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十八願講話 慧淨法師講述

第三章 十方眾生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十八願講話》
--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一節    十方眾生之所指

一、九法界一切眾生

「設我成佛,十方眾生」:顯示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為了十方眾生,如果不是為了十方眾生,阿彌陀佛就不成為這樣的佛,可以說,這一尊佛跟十方眾生、十方眾生跟這一尊佛是一體的、共命的、彼此依靠的、互相需要的。

十方之義

「十方眾生」的「十方」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從字面上來講,就是四維上下的總稱,也就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方跟下方,這就顯示是整個法界、整個大宇宙的意思。

《無量壽經》第十七願說: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可知,這 個十方,就是十方世界的意思,十方世界就是指法界中所有的一切世界、一切國土。《阿彌陀經》舉出「六方世界」,而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稱讚淨土經》(《阿彌 陀經》的同本異譯),就舉出「十方世界」;這兩部經文文字不同,但意義是相同的,都是指整個大法界。《莊嚴經》說:

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

《悲華經》裏也說:

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所有眾生。

「阿僧祇」是印度用來計算數目的單位,亦即「不可計算、無量數、無央數,或極大數」之意。

由此可知,「十方」涵蓋整個大宇宙;所有一切世界當中,所有的一切眾生,就是「十方眾生」。

眾生之義

「眾生」又翻譯為「有情」或「含識」,或者是「含靈」,也就是,眾生都是有感情的、有心識的、有靈性的,因此就做這樣的翻譯。

普通來講,眾生是指迷界的有情、迷界的眾生。所謂迷界,是指六道的眾生,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如果從廣義上來講,佛菩薩及聲聞緣覺也都涵攝在眾生這個名詞之中,這就成為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包含剛剛所講的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輪迴的凡夫,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種的聖人。六道跟四聖,包含起來總稱為十法界的眾生。

九法界一切眾生

《仁王經》裏面說:

三賢十聖住果報,
唯佛一人居淨土。

「三賢十 聖」:「三賢」是指菩薩階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就是十地。這三賢十聖的菩薩,還住在因果報應之中,這怎麼講?當然,這必須引用一些教理來解釋 了。如果斷見惑的話,他就進入了初信的果位;斷思惑的話,就進入了七信的果位;斷塵沙惑的話,就進入了十信的果位。之後,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性,就 進入了初住的果位,一階一階上去。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破一分、證一分,直到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破盡,就進入佛的境界。所以,如果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 的話,都還在果報當中。只有佛一人在常寂光土裏面,不生不滅。

如果從這裏來講,彌陀發願救度的十方眾生,就是除佛以外的九法界眾生。

但是,九法界之中,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三種聖人,已經出了六道輪迴,雖然還沒有成佛,但並沒有貪瞋癡,不受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輪迴果報。

而需要彌陀救度的眾生,就是還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的六道輪迴的凡夫。

二、二十五有眾生

「十方眾生」在《無量壽經》本身來講,是怎麼解釋的呢?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諸有眾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言:

餘佛剎中,諸有情類。

「諸有」、「諸有情類」,意思一樣,是指二十五有。

二十五有

所謂「二十五有」,就是二十五種有著生死輪迴的生命形態,就是指六道,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天界裏面又包含欲界六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同時,又涵蓋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這樣歸納起來,總共有二十五種,所以叫做二十五有。

「有」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有」就是有生死輪迴。成了四果阿羅漢,了脫輪迴,就不再「有」,所謂「不受後有」,在此之前都是「有」。

《往生論註》八番問答

我們的淨土宗的祖師,對於「諸有眾生」是怎麼樣的眾生,有很簡要明瞭的定義。

在曇鸞大師所作的《往生論註》卷上的最後,就是「八番問答」的地方,曇鸞大師以問答的方式來顯示,「諸有眾生」是怎麼樣的眾生。

何等眾生問答

第一問答,也就是「何等眾生問答」:

問曰:
天親菩薩迴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淨土宗三經一論的《往生論》,是天親菩薩所寫,由偈語和論文兩部分組成,文字並不長,偈語也只有二十四首,每一首四句,每一句五個字。最後一首顯示作這部論的目的說: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他作這部《往生論》,目的是為了親見阿彌陀佛,同時,也普遍地跟所有眾生一起往生安樂國,所以說「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但 若論天親菩薩,他不是凡夫,是菩薩。菩薩所說的「普共諸眾生」,這個「眾生」到底是菩薩的眾生,還是我們六道還有貪瞋癡、具足煩惱的凡夫呢?如果他所共的 眾生是菩薩的話,那麼這部論對我們來講就等於沒有份了;如果是像我們這樣的眾生的話,那麼他所說的法門,也就是我們所做得到的法門。那麼,到底是共菩薩眾 生還是共凡夫眾生?

