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 創巴仁波切著

自由的迷思(The Myth of Freedom) 創巴仁波切著

二、禁錮的形式

[日期:2010-08-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創巴仁波切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禁錮的形式

  宇宙級大笑話

  若要斷除自我的野心,我們必須瞭解我及我的地盤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我們如何將自己的投射(projection)用做自我存在之證物。我們之所以努力證明自己是實在的,原因在於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存在。由於此種不確定的驅使,我們試圖在身外尋找一參考點——某種我們與之有關聯、可以感覺到它是分開的具體東西,來證明我們自己的存在。但是當我們認真地回顧過去以及更久遠的時光時,這通盤的計畫頗令人生疑。難道是我們設下了一個大騙局?

  騙局在於將我與他人當成實有。這二元性的設定來自於空無。在起始之時,只有開放的空間,空無一物,自足而了無牽連,但是為了確定「零」,我們創造了 「一」以證明「零」的存在;但那仍嫌不足,我們生怕會卡在「零」與「一」裡,因此我們又開始前進,且愈行愈遠。。我們造出「二」以確定「一」的存在,然後又造「三」來確定「二」、「四」來確定「三」如此接連不斷。我們搭好了背景——一個基礎,從那裡可以一路走下去,直到無窮盡。這就是所謂的「輪迴」 (samsara)——肯定存在之惡性連鎖循環。一項肯定需要另一項肯定,而此項肯定又需要另一項肯定……。

  試圖肯定我們的「實在」是件大苦事。這好似走在看來無限延伸出去的地板上,卻動不動發現自己突然自邊緣滑落;為了保住性命,只好立刻將地板加長,使它看來似乎無窮無盡。我們自以為很安全地走在看似堅實的地板上,但不幸地再度滑落,因此不得不又將地板加長。我們不瞭解這整個步驟是多餘的——我們不須為了有地方站而鋪地板,我們其實一直都是站在地面上的,所以根本從無跌落或需要支撐之虞。事實上,我們一再加長地板以鞏固立足之地,是一個大笑話——再大不過的笑話,宇宙級大笑話!不過我們可能不覺得它好笑,反而覺得像是一個嚴重的出賣事件。

  為了更確切瞭解肯定人、我為實有的過程——「我」之發展過程——熟悉「五蘊」會有所幫助。五蘊是一套佛學概念,它以五個步驟過程闡述「我」。

  第一個步驟,或第一蘊,即「我」的產生,謂之「色蘊」(form)或基本無明。我們忽視虛空之開闊、流動性及其智慧的本質。當我們的心智經驗出現間隔或空間時,當對於覺知、開放、自我之不存在突然有那驚鴻一瞥時,我們不禁生起疑惑:「或許我會發現沒有實在的我?那種可能性令我害怕,我不要再繼續追究下去了。」這種抽像的妄想症、擔心出差錯的不安,是業之連鎖反應的根源,那是對於極端迷惑與絕望的恐懼——恐懼「我」之不存在、恐懼無我的狀態構成我們時刻的威脅。「如果真是那樣的話,該怎麼辦?我不敢再看下去了。」我們希望保有某種實在感,然而唯一可用之材是虛空,因此我們試圖將對虛空的經驗凍結或固體化。這裡所說的無明並非愚蠢,而是一種固執。突然發現無我令我們驚慌失措,使我們不肯接受而急切地想要抓住什麼。

  下一步驟是想設法將自己的時間填滿,藉著轉移注意力以忘卻孤單,業的連鎖反應於焉開始。業是依「彼」、「此」的相對性而生——我的存在與我的投射—— 當我們不停地讓自己忙碌時,業也不停地重生。換言之,我們有種唯恐無法被自我的投射所確定的恐懼感,因此必須不停地藉由感覺自我之投射為實物,以圖證明自我的存在。我們對於身外之物確為實體的感覺,增強了我們自己也必是實體的信念。這即是第二蘊——受蘊(feeling)。

  在第三階段,「自我」發展出三種策略或衝動用以對待「我」的投射:冷漠、受欲與嗔恚——這些衝動皆以知覺為引導。此處的知覺是指對於任何時刻發生的事,你必須正式向中央指揮中心報告之自覺感覺,然後你即可運用其他策略來操縱每一情況。

