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不請之友(1990) -- 星雲日記6 星雲法師著

不請之友(1990) -- 星雲日記6 星雲法師著

依法不依人 1990/8/16~1990/8/31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依法不依人 1990/8/16~1990/8/31

■八月 十六日  星期四

中午十二時搭機回台灣,同行者有張培耕與胡嘉華小姐,下午二時四十分到佛光山,心平、慈惠等多人均在等候,離山雖前後僅三天的時間,但接觸的人、事、物是另一層面,感覺上好像過了三個月似的,好想把這三天的香港見聞一吐為快!

在教育監院工作的徒眾,悄悄遞上一份課程表,提醒今晚七時三十分安排我和正在山上上課的「教師夏令營」學員開示。這次「教師夏令營」於十三日起一連五天,由本山和《中國時報》、《中時晚報》、《工商時報》等聯合主辦,前來參加的學員有來自各校的校長、教授、講師、教師……等二百多人。

座談會時,面對這群在台上站慣的老師,一下子不知該稱呼「老師」還是「學生」?入佛的方便法門常依根性不同不一,有的從信仰入門,有的從慈悲入門,有的從懷疑入門,故在佛門常勉學子要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求學態度,不深思探究如何會發問?

或許是大家的學佛程度有參差,學員們的發問有些很專門,有些則很基本,其中有關佛光山的問題最引起共鳴。有位學員說︰「看佛光山的法師都那麼忙,但卻始終保持親和的微笑,耐煩的教導大家,這份無怨無悔的度眾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希望山上法師們不要太勞累!」

佛光山開山以來,二十多年暮鼓晨鐘從未斷過,不管負責那一方面的工作,大家都「能早能晚、能忙能閒、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冷能熱」的無所不能,在大家自願發心下,一點都不覺得辛苦。「道」就是在這種默默耕耘中成長。


談到這幾天的學習心得︰
  ◎要把佛門的悲心與智慧帶到學校。
  ◎要以愛心和歡喜心來從事教育工作。
  ◎法師們不但比在家人更積極樂觀,更具有出世的思想和入世的悲心。
  ◎謹記「慈眼視眾生」這句話,並帶回學校教室。
  ◎依據學生根性施教,以鼓勵代替責罰,啟發重於直說。
  ◎上了兩堂「禪」的課,才恍然大悟禪即生活、禪即藝術,具有高度幽默。
  ◎尊重別人、尊重自己、更尊重生活……無一不是佛法,只要心存感念,快樂自然由心而生。
  ◎佛光山是當今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人間事務的「管理顧問」。
  ◎佛光山是文明中的文明,傳統中的傳統。
  ◎修行不能與生活脫節,信仰的事業更需要有科學的管理理念與經驗來廣結善緣。
  ◎放開肚皮吃素菜,把慈悲喜捨吃進去,趕快消化貪瞋癡。
  ◎此行我不僅帶回滿行囊的喜悅,更帶回未來生活的明燈。
  ◎「我」在那裏?感謝具足的因緣,使「我」在佛光山找回迷誤的自性。

在法海裏,如何珍惜一瓢飲?不外︰佛法每一句一字都是對我說的。

■八月 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時,與教師夏令營的學員們舉行座談。並應其請求舉行一次皈依典禮。從今年元月份起,我親自主持的皈依場數有--
  元月份︰雷音寺。
  二月份︰雷音寺、普門寺兩次、慧慈寺、信徒香會。
  三月份︰佛光山、苗栗講堂、普門寺、福山寺。
  四月份︰普賢寺、大專學生八關齋戒會(本山)。
  五月份︰馬來西亞斗湖普照寺、山打根。
  六月份︰美國西來寺。
  七月份︰美國西方寺的第五、六期短期出家、國父紀念館。
  八月份︰員林講堂、福山寺。

前後共二十二場(由各別分院住持主持者不計),皈依的信眾約三萬餘人。

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北上,將主持佛光山桃園講堂的落成典禮,同行者有慈惠、慈容、慈嘉、依空和胡嘉華小姐等。桃園講堂為慶祝落成,從昨天起就開始舉行一連五天的佛學講座分別由依淳等人主講,以及負責主持藥師法會。

胡嘉華小姐在香港跟我同班機回台,順便上佛光山參觀,早上參加了皈依典禮,才剛接觸佛法,在車上簡略為其介紹「寺」、「講堂」、「蘭若」……等不同之意。桃園講堂的佛學講座今天是由依空主講,我要為其作簡單致詞,故先行到講堂,並用晚餐。

