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決疑 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淨土決疑 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陽駁陰資辯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釋龍舟、小粟栖、楊仁山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小粟栖    辯

                仁者曰

        近時泰西各國,辦理庶務,日求進益,總不以成法為
足。貴宗廣布佛教,勢將遍於地球,伏願參酌損益,駕近
古而上之。故不憚繁言,陽似辯駁,陰實資助,祈大雅鑒
之。

                辯曰

        歐美各國之所以致其富強,據其君臣深信宗教,冠婚
葬祭,必依宗教,兵隊軍艦,必置教師。故見死如生,是
所以致其富強也。
        聞貴國黃衣派挾天威,而恣尊大,毫無學問之志。其
青衣各派,乃甘卑屈,而視國家之興敗,如秦人於越人肥
瘠,故政府亦處之度外,棄而罔顧也。僧寶之處世,豈有
如是薄情者哉。
        貴君深信佛乘,為我真宗竭其心力,豈可不鳴謝哉。
今得其《陽駁》之言,深感其濃意,是所以我輩之吐露赤
心也。

                仁者曰

        貴宗來支那宏教,實為末法津梁,因檢得十餘年前所
獲《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覺與經意不合處頗多;
遂參末議,以備芻蕘之采。鄙人直心論道,不避忌諱,所
謂個中人方談個中事也。

                 

        箇中人談箇中事,餘情戀戀,足知貴君之濃情。至與
經意不合之言,余輩亦直心論道,不避忌諱也,請諒之。

                仁者曰

        末法時人,業重障深,修習聖道,難進易退,盡人而
知之矣;但形諸語言文字,祗可隱含,不可顯露。若直言
捨,則違聖教,違聖教便障往生矣。

                辯曰

        本宗之視一代教,有二門︰一差別門,二平等門。
        差別門︰則聖道門之外,別立淨土門。
        平等門︰則淨土門之外,別無聖道門。一代八萬四千
門,盡為念佛之門戶也。
        此土入聖,為聖道門;淨土往生,為淨土門。此土之
成佛,與他土之成佛,天淵遙別。以此差別門施化內外,
勢不得不捨聖道而入淨土也。
        末法重障,此土入聖則難,淨土得生則易,本宗捨其
難而就其易也。斷斷乎顯露於言國文字,據老婆心切也;
若葬之曖昧模糊之中,末代幼稚,喪失其方針矣。

                仁者曰

        貴宗於佛教門中,專重淨土;於淨土門中,專重他力
信心。可謂簡而又簡,捷而又捷矣。

                辯曰

        貴君既知之,何用下《陽駁》?然此文表面褒之,而
至下刺沖皮肉,吾輩亦不得不舉骨髓而示貴君也。

                仁者曰

        龍樹說難行易行二道是活法,於聖道中開出淨土一門
,接引後學,此謂同中別也。利根於現生中,得念佛三昧
,即證入聖道門;鈍根於往生後,花開見佛,亦證入聖道
門,此謂別中同也。闡揚聖教者,須將死法說成活法,不
可將活法說成死法。佛教命脈,僅如懸絲,可不懼哉!

                辯曰

        龍樹之開難易二道,非難中開易也,非聖道中開淨土
也;聖淨二門,井井區別矣。天親之《淨土論》,正明淨
土;而龍樹之《易行品》,傍明淨土耳。
        同中別者,佛教中見二門也;別中同者,二門雖異,
其所證之真如一也。
        佛法無死法,盡皆活法。若強以死活目之,則與時機
合者為活法,不與時機合者為死法。
        方今聖道之一門,不合時機;獨我真宗,何肉周妻,
為國家奔走。不啻說出離之法,並亦說忠君愛國之事,毫
不剩坐深山,而照法性之餘力也;單依佛力而往生淨土耳

 

