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釋疑新論 律航法師著述

淨土釋疑新論 律航法師著述

淨土釋疑新論(四)

[日期:2011-01-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律航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土釋疑新論(四)

——答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疑——

一、賡續前論

余在三十七年秋季,發心詮述〈淨土釋疑新論〉,送交《中國佛教》月刊登載,請益各方大德,業已陸續發表(一)(二)(三)等論。不料業障深重,本年春節前後,忽患腎臟發炎,醫囑切勿勞累,因此停筆靜養,一心念佛,對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等意義略有悟入,茲為答解各方同道蓮友的疑問,特撰此論。就正有道,並賡續前論,庶免虎頭蛇尾之嫌。

二、久諱的公案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本是祖師們開示學人的名論,原恐初學高推聖境,不敢當下承當,向外馳求,愈趨愈遠,特為親切言之,以見淨土彌陀,人人有分,當會歸唯心自性。乃後人又因此誤解,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方寸,何必遠求西方呢?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何須別念他佛呢?甚至妄認說土說佛,純是莊生寓言,絕非真實。嗟呼!祖師開示,本是無上醒醐,而後人誤解,竟然變成害人慧命的毒藥,則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天地懸隔,可不畏哉!

三、解答的前方便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大別為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聖言,乍觀之,真覺得浩如大海,莫測深廣,而究其實際歸納之,則不出乎理事、心性、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項之外。所以學佛者,若不把前列等項,分晰清楚,加以融會貫通,則非隨語生滯,自相矛盾,即必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因此在正式答解問題之前,先作一方便,將理事、性相、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界說,略作分晰融通其意義,則答覆本問題時,自可迎刃而解了。

問:何謂理事?

答:理者理性也,事者事相也。淨土法門,約事言,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約理言,則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然理與事固不能分張,不過約所重之義分事分理耳。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誤解。若事理二法融通之,則必如蕅益大師所謂「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清淨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弘願,決志求生。」蓋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必可感應道交,則事理圓融,生佛一如。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麼?

問:何謂心性?

答:佛法所謂心,大別為二種:一曰真心,二曰妄心。性者,體也。何謂真心呢?即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性體靈明洞澈,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楞嚴經》所謂「妙性圓明,離諸名相」者也。若言妄心,則分類很多,即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以及過去六塵落謝之一切緣影心等,悉皆名為妄心。是知真心可名唯心自性,若妄心則無土可生,無佛可見,又何唯心自性可說。淨業中人,向妄心求者,以山河大地十方剎海為外境;向真心求者,即十方剎海山河大地為內心。知即內心,任意於中求無不得;若為外境,打成兩橛,雖求不得。是故學佛最要條件,「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方不致認賊作子,引狼入室耳。

問:何謂真諦、俗諦?

答:佛法大體,不外真俗二諦。約理性說,則名為諦,諦即理也;約修持說,則名為觀,觀即修也。真諦者一法不立也,俗諦者萬法圓備也。宗門下唯主參究,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了!如極樂世界之德風花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淨土,成就如是清淨莊嚴,似乎備舉俗諦而皆曰「有」者,何也?蓋極樂世界所謂有者,乃妙有也。須知妙有云者,明其有而不有,故妙有即是真空,亦即是真諦,真不離俗,俗中見真,故就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

問:因果之道,與佛法有何關係?

答: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況我佛所說三世因果,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三世因果者,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或十生百生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故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萬德洪名,一歷耳根,即是將來成佛的親因,如食金剛,永久不化。散心稱名者,福德善根,俱不可思議,況具足深信切願,專持名號,求生西方,則臨命終時,絕對彌陀聖眾,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此以念佛求生西方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問:何謂權實頓漸?又淨土法門,究竟何教?

答:此問題,以《印光大師文鈔》上,解答最為明白: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真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進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即生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究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弘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

四、訂正久諱的公案

問:祖師開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兩句話,何以謂為無上醍醐呢?