用餐時,我對依空表示,晚上七時三十分我致詞後,要坐下來聽他講演,等結束再一起回到普門寺。平常灑脫、自負的他,急說著︰「不行啦!師父!我平常是一條龍,在您面前可是一條蟲,您不要讓我緊張。致詞後,請您先回普門寺休息。」

恆順眾生,我只好答應。

桃園講堂由依德負責住持之責,近半個月來為籌備落成事宜,帶領信徒日夜布置、採購、整理……,看起來又瘦了一圈。依德個性直爽,急的時候嗓門不小,像一頭獅子,此次為落成事宜,山上師兄弟都挪開自己的行程來配合,尤其是一連五天的講座,更是不易,故特作了一句--「五虎擁護一獅子」。

對那虔誠的信徒們,不禁勉道︰「桃園雖好,但今後要大家多辛苦了!」

■八月 十八日  星期六 

「西來之友會」會長楊懋慈先生,昨晚深夜到普門寺。服務於西來寺社教處茅愷枬小姐前幾天回台,一大早就跑來向我銷假,早餐後,特請他們一起到桃園參加講堂落成典禮。

這兩天正逢楊希颱風過境,各地風雨持續不斷,但並未影響一批批前來講堂的信眾,大殿內、會議室、辦公廳、客堂、教室都擠滿了人潮,我和心平在灑淨時,幾乎是側著身子走。

桃園縣長劉邦友、市長李信宏、國大代表簡欣哲、國民黨縣黨部主委吳夢雄、婦聯會主委彭玉英、剛從泰國來台的中華佛學社社長楊乘光夫婦、楊懋慈先生都是今天席上貴賓。

落成開光法語,云為-- 
  「佛光普照到桃園,講堂法水入眾心;
   千手千眼觀世音,保佑信徒皆安然。」

在現今社會暴力風氣瀰漫,治安亮起紅燈,講堂的落成,象徵著佛力加被,祈望帶給桃園社會更平安、進步,人心更慈悲向善。

典禮結束前,我特頒袈裟予住持依德法師。「袈裟」是佛門法衣,代表法的傳承。看他含著淚接受時,我也深有感慨,多少年來的辛苦、奉獻,終於在這一刻受到常住的肯定。我多麼希望徒眾能用心辦道,耐煩接受考驗,火候足功道自然成,半瓶搖的速成心態,非道業之基,我急著要把袈裟賜給每一位弟子的心,比誰都迫切,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堪受得起?

下午二時三十分,在普門寺召開「中華佛光協會」發起人說明會,此協會成立的原由,乃鑒於今日佛教不光在台灣區域,應集合世界各地信徒的力量,組織一個世界性的團體,讓佛教能-- 
  一、從台灣到世界,
  二、從僧眾到信眾,
  三、從自學到利他,
  四、從寺廟到社會,
發揮力量及活動空間。佛在世時足絶遍於五印度,我們應承襲佛陀法雨普霑的悲願,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今出席這項說明會的除各別分院住持當家外,來自全省各地政要代表、學校校長、名作家、名律師、影視界知名人士等共有一百六十多位。希望在大家熱烈的支持下,協會能順利通過。

晚六時三十分,應《普門》雜誌編輯小組之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座談,對十月份《普門》改版、新單元開闢等要我提供意見。《普門》有發行人慈容、社長依空等人負責,自不用我費心,不過我卻站在一個讀者的立場,希望能看到一些有見解、深論、辦法、新知之類的文章。另外資訊來源的廣博也是吸引讀者的要件,如何好好利用佛光山的海外道場提供訊息,是避免閉門造車的最好方法。

本月十三日《台灣時報》第十三版,一標題「靈骨塔貴得嚇死人」,內容云︰「佛光山靈骨塔每坪總價高達新台幣三千六百萬……」,這種顯與事實不符的報導,實在不願申辯,但連日來各方詢問的函電不絕,讓負責萬壽堂的徒眾頗為困擾。

本山萬壽園,是向政府登記的合法公墓,靈骨塔每座只收兩萬元,最高為六萬元,永遠供奉,並於春秋二季舉行誦經超薦。不久前還向高雄余陳月瑛縣長及社會課長報告,本山願提供二千名靈位,供本縣孤苦無依之人免費奉安靈骨。對此社會慈善事業,竟誤導數千萬一坪?只能慨嘆時下社會,好人難做,大眾傳播的不實報導實在可怕。

台灣的報刊,要毀掉一間銀行、合作社、投資公司,是非常容易的事,只需發出一則該公司財務有問題,則社會大眾紛紛領款,不倒閉者幾希!

