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佛法在人間 惟賢法師講演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日期:2012-12-3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惟賢法師講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2005年6月19日講於北京三學讀書會——

  「三學」之含義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來到三學讀書會,見到在坐的各位,很高興。三學讀書會成立二年多來,我現在是第三次講座,讀書會推廣傳統文化、禪茶、傳統醫學養生,還建立了網站,這種情況是相當好的,涓涓之滴匯成江河,一滴水就可以匯成大海。

  對於佛法,對於人生事業,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一滴水能彙集成大海,只要彙集起來,這個力量就是不小的。

  三學,顧名思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學,是發揚傳統文化的,而在這三種之中,特別以佛教的三學為重,佛教的三學就是戒定慧,即戒學、定學、慧學。佛說的法,在文字方面,經過幾次結集,成為小乘大乘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在講三學,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三藏,即經律論三藏,經學就是定學,律學就是戒學,論藏就是慧學。

  拿三教來講,各有特長,儒家是治世,講道德倫理;道家講天人合一,「專氣致柔,如嬰兒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些都是屬於天人境界;佛教是由入世而出世,講解脫行、菩薩行,再由出世而入世,以大悲大智廣度眾生。比較起來,佛教內容廣大、精微,其三學內容也是很廣泛的。那麼在三藏裡面,你們看佛教的藏經,由最初五千多卷,成為現在的二萬三千多卷,廣大、精微,浩瀚如汪洋大海。一個人哪怕活到一百歲,佛經都不容易讀完,拿我來講,我只是讀了一些大部頭經,其他的藏經都還沒讀完。讀經是很重要的,學佛從三學中來學也是很重要的。

  三學文化就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在今天來講,不管從國家方面還是從世界方面來說都很重要。儘管現在提倡三學文化的人還不多,但是由少數集成多數,從發展形勢來看,是可喜可觀的,只要去努力,涓涓之滴便能匯成江河、匯成大海。所以大家在三學讀書會裡邊,讀書、修行結合工作,是一條正當的路徑,光明的道路,希望這個力量能夠發揚廣大。

  佛教就是道德文化,講涅槃菩提,涅槃就是斷德,菩提就是智德。證涅槃必須修戒定,消除煩惱,得到清靜,得到解脫,這是涅槃境界,這就是斷德。證菩提必須修智慧、般若,由般若智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經過一定的因位修行,消除煩惱障、所知障,最後才能成為菩提。

  斷德與智德,都是一種德。天台宗講,涅槃有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法身德代表中道思想。所以總的來講,佛教是道德的文化,三學是道德文化的中心。如果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做一個能夠達到高尚境界的人,那就必須要以這個為中心,走這條道路。我在這兒內心是很歡喜的,很摯誠的,所以希望這個三學讀書會要進一步有所發展,必須靠我們在座的大家,共同努力,團結一心,把這個事業發展起來,就可以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都能做出貢獻,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一、信

  在佛教四眾弟子裡邊,在家信眾約佔百分之九十,出家僧眾只佔百分之十,是少數。出家僧眾專門講修學佛法,就等於專業,這種專業比較單純化,沒有一切累贅,所以僧眾是住持正法,居士是護持正法。作為僧眾應該住持正法,居士或者廣大的群眾具有各種能力,很多事情僧眾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為護法是很恰當,而且很實際,很有力量。我就希望我們在座的大家都作為護法,來護持正法。正法是人天眼目,你們護持正法,也就是使眾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護,這個功德是很大的。那麼作為這一群力量,比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所以從信仰方面上來講,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堅定這個信仰。從信方面來講,這個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這樣的話,太虛法師講過,梁啟超講過,歐洲的哲學家愛因斯坦也講過,所以首先要確立這個觀點,建立這個信仰,養成正信,鞏固正信。

  二、解

  從解上來講,有信必須要有解,從解之中瞭解基本教理,從而就能夠認識到為什麼要信,認識到為什麼要學,鞏固正信,這是解的重要。

  我以《維摩詰經》來講,對於處在家庭來說,應該有個正確的認識。《維摩詰經》上講:「雖處居家,不墮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雖處居家,不墮三界」,雖然住在家裡面,但是在內心來講,不要有所貪戀,要認識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並不安樂的,三界如是,家也如是,所以不墮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兒女,但是要曉得,與家人的聚合都是緣分,緣聚則合,緣盡則散。內心要保持清淨,要依照佛法修清靜之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也就是說不要留戀,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因緣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要有個正確的觀察,這是《維摩詰經》裡講的。

  維摩詰經的第二段講的是什麼呢?對於出家的四種鑒別,第一種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身在家而心出家,等於說我生在塵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種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是一般人。所以說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應該是出煩惱家、出三界家。出世俗家只能說是形式上離開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實際上他心裡面沒有修養,貪戀紅塵,那麼就等於沒出家。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你只要心裡邊清靜淡泊,看問題清楚明白,有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等於出家。

  另外《華嚴經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內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內容裡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這個提問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從這些方面來問的。文殊菩薩在解答中,就包括一百四十一個解答,這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包括生活語言到行動,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微都包括在其中。禪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

