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馮馮居士

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馮馮居士

從生命源起與進化論試證佛說起世經

[日期:2011-0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馮馮居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忍  、 去去來來  /  謄錄

早於公元一八二八年﹐德國生物學家恩奈斯·馮·拜爾(Ernest Von Baer)發表論文﹐報告他的發現﹕“各種動物在胚胎早期﹐彼此都很相似。原始胚胎﹐無論是什麼動物﹐都有臂芽(Arm Bud)兩顆﹐極為相似﹐到了後期﹐有些胚胎的臂芽發育為臂膀﹐另一些發展為鰭或翅膀。”

此篇論文,可能啟發了其後輩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靈感。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於一八五九年發表“進化論”﹐指出一切生物同源﹐各別進化以適應環境﹐他稱此種進化的作用為天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天然淘汰。

達爾文的“進化論”﹐今日已是舉世科 學家接受的觀念。可是在一百多年前﹐當達爾文說人類與猿猴是同源的分支時,却引起軒然大波。因為達爾文學說指出生物都是從原始的單細胞逐漸進化而來的﹐並 非由上帝於七日造成。他否定了猶太教基督教的舊約創世紀中,上帝造亞當與夏娃之說。教廷及教會因此對達爾文大張撻伐﹐直到今天﹐仍在多方抨擊達爾文學說。 在美國﹐一九二零年代﹐教會反對學校教授進化論﹐極為激烈;曾經控告講授此學說的教師,引起學術界與教會的劇烈爭辯。餘波到了一九八三年﹐又再洶湧﹐教會 再次大規模抨擊科學界﹐並發起全美的“反對進化論”示威運動。雙方激辯﹐至今未息。

“你承認你是猴子的子孫嗎﹖”這是教會方面的宣傳標語口號﹕“你寧願要猴子做祖宗而不要上帝嗎﹖”

基督教有護教之苦衷﹐值得同情。但是﹐從科學來看﹐達爾文的進化論並沒有錯誤。達爾文的進化論及天然選擇學說﹐並不是閉門造車。而是他在澳洲、美洲及各地實地研究多種生物所得到的結論。今日的生物學已經突飛猛晉﹐越來越新的生物學發現﹐對於進化論的證明及支持有增無減。

一八六零年﹐孟德爾修士(Rev. Gregor Johann Mendel)研究豌豆的實驗,發現“遺傳基因”(Genes)於細胞核內﹐作為決定遺傳特性與適應環境的因子。此一學說支持了達爾文的學說。

一九五三年﹐美國生物學家詹斯·瓦遜(James Watson)及法蘭斯·克力克(Francis Click)兩氏發現:細胞核內染色體含有遺傳基因核酸DNA﹐證實了它是決定遺傳因素及適應生存環境的進化原動力。達爾文學說獲得科學的充份證明。

讓我們綜合達爾文及各科學家,對於欲界生命起源及發展的研究心得﹐簡略予以一一分析。

大約在四千五百個百萬年前﹐我們的地球﹐是一烈火氣團﹐從太陽甩飛出來﹐受到太陽的吸力﹐仍然繞日而旋轉。逐漸冷卻後﹐外表形成一層地殼﹐中心仍是烈火熱漿。現在地質學家們用“碳十四輻射檢查儀”,所測得地球最古老的巖層的年齡大約是三千八百個百萬年──科學家稱一個百萬年為一個“米亞”(Mya是百萬年Million Years的縮寫)──而認為地球的石巖巖層大約是三千八百個米亞前形成的(碳十四測量,是今日科學界公認最可靠準確的測齡方法﹐因為碳十四元素的輻射穩定﹐有固定的速率。從物質內的碳十四消失情形來看﹐就可估出其年齡)。

地球內層的熔巖巖漿﹐分解出二氧化碳、氫氣、氨氣、水蒸氣等氣體﹐岩漿時常在地心內翻滾轉動﹐洶湧澎湃﹐趁隙而噴出地殼﹐是為火山爆發。火山噴出熔岩及大量的上述各種氣體﹐這些氣體因受到地心吸力﹐而不能遠離地球﹐大部份仍然飄浮在地殼外面的上空﹐成為空氣﹐但其時仍無單獨存在的氧氣。氧氣仍然被禁錮在蒸汽內(水是一個氧與兩個氫的化合物),地球表層也還沒有生物出現。

浮在地球外面的水蒸氣逐漸冷却,凝聚成為雨點﹐而被地心吸力吸墜。雨水漸漸注滿了地面低陷之處﹐積聚成江河海洋﹐雨水沖刷地層﹐分解的礦物質流入海洋中﹐使海水密度越來越大﹐這些礦物質有鎂﹐有鈉﹐有鈣……﹐ 以氯化鈉為多﹐形成了海中的鹽份苦鹹味道。海水浮在地殼上﹐好像一片蛋殼盛著的水,底下是地殼內層﹐地心內不斷噴出岩漿與氣體﹐很多火山在海底爆發。天空 上由於雲層中的正電與負電作用而發生閃電雷轟﹐又有多種宇宙線從宇宙各方射來﹐於是﹐在溫暖的海水中﹐發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無機化學成分逐漸作用﹐成為 有機化學成分﹗