■八月 十九日  星期日 

與楊乘光夫婦、楊懋慈居士等用完早餐,即與慈容驅車至桃園佛教蓮社,為該社大雄寶殿重建工程主持破土典禮。

一九八七、八九年,佛光山舉辦全省行腳托缽時,均曾掛單於此,受到志心法師與信眾熱忱接待。我很高興今天能到桃園蓮社結這個法緣,主持其大殿重建的破土典禮。

桃園市長李信宏先生邀請我能在桃園地區作一場佛學講座,已面允,暫訂於下個月下旬。

十一時三十分趕回普門寺,和幾位已事先約好的信徒講話。

在高速公路上,風雨很大,路旁有些門面招牌都被風吹下來了,為恐車子搖晃,車速總不敢太快,在車上收聽氣象報告「……據衛星雲圖顯示……」時,慈容突然問我︰

「師父……師公給您的法號是『今覺』,後來您自己改為『星雲』,有什麼典故嗎?」

在叢林求學時,記得有一陣子,正在學查王雲五的四角號碼,有一次查到「星雲團」,上面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那時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無邊的境界,就把自己法號取為「星雲」。

下午二時,到桃園講堂主持皈依典禮,因颱風關係,停電缺水,冷氣不能動彈,大殿也漆黑一片,只有佛前幾支微弱的燭光,但前來皈依的六百名信眾,都非常安詳地靜坐,場面實在好感人!

桃園講堂座落於市區一棟大樓的第十一層,在講堂地下一樓經營夜總會的負責人吳益富先生,在典禮時,帶領其公司員工全體皈依,並決定皈依後,改換行業,經營台菜餐飲。人生的機遇,真是一念之間。

晚,七時,與慧軍、永固、永霖等,談到近日法務情形,忙、累大家都不以為苦,反而從中培養做事的幹勁,尤其在台北這個大都會環境,要禁得起這種挑戰,才有成就感。較令人困擾的還是「統理大眾」的問題。

我一生做事,都以事為主,非以人為主,依法不依人是我「公平」的基準。我從來不曾嫌過一個徒弟,大家在我心目中都如天之驕子,招呼徒弟吃飯、喝水、順其情緒做事是常有的事,也希望身為主管的徒弟們,多少學一點我這份體諒心,對屬下多包容、多寬待、多照顧、多用心,不要老大、氣勢!

憶及在大陸,我從棲霞山到焦山時,在客堂身為頭單知客的太滄法師,馬上出來見我。我那時還是個學生,就能如此受禮遇、重視,至今一輩子難忘,愈成熟的稻穗是愈低頭,慈悲、柔和、親切,實是身為主管的品格。

■八月 二十日  星期一 

這兩天台北都籠罩在楊希颱風的風雨下,但信眾到寺禮佛、拜懺、參加法會的熱忱未減。普門寺法會特點是,只要有集會就有說法,故稱「法會」,不同於一般拜拜完吃飽飯就走的「齋會」。

今逢農曆七月初一,普門寺為期一個月的瑜伽燄口也將於今天下午開始。
  上午十時,為前來參加光明燈會和報恩法會的信眾開示--
  一、對三寶信心不改變。
  二、對佛法信奉不懷疑。
  三、對道場信念不動搖。
  四、對戒律信守不毀犯。

本打算今天要到桃園講堂講演的依淳,最近要參加一項學術會議,目前正在趕寫論文,為體恤他南北奔跑,晚上我將代他到桃園講堂講演,囑其好好在家用功。

晚,七時三十分,在桃園講堂為信眾開示「佛教的修身觀」。講演結束前,利用五分鐘為這次落成法會回向,祈求參與法會的見者、聞者,皆能平安吉祥,眼見、耳聞、口說盡皆美好!

除依德外,講堂還有永澄、永地、永可等人,據他們報告,每天講座完,信徒都非常發心整理場地,搬椅子、擦地板,回去時,每個人都順道提一包垃圾回去倒,這種擁護道場的心,實在難能可貴。

一件事情的成就,是要靠眾人的協助,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唯我獨尊的時代,似乎已不適應現在的潮流,眾緣和合能造就多彩多姿的生活層面,一個人如何多彩多姿?人除了要廣結善緣外,惜緣也不可忽視。在團體中除了發揮自己在工作上的特長外,慈悲、耐煩、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

「觀念」是事情成功與否的關鍵。

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八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二 

旅居法國的越南籍華裔比丘明理法師專程來台,邀請我十一月份到法國為其新建的道場主持佛像開光典禮,感於他這份誠意,答應他將隨喜參加。

在文壇上從事筆耕的現代名作家、各報主編,今天中午十二時三十分,在劉枋老師的安排下,聚集於普門寺,他們分別是劉靜娟、郭嗣汾、司馬中原、袁睽九、趙岳山、姜穆、陸英育、郭晉秀、邱七七、匡若霞、王令嫻、李銘愛、黃育清、鮑曉暉、席裕珍、鄭羽書、徐薏藍、唐潤鈿等二十餘人。這些主編、作家各有所長(小說、散文、新詩、報導文學、講古……),能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實在是很難得。特以素齋宴請大家。

