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四)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痛苦得很,每一個細神經打通都很痛苦。尤其你們有近視眼的,五官有一點不好,都要大病一場。連我的眼睛都開過刀,我告訴你。我曉得那個氣脈通眼睛的時候,我眼睛裡頭長出一個東西來,當時我想,《封神榜》上,眼睛裡頭長出一個手,手裡頭還有眼睛,「天眼」就那麼長出來,結果我到醫院裡把它割(la)掉了,我曉得這一部分氣脈不通。但是學醫的知道,這一部分的氣脈不通,眼白上長東西,一定同那個氣候、同感冒、同風寒有關,循環系統不好。當然我割(la)掉了以後我也不肯帶眼罩,還看書哎,眼睛還在流血,結果裂得更大,裂得更大我也不管,準備你瞎了算了,它也強不過我,它又好了。但是你們不要這樣玩,你們玩不得的,這個東西不是好玩的。
  
  那麼就是告訴你們,很多打坐看到的東西啊,就是腦部的這些氣脈不通所呈現的。那麼這種呈現的呢,是非量的境界,非量境界、獨影境界。如果是種子……好,現在答覆了你這個(問題了)。但是你的問題裡頭,你說觀中所呈現的影像,這又同定中不同了,因為你在做觀想嘛。你在做觀想,你第六意識做觀想,你第六意識的觀想,你譬如說修准提菩薩、修白骨觀,你觀一點,你觀想沒有達到專一的時候不能算止,不能算定。所謂專一,觀想某一點、觀想一點亮光,這一點亮光要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而不變,忘掉身心,這個叫做專一,這個叫得止,或是說得定。沒有達到這個時候,你意識境界沒有到達這個專一的這個階段呢,那你不算「奢摩他」,不算得止。那麼你的意識也在跳動像電子一樣,意識跳動刺激了生理、腦子、生理神經,然後配合上獨影境界,這是非量境,還不能算它是獨影境。換句話,嚴格講有些是獨影境,有些是非量境。你提的問題是「觀」中,除非你隨便寫。
  
  如果是「定」中呢?同「觀」中就兩樣了。我講定中啊,已經不是止觀了,就是一念;第六意識的現量境一念清淨擺在這裡,這個是定中。此中的差別、用功夫的差別是非常細的,特別注意!所以有許多認為有神通的人,都在非量境界上、獨影境界裡,那麼這種境界叫不叫做通呢?叫做凡夫境界極少分的依通。依通不是真正的神通,問題大得很!所以我告訴你,不管是算命、看相,中國外國許多有神通的人,乃至包括這些什麼大師啊教授呀,一言以蔽之,我可以給你舉……有兩句話你要記得:小事保險你靈,大事是保險你不准。這不叫做神通了。小事靈沒有用啊!這些都屬於依通。大事是保險你不准,而且大事他也不知,他也不說。
  
  乃至說,他知道了自己的過去未來了,宿命通了以後,發的神通差不多了。但是通了宿命的人,自己有神通也不敢玩了,曉得這個嚴重得很,不能錯一點因果的。這是第三個(問題),還有第四第五個,好多哦。
  
  (第四個問題,)「修到醒夢一如的時候,在夢中知道自己在夢,」(師說:這個字看不清楚。)「醒來以後覺得依然是夢,此夢乃是獨影意識,還是比量、現量,還是非量?」夢,剛才我也講過,不需要答覆了,一種夢境(台下提問的學生在口述問題)哦,醒夢一如時(師在傾聽……哦哦哦,好好好!)夢中知道夢,是第六意識清明、第六意識的作用。那個的夢境界,這個時候,就是說你獨……[錄音中斷](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兩個都在並用,拿生理上講,腦子神經並沒有完全睡著,那麼有一半是醒了;這所有的境界都可以說是第六意識的非量。但是擴大來講,非量也是現量——第六意識所表達的。可是你這個問題中間有個問題哦,「醒夢一如」不是這樣解釋,不是夢中……(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
  
  這個醒夢一如啊,不是說夢中做得了主,(那還)不叫醒夢一如。修到了,在夢幻境界,所以下面這境界是醒夢一如:「時人見目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是幻觀境界成就,所謂「幻三昧」叫作醒夢一如。你這個所問的是夢中可以作主,不算是醒夢一如。啊,這個就要糾正的。你現在插話……
  
  (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補充口述,大意是說:在夢中,身體在打坐,心裡在發光,你說夢中打坐發光,是夢嗎?)
  
  當然是夢啊!當然是夢啊。所以你要研究唯識啊!你以為這個是真的啊?我問你,你剛才犯了一個邏輯錯誤,你說我夢中,你講的「我夢中夢到,我正在打坐在放光,你能說它是夢嗎?」我不答你的話了。
  
  (台下提問的學生又辯說)
  
  這個還是獨影境,獨影境所變現的功能,是有這個關係,獨影境跟著帶質兩個來了,兩個配搭了。你說帶質、獨影啊,這些,所以你看,我們講啊,有幾個同學的問題,就是把觀待道理同證成道理搞不在一起。每個名詞啊,解釋(接觸)名詞以後啊,思想被名詞困到了。這幾個東西有時候剎那之間它變化很快,配搭著用的。但是它還是夢,那個境界還是夢,不是不是夢。千萬搞清楚哦!如果搞不清楚這個理,就往往走入那個夢境,你當成神通了,當成真的了。久而久之會不會起神通?絕對會起。起了以後這個是什麼?你查《楞嚴經》想陰陰魔的境界,就進入魔境了。因為,犯了——這就利用《楞嚴經》的道理了,雖然慢慢地意識上受這個影響,就作為聖解了。——你剛才講的話(就)犯這個邏輯。你很肯定說:這能叫它是夢嗎?!已經下意識中間把它作為聖解了。知道吧?(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唯識更要留意了,非要搞清楚不可。
  
  豈止如此,因此你學了意識的現量,你要曉得,把《楞伽大義今釋》前面的「八識規矩頌」翻開,第六意識的頌第一首怎麼講?「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對不對?我背得沒有錯吧?不要打我手心了,老師啊!當小孩子背書給老師打怕了的!一個字不能背錯哦。「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所以你翻開《瑜伽師地論》,第六意識佔了十幾卷,一、二十卷。這個三界六道,統統在意識裡頭。
  
