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 印光大師著/法宣法師白話譯

印光大師論文集白話淺譯 印光大師著/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印光大師著/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原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普度眾生。以醍醐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大根則為說頓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則授以漸教.使彼徐出塵勞。隨順世間.循循善誘。示戒善.闢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陳趨避之良謨。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途.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佛則兼明果報耳。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痴.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於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對兄說友.對弟說恭.種種倫理之教.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無或欠缺.隨順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廣明因果報應.不爽毫釐。墮獄生天.唯人自召。乃如來至極悲心.欲令眾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耳。故不惜現廣長舌相.為諸眾生盡情宣演。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視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自趣險道.欲不墮坑落塹.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廣被十法界機。若約人道而言.即無一人不堪受佛法.亦無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則俗美人和.家齊國治。唐虞盛世之風.何難見於今日。因玆道啟西乾.法流東震。歷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隱贊治道.伏凶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故也。至於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此諸淺說.乃如來隨順世間.漸令出世之人天乘法。餘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咸皆以此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覺.徹證吾心本具之佛性.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其義深遠.姑置勿論。

譯文:

眾人皆同樣有此心,而人心皆同樣此理。眾生與諸佛不二,凡夫和聖人一如。但是由於迷悟之有所分別,導致於上升和沉淪便有很大的差異。偉大的覺者釋迦世尊,慈愍而哀憐眾生之迷情,於是示現在此世界成就正覺,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以無上佛法的醍醐一味,隨其根機時宜而有不同的演說。對於大根機的眾生則演說圓頓之教法,令其快速成就佛道;對於小根器者則教授以漸次之教,使其能夠慢慢超出於生死塵勞。如此種種度化眾生之事,無不皆是隨順於世間,依根機而循循善誘也。

開示持戒之善法,以開闢趨向於人道天道的平坦道路;指示說明因果之事,以陳述趨吉避凶之良好謀略。所謂持戒之善法者,五戒當中的不殺生,即是仁也。不偷盜,即是義也。不邪淫,即是禮也。不妄語,即是信也。不飲酒,則心地常常清明而心志專一,神識不昏迷而真理顯現,此即是智也。五戒如果能夠全部持守,則不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當中,恆常投生於人道。此與儒家之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令其克盡仁義,而佛門則兼帶說明三世因緣、善惡果報也。

十善業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名之為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名為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癡,名為意三業。此與五戒之內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約身行而言,十善大部分是約心念而言,十善業如果具足,必定可以生至天界。

至於遇到為人父者對其談論要慈愛子女,遇到為人子女者對其談論要孝順父母,對於作兄長的說要友愛下輩,對於作弟妹者說要恭敬兄長。種種的倫常道理之教化,都是為了使人各自盡其應有的本分,令其沒有稍微的欠缺,隨順於世間之事相,而修習出世間之佛法。至於廣泛說明因果報應之事,乃是沒有毫釐的爽失差誤。不論是墮於地獄或生於天上,唯是個人自己的造作所召感而來的。此乃是釋迦如來至極究竟之慈悲心,欲令一切的眾生永遠脫離於一切眾苦,但受諸般的安樂而已。是故不惜示現廣長舌之相,為諸一切的眾生盡情的宣揚演說佛法也。

佛經云:「菩薩畏懼因行,眾生畏懼果報。」若是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報,必須先斷除造惡之因。若能常常修習善因,決定恒常可以享受安樂之果報也。此即是《書經》所謂的:「作善則降吉祥,作不善則降災殃。」《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之意思也。但是儒家只有約現在世與個人之子孫而言,佛陀則是兼帶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無盡而談論。

然而由於凡夫的情想分別無法測知真實的事理,因此將佛陀三世因果之說視為虛無渺茫,而不肯真實信受。就如同盲人違背了引導之師,自己趣向於危險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墮落於坑坎之中。這又如何可能呢?是故可知佛法廣大而能利益普及十法界之根機,若是約人道而言。即無有一人不能堪受佛法,也沒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以此令人各自修行持戒之善法,如此則世俗法完美而能與人相和,家族齊整而國家平治,堯舜盛世之風氣,又何難親見於今日呢?

因此佛教之道開啟於西天,佛法流傳於東土震旦,歷代以來的王公大臣,人人咸皆崇敬奉持。以其能夠默默而教化人心,暗中贊助治理人民之道。並且能夠伏住凶惡於尚未生起之時,消除禍亂於尚未萌發之故也。至於出家而為僧人,乃是為了專一心志於探究佛乘,與為了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設的,並不是說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也。

此諸種種淺顯之說,乃是釋迦如來隨順於世間,而施設之漸漸令人出離世間的人天乘法也。其餘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全部都是以此為根基。若是有大根機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覺,徹底證得吾人心地本具之佛性,究竟暢演如來出於世間之本懷,其中的意義極為深遠,姑且擱置而勿論也。

【書籍目錄】
第1頁:淨土決疑論 第2頁: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第3頁:宗教不宜混濫論 第4頁:佛教以孝為本論
第5頁:如來隨機利生淺近論 第6頁:持經利益隨心論
第7頁:竭誠方獲實益論 第8頁: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