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寬心:星雲大師的人生幸福課 星雲法師

寬心:星雲大師的人生幸福課 星雲法師

戰勝鬱悶的方法

[日期:2011-03-11] 來源:轉載  作者:星雲法師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慈心正意,
  
  罪滅福生;
  
  邪不入正,
  
  萬惡消爛。
  
  佛陀也會被人譭謗
  
  1963年,我初次走訪東南亞各國,到達最後一站時,一位同道建議:「沿途收到的贈品太多,搭船比較方便。」我說:「還是坐飛機比較妥當。」沒想到回去之後,原先提議坐船的人卻在佛教雜誌上撰文,謂星雲某人為了做生意,一路買了許多貨品,所以主張坐船云云。另一位同行者得知此事,安慰我說:「你不要難過,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間上的人,只要他認同的,就覺得是真、善、美;不認同的,就斥責為醜陋、惡魔。譭謗有時也是一種肥料啊!」我聞言釋然。多少年來,每遇譏毀,想起佛陀慈忍的精神,不禁鼓起信心,勇往直前。如今,我也常敘述自己的經歷,告訴徒眾:「佛陀也會被人譭謗。」希望他們也能忍辱負重。
  
  我一生當中不知受過多少人譭謗中傷,年輕時雖然極力隱忍,但不免難過。因為我一直盡心盡力為人為眾,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而別人卻如此糟蹋我的好意,總覺得心裡無法平衡。
  
  自從1954年來到宜蘭之後,我為雷音寺肝腦塗地,奉獻心力,當地信眾也對我極為護持;但每當有人提議將寺院交由我管理時,總有另一批信徒以我是外省人為由,持反對意見。我並不以此為意,自覺出家人應以雲遊弘法為己志,所以除照常處理寺務,更在餘暇充實自己,發願要做一個擁抱眾生的地球人。譭謗正好給我一個反省檢討的機會,讓我更堅定自己的目標方向。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說,欲以譭謗損人,就如同「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於身」。誠乃不虛之言也。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我們的心地只要像太陽一樣光明磊落,惡言譭謗必如霜露般消失無蹤。
  
  記得30年前,我開闢佛光山、初建大雄寶殿時,曾有人不屑地說:「值此末法時代,佛教衰微,還要建那麼宏偉的殿堂!」不久,佛殿落成,莊嚴的外觀吸引許多信徒前來上香朝拜;圓山大飯店初建時,也向我們索取藍圖以為參考。後來,我在客堂、講堂、會議室等地裝設冷氣、地毯,又遭人批評;而中部一所別院在三夾板桌面貼了一道金邊作為裝飾,也被議為「豪華」。
  
  其實佛經裡哪一方淨土不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微風吹動,眾鳥說法?美觀舒適的環境不但是應眾生的需要,更是現代機構必備的條件。如今不僅市井小民頻來聽經聞法,政要首長也喜歡在寺院召開會議。所以,我們要正視譭謗,以此作為信心道念的試金石。
  
  40年前,我經常帶青年男女下鄉布教,當時一些好事者經常在背後說一些難聽的話,但畢竟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久而久之,我們莊嚴有序的弘法隊伍獲得大家的肯定,一些家長甚至都命子女跟隨我學佛。當時目睹比丘尼不受人尊重,我努力在教界為女眾爭一席之地,為此曾被一些教界同道說成是「女性工作大隊的隊長」,甚至有些人以輕蔑的口吻將比丘尼說成是「寄佛偷生」。幸好她們都很爭氣,目前佛光山許多學有專精的比丘尼,甚至有人在大學任教。而在台灣首先發行的《佛光大辭典》,也是由一群比丘尼一手編輯而成,她們斐然的成績不但贏得世人的讚許,更粉碎了惡毒不實的譭謗。
  