曇鸞大師為了把「普共諸眾生」的定義顯示出來,讓我們凡夫得到安心、得到滿足,曉得這部《往生論》是為我們凡夫所寫的,所以做了這個自問自答。

「普共諸眾生」到底是共怎樣的眾生呢?曇鸞大師舉出《無量壽經》裏面的第十七願的成就文,以及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來回答。

《無量壽經》佛告阿難: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成就文解釋為「諸有眾生」,而「諸有眾生」曇鸞大師就解釋為「一切外凡夫人」。諸有眾生,乃至臨終的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也能夠往生,所以就斷定一切外凡夫人也都能夠往生。

一切外凡夫人

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說的「外凡夫人」,如果以天臺宗的解釋,「十信」的階位叫做外凡夫,若論十信階位,初信位已是斷見惑之初果羅漢,不是一般凡夫。但是,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講的「外凡夫」是指「十信外」之「薄地凡夫」,既然是十信之外的凡夫,就表示還有煩惱,還會造業造罪。

道綽大師在《安樂集》,也對「外凡夫」有解釋,他說:

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

輕毛

「輕毛」,像毛髮那麼輕,隨便一點點風一吹,他就會隨風或東或西。所以,「輕毛」就是形容我們一般的凡夫,心力很拙劣、很脆弱,會隨著環境而進進退退,而造善或是造惡。

由此可知,「諸有眾生」就是指一般的善惡凡夫。善惡凡夫只要一念至心迴向也能夠往生,也就是說,即使臨終十念、一念,至心願生極樂,當下也能夠往生。

這就是第十八願成就文所講的,「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觀經》下品下生

又舉「下品下生」最下造惡一類,以顯明攝取上中之機。
可知淨土宗旨,救苦為懷,舉惡況善。

舉出了第十八願的成就文之外,曇鸞大師又舉出《觀無量壽經》的下品下生,來解釋「諸有眾生」。

「下 品下生」是怎麼樣的眾生呢?就是「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也就是說這種眾生,一生當中都沒有機會遇到善緣來行善積德,都沒有遇到佛緣來依法修 行,所遇到的,都是惡緣,因此他一生所造的不是善業,而是五逆十惡種種不善。這種眾生臨命終時果報來了,地獄之火燃燒到他面前,這時候,他才恐懼驚慌。但 他宿世與佛有緣,這時才能夠遇到善知識,為他做種種安慰,為他宣說彌陀的救度、極樂世界的微妙安樂,教他念佛。可是這個人已臨命終,業果現前,重病在床, 他哪有可能來做寂靜的心中念佛、思惟佛德?這時候善知識告訴他:「你只要嘴巴喊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解除地獄的果報,就能夠當下往生極樂世界。」這時候, 這個人就至心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 在這裏所謂的「至心」,就是一種迫不及待的,希望趕快解脫面前的痛苦果報的殷切的心,所以這一顆心可以說忘掉了所有一切,只曉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 陀佛……」,這樣稱念下去,一直到他斷氣。其實他是臨命終人,這口氣已經快斷了,即使他來念佛,頂多也只是念十句左右。那麼,由於他念念念「南無阿彌陀 佛」,在念佛當中,每一念、每一念都在消除、滅盡他的生死輪迴的罪業。這時候,地獄之火化為金蓮花,就好像太陽一樣,光明燦爛地在他面前,他就坐上金蓮 花,當下往生極樂世界。

曇鸞大師舉出這種下下品的眾生,來說明「諸有眾生」就是這種眾生。

信者皆生

曇鸞大師接著作了一個結論說:

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也就是 說,只要你不誹謗正法,只要你能夠信受彌陀救度-- 因為既然誹謗正法,就不會信受彌陀救度。誹謗正法就表示他不相信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不相信有彌陀救度,既然不相信,當然就不能往生。所以, 只要不誹謗正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都能夠往生,所以說「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舉惡況善

曇鸞大師舉出下品下生-- 最下造惡這種眾生來顯明,阿彌陀佛的救度包含上、中、下的根機;也顯示我們這個法門,是以救度極劣、極惡、極苦的眾生為本懷,彰顯任何眾生都能被救度。

也 就是說,臨終乃至一念都能往生,何況平生念念不捨;極惡之人都能往生,何況行善之人;到了臨終都能往生,何況現在就已經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更必 定往生。所以,以這種眾生來顯示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是廣大無邊、徹底無遺的,任何人都是彌陀救度的眾生;任何處、任何時,都是彌陀救度之處、救度之時,給 十方眾生絕對的希望和安慰。

逆謗除取問答

又於「八番問答」之二「逆謗除取問答」,顯明一切眾生,但令不謗正法,「願往生者,皆得往生」。

曇鸞大師八番問答裏面的第二問答,也就是「逆謗除取問答」,又顯明「只要不誹謗正法,願往生都能夠往生」。這段話說:

問曰:
《無量壽經》言:
「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無量壽經》言:
「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
此二經云何會?