  所以第六意識在夢中豈止會做夢,我告訴你,你不是讀過《子》書上,《列子》裡頭,說一個神仙挑擔子的,然後挑擔子,這是道家的神仙嘍,叫做「壺中別有天」,知道嗎?這是中國的子書上、道書上(的故事)。擔子挑在這裡路上休息,然後擔子裡頭搬出來一個盒子,盒子裡頭揪起來:「出來!」太太從盒子裡跳出來。(如果你現在買飛機票,如果有這個本事的話,有家屬可以放在洋火盒身上一帶就出來了,太太放在裡頭帶走了。)「出來!」出來以後哇,跟太太兩個酒食、廚房都搬出來吃酒啊、喝酒,喝完了跟太太……,喝醉了以後休息,這個神仙吃醉了休息,太太沒有醉。太太又在身邊摸出來一個盒子:「出來!」她的愛人又出來了。那麼,兩個人又在玩一套。玩完了以後看到這個道士神仙快要醒了,那個太太叫這個愛人:「快點進去快點進去,他要醒了!」一進去,放在口袋了。那麼這個道士修道的人醒了,「哎呀!可以走路了。」看到太太,「你還沒有睡啊?進來進來。」放到盒子裡一裝,又挑個擔子走了。叫「壺中別有天」。
  
  意識境界的重重獨影,如果你定力深啊,豈止夢中知道做夢而已哦,「三界輪時易可知」。
  
  所以你看神經病的人,你看一個神經病,你到神經醫院看看,尤其在座有好幾位醫生就知道。譬如我有一個朋友發了神經病,在我家裡二十多年了。他坐在抽水馬桶,以前的那個抽水馬桶日本式的,埋在地下的,他一邊拉大便一邊發了神經,把那個抽水馬桶兩手一拉,就站起來。然後啊,這個房子,那個日本式的房子矮是矮一點,他一跳就上去了——他神經發了。當然誰都把他沒辦法。但是我一到一站:「下來!」他規規矩矩就下來了,「放下!」他就放下了。當然他下一次有點怕我。你看這個人,普通你做得到嗎?
  
  所以身體的體能同意識境界的功能,我們凡夫沒有經過修持都埋沒了。所以神通一切境界都是有的。但是你不要認為那個是真的。搞清楚啊,對了沒有?解決了。
  
  第五條,「如一切量、一切境、一切性,都是第八阿賴耶識的獨影意識的現量。那麼,禪宗的語錄上講,『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是否這是第八阿賴耶識現量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但是告訴你,第八阿賴耶識的證成道理差不多了,這是南泉祖師講的,馬祖的大弟子:「時人見此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要證入菩薩道的如幻三昧,是第八阿賴耶識轉了。
  
  但是,下面的不對了!下面說:「這個同『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道理不相干。」怎麼叫不相干?所以日本的禪宗,同中國有些講禪學的,常常引用這三句話:「未悟道以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後大徹大悟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個話你查《指月錄》、查《傳燈錄》,不是大祖師的話。這是偶然用功境界。拿這個話判斷禪境悟與不悟,毫不相干,我告訴你!一個發了神經病的人、一個受了刺激的人,他也見人不是人、見鬼不是鬼,也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不能說他悟了。這個所以我的詩上,有兩句詩講:「眼病空花心病狂。」這個不是!這個不對的。我這個詩好像在《楞嚴大義今釋》上面,還是……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用功到某一個境界,眼識還在、意識不起分別,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證的道理,叫證量。如果一個病態、一個變態心理的人,意識落在無記上、受了重大的——現在心理學上,所謂人格的變化——受了重大的刺激,意識沒得思想了,傻了。但是他眼識在,第八阿賴耶識功能還在呀,他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同悟道不悟道沒有關係!所以啊,這幾句話一般講禪學都引用來講禪,很危險!很錯誤!很嚴重!悟與不悟同描寫的這個境界沒有關係。悟與不悟是「智」。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帶第八阿賴耶識整個的轉,八識轉成四智才禪宗的證悟;這個不相干的。所以說:「時人見眼前一株花,如夢中相似。」這個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兩樣。應該說,這是「菩薩境界如幻三昧」。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境界很難講。如果是病相,屬於非量的境界。如果這個人,(這是用如果了,假定)假定這個人入了正定呢,「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是他下的語句用錯了,(應該是)「見山非山,見水非水」,進入夢幻境界可以。那麼徹悟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還是」兩個字也下錯了。徹悟的人啊,隨時在夢幻空花境界,說它是山也可,說它是非山也可。這些呆板的語句不足以斷定悟與不悟。所以這幾個問題不要扯在一起,扯在一起犯邏輯上的錯誤。這是這個道理。
  
  唉呀我的媽啊!問題答覆完了,好吃力呀!我看唯識課呀,我想退堂了,不上了,這樣耍下去不得了!(一笑)
  
  所以啊,講到唯識,我很高興你們後面這幾位道友們問的問題。可以說會問問題了。一個喜歡答覆你問題啊,你問問題要搔到癢處,搔到癢處啊才可以答覆你問題。所以我上次唯識講完了,同陳森科教授等幾位朋友談,談到我上次翻《楞伽經》後面的幾首詩,偶然現在自吹一下啊!在菩薩戒犯戒的,叫做「自讚」了,犯了「自讚」,沒有毀他哦。算不定也帶一點毀他,先聲明,有比丘在座,先懺悔了,再來犯戒,哈!
  
  講到翻譯這個唯識,講到唯識感慨得難。我有四首詩把《楞伽經》翻完了,就是《楞伽經》的敘言,我寫的《楞伽經》的敘言裡頭的,第八頁。有四首詩,就是講這個東西的痛苦。因為張尚德教授、陳森科教授,我們下課以後談起,談到唯識這一次的,他們覺得稱心,張尚德還講:老師恐怕這次講完了,下次一定不講了,害怕、真怕我要「捏個盤子」走了的樣子。我還端一個碟子(呢)!還「捏盤(涅槃)」!(一笑)
  
  四首詩其一,「風雨漫天歲又除」,因為我《楞伽經》翻完了以後啊,正是過年,陰曆過年。「泥塗曳尾說三車」,這個三車啊,就是聲聞、圓覺、大乘,就是「三車」,叫三乘。「崖巉未許空生坐」,「空生坐」就是須菩提,自己不好好地在那裡清淨打坐。「輸與能仁自著書」,我說我倒霉,不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輩子沒有寫過一個字,都是學生們記錄的。我最倒霉了,都是自己寫,還捧學生。所以我有個學生叫王紹繙、那個活寶在美國,他說老師啊,所以我希望你不要作釋迦牟尼,希望你作孔子啊!孔子專門自己寫書捧學生的,顏回啊、子路啊,都是孔子捧出來的。釋迦牟尼是不寫一個字,都是學生捧他的。他說我們所以做你學生,希望你作孔子啊,你著書來捧我們啊!所以我也有這個感慨,「輸與能仁自著書」「能仁」就是釋迦牟尼佛。我說我這一輩子輸了,輸與能仁自著書。
  