  早年在台灣,人們最怕被人戴上兩頂帽子——黃帽子(社會問題)和紅帽子(思想問題)。於今,台灣還是有帽子的問題存在,例如給你一頂經濟帽子說你是企業和尚,給你一頂政治帽子則又變成了政治和尚。傳播媒體也爭相炒作新聞,以收驚世駭俗之效。例如前幾年報章為佛教界評估財產,儘管佛光山早已退居殿後,但媒體記者仍窮追猛打,大做文章,說大樹鄉土地一坪新台幣10萬元,佛光山佔地五十甲,價值150億新台幣。我和當時的住持心平說:「佛光山這麼值錢,我一點也不知道,只要有人出價1/10的價錢15億,我們就賣了,建築物全部奉送。但誰來買呢?我們能賣嗎?」
  
  謠言止於智者。《堅意經》云:「慈心正意,罪滅福生;邪不入正,萬惡消爛。」這是佛陀對治譭謗的良方。佛陀也會遭人譭謗,所以譭謗可能是由於我們表現得太好,我們應該感謝別人對我們的譭謗,因為如此一來,正好給自己一個反觀自照、消災解怨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在菩提道上步步提升。
  
  佛光菜根譚
  
  譭謗打倒不了一個有志氣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沒有實力;
  
  面對譭謗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辯白,對是非默然擯之。
  
  為人不爭一時之氣,要爭的是千秋萬世。
  
  快樂的來源
  
  有個少年請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
  
  智者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少年說:「這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時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痛苦就減輕了,當我喜悅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喜悅將變得平和中正。」
  
  智者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說:「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別人的需求,在別人需要時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如此是要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說:「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人到世間上來莫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如何擁有快樂呢?
  
  其一,快樂來自家居和諧。一個家庭裡,每一分子都應該為家庭的和諧貢獻,不能自私、執著、計較。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遊,把家庭視如牢獄、冰窖,甚至本來是親人骨肉卻當成仇人相聚,這樣的家庭生活如何會快樂呢?
  
  其二,快樂來自天然環境。居家在山邊,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邊,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閒。居家附近有公園、市場,散步、購物當然都能稱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煙稠密的大樓,出門舉步艱難,或是住在偏僻陋巷,進出都感不便,當然就會心浮氣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遷,現代的富貴人士所以要找風水寶地,就是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環境對於吾人的快樂與否至關重要。
  
  其三,快樂來自人際關係。一個人處身社會,總會有許多朋友。平時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和各種人士互動往來,假如自己會做人,經常幫助、讚美別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也會對我們讚美、幫助,人際互動融洽,當然就會感到快樂。反之,有的人處事不夠圓融,經常嫌這個不好或怪那個不是,自己沒有培養好因好緣,自然不會獲得友誼。難堪、煩惱一大堆,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其四,快樂來自心胸寬廣。有時候別人有心把快樂帶給你,可由於你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容納的空間,快樂則會自然遠離。懂得包容,就不會錙銖較量。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無法成就大器。一如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現其一心為民的廣闊胸襟,如果能以豁達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見美好的世界。
  
  其五,快樂來自內在的寧靜。聖雄甘地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牢獄裡,但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安穩自在,就因為他內心永遠保持著寧靜與淡泊。不論環境如何紛亂,我們每個人都要讓浮躁不安的思緒找到一個出口,從內在的寧靜中尋得真正的快樂。
  
  其六,快樂來自主動的關懷。心懷慈悲的人常會主動關懷別人,如觀世音菩薩常做「不請之友」,以三十二應化身尋聲救苦,故為眾生所尊崇、信仰。從別人的給予中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只是一時的,主動地佈施關懷他人,帶來的心靈快樂才是真實的。
  
  其七,快樂來自自己內心。是快樂還是煩惱,要靠我們內心去製造。假如能將內心的產品改良,給別人一些利益,多為別人著想,快樂自然就會從心裡源源不斷而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是,有人心中往往充塞著執著、乖戾、嫉妒、驕慢等不良的種子。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質,追求享受。其實,快樂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誠相待;不在別人的施捨,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遙遠的未來,在當下的獲得。
  
  所以,快樂的根源是: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樂最重要的條件,西諺云:「健康生快樂,快樂生健康。」試想,你的身體四大不調,臥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熾盛,障門大開,起惑造業,能快樂嗎?有人說歡笑能補腦,勝於服食藥物;每日笑口常開,身體自然能健康調和。
  
