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五)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推翻,有一個新的發現就推翻了。所以你把科學當成定理在用啊,那是非常笨的,它永遠不斷在前進,還在追求嘛,還是 未定之天。所以我們千萬小心!就是說借用了今天一點點皮毛的常識,姑且拿來,因為沒辦法別的比嘛。尤其我們現在的青年,同我一樣,都是原子理髮店的科學 家、原子冰淇淋的科學,都有點皮毛常識,只好皮毛對皮毛了,拿來比一下。
  
  所以「極迥色」,它是已經介乎心(精神)跟物理之間的東西。這個 色,「色」字我們介紹了。所以你們研究《心經》要注意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四句話可不好講啊!嚴格講,不好講啊!拿唯識學來 講《心經》要你的命了。碰到這個就要你的命。但是也很好講。所以過去都講,眼睛看到色,等於宋儒所講的,「座中有妓,心中無妓」啊,我眼睛看到色不動心, 我是把色空了——笑話!那個眼睛色相而已,那不相干啊!
  
  佛法的色,是講這個「色法」。
  
  那麼佛法還有個歸納,我們四大,地、 水、火、風。拿物理世界呢?這個大類也歸起來,「地、水、火、風」,四大,佛經經常用。實際上佛經重要的地方用到「五大」——地、水、火、風、空。哎,你 們注意啊,青年同學,如果研究印度文化、東方文化的交流,「地、水、火、風、空」與中國的「五行」是一樣的。中國的標記:金、木、水、火、土,一個東西。 你們要注意!
  
  所以佛學所講的十二因緣,同中國陰陽學的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一個東西,兩個表達不同。千萬千萬注意!不然你所研究的佛學、你所理解的佛法,都是錯誤的。因此看古人所講的,到現在許多註解的錯誤啊,不可計數!很多就是。
  
  好 了,現在我們要回轉來講到本題。色法:地、水、火、風物理世界這四大類,所以叫做「四大」。在我們的生理上呢,四大的假合為身,譬如說像骨頭、堅固的,我 們身上的,拿現在的醫學上所講,骨骼系統的,這屬於「地大」的範圍。我們身上的血液、荷爾蒙呀,這些東西屬於液體的,(屬於)「水大」範圍。我們身上的熱 能,這個屬於「火大」範圍。我們的呼吸系統,(屬於)「風大」範圍。地、水、火、風四大,媾(構)合攏來,成我們這個身體。「地、水、火、風」是色法哦! 不是「淨色」哦!就是身上的細胞,細胞是水大哦,(是)水大所構成的色法哦,不算「淨色」哦!這問題大了。所以如果認為淨色根就是細胞的話,錯了!不對。 細胞都是蛋白質所構成。
  
  那「淨色根」是個什麼東西?譬如說,我們這個精蟲,你把它再分析由蛋白質、酸性的這些東西構成的。它也沒有什麼啊! (可是)精蟲也不是「淨色根」啊!我們再要研究了,那個男性的精蟲碰到女性的卵子,為什麼兩個一進去、一結合了以後,它為什麼會變出一個人來呢?人這兩個 精蟲卵子一結合了一半一半、一陰一陽,等於兩半這樣配合攏來。你要注意哦。所以真講修持,我們人體的氣脈有所變化,你看到我們人是這樣坐著的,整個來講, 人體氣脈變化是這樣的哦。它是圓的哦,一陰一陽。等於我們這個地球的軌道;我們這個地球軌道指南針不是正指南,不是指著正南的哦,(而是)偏東南的,一定 西北偏。所以我們的身體真正的靜是這樣哦,一半一半哦、左右一半一半。這個道理你們很難體會了,等到你們禪定的功夫慢慢到了,到了那一部分體會。
  
  就 是說精蟲卵子結合了以後,胎兒入胎第一天,那兩個東西一結合以後,第一根變化起來的是中脈。所謂中脈是中空的哦,由底下到頭頂。那個時候第一個七天的變 化,你叫它是一個——現在西醫有個翻譯的名詞也是有形——「腺」,肉字旁邊坐個泉那個「腺」。荷爾蒙所經過的地方,這個東西叫「腺」。哎,我們可以說這個 東西幾乎有一點相近,相近於「脈」,修佛法講修持氣脈的那個脈,等於是個「腺」的東西。譬如荷爾蒙分佈的是那種「腺」,它不就是神經系統。這個大家在座學 醫學的這幾位應該是知道的,正式學西醫的朋友們。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還不是「淨色根」。
  
  「淨色根」等於什麼呢?很難表達了。我們回轉來了 解一個舊東西。譬如說我們講中國文化的陰陽學,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五行變出了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拿五行的歸納,甲乙都屬「木」,丙丁都屬 「火」,戊己都屬「土」,庚辛都屬「金」,(像今年是辛酉年,屬於金。)壬癸都屬「水」。好了,既然十個天干,所謂「天干」這個「天」是代表宇宙與這個地 球彼此在放射、彼此在干擾,彼此干擾、放射、干擾的那個作用,交互干擾、交叉干擾那個作用,所以叫「天干」。
  
  甲乙都屬「木」,那個甲木—— 不成形的木,不成形、不成形態,還沒有變成物質,那個所謂指木的「氣」。乙木,是成形的木了,成了形態的木頭了,這叫「乙木」。丙丁都屬「火」,那個丙火 是火的「氣」。這個「氣」是什麼東西呢?我們借用現代的自然科學觀念說是那個「能」,沒有變成東西,那個能量。
  
  總算我們把吃奶的力氣也拿出來了啊,從小長到大的所知的範圍拿出來解釋「淨色根」的「淨色」是這個「色」。但是如果拿中國文化籠統地解釋它,很簡單,什麼是「淨色根」呢?氣!這個「氣」是什麼東西?問題就來了。
  
  所以「五識同依淨色根」,這個「氣」、這個「能」。
  
  什 麼叫「九緣八七好相鄰」呢?這個「九緣」幾緣,(《楞伽大義今釋》)下面有表,你們翻開一看就知道了。唯識學講,我們人這個眼睛要看見對方一個東西的話, 眼睛的相對就叫做色相了;眼能夠看到色,要九個因素才能看到,不然看不見。第一個眼睛看東西前面一定要有空間,要空、要距離,沒有距離你看眼睛把它蒙住了 (就)看不見了,所以要有空;要有光,等等,要九個因緣(才能)看到,所以叫「九緣」,眼睛要九緣。
  