願生皆生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最後,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也就是五逆謗法的人不能夠往生。可是《觀無量壽經》裏面,卻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也往生,那豈不是矛盾嗎?要如何來會通呢?

曇鸞大師就回答說:《無量壽經》所講的是兩種罪,五逆和謗法,因為有兩種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無量壽經》所講的是一種罪,就是只有十惡五逆,而沒有謗法,因為他沒有謗法,所以能夠往生。

以此顯示「只要願往生,都能夠往生」。

無信罪最大

如同剛剛 所講的,願往生就是不誹謗正法,誹謗正法必定不願往生。就像《觀無量壽經》裏所講的,即使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業也能往生,因為他對阿彌陀佛並沒有排拒,如 果排拒的話,就表示誹謗正法。所以,這裏「誹謗正法」所講的,主要是對阿彌陀佛的救度而言。因為如果對彌陀的救度不相信、不接受,那就永無出離六道輪迴的 機會。所以,誹謗之罪,沒有比對彌陀救度的誹謗來得更大,這麼講起來,所有的罪以對彌陀不信、懷疑的罪為最大。

剋念願生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卷下(八九頁),對於第十八願成就文也有簡明扼要的解釋:

經云:「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若人」:只要有人,不管這個人是善人、惡人;他只要聽聞到極樂世界的清淨安樂--

「剋念願生」:「剋念」就是出自於內心,徹底地、毫無保留地、毫無退轉地願生極樂世界,也能夠往生。

「即入正定聚」:當下也入了不退轉的果位。

一念至心

曇鸞大師 以「剋念」來解釋「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一念」;這一念的「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叫做「剋念願生」,所以說「一念至心」。「至心」,是通達內心,懇 切至誠,這個叫做「至心」。對於往生,是絕對要往生的,是不退轉的、毫無保留的、不受任何影響所轉動的,這個叫做「一念至心」。這也是曇鸞大師在這裏所解 釋的「剋念」。

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也好,或是成就文所講的「乃至一念」也好,都是指臨終的眾生而言的,也就是以臨終的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也能夠往生),以此來涵蓋平生之人的念念不捨,就更能往生。

以法為鏡

「諸有眾生」既然是這種眾生的話,我們以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 經典就像一面鏡子,我們到了鏡子面前,就能看出我們乾不乾淨、端不端整。面對佛法,以佛法來對照自己的三業行為,就能夠顯示出自己是善是惡,根器是高是低,是會修行還是不會修行,將來會到哪裡去,接受什麼果報。

鸞師自白

曇鸞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他以佛法的鏡子來照自己,所得的結論是(在他的《讚阿彌陀佛偈》裏面自白的一首偈):

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

曇鸞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迴,所以說「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迴轉」: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而我們居然不知道它是虛妄的,把虛妄當作真實,一直在輪迴,永無休止,一直到今天。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當然,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曇鸞大師說他的業,足夠被綁在六道裏面,被堵在三惡道之中。

曇鸞大師自認為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能夠讓他停留在三惡道之業。

本 來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六道的輪迴像大海一樣,廣無邊深無底。我們在六道裏面,偶爾生而為人,在大海裏面探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後又沉沒下去了,所 謂「頭出頭沒」。我們眾生都是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連曇鸞大師都自認為他是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而且往往都是滯留在三惡道比較多,更何況我們!

若無彌陀,永無出期

若論曇鸞大師,在南北朝的時候,梁武帝都要向他的方向頂禮,尊稱他為「鸞菩薩」;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為「神鸞」,這樣的人,還自認為是罪惡眾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是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和機緣,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下「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的第十八願的話,我們就永遠在六道中輪迴,永無出期了。

《淨度菩薩經》眾生相

眾生起心動念都是怎樣的行為呢?在《淨度菩薩經》裏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為,皆是三途業。

每個人在 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具體數目,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些念頭,念念之所為,卻不是能夠讓我 們生而為人,或是上生天堂,更不是讓我們脫離六道輪迴,反而都是在造三途業,都是在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這想起來是很恐懼的,我們心心念念居然結果是 這樣。

《地藏經》眾生相

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起心動念、身口意三業行為,都是業,都是罪。

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這個世界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山還高;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我們的罪業能夠障礙我們超凡入聖,障礙我們脫離輪迴。

像這樣的眾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願的話,我們就永遠只能在三界六道輪轉了。

三界相狀

這個「三界」,曇鸞大師如何來形容呢?