  冷漠策略之運用,是將我們想要迴避或可能使我們受到傷害的任何敏感區域變得麻木——我們穿上一套鎧甲。第二種策略是愛慾——把東西抓過來並吃進肚子裡,那是一種磁化過程。如果我們感覺滿足,通常不會去抓取東西;但是當我們感到貧窮、飢餓、無助的時候,就會伸出觸角企圖抓住些什麼。第三種策略——嗔恚,這也是基於困乏的經驗而產生的。那種活不下去的感覺迫使你抵擋任何威脅到你財產或食物的事物,並且,你越感覺可能受到威脅,反應也越不顧死活。你奮力想跑得更快,以求得溫飽與安全,這種奔波即是一種嗔恚的形式。嗔恚、愛慾與冷漠都屬於第三蘊——想蘊(Perception/impulse)。

  色、受、想三蘊皆屬本能性過程,我們利用雷達系統探測自己的地盤;不過,如無智力、如無予以概念化及命名的能力,「我」仍然無法適當地建立起來。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搜集巨量資訊在我們體內;既然已發生過這麼多事,我們開始加以分類,並將之一一存檔、命名,也可以說是將之正式化。因此,智力或概念是自我的下一階段——第四蘊。但僅此仍嫌不足,我們需要一活躍、有效率的機制,將「我」的本能性與智能性過程予以調和,這即是「我」的最後發展——第五蘊的識蘊(consciousness)。

  意識包括情緒與不規則的思考模式,二者之總和的即形成讓我們汲汲營營於其間的各種幻想世界,此等幻想世界在佛典中被稱為「六道」(the six realms)。情緒是「我」最精采的部分——「我」之大軍的將領,而下意識思想、白日夢與其他各種念頭,則串連成一場接一場的好戲,因此,思想是構成 「我」的大軍,他們不停地活動,永遠在忙。我們的思緒是很狂亂的,它們雜亂無章,忽東忽西並且重疊雜沓。我們不停地從一個念頭跳到另一個念頭,從神聖的思惟到性幻想、到計算金錢、到家務瑣事等等。五蘊的整個發展過程——色、受、想、行、識——即是我們想遮蔽自己不具實質之真相所做的努力。

  禪修是要看穿這層遮蔽物。但是我們無法立即對治根本無明,那如同想要將一面牆一下子推倒;如果我們想拆掉這面牆,得一塊磚、一塊磚地拆——我們從現成的東西下手,以此做為踏腳石。因此,禪修須由情緒與思想開始——特別是思想過程。

  自我專注

  六道是輪迴之六境,「道」意指我們所住的實相之某一特定境界。因為我們貪戀熟悉的環境、慣常的慾望與渴求,以致於無法擁有寬廣的心境;我們緊抓著習以為常的模式,因為迷惑提供了廣大的熟悉場地,使我們沈迷其間而無暇他願。我們害怕失掉這種安全與娛樂,因此不敢跨步至廣闊的空間,進入禪修的心智狀態;覺醒的狀態令我們不安,因為我們不確知該如何處理它,所此寧可退回自己的牢房而不願將自己釋放。迷惑與受苦成了我們的例行工作,時常讓我們感覺安心甚至愉悅。

  六道是: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這六道主要決定於我們對待自己與週遭環境的情緒性態度,此情緒性態度又進一步被概念性的解釋與推理著色並加強。我們雖生而為人,但是在一日之間可能遍歷所有六道的情緒——從天道的傲岸直到地獄道的仇恨與偏執。不過,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通常深植在某一道中,而這一道提供我們特定的執迷風格,即一種自娛、自處的方式,使我們可以不必面對自己根本的疑慮與最深沈的恐懼——我們可能並不存在。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執拗——一種自我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禪修式專注。修行者在這種禪修中是將自心住於某物之上,因此,修行的課題無論看似多麼深刻,都被當做實估而非透明體來感受。這類禪修是以深厚的「自我發展」為起點,真正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創造一處堅固的居所,毋寧說是為了創造居住者的自我意識;有了大量的自我意識,自然再度肯定了禪修者的存在。