                仁者曰

        存上句,刪下句,可免掃拂聖道之弊。

                辯曰

        於淨土門中有二門︰一諸行往生,二念佛往生。彌陀
本願不取諸行,獨取念佛。故以念佛為宗,不許雜修諸行
。教人者要其明明白白,決不可插摸棱之言也。
        本宗有二門︰一學門,二行門。約學門,則一切經可
學也,不學一切經,則不可解淨土之法門也。若約行門,
則單據念佛之一行,豈攘排一代佛教乎?貴君其體之。

                仁者曰

        道綽迫雞入水之喻,為留形穢土之人而說,非為修聖
道者說也。

                辯曰

        道綽已引《大集經》曰︰「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
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是了然示聖道之不可修也,
貴君其味之。

                仁者曰

        逼雞入水,即遭淹沒,未聞修聖道而墮落者。蓋聖道
雖難速證,亦作淨土資糧,與彌陀因地同一修途,自然與
果位光明相接也。

                辯曰

        穢土成佛為聖道門,正像之時可作此事,至末代則不
可作此事;捨利弗六住尚逢乞眼,況末代下根。
        聖道之行為淨土資糧可矣,《觀經》序正二分說定散
二善,是引聖道之機,而入於淨土念佛也;流通可見,善
導之判,皎然照人。

              仁者曰

        專修淨土之語可說,不修聖道之語不可說。蓋淨土亦
聖道無量門中之一門,修淨土即攝一切聖道入一門。所謂
他力信心者,廢自顯他也;不許自他相對,即成絕待圓融
法門矣。克實論之,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
所見之他力也。除卻現前一念,復何有哉?

                辯曰

        貴君膏肓之病在此一段︰一者不知聖道之外有淨土門
,二者不知自力之外有他力也。
        此土入聖為聖道門,他土得生為淨土門,歷歷區別矣
,不可一混也。聖道即淨土,何用往生十萬億之西哉?
        本宗談絕待圓融有二途︰一者彌陀本願一乘之外,無
大小顯密之法門,大小顯密之萬德,皆收於彌陀名號中焉
,謂之絕待圓融。二者二門雖異,所證之真理一也,是為
絕待圓融也。
        本宗談自力他力之信︰從自心發起者為自力信,從佛
力發起者為他力信。
        唯識宗不許以他心為自心也。華、天以上許十界互具
,生佛無礙也。真言宗之談加持,與本宗他力信酷肖,佛
之三密加行者為加,行者三業持佛三密為持,是謂入我我
入也。

