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廖榮尉居士編述

欲取妙菩提

[日期:2011-01-0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廖榮尉居士編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解文義

欲取妙菩提

本科乃信門也。欲者:發心樂欲也。妙菩提者: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曰無上菩提是也。佛法修行之因果修證,諸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心,即有成佛資格。發無上心者,非有大善根莫可。然發心,先也。行人必先發大心,方能修大行,而證大果。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證善果,魔所攝持。」

佛法修學,從修因至證果,有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即十信位。二伏心菩提,即三賢位。三明心菩提,即初地至七地。四出到菩提。即八地至十地。五無上菩提,即如來果位。今約能發心,即當第一。約所發心,即當第五。能所合論,貫通初後也。是知無上屬果,正等正覺屬因,所發之心,通乎因果也。然真心難住,妄心難伏,從因至果,乃須漸次歷位修證,因果不同時也。夫淨土念佛法門,因果修證,約能發心,即發菩提心,信願持名,亦即念佛是因,心作佛也。約所發心,即欲取妙菩提,亦即成佛是果,心是佛也。能所合之,是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即佛,即念成佛,因果同時也。

淨土法門,以信願持名,即信願行三資糧為宗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也。

(一)『信』信是深信不疑。略言之,即對淨土諸經論,所說極樂阿彌陀佛勝事,信其既為金口親宣,是聖言量,真實不虛,更無疑惑。詳明之,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明信理。

(二)『願』願是發願往生。略言之,即將平生所修功德,專求回向往生西方,不求人天福,不作他用;且發大菩提心,乘願再來,廣度一切眾生。詳明之,須具欣、厭二門:

厭是厭離娑婆。以深知娑婆五濁,眾惡充滿,生死海深,三途劫長。五欲六塵,皆為造業之釣餌;三苦八難,無非親遭之現報。是故知苦斷集,誓度眾生,誓斷煩惱;乃於娑婆,深生厭離,更無貪戀。所謂但求一日之速脫,不欲須臾之暫留,是名厭門。

欣則欣求極樂。由深信極樂清淨,諸善聚會,長生不死,受諸快樂;鳥鳴樹聲,皆是阿彌陀佛化身說法;不退補處多有勝進功果;是故慕滅修道,誓學法門,誓成佛道;遂於極樂,切願欣求,更無二志;所謂求生之心已定,雖萬牛而莫挽,是名欣門。

厭即捨於穢土,欣則取於淨土;此欣厭取捨之方,為十方三世諸佛轉凡成聖之通則。蓋若不厭捨,云何轉凡;若非欣取,何以成聖?故自凡夫乃至等覺,無不欣厭;至於成佛,方無取捨。

(三)『行』行是實行念佛。本來淨土修行,不只念佛,或修禮拜、或修供養、或修五悔、或六念等,無量眾行,回向發願,皆成淨土;而淨土正行,要以念佛為首,故古德判為徑中之徑。

又念佛一行,亦分多種,略歸納為四:一者持名念佛。二者觀像念佛。三者觀想念佛。四者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中,尤以持名下手最易,雖似曲為中下,仍亦最頓最圓,故得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故古德判為徑中徑又徑。今且專約持名念佛言之,後三者念佛詳述於念佛聞中入之念佛科文。

其修行之法,有正功有助功;譬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言正功者,即單持一句萬德洪名,或大聲念、或小聲念、或金剛持、或心默轉,總要心裡想得清楚,口裡念得清楚,耳裡聽得清楚,如相續不斷,求得一心不亂,而證念佛三昧。「持名念佛」可分事持、理持兩種:事持者,深信西方有阿彌陀佛為我所念,我為能念,有能念之心,所念佛號。以未能了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佛不二之理;但以決志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一心繫念於佛,心佛不相捨離。事持念佛之法,心中惟有佛,佛外更無心,口念心念,心念口念。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如是念法,不至昏散,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設若念久口燥,心念口不念則可,口念心不念則不可。更有二喻,以喻念佛之法:一當貓捕鼠,提起全副精神,身毛皆豎。二當雞抱卵,放下一切思想,飲啄渾忘。果能如是念佛,雖為事念,不但往生可必,而悟理亦自可期。如空谷禪師云:「不必參究念佛是誰,直爾純一念法,亦自有悟日。」是也。