  耳朵聽聲音呢?只要八個因素就可以聽見,因為耳朵不需要光線,不要色相了,所以只要八個。
  
  至於鼻子呼吸、舌頭吃東西、身體的感覺冷暖、快感不快感、痛苦不痛苦等等,只要七個因素。
  
  所 以眼睛是要九緣,耳朵是八緣,鼻舌身是七個因素就可以發生作用。所以他歸納結果,玄奘法師,你說他文學我平常都遺憾這位法師的文學不高,但是啊,《八識規 矩頌》我服了他,沒有辦法用文學作,可是他能夠作到這樣的詩句一樣的,已經了不起了。「九緣八七好相鄰」,在比鄰這樣一路連下來的。
  
  「合三 離二觀塵世」,身識(身體的感覺)、鼻子的鼻識與舌識三個識,要合攏來才起作用。怎麼講呢?這個身體,沒有接觸到它沒有感覺的。我們把衣服穿在身上,接觸 了、皮膚接觸了,「唉呀,不舒服!」脫掉。那衣服放得遠一點,還有一分的距離,有時候當然有感覺了,這一分的距離與身體已經發生作用了,它必須要配合起 來。譬如舌頭,我們這個舌識啊,這個菜、這個吃的東西要到了嘴裡,舌頭牙齒一嘗,「唉喲,太鹹了。」這個時候就有感覺了。它不接觸、不合攏來,吃空氣有沒 有味道?有味道。因為有淡味,它的味道是淡味,沒得味道的味道。那麼這樣一吃、合攏來,我們就知道了。所以這三樣是「合三」。
  
  眼識跟耳識,它要有距離,「離二」。所以「合三離二觀塵世」,這個世界上這些作用,前五識、這個五官機能的作用,有這麼些道理在。像這樣講還沒有詳細啊,這是大綱的大綱,詳細要研究《成唯識論》。
  
  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沒有智慧的人啊,分不出來。我們眼睛看東西,只曉得是眼神經反應的作用,透過腦神經,眼識這個神經反應的作用。現在醫學所謂講唯物的,這是神經反應的作用。我們拿現在的觀念,屬於唯物的論點。
  
  拿唯識的論點,這就是「愚者」只知道是根的作用,他不曉得識的作用。識是個什麼東西根本他就不知道。說愚者只認為「根」的作用,「根」就包括神經啊、細胞啊,這個機能反應的作用,叫「根」。
  
  識 呢?你注意第一句,「五識同依」,它像電一樣,要依賴這個電燈管它才發光。那個「能」呢?現在把「識」變成那個「能」,所以要依賴「五色根」,它起作用。 他說,說沒有真的開悟,沒有定慧等持、見道以前,愚者難分什麼是識、什麼是根,它兩個分不開。我們普通只覺得「我的眼睛看不見了」,沒有辦法說「識看不見 了」。這一點注意,《楞嚴經》上佛也提到這個問題,不過《楞嚴經》提的不同。佛跟阿難討論,問阿難說,你說瞎子看不看得見?阿難說看不見,佛說:你錯了! 瞎子也看見。瞎子他永遠看見前面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瞎子在看見、看到什麼?永遠看到自己看不見的那個東西;那個瞎子在看的那個就是眼識的作用。等於我們把 眼睛如果蒙著,完全閉起來,看見看不見?看見!你只看見我們那個看不見的那個東西——眼識還是存在的。瞎子有沒有眼識呢?有眼識的作用。但是為什麼叫瞎 子?他沒有這個根——眼根。所以不能面對色相的現實,現量就出不來了。但是瞎子看見了有瞎子眼根的現量哦,他那個現量都是黑洞洞的。
  
  同樣的道理,聾子有沒有聽?聾子也在聽,聾子聽到自己「嗡啊嗡噠悶」,我們耳朵老化了都聽到悶悶的,永遠覺得悶悶的。那在聽不在聽呢?耳識還在聽,聽到……。那麼耳根壞了,耳識沒有壞,要注意這個。所以「愚者難分識與根」。
  
  同 樣的道理,我們割一塊肉,假使開刀的時候,活的肉把它割下來,它的細胞還有一個短時間的跳動,那還是身根上面的跳動,餘力、生命的餘力在。這個時候,這個 識,身根的身識的作用還帶一點在的,沒有完全散去。那麼身識的歸返第八阿賴耶識,細胞的死亡,歸到色法裡頭去了,歸到四大裡頭去了。這個要注意。
  
  所以前兩首還是介紹前五識的大要的作用,要我們研究唯識以前先要懂。到了第三首,講修道的。
  
  「變 相觀空唯後得」,你要修道,一個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證得菩提、開悟了,前五識能夠「變相」,起變化的作用、起大變化的作用。簡單地、勉強說,拿我們 中國儒家的文化,氣質變化了,前五識的作用與普通人不同了。譬如說,真得了道、禪定功夫到了,得了真正定力夠了以後,近視眼的不近視了、好了;老花眼不老 花了,一切都變了,譬如說前五根返老還童了。這是他的前五根的變相。乃至前面前五根變成三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體有神足通,比方。到這個時候,修到 身能夠空,空掉了,身根空了,眼、耳、鼻、舌,五根先能夠觀空,先證得了空性;由空以後,性空以後緣起,再修妙有。他說這樣,才能夠證到這個報身、色身、 身體與五官轉變成佛身,報身的佛身;要得到「後得智」的人才辦得到。得「根本智」還做不到。
  
  悟道明心見性是得「根本智」。到十地菩薩、八地 菩薩以後的程度,得「後得智」,才能夠做到《楞嚴經》上佛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要實證的,不是空洞講理論,不行的啊!他說「變相觀空」唯 有後得智的人,得了「後得智」。你說見一點空、悟一點道、一念不起,以為這個就是禪、就是道了,那是騙騙你的啊。**說是空拳哄小兒,「是不是老師啊?這 個對不對?」「哎,對了,對了。」先給你來點安慰,不然你要氣得自殺,怎麼辦?哈,只好騙一下。那個不是啊!那個還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還不能 轉,要得「後得智」。所以「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你要曉得,悟到了、成了四果羅漢、得九次地定,可以灰身滅智、具足五神通的人,他對於這個 前五根啊,這個生命的道理有形的,還不懂、還不能透徹。四果羅漢、聲聞緣覺,雖然有神通、可以變化騰空自在,可以知道前五百劫、後五百劫都知道了,本體的 道理、功能還沒有瞭解,「果中猶自不詮真」。
  
