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接觸》 朋  友

[日期:2011-04-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美)滿亞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

  朋友

  有一天,我們可以超越這一點,不會再感到心力交瘁,不再需要朋友和家人給你充電,給你安慰,給你勇氣。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讓我們交上好朋友,而是讓我們成熟起來,沒有分別心,把所有人都變成我們的朋友。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建立了人生最重要的紐帶關系。如果原生家庭充滿愛和支持,我們就不需要別人。只有在原生家庭無法得到這些時,我們才會找別人。我們在外面交友常常是為了彌補在家裏得不到的空虛。

  對孩子來說,原生家庭意味著“人”。每個人都需要人。我們不要小看這點。任何人都可以和你發展出一種你所需要的關系。新生嬰兒需要人的照顧,而原生家庭能給你最好的照顧。不幸的是,有些嬰兒得不到照顧,這並不是說家人不關心他,不愛他,而是因為家人不知道怎么去愛他,照顧他,他們不太懂得這些。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所以看上去好像不關心一樣。這會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裏造成不滿足感,以後他就需要走出去,在家庭之外找朋友,從中得到他渴求的支持。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天生的紐帶關系,他們自然地認為:“這個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們就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照顧、教育孩子的重任。事實上,如果父母對孩子和家庭不好的話,他們自身會感到內疚。所以他們會盡量對孩子和家庭好,一是因為他們的基因關系,二是因為他們面對的社會壓力很大。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社會對那些逃避家庭責任的人是很鄙視的。

  作為孩子,我們看到父母怎么對待我們,關心我們,與我們一起分享快樂與痛苦,保護我們的安全。我們會模仿看到的這些行為。一旦我們養成了給予別人愛的習慣,我們就會很容易和家庭外的人相處。

  如果我們出生的家庭很好,我們還需要朋友嗎?

  我們在原生家庭裏學到的一個缺點是我們存有分別心。我們養成了區分“家人”和“外人”的觀念。我們會想“你是我哥哥”,或者“你不是我哥哥”。所以,我們會把大量的人阻攔在生活圈子之外。

  有時候,在我們說“朋友”時,也是在表達我們的分別心。在想“這個是我的朋友”時,也會想“這個不是我的朋友”。他們不是朋友,也不是家人,他們就被排除在外了。我們需要在家庭之外建立朋友關系,以便把家庭拓展到每一個人。我們從原生家庭學習到建立關系的方法。如果沒有現成的朋友在等著我們,我們會去尋找。我們需要這種鍛煉。

  在原生家庭,父母對我們來說意義深遠。他們用紀律約束我們或獎勵我們。有時因為我們的表現,他們對我們的愛也不同。我們認識社會也是這樣開始的。在家裏,你知道了人與人不同,家庭讓我們學會了有分別心:這人是我爸,我要這樣對待他,和他這么講話,他就會接受。但是和我媽相處,我就要采取另一種方式;和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也都要用不同的方式,等等。這就是分別心。

  我們為什么需要朋友?

  分別心會阻撓一個人的成長。我們從思想上就把許多人排除在外了,因為他們“不是我家人”。所以我們要學習明白:即使這些人“不是我家人”,他們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可以在家庭之外幫助我們成長。朋友教我們怎么去愛一個人,怎么去關心一個人。我們生活在世上,就是要懂得如何相互幫助愛護。一個人可以從朋友那裏學會愛人之道,在給予中和他人建立關系。從交朋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善待他人。所以,我們先從原生家庭裏學起,其次從朋友中學,然後把其中的智慧用在與外界相處的各種關系中。朋友的作用很大,他們可以教我們如何去給予、奉獻,如何去感動,去溝通。我們從朋友關系中延伸自己的關愛,最終可以和所有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實現個人完善。

  交 友

  讓我們假設,我原生家庭不好,我沒有學到應學的知識和技巧與人溝通,那我該怎么去交朋友呢?