  這樣的修行如能成功,確可產生戲劇化的結果——諸如修行者可能體驗啟示性的幻象或聲音、彷彿深刻的心理狀態、身體或精神上的極樂……等。各種「意識的變化」均可經由自覺心的努力而被經驗或製造出來;不過,這些經驗只不過是仿製品、塑膠花,是人工偽造的假貨。

  我們也可能執著於某種方法——重複唸咒或觀想。但這並非真正全神融入唸咒或觀想,而是你在觀想、你在唸咒。這種建構於「我」——「我在做這個」——的修習方式,其實只是在發展自我意識而已。

  天道是歷經艱苦奮鬥而實現的,是希望與恐懼的產物。對失敗的恐懼與對獲得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升高並逐漸增強;你一下子覺得自己可以成功,而下一刻又唯恐自己會失敗——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反反覆覆,造成精神上無比的緊張。成功或失望對我們而言,太重要了——「這下我完了」或「這是我無比的快樂」。

  最後,我們變得興奮異常,以致於開始喪失希望或恐懼的參考點。我們不知自己的所在及所為,然後,突然一道閃光將痛苦與快樂結合為一,住於自我的禪定綻現曙光,因為如此的大突破、如此的大成就,快樂於是充滿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毋須再去理會希望或痛苦。而我們非常可能將此視為永恆的證悟或與上帝的合一,這時,我們覺得所見到的一切皆美麗、可愛,甚至生命中最醜惡的境況也猶如天堂;所有不愉快、侵略性的事,看起來都是美事,因為我們成就了與自我的合一。換句話說,是自我喪失了它的才智。這是絕對的、終極的迷亂,極端的無明,因此威猛無比。那是一種精神的原子彈——無論就慈悲心來說、就與人溝通方面說、或就跳出自我束縛的觀點而論,它都是自我毀滅性的。天道的方式是一步步地愈陷愈深,弄出更多更多的鎖鏈捆綁住自己;我們修行愈精進,製造出的枷鎖也愈多。經典中以蜘蛛吐絲自縛為喻,直至窒息而亡方已。

  事實上,我們只率及天道之兩面中的一面,即精神唯物化的自毀性。然而,天道式的唯物主義也可用於俗世間對精神及肉體之至樂的追求、貪圖各種慾望的滿足:健康、財富、美麗、聲名、德性等一切美事;其做法永遠是享樂取向的,意思是在保養「自我」。天道最大的特徵是沒有希望與恐懼,這是可能藉著專注於感官或靈性方面事務達到的——無論是二者中的哪一種情況,要獲得如此非凡的幸福,我們都必須忘記是誰在追求,以及目標是什麼。如果我們的野心表現在對世俗的追求上,起先我們追求快樂,然後開始享受為求快樂所做的努力,同時也開始在努力中鬆弛自己。在到達絕對快樂與舒適的途中,我們開始鬆懈,並善加利用自己的處境,奮鬥於是變成了探險,然後又變成了度假——雖然我們仍走在朝向終極目標的旅程上,但我們卻認為每一步都像是在度假一般。

  因此,天道本身並不特別苦,因「苦」來自於最終的理想幻滅。你自以為已獲得精神與物質上的至樂,於是你沈迷其中;然而突然有東西搖撼你,使你幡然覺悟原來獲得的一切並不能持續到永遠,你的至樂變得不可靠且不規則了,當你試著將自己推回快樂的狀態時,在你心中再次出現希望得以持續的念頭。但是業力帶給你各種煩擾,以致到某一階段你對於保持快樂漸次失卻信心;終至一日,你突然爆發,感覺被騙了——因為你不能永遠留在天道。所以,在業力搖撼你並提供你各種異常狀況時,整個過程變成了徹底的失望,於是你埋怨自己以及使你上達天道的人,或責怪將你帶離天道者;你憤怒、失望,因為你認為自己被騙了,於是你將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另一道。這即是所謂的輪迴,字義是「連續的圓圈」、「漩渦」——在迷惑之海中,旋轉復旋轉,永無止息。

