還到本來的生命,是這麼一個目的。不是光講學理。

那麼我們如果要瞭解這一方面,尤其是心意識的修證方法,那同以 前所講的這些修證方法有個迥然不同的地方,不同在哪裡呢?唯識法相學同般若一樣,純粹要用智慧的觀察,不是光從一種方法做功夫入手的,要真從智慧觀察入 手,換句話說唯識法相學它的重點也正是在觀心法門。它的重點觀心,有唯識所謂大綱: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個大綱。當然諸位要詳細研究,要研究八識 規矩頌,玄奘法師著的開始,最好不要看今人的註解,看比較前輩的註解靠得住一點,現在人的註解有時候對於學術沒有很下深的功夫,有時候容易犯了錯誤。

這 個所謂五法就是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叫五法。那麼絕不是念一個咒子,打一個手印,或者是做一個氣功啊,不是這些了,那些都是心意識自己認為這是法 就是法了,這個要智慧的觀察。名就是宇宙間一切的事物,內在同心意識開始外在以及宇宙萬有現象,不管是實質的或者抽像的,屬於我們心意識能夠想到的,一切 現象都有名稱,名也代表名稱,也代表觀念,也代表影像。一切宇宙間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有名,有名稱有觀念有影像,有了名稱觀念影像,譬如虛空,我們提到虛空 我們思想上就有個虛空的影像有這個觀念,就是象,像就是現象,現象有實質的,有看不見的抽像的,這些都是名相。宇宙萬有的名相都由於人們的我們大家心意識 的分別、觀察、思想來的,妄想來的,所以叫分別心。譬如五色,譬如是非,譬如善惡等等一切皆由分別來的,分別等等都是相對性的,都是靠不住的,不是絕對 的。我們人類的思想學問一切等等的應用都是分別心在用,不分別不起一切分別那個神而明之,所謂智於神明這個境界就是正智,所謂正智是如如不動,諸法本體也 是如如不動的,這是五法的大概。

三自性:這是唯識的綱要,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宇宙萬有一切心意識的作用都依他而起,所謂境風 吹識浪,外境界的引發,心意識就有這個影像。那麼這也並不是說一切唯物,心和物兩同等的重要。等於說我們借用老子的話,老子說過一句話,人不見可欲,其心 不亂。人沒有見過特別好的東西,心裡並不貪求,如果這個人心裡頭沒有事,一個很純潔的鄉下人,到了都市裡眼花繚亂,久了之後習慣都市的繁華的生活,他就形 成了習慣,那麼就要追求物質,追求名利等等,這些心理是依他而起,

外界的引發,外界引發了以後了生起這個心理,就遍計所執。普遍的,計就是 計較,心理就有分別的計較心了,買一個東西呀,他的比我的好,我的不如他,想辦法賺錢再超過他,或者買來和他一樣,就會計較起來。人我、是非、名利等等的 發生計較,久而久之這個心裡的力量形成了,自己抓得很牢,成見,主觀就形成了遍計所執。普通佛學就叫你放下,不要執著,執著就是遍計所執,觀念抓得很牢, 主觀的成見。所謂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等於說名剛才講的五法、相分別來的,都是凡夫的境界。

如果我們不依他起,此心保持永遠的純淨清白,那麼再不會遍計所執,我們這個心本來是圓明清淨,圓成實性,本來是圓滿的,本來是成就的,聖凡不二,聖人凡夫都一樣,本來此心是乾淨的。

如 果心不能成佛、不乾淨,是後天的染污來的。即使不染污功名富貴,染污了貪圖佛法,修行、功德、神通、光明,稀奇古怪的,這些觀念染污上,一樣把自己的心境 的清明圓成實破壞了,所以這個三自性是這個道理,並不是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心理狀態歸納起來這三種根本自己的心理的作用,它的性質是這樣的,

依 他起性有依他起的作用,譬如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大家如果沒有研究過佛學,心理這些觀念都沒有,反是聽聽經聽糟了,依他起性,上面塗了那麼多觀念,那依他起 不曉得幾時去掉啊,然後,噢,都是分別心來了,所以很多人修行就要去分別心。然後覺得哎呀我坐在這裡現在很清淨啊,這個清淨,我知道「清淨」又是分別了, 那麼把這個分別怎麼去了呢?它永遠跟你倆不分別,它跟你倆清淨得很,就是遍計所執,都是塗上去的,所以此心不能純淨,所以三性的道理,這是同五法的關係。

那 麼五法、三自性怎麼來呢?是由這個心意識變出來的。那麼心意識我們普通講心,心在哪裡?我們肉體裡頭是心臟,腦子裡頭是神經,你把這個人活著解剖了也找不 出來一個心啊,心在哪裡?在內?身體以內沒有心啊,在身體以外也沒有,《楞嚴經》就是討論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心,他就再加詳細的分析,眼耳鼻舌身,我們剛 才介紹了五法三自性。

現在介紹八識,八個識。識的差別在哪裡呢?