  有時候,你在家庭受到的教育會讓你的思想變得狹隘。它告訴你外人(家庭以外的人)是不可信的,他們都是壞人。家長會警告我們:“別和外人交朋友。”這種對外界的恐懼會讓我們見人時退縮一旁,不敢信任對方,所以很難在外面交朋友。凡是非家庭成員,都自然會在心裏有所畏懼,總是保持高度警惕,覺得外人會傷害你。家人會談到和朋友的緊張關系,孩子們也就自然害怕外人了,感到在家才是安全的。別的人也會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你和他們沒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雙方都不會相互信任。

  我們認為只有自家人才彼此關心,有時也認為在外面要面對激烈的競爭,會受別人壓制,唯有拼命戰勝別人才能生存。

  孩子在外面難以交上朋友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在家裏被慣壞了。由於在家裏得到過多的溺愛,不懂得別人的需求,不顧別人的想法,一心只想自己。這種孩子認為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為他服務。如果想交朋友,就必須打破這些壞習慣,學會照顧別人的需要。

  如果兩個人願意推倒立在他們之間的那堵牆,他們就可以溝通並成為朋友,親如一家人。我們不應該認為家人和朋友有區別,因為從根本來說,他們沒有區別。

  良師益友

  如果沒有遇見品德優秀、充滿智慧的導師教我們如何愛別人,如何關心別人,我們很難成熟起來。

  在原生家庭,我們難免學到一些錯誤的觀念。其實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出生時都會帶著前世所積下的德行。所以小孩並不一定要向大人學習,他們有時甚至能教大人,可以做大人的榜樣。看看那些父母酗酒的家庭,也許他們的孩子反而很成熟。遺憾的是,這些好孩子常常隨著家庭的不幸而改變。孩子沒有權威,他們受制於父母,受管制,受壓抑。這種孩子有時候會發展出雙重性格,雙重自我,一種用來和朋友交往,一種用來和家人相處。這些孩子可能有豐富的知識,但在家庭裏卻無法表現出來。

  有時同一個家庭的幾個孩子,性格都不一樣。有的可能害羞,有的可能很外向。小孩子都較容易交朋友。為什么有的人家庭可能不好,但朋友很多?因為他出生時帶有前世的因緣,在家庭之外和朋友交往時顯露出來。如果一個孩子既沒有前世的修為,原生家庭又不幸,那么他就會沉淪。人們在出生後的二十年都會不斷變化,所以孩子出生時和長大後會不太一樣。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因為出生後二十年的生活會改變我們與生俱來的命運。

  如果家庭對孩子的照顧不當,孩子就可能學壞。作為家長,我們要切記一定要鼓勵孩子樂於助人,關心他人。如果孩子們不懂,我們就要教他們如何在外面接觸人,交朋友。

  贏得朋友

  家庭和朋友關系有很多種。朋友關系是我們靠努力“贏得”的,不是強加給我們的。我們總會有和家庭分開的一天,也不會一輩子和同一群人交朋友。當在家裏學會怎么和他人打交道,就會在學校裏、工作中或在各種生活圈子裏交朋友。

  現實生活讓我們不斷地和人交往。不論我們做什么,都要和人打交道。當然隱士和有孤獨症的人是另一回事。如果原生家庭給了你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不論走到哪兒,都很容易交上朋友。

  放 下

  有時候我們會思念朋友家人。當我們開始思念朋友時,我們就是在學習了。不論和誰在一起,身處何方,都應該有“在家”的感覺,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我們不應該只在回家鄉時才覺得有家人、有朋友。如果我們一輩子只沉溺在家裏,或者只待在一個特定的朋友圈子裏,其實是很可悲的。我們應該和各種人接觸,不論是在哪裏,都要和陌生人交往,和他們交朋友,當他們是自己人。

  我們先和容易相處的人交往,然後再去接近那些難交往的人。最終,我們會覺得我們即使是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也能和其他車裏的人保持關系。雖然我們可能意識不到,其實我們周圍全是朋友。

  選擇朋友

  怎樣才能找對人交上應該交的朋友呢?該怎么去選擇呢?

  所謂“找對人”是什么意思?對於個人的成長,要“找對人”是指找那些能夠激勵你樂於奉獻、敞開心扉去幫助他人、願意和他人分享生活的人。這些人會讓你在與人交往時,有正確的態度。好朋友會給你很多東西,也會讓你給他人很多東西。注意好人的定義——好人並不是單單做好事的人,而是那些激勵你去做好事的人。因為不論你的朋友好與壞,如果他能讓你在做好事時體會到其中的快樂,他就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一個好人,可以幫助你像他一樣,讓你看到他的本性和他的內心世界。他可以幫助你挖掘出你的內在美,同時也看到他的內在美。最好的朋友是那些淨化了自己、放下了自我的人,他們不講個人私利,不講條件,頭腦清醒,心靈開放。只有頭腦清醒、心靈開放,才能體會到快樂、豐富,感到精力充沛。誰能讓你體驗到這點呢?你的好朋友,你應該交往的朋友們可以讓你做到這點。如果一些朋友讓你感到心靈閉塞、占有欲強,變得貪婪、思想狹隘,那要小心了。這種朋友會毀了你。