        本宗非佛之三密涉入行者之三業也,彌陀佛之信入行
者之心中,是為他力信也。眾生心如水,佛心如月影,佛緯
心之現於眾生,為他力信。知此道理,則知現前一念得佛
心耳。

                仁者曰

        此喻不確,宜刪。

                辯曰

        貴君膏肓之病,在混淆聖淨二門也。末法不可以聖道
取佛果,道綽已明白示之,夏裘冬葛,何誤之有。

                仁者曰

        此章宜全刪。

                辯曰

        四法三願,本宗之元首也,命脈也;若刪之者,是斷
本宗之頭也,褫本宗之命脈也,或放逐本宗,而不許五洲
之布教也。貴君之信佛而尚作此薄情殘酷之語,悲哉!
        各宗祖師之開宗,必有偉大之判︰天台以五時八教,
釋一代教。嘉祥以二藏三輪,釋一代教。賢首以五教十宗
,釋一代教。慈恩以有空中三時,釋一代教。
        天台以法華為真實教,嘉祥以三論為通申論,賢首以
華嚴為稱性本教,慈恩以深密為真實了義教。
        若使彼等全刪此章,則彼等肯之否?
        本宗以二門之判,判一代教︰曰聖道門,曰淨土門。
        於淨土門有二門︰曰正明淨土教,曰傍明淨土教。
        於正明淨土教有二門︰曰真實教,曰方便教。真實教
者,《無量壽經》是也;方便教者,《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是也。
        何故以《大經》為真實教?《大經》曰︰「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釋尊已以《大經》為真實教,本宗之
判據之。
        釋迦佛出世之本意,單在說彌陀之本願,例如天台以
《法華》為本懷之經。
        何以《觀經》、《小經》為帶方便之教?《觀經》說
定散諸行,定散諸行,非彌陀本願,以定散諸行願生淨土
,是為方便。
        《小經》以諸行為少善根,以念佛為大善根。然《小
經》之念佛,以自力回向之,自力回向非本願之正意也,
故為帶方便之教。故三經之中,單取《大經》為真實也。
        聖道諸教,有教行證,淨土門亦有教行證。淨土門以
《大經》為真實教,以彌陀名號為真實行,以三信為真實
信,以必至滅度為真實證。
        真實行出於第十七願,曰「稱我名者」,真實信出於
第十八願,曰「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真實證出於第十
一願,曰「必至滅度」。
        釋迦諸佛說《大經》,是為真實教;《大經》之中說
本願名號,是為真實行;十方眾生,聞之而信,是為真實
信;未來必往生淨土,是為真實證。
        願成就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
往生,住不退轉。」「其」者真實教也,「名號」者真實
行也,「聞信」者真實信也,「住不退轉」者現生正定,
現生正定,必至滅度,是為真實證。
        貴君虛心平氣,玩味此章,必得知我祖意之所在。

                仁者曰

        生淨土者皆入正定聚,絕無邪定及不定聚,經有明文
,處處可證。若以《觀經》所攝,判為邪定聚,則是聚九
州鐵,鑄成一大錯矣。

                辯曰

        《起信論》以十信以前為邪定聚,邪者三惡道也。以
十信為不定聚,或進入初住,或退墮三惡。初住已上為正
定聚,正者聖也,必進得聖果也。諸經論判三聚不一也。
        本宗之釋三聚,以順本願者為正,以不順本願者為邪
。第十八不以諸行為往生之因,單以念佛為往生之因。善
導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順彼佛願,必得往生,是為正定聚。《觀經》定散諸
行不順佛願,是為邪;以邪而願生,故為邪定聚也。
        此邪之言,顯非本願之行耳。如天台之以小乘為邪見
,小乘佛教豈邪乎?望之圓教得邪名耳。
        本宗單以念佛為正,對此正得邪名耳;定散諸善豈三
惡之因乎!
        本宗之三聚立之現生,得他力信,而行他力念佛,是
為正定聚。以自力信而回向諸行,是為邪定聚也。《彌陀
經》之機,以自力而行念佛,在正定邪定之中間,是為不
定聚也。
        本宗立現生正定,據《易行品》也,曰︰「人能念是
佛,無量力功德,實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此「即時
」之言顯現生正定聚也。
        淨土無邪定不定,三尺之童知之,本宗三聚立之現生
。咫尺黑暗,作九鐵鑄錯之大惡口,何不反省之甚!

                仁者曰

        《觀經》被大機,最極圓頓,一生可證初住,位與善
財龍女齊肩,於觀中蒙佛授記是也,何得判為機教俱漸!

                辯曰

        一部《觀經》,以天台見之,心觀為宗;以善導見之
念佛為宗。善導楷定古今,為「上來雖說」之判,是千古
之確言,非夷之可撼者也。
        淨土無九品為真實報土,有九品為方便化土也。定散
諸行非本願之行,以非本願之行願生淨土,必得九品之往
生也;從此化土一轉往生真土,故判「觀經往生」為「機
教俱漸」也。靜坐蒿目,仔細玩索,必覺妙味津津無盡焉

