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

八識規矩頌講記 于凌波居士講述

第五講 種子、薰習、識體四分

[日期:2010-12-09]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于凌波居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講    種子、薰習、識體四分

一    種子

本文第二講第二節,講過「萬法唯識」,其中說到,識是一種功能,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識而稱為種子; 種子起現行時,不占種子而稱識。所以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潛在功能發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種子只是一種功能,此功能非物質而有物質的力用。世間萬法,皆自此能、此力生起。於此,種子有下述定義

一、種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種功能。

二、此種功能遍宇宙,故種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起現行) ,宇宙萬象森羅。故種子無盡,宇宙亦無盡。

三、種子無大小輕重之分,種子起現行時,「相分」由「見分」而顯示。故心識分別一生,即攝盡全宇宙,無一法不在心識之中。

於此可知,所謂宇宙萬法,皆是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的萬法種子變現而來。因此,<成唯識論>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 謂本識 (阿賴耶識) 中,親自生果,功能差別。此與本識,及所生果,不一不異。體用因果,理應爾故。]

以上這段論文,如果加以語譯的話,就是說: 什麼叫敘種子呢? 就是阿賴耶識中,能夠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這種功能,與阿賴耶識,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異。

第八阿賴耶識中,含藏有萬法種子,此種子從何而來呢? 這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唯本有說: 這是印度護月論師等的主張,他認為,阿賴耶識中的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後來再從薰習新生。

二、唯新薰說: 這是印度難陀論師等的主張,他認為,一切種子,皆是無始以來,從現行薰習新生的。

三、本有新薰並有說: 這是印度護法論師的折衷主張,他認為,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有「法爾本具」的種子,同時也有從現行薰習的新薰種子。

以上三說,後世以護法的說法較為圓滿。

<成唯識論> 中,為種子的體性立有六條定義。這六條定義是:

一、剎那滅: 種子只是一種功能,不可以色、聲、香、味、觸去測量,但在發生作用卻有力用。這種力用,才生即滅,即所謂「無間即滅」,中間沒有「住」的階段,這叫做「剎那滅」。

二、果俱有: 種子起現行,雖然剎那即滅,但不是滅後始有果,而是剎那生滅之際,「正位轉變,能取與果」,也就是即因生現果,這果就是新薰的種子。

三、恒隨轉: 種子起現行,剎那滅,果俱有。但不是滅了即斷,而是前滅後生,相似隨轉,恒常不斷。

四、性決定: 種子隨其能薰因力的善惡,而決定其性別,成為善業種子或為惡業種子,而在起現行的時候,善業種子起善的現行,惡業種子起惡業現行。此一原則,決定不變。

五、待眾緣: 種子起現行,要眾緣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備四緣,色法生起具備二緣,關於各種緣,將在下一節課講述。

六、引自果: 種子並不是一類種子生各類的果,而是色法種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種子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則不能錯亂。

二    薰習

種子是為第八識所攝持 (即儲藏於第八識中) 、能生自果的一種功能。這種能生起萬法的種子,在第八識中,是前念種子生後念種子,前滅後生,「自類相續,有如瀑流」,這叫做「種子生種子」 。另一方面,某一類種子,在眾緣和合 (四緣具備) 的時候,能生起各自的果法,這叫做「種子生現行」。當其生起現行之剎那,有強盛的勢用,剎那之間,再薰習各自的種子,這叫做「現行薰種子」。被薰的種子成為新種子,則仍儲藏於第八中。不過認真的說,所謂「現行薰種子」,是具有見聞覺知作用的前七識。前七識的見聞覺知作用,就是「現行」——現在的行為,身、語、意三方面的行為。

種子生起現行的時候,種子是因,現行是果; 而現行薰習種子的時候,現行是因,受薰的新種子是果。這三者 (種子、現行、薰習) 之間的關係,是「剎那生滅,與果俱有]。所以古德曾說: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三法 (種子、現行、薰習) 輾轉,因果同時。]

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剎那滅,果俱有 (種子六義的第一二義) 。而受薰的種子成為新種子,新種子又起現行,這種前滅後生,有如瀑流,亙古不息者,就是「恒隨轉]。在這前生後減的隨轉中,具有「三法」和「二重因果」。