「理持者」了達心佛不二之理,深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故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不必別舉話頭,只須把一句阿彌陀佛,即念反觀,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心即是佛,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佛即是心,能所雙亡,心佛一致,此即中道,理性念佛。終日念佛,終日無佛可念,終日無念,終日念念念佛;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離相絕名;若言其空,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心佛一如,則持名念佛,通乎實相。四種念佛,雖然後後深於前前,而理念功成,亦前前徹於後後也。

一心不亂亦分兩種: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伏住煩惱,乃至斷除見思二惑,皆為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若能持至斷除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二品,皆稱理一心也。言助行者,不外止惡修善;即持守「五戒十善」也。須知五戒十善受持圓滿,方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所云善男子善女人之當機者。故《阿彌陀經》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今持佛名號,即多善根;斷惡修善,即多福德;是故正助雙修,即持戒念佛,因緣具足,得生極樂印光大師云:「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足真信切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帶業往生。無論工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

諸善男子善女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此即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發此無上菩提心,應以成佛自期。欲剋期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欲取妙菩提,以執持名號,為無上妙行。何以言之:發心菩提至無上菩提,是一心非二心。然初發心難,多人先曾發心,後時忘失,此是不知真心如何安住,致妄心不能降伏也。故善財童子,每遇善友,皆啟請云: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學菩提行,修菩薩道。必修大行,住降,乃修行之切實下手處。《金剛經》云:「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往,云何降伏其心。」念佛妙行,行者以彌陀如來萬德洪名而住其心,以執持名號而降伏其心是也。佛法一切修行切實下手處,乃以持名妙行,最極簡易方便,直截了當,究竟圓滿。

念佛行人,發菩提心,信願持名,即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無上覺心,以是所期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梵語也。華云:無上正等正覺。梵語阿耨多羅,華云無上。三藐,華云正等。三菩提,華云正覺。合云無上正等正覺。正覺者,揀異凡外之不正。以凡夫有我,不能自覺。外道有覺,屬於偏邪,非正覺故。正等者,揀異二乘之不等,阿羅漢皆得正覺。然畏生死如牢獄,急於自度缺少慈悲心,不能修善度生,無平等心故。三藐,正指菩薩言,正等者,自覺覺他,自他均等也。無上,揀異菩薩之有上,菩薩覺雖正等,然尚不如佛之覺行圓滿,無上,正指佛而言。無上正等正覺,乃十方如來極證之果,正即圓成佛道是也。圓證佛果,以之所成三菩提道:一者真性菩提,以理為道。二者實智菩提,智慧為道。三者方便菩提,應機施教。真性菩提:真如自性,真如是理,理為自心本覺佛性,一真平等,生佛不二,眾生迷此,諸佛證此,證極此理,法身顯現,即法身德。實智菩提:真實之智,窮徹源底,一心本源,稱真如理,證根本智,成自受用莊嚴報身,此智照理,理無不徹,又名理智,亦名實智;以真實智,照本覺性,即般若德。方便菩提:權巧方便,自覺已圓,然後覺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現他受用之應化身,應機說法,成就度生,各種事業;又名事智,亦名權智;種種示現,自在無礙,即解脫德。成佛即證三德,具足三身,成就三菩提。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具足如來智慧覺性,皆當成佛。」《楞嚴經》富樓那尊者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淨妙心,無二圓滿。生佛無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祗因迷此無二之體,故為眾生。凡有心者,皆當作佛,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何機不被?」攝機雖廣,受益難齊,但根深者,即得悟入,但根淺者,祗能信解,無夙根者,結緣成種。如六祖惠能大師初發心即得悟入,黃梅會五祖即云:「吾欲來作佛也」。華嚴善財童子初發心亦悟入云:「吾已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終剋期取證,然二位尊者,皆是上根利智之人。夫淨土法門之念佛人,但能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持名。不論根性,不問凡聖。《無量壽經》云:「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彌陀經》亦云:「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明現前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皆得取證於無上妙菩提也。

【書籍目錄】
第1頁:序言 第2頁:緣起
第3頁:要旨 第4頁:提要
第5頁:欲取妙菩提 第6頁:圓解悟密因 獨妙本因地 實以念佛心
第7頁:念佛聞中入 捨識且用根 妄心若除了 淨念以相繼 第8頁:觀世音菩薩之耳根聞性
第9頁:大勢至菩薩之念佛 第10頁:心如皎琉璃 慧似心中月 清淨法身現 圓登西淨蓮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