  偏執狂

  其次是善妒之神或阿修羅道,此道最顯著的特徵是偏執狂。如果你想幫助具有阿修羅性情的人,他們會將你的好意視為是要壓迫他們或滲透他們的領域;但是你若決定不幫忙,他們又會認為你自私,只圖自己的舒服;如果你表現得模稜兩可,他們又覺得你在耍花樣。阿修羅的心態機靈細密,能洞察所有隱密的角落。當你自以為是在與一位阿修羅面對面溝通時,其實他正從你背後盯著你看。這種強烈的偏執狂配以極端的效率與準確性,促成一種自衛性的傲慢。阿修羅心態有如一陣風般呼嘯而過,希望將所有事情就地完成,避免任何被攻擊的可能——那是一種奮力不懈爭取更高、更大成就的表現。因此,阿修羅必須時刻防範落入陷阱,因為沒有時間讓他準備充分之後再付諸行動——他毋須準備,一向說做就做,一種錯誤的自發性、一種可隨意而為的觀念而養成。阿修羅心態是時刻不離比較的。在不斷為保障安全與獲取更大成就的奮鬥當中,總是需要一些參考點、路標來策畫行動,對付敵手,並衡量自己的進步,於是你會將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當成競賽,想像有一個假想的對手在與你較量,使你必須要不停地對付「他們」和「我」和「我的朋友」、「我」和「我自己」。你覺得每個角落都很可疑很危險,因此必須仔細檢查以防不測,然而你卻未曾注意到要隱藏或偽裝自己。你是非常直接的,遇有問題或任何看似可能不利於你的陰謀,都會挺身而出並不惜一戰。你貿然站出來,面對面開戰,力圖揭發陰謀。你一方面站出來面對情勢,一方面卻又對於收到的有關該情勢的訊息不信任、不予理會——你什麼都不肯接受,拒絕學習任何來自外界的事物,因為你將每個人都當成敵人。

  愛慾

  人道主要的執著是愛慾(passion)。愛慾在此是指一種聰明的攫取,其間邏輯推理的心永遠盤算著如何製造快樂。當深感開心的事物與自己絕緣,因而感覺失落、匱乏,且時常伴著一分懷舊之情。你認為只有愉悅的事物才能夠帶給你舒適與幸福,但卻自覺力有未逮,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或缺乏魅力將快樂的事物自然地吸引到身邊來;不過,你仍然積極設法拉攏它們,因而導致對他人的挑剔態度——只因你想吸引最優良的品質,最怡人、最具格調、最文明的情境。

  這種貪求與阿修羅道是不一樣的,因為後者不像前者這般挑剔與聰明;相較之下,人道涉及高度的選擇性與吹毛求疵。你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形態及風格,排斥所有不同風格的事物,又要求每件事物都必須恰到好處,並且批評、責怪那些不符合你標準的人。或者,你發現某人居然具有你所嚮往的風格,甚至在這方面還超越你:他才智過人、品味高雅、生活快樂,並且擁有你所渴望擁有的東西;他可能是位歷史人物、神話人物或是與你同時代而令你印象極為深刻的人;他成就非凡,讓你極度希望擁有像他一樣的特質——這一切不單只是嫉妒另一人而已,而是你想要將那個人拉到你的地盤上來,那是種有野心的嫉妒,因為你要與另一個人不分軒輊。

  人道的精髓,在於為了追求崇高理想所做的努力。處於人道的人們時常會產生幻象,譬如看到耶穌、佛陀、護持神(Krishna,譯者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Vishnu之第八化身)、穆罕默德,或其他卓然有成且對你意義重大的歷史人物。此等偉人真可謂集所能想像的一切美好事物於一身——名望、權力、智慧,因此他們若想致富絕無問題,因為他們對其他人具有強烈的影響力,於是你想要跟他們一樣——不一定要比他們強,但至少要與他們不相上下。人們時常也將自己幻想成偉大的從政者、政治家、詩人、畫家、音樂家、科學家等等,渴望以一種英雄式的態度創造里程碑,創下最壯觀、最偉大的歷史紀念碑——這種英雄式的做法,源自於對自己所欠缺之物的癡迷。當你聽說某人具有不尋常的特質時,你認為他們了不起而自己則微不足道,因為這種不斷的比較與挑選,所以產生一連串永無止境的慾望。