起先﹐海中無機化學成分元素氨(阿摩尼亞)、碳等﹐因受宇宙輻射與閃電的閃擊而發生化學反應﹐化合成為一些有機化學成分﹐例如含碳甚多的氨基酸﹐酒精及簡單的碳水化合物等等。這種從無機化學轉為有機化學的作用﹐稱為“生物化學進化作用”(Biochemical Revolution)﹐這些簡單原始的有機化學物質﹐是初期欲界生命的基石。其實大約是在距今三千五百個“米亞”以前 (三百五十億年前)。

最先出現的原始欲界生物﹐是只有一個細胞的﹐類如熟知的細菌﹐但是它簡單得連細胞核都沒有。它就只有一層薄膜﹐內含氨基酸與各種元素的原子。它的科學名稱為普洛卡里奧特單細胞原生物(Prokaryotes)。元素的游離原子,是有併吞其他元素原子的傾向的﹐或會與其他原子合併的。此單細胞原生物比原子複雜﹐識力也較強﹐懂得吞吸海中的其他化學元素物質及半有機體﹐以維持自己的生命﹐也懂得自己分裂以繁殖增加﹐是為欲界生命的開始。

漸漸地﹐普洛卡里奧特單細胞原生物﹐演變為運用吸收陽光和其他海中元素﹐自己製造能源以利生存。大約在三千個米亞以前(三百億年前)﹐自製食物的單細胞(Prokaryotes)出現了。它形成了細胞內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利用陽光與二氧化碳(Carbon Dieoxide)及水化合﹐製成簡單的糖﹐儲存於體內。早期的地球充滿了二氧化碳﹐單細胞生物體內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的碳,製造碳水化合物﹐而釋放氧氣出來﹐於是﹐空氣中出現了獨立游離的氧氣﹗

在原生代(Proterozoic)﹐這些原始的單細胞原生物﹐進化演變﹐成為許多種形態。從地質研究﹐在古老達一千二百個萬年(一百二十億年)前的岩石上﹐發現有這一類的原生物單細胞的化石記錄﹐被稱為普洛卡里奧特原生細胞(Prokaryote)。它們已經發展出細胞核﹐發展出新的細胞分裂繁殖方法﹐那就是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分類為二﹐各自成為獨立小組──細胞於中央分裂﹐成為兩個細胞﹐各自有細胞核──這樣的細胞分裂方式﹐得到完全相同的兩個細胞﹐因為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中一分裂為二﹐完全相同。新細胞的遺傳特性﹐就是由染色體分裂而得﹐這樣一路不斷分裂下去﹐一代又一代。但是﹐在此階段的細胞分裂繁殖方式﹐仍是無性生殖﹐在此階段﹐亦未有動物植物之分。

從分析動植物的蛋白質(Protein 又譯生質精)得知﹐單細胞原生物﹐大約是在“原生代”開始,分別向動植物兩途發展進化。

大約在一千個百萬年(一百億年)前﹐單細胞原生物從無性生殖進化為有性生殖──由單細胞的獨自分裂,演變為兩個細胞的結合,互相交換細胞核內的染色體﹐重新排列﹐然後分裂為新的后代﹐這種交換染色體的生殖方式﹐有優生的意義﹐有助於生存競爭及天然選擇﹐也是有性生殖之開始﹐然後又逐漸發展而走向動植物兩途的分歧。

從地質學化石來觀察﹐已知最古老的多細胞植物化石﹐有七十五億年。即是說﹐大約七十五億年前﹐單細胞原生物進化為複細胞原始植物﹐形成特別的植物雙層細胞膜及複合形態。可惜多細胞的原生動物(軟體動物),沒有留下什麼化石給科學家發現作為物證。植物與動物的分途進化﹐不停地進行於古生代(Paleozoic)及中生代(Cenozoic)。

地球大氣層中﹐已經積存大量自由的氧氣﹐植物越多﹐放出的氧氣越多﹐越有利於多細胞的動物。因為動物細胞內的新陳代謝(Metabolism)作用,需要氧氣來幫助,使二氧化碳從碳水化合物食物排出,而二氧化碳則是植物所需要──光合作用吸收碳而排出氧﹐故此動植物彼此是互相依存的。大氣中氧氣的積聚﹐在頂層形成了臭氧層(Ozone Layer)﹐吸收不少宇宙輻射線﹐減少了輻射線對生物的細胞核內遺傳基因核酸DNA的傷害,有利於進化。

