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吳立民居士著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釋義 吳立民居士著

釋經題

[日期:2010-09-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吳立民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釋經題】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是本經的經題。經題一般以人、法、喻立名。佛菩薩名號歸於「人」一類;佛所說法歸於「法」一類;以淨妙寶貴的東西喻經的好處,歸於「喻」一類。藥師七佛是「人」,本願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

藥師,即日常所誦「消災延壽藥師佛」,是梵音秉殺社窶嚕之意譯。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涵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為大醫王或大藥師。

藥為世間治病的物品,如藥店中所陳列的藥品,但以佛法而言,不只是病人有病時才吃藥,凡世界眾生無時不浸在惑業苦病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裏說,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種病:貪、瞋、癡。佛能拔除眾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所以,我們不可把含有崇高意義的藥師一名視為普通配藥人和一般醫院的醫師。

物藥,即世間治身病之藥。廣義而言,萬物皆為藥。如寒時穿衣,餓時進食,倦而需臥,困而需行。此饑、寒、困、倦等,無非是病,而衣、食、住、行等,無非是藥。總之,人生之有需要,無非是病;所需要者,無非是藥。故眾生充滿諸病,宇宙萬物莫非是藥。以普賢菩薩與善財童子一段問答因緣,更可顯明藥與非藥的意義:『一日普賢命善財入山採藥,凡能為藥之草木,皆可採來。而善財踏遍山岩,徒手而歸。詢問他,則言滿山皆藥,無從採起。普賢又命入山,將非藥者採來。善財依然空手而歸。再問之,則言滿山皆非藥,無從採起。』是藥、非藥,全在醫生之得當與否,得當則砒霜亦可為藥,不得當則人參也能令人致死。故從廣義而言,雖宇宙萬物皆可為藥的原料,若不經醫生如法配製,礦植物等又皆非藥。藥須經醫生制方配成,方可治病。藥中有丸、散、膏、丹等已製成之藥,許多「祖傳秘方」之類即是。綜上可知,物藥不外三種:1.動植物、礦物等為藥的原料;2.按處方配製的藥;3.丸、散、膏、丹等已成之藥。

法藥亦有三種:1.經、律、論;2.五乘、三乘、一乘;3.陀羅尼。佛依眾生而施設經律,皆為醫治眾生身心之病。眾生墮無明惑,得業報身,充滿諸病。佛說諸經、諸律,廣為醫治;乃至菩薩聲聞結集經律,造論申義,真理重重,法門無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亦猶如宇宙間之礦植物等皆為藥之原料。雖然眾生有八萬四千病,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機施藥,方能治病,故有五乘、三乘、一乘之教法。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在人乘,則施五戒、十善之法,對治五逆十惡之病;在天乘,則施四禪八定等法,對治散心位中諸病。此二乘為出世三乘之基礎,必經之階梯,故亦說為五乘共法。再說出世三乘共法,就是使聲聞、緣覺依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滅除三毒煩惱,解除生死側。聲聞等所行四諦等法,雖屬二乘,而為大乘之所共行,故亦為三乘共法。又為一類發菩提心,修大乘之機,遂直施一乘不共之教。佛對眾生之根性差別,而施五乘、三乘、一乘之法藥,亦猶世俗醫師對病人而制方配藥也。陀羅尼,又名總持,總持無量教法,亦名遮持,遮一切惡病,持一切善法,能治一切病,亦猶物藥中之丸散膏丹,為祖傳秘方,不可示人。故總持咒語,義不可解,亦無須推尋其義。若能依之修持,身密結印,口密持咒,意密觀想,三密相應,便得遂願所求,解除生死,消滅過患,得大妙用。如此經中之藥師咒,若能依之誦持,亦可消災獲福,有起死回生之功效也。(見圖示)

(圖略)

師者,能以物藥、法藥善治眾生身心之病稱為師。古代藥醫義兼醫師,礦植動物之物藥與經律論之法藥,皆由師調製方可為藥。若無師亦無藥。唐黃檗禪師所謂:「大唐國無禪師」,又言:「不是無禪,乃是無師」,故以師為最重要。世俗如神農、扁鵲等以物藥治身病,即為物藥之師。佛以種種法藥,善治眾生之病,故為法藥之師。九界凡聖,皆為病人,唯佛界乃為究竟無上藥師。佛之法身遍一切處,隨物應生,神變莫測。其自受用身,住佛自果功德,現他受用,應地上機,為地上師;現大化佛,應地前機,為地前師;現小化佛,應二乘人天之機而為師;現隨化佛,應人天及邪外之機而為師。總之,唯佛一人,為究竟藥師。列表如下。

