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愛的人生 耕雲先生講述

愛的人生 耕雲先生講述

參、人生之路

[日期:2011-01-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參、人生之路

(一)、愛心的強弱決定人格的高低

「大學」開頭一句「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覺知、明瞭的意思。「明德」是每個人的「本覺(本具)之性」,如「中庸」開頭一句「天命之謂性」,「天」即自然、天然,意即:我人的本心、本性是原本的,是不假外求的,也非修然後才有的,他是天地未生以前就有的。威音王佛(佛經記載最早、最初的一尊佛)尚未出生,「明德」之「性」原本的自我,就早已存在,無始、無終,稱之謂光明和永恆。

談「愛心」,為什麼一開始這麼講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原有、本具之「性」,就是「愛」的別名,它至大、至剛,也至精、至柔,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時不在,須臾不離;離不開,也甩不掉的,因為它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本體,再誇大點的講(但也是實在話):天地由它而生、宇宙因它而有,古聖先賢諸佛、上帝……皆從它那裏生出來,為「萬有之母」,是「天地之根」。

這麼講,叫我們一向以「表層意識」為主,以四大色身血肉之軀為自我的人很難接受,總認為自己很渺小;渺滄海之一粟而妄自菲薄,不敢有大膽的作為,像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文天祥的一股正氣,視死「甘如飴,求之不可得」。莊子則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有歷史記載的這些人,可以看出,絕不是「迷頭認影」認同虛幻的人,他們向自己原本「明德」、本具天然之性發掘、探索、開採、使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他們的成就是巍然超群的,他們的智慧之光,是超越了時間、空間而永恆的存在著。

「愛」心的強弱,如何決定人格的高低?從心(愛)之源頭著眼,便是個分界線;凡是成大事、立大業的人,必定是大心、大量且具有大「愛」的人。善用其心能夠超佛越袓的人,他的作為必定與日月同光,永恆不朽,因為他與存在的一切是一體的,是「不二」的,是無與倫比的。

人世間的這個「天地」叫「瞻部洲」,是個聖凡同居的場所。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區別,概以其心量的大小而有所差異;大心者,眼光大、心胸大、度量大、抱負大、決心大、勇氣大、愛心大、耐心大……因而成就了大人之「大」,他們把人生充滿了「光彩與美麗」,洋溢著蓬勃煥發的朝氣。他們把「愛」心擴大到極點,就能夠「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同其德」「與日月同其光」,而成為充滿「愛」的光輝人生。

相反的,可就等而下之了;「小人」之所以會形成其「小」,惡人之所以成為「惡」,也只因為他們的天性被私欲所蔽,靈明之「光」被遮,無量無限的「愛」心被埋沒,他們的所做所為、一舉一動,完全不能超越自私的「小」:眼光小(目光如豆)、心胸小(容納不下比他強的人)、度量小(動不動的就發火、生氣)、抱負小(成不了大事)、滿腦子的自私、自利,不僅他把自己搞得滿身污穢、黯然無光,而且使接近他的人,都會感到一陣寒氣,渾身不自在,趕快「敬而遠之」!

孟子說:「人之與禽獸相去幾希?」如果不淨化自己,不昇華自己的心,不把自己的「愛」心擴大……那的確與禽獸的差別已無「幾希」。試想:不論聖凡、賢愚,都具有相同的本心,善用則上上升進,不善用則輾轉下墮,生為「萬物之靈」的人,總該具有知所取、捨的能力吧!