        《大經》以本願之行,願生報土,報土也者,一種真
妙而無九品之差別,往生即成佛;無一轉入報之迂迴也,
是「機教俱頓」也。

                仁者曰       

 《觀經》從第三觀以去;皆是極樂妙境,無一非佛願
力所成,不待隱取方為觀佛本願也。

                辯曰

        善導以《觀經》為「一體兩宗」。「兩宗」者︰曰「
觀佛為宗,亦念佛為宗。」「一體」者︰曰「一心回願往
生淨土為體」。觀佛為宗是顯義,念佛為宗隱義也;顯說
乎要門,隱說乎弘願;觀佛要門,而念佛弘願也。
        依「觀佛三昧」見淨土依正,其所見之土,非報土是
化土也。此化土亦願力之所成,懈慢界可以見。依「念佛
三昧」得往生,是報土非化土也;報土即是願力所成,非
定善自力之可得往生焉。
        若以隱義會之,觀門所見之淨土,即為報土。
        貴君之病,在不知「弘願」之外有定散「要門」也,
又在不知「念佛往生」之外有「觀佛往生」也。       

以第十八願為弘願,以定散為要門,善導之釋皎然如
日星。定散非本願,單念佛為弘願,善導流通,照人顏色

                仁者曰

        不但此等人非正修行,即終身修苦行,衲衣一食,科
頭洗足,晝夜不眠,或處禪堂,或居山洞,自負修行,不
肯虛心看經學道,但以除妄念為功,日久功深,一念不起
,便謂證道;殊不知恰成就一個無想外道,離佛法懸遠矣
!功行淺者,命終之後,隨業輪轉,豈不哀哉!

                辯曰

        貴君之言是也,支那僧大抵不學佛書,多見坐禪,或
頭陀者,一念不生,誠為佛果。然至此一念不生之域,難
矣!不至此域,而便謂至此域是為增上慢,去佛道遠矣。
若誠至此域者,非是無想外道。
        功業淺者,命終之後隨業輪轉,貴君之言是也。自力
之行,難得其成就,道綽捨其難,而取其易,乘托彌陀佛
力,而願往生,百即百生,貴君其取之。

                仁者曰

        自他皆假名,廢假名之自,而立假名之他,妙用無方
,以龜毛易兔角,幸勿執為實法也。     

               辯曰

        末法凡夫,不指方立相,則不能立其信也。有彌陀焉
,有淨土焉,在十萬億之西;有七寶樹,有八德水。因位
永劫思惟修行,成就本願名號,而攝取眾生,眾生信之,
願生淨土,未可從始容易入離言之妙境。
        聖道諸教,則以自力進,以一切假名,為龜毛兔角。
淨土門不然︰五劫思惟非龜毛也,永劫修行非兔角也;本
願名號攝取眾生,非龜毛兔角也。信此實法,乘托佛力而
往生淨土,始得詣無生之妙境。貴君勿混聖淨幸甚。

                仁者曰

        《經》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發此三心者,仍係自力也。若云從他力生,他力普平等
,而眾生有信不信,豈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倘不仗自力
,全仗他力,則十方眾生,皆應一時同生西方;目前何有
四生六道,流轉受苦哉?

 

               辯曰

        貴君膏肓之病,在不知彌陀佛之願力焉。善導曰「乘
彼願力」,又曰「正由托佛願」,又曰「大願業力為增上
緣」。我等往生,托此願力,不可以自力到焉。劣夫騎驢
,不能登空;陪輪王輿,可飛行乎四天下。凡夫之往生,
可乘托彌陀佛力。
        本宗釋第十八願之三心,為他力回向之信。名號成於
第十七願矣,眾生聽而信之,所聞之名號為能聞之信。大
師曰「三心以名號為體」,名號之入眾生心中,是為他力
信也。
        得此信者,據宿善焉;宿善者三恆值佛也,過去修習
念佛也,闕此宿善,則不能信。貴君不知願力之回向,不
知宿善之有無,故妄為一時同生之難也。
 

                仁者曰       

 能領佛敕者自心也,故仍從自心生。

                辯曰

        凡心如水,佛心如月。凡夫之心,不能生信,如水之
不能生月。佛心之入凡心而作信心,如月影入之水而與水
一體。

                仁者曰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者,立刻見佛得忍受記;以下諸
品,均無胎生之事。《大經》所說之胎生,以疑惑無智所
感,與上品之超越,中品之純篤,大相懸殊矣。