  (其二:)「靈鷲風高夢裡尋」,「靈鷲」就是靈山會上。「傳燈獨自度金針」,搞得一個人,沒有人可以談。古人有一首名詩:「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我繡個鴛鴦給你看,怎麼樣繡的功夫絕不教給你。(我)現在繡的功夫這個也教你。古人兩句名詩,「鴛鴦繡出從君看」,隨便你去看,你去研究;「不把金針度與人」,這個秘訣不告訴你。但是我現在翻了這個書啊,已經把秘訣已經說了,這個意思啊!不要講了吧?「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古人的詩,現在翻轉來的意思:「傳燈獨自度金針」。「依稀昔日祇園會,猶是今宵弄墨心」。這是自吹的啊!自讚的話,犯戒的。想想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會上在討論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在翻譯這個經典,就像是在當年、當時一樣的。這是瞎吹的,我不是獨影境,我也沒有到啊,亂講,就是詩人打妄語!
  
  其三,「無著天親去未來」,唯識宗是世親菩薩兩兄弟,世親也叫天親,他兩個弟兄,《瑜伽師地論》是無著菩薩的記錄、彌勒菩薩的講演。「無著天親去未來」兩兄弟走了,唯識是他兩個大家提出來的。「眼前兜率路崔嵬」,彌勒菩薩在哪裡?還在兜率天,我要去問他嘛,我又沒有錢買飛機票,兜率天入境證也沒有給我,去不了。所以啊,我翻譯到這裡有時候痛苦啊!怎麼辦呢?「人間論義與誰證」,這個人世間啊想找一個人討論一下這個關鍵道理在哪裡;「稽首靈山意已摧」,沒得人可以問,沒得人討論,只好上座盤腳一打,向釋迦牟尼佛一低頭。後來問題解決了,我就再翻譯下去。就講這個痛苦。
  
  其四:「青山入夢照平湖,外我為誰傾此壺。」捨了命,把我都丟掉了。幹這種事情,把經典翻譯,這種吃力不討好、賣不到錢的事情,拚命幹。「徹夜翻經忘已曉」,連夜連夜地翻譯經典,這本經翻譯,完全一個人獨立搞成的。我翻《楞嚴經》時,葉曼還在幫助我;翻這個經的時候一個人幫的也沒有,一個人自己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經翻完了,我對著鏡子一照,兩邊頭髮一下子就白了,沒有功勞哦!所以我兩邊的白髮叫做「楞伽頭髮」,哈,因它而白的(一笑)。[引磬響]
  
  好了,今天沒有辦法講到本文了,對不起啊!所以,因此看來,你看你們問題還是不要拿給我,拿給我,完了。這個本文不曉得拖到幾時去了。今天只好如此啊。(師自語:「徹夜翻經忘已曉,不知霜雪上頭顱」啊!)
  
  ……有了兩次的課,等於沒有開始。那麼現在研究《成唯識論》重點,以《成唯識論》來講的。不過我們為了瞭解《成唯識論》,開始,大概把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先作一個瞭解。本來這個是大家應該很熟的,可是為了有些少數同學們不熟的,所以重新要提起注意。
  
  這個《八識規矩頌》,我們這兩次課程都耽擱了。那麼現在我們還是從《八識規矩頌》大概先作一個認識。不過講《八識規矩頌》以前,可能我們又需要耽誤一點時間。
  
  我們瞭解唯識學整個的法相的道理,有一個重點,尤其這個重點是根據唯識學的大經《楞伽經》來的。整個的唯識學,《楞伽經》的範圍,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就是這個佛法的修證全套的理論。所謂五法就是五樣東西,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兩種無我,這個基本,研究唯識的先要認識,也就是研究全部佛法(先要認識的)。
  
  所謂五法,什麼叫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這是五法。三自性,我們不用《楞伽經》舊的翻譯,用玄奘法師的翻譯,用唯識學唐朝以後慣用的,就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這是三自性。
  
  那麼八識,我們不要介紹了,我們都知道了,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如果把前五識和第六意識作一個階層,作一個前哨、一個部隊一樣,屬於前線;中間是第七識--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八識。所謂八識,是解釋了我們講萬法唯心這個心的作用,分成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解釋,這個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說,宇宙萬有一切,不管是物理的、心理精神的,都是這個心王的能變所變出來的,所變化出來的。「能變」者是「心」,這個心啊,是包括了心物一元的心;「所變」就是變出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萬有的現象。所以用八識——八個部分、八個層次來說明「心」的道理,使我們要求明心見性而達到菩提證果者更明白、更容易,有理路可尋,有它的體繫條理,有它的程序可以把握。這是八識。
  
  那麼整個的八識,為了達到、證到菩提,證到兩種無我:一種是「人無我」,是人空;一種是「法無我」,法也空。這是《楞伽經》所概括了法相唯識宗的大綱要。這是「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現在,我們現在在五法講這個《八識規矩頌》,這是幫忙大家恢復記憶的,很多同學們都很熟。不過現在為了大家疏懶了,我們再恢復它的記憶。《規矩頌》就是學八識唯識的道理,基本上等於我們過去讀書的《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樣的基本,就是研究學問的一個基本,古人叫作「規矩」,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
  
  所以這個《八識規矩頌》,是玄奘法師把全部的佛學唯識唯心的道理,歸成簡單明瞭一個體系。那麼這個體繫在我們唯識的道理裡頭講,盡在講「名」與「相」——一切的名詞,一切的名字——所包含、它內涵的現象是什麼。我們曉得整個的世界,我們現有的世界,一切皆是「名相」來的。所以簡單明瞭的佛學一個名詞就叫做「名相」。甚至於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把佛學研究得非常好,只能說是「名相之學」。對佛學的名詞,佛學的內涵暫時地很清楚,自己成佛沒有?沒有!不相干,那都在名相方面轉。
  