曇鸞大師說:

三界是虛假相、污染相、顛倒相、破壞相、輪轉相、無窮相。

也就是 說,三界眾生,他的因、他的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污染,不是清淨的;都是顛倒,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恆存在的;都 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不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樣想起來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的。

又說:

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

三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是沒有一點點光明,是非常黑暗的,等於是說我們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

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

永遠睡在大夢當中,不曉得出離,所以輪轉在三界裏面。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而沒遇到彌陀的救度,就永遠在黑暗的三界裏面,在大夢的六道裏面,不能脫離了。

三、三惡道眾生

《大阿彌陀經》六道眾生

而《大阿彌陀經》則言:

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

由上諸文,可知六道眾生都包含在內,不但救度人天,亦救惡趣眾生,故言「蜎飛蠕動之類」。

蜎飛蠕動

「蜎飛」就是在空中飛的小蟲;「蠕動」就是在地面上爬的幼蟲。「蜎飛蠕動」也就是所有的動物,天空飛的、地上爬的、水裏游的,通通涵蓋。

三惡道眾生

然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故《莊嚴經》如是言: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輪迴眾生、阿鼻眾生、苦眾生

又言: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念佛感應錄》畜生道往生

在我們《念佛感應錄》裏面,就有實際的例子。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裏面,就有鸚鵡往生,也有牛往生、魚往生,也有蛇往生,所謂「萬蛇念佛,一起超生」、「萬魚念佛,聲動天地」。

《念佛感應錄》第二集裏面,有蛇往生,有兔往生,有松鼠往生,也有群豬往生。

我 們最近流通《逆緣》這片VCD,這是根據我們這本《念佛感應錄》第二集,第一四八頁「惡不能障,彌陀救度」的事蹟製作出來的。這裏面顯示彌陀救度真的不可 思議,這些豬被殺的時候,只有痛苦、惶恐、不安,甚至滿腹瞋恨,牠們居然也能往生,為什麼?在於有人一心虔誠,專心念佛,祝願這些豬能夠蒙佛救度,把念佛 的功德都迴向給牠們,結果這些豬也往生了。這顯示不只念佛能往生,助念也能往生;人能往生,畜生也能往生。同時也是勸誡我們不殺生,殺生是有果報的;要我 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在《淨土聖賢錄》裏面,有蛇往生,有貓往生,有猴、雀鳥、豬、雞、鵝往生的實際例子,這些都顯示畜生能往生。

餓鬼道、地獄道往生

餓鬼或是 地獄眾生的往生,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裏也有好幾件例子,譬如二○八頁所講的「遍獄罪人,皆得解脫」,二一○頁所講的「地獄罪人,皆生淨土」,二一九頁 所講的「冥刑停止,念佛往生」,二二六頁所講的「二十餘人,皆離地獄,方生淨土」,二二七頁所講的「地獄眾生,業輕微者,皆離苦得樂」,三六○頁所講的 「亡靈往生」,三六三頁所講的「盲魂往生」,三六五頁所講的「冤魂往生」,三六八頁所講的「牛魂往生」。這在在顯示:鬼道的眾生、地獄的眾生也能往生,以 事實證明阿彌陀佛所說的「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真實不虛。

經證、理證、事證

我們學佛,有經證、有理證、有事證。

「經證」:就是有經典的證明。佛說為經,既是佛說,所以可信。

「理證」:就是經中所說的內容、道理。

「事證」:雖然有經文的依據,有道理的依據,可是有沒有事實證明呢?如果不能成為事實的話,等於空論,沒有效益。《念佛感應錄》或《淨土聖賢錄》充份地顯示經證、理證是事實不虛,值得深信不疑的,這就是「事證」。

第二節    彌陀悲心五點

以上經文所顯明之十方眾生,乃是具足三毒、已墮或當墮三惡道之人。亦知彌陀之悲心,有以下五點:

一、不簡眾生。二、凡夫為本。三、苦機為先。四、亦使成佛。五、自覺為我一人。

不簡眾生

一開始說 「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就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當然涵蓋了六道所有的眾生,不過《大阿彌陀經》卻直接點出「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到了《莊 嚴經》,又直接說明是三惡道的地獄、餓鬼、畜生。同時,又以「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來顯示阿彌陀佛是時時刻刻主動地在呼喚、在要求、在拜託六 道輪迴的任何眾生,快速地接受祂的救度;更進一步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即使阿鼻地獄的眾生,也要救度,一個不留。

所以就顯示:

第一,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是「不簡眾生」。「簡」就是揀別,也就是說,不論任何的眾生。