識的意思:分別謂之識,叫做識,不分別謂之智,般若智慧的智。所以我們這個思想都是意識分別來的,不管你神通、智慧、各種學問都是你的意識分別來的,都由這個妄想意識分別心所生的,分別就是妄想。

那個正智呢?不分別來的。所以講分別即是識,意識作用,不分別是智。不分別的智哪裡來?智有沒有思想?有啊,我們可以引用儒家《中庸》上的話,「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要思想不要起分別心自然而然,所謂無師智、自然智,不經過教導一切是清楚的,這個是正智的境界。

所 以我們現在凡夫沒有返本還源以前,凡夫這個名稱就是平凡的人,一般人,用現在觀念話講就是普通人,一般普通人,在古文叫做凡夫,平凡的一般人。這個夫不一 定單指男性啊,男女老幼都在內,再擴大凡夫觀念不一定指人,一切眾生,沒有成佛以前都稱為凡夫。這個凡夫的心理起的作用,前面第六個中心的是意識,我們分 別思想的這個是意識。意識的前面還有五個先鋒,五個尖兵,先頭部隊五個部門的經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面的五個識,意識的前面這五個識。

譬 如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一方面聽一個人在講話,身體有沒有感覺呢?坐在這裡,這個空氣的好壞,椅子同環境的對不對,都有感覺,這個意識在思想,這句話我 懂了沒有?對了沒有?這是意識的作用。身體的感覺身識的作用,那麼眼睛還看到黑板是眼識的作用;耳朵聽到聲音,耳識的作用;鼻子在呼吸還有感受的作用,鼻 識的作用;舌識呢?當然現在沒有太注意它,注意它曉得自己裡頭在流口水,舌識的作用。前面五個識比較偏重於感官的狀況,偏重於感官,所以眼睛一看外面東 西,眼識一接觸了以後,馬上告訴第六意識就起分別,這是前面這個人的頭髮,這個人的頭髮有沒有白一點?你們大家坐在後面看前面,眼識接觸了告訴了意識,意 識起分別。一個聲音聽見也是這樣,耳識接觸了就告訴了意識,意識起分別作用。所以前面前五識等於手的五個指頭,都同第六意識有聯帶,

第六意 識很重要,善於分別一切,它能分別一切,我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慢善惡的行為,是非觀念、美醜、好壞都是第六意識在作怪,這個意識很重要。即使我們今天念 佛,學佛思想對不對,自己覺得做功夫對不對了,這個佛學瞭解多少?也是意識作用。你把三藏十二部的佛經都背得來,倒背如流,講得天花亂墜還是意識的作用, 意識不是道,不是心的體。你乃至說我坐在這裡,心念一動就放光、有神通,還是意識作用。一切神通還是離不開分別妄想作用,道所以不是分別,它不是意識分 別,那是正智的境界,那個漏盡通,要一切無漏圓明清淨,那是正智的境界,那是第六通不是普通的五通。第六意識當然又分好幾面,我們清醒的時候我們能夠思想 能夠感覺,乃至一個人沒有死亡的時候,這是第六意識,這叫做明瞭意識,明白,明明瞭了分別,由前五識的接觸一切環境到達意識。那麼這個意識它是很高明的。

所 以一切人、凡夫的一切成就都是意識來的。我們普通講這個人意志強不強,意志也就是第六意識。譬如我們文學形容一個人意氣飛揚,也就是第六意識作用。意氣飛 揚,我們常常講這個人很得意就是歡喜,這個人很失意就是灰心,都是這個意識作用,乃至你打坐入定清淨也是意識作用。那麼這個明瞭意識不起作用,睡著做夢也 是意識的作用,做夢還是意識的功用,那個作夢叫做獨影意識,也叫做獨頭意識,意識的反面。我們從外國西方文化來的心理學上所謂講潛意識、下意識,乃至現代 人喜歡研究神秘學的靈感、第六感,管你第六、第七、第八還都是意識範圍。所謂靈感,乃至哲學上所講直覺,好像接近於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個直覺的作用還是 第六意識,這個作用都屬於獨影意識,我們做夢也叫做獨頭意識。什麼叫獨頭獨影?它不靠前五識的幫忙,夢中它會看也會聽,也會吃東西,也會有感覺,所以夢中 也會哭也會笑,這是獨影意識作用,這個獨影意識作用是意識的另外一面,西洋心理學最高講到這裡,下意識、潛意識都是它。這個作用功能也很偉大。

你不要看夢,夢的功能也很大。夢有好幾種,歸納起來,如果詳細講的夢就很多了,簡單的歸納夢有:

想夢:想一個東西想瘋了,影像留下,夜裡會做夢,所謂我們中國人講,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想夢。

思 夢:思和想不同,相思病的夢那是思夢,想是粗的,思很細。我們思想還在看書還在做事,可是等於我們欠了人家的錢,明天四點鐘,支票的錢不曉得在哪裡,現在 儘管是《楞嚴經》,其實明天還是那個鈔票經,不曉得怎麼辦?這個是思。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翻滋味在心頭,那個是思。那個滋味真難受,實在找不出 來,可是呢?茶裡也是它,飯裡也是它、到處都是它,這個思會構成夢。

病夢:那就很多,譬如發炎了,內部或上部發炎夢到火燒,當然有人說火燒 會發財啊。濕氣重了,夢見火淹,有人還說水淹了會發財,這都意識自己加以解釋,所以圓夢的書啊,隨便由你。就是《楞嚴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 現,你愛怎麼解釋都可以,所以你們就可以去圓夢了,懂了這個道理,也可以做這個生意。那麼病夢很多,譬如風濕重,或者飲食不能消化,夜裡夢見被鬼壓著了, 或者人家追我跑不動了,越跑得快越跑不動了,嚇死人了,各種各樣的病夢很多。乃至嚴重的病夢,會到達夢遊症,夢遊症很好玩的,自己不知道,他可以睡著了起 來做事,他可以做一桌飯,做了滿鍋飯做一桌菜,然後搞完了,廚房收拾了,進去睡覺,第二天起來,怎麼搞的?擺了一桌,這是自己夢遊症。這個離魂症也屬於這 個範圍,身體在這裡靈魂出竅了,另外到別的地方,那個靈魂是個活的靈魂是獨影境兼那個帶質境的作用,就變成離魂了。