  在實現個人完善的過程中,要謹慎選擇朋友。好朋友會讓你與人分享,放下自我的快樂,達到樂於奉獻而不求回報的精神境界。他們會鼓勵你去愛他人。你丈夫應該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太太也應該是這種朋友。同時,你的孩子們也是你的朋友,因為他們讓你成為一個較完善的人。

  你需要找到合適的人做朋友,激勵你。他們會讓你養成好的習慣。這種好習慣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說,一個人只需要花六個星期就可以改變習慣。我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各種習慣,但改變它就要花很多工夫。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同的朋友,可能會讓我們養成不同的習慣,我們會自然而然去做一些事。但是一旦要改變一些壞習慣,比如吸煙,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行,還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如果你和他人相處時總是磕磕碰碰,關系很緊張,這會弄得你精疲力竭,即使你有心去改變什么,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好朋友是建立關系很重要的支撐點。他會讓你養成良好的習慣,正面去生活。

  最初你從家庭得到這種力量,進到學校,一下子變得身心疲憊。然後你回到家裏和朋友那裏,重新充電,再次得到力量,然後你來到工作崗位,又一次變得傷痕累累。你需要再回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避風港,休整自己。有一天,我們可以超越這一點,不會再感到心力交瘁,不再需要朋友和家人給你充電、給你安慰、給你勇氣。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讓我們交上好朋友,而是讓我們成熟起來,沒有分別心,把所有人都變成我們的朋友。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和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交友。如果你交友的范圍狹窄,你會感到孤獨,不豐富。

  一些朋友是真朋友嗎?

  那些讓我失望的朋友是什么朋友呢?我們應該怎么和他們相處呢?他們為什么會那樣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朋友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你的朋友讓你失望,僅僅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罷了。你心裏對他有一個版本,可是他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你會感到失望。你對朋友有誤解,有錯誤的概念,有不恰當的預期,所以會感到失望。

  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個朋友可能喜歡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滔滔不絕,他就是這種個性。你想等他安靜點,他是不會安靜下來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一個安靜的人。一旦你認清了這點,就不再會對他有錯誤的預期,所以就不會失望。有期望,就會有失望,就會把愛人變成仇人,就會讓你與他人的關系緊張。

  怎么去認識一個朋友呢?總的來說,你選擇做朋友的人,都是讓人感到友善的人。物以類聚,你什么樣,交的朋友就什么樣。如果你的朋友是惡人,你可能在內心也有惡人的成分。如果你看到你的朋友很友善,你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很純潔,你也會交上純潔的朋友。

  妄 念

  可悲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對事物有誤解,有恨,有貪欲。我們將其稱為“妄念”。我們的妄念越多,有妄念的朋友就越多。我們會相互吸引。所以,如果你有誤念,你在朋友心中就不是你自己。人非聖賢。因為我們自身的妄念,我們對朋友也會有錯誤的認識。如果我們不存在妄念,或者說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放空,就會看到朋友的本質,和看到現實的真相。如果你心裏有把尺子,就會用這把尺子去度量別人,你就會對他產生誤解。

  再舉個例子。我站在一百個人面前,一百個人對我會有一百種看法,因為他們都用其各自固有的標准、觀念、尺度來看我。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看到我的本來面目。所以,朋友是最好的老師,你看到朋友時,就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之處了。

  朋友多,朋友少……

  體貼朋友的人,雜念會比較少。他們會讓朋友做他們自己,不會要求他們有所改變。他們不想控制朋友,而是尊重他們,也允許這些朋友有他們自己另外的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較少,可能是因為你太依賴於現有的個別朋友。你不肯放開他們。你會問:“他們怎么不給我打電話?他們在幹什么呢?他們怎么不來看我?”你太依賴他們,把他們抓得太緊了。朋友多的人,允許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在一起時大家很快樂,同時並不相互約束。他們也不會說:“這個是我的朋友,這個不是我的朋友。”如果你朋友很多,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快樂,可以每時每刻都活得很自在。