琉璃光,合梵華方言。梵音為「薜琉璃缽喇婆曷納舍也」。琉璃,即薜琉璃,是東方佛的名字。此中所說的琉璃,不是琉璃燈、琉璃瓦等琉璃,而是一種寶物。薜琉璃,其意為青色寶,即寶石中的蔚藍色者。如天青之色,有晶瑩之質,表裏洞徹,內外相映。琉璃光,即天青寶中所含的淨光,如蔚藍天空,萬里無雲,充滿旭日光輝;其體質堅固,如金剛石,極為稀有。這是以琉璃寶的光輝、明淨,而比喻佛法。所以東方藥師佛又以琉璃為名。

琉璃寶,或譯作遠山寶。依佛所說,我們這一世界,當中是須彌山,山的周圍有四大部洲,須彌山的四峰皆寶類所成,南贍部洲所對的山峰,即琉璃寶積聚而成。此寶山光輝映入空際,遂呈青色,故琉璃義釋為遠山寶。現代科學家對天空何以呈現青色,當然有科學的解說。而印度當時的見解,說是由琉璃寶光反映而成。

佛與菩薩,皆是依德立名。但佛德崇高,難以用適當言語來表示,所以只能從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德的某些特性,或用譬喻來勉強詮示。如須彌山王佛,是以巍峨高大的山王,比擬佛德的偉大崇高;如檀香佛,因佛的德香遠聞,故以檀香立名;又如雷音王佛,形容佛的法音遠震,如空中的雷音一樣,震撼世界。佛的名號,以德或從譬喻安立。這裏的琉璃光,也是從比類來讚佛的德行。

琉璃光的含義,現在略說兩點:

1.依眾生的心境說。本經以東方佛土為琉璃世界,佛名琉璃光如來;輔佛宣揚正法的,是日光遍照和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寶即遠山寶,琉璃光係由遠山寶映現於空際的光彩;而今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眾生——人類在生死輪回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眾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徵如來的德行。向上、向光明的趣求,是人類普遍而本能的共同希望;佛教,固然是傾向真理與光明,即其他宗教中,也有許多同樣是向上、向光明的。多神教中,崇拜太陽、月亮;基督教的上帝,雖說無形無像,而見上帝的也是赫赫的光明;印度教崇拜天(天梵語提婆),也就是崇拜光明。所以人類對於日月光輝或明淨空界的景仰,只是渴求光明與明淨的內心表現。人類的本性便是向光明的,不過有的外道信神(如太陽、月亮)信鬼,而不能自覺景仰光明的真實意義——皈向於佛陀,引發而實現佛性的明淨。所以藥師法門,即以青天與日月的光明,表徵佛德,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世間的光明,無過於日光和月光。此二種光明,同是清淨的,象徵希望與幸福的,然多少也有些不同。大致說來,日光是溫暖的,富有熱力的。一切的一切,在日光朗照下,都能明顯地發露出來。這正如智慧的光明,能給予世間熱力,能透過蒙昧,灼照一切,通達世出世法的真相。月光呢,它是清涼的、安寧的、幽靜的;它在黑暗中放出皎潔的清輝,引導人們走上正路,避諸險難,具有大慈悲普濟的意義。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寧、幽靜的境界。光和熱能激發我們奮發向上;而清涼與寧靜,足以陶冶我們的性靈,獲得自在與安寧——這都為人生所必需的。

現實世界,人人都有傾向光明的意欲,人生要有光明的人生,社會要有光明的社會。中國古有「光天化日」四字,形容光明的社會。唐朝武則天皇帝,有以佛教思想導入政治的抱負。她想使政治走上正軌,人民得以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她特別造了曌一字,作為自己的號,讀為照,便是日月當空照的意思。由此可見,她是怎樣憧憬光明幸福的遠景了。然而,真正能引導我們達到終極目標,達到究竟的光明人生境地,唯有佛法。故唯有大家向佛法的大道上走,才能完成究竟圓滿的人生,才能使我們達於永久光明、無限光明的境界。