  所以這個「名」,拿現在的觀念,包括了一切理性的,抽像的理、思想、理念,同實際的這許多事、許多物,這些東西,萬有的世界。所以精神世界屬於「名」,物理世界屬於「相」。這些「名相」哪裡來的?我們****講一個「名」。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手裡端的這個,中國人叫「茶杯」,不過現在這個茶杯不同了,叫做「暖水杯」,這是我們人為地把它取一個名詞。假使開始這個名字這個東西叫「抽水馬桶」,現在我們一定說拿抽水馬桶來。這個名,世界上一有了名,人為地取一個觀念,把一個現象構成了一個理念上名詞的內涵。可是每一個人,就把這個名詞的內涵死死抓得牢牢的,抓得很牢。譬如人家罵你:南懷瑾是一個混蛋!那南懷瑾只不過是三個中國字,它的混蛋同我沒有關係。等於我常說有一次在火車上,我隔壁坐一個人在看《楞嚴大義》,是在坐到高雄,快到了,我說你看什麼書哇?「看《楞嚴大義》」,「哦,這是什麼書啊?」他說是佛學的書,怎麼樣講一頓「非常好啊……」問我你認不認識這個人啊?我說不認識。本來我不認識,那是「南懷瑾」啊,跟我沒有關係。我這個時候在火車上並沒有研究佛學,所以同我更沒有關係。
  
  不需要去循名,跟到名啊,執相,執著那個現狀。循名執相,永遠不得解脫。所以名相哪裡來呢?先由自己第六意識起分別心來的。第六意識所有的妄想都是分別心。譬如我們人最會分別,尤其是個性分別慣了、妄想多的人,特別愛分別、愛挑剔。穿的衣服啊這裡穿歪了,扣不好啊、這個地方擺不好啊,這個人看到很難過啊……都在那裡分別,這些都是凡夫妄想。
  
  那麼凡夫的分別心哪裡來的呢?第六意識為什麼那麼多分別心呢?因為被「名相」困住了,遍計所執。「遍」,普遍地存在,「計」,自己下意識地把這個虛名、假造的、人為的觀念而抓得牢牢的,計就是計較。「所執」,抓得非常牢、不肯放。因此構成業力的生死、輪迴,是「遍計所執」來的。所以,名相由分別來的;自己分別以後,又遍計所執,永遠不得解脫。如果自己觀察清楚了,反省過來,得「正智」,曉得一切皆是虛妄,都是自己欺騙了自己。那麼悟到了正智,那就是普通我們講「悟道」,所謂得道了,「如如」,回到自己的生命的本來,那個如如不動的。你叫他佛也好、上帝也好、主也好,你叫他是「憨不楞」也好,叫他什麼名詞都可以,那只是名相,沒有關係。所以看到世界上,在《華嚴經》上,什麼主啊、神啊、佛啊、上帝啊,都是一個「如來」的別稱。他都講了,你叫他是鬼也可以、叫他是神也可以,佛也說了。可是一切眾生不知道,就在這裡轉。
  
  像這個「五法」,就講得很清楚了。那麼,我們這個名相這些道理,此心怎麼動呢?一切皆是「依他起」,依他而起。依他起的道理,就是「境風吹識浪」。外境界一動啊,內心就波動了。但是你看唯識這個名詞很嚴重了,拿我們這三四百年來的思想,從西方文藝復興以後,一直到十九世紀唯物思想的恢復地發達,注意哦!唯物思想恢復地發達。因為希臘當時、希臘文化裡頭,乃至希臘、埃及以前,唯心、唯物這兩派的思想是始終存在,同人類的生命知識文化早就有了。不過到了十九世紀以後,因為科學文明的進步,唯物思想更發展了,唯心思想在下去,這是西方。
  
  那麼依唯物思想來看,看了唯識上「依他起」這個名詞,如果他只抓到一點的話,那佛學會給他拉起走了,很嚴重。我們研究佛學的人,第一個思想要注意:「空」是個什麼東西?如果認為空了就是沒有,正是唯物思想。唯物思想也講空了就是沒有了;生命死了,人死如燈滅,燈熄了一樣,沒有什麼果報、沒有什麼輪迴,一點用不著怕的。——這是唯物思想,「斷見」,生命斷到這裡,空的嘛。
  
  所以你要曉得,東南亞小乘的佛學,恰恰給唯物思想、共產主義拉著跑,那個鼻子牽在人家手裡,因為錯解了空,小乘的空的毛病就有如此嚴重。我們尤其研究佛學的人,特別注意!隨便談空,正是唯物思想所牽著走。你要曉得唯物哲學也講啊,你如果研究唯物的心理學,說人的心理,那根本是假的嘛,機械的,人是習慣來的。所以譬如像巴甫洛夫的定律,蘇聯過去那個心理學家,所以共產主義、共產黨人就用這一套理論來的。試驗狗的心理,吃飯的時候要狗吃飯,把盤子一敲一敲,狗就來吃飯。敲慣了,狗到時間就曉得來吃飯了。那麼最後呢?盤子裡不放飯不放牛肉,「噗噗噗」一敲,狗又來了,看看盤子沒有飯,狗站在那裡,口水呀,想吃的那個食慾發了,口水緊流;可見這個心理作用完全是唯物來的,等於說依他而起。哎,你要曉得唯物心理很厲害哦!所以因此依這一套思想控制人,人也就是那麼一個機械了,一切心理思想觀念都可以轉變了他。由唯物的物質環境把他轉變了、整個轉變了,一切都是唯物的。這是簡單明瞭講,我們不專講這個東西、不專講這個哲學,順便提到,大家對現在的思想裡頭特別留意。
  
  再進一步說,就是現在西方歐美心理學的發展,看起來很了不起——還是在唯物的思想範圍。這一點,我們學者、搞文化的人特別注意!西方的思想儘管有唯物唯心的爭論,可是到今天為止西方的思想,它基本立場始終還是在唯物的範圍,脫不出來在那裡。
  
  我們順便帶到人類思想的未來的危機。由這個關鍵看來非常嚴重,並不是那麼太平。我們曉得近一百年來世界所有的戰爭,不是原子彈在戰爭,(是)思想在戰爭、心物兩個思想在戰爭。那麼未來,所以我經常感歎,今天全世界的文化哲學是一張白卷,空白的,沒有東西。尤其是我們這一代,很丟人,紅面孔,羞死了。我們這一代,對人類文化沒有交代的,所以扭不轉來這個世界的危機。在思想上現在是空虛的呀!東方西方都是空虛的。
  
  那麼由這些道理,這是因什麼而有這個感想呢?講到唯識學這個名相,一切皆是「依他而起」的。
  
  「依他而起」,譬如諸位在座的,假使一個沒有宗教信仰,沒有學過佛,一張白紙的人,他腦子裡根本沒有佛,從來也沒有看過佛像,也沒有聽過這個東西,哎,他心裡也很安詳啊,夢也不會夢到佛啊。倒是學了佛以後呀,來許多佛裡佛氣的夢,而且受了許多糊里糊塗的影響。等於任何一個宗教,所以現在心理學有一個病,很難治的「宗教心理病」,信了基督教、信了天主教、信了回教、信了佛教,他走錯了路,思想那個錯誤變成心理病,宗教心理病沒有辦法治療的。
  
  那麼這種宗教心理思想怎麼來的呢?「依他而起」。沒有這套學識加上,他的意識形態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啊!
  