  要到什麼程度的人呢?「圓明」、八地以上到了佛地了,大圓鏡智,第八阿賴耶識是轉成大圓鏡智 了;乃至初地的菩薩登歡喜地——「圓明初發成無漏」,變成無漏果了。一到了真正的無漏果來呀,這個肉體的色身才能變化掉。能夠變化掉了這個肉體的根與前五 識,「三類分身息苦輪」,才能修到千百萬億化身。入各種類身,下地獄、上天堂、變畜生、變螞蟻、變狗變豬隨便你去變化就是。「三類分身」千百萬,度一切眾 生——菩薩的境界。後面四句(偈子)是講功夫、證道、見地,果位上事;前面兩首是先介紹識與生理的作用,如此而已。後面的特別注意,尤其我們這裡講修證 的,「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真正的道理你懂不進去,四果的羅漢懂不……你初初會打坐,入一點定,那根本不相干;你揀一點空的境界,不相干的。因此你曉得吧,我們唯識學的前五識轉了,變成什麼智啊?「成所作智」,轉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那才叫成就。
  
  換 句話說,以禪宗來講,「言下頓悟」,大致上,十分之八九悟到了法身清淨的一面,你這個肉身的報身你就轉不了在那裡。當然像六祖一樣轉了,像前兩天有人照過 來的六祖現在肉身的照像,還在。但是六祖肉身的照相這個照片你們看到的,同普通肉身照片完全不同。那真是完全是活著的真的人一樣的。這個又不同哦!可以 說,他自己故意把它變的。所以要「圓明初發」才能夠轉這個身體。
  
  至於我們普通打坐學佛,得到一種心境的清淨,或者自己覺得妄念都不起、很清 靜,七天也好、半個月也好、三個月也好、一年也好,一念清明很自在,是第六意識的境界而已啊!前五識毫不相干啊!那是第六意識的偶然的境界而已啊!不要認 為第六意識的這一點清明——當然理解上也懂了很多了,或者看佛經也懂了、什麼也懂了,或者我已經得了道了、悟了,——你給自己第六意識又欺騙了自己,統統 落在「法執」上,「法空」都沒有做到。這個需要注意的。
  
  那麼,前五識的三首我們瞭解了。
  
  現在開始第六意識。它的綱要給我們介 紹了。第六意識不像前五識,也不像後來的第七識、第八識。「三性」它具備了,「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這個第六意識啊,這個東西啊,所以我 們中國人《西遊記》小說啊,就把它叫做孫悟空,是這個東西。(我們這個心理第六意識思想)它最壞了,也最高明。我們現在普通人講,這個「心」,籠總,佛學 也好、普通人講這個「心」啊,在唯識,這個是第六意識的範圍。
  
  第六意識無所不通,它具備三性、三量——現量、比量、非量都具備。通三境,都 通。「三界輪時」,你要曉得哦,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六道輪迴,乃至於說現在變凡夫、將來成佛都靠它。你不要輕視了它——第六意識。雖然壞,你不要輕 視了它哦!沒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你還成不了呢!所以「三界輪時易可知」。它這個第六意識的心態啊,包括多了,跟它相關的「心所」(不是心的「能」哦,注意 啊!心的「所」,不是「能」。「能變」是第八阿賴耶識哦!第六意識也是「所變」哪。第八阿賴耶識的立場來講,第六識也是它的「所變」而已。不過是它的「當 家」的兒子——老二在當家。大兒子是第七識,不大管事的。等於我們唐朝一樣,當家老二兒子李世民,當了皇帝了。呵,老二當了皇帝。)相應的心所,它包括的 心所(不是心「能」)有五十一個,「善惡」一切壞的、好的它都有,「善惡臨時別配之」。第六意識它的善、它的壞,不一定的哦!當它起作用,非常不定;它要 得到前面前五識的幫忙。臨時對境依它起的時候、對境依它的時候,善惡的境界所得的業果、所起的作用不同,「善惡臨時別配之」。
  
  他說,這個 「性界」——它自己的意識自性、它的界別,經常「受三」界——欲、色、無色的支配,「恆轉易」隨時在變化。所以像我們的心一樣,前面一個思想正想做壞事, 後面馬上一個思想第六意識另外一面又來了,「哎呀!」自己勸自己,「這不是造業嗎?哎呀,算了算了不要做了,還是去打個坐、拜個佛吧!」它隨時在變化自 己,「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意根,意有根哦。哈!意根在哪裡?意根在哪裡?——腦神經!那麼這個腦神經是意根所在。過去人家認為 (是)心臟,不過心臟是發動器。腦神經(是意根)。所以,意一動啊,它腦神經發動,前面五根跟著都動,前面五識跟著五根都來幫忙。他六個兄弟一樣,是一 幫,在西門汀啊專門搗亂的,這六個兄弟一霸,眼、耳、鼻、舌、身。「根隨」,好的時候啊,所以大家要學佛了,這個信念來,「哎呀,我要信佛、我要做好 人!」對自己有信心,這個「信」是好東西。但是當信念一起,六根一齊起作用,「根隨信等總相連」,所以第六意識(是)最厲害的東西,我們下地獄上天道、成 佛成凡夫都是它。
  
  「動身」,身體的作用。乃至每一個細胞的發生作用,「動身」;「發語」,講話。你說有些人這個嘴巴壞,所以常常發現有些人 「佛口」,佛的嘴巴滿口佛話;「蛇心」,古人說的啊,佛口、蛇的心理毒蛇的心理——兩面刀,這個嘴巴造口業。但是你不能推諉給嘴巴,「哎呀,我這個嘴巴不 對,我心裡沒有這回事啊!」我也常常說,有許多人講:「哎,某人心很好啦,就是嘴巴壞。」空話!嘴巴講話哪裡來的?意念動的,就是心動啊,心就是壞。好就 是好。這個好人,滿口善言,就是好話。所以「動身發語」,你要知道,就是這個「意」最厲害,統統是它造的,「貪嗔癡慢」都是它。
  