席間,有人對這次在國父紀念館開大座講《金剛經》,及我在「華視廣場」節目上的建言,都發表了他們的感想。我也簡略回答一些問題--

  ◎《金剛經》的「金剛」喻智慧,懷孕的人持誦《金剛經》才有智慧。
  ◎「地理」--空氣流通,採光好,左右上下對稱協調,就是合乎地理。
  ◎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心歡喜就是好地理、好日子。
  ◎肯服務別人就是天堂,自私自利就是地獄。
  ◎不管信仰如何不同,在這異中有一相同的東西,就是人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禪心。

下午四時離開普門寺回佛光山,路經員林時順道到員林講堂,碰巧員林百果山女獅子會在講堂聚餐,隨緣跟大家開示。

如何改變一個人?眼修慈眼、口修慈語是最具體的方式,「慈悲心、般若心、菩提心」是最根本的心態。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畫。」

「心如工廠,好產品出自好工廠,壞產品出自壞工廠。」

《大乘起信論》云︰「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佛遺教經》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大乘義章》云︰「得少之時,心不悔恨,說為知足。」

一顆「心」,能讓我們在十法界游走,如何選擇自己品味的生活,完全看在如何駕馭我們的心!

晚上十一時三十分回到佛光山。

■八月 二十二日  星期三 

山上徒眾對周遭環境的敏感性頗缺乏,除自己本身工作有關事項外,很少主動參與其他工作,沒有儲蓄知識,故一碰到問題,靈巧不夠,在不能會意下,就容易產生誤會,花點心思關心周遭的人、事、物,主動去了解、參與,是人際關係必備要件。

左宗棠是清朝奉命率軍前往西北剿滅陜甘回亂的功臣。自古以來玉門關外都很少有妥善的開發和規畫,是一片荒漠和飛沙。左宗棠在西征的途中,部隊進展到那裏,就將路開闢到那裏,同時道路兩旁也跟著栽上柳樹,從潼關到嘉峪關,長達三千七百里的路段,蔚成一片綠油油的柳樹林,一掃唐代留下「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
  後人為紀念左宗棠綠化的恩澤,作了一首詩--
  「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我非常欣賞「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句話,總覺得與「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非常印心。
  ◎如何做個主管?
  一、笑在臉上,讚在口上;罵在心裏,氣在肚裏。
  二、直言有錯,氣話壞事;批評無效,猜疑離心。
  三、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功歸大眾,過自承擔。
  四、不計得失,不可畏縮;不能頹喪,不必頑執。
  五、顧全大局,倡導人和;上下交流,意見一致。
  六、發心服務,遵守諾言;居安思危,知己知彼。
  七、注意調和,照顧大眾;善用機會,把握人生。
  八、處事幽默,聆聽報告;細心研究,雙手合十。

■八月 二十三日  星期四 

中午,普門中學校長王廷二和校董姜吉甫先生,向我提出普中目前應加強的事項,席間還有心平、慈惠、慈容等。加強師資、招生、學校特色,是目前普中急於辦理的事項,我的意見--
  一、尊重學生的尊嚴比什麼都重要。
  二、糾正學生要以鼓勵代替責備、關懷代替處罰。

其他諸如總務、人事、工讀生……之類問題,則完全授權給校長。剛新任的普中董事長慈惠,也希望普中在王廷二和姜吉甫兩位的發心下,能有一番新氣象。

記者宋芳綺小姐今訪問我,在一生中是否有過失敗?是如何從失敗中起來的?要我寫一短文。

我寫了「有挫折但不是失敗」的短文如下︰

常有人問我是否曾經遭受過挫折或失敗?其實,在世間隨緣度日,我從來不重視什麼是挫折和失敗。回想這一生中,似有挫折或失敗,但又不似有挫折和失敗。

十二歲那年,我於南京棲霞山披薙,依止志開上人出家。在大陸古叢林封閉而嚴格的教育制度下,面對師長疾言厲色的打罵,甚至無情無理的冤枉委屈,心中一向視為「當然」,因為師長多一分要求,就是對我多一分慈悲,故而能心平氣和的全盤接受,沒有感到任何委屈和挫折。

