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因三要 證嚴法師著

淨因三要 證嚴法師著

淨因第一要 -- 三.慈心不殺

[日期:2010-08-2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證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慈心不殺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愛護、尊重一切生命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由前面篇章,我們知道修「淨因」的第一要,除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外,學佛者還必須學習佛陀的慈悲心——「慈心不殺」。因為一切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凡是有情生命皆怕死,自己如此,眾生也是一樣。所以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有惻隱心;惻隱心就是仁心、愛心、憐憫心。有了仁心、愛心就不會去傷害眾生生命,並懂得以憐憫心去愛護眾生,同時長養我們的慈悲心。佛教尤其講慈悲,慈悲也就是大愛,它包含一切。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就是我們的愛及心量應該包含天地萬物、一切生靈;不管是人類或動物的生命,我們都要愛護和尊重。

  世上刀兵劫源自口腹欲

  佛陀的弟子曾問佛陀:「為什麼天下會有戰爭呢?什麼時候才能刀兵息止?天下何時得太平呢?」佛陀回答:「你們若想知道什麼時候天下太平,先去聽聽屠門夜半之聲吧!只有屠門不再傳出凌厲的哀嚎聲時,刀兵之劫才能平息!」

  因為以前殺豬都在半夜,不知大家是否聽過豬被宰殺時的尖叫聲?可能現在聽不到這種聲音了!現在都採用電動殺豬,將豬趕進屠宰場,一直到作業完畢,連肚腸等內臟都清除乾淨,根本不需人力。

  然而從醫學、科學上發現,很多疾病都是從肉類細菌所傳染。報紙和電視新聞中也曾報導過,台灣曾因牛只供應不足,從國外進口牛只,但在檢疫時,卻發現都是帶菌病牛,既不能殺來食用,也不能繼續飼養以免傳染,只好想辦法將病牛消滅的燒燬,不但肉不能吃。連細菌都要燒滅。

  這是檢疫外國進口牛只時,發現帶有病菌的情形。而台灣飼養的豬、牛、雞、鴨有沒有病菌呢?答案是一樣的。所以,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最好不要食用。這也是一種惻隱之心,孟子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牠活蹦亂跳時,根本不忍心看牠被殺、見牠橫屍;「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孟子經過屠宰場時,聽到豬被殺時發出哀嚎聲,那天絕對不敢吃豬肉!這就是孟子的仁,他的惻隱之心。

  殺生是件非常殘酷的事,不論牛,羊、雞、鴨或是魚、蝦、螃蟹,被人捕捉捆綁即將宰殺時,牠們知道將受力刀割火烹之苦,心中的那種恐懼,真是難以言喻啊!而利刃割身之際,更是痛苦至極!人類為滿足口腹之慾,以殘酷不仁的手段殘害眾生性命,使眾生血流成河;而牠們與人類一樣具有靈性,既被殺,必含怨,有怨必有報,因果輪迴,冤冤相報即化為刀兵之劫,致使人類自相殘殺。所以,天下的戰亂災厄如何平息呢?

  我們是學佛者,應該具有慈悲的心念,更何況眾生常輪迴於六道中,說不定餐桌上的豬、雞、鴨……,就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眷屬,我們何忍為了口腹之慾而大食其肉呢?

  所以不忍食眾生肉即是持五戒,也就是愛心的發揮。五戒是佛弟子必須遵守的五種戒法,如果初學者認為很難持守,其中的「殺」與「酒」戒要先受持。「十重易犯,且持不殺一門。」「十善」也是學佛者要遵行的十重善法,若認為很難做到,最好先持不殺,以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人有慈悲心自然就會有善念。

  總之,持守不殺戒即是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若能以「不殺」為基礎建立十善業,培養慈悲善念,正法即能久住。

  愛護、尊重一切生命

  放生的意義

  「仁」是愛的意思,「愛」就是護生,付出愛心保護生靈,而不是刻意求仁,讓別人說我有慈悲仁念,這不是真正的仁。

  佛陀教我們「護生」,並不是無謂的放生。放生是「見之而不忍殺之」,所以「放其一條生路」,能同情貧苦的眾生,付出愛心幫助他們,同時啟發、闡揚人性良善的一面,這樣才是正確的護生與放生。

  曾經有位弟子的先生往生,我知道她家境清苦,再三交代她:人既已往生,除了要節哀順變,最重要是要虔誠念佛以慰亡靈,儀式盡量隆重儉省,不要鋪張浪費,要多為生者著想!她依照我的話去做,不斷地念佛,而喪葬費也很儉省。

  但是,後來她不知又聽信哪位人士之言,花一萬元為亡夫「放生」!她的經濟困苦,這些錢對她的家計和孩子的學費應該幫助很大,或者對社會上許多貧病眾生幫助很大,可是她卻將這筆錢購買魚鳥放生,這種作法真是顛倒啊!