那麼古代離魂症很怪的 了,在唐人的小說,我們曉得中國文學很有名有一篇小說叫倩女離魂。倩女是個人名,叫小倩,這個名字很美。表兄妹講戀愛,古代啊,很困難,那麼這個表妹最後 靈魂出竅了,跑去和表哥倆結婚了。結婚了好多年,家裡也看到表妹來了。最後過了很多年回娘家了,事情也過去了,一回來娘家嚇住了,怎麼搞的?這個女兒躺在 床上病了那麼多年,身體還在這裡,就是沒有斷氣,這不是跟我倆結婚了?結果她自己向房間一走,看到屍體,兩個才合攏來,床上的又起來。這個是離魂症,當然 這種病的人很少,如果得這種病也不錯,免得生活的煩惱,不要吃飯也好,不過也要吃了,這個也要吃飯,也要喝。道理在哪裡?習氣,遍計所執的作用。

所 以人有時候並不一定餓死了,餓並不一定會死,就是這個「遍」字,覺得我沒有吃非餓死不可,我要餓死了我要餓死了,那就死了,是真的,心的作用,心意識就是 這樣嚴重。所以你心意識覺得有鬼了;我給鬼迷掉了;我啊,有一個人畫符把我迷住了,自己越來越像,一看後面也不對,這裡也不對,哪裡都不對,這是心意識的 作用。有時候走夜路看到鬼,根本沒有鬼,那是帶質境,你意識覺得有個鬼,看到影子,喲那裡有個鬼,看都不敢看,那鬼就來了,你是鬼我也要摸一把,你摸摸 看,結果摸到是茶杯不是鬼,那個都是帶質境的心意識的心理作用,現在講獨影意識夢的部分有病夢。

那麼這個獨影意識夢境呢?意識還通過去未 來,心能知過去未來。有同學說老師真怪呀,我昨天開會這個人跟我倆談話,我忽然覺得這個人跟我講這個話,這個人、這件事情我好像經歷過,一想啊,前幾天做 夢夢到,就是他跟我講這個話,我說是有這樣。夢境,這個叫做什麼呢?所以心能知過去能知未來,能知未來的夢這個很少,曾經的夢過去生前世的影像帶來的更 多,所以有時候夢中看到某一個人根本不認識,和你倆吵架跟你倆親近,大家都有這個夢,你們諸位不必說,都有,任何人都有這個經驗,或者同性啊異性啊,這個 人以前從來不認識,就有這麼一個怪事。前生的事,影像帶來,曾經,哪一生不一定。所以因果報應人生的遭遇都是這個作用,這個第四種,有曾經經過的在夢中出 現,不過是片斷、片斷不會連續起來,連續起來這個人就有了定力,就叫神通了,就有宿命通。曉得自己前生做了些什麼事,前生是男的呀,我做過他的媽媽,譬如 大家我們全堂的人,彼此都有,誰做過誰的父母,誰做過誰的兄弟姐妹,誰做過誰的狗,吃過他的牛肉,都不知道,因為沒有這個定力,有定力的人他阿賴耶識這個 功能就起來,所以有宿命通,也就是這個作用。

那麼夢還有第五種呢,能知未來。所以有一種佛法的修法叫修夢成就,專門的修法,不過不大輕易 教,因為教了怕有些人功夫不到容易變成血壓高,一切的事情明天的事啊,做夢先把它知道了,明年的事啊未來的事夢中會知道,這種修法叫夢成就的修法,一種, 也是第六意識對應的這個功能。所以第六意識很嚴重一個意識,它也能通過去乃至未來。

那麼我們要問了,第六意識,人睡眠了有沒有?不做夢有沒 有?睡眠還是第六意識的境界,還有關係,也是第六意識一種狀態一種現象,所以睡眠、悶絕,昏過去暈過去,或者受了麻醉藥麻醉過去,你說這個時候我沒有思 想,應該是沒有第六意識,不然,那個還是第六意識有聯帶的關係的境界,睡眠悶絕。

所以說修道呢?得無想定,無想天,升無想天得無想定修到, 乃至證得漏盡涅磐這個境界,滅盡定這個境界,同意識還是有關聯,還是靠意識來修的,意識到了不起分別得正智的境界才能達到滅盡定,滅除一切根本習氣的煩 惱。至於做功夫修到無想定沒有思想,非非想定等等,還是意識的作用。所以真講佛法修證的理論,尤其講修密宗的什麼,你不把唯識搞通是不准學密宗的,你一學 就錯了。是魔境界是佛境界?是神通是妄想?你自己都搞不清楚,必須要把整個的修行的過程統統搞清楚。所以第六意識就很嚴重了。這個第六意識介紹起來還太 多。

我們上次提到過無著菩薩作的記錄,彌勒菩薩親口說的經典《瑜伽師地論》,這一部經典很難看懂。玄奘法師翻譯的文字就夠你麻煩了,再加上 這個意密,它這個分析的細密,現在講那是絕對的科學,他的思想系統關聯組織得非常嚴密,一點不能馬虎,我們講其他的學問可以馬虎,差不多尤其我們自己中國 人的個性,醬油和醋兩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學唯識絕對不准差不多,醬油就是醬油,醋就是醋,你說醬油裡頭倒了一點醋,那個叫做醋醬油,不叫做醬油,不 能馬虎,它就有那麼詳細的分析。所以彌勒菩薩講瑜伽就是相應,做功夫和心理佛法求證對不對。師:修持者不是講理論,禪定瑜伽來修持求證的人。地:一層一層 的次序,《瑜伽師地論》這部經典。所以他由凡夫,由欲界由地獄由人道,人道的下三道,畜生、地獄、惡鬼上至阿修羅魔,天,乃至欲界、色界、無色界,乃至聲 聞乘的羅漢到菩薩,一共做功夫的次序分了十七地,十七個部分講得很清楚,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包含在第六意識以內。修行到色界裡 頭,色界很高了,色界的最高層天。