戰亂中無故被捕,在送往槍決的途中,眼前世界一片昏黃黯淡,面對死亡,心中並不十分恐怖,唯念︰「我現在才二十二歲,即將赴死。生死宛如水泡一般,剎那間就要消逝無蹤。師父和親人都還不知道……」想著想著,忽然有一個人走來,帶我步出刑場。這一次意外的死裏逃生經驗,對我而言,只不過是亂世中的一段小插曲,自始至終,並沒有感到挫折沮喪或憤恨不滿,只是覺得佛法無常的真理,到處都可得到印證。

一九四九年春暖花香之際,隨政府播遷來台,由於謠傳五百名僧侶被密遣來此從事滲透顛覆工作,慈航法師與我等數十名外省籍出家人遂遭牢獄之災,牢中二十三天,不但不能躺臥休息,還備受綑綁扣押、呼來喚去的待遇,但那時心中坦蕩,並不以此為苦,只是時常感到飢腸轆轆,盼望有人能送飯菜來。後經吳經熊居士、孫張清揚女士等人百般營救、辛苦奔波,將我們解救出獄。當時,心中唯存感念,毫無失敗狼狽之感。

初到台灣,由於人地生疏,投靠無門,幾無容身之處,後承中壢圓光寺妙果長老慈悲收留,感激涕零之餘,當下決心為常住效命,除每日發心買菜、打水、掃地、清廁、服務住眾外,還教書、看管山林。在工作時,感恩之心常油然生起,故能任勞任怨,生活上的清苦則一概拋諸腦後。閒暇時,便讀書自修、撰文投稿,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我相信自己只要有力氣,有膽識,不畏艱難,必能有所成就。我每天就這樣的生活在希望與信心中,從來不感到失敗和氣餒。

一九五七年,得各地信徒之助,在新北投購得一屋,為其命名「普門精舍」,記得那年一場颱風豪雨,如排山倒海般,傾盆而下。忽聞屋後轟然作響,原來半山腰的落石滾滾而下。時值半夜,大地一片漆黑,無法找人來幫忙,惟有安然端坐,念佛誦經,祈諸佛菩薩加被。記得那千軍萬馬的風聲雨聲,呼嘯不停,心中倒不懼,只感嘆︰「好不容易結束流浪奔波的生活,得以安住讀書辦道,現在如果房子垮了,恐怕別人要見笑,星雲沒有福氣,唉!隨緣吧!」次日天亮,風停雨罷,信步度出屋外檢視災情,只見山的上半部仍完好,但下半部則因完全崩落而架空,精舍居然沒有被落石壓垮,眾人目睹此景,莫不咋舌稱奇,並為我捏一把冷汗。隨緣樂觀的個性,使我歷險如夷,真不知道什麼是挫折和失敗。

佛光山開山的最初十年,也都是在與狂風暴雨搏鬥中成長。佛光山土質不好,易被沖刷。而當初興建時,由於經費人力的缺乏,沒有確立防洪系統,大雨來時,浩浩洪流,順著山勢滾滾而下,往往將擋土牆沖毀,泥土隨大水流去,可說十分危險,我經常率領弟子在半夜三更搬沙包,甚至用棉被來擋水填洞與山洪奮鬥。雖然在暴雨狂風下,每個人全身冰冷疲憊,心中卻充滿法喜。佛光山就是在這樣的風雨血汗交織下開闢而成。

回首來時路,這一生中縱遇驚濤駭浪、山窮水盡,心中仍能一保常態,充滿對佛法的信心與對未來的希望,故能視順逆一如,雖有挫折,但從未有失敗之感。

■八月 二十四日  星期五 

今收到《時報周刊》記者吳鈴嬌小姐的來信--

「……近兩年來有緣接近宗教界,卻發現不少令人擔憂的現象,例如︰有的法師聲望如日中天,卻後繼無人,宗教界又不甚合作……因此一直希望了解大師如何把佛光山建立壯大?……從《普門》雜誌及《佛光山二十週年特刊》中我研讀再三,我終於找到答案,原來因大師的計畫組織,才有叢林僧團的建立……而佛光山正是台灣佛教界的發展藍圖……」

能被肯定,實在是很值得欣慰的事。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常為魏徵直言快語的頂撞,及毫不妥協的據理力爭動怒。長孫皇后反而非常高興對太宗說︰「國有賢君,才有正直不屈的臣子,如果像夏桀、殷紂那樣殘暴的皇帝,就沒有人敢抗言直諫了,這實在是一件可喜的事。」

又有一次,太宗和魏徵在一起談天,魏徵表示要做一個良臣,不要做忠臣,太宗不解問道︰「為什麼?」

魏徵︰「我願意像稷、契、皋陶一般,輔助堯舜治理天下,不想如龍降、比干一樣,在朝廷以死諫勸說紂王,得以忠臣之名!」

太宗聽後,非常感動,說道︰「人靠鏡子,可以整理衣冠儀容;歷史靠鏡子,可以明白治亂興衰;魏徵對我而言就如人鏡,可以反映我言行上的得失。」
  「友直,有諒,友多聞。」
  「友如花、如秤、如山、如地。」
  「小人固當遠,然亦不可顯為讎敵。
   君子固當親,然亦不可曲為附和。」