  放生並非壞事,但必須選擇正確方式,並非去購買商人刻意捕捉來供人「放生」的動物,因為這樣等於間接鼓勵商人「捕捉」的行為,反而殘害了那些動物。所以我們要分辨清楚真正的護生、放生的意義,同時懂得如何去利濟眾生、愛護生靈,尊重一切生命,如此才不致於盲從、偏差,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正確佛法。

  愛惜生命,即是孝順父母

  生命是平等的,不分貧富、健康或缺陷。只要是生命,都值得尊重。

  然而,有些人身體健康卻不懂得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

  最近社會上時常聽聞有些年輕人動不動就自殺、跳樓,我也接到不少有關自殺念頭的個案。是不是現在的社會太富裕了,年輕人追求的理想太高了,所求不得而亂了自心,以致於糊塗地發生了悲劇。

  我常說,我們要尊重生命,除了尊重一切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如果不知道尊重、愛惜自己的生命,輕易的就以「自殺」來傷害自己,殊不知自殺所犯的罪比殺人罪業還重!因為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精母血結合而成,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哺我,花了不少精神,所以我們不可任意毀傷自己的身體。自殺不但是殺生,而且還背負了「不孝」之罪。

  自殺所犯的罪業有三:

  一、造殺業之罪。

  二、犯不孝罪,殺害父母所賜的身體。

  三、犯遺棄父母、丈夫(或妻子)、子女之罪。

  死,是帶著今生所做的業,開始另一段生命,並不是就此一了百了。所以,自殺而死的人,如果業報未盡,來世仍會繼續受苦!

  我們既然來到世間,就要珍惜生命的「使用權」,勇於面對現實,不可輕易放棄自己,任何身病、心病都要勇於化解,不可逃避。

  孔子的弟子曾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答道:「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最關心的是子女身體的疾病,不讓父母操心煩惱就是孝順。想想,「殺害生命」就已是造殺業了;更何況「自殺」又加上毀傷父母的心,真是罪上加罪!

  人身難得,有了人身的良能就必須為社會付出,不管多大的苦也要忍耐!愈是奮鬥出來的人生越有價值,如果動不動就為情、為名、為利尋死,真是太不尊重生命了,也抹煞掉自己的良能。

  人生的「樂」與「苦」皆視心念而異,能知足就會知福;以感恩心為人群付出,就能歡喜自在。總之,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良能,把握分秒盡力付出,以大勇大愛來突破心靈困境!

  仁心愛物而仁著

  做人以仁愛為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愛心,對有生命、有氣息的眾生,我們應該付出愛心,更要尊重其生命。一如與我們生命共同體的地球,它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健康、需要呼吸,地球的呼吸仰賴於樹木,因為樹木能吐新納垢、過濾空氣中的濁氣,轉化清新的氧氣供給人類吸收;所以為了人類健康,就必須好好照顧地球、保護山林,維持地球的良能。

  最近我在雜誌上看到一樁令人欣慰的真人實事,這是一個大自然「起死回生」的故事——

  在南部嘉義地區有個農場,它的農地因為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使得土地呈現一片死寂,感覺不到任何的生命跡象。因為如果不使用農藥會引來更多的蟲害,這些蟲害就會影響周圍農作的生長,而招來鄰地農夫的抗議。

  所以,這位學佛的農場經營者從前一任的經營者手中接手後十分困擾,眼見不使用農藥的蔬菜被蟲子吃得一塌糊塗,所有的辛苦全都泡湯,內心真是矛盾和懊惱!但是他的師父告誡:「唯有堅持不殺的理念,業才有轉變的機會。」每當他對蟲子啃蝕蔬菜的瞋恨心生起時,師父的話就在耳際響起;心漸漸平靜下來,他用大悲水灌溉蔬菜,並試著以平等心、愛心去對待蟲子,代他們皈依、祈求、回向,無形中消弭了自己與蟲子對立的心。就這樣,蟲害情形減少了,種的菜也有所改善。

  才半年,小小的農地恢復了生機。首先出現的是蚜蟲,慢慢的又有了瓢蟲、螞蟻,不久又見草螟蛉、蜘蛛,最後布谷鳥、麻雀、白頭翁都跑來作客,田蛙也在菜園呱呱呱,六百多坪的農場鳥叫蟲鳴,花香、菜香,生氣盎然!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又在這土地上重新活躍。

  這一切的轉變,令這位學佛者對佛法更具信心,對師父的大悲心更加讚歎!也令附近的農夫加入這種「有機」農作的耕種行列。

  世間萬物皆有生命,也各有良能。所以,我們一定要愛惜天地間的一花、一草、一木。

  除了有生命者,甚至連一切無生命的物質,我們都要有一分愛心,小如你週遭身邊的隨身用品,大如公共場合的公物,因為你愛惜物品,自然動作輕柔,能用心地好好維持它的壽命;例如開門、關門這件事,在公共場所出入的門很容易損壞,為什麼?因為大家沒有好好的使用它。如果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皆抱持著「手在動作時,心就在手上」的態度,輕輕開關門戶,自然能維持它的使用度,善加發揮它的功能。

  所以,在平常時日我們就應該學習培養對人、對物的愛心與仁念,如果對一切無生命的物質都能輕柔細心,更何況是對人呢?若能如此,你就是仁者,不需要求仁而得仁,仁心自然顯著!

【書籍目錄】
第1頁:緣起 第2頁:淨因第一要 -- 一.孝養父母
第3頁:淨因第一要 -- 二.奉事師長 第4頁:淨因第一要 -- 三.慈心不殺
第5頁:淨因第一要 -- 四.修十善業 第6頁:淨因第二要 -- 一.愛持三皈
第7頁:淨因第二要 -- 二.具足眾戒 第8頁:淨因第二要 -- 三.不犯威儀
第9頁:淨因第三要 -- 一.發菩提心 第10頁:淨因第三要 -- 二.深信因果
第11頁:淨因第三要 -- 三.讀誦大乘 第12頁:淨因第三要 -- 四.勸進行者
第13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