  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腸的人,別人會喜歡接近他,他的仁慈行為會讓人永銘於心。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嚴躬處癘坊、高庵看病如己,乃至像智舜割耳救稚、僧群護鴨絕飲,他們悲憫眾生疾苦的精神,不但為時人所崇仰尊敬,也為後人立下仁慈愛物的楷模。
  
  三、虔誠的態度。《禮記‧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對人虔敬,可以鄰里和睦,興家旺國。宗教信仰上對真理的追求也須真心虔誠,方可體悟佛性真如。
  
  四、純淨的信仰。小孩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枴杖,走路才能安穩;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信仰如同我們的依靠,純淨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導航。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氣面對困難與壓力;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諧。孔子曾云「仁者不憂」,如果能對人生的窮通得失、成敗有無能夠不憂不拒,何愁人生不會自在快樂呢?當然,快樂要經過勤勞努力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與實踐,無法體會真正的快樂。
  
  最後提供給大家幾點修煉的方法:
  
  第一,不斷的教育。一個人能不斷地求進步,不斷地教育自己,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現在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平時我們可以從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知識、科技等教育,來提升自我,啟發思想。
  
  第二,願望的實現。有理想,還必須去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豐碩的收穫。只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只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一個人如果能不斷地發願,不斷地發心,進而實踐自己的願望,也是一種快樂。
  
  第三,共事的和諧。與人相處共事,能和諧無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是最美滿、最快樂的事。團體的每個分子都很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看輕他人。與人相處,若能抱持你對我錯、你大我小的「老二理念」,必能和諧共事,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第四,真理的徹悟。人生在世,能明白真理是非常幸福快樂的。我們信奉佛教,主要即是享受真理的快樂。世俗的娛樂短暫易逝,法樂裡的歡喜卻深廣無限。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他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於是捨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最後不僅自己徹悟,也為眾生開創正覺幸福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知足常樂是「天堂」,慈悲喜捨是「道場」,
  
  服務助人是「福田」,歡喜融合是「樂園」。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內容簡介 第4頁:你會成功嗎(1)
第5頁:你會成功嗎(2) 第6頁:你會成功嗎(3)
第7頁:你會成功嗎(4) 第8頁:你會成功嗎(5)
第9頁:你會成功嗎(6) 第10頁:你會成功嗎(7)
第11頁:你會成功嗎(8) 第12頁:你會成功嗎(9)
第13頁:你會成功嗎(10) 第14頁:你會成功嗎(11)
第15頁:你會成功嗎(12) 第16頁:你會成功嗎(13)
第17頁:你會成功嗎(14) 第18頁:你會成功嗎(15)
第19頁:職業生涯的錦囊(1) 第20頁:職業生涯的錦囊(2)
第21頁:職業生涯的錦囊(3) 第22頁:治世管理之學(1)
第23頁:治世管理之學(2) 第24頁:用了才是自己的(1)
第25頁:用了才是自己的(2) 第26頁:用了才是自己的(3)
第27頁:愛情紅綠燈(1) 第28頁:愛情紅綠燈(2)
第29頁:愛情紅綠燈(3) 第30頁:澆灌婚姻之花(1)
第31頁:澆灌婚姻之花(2) 第32頁:澆灌婚姻之花(3)
第33頁:女人的武器(1) 第34頁:女人的武器(2)
第35頁:女人的武器(3) 第36頁:女人的武器(4)
第37頁:成長的足跡(1) 第38頁:成長的足跡(2)
第39頁:成長的足跡(3) 第40頁:給生活加一點糖
第41頁:生活瑣事中的慧思 第42頁:不得不知的人生經驗
第43頁:人際交往的明燈 第44頁:戰勝鬱悶的方法
第45頁:佛眼看世界 第46頁:看破生死的智慧
第47頁:入不二法門 第48頁:大我的人生
第49頁:涅槃之樂 第50頁:心生萬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