朋友對我們一生的成敗實在是個轉捩點,怪不得古訓常教誡我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晚上九點多,突憶起這次在台北,承諾多人要寫毛筆字相贈,回來一忙,差點忘掉,所以就「輕車簡從」不敢驚動任何人,自己到辦公室去寫字,研墨、翻紙,耳際傳來學部同學上晚課的梵唄聲,好美的夜晚,都沒有人干擾。寫了近五十張毛筆字,始歇。回寮房時,在路上碰到巡寮的徒眾正在安板,這種起早待晚的作息,實是叢林的真正風範。

■八月 二十五日  星期六 

早上和心平、慈惠、慈容、依空、慧軍等提到,我在書中看到一則故事--

「某甲要過河時,看到橋被水沖走了,就到寺院內把一尊木雕的神像抬出來,架在岸上當橋過。

某乙看到,嘴邊直喊︰罪過!罪過!怎可如此褻瀆神像!趕快把神像供回寺院,並以香花水果禮拜。神像竟然向某乙要添油香,某乙不解問道︰『某甲如此糟蹋您,您都默默承受,我對您香花禮敬,您反而要我油香錢,不覺過分嗎?』

神像︰『某甲是窮兇極惡的壞人,我不敢惹他!我要你添油香,因為誰叫你是好人呢?』」

真是好人難做,好在「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一九八○年全國齋僧大會顧問詹益堃、總幹事楊永民、公關組游香蘋、禮僧組長莊水源等一行人,今特地上山邀請我出席北部的供僧大會。

一九六四年我在壽山寺舉辦第一次的供僧法會,二十六年後的今天,已擴大到全國性的齋僧大法會。只遺憾這傳統的佛教節日,已漸淪為大拜拜式的聚餐。供僧應不只是「吃」一項而已,佛門的四事供養,除飲食外,還有衣服、臥具、湯藥。依目前僧眾的需要,獎道(學)金的設立,也應列為供僧項目之一。如何讓主辦單位了解僧眾的「需要」,而不事倍功半,在觀念上還需要一段時間溝通。

劉枋老師替影星李志希、李志奇向我要求寫幾個字,送給他們作為新居張掛之用,在廣結善緣下,我為李志希題了「志希十方,彌天為家」;李志奇的是「志奇出眾,萬邦皆鄰」。

佛光山上有三十多個單位,常常有徒眾請我在上班時間到他們辦公室去批評指教,一個下午只要去三個單位就差不多了,但留下來的問題,如請示、要求、溝通的工作只有轉給都監院去處理,雖然只要我一點頭,一允諾,事情就可以解決,但我卻不濫用這份特權,因在公務上我也是常住的一分子,凡事依法處理。如果讓徒眾依賴我,而忘失常住的存在,那就誤導了,也絕非我所願。

■八月 二十六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前往文殊講堂,參加全國供佛齋僧法會。此次齋僧法會分北、中、南三區主辦,南部地區是由三寶基金會主辦,文殊講堂弘法護法會承辦。本山前去應供的比丘、比丘尼及外籍來山授課的甘比羅、馬興達、性空法師等共計三百名。

在會中我建議--

一、佛教徒應共同發揚四月八日的佛寶節、七月十五日的僧寶節、十二月八日的法寶節。現在大韓民國每逢四月八日,漢城就有二十萬人舉行慶祝法會;馬來西亞雖是回教國家,但一到衛塞節(佛誕生、成道、涅槃三個節日一起慶祝的節日)也是舉國歡慶。故建議我國佛教界僧俗大眾在供僧以外,每年的四月八日,公務員向政府請假一天,工商界人士自動放假一天,舉行慶祝法會,以闡揚佛誕的意義,擴大其影響。

在十二月八日法寶節,秉承大陸叢林將臘八粥送往信徒家中,告知佛成道說法度眾的悲心。

「三寶節」的共同發揚,有賴僧信二眾的努力。

二、今日是供僧法會,但「供僧」非僅有一天,對青年學僧的獎學資助,希望信眾能護持。

三、發揚佛教影響力,應擴及佛教教育、慈善、文化等事業,本著供養心,對玄奘技術學院、華梵工學院、慈濟護專等佛教教育,應不忘關心。

中午一時,搭乘遠航班機到台北。

下午四時至台北僑光堂,於「超拔海峽兩岸死難同胞招魂歸籍大法會」中開示,此法會是由中華民國退役軍人福利促進會主辦、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協辦,法會內容特邀本山啟建焰口超薦。