在“古生代”的寒武紀(Cambrian, Paleozoic 大約三百四十五個百萬年前)﹐原始生物仍然居留於海洋之中﹐彼時綠藻(Green Algae)出現。比最初的藍綠色小藻進步﹐綠藻可能是陸上植物的祖先。同時代﹐海中出現大批的軟體動物﹐也出現有殼節足動物(Arthropods)﹐成為現代的蜘蛛、龍蝦﹐和蝦蟹的祖先。此時﹐在古生代當中最普遍多見的有殼節足動物是三葉蟲(Trilobites),牠們現在早已絕跡﹐但是留下很多化石於岩層上。

隨之又有頭足動物(Cephalopods)的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代烏賊(魷魚)﹐那是在奧陶紀(Ordovician)進化的。然後﹐初期的脊椎動物(Vertebrates)進化形成,最先出現的是有鱗甲而無顎的魚類﹐體外的甲層有保護作用﹐可避免被其他生物獵殺的危險。

隨後的“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時代的岩石層﹐留下很多早期陸上生物的化石﹐已有脈管系統植物(Vascular Plants)的化石﹐顯示著它們內部已發展了運輸營養及水份的管系﹐連結於根部與莖葉之間﹐而且葉莖外表有蠟狀分泌物可保持水份﹐此種早期陸上植物﹐仍居於沼澤地區及海陸接壤之處。

在海洋上﹐生物不停地進化﹐此時出現了有顎的披甲盾狀魚類(Placoiderm),如鱟魚(Limulus Longispinus),它是從無顎有甲魚類進化來的﹐它既吃草(Herbivorous),也吃動物(Carnivorous),開了吃肉動物的先河﹐它兩邊各有一鰭﹐可以向岸上進軍﹐成為海中動物侵入陸上之始。

在泥盆紀(Devonian Period 大約三百九十五個百萬年前)﹐海中進化形成了許多種魚類﹐最重要的大事是:出現了有骨骼的魚類﹐牠們體內形成堅硬的脊椎骨及全身骨骼系統﹐牠們的子孫開始進侵陸上﹐享用陸上沼澤茂盛的植物﹐然後又回到海中居住。這種早期的兩棲魚類﹐可以在陸上生活﹐也可在海中生活﹐牠們的鰭內有堅硬的骨﹐可供其在路上爬行尋覓食物,從一個沼澤到另一個沼澤。有些兩棲魚類能適應沼澤水中含氧較少的止水環境﹐另一些兩棲魚類體內的氣泡(鰾)﹐發展為肺﹐以便從水底浮到水面外來呼吸氧氣﹐這種就是有名的“肺魚”(Lunged Fish)﹐今日還可以在某些原始沼澤找到古代肺魚的子孫。中國大陸貴州的娃娃魚﹐與台灣中部的兩腳娃娃魚﹐同屬此類。

到了石灰紀(Carboniferous Period 大約是三百四十五個百萬年前)﹐氣候漸漸乾燥﹐植物從無種子化為有種子﹐出現了裸子植物(Gynnosperms)﹐即是不開花亦可結子的植物﹐例如針葉樹(conifer)一類的柏樹。同時﹐兩棲動物進化出現了爬蟲類(Reptiles)﹐牠們身上長著堅硬的厚厚的鱗甲﹐作為保護﹐又可保持體溫﹐牠們生下有殼的蛋。於是﹐可耐乾燥的裸子植物與不耐乾燥的爬蟲類動物﹐漸漸進化到可以完全脫離水中生活﹐並可在路上繁殖。

在古生代二疊紀(Permian Period 距今約三百個百萬年前)﹐沼澤地區的原始巨大蕨族森林,被裸子植物所取代。兩棲動物與昆蟲都非常興旺﹐爬蟲類動物進化演變成許多種類。從地質學家發掘得到的此一時代的巨大爬蟲類蛋卵化石可資證明。此一時代出現帆背龍(Dimorph Odon)﹐這是一種大蜥蜴(lizard)﹐牠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分叉點。從牠開始﹐有一支動物進化走向哺乳動物﹐距今大約兩百八十至兩百二十五個百萬年前。

然後﹐到了中生代(Mesozoic)﹐此一時代為時大約一百六十萬年﹐地質學上分為三個紀﹐這時代爬蟲類最多,佈滿全球﹐被稱為“爬蟲時代”。

在三疊紀(Triassic Period 距今約兩百二十五個百萬年前)﹐有些爬蟲類進化為能飛的原始鳥類﹐有翅膀﹐但仍是恐龍般的頭部和嘴牙。

此時﹐也有一些爬蟲類進化為哺乳類的動物。在三疊紀末期﹐另一些爬蟲類進化為巨大可怖的恐龍(Dinosaurs)﹐一些成為鱷魚。在植物方面﹐松、杉、樅......等森林出現。裸子植物之中出現紅木(Redwood)森林﹐“恐龍時代”是此一時代的別名﹐恐龍縱橫全球。

