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寶靜法師講述

正序

[日期:2011-01-0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寶靜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正序分二(初)序法門又二(初)總序多門

《解》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原夫,發語之辭。諸者,不一之謂。斯經釋迦所說,而同于諸佛所說。所謂佛佛道同故也。又佛具三身。所謂法、報、應化。化身是同居土之諸佛。應身是方便土之諸佛。報身是實報土之諸佛。法身是寂光土之諸佛。一身各具四土,一土各具四身。身土圓融,不可思議。又云,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則舉一佛,即舉十方諸佛。一即一切,故言諸也。憫念者,諸佛之三緣慈悲,憐憫垂念也。諸佛具此三緣,所以見四生如赤子,觀三界以同情。哀憐悲憫,念念不忘。如世之慈母,憶念其子也。諸佛常念眾生,居生死苦,故以三緣而憫念之。以生緣慈悲,憫念六凡眾生,令離分段生死。以法緣慈悲,憫念二乘眾生,令離方便變易生死。以無緣慈悲,憫念菩薩,令離實報變易生死。良以六凡眾生,不達萬有本空,不知世相如幻,念念著有,迷於真諦,故感分段生死之苦。二乘眾生,不了眾生是自心之眾生,一味沉空滯寂,不肯化度,念念著空,迷於俗諦,故招方便變易生死。菩薩眾生,執著二邊,迷於圓中妙理,故感實報變易生死。故須諸佛憫念而度脫之也。隨機者,隨順眾生之機宜也。諸佛應世,原欲令眾生返本有之家鄉,證自性之彌陀。只以眾生機有差別,致使如來施設不同。因六凡眾生執有病故,如來以真空藥而治之。二乘執空病故,如來以妙有藥而治之。權乘菩薩執但中病故,如來以圓中藥而治之。病有千差,藥有萬種,然皆解粘脫縛之工具。其實所謂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空有不二。其有差別不同者,欲令眾生得四悉之益而施設也。眾生心病有八萬四千,故如來心藥之法門,亦有八萬四千。然法門雖多,到家則一。如念佛成佛,持咒亦可成佛,修觀亦可成佛。楞嚴二十五圓通,門門皆可成佛。所謂殊途同歸。如言四門之能入不同,其入清涼池則一。故曰歸元無二路,而方便有多門也。

(二)別顯淨宗分二(初)淨土橫超勝

《解》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乃諸佛隨順眾生機宜,而施設之方法也。諸佛所設法門雖多,於其中間,求其不曲而直,不遲而捷,不偏而圓,不漸而頓者,則莫如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也。念佛一法,喻如阿伽陀藥,施於眾生,無病不治。乃方便中之方便。直徑中之直徑。頓中頓。圓中圓。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不落階級,不落次第。十方諸佛,捨此法不足以圓成佛道。歷代祖師,捨此法不足以教化眾生。時至今日,若不念佛以求生西,將何以對閻君之問。古曰、蓮池在前,鑊湯在後。若不生西,必墮地獄。蓋吾人終日所為,不外善惡二道。作惡者,固墮地獄。即修善者,雖受人天樂報,而樂不久長,報盡亦必隨墮地獄。惟有念佛生西,一生永生,一證永證,再不退墮。亦直捷,亦圓頓。願諸仁者勉之。

(二)又顯名勝二(初)正顯

《解》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前謂諸佛憐憫,垂念眾生,施設教化。只以機宜不同,致使如來所說亦異。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則有多門。於多門中,求其至直捷圓頓者,莫若念佛求生淨土。而念佛復有多種之不同。(一)實相念佛。觀能念之心,當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空觀也。正了不可得時、而能所宛然,歷歷明明,假觀也。正歷歷明明,而當處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時,而能所歷歷明明,中觀也。又實相無相,即空觀。實相無不相,即假觀。不相無相,無相不相,即中觀。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實相。(二)觀像念佛。如觀佛形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上肉髻相,眉間白毫相,乃至足下千輻輪相等是。(三)觀想念佛。如十六觀經中之觀日輪懸鼓等,作諸懸想者是。(四)持名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無間,字字分明。如是執持名號,名持名念佛。如是觀像、觀想、實相、持名等。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便,至容易最穩健,最妥當者,則莫若持名念佛之一法,為方便中之方便,徑路中之徑路也。若其他念佛法門,須有一定之淨室,還須種種手續,法則儀軌,方可入觀。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一切處,一切時,乃至行住坐臥,出入往返,迎賓送客,皆可念佛。又觀想觀像,境界甚細,須觀境分明。而吾人心甚粗濁。心粗境細,不易入手。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易行。實相念佛,須明理。若見理不真,易入歧途。或招魔境。非若持名念佛,信願行切,即得往生,為最穩當。因持名念佛,仗佛光照觸,有四十里光明,群魔潛蹤。故於一切法門中,求其最妥當者,亦莫如持名念佛。然持名雖易,亦須真信切願,老實念佛而後可。故經中先明依正莊嚴,樓臺殿閣,羅網行樹,以啟信。次明須發願。故經云已發願,則已生。今發願,則今生。既有信願,然後專心念佛,以期往生。故經又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往生。此之謂三資糧。念佛具此,決定往生。故云一切法門中,念佛為最直捷。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持名為最穩當。然持名一法,言其易,則愚夫愚婦,三歲孩童,俱能持念。言其難,則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所謂欲徹底全彰,難乎其難,八十老翁行不得者此也。雖然如是吾人持名念佛,不問其難易與否,只須放下身心,驀直念去,信願懇切,水到渠成,自能成就。