2.約佛陀的證境說:佛的自證境界,本不可以心思口議,平等平等,無有差別,離一切相的。若從離無明暗翳而顯證說,稱佛的自證境界為最清淨法界,猶如淨虛空,或稱畢竟空,或稱空性,都從現證的真性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覺境界。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為琉璃光。佛果的圓滿境界,實在不可思議,不可言說,所以經中每以菩薩的因德,表達如來的果德。如毗盧遮那佛(也是光明遍照意),以文殊、普賢二大士,表彰佛陀的大智大行。或以四大菩薩,表彰佛的悲(觀音)、智(文殊)、行(普賢)、願(地藏)。本經以日光遍照、月光遍照二菩薩,表彰藥師佛的大智慧(日)與大慈悲(月),如日月光輝遍照世間,普濟一切。如來所有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二大菩薩的德行中,充分地表現出來。因此,藥師佛又名琉璃光,他的國土是淨琉璃世界,菩薩為日月光遍照,是具此一番深義的。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於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所以重視溫暖、熱力、光明、希望,而說「光天化日」等。然而印度處於熱帶,特別對月亮發生興趣,「印度」即月亮之義;印度的文化思想(佛教也在內)皆特重寧靜、清涼的特質。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寧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了。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強光與微明,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這對於人性的發展、世局的安定,都是十分切需的。我們學佛,從凡夫到達聖者——佛的境界,必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淩亂,應重視清涼與寧靜。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此有圓滿的表現,所以能為人世一切苦難病患的救治者。

如來,梵音「怛他揭多也」。藥師琉璃光是一佛的專名,如來是諸佛的通名。凡證獲無上佛果的,皆可通稱如來。如來有三義:即如來、如解、如說。(一)如來。如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意思。菩薩到了功行圓滿,以最高的智慧,體證了究竟的真理,此真理就是如。佛是契此平等不二真如而來,如召如來。(二)如解。佛有無上的智慧,對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相,無不正確通達,毫無顛倒錯亂,如法的實相而解了,是名如解。(三)如說。佛陀不僅是解悟正確,就是說法也如實而說。應該如何說就如何說,有如實說有,無如實說無,說得恰到好處。故經裏稱佛為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綺語者。如來、如解、如說,是佛陀所有的功德。譯者因不能遍譯三義,所以都譯為如來。《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為如來。」

本願功德:願是願欲。本願即菩薩因地所發的弘願。修學佛法,以發願為先,可說為成佛的根本。菩薩在因地所發誓願,有通有別,如願成佛道,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等四弘誓願,名為通願,每一菩薩都如此發誓願。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願,藥師佛因地的十二大願,乃至其餘諸佛所發八願四願等,皆為別願。大家別誤會,以為發願多,功德就大,發願少,功德就小。要知道,諸佛願力,是平等的。本願即根本願。所謂發願,即普通所謂立志,志既立定,抱有志者事竟成之決心,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以達到目的為止。若無願,便什麼也做不成。不獨修學大乘法門,即學小乘法,無願也同樣不能成就。所以修學菩薩,首先必須立定志願,雖經艱難困苦,而必具不屈不撓的犧牲精神,實現其所志願之目的。諸佛因地發願,所以與普通立志不同,在於諸佛菩薩因地中發上求佛智、下化迷情之願,皆從清淨心中出發。雖有本願,必藉功行圓滿方便本願得以修證。如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四弘願,則須修六度、四攝等,功行圓滿,掃蕩無明障翳,才能顯於本性功德。故藥師琉璃光如來之依正莊嚴果德,是由因地本願策發功行圓滿而成。

功德,不但是在寺院裏做些佛事。功是功力,如行布施、持戒、忍辱、禮佛、坐禪等,都要有一番功力。德即是得,修行而得成績,做一分得一分,名為功德。依本願去實踐,所成就的功德,稱為本願功德。

經,梵語「修多羅」或「素怛纜」,直譯其意為線。釋尊在世,隨機說法,滅度後由弟子集成一段一章,一部部的經典。各類的法門,有組織地貫串起來,像一朵朵的花,用線貫穿而成花蔓,便不會散失。經也是這樣,佛在世時隨時隨地說法,若不加以編集,就難得保存於久遠了。佛說的法,是究竟的真理與德行,可給我們永久學習,永久依循。所以經又含有恒常法則的意義。佛說的名為經,佛弟子的述說,不名經而名論(除禪宗六祖慧能所說為《六祖壇經》外)。這是表示尊重佛說。如中國古聖先賢有價值的言教,如書、詩、易等也叫做經。經又有徑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徑。

經有五義:(一)湧泉義(義味無窮);(二)出生義(能生妙善);(三)繩墨義(楷定邪正);(四)顯示義(能示正理);(五)結蔓義(貫穿諸法)。

以上對經題作分別的解釋,現在把它綜合起來說。經是一切佛經的總名,是能詮教法。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是本經的別名,是所詮表的理行果法。所詮法中,本願功德,約因地行願說;藥師琉璃光如來,約果德說。果德中如來是一切佛的通稱;藥師琉璃光,是本經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別名中,藥師喻佛的大慈悲;琉璃光顯佛的大智慧。經題有因、果、悲、智;下面經文,即對於悲智因果等,作圓滿的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編輯說明
第3頁:作者簡介 第4頁:講藥師經特質
第5頁:釋經題 第6頁:卷上
第7頁:卷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