進入侏羅紀(Jurassic Period距今約一百八十個百萬年之前)﹐過渡的哺乳類進化為哺乳類動物(Mammal)﹐體型甚小﹐有些類似今日的田鼠。牠們的化石在歐洲、亞洲、美洲均有發現﹐在侏羅紀的五千萬年內﹐恐龍統治了海、陸、空。最小的有翼恐龍小如麻雀﹐大如蒼鷹﹐與始祖鳥並存。另外﹐在陸地上的恐龍越來越巨大;在水中的爬類以魚龍(Ichthyosaurs) 與蛇頸龍(Plesiosaurus)為最多,前者後來進化為魚類﹐後者後來成為今日的海豚及鯨族。此時的始祖鳥類已脫下鱗甲﹐長出羽毛﹐但是,仍保留爬蟲類的骨骼與四肢、尾巴及嘴、牙。在植物方面﹐銀杏(白果)出現﹐與蕨薇同樣普遍。

在侏羅紀的哺乳類動物有好幾種﹐被稱為中生代哺乳類動物(Mesozoic mammals),牠們以植物為主食﹐以昆蟲為副食﹐彼時為數不多。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距今約一百三十五個百萬年前開始,至六千五百萬年前止)來臨﹐在此七千萬年之中﹐太平洋的海洋地殼擠向北美洲西岸﹐促成巖石山脈的隆起(俗譯為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在南邊﹐太平洋地殼撞向南美洲﹐促成安地斯山脈上升(Andes)。此一時代當中﹐恐龍橫行全世界﹐巨大的食肉的暴龍(Tyrannosaurus)高達六公尺(二十英尺左右)﹐頭骨巨達一公尺﹐又有劍龍、駝龍等多種﹐又有巨龜﹐巨蛇﹐又有羽齒龍(Pteranodon)等。此時哺乳類動物體型仍然很小,尚未控制陸地﹐並且開始進化為兩支﹕一支為有袋哺乳動物(Marsupials)﹐由於牠們體內沒有胎盤﹐故此必須在體外生出一個育兒袋,來盛戴其早產胚胎。今日的澳洲袋鼠等即是此類動物的后代。另一支進化為有胎盤的胎生哺乳動物。從發掘的此一時期化石來看﹐此兩支動物差別甚少﹐唯一最顯著的區別是牙齒不同。

在白堊紀當中﹐植物進化到出現有花結子的被子植物(Angiosperms)﹐種子不再裸露。今日的植物有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均是被子植物的後代。被子植物開花結果﹐其花蜜吸引鳥類及其他動物﹐有動物昆蟲為之傳播花粉及種子﹐不必像裸子植物之花粉靠風力傳播。同時﹐被子植物的花果種子提供豐富的營養給鳥類及哺乳動物﹐刺激了牠們的繁殖。

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類已經由盛而衰,泯滅殆盡﹐海中的鸚鵡螺(Nautilus)亦於此時幾乎絕跡﹐兩者均只留下化石遺跡﹐供現代的地質學家發現作為證據。

恐龍類絕跡之後﹐減少生存威脅﹐有利於哺乳類的繁殖發展。甚至於在恐龍類未完全滅絕之時﹐哺乳類已開示進化為數種靈長類(Primates)﹐初期的靈長類動物體型不大﹐腦子亦小。

進入新生代(Cenozoic Era﹐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開始﹐至距今五百五十萬年前止)﹐哺乳類動物蓬勃繁殖﹐有些留在陸上﹐有些回到海中﹐有些向空中發展﹐於是出現古代巨象獴猛、古代巨鯨、古代角獸、飛行蝙蝠、飛狐……及吃肉的哺乳動物。此時進入“哺乳動物時代”﹐靈長類的發展進化尤其特殊迅速。

新生代分為五個時期﹕曉新世(Paleocene)﹐始新世( Eocene)﹐漸新世(Oligocene)﹐中新世(Miocene)﹐及鮮新世(Pliocene)等。

地質學家發掘得到的最早的靈長目化石﹐是在北美洲洛磯山脈的白堊紀(Cretaceous Epoch)岩層﹐和美國西岸的鮮新世地層中﹐證明彼時已有地居靈長目﹐牠們體型仍不大﹐以昆蟲及植物為食。白堊紀出現的靈長目動物﹐有些在樹上生活﹐以花果昆蟲為食。

從始新世(約五千三百五十萬年前開始)岩層化石所見的靈長目動物﹐是樹居的﹐已進化發展了手及腳﹐亦有可運用自如的大拇指及大腳趾﹐以利抓物攀樹﹐爪指進化為指甲﹐底下有肉墊﹐更利於抓樹枝及食物﹐下肢較前肢為長﹐以便跳躍﹐兩眼眼眶已生長在前面並列﹐發展了立體視覺及深度判斷﹐便於樹上跳躍。

到了漸新世(約三千七百五十萬年前開始)﹐靈長目的嘴筒己進化為較短﹐眼眶骨完全長合﹐此時的靈長目較少依靠嗅覺﹐較多運用視覺。

到了中新世(約兩千二百五十萬年前開始)﹐地球氣候因轉軸與傾斜角漸趨穩定而開始形成四季氣候﹐到處出現大草原。在非洲出土的化石﹐證明在此時期已有猿類(Dryopithecines﹐及Ramapithecines)兩種。牠們的化石﹐散見於歐亞非三大洲。這些原始猿類﹐牙齒相似於近代猿類﹐但是四肢仍然像猴類。