譬如我們講天,太陽月亮這個系統,如果拿天文來講或者拿宗教的天體來講,這都屬於欲界裡頭,所謂欲界裡頭 是這個中間的生命不管是動物、植物、礦物都由陰陽男女兩性的作用,有欲有飲食男女之欲,這個叫欲界。五欲,五欲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我們人與人之間看這個 漂亮不漂亮,譬如給你作媒吧,喜歡不喜歡?來相親,相得很喜歡,色。講話更好聽,聲。氣味對不對,這個就是香,色聲香味觸都有。那麼講特點的佛經也給你講 得很清楚了,笑、視、交、抱、觸。兩個人相見相對一笑,彼此眼睛啊你看我我看你,真正的她臨起秋波那一轉啊,就是視,這一視就不得了,就掛上鉤了,剪不斷 理還亂,這個笑視交抱觸,五欲境界。欲界的生命,乃至日月系統,超過日月。

譬如我們講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欲界的中心天,現在這個天主就是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媽媽,生了釋迦牟尼佛以後,就超生了,變男生三十三天的天主,那變男生了,這個欲界。超過了欲界是色界,色界的眾生沒有欲,但是色界 的眾生有沒有會生孩子啊?有,所以我們這裡同學們研究叫他統計下來三界天人表,你看天人的婚姻同我們都不同,欲界的生人生東西都從下部生的,到了欲界的上 層色界,生命不是太太們生的,男人生的,從肩膀上生,頭上裂開了。所以欲界笑視交抱觸,到了色界還有性的關係嗎?有,已經不像欲界這樣粗漏了,很細膩了, 很細膩,兩性之間兩個眼睛一對望,同魚一樣,魚的交和啊,兩個魚在水裡不動了,眼睛對眼睛看了半天不動了,那就是快要懷孕了,就是那個道理,色界天就是這 樣,氣交,不是精交。氣就交合了,交合了男人就懷胎了,不是十個月,也不同,時間沒有我們那麼長,不過也許比我們長,因為天人跟我們的時間是相對的。我們 的月球的一天就是我們的一月,就是這樣一個情形,時間都是相對的,到了無色界連這個都沒有了。色界都是光,所以色界的有頂天是大自在天,叫做有頂天,到了 頂,有光色有形象,過此以外上層就是無色界,無聲無臭無顏色無形象,那個是無色界。

那麼這個無色界的天人就很難講了,沒有形象了,色界還有 光。所以色界天的天主啊,就是大梵天。像這些等等,我們不要忘記了,我現在介紹的是第六意識境界啊,所以我們講了半天三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得出 來嗎?你跳跳看?你跳出欲界都跳不出來。你始終被飲食、男女牽制著在那裡,跳出了欲界,色界你更跳不出來啊,被光的網網住在那裡,神光,說萬里神光頂後 相,那你還沒是跳出來色界。但是要注意喲,所以真講佛法,以華嚴以梵網經,以一切大乘經典,成佛,真正成佛是在色界天成佛,報身佛,都在色界中,欲界可以 說都是化身佛。這個中間詳細的研究。

整個的佛法的系統要研究《瑜伽師地論》,意識地裡頭的,這就是意,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暫時只介紹到這 裡,都很多。所以升天上升天堂下墮地獄就是意識在造業,善業也是它造,惡業也是它造,不善不惡業也是它在造,意識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這個意識很難瞭解它 啊,我們不要認為自己……。我們中國有句話,這個人真有意識,就是這個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很難理解。

這個意識的後面有個根根叫第七識,就叫 末那識,翻音。這個識呢?普通我們講它叫做俱生我執,三界裡頭的眾生一有生命就有我,做不到無我。我們大家學佛的人說無我、無我,那是理論的。我絕對無 我,這句話你看我不我啊?當然是我啊。說我很客觀,你看他主觀不主觀?絕對主觀嘛,因為是你的客觀不是我的客觀。所以真正無我無主觀做不到,除了證道的 人。所以這個生命一來,就有個我相,所以我慢,我慢好聽一點是自尊心,自尊心就是我慢,我了不起,所以現在人很喜歡講這個要尊重他的自尊心。自尊心就是說 不要碰他的我慢,你碰他的我慢他就慢掉你,人的這個我慢都碰不得的,最差勁的人也覺得自己了不起,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看到學校,你看幼稚園裡看到,功課不 好的小孩子看那個功課好的小孩子,這有什麼了不起,我才不在乎呢!他心理也覺得功課不及他,可是他那個我慢一定有,那有什麼了不起?他不過多比我幾分而已 嘛,就是這樣,人的我慢。我癡我見,主觀成見很重的,與生命俱來的,這個不用意識去分別思想它,每一個人天生都有。