  說這個人「我脾氣壞了、我心好的。」哪有這個人?你不要下地獄才原諒你。脾氣是什麼?就是意動啊!不是偏袒脾 氣,脾氣還另外有個東西呀?脾氣不是什麼識呀?有個「脾識」吧?脾氣是這個意。「動身發語獨為最」唯有它最厲害了。意業造滿了等於拉弓射箭了一樣,惡貫滿 盈的時候,「引滿能招業力牽」。它的現行、現在的行為、意念這個思想,構成了現在的行為。現在行為累積多了,變成習慣,這個習慣就是業力的因子變成未來的 種子。過去生的那個意識的習慣變成習氣,習氣就是業力,變成這一生的個性,就是過去生業力、意識的種子,種子生現在的現行,現在的行為;現在這一生的行 為,變成未來的種子。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都是它搞的事。所以《瑜伽師地論》意識地捲數佔了二十幾卷,最多,都是講這個東西。但是,變 聖人、變凡夫都是意識的作用。
  
  這個意識的心態呀,最可怕了。所以「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這個「引」就是拉弓一樣,要拉滿。拉 滿所以中國文學裡頭講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那個力量沒有拉滿哪;拉滿了以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你自己就發出去了,拉 不住了,都是這個意念。
  
  所以我們搞了半天修行,你學禪、學個一念空、清淨,是轉意念把它轉清淨。念佛的人把佛念成意念,把它念成習慣,變成 那個正念,如此而已。學密宗人搞了半天,也就是練習那個意念,拚命向好的路上轉;但是意念貪著太多啊,那密宗就給你許多花樣給你貪嘛,你愛想得很美麗給你 想得很美麗;你愛十八隻手,給你四十隻手好不好?而且說「哎喲,一個手裡更有一個眼睛……」更厲害!你愛什麼給你什麼。哈,那個誘導法之高明!佛法教育 法、誘導法非常高明。統統在轉你這個意念。我們今天先到這裡。
  
  說明這個意識證道的,所謂聖位。我們普通所謂感覺到心境的清 淨,念頭的空了,或者打坐的人覺得自己無念、空,這是非常難得的。真做到完全空靈、無念,這是意識(第六意識)這個分別心完全如如不動,清淨了,這個是很 難得的事。但是雖然說難得啊,沒有什麼了不起。這個意識心很容易空掉。
  
  例如一般學禪的,一般人用功夫的,把這個意識心,做到「三際托空」。 這個「三際托空」這個觀念,就是說把心理的狀況,前面這個思想過去了,後面思想沒有來,「三際托空」。這個中間當下這一念好像空了,就是清淨了,這個在學 禪的人非常有名,叫做「三際托空」,也叫做「三心空性」。就是說,前面這個念頭、後面這個念頭、中間這個念頭——假定的啊,我們人為地把它分開。我們的思 想連起很密切,分不開這三段。但是一個修定用功久了的人,可以把這個心理狀況把他切開了分成三段。前面,譬如念佛的人,「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算前念過 去了;下一句還沒有念,就是後面一句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南」字還沒有起來,那麼中間,(假定這個中間,)中間沒有念,就停住了。在淨土宗念佛的 人,比如說,有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很久很多、一心不亂專一了。突然,往往有些人,自己不知道,這個佛號念不上來了,沒有,連 「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字都不會起來了,就愣住了一樣;可是自己並沒有昏迷,也很清醒;可是想提「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提不起來。往往很多念佛的 人到這個情況,就著慌了,自己反是驚慌了,覺得糟糕了。
  
  實際上,也有很多人把修持上這些情況來問,我們經常講一句話,就是說你好葉公之龍。 就是春秋戰國時候一個故事,「葉公」,「葉」是一個春秋戰國時一個小國家的名字,河南、山東這一帶一個縣,葉縣,過去是個國。那麼這個國家的諸侯、小諸 侯,在舊代制度封為「公」的階級。葉公,素來好龍、喜歡龍,房子柱頭地下到處畫的都是龍。因為他的愛好龍,感動了真的龍來了,這個龍真來了,把他嚇死了。 平常喜歡龍,畫的到處都是龍,結果把真龍感動來了,反而把他嚇死了。
  
  所以我們經常說,一般人念佛修佛想求到空,真正空的那個境界現前呢,他 又嚇住了;甚至嚇瘋了。所以《金剛經》你要注意,《金剛經》上佛再三提到,如果有人見到這個空,而不恐怖者,不嚇住;空的境界來了,並不受嚇住了,不起怖 畏心,不怕了,他說「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不是在一個少數佛前面種了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有這個氣派,才有這個智慧的 認識。不然呢,天天求空,一達到空的境界,個個害怕。
  
  其實啊,我們避開了空與不空這個問題不談,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偶然碰到好像思維、思 想、意識突然切斷了,人好像用我們普通的話叫愣住了;那個意識切斷,佛經有一句形容的話:「截斷眾流」。好像一股流水、長流水,我們打一個堤防把它切斷 了,兩邊這個堤防一隔開,中間一段流水就沒有了,空掉了。所以「截斷眾流」。可是普通人也有這麼的狀況、心理的狀況,偶然一斷,前後念斷了、切斷了。這個 時候——要注意的啊,在心理狀況——如果說身心絕對的康健而達到這個境界,那是好事情。但是有時候我們普通人心理狀況忽然到達這個情況,那是什麼道理呢? 那在唯識學上叫做「悶絕位」。悶絕,譬如說一個人,不是暈過去了,不是死過去了——悶住了。我們悶絕的這一個心理狀況同睡眠的心理狀況是一組的,是一個范 圍。悶絕位同睡眠這個位子,是根本上「無明」的境界,不是好事。所以我們有時候,作功夫的人,經常在這個悶絕位上,以為自己是「空位」,念頭空了。這個樣 子的下去,現生腦子越來越笨,可以現生這一生變成白癡。至於這種修法他生來世的業果,那絕對是變成豬啊、變牛啊,不用腦筋的(動物)。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悶絕位的「悶絕」的這個境界當成了三際托空,這非常重要!
  