  但是話說回來,好像我們前天,我們顯明法師講《法華經》[錄音中斷]……身上都帶的,隨時打開擴音器聽他在講經,等於我也在場聽。這個講得很好。我可以補充一個道理,這個故事大家都曉得。
  
  我們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有兩個故事,老話了。一個故事大家很流行:一個和尚在山裡頭,討厭這個是非人間,討厭、厭惡極了,所以呀,收了一個小徒弟,孤兒、小孩子、幾歲,就把他帶大,沒有下過山,什麼都不知道。等他到了十七八九歲,也成人了。老和尚有一天下山了,想一想,這個孩子我要試驗試驗看。就把小和尚帶下山,下山以前告訴他:下去啊,很多這個世界上的花花綠綠啊,你當然都可以看。有一個東西最可怕的,你要注意哦,那個東西呀,同我們一樣,這個頭髮是怎麼樣梳起來的--古代嘛,女人梳頭髮的;穿的衣服是怎麼樣的;腳、清朝的時候是包小腳的——那個很可怕!那個東西叫老虎——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那麼把小和尚帶下山來,走一陣看了以後,問小和尚:街上什麼最好看?哈,老和尚吩咐他這個老虎不能看喔。小和尚講老實話,他很坦然,他心裡沒有什麼,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那個老虎最可愛啦!
  
  好,那麼這個問題來了,我們這個故事。你說這個心是「依他起」的嗎?是,「依他起」,他本來沒有看到過這個老虎,也沒有什麼可愛、也沒有什麼可怕。但是,他那個「依他起」的那個本能呢,他是有的;不是完全外物所引誘起來的。正是前天有人提到,一個青年,不管男女青年,第一次做到愛慾的性關係那個夢境,並沒有對象而呈現對象的,那個作用。所以「依他起」是講第六意識境界,沒有錯,都是依他起。
  
  比方,我們世界上有許多民族也試驗過,拿異國的民族,譬如說拿我們黃種人、中國人一個小孩、孤兒,外國人收養。收養去了以後,他從小在那裡長大,他一定說他們的話,講他們的文字,動作言語都有他們的習慣。絕對同我們習慣兩樣。可是,人、他的確是黃種人、中國人。因為他從嬰兒開始受的教育,這個教育是「增上緣」,因緣裡頭屬於增上緣,四種因緣的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叫增上緣。這種增上緣加上,父母的遺傳也屬於增上緣,父母的遺傳也是增上緣之一,後天的教育也是增上緣之一種。那麼這個人,我們假使看到,你看,這個傢伙,是我們的種族的人,就是一股洋氣,很討厭!但是他從一歲就給人家收養。可是你仔細研究,他那個根性裡頭,黃種人的根性還是黃種人的根性。不經過三代以上幾乎沒有辦法變。如果經過三代到七代,能不能完全變了還是問題。這個裡頭,有一個東西不是「依他起」。這個不是「依他起」的,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之間的——「遍計所執」,非常牢固的那個業識的種子、種性。硬是像植物的種性一樣,那個種子不同就是不同。譬如說,一顆植物的種子移到其它的國家、其它的土地上去種,那個植物出來味道是變了,(但)那個種性很難變、很難變掉。這是「遍計所執」所生的種性。
  
  假定悟道了的人,對境不依他而起了,等於說對境心不起——對境心不起,第六意識壓制的功夫不算道——「對境無心」,對境無心了。那麼不「依他起」了。但是無心的、空的這個境界也不執著了——因為執著了空也落在法執——這個也不執著了。那「遍計所執」也去掉了、捨掉了。那「遍計所執」也捨掉,對境而無心,如如自性本來現前,個個是佛。那就是等於禪宗六祖所講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本來清淨。
  
  所以我們瞭解了「五法、三自性」這些道理以後,現在我們再回來,把《八識規矩頌》不拖了、不停留了,先把它趕快弄完了,好轉入《成唯識論》的正式的研究。我們在這個本子上的《八識規矩頌》的前五識頌,兩首。第一首偈子它屬於性境的,像前五識,它屬於現量境的,前五識。這個都曉得了。什麼是性境,什麼是現量境,已經解釋了。
  
  「通三性」,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注意這個「通」字,通於三性。換句話,哪三性?「善、惡、無記」這三性。注意哦,唯識有這個三性,常常搞混淆了。另外剛才講的也叫三性,不過加一個名字,叫「三自性」,或者「三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這三種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無性。現在講「性境現量通三性」,這個三性不是那個三性,這叫做人性上的善性、惡性,(還)有一個不善不惡的無記性、非善非惡的。這要注意了。我們問題不討論了,因為討論要耽誤下去。為什麼前五識啊,眼睛有善有惡,又通無記,耳朵聽聲音也是如此……這個中間討論下去就很多很多了。記住,通三性。
  
  眼耳身這三個識,本來前五個識,眼、耳、身(之外),(還有)鼻(呼吸)、舌(嘴巴舌頭)兩識,這兩個不談了。
  
  眼識、耳識、身識(身體的感覺、感覺到有身體)這三個是「二地居」。怎麼叫「二地居」呢?唯識學第一地:五趣雜居地。地獄、畜生、惡鬼、人、天。阿修羅包括在天裡頭。天人與我們世界不同,可以說是外星球另一個世界的人;天人同我們人、這個地球上人類,乃至畜生、惡鬼、地獄這三種,叫「五趣雜居地」,普通的凡夫。
  
  比這個高一點的天人,天人裡頭就有分別了。欲界天,欲界天還有欲哦,同我們一樣有欲哦。再上去是色界天的初層,這所以叫大家你們同學們,「三界天人表」一定記清楚啊!如果我們基本講佛學,現在也要重新講三界天人(表)了。就是宇宙生命的分類,分成三十三層。嚴格地分,六十多層。[錄音中斷]
  
  ……就是借用來用。外太空的生命,在佛學(兩千多年)認為是六十多層,是有生命存在的。到今天自然科學太空總署你問他,月亮、月球裡面究竟有沒有人?他真正的負責人不敢答覆這個話。還不知道哎!你不要認為人到月亮裡頭去了,已經證明沒有人了——這是不懂科學的亂講話。真正科學家到今天為止不敢下這個定語。還不知道。那麼我們並不一定說它有沒有,我們現在只講佛學。在佛學的理念的範圍,你看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高明的理論。
  