  人類的心態非常偏重知識、學習與教育,他們重視各種資訊與學識的搜集,因此知識分子在人道最為活躍。由於搜集這麼多東西、構想這麼多計畫,心是一刻也不得閒,而人道的典型正是卡在千頭萬緒的雜念當中——忙著想東想西,不斷地創造各種構想、計畫、幻覺、夢……,根本無法學到任何東西,這與天道的心態大為不同。你在天道完全沈迷於歡樂之中,有一種自困的滿足感;在阿修羅道,你被競爭沖昏了頭,強烈的感受將你壓倒、催眠,鮮有機會構想任何念頭;而在人道,則會有很多念頭產生,智識、邏輯的心智大為增強,而開創新局的各種可能性也令你心醉。因此,你試圖抓住新構想、新策略、相關的史例、書中的引句以及你生命中重大的事件等等,致使你的心被各式各樣的念頭充滿——甚至連下意識中的記錄也不斷重現,比起在其他各道時頻繁得多。

  所以人道是非常智性的一道,更是異常忙碌、紛擾不安的。人的心態相較於其他各道少些驕傲——在其他各道,你的心有所依託,可從中得到滿足;但在人道中並沒有這種滿足,有的只是不斷的尋求、時刻在尋找新境況或試圖改進既成的境況罷了!那是心境最無樂趣的狀態,因為受苦不被認為是項差事,或是向自我挑戰的方式,而是用來時時刻刻提醒你:吃苦方能激勵出你的雄心。

  愚癡

  六道的描述,與日常生活中各個人處世態度之間微妙卻明顯的區別息息相關,諸如如何走路、談話、寫信、讀書、吃飯、睡覺等等——每個人都養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果我們聽到錄音帶裡自己的聲音,或是在錄影帶或電影中看見自己,我們常會對這個別人眼中的自己大感震驚,甚至感覺非常陌生,通常也覺得別人的觀點不高明或若人厭。

  缺乏自知之明或不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畜牲道表現得最為強烈。我並非指真正投生為畜生,而是說心的畜牲道特質——埋頭朝預定目標硬闖的脾性。畜牲的脾性非常認真,它們甚至將幽默當成是認真的工作。為了刻意製造友善的氣氛,人們會說笑話,故意搞笑或表示親密、機靈,不過,動物並不會微笑或不笑,它們只是應景辦事而已。它們也會嬉戲,但是很難見動物真正發笑,它們可能做出友善的聲音或動作,但是它們並不具有細緻的幽默感。畜牲的心態是直直往前看的,如同戴了眼罩一般——它目不斜視地勇往直前,朝下一個情境趕去,並且不斷試圖調節情況以期符合它的企望。

  畜牲道是伴隨著愚癡的:它們寧願裝聾作啞、寧願尊循老舊遊戲規則也不想加以改善。當然,你可能嘗試對某種既定的遊戲改變你的想法,事實上,你只是跟著走——跟隨著你的直覺而已。你想實現某種隱藏或秘密的願望,因此當你遭遇障礙或不如意時,你會採取強硬的態度,而不顧可能因此傷害到別人或破壞了珍貴之物。你只顧著跑出去追逐任何可追之物,但如果碰上別的,當然也樂得一併窮追不捨。

  畜牲道的無知或愚癡,來自於死腦筋的誠實與一板一眼的脾氣,與第一蘊中因根本無明所生的困惑頗不相同。畜牲道的無知是你對自己有一套特定的看法,完全不考慮任何以其他觀點來檢視的可能性。如果有人攻擊或批評你的笨拙,譬如處理某件事欠缺技巧,你會設法替自己辯護,找各種理由保住你的自尊;這時,你已無暇顧及誠不誠實的問題,只希望別在你們面前露出馬腳,事後,你更會為扯謊成功而洋洋得意。如果你遭到攻擊、挑戰或批評,你會立即還以顏色。這種愚疾其實是很機靈的,但說它是無知或愚蠢的意思,是因為你看不見週遭的情況,只看到自己的目標,只看到能夠達到目標的手段,於是就想盡各種託辭來證明自己做得對。