到了鮮新世(大約五百萬年前開始)﹐靈長目有一支進化為原始猿人(Hominids)﹐其他的各支進化為猿或猴﹐原始人猿可以兩足站立行走(Bipedal)﹐但是腦子仍很小﹐體型也很像猿或猩猩。在非洲出土的化石﹐證明這種原始猿人的存在﹐牠們已會運用樹枝作為獵具﹐在大草原上獵取動物為食。兩足站立行走﹐及互相分食獵物﹐是其漸漸進化為人類的特徵﹐也有些已經會用石器。

進入石器時代(Stone Age),原始猿人已進化為原始人類﹐會用石頭製造刀斧等工具﹐開始遊牧生活﹐漸漸會種植植物及飼養畜牲作為糧食﹐農耕生活大約在十萬年前已開始。人類已形成,一直在不斷進化之中,逐步進化到成為現代的人類,文明及文化則大約在五六萬年前開始。

不過﹐各處的人類進化的進度參差不一﹐有些快﹐有些慢。一般認為這一世代的人類文明從一萬年前開始。實際上這是就亞洲及歐洲與中東民族而言,相信另有些民 族更早發展文明﹐不過已經泯滅;而另一些民族則進化較慢﹐到現在仍然停留在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例如巴西阿瑪森河流域森林內的一些土著﹐澳洲山地的一些 土人﹐菲律賓荒島森林內幾年前發現的石器民族。

上面說過﹐現代人是從靈長目的一支進化來的﹐猿猴也是從靈長目的另一支進化而成的。這兩支十分接近﹐有共同的祖先──早期的哺乳類靈長目動物──所以﹐只可說人類與猿猴類由同一祖先分別進化而成﹐並不能說人類就是猿猴的子孫;人類與猴子是堂兄弟那倒是不錯的。

荷蘭人考古學家李奇博士(Dr. Leaky)夫婦在非洲坦桑尼亞一帶,發掘獲得原始人猿的頭骨及牙齒﹐經碳十四鑒定﹐大約為二百五十多萬年前的人猿──經生物學家研究﹐其頭骨與牙床都已接近人類﹐腦子份量也比猿猴為大──這是進化論的人類進化記錄證據之一﹐比一九二零年在北京近郊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頭骨還早了一百萬年。爪哇發現的人猿頭骨也有一百萬年歷史﹐這些都是人類進化的歷史證物。

從這許多舉世科學界公認的科學事實發現,來看猶太教基督教的舊約創世紀﹐就會知道這本猶太民族揑造的創世說完全站不住腳。創世紀說﹕“上帝照他們的形象造人。”

舊約創世紀說﹕“起初上帝創造天地﹐是虛空混沌的﹐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這一段就已經完全不符新科學發現的事實了。怎麼會先有水﹐後有光﹖又後有暗﹖有光是晝﹐暗是夜?完全不合宇宙情形(請參看拙文宇宙起源分析)!

舊約創世紀又說﹕

“上帝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就將水分為上下﹐上帝造出空氣……這是第二日。”

“上帝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上帝稱旱地為陸地﹐稱水聚處為海。上帝說﹕要地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疏,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這是第三日。”

先有水﹐後有空氣﹖先有海後有陸地﹖先有開花結果的植物菜疏﹖這些全都不符合科學發現的事實﹗

“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於是上帝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為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這是第四日。”

先造好了地球海陸和生命﹐才造天上的太陽和月亮和群星﹖擺列在天空﹖一個人形的上帝怎樣擺列無限大的星雲系統﹖合理嗎﹖這分明都是以色列遊牧民族無智慧的豐富想象力產生的神話而已﹗

“上帝說﹐水要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上和天空之中﹐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又造出飛鳥……這是第五日。”

先造陸上的植物﹐後造水中的生物﹖這跟科學發現的化石次序完全相反﹗

“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造出野獸﹐牲畜﹐昆蟲﹐各從其類……上帝說,我們要照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說﹕看哪﹗我將徧地一切結種子的菜疏﹐一切樹木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地上的走獸﹐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這是第六日。”

上帝既是照衪的形象造人﹐反證之﹐就是先有人形的“上帝”了。天地萬物都在六日之內便造齊了﹐上帝第七日歇工安息。既要安息的上帝﹐顯然是肉體的“人”﹐並不是萬物的靈﹐否則﹐為何要休息﹖萬能的上帝會疲倦的嗎﹖

“……地還沒有草木﹐田間菜疏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上帝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