國民黨台北市黨部主委簡漢生、輔導會第一處處長曹連中先生也都在場。

超薦功德,如舟載石可免沉淪,希望藉此法會祈使海峽兩岸的死難同胞,已轉世者增福慧,未轉世者早日往生極樂世界……此為表示我們對亡者的一份尊重與關愛,引申其意,如果人與人間也能如此,社會的寧靜、祥和指日可待。

佛光山看守頭山門的老伯非常盡職,只要知道有晚歸的車子要回山,即使深夜十二時以後,一定會坐在樹下等著開門,有時徒眾體諒他太辛苦,要他去休息,他總說︰「看顧山門是我的職責,怎可讓法師們代勞?」

除非公務需要,否則晚歸的車子,應該檢討有必要那麼晚才回山嗎?

《遺教經》︰「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者雖貧而富。」

■八月 二十七日  星期一 

於一九五七年全家三代一起皈依的趙望居士,原係糖廠廠長,現僑居泰國多年,日前回台,今特陪其夫人、女兒、孫子多人上山。猶記得在雲林縣龍岩糖廠服務的趙先生,請我到雲林佈道的情形……一晃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大陸民運領袖嚴家其、高臬夫婦、民主女神號船主吳孟武、民主中國陣線祕書許天方,以及支持民運的幾位外籍人士,下午三時三十分來山拜訪。

慈惠、慈容、依空、慧軍等多人均陪同至各殿堂禮佛、巡山、參觀叢林學院的圖書館……對佛教弘法、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之完善,嚴先生由衷表示驚訝與讚歎。在參觀叢林學院時,學院一位來自常州的屠穎同學,特以常州話和嚴先生問好(屠穎父母均在香港,寒暑假時都回常州,於去年十二月來山就讀)。屠穎天真地問嚴先生︰「什麼時候回常州去?」

嚴家其答道︰「那要靠佛的保佑!」

高臬女士非常欣賞在學院就讀的同學︰「學佛的人畢竟不同,那種眼神的寧靜、安詳與一般人都不一樣!」

晚,七時三十分,特安排嚴家其夫婦等人,在東禪樓與全山大眾見面。

嚴家其表示︰「我是懷著對大師的崇敬及精神感召而來,在全省各處參觀,唯一不會緊張的地方就是佛光山。體會到宗教的力量,實在是社會安定的基本保證……」

高臬女士(是吾爾開希的老師)︰「去年大陸出了事情,感謝大師慈悲關懷,一直希望有機會能上山禮謝,今日此心願終於達成,故此行實是為『還願』而來。生命中最寶貴的就是自由,佛教也是在追求心靈的自由,與民運人士為爭取自由的目的是一樣的,祈望這份爭取自由的從善心,能擴展至大陸。」

許天方︰「此行是我第二次來山(第一次是與萬潤南上山),但心情還是很激動。上次蒙大師贈送一尊佛像,一直很虔誠供奉著,今日更從大師口邊得到很多啟示……」

吳孟武先生敘述著購買民主女神號的種種經過。

最後我引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贈送每人一只木魚小鑰圈,祈祝「鐘聲鼓聲木魚聲」,讓象徵精進的木魚聲敲醒更多的迷惑眾生。

晚上九時結束座談,並送嚴先生等離山。

■八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二 

佛光山的員工有近千人之多,其中三分之二為女眾,對這些人未來前途的安排,常住總多方為其考量。今特集合有心在山上長住的女眾,為其講解「師姑」(未結婚而在佛門奉獻的女子)在佛光山的未來。
  一、編入制度,與出家眾同樣序列等級。
  二、興建師姑寮,設計師姑制服及遵守戒條。
  三、逐期發予退休金等福利制度。

俗云「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既然大家有緣在佛光山相聚,就要與佛光山有共同點,承擔佛光山的重責,難得逢此靈山勝會時代,不要做佛光山的逃兵!

下午訪客多人。

晚,七時,與男眾學部同學座談。
  一、入了佛光山的門,應有「佛光山就是我的」的概念。
  二、凡事要耐煩,沒有十年以上的樹齡,是做不成棟梁的。
  三、三刀六槌、典座、法務,是基本生活技能。
  四、不私交信徒。形象的好壞,是由別人肯定的,而不是自我欣賞。
  五、簡述目前正在工程中的金玉佛樓、三寶殿、大齋堂、幼保大樓等的功用。
  六、在計畫中有佛教大學的開辦及弘法研究性圖書館設立。
  七、威儀不是用「教」的,而是用心去學習。
  八、成就一件事要靠時間、資源共同配合。
  九、與自己無關的事,也要懂得去學習、吸收。
  十、髒、亂、懶是男眾陋習的代名詞,勤勞、和眾、乾淨是現代學僧的榜樣。

以今日佛教界,男眾教團人數最多,就屬佛光山男眾學部了,佛光山的男眾學僧總計約有百人以上,我寄以深厚的期望。

■八月 二十九日  星期三 

「觀念」是團體向心力的根本,能不能發揮其力量,得看在觀念上是否取得共識?