  好朋友不是行李,需要隨時攜帶著。好朋友也不是你的影子,需要形影不離。朋友相互之間要保持距離,有空間,不相互制約。只有朋友少的人,才害怕失去朋友,不明白如何和朋友建立輕松、自由的關系。

  如何才能改變朋友少的現狀,多交朋友呢?首先,讓朋友看到你是什么人,不要偽裝自己,不要為自己豎起一道屏障。第二,接受別人的長處與缺點。如果難以接受朋友的本來面目,對他的行為有過激的反應,乃至對做的事特別有情緒,就要先自省一番。每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如果你不能接受別人的所作所為,這也會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假朋友

  有錢有勢的人會招來一些所謂的“朋友”。為什么有些人會因為我們的財富地位,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本色和我們做朋友呢?

  有人需要是好事,雖然是因為你的錢勢。每個人都想讓別人需要自己。讓人關注,受人愛戴,感覺就是好。如果因為我有財富,你才把我當朋友,感到難過的會是我自己,因為我自身缺乏吸引你的力量,吸引你的是我擁有的財富。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財富、權力和地位,我們本身是不是有勇氣和力量去交朋友並與之保持朋友關系?如果我們本來就把自己擁有的財富當成自身的價值,沒有了這些財富自己就一文不值,我們才會憎恨朋友在利用我們。每個人都想對別人有用,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幫助人是有價值的事,不要為此害怕。

  記住,如果壞人利用你,他們是自己作孽。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他們雖然利用了你,但最終受害的是他們自己。如果你拒絕他們,或者懲罰他們,你就誤導了自己。所以對那些利用你的人要小心,想想自己的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對他們造成的後果。一旦你開始認為:“他們太貪婪,太兩面派,他們在利用我。”你就在誤導自己。他們對自身的行為負責,這個責任不在你身上。那么你該怎么辦呢?其實,你不用想太多,但是要看出這些人的本質。如果你發現他們很貪婪,利用你,你自身就存在問題。他們如何說你,對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自己,看他們會造成的結果。

  你也可以利用這些人讓自己進步。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們完善我們自己,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雜念,並放下它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讓我們發現自身的內在價值,淨化我們。我們不必感到有責任去淨化別人,他們應該自己淨化自己,我們幫不了他們。

  當我們的朋友受苦時……

  我們的朋友有時會在痛苦中掙紮,需要幫助。我們該什么時候幫他?幫到什么時候為止?

  我們怎么幫他呢?真的幫不上忙。我們不是造物主,我們只能接受他。每個人都有走背運的時候。有些人說他們在幫別人,往往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意志強迫別人去改變。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當朋友需要的時候,能出現在他身邊,聽他傾訴,就很好了。

  想幫別人,一定要謙卑。一個朋友高呼:“救命!”我們往往會馬上表現得很幫忙。“這是我可以幫你的!”其實不然。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和時間去消化痛苦。這個時間也許需要很多年,甚至一生才能最終解除痛苦。

  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不能強迫別人改變。只要不用自己的尺度去審判,只要有耐心,接受他們,就是在幫助他了。換個角度說,如果你確實幫助他,反而會讓他感到自己的無能與渺小。他們會因為覺得達不到你的要求而感到更傷心。他們會覺得無法回報你。這樣,你就是在讓他變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堅強。人類是不做改變他人的工作的。我們每個人被賦予選擇的權利,所以我們也要允許別人選擇是不是去改變他們自己。不讓別人按自己的成長軌跡成長是不尊重人,如果我們不尊重人,愛就會變成恨。有時候說愛一個人,其實可能你想控制他。如果他們聽你話,順從你,滿足你的需要,你就愛他。如果不這樣,你就恨他。這不是愛。

  朋友和家庭之間的平衡

  為什么丈夫常常不能容忍妻子有朋友?為什么妻子要改變丈夫,限制他交友?有時父母會不喜歡孩子的朋友。朋友會在我們與家庭的關系中成為一道障礙。有些人總覺得妻子、丈夫或者父母雖然沒說什么,但心裏不喜歡他的朋友。如果我們的朋友不受家人的歡迎,該怎么辦呢?如果我們對家人所交的朋友也感覺不歡喜,又該怎么辦呢?