凡夫為本

第二,十方眾生之中,有聖人與凡夫,在此顯示以「凡夫為本」之義。

苦機為先

第三,凡夫之中,有善凡夫與惡凡夫,在此也顯示以痛苦的惡凡夫為先。因為眾生最痛苦的,沒有比畜生、餓鬼、地獄更痛苦,阿彌陀佛心心念念就是以這些眾生為優先救度的對象。

亦使成佛

第四,不止是要度他們出離輪迴、離苦得樂,而且所得的是成佛之樂,所以「亦使成佛」。

無緣大慈

尤其「度盡阿鼻苦眾生」,正顯示阿彌陀佛慈悲徹底。

若 論阿鼻眾生,也有兩種,一是現在正在造作阿鼻地獄之罪業,亦即「五逆謗法行十惡」,將來必墮阿鼻地獄;二是過去已造、現在已墮阿鼻地獄受大苦之眾生。這兩 種眾生,阿彌陀佛也都呼喚而言:「欲生我國」、「速生我剎受安樂」,並積極地欲「拔」欲「度盡」之;則阿彌陀佛的深慈大悲,至高至深,無以復加。佛教的 「大慈大悲」、「拔苦與樂」,正指阿彌陀佛大悲救度的念佛法門而言。

佛 教最大的特色就是慈悲,慈悲有三種:「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阿彌陀佛的慈悲,正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唯有阿彌陀佛的「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才能真正顯示佛教所講的拔苦與樂之所在。因為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的這種主動、積極、平等、沒有差別條件之救度法門的話, 怎麼能夠顯示「拔苦與樂」呢?因為其他任何法門都有條件、都不平等,因為沒有那種根機就學不來、修不成;唯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任何根機都能做得到的, 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拔苦與樂。

一個法門,如果是聖者才能夠受益,那麼,它不算大,因為還有凡夫,他做不到;聖者跟凡夫,甚至善人跟惡人都能夠受益,這個大,才是真正的大,不然它的大還有限度、還有個範圍。

剛好,阿彌陀佛的救度廣大無邊、徹底無遺、沒有限度。也就是地獄的眾生往生、餓鬼的眾生往生、畜生道的眾生往生,六道的眾生都能因彌陀的救度而通通往生淨土。

一、不簡眾生

修行法門,如果不是淨土門,就是聖道門。聖道門的特色不在於救度,而是自己刻苦修行;而我們這個法門是淨土門,是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是屬於彌陀慈悲救度的法門,這是淨土門的特色。

慈悲救度

至於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有條件嗎?有門檻嗎?沒有!所以說「不簡任何眾生」。「簡」就是揀別的意思,就是分別。分別這個會修行(那麼救度他)、那個不會修行(不救度他) -- 沒有這種分別觀,所以叫「不簡」,不簡任何眾生。

眾生之中有聖人、有凡夫;凡夫之中有善人、有惡人。但是,對於聖凡善惡,阿彌陀佛的救度通通都沒有分別觀念的。

如日普照

彌陀救度如同太陽,太陽沒有分別心。太陽一出,陽光普照,照了高山,同時也照平地;照大樹,同時也照小草;照善人,同時也照惡人。普遍照滿大地上的所有動物、植物、礦物。可謂陽光普照、一時遍照,平等、無差別、無條件。

如月相隨

彌陀救度 如同月亮,月亮沒有分別心。月亮一出,影現千江萬水,同一個時間,月影照在大海、長江,同時也照在小溪、井水,乃至臉盆的水、杯中的水,同時都現出月影。 一個人在東邊,看到月亮在他頭頂;到了西邊,同樣看到月亮跟他到西邊。不管這個人走到哪裡,都看到月亮跟隨他到哪裡。可以說,月亮沒有差別的,同一個時間 普照所有的人,每一個人都親見月亮與我同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也是這樣,念佛的眾生,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攝取著他、護念著他,不論何時,不論何地。

如鏡不拒

彌陀救度如同大鏡,鏡子沒有分別心。白來白現,黑來黑現。不管美麗、醜陋,不管善人、惡人,智、愚、賢、不肖,這面鏡子都在同一時間照出他們,毫不嫌棄他們,也不會拒絕他們。

如藥自然

彌陀救度如同藥物,藥物沒有分別心。藥,不論男女老幼、善惡賢愚,不管是主動歡喜吃下去,還是被迫不情願地吃下去,藥都自自然然地、沒有差別地在他身上產生功效。

如地普載

彌陀救度 如同大地,大地沒有分別心。大地普載萬物,高山也好,大海也好,都承載在大地之上,動物、植物、礦物,善人、惡人、清淨的、不清淨的,大地都毫無簡別,也 毫不嫌棄。所以,《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阿彌陀佛的德,可以說是萬德,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愛心無窮無盡一 切接納,祂接納所有眾生、包容所有眾生、救度所有眾生(希望我們也能學習厚德載物,彼此接納,互相包容;有緣相處,儘量給對方溫暖、給對方歡喜。自己一句 話,或一個神情,是不是給對方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歡喜呢?我們在這方面,應該多注意)。