所謂三法,是能生的種子,生起的現行,和受薰的新種子。所謂二重因果,即種子生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現行薰種子,現行薰種子,現行是因,種子是果,這是又一重因果。這三法輾轉,剎那之間,成為二重因果。

種子與第八識的關係,以因果來說,種子是因,第八識是果,因為第八識是現行,種子是生現行之因 (第八識是種子所生之果,後面另有解釋。) 另以體用來說,第八識是體,種子是用,故攝用歸體,攝果歸因,這二者的關係,是「非一非異」 。

種子與前七識的關係,是在「因能變」中,種子生出第八識。在果能變中,第八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八個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前七識以其見聞覺知的認識作用,又薰習了起現行的種子。因此,就薰習面來說,前七識是因,受薰的新種子又成為果了。

什麼叫薰習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所表現的善惡行為,其「氣分」留於第八識中,就叫做薰習。也可以說,第八識把我人行為經驗的痕跡保留下來,這經驗痕跡就就是種子,亦名氣分,也叫習氣。<大乘起信論> 曰:「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若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

在薰過程中,前七識是能薰,第八識是所薰。在能薰與所薰之間,各要具四種條件,所以在 <成唯識論> 中立有「能薰四義」,在 <攝大乘論> 中立有「所薰四義」。能薰者是前七識,它所具備的四種條件是:

一、有生滅: 能薰者要有生滅,有生滅變化方有作用,方能薰習種子。無為法是不生滅的常法,不能薰習,前七識是因緣生起的生滅法,可以薰習。

二、有勝用: 勝用有,一者能緣的勢用,二者強勝的勢用。心法中的前七識,具此二條件,所以為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料要有強烈的氣味才能薰,氣味微弱不能薰,第八識性唯無記不能薰,物質無緣慮作用不能薰,唯前七識為能薰。

三、有曾減: 有了勝用,且高下不定,有增有減,方是能薰。佛果是圓滿的淨法,不能薰; 前七識是雜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腦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腦球也散發了。金球玉球本身無增減,不散發,也不能薰衣。

四、與所薰和合而轉: 能薰與所薰同時同處,不即不離,和合而轉。本身之前七識,唯能薰本身的第八識,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識。

<攝大乘論> 中立有「所薰四義」,所薰者是第八識,它所具備的條件是:

一、堅住性: 受薰者要一類相續,能持習氣,始可受薰。前六識有變易,第七識是染汙識,不能受薰,第八識一類相續而不間斷,可以受薰。

二、無記性: 第八識性唯無記,法體平等,無所違拒,能容習氣,故可受善惡現行的薰習。所以清淨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識不能受薰。這好比沈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香的,因為它本身氣味已固定了。

三、可薰性: 這是指受薰體性非堅密,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堅密,不能受薰;第八識體性虛疏,能含容種子,可以受薰。這好比衣服體性虛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體質堅密,不能受薰。

四、與能薰和合而轉: 此與能薰的第四條相同,即第八識唯受本身的前七識所薰,不受他人的前七識所薰。

三    識體四分

宇宙萬法,都是阿賴耶識含藏的萬法種子變現而來的。它是如何變的呢?「識變」、是唯識學中、是非常深奧難解的一部分,若要細說,幾個小時講不完。簡單的說,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生起現行,這時以種子為因,生出現行的果。此現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此處有個疑問,種子含藏於第八識中,種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識呢? 原來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與它所藏的種子,是同時而有的。種子是生識之因,是能生; 第八識是所生之果,是所生。這能生與所生之間,是「因果同 時」 , 同時是念念相續,「恒轉如瀑流」似的,不停的轉變、變現,因此,種子生出第八識,第八識同時也含藏、攝持種子。這種子生出第八識,以種子為因,第八識是果,這叫 做「因能變」。

在種子生出第八識的同時,第八識種子生出前七識,並且包括第八識及前七識在內的八個識,自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二分。這第八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八識體各各生出相分、見分的變,是第八識識體的變。第八識識是種子生出的果,因此這種變叫做「果能變」。