我回想小時候在棲霞山出家,就有幾個觀念--

一、志願到山上看山,以防小偷偷木材。那時我非常住職事,只是學生身分而已,就想能肩負保護常住的責任。

二、抗戰期間很窮,水都滾了,仍沒有米下鍋,但從不會捨棄常住,只想盡辦法,幫助常住度過難關。常上山去採無花果(染布用)獻給常住去賣。

故在觀念上,你肯定參與的團體是你的,自然就有感情,肯承擔、肯同甘共苦。

「佛光山是誰的?」是每一個關心佛光山的人的。

下午三時半,與心平巡視工程,有徒眾對我說,師父有空就去看工程,前天去,昨天去,今天又要去,工程作業有它的進度,是「急不來」的。

其實工程作業,和改文章的潤筆道理是一樣,想像中的成品和格局還是有距離的,所以每一次看工程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有時建築起來的式樣沒有想像中理想,只好設法補救或重新策畫;如果建築起來的式樣,比原先計畫的還好,那份法喜只有當事者知道。

二十年前,我正在籌建東方佛教學院時,有很多建築師,畫了設計圖、模型要我參考,我實在看不懂布局,故始終沒有答覆對方。建築師因等不到我的回音,就親自跑來對我說︰「大師!您看不懂沒有關係,我保證此造型在一百年後將是最摩登的!」

我說︰「可是一百年後,我已經看不到了。」

懂得協調是現代人工作之方,人要處難處之人,事要做難做之事。與人相處,要學習像小媳婦般,將每一個人當做公婆,侍候得很好。尊重對方,關心對方,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我相信就不會有難相處的人。

佛光山不怕人家了解,只怕人家不了解。

■八月 三十日  星期四 

上午到都監院、《覺世》、出版社等單位巡視。
  下午二時三十分,慈莊由澳洲經香港回佛光山。
  晚上七時三十分,列席參加「宗務委員會議」。
  今天的議題有--
  ◎徒眾升等審核(及準師姑資格審核)案。
  ◎一九九○年度人事調動案。
  ◎推展「中華佛光協會」案。

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我最不喜歡開會,但礙於徒眾盛情,有時只好隨緣,不過現在我對開會時的是非、可否、好壞、進退已到無法執、無我執的地步了。

最近很多徒眾都買書送給我,只有回到寮房,才是我最輕鬆的時候,一杯茶,在書中與古人神交,或到十方世界遨遊,實在是再愜意不過了。(不過美中不足的,便是常有電話打擾。)

■八月 三十一日  星期五 

八時三十分,繼續昨天的「宗務委員會議」。

佛光山所有作業中,最費神的就是人事作業。因慈容將負責「中華佛光協會」籌備工作之責。經宗務委員投票選慈莊就任都監一職。常云︰「牽一髮而動全身。」在人事的調配下,就真的有此現象。

下午與部分徒眾約談。記得以前在叢林時,一年到頭也難得有機會見大和尚一面,甚至要經過其門時,都要低頭、快速走過。現在的徒弟,只要一聲「師父!我要跟您約時間講話。」我就要排除很多「困難」來配合他的時間,否則就會說「師父不關心我」、「師父不在意我」……如果一定要用形式的呵護、招呼來「說明」一個人的關心與否,實在是太膚淺了。不知要羡慕現在的青年有那麼大的福報親近大善知識?還是要惋惜他們心志竟是如此脆弱,需要靠形式的關懷來武裝?

凌晨一時二十五分,蕭碧霞、依根、依菴、依用、永東、滿緣等從西來寺回山。

慈莊、慈容、依有均非常關心西來寺近況,你一句我一句的問個不停,雖然心定時有傳真回來報告其法務狀況,但大家還是喜歡用「聽」的,怪不得佛陀要告誡我們,如是我「聞」,以「聞」思修入三摩地,要多「聞」薰習!
【書籍目錄】
第1頁:不忘初心 1990/7/1~1990/7/15 第2頁:不捨眾生 1990/7/16~1990/7/31
第3頁:不請之友 1990/8/1~1990/8/15 第4頁:依法不依人 1990/8/16~1990/8/31
第5頁:菁華語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