此段與前段自相矛盾﹐前面說了有水﹐又說造了草木花果﹐此處忽然又說沒有﹐又說還沒有降雨﹐自相矛盾之至﹗與地球發展事實不符﹗

“但有霧氣從地面上騰﹐滋潤徧地﹐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

創世紀前段說﹐上帝在第六日照衪的形象造了人﹕“按照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上帝就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照衪的形象造男造女﹖”顯然﹐上帝是複數的一群“人”了﹐而且也早做成了男女﹐叫“他們”管理萬物了﹐但是﹐到了“第七日”才又造成人類的始祖亞當﹗前後兩段﹐矛盾漏洞百出﹗第六日造的男女,他們到哪裡去了呢﹖那先造成的男女人類不算數嗎﹖

“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的各種各樣果子你都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如果上帝是公義的﹐為什麼不許亞當吃辨別善惡的果子﹖為什麼不教亞當分別善惡﹖這合理嗎﹖可見猶太民族神權統治者之目的是要使人愚昧無明無知﹐以便統治﹗和佛教恰恰相反,佛教首重教人分辨善惡﹐“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增一阿含經第一卷)﹐並且教人發展智慧。

“耶和華上帝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上帝使他沉睡……於是取出他一隻肋骨﹐又把肉合起來﹐就用那人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到那人的跟前……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這一段越發荒誕不經﹐完全不符合科學發展的事實。生物甚至在低等生物時代都已分了陰陽雌雄﹐怎麼人類的始祖反倒只有男人亞當而無女人﹖還得用亞當的肋骨來造一個夏娃﹖上帝分明叫他夫妻二人連合為一體。但是後來﹐蛇誘惑了夏娃與亞當偷吃了禁果﹐上帝就震怒了﹐上帝說“那人已與我們相似﹐能知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上帝就把他們趕出伊甸園﹐並詛咒亞當與夏娃﹕“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從此人類就因犯了原罪而變為必死的了。

舊約的這些猶太以色列民族的初民的神話﹐就是編也編得不好。前後矛盾﹐漏洞百出﹐研究過科學﹐就知道創世紀完全只是神話﹐毫無事實根據﹐全不合理﹗

基督教的教義以博愛施予為基礎﹐這是很好的﹐可惜仍採用舊約的創世紀﹐成為白璧之瑕﹗基督教的利他主義﹐可能源出於佛教的大悲﹐“施予比受的人更有福”可能源出於佛教的施捨濟度。“信得永生”“天國在你心中”等等﹐都可能源出於佛教的淨土法門(見拙作“神秘失蹤十八年”)。古天竺阿育王晚年大興佛教﹐派遣佛教僧侶遠赴巴比倫、埃及、波斯、土耳其、東非洲、馬達加斯加、希臘、阿拉伯、北非洲……等地,弘揚佛教﹐可能種下了佛教的種子﹐而啟發了日後的基督教教義。可見基督教是佛教與傳統猶太教兩者的混合物。現代的教廷禁止教徒擅閱舊約﹐顯然是因為舊約內矛盾太多﹐難圓其說。本來﹐基督教的教義精華盡在新約﹐亦實無必要硬拉舊約作為基礎﹐舊約唯一可供用途只是“十戒”及預言彌賽亞而已。

我們用科學事實又一次反證的猶太教創世紀的荒謬﹐就更可以發現﹐佛教對於宇宙與世界的源起說是遠為合乎科學了(關於宇宙起源﹐請參閱拙文“宇宙起源”)。在本文內﹐已經提出了綜合的科學發現的事實﹐不妨也看看佛經對於生命起源的講法。

佛說起世經(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第八卷﹐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三:

“諸比丘!於三界中﹐有三十八種眾生種類﹐何等名為三十八種﹖諸比丘,欲界中有十二種﹐色界中有二十二種﹐無色界中復有四種。

諸比丘!何者欲界十二種類?

謂: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

何者色界二十二種?

謂: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善見天、善現天、阿迦膩吒天,此等名為二十二種。

無色界中,有四種者。謂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名四種……。”

佛陀開示的三界各「天」,就是宇宙中的各度空間(Dimension)。欲界三十三天,與色界二十二天等,有些是物質的宇宙,有些是星雲漩系統,有些是星球,有些是其他物質宇宙的世界或空間;無色界四天等,是無形的非物質宇宙的世界。事實上,並不只此數,佛陀只是擇要而舉例言之。

起世經卷九世住品第十一又說:

“……乃至吹沫,造遍淨宮七寶雜色,顯現出生……是名世間壞已轉成……轉成已住……如是次第皆以風吹。”

佛語所說大風吹沫,造成世間,此與當前頂尖宇宙太空物理學家,發現超級宇宙大爆炸後,射出泡沫──「大泡泡」學說相同(詳細請參閱拙文「宇宙源起」)

起世經卷九,最勝品第十二之一﹕

“……世界轉已﹐如是成時﹐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身心歡豫﹐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然而住。……爾時世間轉壞已成﹐空無有物﹐諸梵宮中﹐未有眾生﹐光音天上﹐福業盡者﹐乃復下生梵宮殿中﹐不從胎生﹐忽然化出。”