  …… 以後,應該知道我們這個思想、第六意識容易空掉的、容易切斷的。這個要特別注意啊。實際上是你很容易切斷。所以有許多人,尤其學密法的、學密宗的或者學禪 宗的人,偶然——你不是大家聽到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唉,你這個傢伙,瞎貓撞到死老鼠。」那也就是這種境界,偶然來一個空靈:「哦!這個就是。」那是誘導 你,這是意境上偶然一段的空靈,等於說「三際托空」。意識的三際托空並不難,很容易。
  
  很多人學禪,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 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禪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 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 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 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禪宗祖師的語錄,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 了,慢慢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三際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 意啊,一般乃至於古人,《指月錄》上、《五燈會元》、《傳燈錄》裡都記載,很多禪師到達這裡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 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禪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 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 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不過話說回來諸位,像我現在的講法,把這些境界,一般認為很了不起 的都批評了,一個錢都不值,不要傲慢哦!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 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禪的,最困難的是這一段切不斷,不能「截斷眾流」,這個念就空不掉,這還不叫做空。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但是我們要知道,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是容易的。
  
  在道理上我們要瞭解,我們這個人,嬰兒投胎,就是我們這個生命,只有第八阿賴耶識入胎。(陳祖光先 生特別請你注意啊,到了那個講到第八阿賴耶識,你再提醒我注意講人怎麼樣投胎出胎的事啊,我要詳細報告一下。)我們人第八阿賴耶識入胎以後,慢慢胎兒成 長,第八阿賴耶識的現量、前五識、前五根都成長了。第七識跟著,當然發生「我」,與生命俱來人就有「我、我」這個觀念,這個第七末那識的作用。但是嬰兒出 生的時候沒得第六意識哦,所以嬰兒沒有意識分別心。所以一個剛生下來的嬰兒,你拿牛奶餵他(與)你拿大便的紙去餵他都差不多。你說那麼有沒有分別?嚴格講 有分別。牛奶放他嘴裡(會吃),苦的藥放他嘴裡他還是不大接受。但是那個不接受的不是意識,那是「五陰」的感受的「受」。真正意識完全是像我們現在的人 ——思想清楚、分別觀念大,這是意識。所以啊,我們要知道,等到嬰兒這個頭頂上那個「崩崩跳」的這個地方一封口了,開始會講話,意識慢慢形成了。
  
  所 以我經常說,我們普通罵人,像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家罵:「老奸巨猾,老頑固。」哎,我承認。為什麼?這個意識啊,由嬰兒到老大這個年齡,越老越頑固,這 個頑固就是現行,又變來生的種性了,這個習慣就變種子了。所以這個意識是後天慢慢塗上的。譬如我們的言語啊、思想啊、習慣啊,就是一個嬰兒生下來,你不會 講英文,不會講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這個都是後天意識給你加上的,乃至也不會講中文啊!就是我們中國人能講中文,這個也不是嬰兒先天帶來,也是第六意識加 上的。
  
  第六意識後天一切的教育、家庭的教育等等,讀書學識,這都是意識慢慢慢慢給你累積起來,累積這個意識的現行,變來生的種性的根。所以我們這一生的生下來的相貌、態度、習慣等等,都是前生的根、作今生種子帶來的現行,這是講到意識。
  
  那麼這個意識我們瞭解了以後,所以這個意識後天的加上,我們容易把它切空了的,容易把它空靈了。
  
  譬 如說,我們講一個現實的,聽了唯識以後,尤其對中年以上的朋友應該注意。有些人到了中年、到了老年,不管你修道(與否),大部分是失眠、睡不著。其實啊, 老年的睡不著很天然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什麼可怕叫做失眠。因為人在意識當中後天有些習慣,都認為人應該睡眠多少——不一定的。我常講的台大有一位教 授,也常見面,很多年前來問我,他失眠三十年,他來問我的時候六十歲了、六十多一點。我說:「哎呀!你真是的!這不是問題,你盡考慮這個問題。」「哎呀, 我總覺得不好嘛!」我說怎麼呢?他說:「我總想這個不正常嘛,人總要睡眠。」我說你今年六十幾啦?「六十二啊。」我說你沒有死吧?他說不是開玩笑吧?我跟 你倆講話你怎麼講我死呢?!我說你這樣失眠三十年沒有死掉,已經六十幾,精神蠻好,那個睡眠對你有什麼關係嘛!而且你活六十年等於別人活一百二十年,別人 一半還在床上黑夜過來的。啊,你黑夜還清醒,不是比別人還划得來!為什麼有這個觀念?睡眠完全是習氣,你知道嗎?修道的人要斷除了「財、色、名、食、 睡」,特別是飲食睡眠還要特別修持到把它斷除了。既然自己不想睡,還認為是毛病,這個說是在修道的人,那不是愚蠢到極點嗎?本來還想斷除睡眠,拿道家來 講,功夫到家的人有一句話:「身輕如葉」。身體輕到像個樹葉子在虛空中飄一樣;「晝夜常明」怎麼叫晝夜常明?白天黑夜都是亮的,沒有昏迷。睡眠是昏迷、是 無明啊!晝夜都常明,永遠都是光明、亮的在那裡。你還不好嗎?哈,我們在座就有一個老修道的朋友,今天還跟我講這樣的話,所以我講你該打屁股!道理都不 懂,他還說修道呢!
  
  但是老年人,自然睡眠少了;嬰兒的睡眠才多。年輕人睡眠,譬如說,中學生階段,我們像經常有許多家長啊、教導的老師都不 知道,所以小孩子眼睛都搞壞了。中學生小學生我們現在的受教育的小學中學這個階段的兒童,真的睡眠要十二個鐘頭。結果我們現在教育制度之下,十個鐘頭也睡 不到,背那麼重的書包,又拚命在用腦子,真可憐!糟蹋自己的根苗!實在不應該!可是誰也不懂。所以這個年齡要十幾個鐘頭睡。
  
  當然普通人老年 上愛睡。像人家問我,說你睡眠(怎麼樣)?我說我沒有睡眠(問題),老了,那個不要緊了,分期付款,有時間就睡,沒有時間不幹了。但是真要使我睡得痛快, (得)滿足二十個鐘頭。這一覺睡個二十個鐘頭以上,那麼我今天總算過了癮了,覺睡夠了。可是平常沒有機會睡覺,還不是算了,怎麼辦呢?!
  