八個識的識體,在果能變時,識體上各各生出相分、見分。什麼叫做相分、見分呢? 原來相分的相,就是世間萬法——世間各種事物的形相。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因此,所謂相分,就是識體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見分的見,是能「了別」——瞭解分別的作用,也就是我們認識作用的一部分。

原來唯識學的基本理論,就是「萬法唯識,識外無境。」我們六種識所觸對的六種境——色、聲、香、味、觸、法方六境,都不是實境,全是我們心識上變現出來的。我們心識變出相分 (世間各種事物的形相) ,再由心識的見分去認識。這叫做「識所緣,唯識所變。]

<成唯識論> 卷二上說:「以所緣相說名相分,以能緣相說名見分。」 又解釋說:「相分名行相,見分名事,是心、心所自體相故。]

現在再換一個方式來說,在果能變中,識體上變現出相、見二分,這時識體本身就叫做「自證分」。如以眼識為例,了別 (認識) 色境的作用,是見分; 所了別的色境,是相分。換句話說,見分是主觀做能認識的主體,相分是客觀的所認識的對像。而所謂「客觀」,並不在心識之外,仍是在心識之內。原來我們眼識所見之境,是我們第八識的色法種子 (相分色) ,變成我們眼識的相分,因此,我們所看到之相,是八識種子變出出來的相,不是心識外的境相。

當心識上變現出相分、見分的時候,八個識的識體就叫做「自證分」。譬如以眼識為例,眼識了別外境的作用,即是見分; 眼識所了別的外境,即是相分。那麼,見分了別外外境,會不會發生錯誤呢 (此即所謂非量) ? 這時識體要來驗證一下,因此識體就叫做自證分了。可是,識體的驗證是不是正確呢? 這時識體還有一種「再度證知」的作用,這再度證知的作用叫做「證自證分」 。這樣一來,每個識體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所謂四分,就是識體的四種作用。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這影相是第八識色法種子變現的) ,見分是心識的認識作用; 自證分是心識的驗證作用,證自證分是心識再度證知的作用。如果以鏡子為喻,相分好比鏡子中的影像,見分、好比鏡子能見照的作用,自證分好比是鏡體,證自證分好比是活動鏡架,鏡子在活動鏡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隨意活動見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為比喻,眼前有一塊布,它由第八識的色子種子,在眼識的相分上映出影像,此就像是相分。而見分相當於尺子,去量布的寬度與長度; 自證分的作用,是根據尺子所量的結果,知道這塊布的寬度與長度,證自證分就是再檢查所量的結果是否正確。

此處特別加以說明的一點,所謂「識體四分」之說,正確的說,並不僅限於八識識體,而是包括各各相應的心所在內。

附錄: 相關名相表解

一、種子的分類: 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種種不同的

      分類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類—│

                  └——習所成種,是種子生起現行,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

                  ┌——有漏種子,是三界六道眾生輪迴生死的種子。

      依有無漏分類│

                  └——無漏種子,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修行證果的種子。

                  ┌——善、不善、無記種子,是三界眾生的有漏種子。

      依三性分類—│

                  └——純善種子,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

                  ┌——名言種子—表義名言│即等流種子│名言習氣

      有漏種子分類│              顯境名言│          │我見習氣

                  └——業種子——即有支習氣——亦名異熟種子

二、識體四分: 是八識識體在「果能變」時生起的四種功能。

                ┌——見分: 八識識體主能觀的認識的功能。

      識體四分—┼——相分: 為見分所認識的影像。

                ├——自證分: 識體證知見分所見有無謬誤的功能。

                └——證自證分: 識體再度驗證的功能。

                    │ 圓成實性——真空妙有│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講 解釋經題 第2頁:第二講 唯識大意
第3頁:第三講 八識心王 第4頁:第四講 六位心所
第5頁:第五講 種子、薰習、識體四分 第6頁:第六講 九緣生識
第7頁:第七講 三境三界 第8頁:第八講 修行五位
第9頁:第九講 前五識頌 第10頁:第十講 第六識頌
第11頁:第十一講 第七識頌 第12頁:第十二講 第八識頌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