你看學佛修道的人,信宗 教的人,據我的經驗,我的經驗不一定對,我說不對是客氣話了,還是我慢了。那麼據我的經驗凡是學宗教的人啊,我慢特別重,我見還特別深,本來還蠻客氣,因 為學了宗教以後,呵,你們這些外道,我的才對,一看大家都不對,都不夠標準。那麼你夠不夠呢?他沒有考慮,因為我慢,我皈依了佛法,我信了上帝當然對的 呀,他的我慢加重了,這個道理就是我癡,越來越笨,沉迷不知道,沒有智慧,我癡我見。所以信了宗教我的主觀更嚴重了,一信了,這個地方不行啊,這位同學 啊,女同學,她信佛她頭髮都燙的,還擦口紅,那怎麼叫信佛?那個口紅跟頭髮同佛法有什麼關係呀?可是他有我見哪,沒有辦法。所以你們注意,佛法一切解脫。 本來叫你把遍計所執拿下,結果學了東西以後是遍計所執更加重了,這不是我癡嗎?我慢、我見、我癡、我疑,人對別人不相信,那麼人能夠相信自己嗎?對自己也 信不過。人很可憐的,對自己信不過啊,所以常常喜歡算命看相。年紀大了,你看看我這個壽命還有多久啊?這個何必問算命先生啊?可見對自己信不過。你看看我 將來命運運氣怎麼樣?明年運氣怎麼樣你問明年嘛,你問他幹嘛?他也不是上帝,上帝管你明年也沒有辦法,這就是人的愚癡,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個不是分別意識 來的,自然的天生帶來的,這個就是第七識的作用。第七識是意的根,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是第七識發出來的,意的根。

所以我常常說這樣大家還不容易懂,去看看《西遊記》,孫悟空就是第六意識,沙僧沙悟淨叫做晦氣臉,一臉晦氣污的,一臉晦氣相,很老實專門挑行李的,孫悟空告訴他,大師兄講的對;豬八戒給他講,你不要聽他的聽我的,也對,他就是這麼一個東西,所以孫悟空很厲害,第六識。

這 個後面整個有個第八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翻譯音,就是含藏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種子,包含時間、空間,包括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是這個心體這個唯心的作用,阿 賴耶識它的功能是異熟等流,這個很難解釋了,異熟、等流的作用它包含,所以我們這個人的生命前生今生來生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就是這個功能,這個心的第六意 識的最後的老闆。

怎麼瞭解阿賴耶識呢?很難辦啊,譬如最近我們發現有這個事情,報紙上看到的,有一天好像我們這裡報紙上也登了,大陸上共產 黨那裡發現一個青年,小孩子五歲考取了大學,天才兒童。我們這裡報紙上也登過有一個五歲的孩子,在南部吧,會看報紙會讀書,很聰明,很多了。還有些人天生 下來有天才,這個不是第六意識作用,也不是第七識,阿賴耶識的種子帶來的,帶來異熟的果報,三世的因果。譬如我們人,個人有個人的脾氣個性,現在講個性, 每一個人個性不同,乃至親兄弟親姐妹,乃至欒生的兄弟姐妹兩個個性也不同,脾氣不同,這個就是說每個人自己阿賴耶識帶來的種性不同,過去的種子變成現在的 現象、行為,所謂種子生現行起現行,現行現在我們的習慣讀的書啊,一切的習慣好壞的累積起來變成來生的種性,現行生種子,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包括無數的 時間,無限的空間,這個是第八阿賴耶識功能的作用,研究起來很多了,那麼這個分別整個是心的作用。這八個識的作用,就是心的作用的分類的解釋,使我們去了 解它,所以八識是一個心王,就是這個心,心在做主宰,所以天堂地獄在哪裡?在我們心中。佛與眾生在哪裡?也是我們心造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意識的作 用,這就是八識。

那麼這個八識要怎麼樣修證它呢?《瑜珈師地論》就告訴我們智慧的觀察。所以最嚴重的是觀心的法門,先從觀察自己心理行為, 反省自己心意識觀察的開始,那麼觀察的部分呢?他所謂有尋有伺地,分三地,歸納起來三個原則,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是初步的。換句話說你們談觀心參 禪,這個就是參禪,學密宗這是密宗的道理,大手印的道理就是這個道理,就是這個原理發出來的。有尋有伺,尋伺兩個字拿古代的翻譯,古代初初佛學進入中國的 時候,魏晉南北朝翻譯叫有覺有觀,無覺無觀等等。那麼我們看《心經》,說觀和照,照見五蘊皆空和觀自在菩薩,觀和照在層次上、在心理的反省研究觀察的層次 上是有差別的。那麼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他講的不同,他的名稱不是覺觀就叫尋伺,尋就是心裡思想反照自己一步一步觀心。

所以我們大家 看看現在就可以尋找嘛,我這個思想從哪裡來啊?譬如我們早上一醒了第一個念頭,現在大家有沒有個把握?我們今天做一個猜迷,不是猜迷,猜迷不對,我們來 睹,我們大家寫一個字據寫下去,你明天早晨醒了第一個思想是什麼?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誰都沒有把握。這個思想從哪裡來?今天所有的思想睡著了到哪裡去 了?這個道理,我們不管昨天今天明天,就是現在我們坐在這裡,你看你剛才一聽話的時候,你自己大家回轉來看,多少思想在裡頭,第六意識在裡頭轉?腦裡心裡 頭?連腦連心都在內多少思想多少感覺,這個思想過去了到哪裡去了?下面沒有來,下一秒鐘是怎麼來的思想你也沒有把握,你要追尋這個東西。尋,好像一個獵犬 追一個兔子一樣,尋找。那麼普通的道理呢?佛學就叫大乘道一切的戒定慧,從起心動念處先觀察自己,我們心一動,念一動。這個念頭對不對、善的惡的是的非 的,自己搞得很清楚。