  那麼我們人,當然在「五趣雜居地」以內的。當然有眼睛、耳朵、鼻子(呼吸),鼻、舌前五識都有。如果到了初禪的境界,初禪就是二地了,超過了「五趣雜居地」到了色界天的初禪天了。這個時候呢,鼻識、舌識兩個不起作用,只有眼睛、耳朵、身體三識還存在。怎麼講法呢?入了定的人、初禪的人,呼吸沒有了、停止了麼,所以鼻識不起作用了。嘴巴當然不吃東西,連口水都不嚥了。你們初學打坐的還嚥口水啊咕嚕咕嚕還在咽;到了真正入初禪定以上,連口水也不需要嚥了。那麼呼吸自然停止了。鼻、舌兩識不起作用了,不是沒有哦,潛伏了、不起作用了;只有眼識還存在、耳識還存在。所以入定的人,你叫他,有時候聽不見。你拿引磬,這個引磬「叮——叮——」這麼一敲,他就可以出定了。
  
  有時候定了自己出不來的時候,你們學打坐的注意哦在家裡。萬一瞎貓撞到死老鼠的時候,你們在家偶然入昏沉定,出不來定,這就拿著這個東西,吩咐旁邊人千萬不要碰你身體,千萬不要碰;更不能搖動。那麼,就拿這個引磬,在耳朵邊上慢慢地敲,慢慢地敲,慢慢敲,他就會出定了。所以這個東西叫引磬,也就是通觀音法門。是什麼道理呢?講物理的道理,這是中國道家的醫學:耳通氣海。所以觀音法門效果大,其理由如此。拿物理的、生理的道理是耳通氣海。那麼這是附帶告訴大家的。
  
  所以「眼耳身三二地居」,這眼、耳、身三種識還都存在。如果超過了二禪以上,那前三識也慢慢退化了。所以真得眼神通的不是這個肉眼了,所以叫「天眼通」,不是這個肉眼了。得天耳通也不是這個耳朵了。所以你們注意啊,你們一般打坐修道的,搞搞……這個眼睛閉起來打坐,實際上腦神經沒有休息。腦神經屬於什麼?身識。所以腦神經沒有休息,在昏沉境界裡頭,「哦——」看到什麼,自己以為眼通,你還正在眼識那裡玩呢!哪裡是眼通哦!那是神通的兄弟、老三,叫做神經。千萬注意啊!有時候,打坐覺得耳朵邊上有菩薩跟我講話,教我什麼,也是耳神通的老弟、老四,也叫做神經——不要搞錯了。換句話,在這個時候,前三識沒有離開。所以入定,不管如何久,身識——識,我們講唯識這個識,你們注意哦,千萬注意!要記得!識是三種東西一定連在一起的,心物一元的道理:暖、壽、識。——暖、壽、識三樣連在一起的。
  
  所以真正入定的人,剛才為什麼告訴大家,叫你吩咐家裡人真正打坐的時候不要碰你?真正入定了,身體整個的骨節、整個的經脈,軟得跟棉花一樣、跟麵粉一樣了。你就拉拉他的手,算不定把手拉出來一丈多長,因為這個柔弱無骨了。所以入定了以後,他身上的溫暖、溫度,低溫,沒有退的。甚至溫度還有高溫的。你看到很低的溫度,摸到還有一點暖,可是你拿別的東西,拿物質的東西一接觸到,假定你用個小茶壺放在他身邊,肚子、胸口這麼一放,算不定過個個把鐘頭,那個茶壺開水會滾起來了。生命活著,暖氣永遠存在的。死亡就冷凍了,就僵硬了。所以暖氣在的時候,生命在,它一定有軟。所以老年人為什麼骨頭硬了?雖然叫做老啊,老就是死亡的前面一半啊!所以啊,本省話、閩南話就叫做「頂殼殼」了,硬都可以打鼓了,他越來越硬。所以有暖氣在,越來越柔軟的。
  
  所以我們曉得,經典上有時候翻譯,善行功德到了「軟地」,又翻譯成「柔地」,那麼我們講教理的人啊,「軟」的解釋啊,這個惡業輕了叫做「軟」。實際上「軟」也講真正功夫的境界。禪定功夫證到了,這個肉體你不要練什麼武功、不要修什麼氣脈,它自然柔軟了,越來越柔軟。
  
  那麼,所以「暖」一定存在。壽,凡是暖、沒有冷卻以前、沒有冷凍以前,它生命仍然存在的。所以真正入定的人,縱然一定八萬四千劫,乃至於說十二萬年,他只要體溫還存在,他並沒有離開;第八部分的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過身體。
  
  那麼這裡也有人要問了,道家所說的出陰神、出陽神,那是第幾識啊?這裡是個問題,你們去研究研究看。有沒有這回事?那是第幾識的作用?第幾識帶什麼作用?——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陰神是第六意識帶質境;出陽神不同了,假定修到了,幾乎近於佛所說《楞伽經》上佛法所說的「意生身」的境界了,等於「意生身」的境界。
  
  所謂「意生身」的境界呢,報身、化身兩個合在一起的。這都是實際的功夫。
  
  所以暖、壽,暖壽存在,識的作用就在那裡。識,這個要注意。這是「眼耳身三二地居」,這個作用。
  
  好,第三句呢?第三句是講意識所起的心理現狀。現在我們注意,年輕的同學,還在讀研究所的你們諸位博士們注意,這個就是最新的「心態學」。這都是新名詞,外國人愛弄個名詞,中國人隨便翻譯又是一門新科學。前幾年,大家流行研究心理行為,現在心理行為學過去了;心靈學、心態學,又是最新一門學科了。心理的形態,其實也就是心理行為的那個形態。實際上呢,你如果跟著外國人一迷糊啊,你都搞不清楚了。實際上翻來覆去,人類玩不出新花樣,還是那套舊酒,不過取一個名字你就不懂。
  
  我們曉得,唯識學裡頭,心理行為學包括了政治領導學、工商業的領導學、心理行為學一切等等不在話下,這許多名稱。心靈學、心靈神秘學,現在乃至心態學,這個分門別類太多了。你要把《百法名門論》由心理意識部分都要搞清楚,你就可以創作了,可以發展了。溝通東西文化形而下的作用,我可以保證你可以寫一百篇的博士論文(也)寫不完的,有一百個不同的題目可以做。
  