起世經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

“佛語﹐諸比丘﹐一切諸天有十種別法﹐何等為十﹖

諸比丘﹐一、 諸天行時﹐來去無邊。二、諸天行時﹐來去無礙。三、諸天行時﹐無有遲疾。四、諸天行時﹐足無蹤跡。五、諸天身力﹐無患疲勞。六、諸天之身﹐有形無影。七、 一切諸天﹐無大小便。八、一切諸天﹐無有洟唾。九、諸天之身﹐清淨微妙﹐無皮肉筋脈,脂血髓骨。十、諸天之身﹐欲現長短,青黃赤白,大小麤細﹐隨意悉能﹐ 並皆美妙。端嚴殊絕﹐令人愛樂﹐一切天身﹐有此十種不可思議。

“諸比丘﹐又諸天身……身有光明﹐及有神力﹐騰虛飛逝……

“……閻浮提人﹐壽命百年,中有夭逝﹐……閻摩羅世,諸眾生等﹐壽七萬二千歲﹐亦有中夭﹐諸龍及金翅鳥等﹐壽命一劫,亦有中夭……他 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魔身天﹐壽三萬二千歲﹐梵身天﹐壽命一劫﹐光憶念天﹐壽命二劫﹐遍淨諸天﹐壽命四劫﹐廣果諸天﹐壽命八劫﹐無想諸天﹐壽命十六劫﹐ 不麤諸天﹐壽命千劫﹐無惱諸天﹐壽兩千劫﹐善見諸天﹐壽三千劫﹐善現諸天﹐壽四千劫﹐色究竟天﹐壽五千劫﹐虛空處天﹐壽十千劫﹐識處天﹐壽二萬一千劫﹐無 所有處天﹐壽四萬兩千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劫……。

“何等眾生﹐以識為食。所謂地獄眾生﹐及無邊識處天等﹐此諸眾生,皆用識持以為其食……”

起世因本經(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卷一﹐閻浮洲品第一﹕

“……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一時轉合﹐一時轉合已而還復散﹐一時轉散己而復還合﹐一時轉合已而安住﹐如是﹐世界周匝轉燒﹐名為敗壞﹐周匝轉合﹐名為成就。周匝轉住﹐名為安立……

“……此等盡名諸天住處……眾生所住﹐如是眾生﹐若來若去﹐若生若滅﹐邊際所極……”

起世經卷九﹐世住品第十一﹕

“佛語諸比丘……時彼眾生,得住虛空,諸仙諸天,梵行道中﹐得住中已,離喜快樂……時彼處一切眾生……便復成就,如是無喜,第三禪道﹐成就已證﹐證已思惟﹐思惟已往﹐身壞命終,生遍淨天﹐如是下從地獄閻摩羅世,阿修羅世四天王天﹐及至梵世光音諸天﹐自此已下一切眾生﹐一切處﹐一切有﹐皆悉斷盡﹐是名世轉……”

佛說的起世經等諸經,對於宇宙源起及生命源 起,都有詳細的解說。佛說的宇宙成住壞空循環,完全符合當今最新宇宙學及物理學的發現。佛說的諸天,是多重多元的空間,及多元的宇宙世界,其中有物質宇 宙,也有非物質宇宙。佛說的諸天眾生,有些是有色有形有體的,有些有色無形,有些有形無色,有些無體,這些是非物質的生命,非物質的生命是一些能,不是有 形相的。

當代頂尖太空物理學家與生物學家,正在努力向宇宙找尋有形與無形的生命。美國太空署耗資數十億美元,在波多黎各國的三座山丘之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宇宙探測 無線電望遠站,目的就是企圖與宇宙中的各種有形無形的生命聯絡。美國太空船「航行者」現已越過了土星飛向太空深處,永不再歸來,它攜帶有錄音金唱片,播放 人類的音樂與訊號,希望讓宇宙中的其他「天人」或生命收聽到。這些都說明了新科學是認為:宇宙中仍有很多種有形或無形的生命存在的,只是彼此未 能溝通聯絡而已。

佛說的諸天眾生,那是身有光明,騰空飛逝,壽命又長達幾萬年乃至幾萬劫不一;而且來去無邊無礙,毫無踪跡,有形無影,無肉體,這已經說得很明白,是非物質、無形體的生命。這些「天人」──現代語稱為「天外人」──他們以「識」為食,故有智慧,他們以「能」為體,故能來去自如。佛說他們身有光明,分明就是一種光能形體。佛說彼時世界從壞空初轉為成,空無有物,諸梵天宮中(各宇宙),未有眾生。於「光音天」上的眾生,顯然是另一個宇宙的光音天,上面有眾生,福業已盡者,顯然是 其光能漸漸消滅──佛說過他們會有滅盡的──他們就飛射到另一個宇宙或世界去「轉生」,繼續他種形態的生命。他們是放射能,不是肉體,故此不從胎生,而是忽然化出「眾生從無始生死來」(阿含經三十四)。