所以很多人講修養的境界,你譬如說功過格,就是古代留下來,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古代也不是佛家的,這是儒家的。現代人 因為沒有學識,根根不知道了,以為這個是自己發明啊或者佛家,不是的,過去儒家理學家以後發明功過格,每一天畫很多的格,有些人用紅黑豆,每一天自己的思 想做了一件什麼事情,認為自己做的有意義對的事情啊,拿一顆紅豆擺在口袋裡;認為今天忽然動「哎呀,他那一件毛衣多好啊,忘記了放在椅子上,等一下下課的 時候我把它拿走了多好呢。」這個念頭是壞念頭,自己一想「哎呀,我怎麼這樣搞?」自己抓一棵黑豆放起來。每一天自己反省自己,今天黑豆子多,今天起心壞心 思多,那麼有些人功過格每天檢查自己,今天做的事,好事做得多好的心思多,就在那個格格裡寫記載下來,嚴格的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像我們過去小的時候讀 書,看到老師們乃至在我們桌子上擺的有功過格,叫做功過格,也不是用到老師管你的,這是中國的讀書,以前的讀書,青年開始自己要求自己,很嚴啊,這是理學 家的辦法。理學家也就是戒律上來的,從起心動念的反省,靠功過格已經靠不住了,一起心動念就有善惡是非,這個就是觀行。

那麼慢慢的,所以唯 識的說法,五重唯識觀(一、遣虛存實識,二、捨濫留純識,三、攝末歸本識,四、隱劣顯勝識,五、遣相證性識)。五重唯識觀,這個就是修行的法門。這個就是 捨濫留純,第二重,把心理的壞的心眼每天反省檢查,就是儒家所講的反省,孔子在《論語》上提到,孔子的學生曾子講的: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反省。那麼這個反 省啊,不止一日三省,起心動念,唸唸要求自己。捨濫留純呢?也就等於理學家講的慢慢自己反觀反省,我們借用理學家兩句名言,人欲勝淨。慢慢反省,一天一天 訓練自己心地專門向好的方向走,人欲勝淨,乾淨、洗乾淨了,人欲勝淨天理流行,所以起心動念都是天理良心,光明正大。光明正大天理良心也是識啊、意識啊, 不過是捨濫留純了。

那麼什麼叫遣虛存實?慢慢妄想分別少,自己心境的清明在躬,借用儒家的話,清清明明,心裡頭天理流行,清明在躬。也就是 我們平常講修養的說,大丈夫的胸襟啊如光風霽月,文學形容一天心境都是天理流行的境界,光明磊落。換一句話我們拿小說上來講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鬼不 驚,鬼來都不怕,我們也可以。光明磊落,光明正大,虛妄妄想不起了,停下來心裡很踏實,心意識完全是純淨。

第三重是攝末歸本識,枝枝節節的雜念妄想不起來了,此心永遠很清淨,假使說念佛是念到一心不亂了,只有一句佛號,沒有其他的雜想亂起了,不是壓下去,自然的。

四、隱劣顯勝識,壞的心思絕不動了,好的境界心境在光明自然中啊,慢慢有些不可思議的殊勝境界就來了,所謂叫做不可思議不是神奇啊,就是不是第六意識能夠想像得到的那個本性的那個面目呈現了,那個境界最殊勝的出來。

五、遣相證性識,最後一切相一切心相、現象皆空,明見自心,見自本性,見自本性以後呢,這個時候才是修道到達了。

剛 才我們解釋了我這個系統,大家聽了系統抓不住啊,五法、三自性、八識剛才講到八識這個範圍,那麼這個系統的修證呢?觀察心地,那你說怎麼做功夫啊,自然有 功夫。如此觀察心地反觀呢?有四加行的功夫,暖、頂、忍、世第一法,自然得暖、得頂,暖頂境界包括生理脫胎換骨,氣脈的變化已經都變完了,脫胎換骨,忍最 後是切斷一切妄念,那麼並沒有涅槃啊,在人世間就是活神仙、活佛、活羅漢,證得了世間第一,還沒有超出世間。超出世間要發大心,行一切功德,利一切眾生才 能成菩薩、成佛。所以自度度他,先度到這個程度。那麼到達了呢?整個成佛境界是二無我。所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先做到人無我,一切眾生性相平 等,無我無人,一切平等,人無我。最後法無我,連一切法都不要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還有個什麼法?有個法就著相,又落在遍計所執中了。

今天向諸位補充上次簡單明瞭報告彌勒菩薩的唯識法相的系統。不過我這樣講也講得很辛苦,把我吃奶的力氣都拿出來了,只講到這個程度了。這樣龐大複雜的東西要很短的時間內簡單明瞭告訴你,只能做到這樣,再也沒有辦法簡化,簡化到極點。

所以彌勒菩薩講,他說佛你要我報告修證圓通的法門。他是未來佛,未來佛智慧的成就一定要走唯識法相。

「我 以諦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自己仔細觀察心意識參究,觀察完了悟到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進入圓成實性的境界,那麼就遠離依他起,更不會遍計所執,因此 得到菩薩境界的無生法忍,我認為修證圓通這一條路最好。這是賣瓜的說瓜甜,彌開勒菩薩在出賣唯心識定。所以他講這一面好,彌勒菩薩在二十五位圓通裡頭,他 是二十三位。

第二十四位這位菩薩,威力大了,叫大勢至,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旁邊兩位副元首,副佛,兩位十地佛,阿彌陀佛將來涅 槃了,另外接位子的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接了阿彌陀佛的位以後不叫觀音菩薩也叫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過去了再來接位的是大勢至菩薩,不叫大勢至也叫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名號,阿彌陀佛,無量壽光。所以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左右一站叫做西方三聖,西方三聖,這個我們曉得,西方三聖。