  那麼這個重點呢,研究唯識必須要研究一本書,叫做《百法名門論》,世親菩薩作的。《百法名門論》,換句話說,它把一切唯心的心法、色法(色法就是物理),有為法同無為法歸納起來,這個心的作用,歸納又歸納;不是分析啊,假使照我們現在走科學的路線,要分析再分析。但是你曉得,古代歸納又歸納你覺得不過癮啊?非常過癮。因為正好給你現在去拿學位。這個裡頭包含的東西你拿出來,把舊瓶裡頭拿出來,變成新酒去賣,你把那個舊東西歸納性地拿來分析再分析,就覺得你:「哎喲!這學問好淵博哦!」而實際上啊,古今以來,什麼叫學問?唬人的!都是一切眾生自生妄想。
  
  但是,你不要(輕)看妄想,妄想就很偉大。諸佛菩薩神通智慧有多大,眾生的妄想本事就有他那麼同樣的大。不要輕視了眾生的妄想。科學是妄想出來的。但是呢今天科學是非常可怕!你不要認為這個科學不是智慧哦,它屬於什麼智慧呢?是般若裡頭的方便般若的「工巧明」這一部分,你研究了唯識就懂了,屬於方便般若裡頭的「工巧明」的這一部分。這是科學的這個智慧的範圍。
  
  所以下面,講前五識,包含的心態作用有幾種呢?有遍行——五遍行它具足的。五遍行,具備的。我們對於五遍行特別要注意啊。現在如果名詞沒有分析,暫時不管它了。下面表都有,什麼叫五遍行?諸位如果你手邊有這本《楞伽大義》,你翻開下面《八識規矩頌》的法相表,裡頭都有了。什麼叫五遍行?都有了。
  
  所以五種遍行它是具備的。前五識,「別境」,有特別的境界,它也具備。善法具備了十一。講這個前五識啊,心態作用。換句話說,有第六意識幫助它。現在心理學注意哦,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乃至於說「第六感」這些等等,還是唯識學第六識的範圍哦,沒有跳出來哦。
  
  有人認為說,現在心理學講的「下意識」(所謂「潛意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那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那是大錯而特錯的事,不要跟著錯哦!那我的門牙更要笑掉了,連我的假牙也笑掉了!不能玩的啊!不要搞錯了。
  
  你要曉得,這些所講的是前五識配合第六識所引發的心態。「中二」,它前五識,有中煩惱的心態兩個、兩種。「大八」,大根本煩惱、大煩惱的心態有八種。不具全啊,不像第六識。第六意識那壞了,善、惡、無記樣樣都俱全的。前五識有些有、有些沒有。根本三種煩惱前五識都俱全,「貪嗔癡」,這是一切眾生的根本煩惱三種,貪嗔癡它都俱全。
  
  那麼我們先講根本(煩惱),大概提一下啊,不作詳細(講),詳細在《成唯識論》裡頭再研究。譬如眼睛,它具備了根本煩惱--貪。眼睛一看到好的色相,那個眼睛就給它吸住了,它就貪起來了,貪看色相,貪住了,所以眼睛給它拉住了。別人好看的東西,譬如說這兩天買金幣。我看到那個台灣銀行,我起來一走,哎呀,我說街上怎麼排隊排到我們門口來?我下了電梯,我說這是幹什麼的啊?說是買金幣的。哎呀我說……只好看到一切眾生的貪嗔癡。這個事有什麼那麼好玩嘛!呵,還有人行軍床啊,夜裡就鋪在那裡等了。這很奇怪,我想我們當時如果看到金幣,那兩個眼睛……說「走吧!走吧!」「哦,好嘛!好嘛!」眼睛一定給它拉住,眼睛會這個貪,眼睛貪色。
  
  耳朵貪聲。所以我們文學上講,好的歌聲,聽好的音樂,語音嘹亮,這個什麼繞樑不絕啊……其實那個音樂早過了,那個語音在裡頭哇,那個就是耳朵對於音聲的貪。所以眼睛嗔不嗔恨人啊?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嗔恨眼睛看人。尤其人看到那個討厭的人,就是這樣的,那個眼睛就馬上嗔恨,這個眼睛壞得很哎!識,都具備的。
  
  但是眼識啊,譬如拿眼睛來講,它根本三煩惱是具備的。除了悟道的菩薩、佛,能夠轉化了,是佛眼看眾生,沒有這一套。一切眾生具備。可是你要曉得前五識啊貪嗔癡三樣,三個根本煩惱具備的;哎,它沒有犯罪。幫忙它犯罪是什麼?——第六意識,教唆它犯罪的。前五識啊,等於一個不大懂事的孩子,它很天真,有這個貪嗔癡這些根本煩惱的成分,它沒有強去貪嗔癡;那個後面那個壞東西、第六意識加上去啊,它根本煩惱了,犯罪的行為大了。所以換句話來說,第六意識想去犯罪、那個理想想去犯罪啊,前五識不幫它的忙,第六意識也莫辦法。它們是互相在因果在作伴的。那麼前四句偈子大概扼要,詳細的我們有《成唯識論》的時候再作研究。先休息一下。
  
  大概的內容如此,詳細的,去查後面的表。
  
  第二個關於前五識的偈子,很難了,有一個、碰到一個難題:「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非常討厭的問題來了。
  
  前面五個識:眼耳鼻舌身,這個我們知道了。前面五個識,靠什麼起作用呢?靠「淨色根」起作用。現在我們先研究解決一個問題、佛學的名詞,什麼叫「根」呢?根就是我們生理上的「官能」、「機能」,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拿身根來講,身體什麼是根呢?整個生理上、身體上的神經,所有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這些都是根。其實這樣講還不夠,神經是什麼組成的?這個神經拿醫學來講是什麼東西變的啊?細胞、蛋白質,組合攏來變的,這些各種各樣組合攏來的。有些是現在醫學科學上知道的;有些還不知道。就變成我們這個身體、整個的神經,這個都屬於身根。乃至我們腦子的大腦小腦這一些都是身根。就是現在人要追求的間腦,大腦小腦中間有一點,現在還不知道哦,醫學正在研究。這個東西一般認為,研究科學的認為現在我們人之所以有五種神通,天眼通、他心通這些「通」,有特別敏感,是這個間腦的作用。但是你注意啊,這個理論並不一定屬於確定了的哦。現在醫學上在追究這個東西,只有這個間腦還在研究。但是這點東西啊,嘿!同我們丹田一樣,所以西醫過去不承認丹田,現在不同了,因為針灸一流行,承認了。以前所謂中國人講有個丹田在肚臍下一寸三分,把屍體拿來解剖,這裡沒有東西嘛。腸子這個綜合體。但是中國過去人解剖過沒有?我們過去呀,上古以來也解剖,不是拿死人解剖,(而是拿)活人解剖。那麼這個東西,活著的時候呼吸,這個裡頭起作用的。一死了,它是腸子嘛,沒有什麼,沒有氣了。間腦也是這樣,現在間腦,我們曉得,活著的這個間腦是液體,等於說冷凍起來的這個布丁一樣一點東西;假使一死了,它(就)硬了。所以是不是間腦這個東西,同神通有沒有關係?不去管它,我們順便帶到這個。
  