答:先要了知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云云,乃指吾人之圓覺真心,人人俱有,生佛同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十方世界,三世諸佛,一切依正莊嚴,悉皆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汝知虛空最大乎?那知「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彼虛空在我真心中,尚如小片之雲,忽點太清之裏,云何娑婆極樂一切淨穢剎海,而不在我本然心中耶?然則祖師所謂唯心自性者,實非在汝胸中妄想緣影心內也,乃在現前一念本真之心內也。此真實心,遠離知覺,超出見聞,永斷一切生滅增減之相,非今非昔,性本真如,具含眾妙,乃十界迷悟之本,實不可得而思議其廣大者。既十方剎土,都在大覺不動真心之中,則極樂世界,豈能例外?經曰:「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佛與眾生,本來同一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既為同法性,則自性詎非彌陀也?

我佛常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皆是指點吾人當下念佛之心即是佛。若心淨,則佛土淨。極樂與娑婆,同是實境,雖是實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我今於中,捨東取西,厭穢忻淨,惡娑婆求極樂,乃至恣意熾然,著相而求,皆不離我心也。如是而求,不離心故,故彼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即彼佛顯。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是精義,因賅果海,果徹因源,豈非無上醍醐嗎?

問:後人誤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兩句話,何故便變成賊害慧命之毒藥呢?

答:彼誤解者,以唯心淨土之心,妄認為身內肉團的緣影心,所以一言唯心淨土,即手指胸前;以自性彌陀之性,妄認為無始俱生的虛偽習氣,所以一聞自性彌陀,即顢頇氣魄承當。殊不了知即境即心,俗不礙真,反於不二法中,分內分外,辨境辨心。因此教人捨外取內,背境向心,使憎愛轉多,分別更甚,而深違理趣。一分其境,便以極樂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為心,謂極樂在內。因思此心無質,又謂本無一切因果善惡、修證之法,從是恣意放肆,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燃燈誦經懺願等,種種善行,謂之著相。似此壞亂佛法,自誤誤人,終成大法魔殃,寧非賊害慧命的毒藥耶?

五、結論

問:祖師的原意,後人的誤會,業已明了,究應如何簡明辨正呢?

答:不必另立理論,便可駁斥,即將此二語破句,讀作:何為唯心?則淨土是;何為自性?則彌陀是。所以然者,不到淨土,焉證唯心?現在妄想不名心也;不見彌陀,安了自性?現在業識不名性也。此千古久諱之公案,蓮池、蕅益諸大師,皆痛辨之,晚學曾會通其意,在拙著〈持名念佛四大要領〉中,加以說明:極樂世界,為依報國土之名,確其有地,決非寓言的烏托邦;阿彌陀佛,為正報教主之號,實有其人,絕非權現的幻化者。......乃至行人須從信裏進入,方肯腳踏實地,老實念佛。倘有人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見告者,當下應即體會:淨土乃真正唯心之淨土,但確有可到之境;彌陀乃真正自性之彌陀,但實有能見之佛。夫所以反覆詳辨唯心、自性者,為欲使人依經所說,深知彼土之佛,即是自佛,彼土有相之他佛,即自性無相之實相佛,而不礙有他也。今又以為自佛實相佛,更念自佛實相佛,則始終是他見未忘。他見未忘,則始終我執不化,念念之間,盡成大小鐵圍山,重重障礙。要知西方極樂,去此十萬億剎之遙途,未為遠在。且必回他作自,而後可以證心了性。淨土要義,即有念時,會取心體,專仗他佛。故曰託外義成,唯心觀立,此中理諦,諸經既多散見,而特說「淨土三經」,歸根一念以總束之,乃真教內別傳也,豈通途一切法門,所可相提並論也哉。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 

【書籍目錄】
第1頁:淨土釋疑新論(一) 第2頁:淨土釋疑新論(二)
第3頁:淨土釋疑新論(三) 第4頁:淨土釋疑新論(四)
第5頁:淨土釋疑新論(五)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