  睡 眠、飲食、男女等等都是習氣;這個習氣不能斷,不談修持作功夫。但是我們講到失眠是什麼道理?譬如我們覺得失眠,你說失眠的那個痛苦、那個是病態(還)是 什麼?第六意識作用,(同)生理沒有關係。(同)生理有關係啊,你感覺上,好像血液流動非常快,躺在枕頭上也聽到心臟的咕咚、咕咚,氣血在流動,好像血壓 一量馬上高。你們還有一個啊,現在人一般很習慣的隨時量血壓,我從來不量的。人家問我,我說現在血壓正在高。像我現在你來量我可能就高。因為我故意把精神 要提上來。不然我要睡眠去了,要休息了,誰願意講這些話?什麼八識,九識我也不管!但是為別人,只好提起精神來,強調它,啊,這個血液會向上衝的。血壓高 與低不是決定健康不健康的絕對的問題,有關聯的(而已)。可惜一般人有一點點報屁股後面的醫學常識,經常注意自己的血壓,沒有病也找個心理病來,這叫做是 「恐怕血壓病」,這不是完了?但是你那個睡不著,血壓還是會高的。如果你心理呀,第六意識曉得、知道了,他不要睡。
  
  我們睡眠是兩種,所以佛 在經典上佛這個問題答覆得很好,過去,有弟子們問佛,(不是這一本經典。)人為什麼會睡眠?佛說兩個因緣:一、心疲勞,思想心理的疲勞,會睡眠。一個人碰 到倒霉了、心思灰心到極點,就一天到黑想睡了,什麼精神都沒有。一種是身疲勞,體能的疲勞,要睡眠。心裡並不想睡眠,可是體能過分疲勞,它要睡眠。所以佛 說:「睡眠者,有二因緣:一心,一身。」(一個是)四大疲憊,一個是心理疲勞。但是這是普通人。
  
  如果是一個修持的人,身、物,身跟心兩個一 元的,又進一步了,那可以停止了睡眠;乃至靜坐、入定,它不但替代了睡眠,比睡眠恢復身心的疲勞比睡眠好。因為我們這樣躺下來睡眠,這個五臟六腑是折迭在 一塊的那麼一坨擺在那裡,你仰著、這樣擺著、後面趴著(都是)。只有坐起端正,以背脊骨為中心,它這個心肝脾肺腎很整齊地掛著,它是完整地掛著,不容易疲 勞,所以睡眠久了很疲勞。
  
  那麼以中國的醫學講起來,久睡傷身體,睡眠過度了,久睡就傷氣,元氣受傷。久行——這個做事多了、勞動多了,不使 它休息呀——傷血。很多啦,譬如久坐傷肉,久站傷骨。所以人體自己要調平這些道理,都出在《黃帝內經》裡頭,有書自己去看了,不要貪便宜。像某一個同學說 啊:「哎呀,老師,我們不行的啦,腦子也不如你,多聽聽你講,免得我省了看書的力氣了。」這成什麼話?!這就不對的。這都自己不檢討、不反省,不是修道人 的話。道是智慧的透明。那如果不靠自己,那三藏十二部,佛對成佛的經驗都擺在那裡,那你說我出幾萬塊錢買一部大藏經,佛成就的功夫智慧都在大藏經裡,你把 大藏經煎湯吃下去了,你不是成佛了?那不行的呀!非要自己參究(不可)!同時你要知道,我有時候給你們講的並不是書上看來的呀。但是你翻開書去看,決定 有;我還可以說出哪一本書上的,(而)那一本書我摸都沒有去摸它,第幾頁我都可以告訴你。噢,所以要自修啊!不要貪這個便宜。講到這個意識的這個作用。
  
  所 以我們在睡不著的時候,你如果把意識三際真能夠空了,不配合生理血液的循環,不理會這個身體四大,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最起碼,你會睡著了。高明一點,身 心兩個分開了。分開了什麼情況呢?那才也叫做定了,那(是)真正的定境了:你看到自己身體在那裡睡,看到身體還在打呼嚕,「哧呀呼啊」呼吸來往,自己這個 清醒的、清明的這個意境啊就照見這個身體。所以有時候自己還可以偶然跟自己開個玩笑:格老子你給我睡好一點啊,精神睡夠一點等一下起來我要用你的啊!—— 這個肉體我們要借用它的。就有這樣一個境像。所以,第六意識是這麼一個情況。假定我們修定的作功夫,到達了這個境界,你說以禪宗來講,「三際托空,意識清 明在恭」,算是開悟了沒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認為「就是這個!」拿著這個境界告訴你:就是這個!那是誘導方法,不得已。
  
  所以《法華經》上說:「指黃葉為止兒啼」。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因此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總而言之,「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那是大徹大悟的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如果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呢?
  
  那 麼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等於一個小孩在哭、哭了,沒有辦法哄他,只好拿著一個樹葉子、黃樹葉子說:「不要哭!不要哭!這是黃金, 你不哭我就給你。」把小孩子哄得了不哭,就好了嘛!管它是真的金子假的金子啊。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一切法都是「空拳誑小兒」。說你不要哭,我給你糖 吃,你哭不給你,你停了哭我給你。實際上,這個裡頭沒有東西。一切法皆是如此,空拳誑小兒。
  
  所以,在意識清明這一段,有時候學禪的人給他一 個方便說:「你這個就是了。」你認為清明這個就是了,是什麼?哈!現在告訴你,第六意識偶然清淨的現量的一面——還是意識的境界。你所謂空,還是意識上的 空嘛。對不對?你不清醒睡著了以後你還有沒有這個空的境界?你沒有了嘛,有個意識進入睡眠位了,所以這個清明沒有了。你說我醒來又空,當然又是意識造成了 這個空嘛。你說:「我現在好空哦,空、空……啊,我都懂了,世界都是空的呀,哎呀!我現在總算清醒了。」你說他在說夢話嘛!所以我們站在旁邊說:「呣, 好,懂了啊?有道了,嗯,這個悟了」。實際上我們回頭蒙著嘴在笑。這還不是意識自己造的境界?!但是意識造成(的)這個境界(是)真的假的呢?話說回來, 你真能從此如達摩祖師所講的「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個鑰匙拿到了,你可以去開發它。
  
  所以,我們可以說,禪宗不是分三關嗎:破初關、到 重關、破末後牢關。我們勉強地可以講,的確是這個樣子——拿《八識規矩頌》的階段。把意識的這個習氣之流、業力之流,破得開,見到意識無自性的空,可以說 破初關。那麼功夫到達這個境界,要行住坐臥隨時隨地都意識空靈,無分別、無妄想的境界。你說這個時候能做事嗎?當然更能做事。意念都是空,儘管在講話,講 完了沒得意念了。在空中能夠講。那麼,可以說是破了初關的境界。但是沒有破重關。要到把第七末那識破掉,破掉以後,快到破第八識的邊緣了,可是到重關。
  