  事實是,你內心早就存有不喜歡家人所交的朋友的負面感情,只是你沒有機會感覺到而已。等到一定的條件具備時,或到了一定的時候、一定的環境,比如一個人突現出現在你家,或者有誰說了什么惹火你的話,這種情緒就會發作,就會顯露出來。只是這個人、這種環境勾起了你內心早就有的情緒而已。

  我們該怎么辦?家人也許並不了解我們的朋友。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也沒有和這個人推心置腹地交談過,所以他們會對我們的朋友感到恐懼。他們為什么會對一個陌生人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呢?其實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交友的方法。我不喜歡你。”但是,他們會怪罪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應該征詢父母及家人的意見,大家坦誠相見,認真溝通一下。

  我們所愛的人的朋友

  如果你珍惜你的妻子,或者你的丈夫,就應該接受他或她的朋友。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就應該歡迎他的朋友,因為這些人是你孩子需要的。

  如果你認為女兒交的朋友有問題,那么你女兒其實也有問題。因為是你女兒有問題,所以她才會交同樣的朋友。如果你愛你女兒,憑什么不能接受你女兒的朋友呢?反對你女兒的選擇,拒絕你女兒的朋友,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這只能讓你女兒和她的朋友走得更遠,她們會避開你的視線交往。她會偽裝自己。你不在她身邊,她可能就會生活得一團糟。你應該允許女兒的朋友到家,進入你的視線。你女兒可能過些日子就會離開這些人,交另一些朋友,這些人你可能還是不喜歡。你是不能把你女兒的影子趕走的,所以應該愛她,接受她的選擇、她的朋友。只有敞開心扉,幫你女兒覺醒過來,開啟她的智慧,你的女兒才會是安全的。你女兒的朋友就是你女兒的影子,因為她要找到自己,找到能得到認同的人。

  有些人會對其人生伴侶的朋友感到厭煩,覺得他(她)們太枯燥、太鬧、太安靜、太粗魯或者太糊塗,理由真是太多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存在著固有的思維方式。“我要和丈夫的朋友交朋友,我要和孩子的朋友交朋友。”不可能的,你和這些人交不了朋友。每個人都不同。你丈夫在你心中一個樣,在他朋友心中是另一個樣。我們要能夠容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對相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但需求不同。我們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你丈夫的朋友挖掘出的是你丈夫潛在的另一面,給了他你無法給的快樂。他的朋友對他是有用的,你不可能控制別人的思想,或者了解所有人的所有想法,這不現實。你可能會這么想:“我不能接受我丈夫的這個朋友,因為我不喜歡這個人,我丈夫不應該和這個人交朋友。”如果你有這種控制欲,那說明你有問題。你不夠寬容。你應該給丈夫空間,你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你控制丈夫,他也會設法控制你。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裏得到自由的空間,他們也需要你給予空間。你的恨也會引發你丈夫的恨。遲早有一天,這種情緒會爆發,釀成家庭悲劇。如果你想為你丈夫挑選朋友,你是在自尋煩惱。如果你恨其他人的朋友,你就陷進了痛苦的輪回。

  朋友的非分之想

  有時候家人的朋友會在家裏制造糾紛。如果朋友的丈夫或者妻子對你提出了性要求,你該怎么辦?你可能會感到震驚,也可能會沾沾自喜。但不管你感覺怎么樣,你都要有所反應。這種朋友關系要發生變化時,你會怎么辦呢?

  今天生活中的一大危險就是一些成年人雖受婚姻約束卻對自己的性要求不夠控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這種不健康的想法時,往往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責任可能不單單在一方。有句話叫“一個巴掌拍不響”。可能是因為你無意中向對方發出了信號,讓他感到你很痛苦,需要幫助,需要關心。你可能從沒提出過,只是無意識之間讓他覺得你有需要。我們都是很幼稚的,常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可是一旦對方有所回應,我們會感到羞辱、生氣。可能你向你丈夫發出了求救信號……你需要關心,需要支持……但是接受信號的並不局限於你丈夫一個人,還有他的朋友。朋友就會按你的需要“送貨”上門。如果你沒發出過信號,就不會有人響應你。所以你應檢討該如何和丈夫建立良好關系,滿足需要,或者檢討如何自處以及愛護自己。

  有過多需求的朋友

  我有一些朋友,特別需要別人花時間和精力去關心他們,我們該怎么應付這些人呢?