如空廣涵

彌陀救度如同虛空,虛空沒有分別心。《楞嚴經》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往生論》說「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佛心之所以這樣廣大,是因為佛心是無心,無心才能廣大無邊,而我們眾生都是有心,因為有心,所以就狹窄。

雖然佛心無心,卻是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境為境,也就是時刻以眾生為念,只要能給眾生帶來利益、為眾生拔苦與樂的,佛就會在他身上,與他同在。

報土

善導大師說: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 不簡眾生

這句話前 面,先說「極樂世界是報土」。所謂「報土」,就是佛所受報的、所受用的,同時也是要給往生者所受用。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有什麼、有多少,往生到 極樂世界的眾生也就有什麼、有多少。就好像父母的財產就是兒女的財產,家裏的東西,兒子都可以自由使用,這種境界叫「報土」。

強緣

有人就生起疑問說:按一般的教理,像這樣的「報土」,是只有大菩薩才可以進入的境界,即使是小聖(也就是三賢位的聖者),都不能夠進入,何況貪瞋癡的煩惱凡夫,怎麼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種涅槃的報土呢?

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這段: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正是由於依靠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作為我們的強緣,所以,不論大乘聖人、小乘聖人,還是凡夫,都能夠往生。

所謂「緣」,助因成果叫做緣,有因、沒有緣,絕對不能有果。就好像植物,因為有土壤、陽光、水份、養分,才能生長、開花、結果。

所謂「強緣」,就是絕對的緣。如果這個緣是弱緣、是劣緣,恐怕不能成果,即使得到一個果,也是不好的果。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絕對性的,必定能夠使我們達到目的、成就聖果,也就是絕對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往生之後都不退轉,都是「阿鞞跋致」,都是「一生補處」,都能成佛 -- 這就是強緣。

不然的話,就不是強緣。

五乘齊入

「致使五乘齊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齊入」:雖然天、人是凡夫,還有善惡,還有煩惱,也能夠跟聲聞、緣覺、菩薩齊同進入。

聖凡相對

從這一點來講,真的是不簡別,不分別任何的眾生。聖人、凡夫,平等地到極樂世界成佛。

也就是聖人與凡夫相對照,來說明阿彌陀佛的救度並不分別任何眾生,所以是「聖凡相對,不簡眾生」。

石頭乘船喻

就好像石頭乘船過海,只要有大船可以依靠,不管是大石頭、小石頭,哪怕是幾千萬噸的石頭,都可以到達彼岸;如果沒有大船的話,即使一顆小小的石頭,放到水面上也會很自然地沉下去。

這 比喻什麼?我們眾生都有煩惱、罪業,這些煩惱、罪業雖各有輕重,好像石頭有大有小,但只要有罪,就必定在三界六道輪迴。如果有佛力讓我們依靠,不管重罪、 輕罪,都能夠解脫;如果沒有佛力讓我們依靠,不僅重罪不能解脫,輕罪也同樣不能解脫,依然都要沉淪。所以,如大、小石頭乘船,自然能到彼岸。

乘機喻

又好像人不論貴賤,不管是總統還是尋常老百姓,只要登上飛機,同樣都能到達目的地。

阿彌陀佛這架飛機,是不簡別對象的,只看你有沒有六字「南無阿彌陀佛」的機票,有這張機票就能登上飛機,沒有這張機票就不能登上飛機。所以,這一點是不簡任何眾生。

二、凡夫為本

彌陀之悲救,雖不簡任何眾生,然以「凡夫為本」,以「苦機為先」,祖師如是釋言: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 凡夫為本

大願業力

這一段也 是善導大師在解釋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本來第十八願所說的「十方眾生」,包含所有眾生,上至等覺,下至阿鼻地獄的眾生,也包含前面所講的五乘。現在把它縮 小範圍,說是凡夫,凡夫當然有善、有惡,或善多惡少,或惡多善少,或善惡俱多,或善惡俱少,或純惡無善,不可能只有善沒有惡的。不管善凡夫、惡凡夫,只要 能夠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 --「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尤其是指第十八願;「業」是指阿彌陀佛兆載永劫所積植的菩薩無量德行;「力」是願、行成就之後的一種自自然然的作 用,也就是彌陀的願力、佛力、功德力。

增上緣

阿彌陀佛成佛,自然這句六字洪名就是萬行、萬善的結晶,所謂「萬德洪名」,自然有力量作為我們的增上緣。

這裏的「增上緣」跟前面所講的「強緣」是一個意思,使得善惡凡夫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善惡相對

這一段是從善與惡相對待,來說明阿彌陀佛的救度是「凡夫為本」。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善跟惡, 指人間的人以及天界的天人。因為天人是由於善的果報而在天上享受天福;人是善惡兼雜,所以在人間就有苦有樂。但不管人間或天人,都是善惡交雜的,即使是天 人,過去世也有惡業,只是惡的果報還沒有來到,一旦壽命到了,呈現「天人五衰」的現象,就會墮落,那個時候,他的痛苦往往比人臨終的痛苦還要深。