                辯曰

        貴君不知以《大經》為真實教,以《觀》、《小》二
經,為帶方便之教,至筆筆哭其窮途也。
       

 《觀經》九品之信,係自力之信,故上上品之信,生
上上品之淨土;乃至下下之信,生下下之淨土。
        《觀經》之九品,係淨土之化土,彌陀以方便之願,
成此九品之化土,以應九品自力之機;此機往生此化土,
而後一轉入一種真妙之報土也。
        《觀經》不說胎生是也,然善導曰︰「雖得往生,含
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則與《大經》胎生一般。
        本宗以自力之信為屬疑部,蓋自力之信,知我力生淨
土,而不知據佛力生淨土,是疑佛力也,故屬疑。
        龍樹曰︰「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
華開則見佛。」「疑」者不了佛智也,「信心清淨者」明
信佛智也。不了佛智,自力信也;明信佛智,他力信也。 

              仁者曰

        下文俗諦,非雜行雜修而何?

                辯曰

        貴君毫不知雜行雜修為何物也。雜行正行之名出自善
導焉︰以諸善萬行回向淨土,為往生之因,始得雜行雜修
之名;不回向之,則不得雜行雜修之名。
        五倫五常,人生之所必由,而寸刻不可缺之,本宗不
以之

為往生之因也;如吃茶吃飯,豈以之為雜行雜修哉?

                仁者曰

        倫常門是世善,世善尚不廢,何為偏廢出世善耶?

                辯曰

        世善與出世善,回向之為往生之業,則違佛願故可廢
,不回向之何用廢!

                仁者曰   

    第十號所說,盡是雜行雜修,前文何以力掃諸行,豈
所掃者是出世行,而不掃者是世間行乎?夫世間行長生死
業,而出世行逆生死流。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辯曰

        第十八願不以諸行為往生之因,單以念佛為因;契願
者為正,不契願者為雜。貴君不知其順不順、稱不稱,故
妄為顛倒之說也。
        聖道門以出世善回向菩提,淨土門之他力,出世善尚
不回向,況世善哉! 

              仁者曰

        支那時有外道邪宗,祕密傳授,不令他人得知。貴宗
卷尾有口授面稟之語,令人見而生疑,似宜編輯成書,入
社之人各領一冊,以便遵行。

                辯曰

        此言得矣,余輩要編輯之。唯此一小冊,示大海之一
滴耳,豈得備記日用之行事哉!
        《論註》曰︰「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
得題之筆點。」是非外道邪宗祕密傳授也,鸞師之意,皎
如明鏡,可知。

                仁者曰

        貴宗所奉者《大經》第十八願,今先錄願文,隨後解
釋。《經》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
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
正法。」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見從七日持名,減至一
日,又從一日,減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無
可減矣。大經下輩生者,正是此機,其上輩者,是十九願
所被之機。

                辨曰

        從七日持名,減至一日,從一日減至十念是可也,是
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無可減矣,是貴君之知一不知二
也。
        「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也。
        善導曰︰「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非上盡七
日下至十念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念亦得往生也。
        又曰︰「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
,必得往生。」
        以是觀之︰上盡一形,亦可往生;下至十聲一聲一念
,亦可往生,何得言十念之外無可減乎?
        《大經》下輩生者,正是此機;貴君之眼,未徹紙背
也。第十八願有「十念」之言,下輩亦有「十念」之言,
然不可轍以此為下輩之十念即十八十之念也。
        十八之十念,單取念佛;下輩之十念,傍取餘行,曰
發菩提心。廢此餘行,而單行念佛,始可得與十八念佛同
也。
        本宗釋三輩菩提心有二門︰一者以為聖道自力之菩提
心,是可廢也,第十八願不許自力菩提心故也。二者以為
他力之菩提心,第十八之三心是也,三輩之菩提心即至心
信樂欲生也。