這 位大勢至菩薩,有一本小說寫得很妙,現在我們推開佛法,近代人的小說,也可以講是現代人的:《老殘遊記》,這位老殘寫小說寫得很妙,上帝不偉大,上帝跟魔 王兩個對立,有上帝就有魔王,有魔王就有上帝。同樣的,佛也一樣,有佛就魔就有眾生,沒有佛就沒有眾生,沒有眾生就沒有佛,佛要度眾生,沒有眾生誰來成佛 啊?對不對?這兩個都相對的,所以魔王和上帝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兩個相對嘛,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老殘遊記》上說啊,上帝也好,魔王也好,怕一樣東西,怕 大勢至,大勢一來了,魔王也沒辦法,他解釋這個大勢至就變成這樣一個,大勢所趨啊一點辦法都沒有。

所以人要死的時候啊,好好念佛,西方三聖 大勢至來了,你想不死也做不到。所以大勢至菩薩來了,趕快阿彌陀佛,沒有來以前嘛,觀音菩薩。佛教的安排真好啊,所以我跟一般宗教朋友倆講,你們做生意不 要跟佛教倆做了,你們天堂只有一個,佛教多少啊?活著有災難不要緊,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下了地獄,地藏王菩薩;到了東方,藥師如來;西方阿彌陀佛;南方 寶生佛;北方不空如來;上方香積佛,到處都有,他那個觀光飯店哪,分號才多了,你們才來一個天堂,打個燈籠登個廣告,我那裡招待周到,他那裡多好呢?無量 壽、無量光,電燈都不要的,多好啊,你做不過佛教的。但是我們現在好像很輕慢佛法,你不要落法執,一點都沒有輕慢,你真把這個道理搞通了,你可以學佛了。

大 勢至菩薩今天起來報告,尤其諸位修淨土的朋友特別注意,告訴我們怎麼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門,大勢至菩薩最重要。淨土本來是三經一論,三部經《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大乘起信論》。中國淨土宗三經一論,現在人把它擴充了,五經一論,把《心經》也加上了,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 嚴經》的這一章抽出來,算是一經的話,變成五經一論了,原來是三經一論。我們大家注意啊,大勢至菩薩現在告訴我們怎麼念佛,很重要。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不要講了,大家都一樣,照例文章。不過有一點特別注意啊,大勢至菩薩起來報告,同倫是同參道友都是大勢至大菩薩,五十二位,為什麼不五十一呀?又為什 麼不是五十三呢?怎麼是五十二?這個是個問號課題,諸位年青同學三十以下的參參看,答案準確了,一千塊錢獎金。暫時提出來,先放這裡,答案準確不準確,真 答對了,我不會說故意說你答不對,絕不可惜一千塊,不但一千塊,還買一個蛋糕給你吃,太好了,我們想想看。為什麼大勢至菩薩五十二位同參道友一起起來報 告?這個數字的關係在哪裡?代表了什麼意義?為什麼這個數字的出現?不曉得有人討論過沒有?應該有人討論過,現在特別提出來。現在大勢至菩薩自己的報告。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 注意喲,又是個數字,這個數字提出來同《阿彌陀經》、《法華經》上乃至《觀無量壽經》都不同。要注意一點,這個題目今天還是不點出來,我還是不指出來,這 要考考出家的年輕同學三十歲以內,這個問題歸出家的年青同學們答覆,還是一千塊,有獎金,下一次上課也在這裡,禮拜一。他說我從無量劫以來發心學佛,那個 時候碰到的是無量光佛,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光佛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他過去了他來接位,為什麼十二個佛?這十二個佛都叫無量光,為什麼這裡數字是十 二?它的關聯、同佛法的關聯在什麼地方?諸位千萬注意,這個問題在家同學答出來也沒有獎,這個給出家同學拿的獎金。五十二位在家出家都有。為什麼這裡有十 二尊佛?這個還是一次講不完的,所以我先出兩個題目在這裡。

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最後這個佛名字叫做超日月光。注意喲,他說這個佛他碰到了,這個佛教他的念佛法門。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這個法門。現在先講原則,第一什麼是念佛?大家要注意啊,我們大家有個錯誤觀念,嘴裡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念佛。這個是念,這個是嘴念, 也是念,當然嘴的念由心理發出來的,由第六意識心裡頭發出來嘴裡才念,不過有嘴無心念的很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黑板怎麼沒有擦乾淨?阿彌陀佛,你怎 麼不寫呢?阿彌陀佛,這叫有嘴無心念,對不對?要念到阿彌陀佛,心、息、氣,其他雜念,看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只有阿彌陀佛,都攝六根,只有這一念那個是 念,念佛。如果我們假使有口無心,可以叫它念佛,這個字就要加個口旁了,但是我們也可以叫他不念佛,叫他說是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怎麼搞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真討厭,阿彌陀佛,那不是罵佛嗎?尤其是我們中國人阿彌陀佛流行了,有時候看人家倒霉了,哎呀阿彌陀佛,那不是罵人嗎?把好的阿彌陀佛當壞的用, 很罪過啊。所以怎麼樣念,要注意,首先我提出來。所以大家念佛沒有念好,以為拿個念佛珠,哎呀老太太們,當然老頭子也在內了,免得說不平等,我今天念了一 百聲了一千聲一萬聲,有什麼用呢?那是叫佛不是念佛,念者就是念,現在大勢至菩薩告訴你,什麼叫念佛?千萬注意。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先把念字提出來,告訴我們怎麼叫念?念佛大家千萬注意,他講得很清楚了,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他說比方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想他。我們對不起了,向佛告個 罪,一點沒有不恭敬,很恭敬,不過為了人世間大家容易瞭解呀,譬如年青人講戀愛,兩個人害相思病那個就是念,但是什麼呢?單思不行啊,你想他他不想你啊。 所以大勢至菩薩提出來,一個人專門想他,一個人專門不想他,願意忘記,這是剛才我們用男女講戀愛來說明這個心態什麼叫念。那麼最好的念呢?我們大家都有經 驗,父母和兒女倆,父母一定想念兒女,至少是一萬個裡頭九千九百八十八個都是如此,也有一兩個不是之父母,也有了,很少數,不能說完全如此,這是天地良心 的話。父母總歸是想念,兒女不一定想念父母,但是兒女想念父母的心情比父母想念兒女的心情那十分之一的比例。天下都是孝子,這個中文用得真好,孝子孝子孝 順兒女,不是兒女真的會孝順父母啊,這個死老太婆死老頭子有什麼可愛啊。那個父母愛兒女之心啊,這個是念,不是我那麼講啊,下面大勢至菩薩也那麼講。所以 念佛是心裡念,這個叫念佛。