同因同果

人天善惡,在三界六道依然輪迴,但若依憑彌陀的救度,則通通能夠往生。而且到了極樂世界,都沒有差別,所以說「齊同不退」。就像《阿彌陀經》所講的: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於佛位。

「一生補處」:就是候補佛的果位。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同什麼呢?同因、同果。往生極樂,不管天人、人間的人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要有同一的因,都要念佛靠佛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曇鸞大師說:

同一念佛無別道。

善導大師說:

同因同行至菩提。

都是靠「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因,成就到極樂世界成佛這個果。

三、苦機為先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 苦機為先

這一段是講「苦機為先」,而且是「唯惡無善」。

這一段法語在解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由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先為眾生介紹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之後,就勸導所有眾生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說: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然後又說: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在這同時,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主動歡喜地來證明:「釋迦牟尼佛勸導你們願生極樂世界,只要念佛,願生者都能往生!」所以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可以說,《阿彌陀經》是十方諸佛都來憐憫五濁惡世的凡夫,要我們念佛往生極樂淨土。

「心偏愍念常沒眾生」:這個「偏」就是特別的、專門的;「愍」就是憐憫、懷念、掛念、想念,愍念常沒的眾生。

五濁

「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五濁眾生,都有這五濁,最基本的是見濁跟煩惱濁,只要有見濁跟煩惱濁,就一定會墮落三惡道。

常沒

「常沒」:就是指墮落三惡道的意思。就好像在大海裏面浮沉,浮起來吸幾口空氣-- 就是生而為人,或是生在天上,但仍然是那麼苦;而沒下去-- 就是墮三惡道,地獄、餓鬼,就是純粹的大苦,即使是畜生,弱肉強食,最後一刀也是痛苦無邊。

溺水喻

善導大師繼續說: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好像沉溺在水中的人,一定要特別地、專門地先去救度他,這時不救就來不及了。處在岸上的人,救度不救度,根本沒關係,因為他沒有溺水的危險性。

其實我們眾生都如溺水,只要我們體會到自己是個溺水的人的話,就會依靠彌陀的救度;若是沒有體會到自己是溺水的人,就跟彌陀的救度無緣。

躬身入海喻

我溺大海,岸上眾人皆大呼:「努力往上游!爬上來!爬上來!」
唯有一人,躬身入海,救我於岸。
岸上眾人者,其他諸行也;躬身入海者,彌陀一佛也。

岸上眾人大聲叫我們努力游泳、往上爬的,是指聖道門,自力、雜行、苦行。

只有一人躬身入海、抱我上岸的,是指淨土門彌陀救度的他力、易行、安樂。

彌陀獨尊、彌陀唯一

八萬四千 法門,哪一個法門能救度我們?只有這個彌陀救度的淨土法門。十方諸佛,雖有悲心,不能救我們。只有彌陀,願行具足,能夠救我們。所以,在八萬四千法門當 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法門能夠救度溺水之人了。釋迦牟尼佛住世四十九年所講的法,處處都在指歸淨土,有一句話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 賢,人人趨向」。也就是說,自古以來的修行者,最後大都趨向極樂世界,讓彌陀救度。釋迦牟尼佛千經萬論都在介紹阿彌陀佛的救度 -- 純粹講淨土法門的經典,是淨土三經,附帶講淨土法門的經典,也有兩百多部。可以說,十方諸佛雖多,法門也無量,可是只有阿彌陀佛才能夠救度我們。

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就要有這種認識。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彌陀獨尊、彌陀唯一」,其他的法門看起來固然也好,但如果不能讓我們劣根眾生受益,就和我們無關了。

五逆謗法,乘願往生

善導大師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夠消滅五逆十惡的罪,而使造作五逆十惡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沒有彌陀的願力,五逆十惡的罪應該墮落地獄,謗法闡提也是一樣;由於有彌陀的願力,他們迴心,願生極樂,稱念名號,當下也能往生。

這就顯示阿彌陀佛所說的「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真的是一個廣大無邊的法門,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連逆謗闡提都能往生,其他人當然更能往生。

自覺逆惡

我們要把自己看成是五逆十惡的人。五逆十惡的人之所以當下能夠往生,是因為他後無退路;我們也自視為五逆十惡的人,後退無路,我們的往生就更可靠,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能夠使五逆十惡、謗法闡提,都能罪業消滅、往生淨土,唯有靠彌陀的願力。

四、亦使成佛

《西方要訣》

慈恩大師在《西方要訣》說:

彌陀萬行,成此果名;但能稱名,具包眾德;故成大善,決定往生。

萬行結晶

意思就是 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為眾生發願、為眾生修行,祂的萬行成就了、圓滿了,才完成阿彌陀佛這尊佛,才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可見,這六字名號就是 阿彌陀佛萬行的結晶。因為阿彌陀佛是為了十方眾生才發這個願、修這個行的,所以,這個萬行的結晶,就是十方眾生的,為眾生所有,我們要領受。

稱名大善

至於怎麼樣領受?

