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觀音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觀音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四、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

[日期:2010-08-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文珠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

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是從耳根聞性下手,終於反妄歸真,覺悟成佛,因名耳門圓通。在未研究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反妄歸真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眾生迷真起妄的過程。關於眾生如何迷真起妄,又如何反妄歸真,在楞嚴經中有詳盡的說明,現在限於時間,僅作簡單的介紹。

眾生本具佛性,圓明遍照,無能所,絕對待,超越時空,謝絕生死,純真無妄,自由自在。奈何眾生,從無始來,一念不覺,為無明所惑,妄見能所,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亦即是無明熏真如,將白淨無垢之識心,變為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為第一滅結。

再由三細長六粗。因無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三細中的能見相、及所見的境界相,唯心妄現,而知見妄發,引生第七識分別的智相,屬於俱生我法執,成第二空結。

能所相對,發妄不息,分別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成第三覺結。

知見轉深,對境執著,取捨不已。因境牽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種妄塵,黏湛發見、發聽、發嗅、發嘗、發覺、發知等種種心理反應;因心取境,故由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聽精映聲,卷聲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攬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屬俱生我執,是六粗中的執取相,為第四根結。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識分別,內見有我,外計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計名字相,屬於分別我執,成第五靜結。

眾生不知我法俱空,內執實我,外執實法,六根終日攀緣六塵,起貪瞋癡之心,做殺盜婬等業,是六粗中的起業相。由業感果,遂有眾生、世界、業果等三種相續。自此,身被業繫,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業繫苦相,成第六動結。

若想反妄歸真,破五陰,解六結,滅無明, 證法身,當於六根中,選擇一根,作一門深入。如能「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 拔圓脫。」(見楞嚴經)因此十方微塵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 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未明,問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 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又說:「結解同所因,聖凡 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由於阿難未明「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更未明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之理,佛即於獅子座上,取天華巾,於大眾前,倫次綰成六結。巾本無結,喻眾生真心原無障礙;巾綰成結,喻眾生迷真起妄,無明不覺生 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遂成五陰六結,根局於塵,生死輪迴,不得自由。

結有次第,綰時是從一至六,解時由六至 一;喻眾生五陰煩惱,生時從細至粗,滅時由粗至細,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若欲解結,當於結心解,即可分散。否則,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義 之教,自然可以反妄歸真,否則,偏於凡小,或邪魔外道,結終難解。由於六結雖同體,而結不同時,故解結之時,亦應次第而解。楞嚴經說:「此根初解,先得人 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亦是次第解結,層層深入,終證菩提。

(一)依教修證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 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 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今觀音菩薩依教起 行,反聞耳根之聞性,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聲塵之聞性,謂之聞慧。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 伏,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解六結,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得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普通眾生,當耳根對聲塵時,即起耳識分 別;塵有識有,塵無識無,為聲所轉,喜樂無常,生滅不停,故入於生死之流。今觀音菩薩,修習金剛三昧時,於三摩地中,旋聞與聲脫,以如幻始覺智為能觀,以 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所謂「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便可以外亡所聞之塵,而進入聖人涅槃之流;故說:「初於聞中,入 流亡所」。

耳根所對之聲塵,有動有靜,動是有聲,靜 是無聲。觀音菩薩修金剛三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僅亡聲塵之動相,而入初果聖人之流。動結雖解,靜結猶存。今繼續進修,不但外遣聲塵之動相,連聲塵之靜 相亦不可得。如楞嚴經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動者自動,菩薩不為其所動,靜者自靜,菩薩不知其所靜,心中再無動靜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 塵,遣六識,斷分別我執,除起業相與業繫苦相,破色陰,超劫濁。

如是繼續進修,漸次深入,增長智慧,不但 所聞之塵盡,能聞之根亦盡,如楞嚴經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此,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除去六粗中之計名字相及執取相,便可以破受陰,超見濁, 斷見思,證真空,何止解靜結,根結同時消除。即是楞嚴經所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僅得人空,斷俱生我執而已,法執猶存,尚 待進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無上菩提,便是定性聲聞。觀音菩薩於三摩地中,盡聞不住,繼續深入,觀照力強,了達萬法唯心,知空有二邊,即是中道,不但 所覺之根塵空,能覺的覺智亦空,捨智愛,斷分別法執,解覺結,破想陰,超煩惱濁,謂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亦即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自此,以如幻金剛妙覺,加功策進,不但能 覺所覺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覺得以至極至圓;空相既滅,能知空相之心亦滅。至此生滅方盡,分斷俱生法執,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行陰 盡,識陰顯,故言:「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亦即是「法解脫已,俱空不生。」