(二)、愛的秉賦決定了人的品質

俗語說:「從小看大,三歲到老」,說明人的品質多少是帶有先天性的,也即是與生俱來的。

過去有部電影名字叫「純純的愛」,我們不必去想那個故事,只這「純純的愛」四個字,就非常耐人尋味。

「純一無雜」,不管是任何事、物若是「純一無雜」,一定有其精美獨到之處,若是「白璧微瑕」,再好的東西,有了瑕疵,總會叫人感到遺憾。

愛的秉賦,是有高低、深淺、千差萬別的層次的。最高級的「愛」,可以說那是一種「純愛」,又叫「無償之愛」;像太陽的光熱,是地表上一切萬生萬物賴以生長、活命的本源,如果沒有了太陽,地球豈只淪入黑暗長夜,所有的生命也勢必壽終正寢,淪入死寂!所幸,太陽的光熱,是無私的,無我的,不求報償的,其「愛」是純一無雜的。

除了太陽以外,地球上也可以看到很多「純純的愛」。

釋迦牟尼佛,他原本可以繼位做國王,但他捨王位、捨享受、捨生命,最後把心也捨給了眾生,他的「愛」,視眾生若子,「雖復教詔而不信受!」這叫他老人家原本可以入涅槃,但卻不住涅槃,不厭生死,為了度生而行其慈悲大愛。

世人為人「父母」,尤其是身為「母親」的人,對其子女的愛,也可以說是「純純的愛」,是不求報償的「無償之愛」。佛經中有一本「父母恩重難報經」可以讀讀。在父母的眼睛裏,兒女永遠是個小孩子。「百歲老人常憂八十歲的兒子」,只要子女活得健康、活潑、快樂和幸福,做父母的就心滿意足了。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牽罣、愛心,真是恨不能把子女一個個都繫縛到自己的褲腰帶上。有父母的人可以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如果自己已是做了父母的人,那你更可驗證你對子女的「愛」,的確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是不求報償的。世人有句俚語:「癩痢頭兒子是自己的好」,在父母心眼中,再醜的兒女也是好的。以前的農村也有一句俗話:「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些都可以說是純愛」,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成分。

不只是人,所有有生命的動物,大都有其純純的「母愛」,有些禽鳥走獸,平時非常膽小害怕,但當牠有了子女之後,牠竟敢向體積大、力氣大過牠數倍的對手迎戰,這若是沒有強烈的「愛」心,是做不到的。

愛的秉賦,是有些先天性的,或說是與生俱來的,試看有些人的聰明才智、智慧發明,在他看來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但在別人窮畢生之精力也學不會,這就像一位已經累積了上千億的富翁,而一個做小買賣的只賺取一些蠅頭小利,要想趕上千億富翁那麼多,不是說不可能,換個方式,出現奇跡,也許做得到,但在一般人來說,就必須按步就班,不可冒進,不能躐等,日積月累,功到渠成。比如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無量數,是超天文數字,試想;成佛要那麼長的時間,簡直是遙遙無期、茫茫無望嘛!但若有人邂逅到明師,得到了方法,別人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他「一超直入如來地」,一生就「大事了畢」的人,有是有,但極為稀有,況「頓悟」絕非「頓修」,誰知他過去生生世世已經累積了多少的功力和功德?今人有句話:「沒有白吃的午餐。」成功一定得靠努力,耕耘才會有收穫嘛!

用這麼多文字,說明一個人的秉賦,說他是「天生」,但應該知道,他不是守株待兔或憑空而得來的,他是不斷地在修、在累積功德,在去惡揚善……所以,每個人從出生就不同,因為每個人的過去世就像馬拉松賽跑似的,起跑點雖然相同,但時間越拉長,每個人的間距也越來越加大……。凡是生來就秉賦敦厚的人,他的天性純、本質好,「情」多「欲」少,從他天性中流露出來的「愛」心,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好像有用不盡的活力,以他本有的優越條件,再加上外緣配合,很容易使他有所成就。但那可不是絕對的,有些人雖然秉賦很厚,如果他不能夠在求精、求一上去下功夫,去陶融淨化,而讓外緣的物欲逐漸滲雜進來,他的天性,他的靈明之心仍是會被物欲蔽塞的;反之,秉賦薄的人,如果肯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工夫,肯「去人欲、存天理」,他的靈明之心,會「脫穎而出」,會發出「愛」的光輝。