「但能稱名,具包眾德」: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就能夠很容易、很方便地具足這一切萬行,所以說「具包眾德」-- 具足、包含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

「故成大善」:念佛人不假方便自然擁有大善、成就大善,而絕對往生極樂。

所以,不管五逆十惡,不管謗法闡提,他只要能夠迴心念佛、願生淨土,都能夠往生;彌陀的萬行就是他的萬行,他雖然一生沒有修行,也等於擁有這些萬行;沒有發願,也等於擁有這些大願,因為背後有彌陀的慈悲,有彌陀的願力。

法然上人講了兩句話,意義很好:

弘願一稱,萬行宗致;
果號三字,眾德根源。

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是弘願,第十八願的成就,就是成就了這句名號,而這句名號是萬行的歸宗結頂,所以,只要我們專一稱念這句名號,自然就擁有了萬行。

「果號三字」:「阿彌陀」這三個字,是眾德的根源,只要我們稱念,自然就有了眾德。

法然上人又說: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
恒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萬善就是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的功德就是萬善。萬善的體在哪裡?就是這六字名號。這六字名號,等於具備了恒沙的功德,只要用口去專一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擁有了恒沙的功德。

五 逆十惡,謗法闡提,他最後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在他面前燃燒,他在惶恐無助、慌亂徬徨之下,出口稱念六字名號,他也不曉得他念的這六字名號是什麼意義、有 什麼功能,可是他照樣擺脫了地獄之火的燃燒,離開了三界六道的輪迴,而往生到極樂世界,跟剛剛所講的「五乘齊入」,同樣「至不退轉」,同樣「一生補處」, 這都是因為背後有阿彌陀佛的願力。

法滅眾生包含在內

我們再來看《法然上人全集》所講的一段:

凡夫聖人、善人惡人、有智無智、有罪無罪、持戒破戒、
男女老少、在家出家、佛世法滅,悉皆包含。

這段話是 在解釋「十方眾生」是怎麼樣的眾生。法然上人在這裏所說的「十方眾生」,就包含聖人、凡夫,凡夫之中的善人、惡人,有智慧、沒智慧,或有罪、無罪(不過世 間的人都是有罪的,沒有無罪的,無罪除非是羅漢),持戒、破戒,男女、老少,在家眾、出家眾;「佛世」就是佛陀還在世的正法時代;「法滅」就是過了像法時 代一千年、末法時代一萬年之後,那時所有的經典都消失了,三寶都沒有了,只剩下這部《無量壽經》,所以叫「法滅」。連法滅時代的眾生也都通通包含在「十方 眾生」之內。

由這幾句話就曉得,十方眾生真的是包含所有的眾生。那麼,消極地講,是「不論任何眾生」,積極地講,是「包含任何眾生」,沒有眾生不被「十方眾生」所包含。

不久成佛

任何眾生,都能往生,都必成佛。如《莊嚴經》言: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平等覺經》言:「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大阿彌陀經》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說經行道皆如佛。」

《莊嚴經》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五、自覺為我一人

再來,「十方眾生」是指誰?是指我自己,是指大家本身。為什麼?大家有時候會疑慮:「十方眾生」包含聖人,包含凡夫,包含善人,包含惡人,大概……不會包含我吧!

大家會不會這樣想?事實上,反而要將「十方眾生」想成:即使不包含別人,但一定包含我;即使不為了別人,可是獨獨為了我。因為唯我自己才是極惡重罪的人,除了彌陀,沒有第二條路!沒有第二尊佛能夠救我!沒有第二個法門能夠度我 -- 要這樣想。

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主動、平等、無差別、不講任何條件地救度的法門,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任何處都是被救之處。所以,讓我們每一個人最後都有希望、都有光明。

【書籍目錄】
第1頁:前 言 第2頁:全書目錄
第3頁:第一章 第十八願的殊勝重要 第4頁:第二章 設我得佛
第5頁:第三章 十方眾生 第6頁:第四章 至心信樂
第7頁:第五章 欲生我國 第8頁:第六章 乃至十念
第9頁:第七章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第10頁:第八章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第11頁:第九章 成就文及付囑文 第12頁:第十章 淨土宗祖師解釋本願
第13頁:附錄一 第14頁:附錄二
第15頁:名相索引 第16頁:故事索引.比喻索引
第17頁:法語索引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