  破末後牢關,就是超越了精神世界、超越了物理世界、打破了第八阿賴耶識,是證到大圓境智、如來藏性,那才說破末後牢關,叫做「牢關」,堅牢而不可破的。這是三關之說,是禪宗方便之談。
  
  現 在我們瞭解了第六意識這個樣子,所以玄奘法師在《八識規矩頌》上,關於第六意識這一首(偈子)說:「發起初心歡喜地」,菩薩、大乘菩薩、登地菩薩,就是以 普通一個人,修菩薩道、作功夫;初步、初地的菩薩,剛剛上地,等於我們上樓梯第一層樓梯,電梯上來,到了第一層了,十層房子到了第一層——初地,叫做「歡 喜地」。
  
  所以呀,第六意識真的破了,(所謂破是方便的話,意識怎麼叫「破」?這是人類語言的表達的一個方式。)第六意識真達到無分別、無妄想、空靈了,我們剛才講,假定一個名稱叫它「破」了,沒有什麼破不破;就是把這個妄念比較切斷了,空靈而能起用。(不是三際空靈事。)這叫做菩薩登初地以後,第六意識才能空。
  
  所 以「發起」,剛剛發心,那麼普通講發心,這個樣子,發明自己第六意識心地的空靈。所謂「發起初心,(菩薩登)歡喜地」,才是說入門。所以,分別妄念不空, 你說你得定了、你學佛修道了,都不算數的。到第六意識空,隨時能夠做到性空、無自性,能夠做到了以後,你這個人才夠得上說是學佛的了。所以「發起初心歡喜 地」。
  
  但是第二句話「俱生猶自現纏眠」哪!注意這個「眠」字,睡眠的眠,不是感情纏綿、綿綿不絕的 「綿」。這個「眠」字用得啊,比那個纏綿的「綿」字還要高明。他說第六意識空了的時候啊,你把這個人初悟道的初地菩薩就了不起麼?沒有什麼了不起。「俱 生」,與生命俱來的那一個習氣、所有的習氣還在,習氣的根根統統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猶自現纏眠」,纏繞著你。眠,「隨眠」,眠是一個佛學(名 詞)、唯識學叫「隨眠煩惱」,它跟隨著你的,永遠使你無明、你無知的狀態,無知這樣子等於睡眠、永遠睡在你旁邊的。哎,你起來它(也)起來,你坐它也坐, 你躺下它就躺下;它纏繞著你,使你永遠是沉迷不醒。所以啊,俱生我執,等等,俱生以來這個煩惱習氣,「俱生猶自現纏眠」,它跟著你。
  
  第六意 識真的完全乾淨了、空了,所謂要教理來講,沒有頓悟的,都是漸修的。由一個凡夫發心,修到了第六意識能夠空、登菩薩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上 的。有規定的啊,有一定的數字,不過我現在報的數字不準確。由見了道以後,修到了到第七地的菩薩叫「遠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所以要把煩惱習氣的根根修斷哪,(要)「遠行地」以後,「遠行地」是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動地」了,就不退轉了。沒有修到第八,其實到了第八地,就是禪宗 講的破了「重關」了,可以不退轉了。
  
  所以我們學禪的人,禪宗的話有一句話——你們年輕的同學這個要閉關、那個要閉關,唉,我看還是叫警察把 你關到禁閉室容易——「不破本參不入山」。第六意識初關不破,入山都沒有資格。「不到重關不閉關」,真正的閉關,要到了「遠行地」以後的,第八「不動地」 的重關境界才可以閉關。真正的閉關關房裡一本書都不准有的,佛經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茶杯一個碗,然後一個坐的地方。四壁畫都不准掛,什麼也沒 有,什麼都沒有!所以閉關還可以看經,看大藏經、看書嗎?還弄個搖椅搖一搖嗎?還弄個清茶來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還點個檀香——那還是在玩 弄習氣哎!不行的啊!所以真正閉關,你們怎麼去閉呀?啊?所以到了「遠行地」以後,「純無漏」,第六意識真正轉了,所以得無漏道了。
  
  你們注意啊,外道有五通,羅漢才有六通,第六是漏盡通。所謂漏儘是什麼漏盡?外道的解釋:男女只要不漏丹就漏盡了。切!那你不吐口水啊?你眼睛張開多看看,眼睛的神也漏掉了,耳朵喜歡聽音樂也漏掉了,六根都在漏啊!
  
  漏 盡——意識無漏(才叫)漏盡,所有煩惱習氣、無始以來習氣根根統統轉了,所以普通叫做「空」是方便名詞,無所謂空——清淨圓明瞭。並不是空並不是沒有,轉 成清淨圓明瞭。那麼到了這個境界、第八地的境界,第六意識轉了,轉識成智了,不叫「第六意識」了,叫做「妙觀察智」。所以得道的人、諸佛菩薩在定中,用的 是什麼?還是用的意識,可是不是凡夫境界用的意識了,你知道吧?所以,百丈悟道的時候跟馬祖講,拿起那個拂子:「即此用!離此用!」就是這個東西。還是這 個東西,可是不是凡夫的意識。這個時候意識轉了叫做「妙觀察智」,所以「觀察圓明照大千」,第六意識變成智慧境界。變成個什麼呢?變成我們的照見三千大千 世界的大的雷達網,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風吹草動,乃至一個螞蟻、一顆灰塵動,在這個第六意識圓明清淨、大圓鏡上清清楚楚。這是第六意識。所以「遠 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那麼我們一般所謂學佛的,偶然心清淨那個境界,是第六意識偶然清淨,所以禪宗祖師有時候講,一般人參禪, 「哎喲,達到空了!」來告訴師父:「哎呀,你給我印證一下。」哦,現在青年很多,常常有些青年寫信來,自己認為已經悟道了,要求我印證。我也不學禪,我也 沒有悟。好像你不給我印證,那個火氣之大啊!「啊,你不給我印證?!」好像罪該萬死。還有一個青年當面跑來:「我這個硬是悟了。」我說我不懂禪吶,你找我 幹什麼?他就說:「我悟了,你要給我印證。」我說印證什麼啊?我又不懂禪,我又不是禪師,你叫我印證?「那不行啊,你不給我印證……!」我把桌子一捶,痛 罵一頓,我說:你給我滾開!你神經了跑到這裡來!我這裡也不是道,也沒有道也沒有佛,我是個普通人,我還給你印證?
  