宇宙與人生同一真理,天理即是天性,天性即是人性,人性純淨之後便是天理。心物合一、理性一如,萬物一體,宇宙與人生同源於「愛」的生機。一個人只要肯努力上進,絕不旁騖、墮落,到達天性純一的時候,變化氣質是絕對可能,成佛作祖絕對可望。

「愛」是天性,是生命自然的本質,只要順其自然的發揮,便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能夠天人合一,便是生命的圓滿。

(三)、人生的光明大道

人,從一出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無論每個人做了些什麼,成就了些什麼,好的、壞的、善的、惡的……都是從他起心動念發出行為以後所造成的「業」;過去造的業,影響著他的現在,現在造的業,決定著他的未來。

業的類別很多,在自己的「檔案室」裏經久不失、不壞,緣熟者開花結果受報;報應不一定是好、是壞,但在人生的過程之路上,因、緣、果會不期而遇。上智的修行人,他深信因果,所以他逆來順受,而且不再種不好的因。不明因果的人,於果上又種下了因,甚至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在六祖法寶壇經上,六祖惠能對大眾開示說:「自性變化甚多,愚人不能省察!」大致歸類說:「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癡是畜牲。」「一心十法界」佛、菩薩、辟支、羅漢、諸天、人、修羅、畜牲、餓鬼、地獄,他們所不同的並非是外形,而是他們的心態。從這裏就可以了然於自己既然生而為人,在人生的大道上,應該如何走?朝那個方向走?光明大道也不一定要做大官,當大亨,只要走得「正」、走得「直」,走得「心安」,便是應當走的「光明大道!」否則的話,當心因境造業,隨業受報,利上加利,輾轉下墮,那才是最愚蠢、最划不來的事。

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實就是世人皆知的「光明磊落」做人,如果能「光明磊落」做人,那就一切OK!「仰不愧於天,俯無怍於地」,所做所為,人前人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透明的,是無私心的,是廓然而大公的。

如王陽明的「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欲」,「此心光明」,所以死了以後,升天做天王去了!

如關雲長,義薄雲天,赤膽忠心,死了以後,升天做天帝去了!

佛教中有不少佛弟子、用靜慮獲得了大智慧,以堅苦卓絕的苦行,淨化了心靈,得到了對生命的大徹大悟,從槁木死灰中,爆出了悲天憫人「愛」的火花,因而發下宏誓大願;誓要將自己解除痛苦煩惱的心得,告知所有陷在愚昧、無知、煩惱中的眾生,使他也能斷除煩惱的糾纏,開創出一個快樂的理想人生。所以,許多得道的高人,他們對人生真諦證悟以後,他們不住涅槃,不捨眾生,發揮大慈大悲的大愛同情心,生生世世,度生不疲、不厭……。

上述的人生光明大道,不要以為陳義過高,「彼既丈夫我亦爾」;「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只要有「見賢思齊」之心,不甘墮落之志,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

如王陽明的「致良知」,「良知」人人都有,是最好的一顆愛心,只要保有他,發揮他,人生絕對光明又通暢!

如關雲長的「義」,他那麼大的「義氣」我們學不來做不到,但「義」是「正正當當的行為」;「義」是應該,「不義」就是不應該。在日常生活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動念,「正正當當」應該有這個認知,而且也應該即知即行,每天在工作中,對人、對事,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通過自己的「良知」,「清清楚楚的辨別」,總該有知所取捨吧?

若能「致良知」而保有「良知」,於日常生活中行其所當行,不該做的絕對不做,斷然不為,這便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修行(修正錯誤的想念、行為)人了;他不必入山結茅,不必燒香、打坐,不必磕頭,不必吃齋……但是諸佛如來可以保證他會得道因為他所走的便是人人應該走的「光明大道」!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壹、生之奧秘
第3頁:貳、愛的茁壯 第4頁:參、人生之路
第5頁:肆、生命之光 第6頁:伍、「愛」是智慧能力的無盡源泉
第7頁:陸、人格的陶治 第8頁:柒、從「愛」的擴大到天人合一
第9頁:捌、道二仁與不仁而已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