空結雖解,滅結尚在,必須解除;此結不 解,猶為圓通障礙。觀音菩薩,於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際,承其金剛三昧力,破識陰,解滅結,以不生不滅心,合如來藏性;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唯 一寂光,達識陰即藏性,成佛果大圓鏡智。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此中世間,指生滅法,即前文所說:動滅靜 生,靜滅根生,根滅覺出,覺滅空生。出世間是指空滅識生。二乘執此為涅槃,菩薩依此而住俱空。觀音菩薩達萬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遠離,連離相 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法空之空亦不生。心無所住,畢竟清淨,修證至此,六結盡解,妙心圓悟,圓破、圓超、圓證。不為世出世間所障礙,而得超越世出世間,識 性圓明,周遍法界。故言:十方圓明,正是顯示修證之功,獲二殊勝,是顯利他之德。

(二)由證起用

觀音菩薩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至生 滅滅已,寂滅現前,再百尺竿頭重進步,破五陰,超五濁,解六結,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同諸佛,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 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能從體起用,普應群機,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

(1)三十二應

三十二應身,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 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 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童女身,諸天身,諸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身。楞嚴經說:「是名妙淨三十 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法華經亦說:「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 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 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及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 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 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 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 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身 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兩經皆言菩薩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但楞嚴經於應天趣中有四天王太子身,人趣中有女主國夫人身,法華經則無。而法華經八 部中有迦樓羅,八部外有執金剛神,楞嚴經亦無。非兩經互有出入,而是菩薩妙應無量,神化莫測,豈止三十二應而已,兩經亦不過於菩薩無量應身中,略舉其中三 十二類而已。兩經皆言,入諸國土,或遊諸國土,顯示菩薩現種種形,教化眾生,非限於娑婆世界,而是遍於十方世界。三十二應是教,諸國土眾生是機。菩薩於十 方世界,有機則應,無感不通,此皆由因中修習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而得自在成就。

(2)十四無畏

觀音菩薩,因中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 昧,斷惑證真,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之後,不但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度脫眾生。同時能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 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同悲故能順其悲而拔苦;因同仰故能應其所求而與樂。所謂聖凡同體,感應道交。眾生是菩薩心中眾生,眾生於苦惱厄難中,能一心稱念菩 薩名號,即於菩薩淨妙色身,及大慈大悲心中,獲得加被而脫離苦惱,是名無畏功德。

法華經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 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又言:「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在法華經,釋尊告無盡意菩薩,觀 音菩薩能救三災,能除三毒,能脫八難。更勸眾生,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觀音菩薩自說:「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 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十四種無畏是:

一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是脫苦無畏。二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六能令 眾生,藥叉等鬼,雖近其傍,目不能視;七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八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以上七種是免八難無畏。九能令一切多貪眾生,遠離 貪欲;十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十一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阿顛迦譯名無善心)以上三種是離三毒無畏。十二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 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此二種是於二求無所畏。十四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 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此是持名無畏。並說明理由:「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觀音菩薩由於修習耳門 圓通,證得圓、通、常三真實,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不包含於菩薩身心之中,故能令持念聖號的眾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 之名者,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3)四不思議

楞嚴經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又獲是 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由於觀音菩薩修習耳門圓通,證得佛果無上菩提,從體起用,帶果修因,任運自在,謂之善獲。四種不思議無 作妙德,即是現容不可思議,說咒不可思議,受供不可思議,興供不可思議。觀音菩薩,無論是現容,說咒或受供,興供,皆非一般人心可思,口可議,唯證乃知, 故說四不思議。而此四種不可思議功德,隨時可現,不假作意,謂之無作。此四種功德超勝無比,謂之妙德。

1.現容不思議

現容,是於一身能現眾容。觀音菩薩於三摩 地中,能旋聞與聲脫,繼之根塵俱泯,聞所聞盡,一根返元,六根解脫;見聞覺知,不再為六根分隔,而得圓融無礙,六根互用。進而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 圓,空所空滅,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轉識成智,十方圓明,證同於佛,不止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同時能於一身中現眾多 妙容。

楞嚴經說:「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 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 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慈容 可親,威容可畏,手能提攜,目能照物。慈是仁愛相,威是勇猛相,定是寂靜相,慧是開朗相。菩薩現眾多面容相,眾多手眼,目的無非是為救護眾生,以眾生根機 不同,菩薩所現之相或慈或威亦異。對苦惱眾生,現慈悲相,令生歡喜以護善根;對暴惡眾生,現威勇相,以降其惡;對散亂眾生,現定相,以護其散亂;對愚癡眾 生,現慧相,以救其昏迷。任運示現,不假作意,而能成就救護一切眾生,拔苦與樂,破邪顯正,名得大自在。

2.說咒不思議

咒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的秘密語,有不 測之神驗,能除眾生種種災患,屬於四種陀羅尼之一,名咒陀羅尼。由於諸佛無量,菩薩無量,而菩薩所修之三昧亦無量,故所說之神咒亦無量。今觀音菩薩,由於 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根塵俱盡,六解一亡,見聞覺知,不再為六根分隔,成一圓融無礙清淨本然的寶覺明心,證入如來藏性本覺理體,然後依體起用,所以 能現無量妙容,能說無邊神咒。