稍後之時,我們的地球形成,大地凝固,佛陀把地層凝成地殼及地心仍是熱漿的情形,形容了出來,請看起世經卷九最勝品第十二之一:

“復次諸比丘……當於如是三摩耶時,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

“諸比丘,復於後時,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漸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猶如上蜜,爾時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麤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亦更不能飛騰虛空,以地肥故,神通滅沒……。”

佛經說,「天外人」飛射到地球,從非物質的能量,與地球的物質結合,從此變為物質化的生命。這一段暗合現代科學之發現,宇宙輻射能引起海水中的碳、氨……的化合,而產生氨基酸的有機生命體。天外來的能量被吸收了,變為物質,當然就失去光明,也不能再飛了。現代科學已證明了能量是會被物質吸收的。

佛所說的地球生命起源,顯然比較猶太民族的創世紀合理很多,最少佛說的較為接近科學的發現。雖然,文字上並非與今世的科學完全相似;但其內涵,在我看來,是與今世科學接近的。文字經過翻譯及潤色,未必就是原形,大致上意義仍不會錯。

從佛說起世經來看,能量形態的非物質天外生命「天人」,早於我們地球初凝成時,就已飛來與地球的物質元素結合,這也 是符合科學發現的。科學家們發現:從地球剛剛開始凝固,就一直有許多種宇宙輻射能量,從各方射來。初期未有雲及空氣來吸收它,但後來至今,有了空氣大氣層 吸收了不少,可是仍有輻射能射來的。有些是已知的宇宙輻射能,例如甘瑪線、紫外線、紅內線、阿法線,有許多仍未知是甚麼輻射能,能量形態的「天人」仍然不 斷飛來。

地球上的生命有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兩部分,是兩者結合而成的。單憑元素的化學作用,產生的肉體(物質)生命是不完全 的。元素在肉體內發生的電及磁,只可說是能源,不能說就是「自性」或「智慧」的本身。肉體的物質以上,還有一種非物質的「識」能,與肉體結合,互相為用。 佛菩薩有法身、報身、化身,一般的生命也有父母身(肉體)與中陰身(識能或靈魂);天人飛來托生,是識能來托生寄形於物質,並非肉體從外太空飛來投生。佛 說光音天人,已說得很明白,是「光」與「音」能量形態的智慧生命「天人」,光與音當然是可以來去無礙的。

同經末段又云﹕“……(佛語)諸比丘﹕爾時日天勝大宮殿﹐從東方出﹐繞須彌山,半腹而行﹐於西方沒已﹐還從東方出……”

須彌山有很多﹐每一須彌山是一個星雲漩系的巨大中心﹐如果接受此說﹐來看佛經的宇宙現象﹐就會較容易明白。像這一段,佛分明是指太陽繞銀河系中心而旋轉﹐地球繞日而行﹐故此見到日出於東﹐沒於西。

大樓炭經卷六天地成品第十三:

“佛告比丘,天地破壞,更始成之後,人皆在第十五阿衛貨羅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壽甚久長……彼天人福德薄祿,命欲盡者, 從阿衛貨羅天上,來下遊此間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是地味之後,身即麤堅……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復飛行上天……”

此段意與起世經同,顯然是指地球形成早期時代,「天人」來到地球變為物質化生命。

原載香港《內明》第170期:1986年05月1日

書名:《太空科學核子物理學與佛理的印證》

作者:馮馮

出版: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書籍目錄】
第1頁:目錄 第2頁:世界尖端科學家對於遙控心力與靈識的追尋
第3頁:太空物理學最新發現證實佛說「先成虛空」與「天網」 第4頁:科學最新實驗可以證實佛說生命來自外太空
第5頁:從生命源起與進化論試證佛說起世經 第6頁:從微生物學試證眾生等有
第7頁:從第四度空間邁向無色界的追尋 第8頁:從第十一度空間與超光速的發現試證佛光普照複度空間
第9頁:從質子分解推論識能與輪迴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8)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8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4-30 12:36:19
還有作者自己重譯學術名詞 牟子Muon 其實是翻成渺子,卑子 其實是重子,不勝枚舉。
不知作者為何亂改學術正統譯名?當然他往生也不會跳出來回答
希望諸位讀者對此書科學觀點能有所保留,不要當成真理、完全正確,最好是跟當今科學已出版的學術論文、教科書彼此對照、參考,才能知道較正確之觀念、知識。
第 7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4-30 11:21:49
SU(5) GUT 大統一理論預測質子衰變被實驗reject了,早就已經是失敗、被淘汰的模型,已經拯救不了!這《內明》第162期:1985年9月1日 也太落伍了,錯誤訊息,出版社不更新嗎?
第 6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11-8 13:19:03
可以買到這本書嗎?
第 5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20:57:52
【转】杨振宁(諾貝爾獎得主):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續)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2-12-17 7:39:07
【转】杨振宁(諾貝爾獎得主):佛教与科学彻底相容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