  對於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這個善字很重要,等於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薩在這裡說要善用其心,為什麼眾生有煩惱痛苦?世界上有爭鬥?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來煩惱痛苦,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文殊菩薩解答後,就在一百四十一願裡講,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臥、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別人,想到一切眾生,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當願眾生如何,只想到眾生,並沒有說是願我怎麼樣,這就是無我精神。

  一百四十一個「當願」中,開頭幾個是關於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唐代有個龐道玄,他的女兒龐靈照,父女倆相當有道行,他女兒每天就以編蔑活(蔑活:指四川的竹器)來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而龐道玄有文采,不願意當官,喜歡過清閒生活,他寫有幾首偈子,其中有幾句:

  日在空中行,夜在空中臥,

  空空空吟詩,詩空空相合,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

  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觀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華嚴經》上講:

  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趣,令心所向皆無礙。

  心如虛空,其量無邊,可以包容森羅萬象。這個境界就大啊,在虛空是無掛無礙的。這個龐道玄父女,就是那麼的高尚。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你不要說我什麼都在講空,你們要曉得空是如來的寶座,如來能夠證悟空性,與空性相契和,就登如來的寶座,能夠瞭解空意就見了法身如來。《華嚴經》的法界觀,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與相,性就是本體,相就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界裡面。

  你能夠觀空,就能夠見一切如來境界、如來淨土,層層無盡。你能夠觀緣生法、觀有,就可以曉得一切器世間、眾生世間的「一、多、大、小」,從微塵到整個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的佛,有業報佛、理性佛、願望佛等各種各樣的佛,你處處都可以見到,能夠了空就是理性佛,理性佛有十種,這個境界大得很。所以對「空」字要有個正確的解釋,不是「什麼都沒得了」而是真空顯妙有。瞭解空就能夠證得佛果,瞭解無我就可以與諸法平等,境界就廣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眾生在孝養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眾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眾生,報眾生恩。

  (三)第三首:

  妻子聚會,當願眾生,

  冤親平等,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冤有親,冤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別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佛法講冤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所以要冤親平等,化冤為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之中,要正對這個境界,財色名食睡。那麼眾生就是留戀於五欲,於五欲之中貪戀不捨就造業受苦。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歌舞廳啊、娛樂廳啊、卡拉OK廳等很多,吃的、穿的、聽的無不是欲,使人貪戀,但是學佛的在家菩薩、居家的居士啊,你必須要正確對待。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為污泥所染。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我如是,希望眾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於箭一樣的,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致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都能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段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確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如何解?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的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係,只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事業中你才能與職工、與群眾和睦相處。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結合五戒十善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修四攝之行。發揚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裡提出菩薩四種真實行,哪四種呢?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第三:樂涅槃而行生死;第四:廣佈施而不求報。

  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菩薩四真實行是很重要的,修學菩薩行要以這個為標準,我們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業報的道理。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這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說「空」是什麼都沒得了,業報都沒得了,那是錯誤的,所以「知性空而求業報」,那麼在因果方面,我們就不能違背,處處要從因上著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能夠達到瞭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證無我的道理。無我就能達到身心廣大,境界廣大,視眾生平等,他忠於我,我忠於他,你忠於我,我忠於你,平等平等的,相資相助。那麼眾生在苦痛中,我們就要救拔眾生,要有慈悲心,要修四無量心,所以知無我而生慈悲,不能只顧我,要顧眾生,一方面無我,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樂涅槃而行生死。這也是菩薩行,我作為菩薩,希望清靜解脫,涅槃就是清靜解脫的境界,但是樂住於涅槃、耽住於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薩他就不樂住涅槃。在生死之中度脫眾生,這是一種無住涅槃,什麼叫無住啊?由於大智慧他不染生死,由於大悲心他就不住涅槃,這是蓮花精神。度眾生成佛,求菩提,證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證,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個菩提,找個涅槃,這種蓮花精神是最現實的,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第四、廣佈施而不求報。在行動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佈施為首,修財施、法施、無畏施。雖然行佈施啊,但是不要執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輪體空,不求報,這是真正的佈施。《金剛經》上講:「佈施者即非佈施,是名佈施」,行佈施你不要執著佈施,有執著就不是真佈施,沒得執著,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佈施。

  四、證

  證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就能得到什麼果呢?身心得到了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等於脫胎換骨。進入因位菩薩境界以後,就與果位菩提相應,徹悟禪師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念佛都是種這個因,唸一聲佛號,這個佛就是果覺的佛,我們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覺的佛與因位的佛心相應,因果相應,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簡單講了一下,希望大家聽到以後得到法喜,開啟智慧,能很好地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悟到法性,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錄音整理:正蕾;文字編輯:正根)

【書籍目錄】
第1頁:太虛大師思想及僧制建設研究 第2頁: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第3頁:佛法的弘揚與構建和諧社會 第4頁: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第5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第6頁:人生的真諦
第7頁:如何做人 第8頁:佛法的弘揚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利益
第9頁:宗教與封建迷信之區別 第10頁:現代社會提倡藥師佛法契機契理
第11頁:問答篇 第12頁:附錄:惟賢法師小傳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找小姐kk7417會員 发表于 2023-1-28 20:15:18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

加籟eyny77超妹女神白皙皮膚,性感身材擺弄舞姿极致性惑~人間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