楞嚴經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一一形,是包括十二類眾生之形相,非僅限於 人形;一一咒,包括十二類生之語言,亦非僅限於人語;十方微塵國土,非限於娑婆國土。觀音菩薩之所以於十方微塵國土,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目的是在於解除 眾生的災難,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十方微塵國土中的眾生,皆名觀音菩薩為施無畏者。

3.受供不思議

眾生根塵相對,何止根為塵所局,同時根為 塵所轉,起惑作業,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故六根不淨。觀音菩薩在金剛三昧中,外銷六塵,內解根結,六根互融,回復清淨覺性,故六根皆淨。今說清淨本根,是 指由之證入圓通的耳根。菩薩依此具足圓通常三真實的清淨耳根修證,諸塵皆盡,諸妄皆遣,證入清淨妙理,故能遊戲人間。所遊世界,皆能令眾生捨身中珍寶,求 觀音菩薩慈悲哀愍攝受。菩薩智圓惑盡,當然無須享用濁世財寶,不過菩薩所到之處,無不救度眾生,拔苦與樂;眾生感恩圖報,故皆捨珍貴之物而供養之,甚至燃 香,燃燈,燃臂,燃指而供養之;菩薩為令眾生歡喜,亦欣然接受,然後轉作佛事,如法華經說:「即時觀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 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此即是受供養不思議。

4.興供不思議

觀音菩薩不獨受供不思議,而上供十方諸 佛,下惠六道眾生,皆不思議。楞嚴經說:「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于,求三昧得三昧,求 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心,即是離垢的真心,亦是諸佛所證的妙覺明心。眾生雖然本具此妙覺明心,但無始時來,為六塵所蔽,是以背覺 含塵。今觀音菩薩,修習耳門圓通,塵盡智圓,故得佛心,證於究竟。然則本有家珍,悉皆具足,故能以種種珍寶,上供諸佛,下惠六道眾生。凡有所求,無論世間 財物,抑或出世財富,無不應之。

三昧即是禪定,有世間禪定,及出世禪定的 分別。欲界眾生,以暖氣識為壽,二乘以空慧為壽,權教菩薩以俗慧為壽,圓教善薩以中道慧為壽,佛則以一切種智為壽。大涅槃,非指二乘所證的有餘或無餘涅 槃,而是諸佛所說的三德秘藏。觀音菩薩,證得藏心,法性平等,能生、佛皆供養,世間財物,出世法財皆布施,其無作妙力,實在不可思議。

綜上,可知觀音菩薩修證的方法及其過程, 是由古之觀音如來教其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此三摩地,名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修證此金剛三昧,是從耳根入手,耳根不隨外之聲塵流轉,反而聞耳根的間性, 入聖人之流,忘卻外界之塵,故得旋聞與聲脫。進而不但根與塵脫,連內之耳根亦不可得,所謂根塵俱泯;內無能知之根,外無所知之塵;因而斷我執,證真空,成 聖果,超出六道輪迴,徹底取消分段生死。

觀音菩薩繼續進修,不但人空,法亦空,連 能空此人空、法空的空智亦空,所謂「法解脫已,俱空不生」。於三摩地中,不著二邊,不趣中道,而能隨流九界,入俗利生,漸次進修,層層深入,分斷無明,分 證法身;最後,無明盡,生死竭,法身顯,真心現,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同諸佛,獲二種殊勝功德。由於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拔眾生苦,與眾生樂。由於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能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 生。自從證得圓通已來,直至現在,再由現在,直至未來之未來,無不如是。無不於十方世界現種種形,說種種咒度脫眾生,誠如文殊菩薩所說:「離苦得解脫,良 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這就是觀音菩薩所修證的法門——耳門圓通。

各位!現在應該明白,觀音法門該是耳門圓 通。修習耳門圓通,自然轉凡入聖,覺悟成佛。但在未修習耳門圓通之前,不特要嚴持禁戒,實行諸佛如來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還要熟讀楞嚴經,了解五十二位真 菩提路;更要明白五十重陰魔的境界,以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或為魔境所轉,墮落魔道,為魔眷屬。現在,世上有人稍習禪定,境界現前,即心生執著,妄言證 聖;不但狂妄自大,而且到處散播邪見種子,自誤誤人,實在罪過。而一般初學佛的人,不明所以,不知真偽,受其所惑,誤入魔道,的確可悲。所以,今天本人特 別向各位介紹,觀音菩薩的修證法門「耳門圓通」,希望各位提高理智,明辨是非,分析邪正,不為邪魔所惑,是所至盼。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一、觀世音菩薩的來歷
第3頁:二、觀音菩薩的性別 第4頁:三、觀音菩薩聖號的含義
第5頁:四、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真常妙現 发表于 2012-11-15 11:51:37
觀世音菩薩耳門圓通法門,是我們這末法時代,最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無論是初學或久修都適合的修證法門,是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的正修法門.普願一切有緣眾生,皆能聞此法門,精進修持,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