  虛弱的人就會需求較多。他們會比較貪婪,老要依靠著你,因為你讓他依靠。我們會認為“我多花點時間在他身上,他會好起來的”。你把自己當成了天使、保護神,或者導師。你覺著多和他相處,他就會改變。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到頭來感到生氣的是你。你對他實施的計劃是“他們就要好起來了”。你覺著你拯救了他。可是他會再來找你,跟你說:“你的這個計劃不行,再幫幫我。”你會為此感到煩悶,但是這種煩悶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你,是你對自己估計過高、對問題估計過低了。你會很痛苦,你已經讓他覺得你是唯一可以幫到他的人,你會永遠支持他。如果你讓他感覺到你是唯一一個可以幫到他的人,他就會只依賴你一個人。但是,如果你能讓他意識到他其實要靠的是他自己的內在力量,他就不會全靠在你身上了。我們常常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向我們的朋友學習

  朋友是我們的鏡子。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觀察身邊的朋友,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怎樣才能把這種朋友關系演變成一種學習過程呢?

  假設我們有個朋友,他特別依賴我們,我們可以仔細觀察,看看是不是自己也同樣特別有依賴性。如果看到身邊很親近的人有什么行為,我可能自身也會有這種行為。如果你能接受他,你就不該煩他。我們不斷地從他人身上看到各種事情,如果我們不會因此產生過激反應,我們自己就沒什么問題。如果看到別人身上的問題,而自己會連帶有所行動,那么從中就可以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比如,如果他的行為激怒了你,讓你感到煩亂,讓你有所響應,你就該注意了,警號燈亮了!你要提醒自己:“噢,他想控制我,我反應過激了。讓我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想控制別人呢?我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呢?我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這樣做過呢?我要怎么調整自己呢?”

  什么是朋友?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那些能讓我們挖掘出自身內在美的人。有時候人們會想:“如果我有朋友,我就會有一個愛的港灣,我就會得到支持,我的問題就會解決,我的生活就會充實。”對不起,不是這么回事。

  朋友和我們一樣是人。我們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情緒激動,火冒三丈。但是我們的朋友會平靜地接受我們,因為我們和他很相像。我們不太容易引發他的分別心。一旦覺得有人要控制我們,我們會馬上在周圍豎起一道圍牆。這樣一來,事情可能就更糟了。別人會對我們挑三揀四,橫挑鼻子豎挑眼,我們也會極力保護自己。很可能會錯誤地為自己辯解。這會讓我們錯下去。那些“好心人”本意是好的,但傷害了我們。朋友是不會這么做的。朋友會幫我們將內在美挖掘出來,而不是誘發我們的自負。他們可能也不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但是他們會接受我們做我們自己。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就不會時時防著別人,偽裝自己,我們會敞開心扉,和他們交流,分享我們的痛苦,得到支持,使我們再入正軌。如果你小時候,母親沒有把你的內在美挖掘出來,你可能就會去尋找別的途徑,比如一只小狗,因為你可以在小狗身上表達出你的愛心來。一個退休的老人會和一只狗做朋友,因為這只狗給了他機會讓他表達愛心。其實甚至是一棵樹都能成為人的朋友。

  一個孩子需要有人愛他、尊重他、接受他。這樣,這個孩子就會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愛,不是保護自我的一種行為。表達愛時,我們不需要偽裝,不需要隱藏,不需要表現過激。我們只需要如實表達,真心、誠實就行。這才是愛。所以說,愛來自於一個純潔的心靈。如果我聽一個人說:“我愛一個人,可太痛苦了!”那就不是愛。愛是不會帶來痛苦的。我們要區分“純潔的愛”和“自私的愛”。“純潔的愛”沒有自私的成分,大家是互為一體的,不分你我。你和朋友在一起,你接受他們,他需要你時你會出現在他身邊,他們不會在周圍豎起圍牆防著他人,不會變得自負。這才是朋友關系……關心他人,同時發現自己內心的美好之處。

【書籍目錄】
第1頁:《接觸》 內容提要 第2頁:《接觸》 目  錄
第3頁:《接觸》 引  言 第4頁:《接觸》 原生家庭
第5頁:《接觸》 朋  友 第6頁:《接觸》 工作關系
第7頁:《接觸》 愛一個人 第8頁:《接觸》 和陌生人一起生活
第9頁:《接觸》 物質世界 第10頁:《接觸》 食品還是毒藥
第11頁:《接觸》 活生生的世界 第12頁:《接觸》 精神境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