  你看這樣的人……好幾 個。這個可怕吧!呵,這個!所以呀,學佛啊,什麼叫做入魔?這些人叫做入魔。頭腦還清醒得很,講起都有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他講得對不對呢?他也覺得自 己:「哎,我現在跟你講話,我都覺得沒有我哎,我都空的呀!」其實他跟我講,我絕對相信他是真的啊!不是假的,因為他不是神經;神經的眼神、意識都看得出 來。但是第一個,他做人的基本已經不夠了。那裡貿貿然跑來這樣認,也不認識,好像我就欠他有個禪、有個什麼的!啊,很多啊!還有些寫信來,只好一丟。連基 本的作人的道理都不懂,這個時代你說怎麼得了呢?!
  
  其實這一種境界我們普通人都有的,意識狀況。禪宗祖師所謂叫做什麼?——「孤光偶露」, 這是形容詞。所謂你們看禪宗的語錄就知道:「孤光偶露」,偶然撞到一下。譬如我們人走夜路,忽然碰到一個木頭,一嚇:「呃!哪一個啊?」好像還是「三際托 空」的啊!中間這一剎那之間一個念頭都沒有了,好像也是「三際托空」意識空的境界。我講「好像」這個裡頭有個竅妙哦,也可以說不是「好像」,這是把你切斷 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所以受重大的刺激,受嚇、喜怒哀樂中間都可以碰到意識狀態這個境界。要就發瘋,要就大智慧、開悟。就是這樣一個情況。所以開悟也 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悟這不是禪宗悟道的悟哦。我講開悟就是——理解了,就是第六意識那麼一個清明的境界,有時候可以保持得很久。那麼保持得很久是很舒 服的,身心是很舒服的。但是有一點哦,你上座坐久了,你兩個腿的氣不通的話,你坐在那裡照樣地腿痛腿麻,麻得你第六意識一點都不清明了,所以靠不住的啊, 不是道啊!所以第六意識空,就是要習氣的徹底空。
  
  再說第六意識,譬如我們學密宗的人有個討論,前五識我們都曉得在哪裡,眼睛、耳朵、鼻子、身體、嘴巴、舌頭、味覺、嗅覺都知道,(這是)前五識。
  
  第六識在哪裡?過去人講在心臟——不是。第六意識在腦。所以我們思想越用多了,腦越停不了,第六意識的機關開得越大。那麼後來討論到第七識在哪裡?第七識無所在,五根、六識裡頭都有、都在,哪一點都有我見、我執。
  
  所 以第八阿賴耶識在哪裡?在我們當年學密宗討論的,兩派的爭論,一說第八阿賴耶識在中脈,在背脊骨的中間;有一說在腦子裡。其實都不是。他們都忘記了第八阿 賴耶識「受薰持種根身器」,那就我們這人體啊,手(伸開)有多寬,人體放射的能、人體自己的電與光就有多高、多大。在這個範圍,不但有第八阿賴耶識的功 能;超這個範圍以外,跟宇宙通的,都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功能。你說它通過督脈、或者是通過中脈、通過間腦而起作用可以;說第八阿賴耶識就在這裡,或者在 海底、在哪裡,那都是著相的,錯誤的觀念。我們先休息一下。
  
  (八識規矩頌)簡單地、快一點瞭解了,好正式研究《成唯識 論》。現在是講第七識。第七識一般的習慣沒有辦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識」,這個「那」字在過去讀「諾」。這個「末那識」第七識,尤其現在研究心理 學的同學們更要注意,現在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什麼「第六感」等等,並沒有超過第六識的範圍。所以「末那識」沒有辦法翻譯成什麼識。理念上的 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識(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麼我們如果加以進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念」,這個才是「念」,念頭那個念。因為第六意識我們 容易分別瞭解它,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於事情的思考周詳,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七識所謂是「意根」啊,有時候好像不起分別、沒有分別,那個境界 裡頭,這是我們有念,尤其我們在這裡,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靜坐的時候覺得自己一點雜念都沒有,清清淨淨坐到——那個正是念,那個正是第六識的根、 意根。
  
  所以「念」,普通經典翻成「念」,這個「念」,我們經常拿一個笑話的辦法,可以說是笑話的辦法——拆字攤,一般算命看相拆字那個辦 法。中國字這個字,你看「今」字下面一個「心」,現在心,這個是「念」,今心嘛!說睡眠睡著了,什麼思想也沒有,那個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這個念 進入睡眠昏沉的狀況,心理狀況在睡眠昏沉當中。
  
  所以剛才特別提出來,做功夫的朋友們特別注意,你覺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體感覺 都沒有了,這個中間你要分別清楚。算不定這個完全放下連身體感覺都沒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或者是「悶絕位」(悶過去了)相同的。這個正是意識的境 界,不要認為這個時候不是意識,這個意識接近到第七識末那識境界。
  
  所以末那識,普通地也有解釋,很普通的解釋叫做「我執」,叫做「俱生我 執」,與生命同時來的覺得有個「我」。那麼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執」第一空不了。但是這個我執哪裡來呢?「俱生我執」,當我們入胎的時候已經 有「我」;乃至沒有這個肉身、變成中陰身的時候,這個「我」也沒有離開,第七識沒有離開,所以「俱生我執」。(你們沒有書的人可以跟他們有書的坐在一起借 一下,啊。)所以第七識末那識叫「俱生」,與生命同時來的。例如這個嬰兒生出來,第六意識、現行的第六意識(剛才講的一段啊,要特別注意),嬰兒沒有現行 的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習氣的根同樣地在,沒有爆發而已。受後天教育等等灌輸,再來爆發那個根。那麼嬰兒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思維、思考等作用,但是嬰兒 的第七識的「我執」早就存在。比方說,兩個雙胞胎都餓了的時候,一個早有奶吃,遲有奶吃(的那個)他還是不高興的,覺得我怎麼吃遲了?那個我執就是與生命 俱來的,有生命就有我。這個「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識。(第5集完。妙音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2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