(二)引證

《解》是故淨土三經並行,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豈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無遺,統宗教無外,尤不可思議也哉。

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為淨土之三經。並行流通於世間。而古人獨以小本彌陀經,列為日課。蓋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兼收利鈍者也。三根者,上中下也。上根乃宿世曾栽福培德,根性聰利者是。下根乃宿世業重障深,未曾栽培,根性暗鈍者是。中根在不上不下者是。持名一法,攝此三根,如天普覆,似地均擎,故曰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者,顯此念佛一法,收攝事理,無絲毫遺剩。極樂有四土。如執持名號,帶業往生者,居凡聖同居淨土。精持名號,斷見思惑,而往生者,居方便有餘土。精持聖號,分斷無明之惑,而往生者,居實報莊嚴土。精持聖號,將窮無明之源,而往生者,居常寂光淨土。然此四土,前三屬事,後一屬理。即一而三,三原即一。四土不出一心。故曰攝事理無遺。又六字洪名為事,一心不亂為理。即一心而為六字洪名之事,即六字而為一心之理。通為一念,故曰攝。又一句彌陀,具足事理。兩重十界,即在一心圓具。所謂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彌陀之是字,即理具也。是心作彌陀,作謂造作,即事也。如上所講,可知自心本具佛界之理,故有修德之事造佛界。亦可謂是心是天堂,是心作天堂。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具性善性惡,即理具。修善修惡,即事造。自心圓具十界,即理具。自心造作十界,即事造。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具事造,同居一念。故曰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者,宗是佛之心。所謂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立地成佛。不立文字,以無言入道。故曰心宗。教是佛之口。所謂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有五時八教。五時(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別、圓。依教修觀,明理而起修,故曰教門。古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故統宗。一句彌陀,豎徹五時,橫該八教,故統教。攝宗攝教故曰統宗教而無外。離此念佛外,別無宗教之可言也。又云舉其名焉,統萬行而無遺。如一心持名,收攝六根,即是戒。一心不亂,即是定。歷歷明明,即是慧。即具三學。以此念佛功德,迴向法界群生,即是布施。故念佛一心,亦具六度。華嚴之一真法界,即是一句彌陀。法華之一乘實相,亦即一句彌陀。故昔之大智大慧,如馬鳴、龍樹、智者、蕅益,諸尊宿,咸皆念佛生西。今之觀宗諦閑老人,博通宗教,弘經四十餘年。而其末後一著,仍以念佛生西為歸宿也。故持名念佛一法,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之微妙法門也。

(二)序註疏二(初)序古疏

《解》註疏代不乏人,世湮所存無幾。雲棲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圓中鈔,高深洪博。如二曜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

彌陀一經,普被群機。法門精要,大藏秘髓。故昔之賢哲,競出手眼以註釋之,故云代不乏人。然時遠湮沒,迄今所存無幾。雲棲蓮池大師,述為疏鈔,疏通此經要理。鈔釋疏中奧義。妙理廣大,文義精微。雲棲,杭州山名。大師弘道之所。吾夏風俗,避名為敬。後之尊大師者,故以雲棲名焉。師名袾宏,字佛慧。杭之仁和人俗姓沈。三十一歲出家。問法於遍融笑巖諸善知識,圓悟淨宗妙理,乃大弘淨土於雲棲,著彌陀疏鈔等書。住世八十一歲。於萬曆四十年,端坐念佛而逝。為蓮宗八祖。圓中鈔乃幽溪傳燈大師,以圓融中道妙理,鈔釋大佑法師之彌陀略解。圓理高深,中道廣博,故曰高深洪博。幽溪亦地名。即天台幽溪高明寺,為傳燈大師之道場也。師俗姓葉。少從映庵禪師出家。著圓中鈔,無生論等,弘揚念佛法門。每一登座,常聞天樂鳴空。師深達持名一法,圓具三觀。一句彌陀,即中道妙理。故以之鈔釋彌陀略解也。彌陀一經,得二鈔以釋之,如揭慧日於中天,有目皆睹。善根利智,曾研教理者,得此二鈔,即可登堂入室。只以文豐辭富,義深理繁,初機淺識,莫測其邊涯,何以登信願之階。不得已再述要解,刪繁取要,點示要眼。此乃靈峰老人敘述要解之所以。

(二)序今解二(初)正述作疏緣起

《解》故復不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云彌陀疏鈔,廣大精微。圓中鈔,高深洪博。只利於宿學,難益於初機。故余弗揣庸碌愚癡,再述要解。所謂智者不無一失,愚者不無一得。乃智旭大師,自序述要解之緣起,及自謙之辭也。

(二)自陳同異俱非

《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也。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智旭大師,乃二翁之後學,何敢自出手眼,與二翁競異,故曰不敢競異。以其各有見解不同,所謂仁者見之以為仁,故又云,亦不必與二翁強同也。將釋經文,尊天台儀式有五重玄義。玄者,幽微難見也。義者,深有所以也。五重者,名、體、宗、用、教也。未釋經文之初,先釋經中奧義。擎示經前,俾人一覽經題,便知經中大義也。初序義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序 第2頁:經題
第3頁:譯經師 第4頁:解經師
第5頁:正序 第6頁:解經玄義
第7頁:正釋經文—序分 第8頁:正宗分—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第9頁:正宗分—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第10頁:正宗分—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第11頁:流通分 第12頁:跋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