  畜牲的脾性極端固執,這種固執可以相當老練、富技巧與機智,但卻絕無幽默感可言。幽默的極致是在世間極盡荒謬的情境中揮灑自如,那是清晰地看透事理,包括自欺的部分——沒有眼罩、沒有障礙、沒有藉口;那是以開闊的視野統覽全景,而非只是試圖解除緊張。一旦幽默被當成解除緊張、不自在或壓力的方法時,那就成了畜生道的幽默;而畜生道其實是一本正經的——它只是在找台階下而已。動物作風的要點在於試圖以極端的誠實、誠意與認真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這種直接、卑微的處世方式,傳統上是以豬做為象徵:豬向來不左願右盼,只是埋著頭一路嗅過去,鼻子碰上什麼可吃的就吃;它勇往直前,不加任何分辨——一隻非常誠懇的豬。

  不論是處理簡單的日常事務事執行高度複雜的智慧型計畫,我們都可能顯現出畜性的作風;這與豬吃昂貴的糖果還是吃垃圾無關,重點在於它是怎麼個吃法。極端的畜牲心態是陷於連續的自滿、自圓其說的循環活動中,無法解讀環境透露給你的信息,不能以他人做自己的借鏡。你或許在處理高度智識性的事務,然而作風卻是畜性式的,因為你缺少幽默感,不能讓步或敞開心胸,只一味地要求將事情一件件做下去,不顧失敗或障礙;如同前進的戰車,一路碾碎所有的東西,不管是壓了人還是撞毀了房子——你只管往前開。

  貧窮

  惡鬼道的眾生滿心只想擴充、致富、消費,但基本上,你仍會感覺貧窮,你無法持續偽裝自己希望的樣子。你擁有的一切都被用來證明自己值得驕傲,但是那永遠不夠——你永遠有某種不足之感。

  貧窮的心態傳統上以餓鬼為象徵:嘴很小,有像針似的細眼睛、細頸子與咽喉,瘦胳膊、瘦腿與鼓脹的肚腹。他的嘴與勁子細小得無法吃進足夠食物以填飽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遠覺得餓;所吃的東西難以下嚥,使得解決飢餓成為非常痛苦的掙扎。當然,食物在此象徵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友誼、財富、衣飾、性、權力等任何東西。

  所有出現在生活中的事物都被你視為消費品——如果在秋天看到一片美麗的落葉,你會把它當成獵物帶回家、或照下它的像、或將它畫成圖畫、或在日記中記下它如何美麗……。如果你買了一瓶可口可樂,當你將它從紙袋中拿出來時,紙袋的嗄叭聲令你感到興奮,液體從瓶子流出來的聲音散發解渴的快感;然後你很自覺地喝一口,嚥下去,終於將它消費掉了——何等的成就。那真是了不起,你將美夢化為現實。但是,過不多久你又變得坐立不安,又要找其他東西消費了。

  你永無厭足地渴望新娛樂——精神方面的、智識的與感官上的等等。你可能感到自己學問不足,而決心打起精神以讀書、聆聽生動有思想的回答、深奧神秘的言語來充實自己,你消化一個又一個觀念,試圖將它們記錄下來,想使之具體化、真實化。只要你覺得飢餓,你就打開筆記本、速寫簿或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當你感到無聊、沮喪或者失眠的時候,你打開書、讀你的筆記或剪貼的文章,思考一番,從中獲得慰藉。但是到某一階段,這就會變成一再重複的制式化動作了。你須要再去見你的老師,或另找新老師;再去一趟餐館、超市或熟食店也是不壞的主意,不過有時卻無法成行,可能因為你的錢不夠、孩子生病、父母病危或是你要照顧生意等等——當你發現阻礙越多越感到飢餓,越想要卻越得不到,這真是痛苦不堪。

  被無法實現的慾望吊著胃口,不斷追求滿足是件痛苦的事。不過即令達到目標,你又會因為被填滿,脹得你對刺激推動敏感而陷入沮喪。你想抓住財富盡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後你又變得沈重呆滯,對一切都興味索然;你但願自己能夠再感餓,可以再痛快吃個飽。因此,不論你滿足了慾望,或懸在慾望的渴想中繼續掙扎,任何一種情況都招來挫折。