        既以下輩菩提心為三心,則下輩十念,即十八之十念
,而可以下輩生,為十八之機也。
        本宗以第十八願為真實願,以十九願為方便願。第十
八願不許諸行,是為真實;十九願許諸行,是為方便。三
輩明十九願之成就也,故說諸行,諸行中之念佛不免自力
也;已帶自力,則不可轍判為十八之念佛。

        本宗以輩品為開合之異,三輩已說諸行,九品亦說諸
行;以三輩為十九成就,則九品亦不能免為十九之相也。
        要之,《觀經》「序正」開十九願也,至「流通」而
廢諸行,單囑念佛,始與第十八同其歸也。貴君之眼未能
徹其紙背,一片之婆心,促君反省。
        其上輩者,是十九願所被之機,是亦未徹紙背也。舉
上中下,皆是十九願所被也。十九願許諸行,非彌陀本意
也,《觀經》「付屬」之釋,了然明矣。三輩皆許諸行,
何單以上輩屬十九哉?

               仁者曰   

    今曰︰十八願為正定聚,十九願為邪定聚,此即大違
經意。十八願末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凡與經意相違者,
均是謗法。《觀經》下品下生,十惡五逆,回心即生,未
收謗法,蓋謗法者,與彌陀願光相背也。今判十八願所被
之機,生真實報土;十九之機,止至化土。此等抑揚,未
知何所依據,請將經文確證,一一指出,以釋群疑。

                辯曰       

        各宗祖師之開一宗,出於其法眼之所照,豈尋常膚淺
之所窺知哉!慈恩之立法相宗,以有空二教,為不了義教
;以深密等,為中道了義教。他宗豈許哉?然以慈恩之見
,則不得不然也。
        天台之立一宗,以爾前之經,為方便教,單以《法華
》、《涅槃》為真實教,他宗豈許之?然以四十餘年未顯
真實,則不得不然也。
        密教祖師弘法大師,開真言宗,以顯經為妄言,單以
金胎兩部,為真實語。他宗豈許之哉?然以密眼判之,不

得不然也。
        見真大師之開淨土真宗,以法然上人為師,法然依善
導立一宗。善導作《觀經》,楷定古今之誤,法然之眼,
深知其意之所在,斷斷乎立念佛一宗,使末代眾生,入念
佛往生之門。嗚呼!深仁濃澤,舉天下後世,可不謝其恩
乎!
        善導五部九卷,並明念佛觀佛,使初心不知其所歸;
法然探其意之所在,筆之於文章,使天下萬世,知唯念佛
之可依焉。
        善導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是名正定之業,順彼
佛願故。」又曰︰「雜行雜修,千中無一;專修專念,百
即百生。」又曰︰「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第十八願不許諸行,唯以念佛為正因,順此願者,百
即百生。
        知此善導之意,我法然而已;微法然則念佛成佛法門
落地。
        第十八願之十念,諸師誤為理念意念;善導揩定之,
為口稱之稱名,彌陀之本意,皎然於天地之間。法然依之
,見真依之。膚淺之學,偏見之徒,豈得此至妙之理哉!
        本宗以順本願為正,不順本願為邪也;非三惡為邪也
。以三願配三機,如前已說。
        《群疑論》二曰︰「金剛般若經云︰『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今日作有
相觀佛行於邪道,而願往生?釋曰︰《般若》《觀經》,
俱是聖教;相無相並非凡言,互說是邪,深有旨趣,不可
依其《般若》毀彼《觀經》。」
       

今以十九願為邪,依其行諸行也。
        善導〈散善義〉以別解別行喻群賊,據其以諸行障往
生之行也。別解別行是係聖道門,豈是賊耶?今以妨害念
佛,貶之為賊耳,君其思之。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評《真宗教旨》
第3頁:評《選擇集》 第4頁:陽駁陰資辯
第5頁:念佛圓通 第6頁:陽駁陰資辯續貂
第7頁:念佛圓通續貂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