他說如是二人,「一人專憶」,有個人專門想他,「一人專忘」一個人專門不想他。如是:就是這樣,這二個人「若逢 不逢」,那個專門想他那個人,譬如父母想這個兒女,或者說譬如這位男生想這位女生,或者說這位女生想這位男生,這個男生騙你,他並沒有想你,可是這個女生 很想他。「若逢不逢」,不管碰面不碰面,「或見非見」還是看得見還是不看見,他倆個人心裡一個專門在想,如果兩個人你也想我我也想你就好了,

「二 憶念深」那就不得了,那兩股力量就是吸鐵石,夢中都有共同的感應,只怕你想他、他不想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想念眾生,像父母想念兒女 一樣。所以佛有感應,他隨時在你身邊,就是我們心沒有念佛念到那麼想父母想愛人想兒女那麼專一,如果要真的想佛憶念佛,那麼肯切那麼專一的話。

「如 是乃至從生至生」,從這一生到來生,或者我們前生是個這樣念佛的人,乃至這一生再投生到這個世界來,一出生就曉得念佛,心裡頭就對這個佛法特別留戀。「同 於形影」,這個念的關係,也同於這個形體,我們這個身體太陽裡一站,影子就出來了。所以我們這個心念如果前生、今生念佛的心念到那麼專一,佛的一切功德, 佛的影子隨時可以跟著你。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他兩個電感相同,不會分離,不會彆扭。念佛之念,念,他先提出要這樣念,這叫做念佛。你嘴裡念不念都沒有關係,先由第六意識心心唸唸在佛上。

那 麼念佛的方法很多,譬如我們現在中國流行的淨土宗,從三經裡頭《阿彌陀經》入手,叫做小本彌陀入手,念佛的名號四個字「阿彌陀佛」,無量光壽,光壽無量, 壽就是時間沒有間斷的,壽命不斷,長壽佛。阿彌陀佛不是說死了到那裡,阿彌陀佛是永遠長在,無裡光無量壽,無邊無際。上面兩個字是皈依,南無是皈依,你心 中念,我們中國字「念」。後來唐朝以後採用《彌陀經》的法門念佛,也可以說淨土宗的創始人,那個階段從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晉的時候創建白蓮社、創建淨土宗, 江西廬山開始,那個時候念佛心念法門,走觀佛三昧海經的路線念佛,就是觀佛,心心唸唸念佛的形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念佛的功德,或者念佛的額頂頭頂 塑的佛像這一顆明珠。觀這個頂髻,頂髻代表什麼呢?修道學佛定力到、功夫到了,這個骨頭這裡要有震動、要成長、要有感應,與天地與佛通氣了,與佛菩薩感應 相通了,所以這個地方要頂骨隆起。有些人也許是頂骨下去,是裂開了,好像坑壑,並不是陷下去,分開了與宇宙法界通氣了,與佛通氣了,同倫得感應,這是真得 到所謂密宗講的灌頂相,十方諸佛隨時給你灌頂,你也可以給十方諸佛隨時在灌頂。光光相映,念佛法門。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集 第2頁:第二集
第3頁:第三集 第4頁:第四集
第5頁:第五集 第6頁:第六集
第7頁:第七集 第8頁:第八集
第9頁:第九集 第10頁:第十集
第11頁:十一集 第12頁:十二集
第13頁:十三集 第14頁:十四集
第15頁:十五集 第16頁:十六集
第17頁:十七集 第18頁:十八集
第19頁:十九集 第20頁:二十集
第21頁:二十一集 第22頁:二十二集
第23頁:二十三集 第24頁:二十四集
第25頁:二十五集 第26頁:二十六集
第27頁:二十七集 第28頁:二十八集
第29頁:二十九集 第30頁:三十集
第31頁:三十一集 第32頁:三十二集
第33頁:三十三集 第34頁:三十四集
第35頁:三十五集 第36頁:三十六集
第37頁:三十七集 第38頁:三十八集
第39頁:三十九集 第40頁:四十集
第41頁:四十一集 第42頁:四十二集
第43頁:四十三集 第44頁:四十四集
第45頁:四十五集 第46頁:四十六集
第47頁:四十七集 第48頁:四十八集
第49頁:四十九集 第50頁:五十集
第51頁:五十一集 第52頁:五十二集
第53頁:五十三集 第54頁:五十四集
第55頁:五十五集 第56頁:五十六集
第57頁:五十七集 第58頁:五十八集
第59頁:五十九集 第60頁:六十集
第61頁:六十一集 第62頁:六十二集
第63頁:六十三集 第64頁:六十四集
第65頁:六十五集 第66頁:六十六集
第67頁:六十七集 第68頁:六十八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3 13:37:34
請問哪裡可以請購:楞嚴經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書本裝訂版本的?
第 1 楼
小吉 发表于 2016-11-1 23:15:47
不可多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