  憤怒

  地獄道則充滿嗔恚,這種嗔恚源自永久性的仇恨,那使你弄不清自己究竟氣誰、恨誰,或被誰怨恨。屢屢有此類不確定與迷亂產生,使你將整個環境弄得殺氣騰騰,而最後即使你覺得怒氣與攻擊性已稍稍冷淡,四周的環境卻開始將更多的恚怒投向你;這就像大熱天走路似的,你可能暫時感覺身上涼快一些,但是周圍的熱空氣不停地撲向你,使你無法長時間保持涼爽。

  地獄道的嗔恚不像是你個人的,而像是瀰漫了你週遭整個空間,有一種極端氣悶與幽閉恐怖之感,沒有空間呼吸,也沒有空間行動,生活變得窘迫不堪。暴戾之氣如此強烈,即使殺死個把人,對你也不過是小小的紓解而已,那種怒恨仍然揮之不去。就算你試著將自己殺掉,會發現殺人者仍然存在——你連自己都無法殺個乾淨。你處於無休止的嗔恚環境中,永遠搞不清究意是誰在殺誰,那就像想從裡到外將自己吃掉一樣,當你被吃掉之後,吃你的人還在,他必須也被吃掉,如此這般。每次鱷魚咬自己的尾巴,它因而得到滋養,越吃則長得越大,永遠沒個了結。

  你無法真正以攻伐消除痛苦,你殺得越多,殺人者越形壯大,他將製造更多可殺的東西。攻擊性會因而增長,直到不剩任何空間——整個環境都被固化,甚至連回顧一下的空隙也沒有,全部空間都被嗔恚填滿,怒氣衝天,沒有機會創造一位觀察者來見證你的毀滅,沒人能替你寫一分報告。在此同時,嗔恚繼續增長——你越破壞,越是讓它長出更多。

  傳統上,嗔恚以射出紅色火焰的大地天空為象徵。大地變成火紅的鐵,四周的空間瀰漫無邊際著烈焰,沒有可呼吸涼爽空氣或感覺清涼之處,放眼所及到處是懊熱、熾烈、極端地幽閉恐怖。你越努力想毀滅你的敵人或戰勝你的對手,就激起越大的抵抗——逆向的恚怒反彈向你。

  在地獄道,我們忙著驅開不斷向我們燒來的烈焰,沒有任何可以感受空曠開放的餘地;甚且還不斷有人以奸詐手法,試圖對封閉所有空間。地獄道只能透過你與外在世界的關係被創造出來,而在阿修羅道,你本身心理上的問題即可成為產生阿修羅心態的素材。地獄道是不斷糾纏著的狀況,你想找對象玩遊戲,而這種企圖向你反彈過來,反覆製造極端幽閉恐怖的情境,終至沒有任何溝通的餘地。

  到了那種地步,唯一的溝通方式就是再度激起你的怒火。你自以為高人一等地打贏了一仗,但是最後卻發現對手毫無反應——你真是高明到把對手打得無影無蹤了。因此,你面對的只是自己反射回來的怒恨,直到充滿所有空間,最後只剩你孤零零一個,索然無味,所以你得另找到別的方式來玩,好讓遊戲一次次地繼續下去。你並非為尋樂而玩遊戲,而是因為感覺缺乏保護、不夠安全。如果你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就會覺得淒涼、寒冷,因此只得再燃起怒火來;為了再燃怒火,你必須不斷地戰鬥以保全自己——你忍不住要玩遊戲,但你發現自己一直玩個沒停。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
第3頁:登極 第4頁:一、自由的迷思
第5頁:二、禁錮的形式 第6頁:三、禪坐
第7頁:四、情緒的對治 第8頁:五、動中的禪修
第9頁:六、敞開之道 第10頁:七、虔敬
第11頁:八、密續 第12頁:大手印口授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7-25 16:33:47
這本書籍版權為台灣眾生文化所有,未經授權公開傳播屬於侵權行為了,這樣也算是盜法行為,雖然也許貴單位的立意是要分享佛法,但這樣反導致學法因緣的障礙,故請下架未經授權的書籍內文,以免自誤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