  剛才講,就是現在所謂間腦,也不過是身根的一種而已,一個小部分,還不是「淨色根」。譬如我們的眼睛,眼睛的眼神經,沒有病的、很健康的這個眼神經,認為眼神經的細胞,有人認為這個就是唯識學所講的「細子」——這個「淨色根」,也錯了,不對的,也不是。所以「淨色根」,這個「根」我們瞭解了是指這些官能,古代的佛學名詞叫做「根」。
  
  那麼,什麼叫做「色」呢?要注意了,所以這要研究佛學《百法名門論》了。什麼叫做「色」?色法:「有表色」、「無表色」。(「有表色」,)可以表示的,譬如說紅黃藍白黑、大小長短方圓等等都是可以表示出來的。有一種東西「無表色」,無法可以表示的。這個無法可以表示的色呀,拿現在的觀念,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好了,我們又出來一個名詞了。那麼,我們中國文化裡頭講人的精神,精神是個什麼東西誰敢下一個定義?這又麻煩了。等於我們以前在學校裡上課,幾十年前,有一個東西,我自己本人就常擔任這個課。今天有沒有你的課?有;上什麼課?《精神講話》,我自己擔任講《精神講話》的課。不過自己心裡在笑,變成神經講話!怎麼說是《精神講話》?精神是個什麼東西嘛。換句話,講話就要精神的,沒有精神就不會講話。我講完了,精神講話講完了嘛!這個精神是什麼?
  
  好,那麼,拿中國道理,可是有沒有道理呢?有!
  
  精,譬如講老子也提到過,「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惚兮恍兮,其中有信。」信,你講它是唯物,不是唯物;唯心,不是唯心;有個東西呀,老子的觀念。如果研究《黃帝內經》,我們中國的老祖宗的這一部醫書,也就是啊,生理哲學、物理哲學最高的這本書,它精跟神兩個都有定義的;但是不屬於唯物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物,進入了另外一個東西了。所以「精」和「神」兩個東西把它合攏來,我們後世講精神兩個字啊,是理念上、抽像的。在中國文化裡頭,這兩個字在定義、名相、它的名詞,不是抽像的,精是精,神是神。但是這個「精」字,不是現在醫學所講的男性生理上那個精蟲,不是這個。所謂男性生理的精蟲,女性身體上的卵子,是精神那個「精」的範圍的一個小部分。
  
  這是剛才提到精神兩個字,又解釋了這個名詞。
  
  好,那麼我們曉得「淨色根」,無表色已經到達了精神的領域了。還有,「極微色」,《百法名門論》還有個東西叫做「極微色」;還有一個「極迥色」。
  
  色法,你看看佛學的科學啊,注意哦!色法,歸納又歸納,分這四大個範圍。「有表色」,有表色我們很簡單,都看得見的。「無表色」已經是要我們通過這個思想經驗(來理解),困難了。還有「極微色」,「極微色」等於什麼?現在所講的原子、核子,是「極微色」。所以極微色分七分,極微色再把它分析,它還包括七分、七部分,這七部分怪了,「極微色」包括了七部分。哪七部分?「色、聲、香、味、觸、法、覺」,這奇怪了!「極微色」。
  
  那麼有人也問到,不過我在《楞嚴大義》上已經解釋過了。「極微色」,物質分析到極微。古代只好用這個名詞了。現在說極微,顯微鏡都沒有辦法看。原子能的這個能量是什麼?爆炸開了,空的啊!電子原子到了最後是空的,一爆。但是,空的東西呀,比方像什麼?我們這個電燈泡,中間是真空哦,把空氣都抽了。所以真空的東西,你再把它一爆破那個聲音大得很,爆炸的力量也大得很。還有,我們動物,河裡頭游的魚,鯉魚那個膽,兩頭(我們做小孩子的時候家裡吃鯉魚,那個膽都拿來玩的)空的哦,所以鯉魚的力氣很大。所以夏天釣那個鯉魚,在我們鄉下釣,那麼粗的竹竿有一二丈長,剛好釣到鯉魚的一個壯丁,拉著這個鯉魚,總要跟它玩個個把鐘頭,才敢拉上來,不然拉不上來。那個粗的釣竿都給它拉的彎得,那個釣線都幾乎給它拉斷。緊拉著跟著它走走走,等到鯉魚實在疲倦了,再把它拉上來。為什麼它鯉魚力氣那麼大?它中間有兩個膽,這個膽是真空的。所以我們小孩有時候玩夠了,放在地下把腳一踩「啪!」鞭炮一樣的大聲。是真空的東西,它爆破的力量很大。所以原子爆破了以後啊——比方啦,當然我不是原子,我也不懂原子,同一般人的科學一樣,寫一個「原子理髮店」,我說這就是中國人的科學!啊,跟著科學的時髦。「原子冰淇淋店」,我說不要吃啊,吃了會爆炸的!中國人的科學,跟著名詞亂來。愛因斯坦講一個《相對論》,我們講《易經》啊,陰陽相對,哎,這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就是……哎呀,只好搖頭!這是中國人的科學。
  
  但是這個「極微」為什麼分七分呢?一個真空分到最後極微,空到沒有、爆破的時候,它放光,它出來味道了。所以色、聲、香、味……如果人碰到那個真空爆破,你這個細胞受感受哇,就死亡,傷了。是嘛,它是具備了七分啊!可是我們這位老人家——釋迦牟尼佛,三千年了,他早就說出來,極微到最後還具備七分。
  
  「極微色」,我們拿、因為有現代的自然科學的一點點的很粗淺的知識還可以解釋了;到了「極迥色」就沒有辦法了。「迥」字是代表遠大,很高深遠大,豈止肉眼看不見,恐怕顯微鏡、科學儀器是不是看得見它,我也不知道了。只好在理念上解釋「極迥色」。等於我們現在太空科學一樣,發現最近不是……這兩天報紙不是有、發現太空裡頭有個黑洞是無比的大,可以容納這個銀河系統幾千個都進去,還寬大有餘。現在(發現)這個宇宙越來越神妙了!當然今天科學,第一我們不是學科學的,都是曉得一點點皮毛又皮毛的皮毛的常識,隨便來比方。但是要注意……
  
  (第4集終。2007-4-11妙音緣錄入,玉樹臨風2011-05-01三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