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黃念祖老居士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

[日期:2010-12-2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黃念祖老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次別序 

下一品為別序,亦為發起序。序中如來現瑞放光,阿難喜悅請問,世尊正答所疑,演出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何故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而。願為宣說。

釋尊將欲演說無上殊勝淨土法門,故現瑞放光,以興起阿難之問端,并令聞者生希有想,生難遭想,依教奉行,求生淨土。按圓頓諸經,具說本師釋尊放光之相。今經亦然。《漢譯》曰:「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以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吳譯》同之。唯文字稍簡。餘譯,則語而未詳。《魏譯》中兩度云:「光顏巍巍。」又云:「威神光光。」《唐譯》云:「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宋譯》云:「面色圓滿,寶剎莊嚴。」五譯合參,便知漢吳兩譯最詳。餘譯乃其簡略。唯《宋譯》中「寶剎莊嚴」,顯光中現剎之義,可補古譯之不足。由是亦可見會集諸譯之必要。又古注經家多謂本師說此經時,未曾放光。蓋未詳考漢吳古譯之故耳。

「世尊」指釋迦牟尼佛。《淨影疏》曰:「佛具眾德,為世尊重,故號世尊。」佛是世間極尊,故稱世尊。「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此指威神。《勝鬘寶窟》曰:「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光」者,光明也。自瑩謂之光,照物謂之明。即放光照耀之義。光明有二用:一者破暗,二者表法。因佛之光明,正是智慧之相。「赫」者,明也。「奕」者,盛也。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此下以熔金喻之,金色光耀,熔金彌甚。喻佛光明,如熔金聚集,故曰「如融金聚」。

「又如明鏡,影暢表裏」。影者,光影也。暢者,通達也。海東憬興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即同佛身,光明外舒。外照之光顯影,暢在鏡內,亦同所放光還曜巍顏。故云表裏。」《淨影疏》曰:「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裏,佛身如是,光明外照之表,顯曜佛身,名影表裏。」按上兩說,佛身內外映徹,喻如明淨之鏡,由鏡放光外照,謂之「影表」。所放光明,還照鏡內,謂之「影裏」。漢吳兩譯中,佛光「數百千色」,「數千百變」,「光甚大明」,「上下明徹」,「巍巍重明」皆顯「影暢表裏」之義。《宋譯》為「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則更顯佛光明中,影現十方寶剎,如大圓寶鏡,映現十方。如《甄解》所釋:「則光顏巍巍中,影現寶剎莊嚴相。其猶珠寶鏡中,能現森羅萬相乎!」上說正顯《華嚴》境界。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指佛於會上放大光明,瞬息萬變,光色參迴,自然最勝。如《法華經序品》曰:「眉間白毫,大光普照。」故知「現大光明」即彼之「大光普照」。故知《魏譯》中之「威神光光」亦應同此,咸表佛之威光明曜廣大,無能比者。至於「數千百變」,則同於本經《壽樂無極品》中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同表佛光,自然交參迴轉,光色變化,愈變愈勝,無有窮極。

「尊者阿難,即自思維」。尊者阿難乃本經之當機。若論其本,實亦從果向因之法身大士。《法華經》中佛告菩薩曰:「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薩眾。」若論其跡。則為集結經藏,傳佛心印(禪宗二祖),傳授密乘,承傳大教之關鍵人物。《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曰,密教初祖蓮華生大士,從阿難受釋尊預囑傳付之密法。又《胎藏界曼陀羅鈔三》曰:「阿難密號集法金剛」此又顯阿難之本—蓋金剛即佛也。故知阿難護持佛法是其本願,現則示現為佛侍者,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故於本經當機,乃能善自思維,發此妙問。

「色身諸根,悅豫清淨」。「諸根」指色相身之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悅豫」者,喜樂也。「清淨」者,《嘉祥疏》曰「光顯也」。又《寶積經》曰:「如來身者,自性清澈。何以故?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何以故?不為世法之所染汙故。乃至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如淨水中明滿之月。」綜上引證,經文釋為:當時世尊,眼等五根,同現喜容,心中安樂,妙相清澈,如鏡中影,如水中月,光明圓滿,淨若無形,和悅歡喜,清淨莊嚴。又佛何故喜?《淨影疏》曰:「喜有二義:(一)念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故喜。(二)念眾生,得益時至,故喜。」

「光顏巍巍」。「光」者光明,「顏」者容顏,《無量壽經箋注》曰:「佛之顏有光,故云光顏。」「巍巍」者,高大尊勝之貌。《嘉祥疏》曰:「巍巍言德盛高顯也。」總表佛之德容,顯曜光明,超於一切。

「寶剎莊嚴」。集自《宋譯》。上有「面色圓滿」四字。表佛面容所放妙光明中,映現十方佛土之莊嚴寶剎。「剎者」,《法華文句記二》曰:「此云田,即一佛所王土也。」故知剎即佛土、佛國之義。下《宋譯》續云:「如是功德,得未曾有。」蓋為昭示十方,佛將開演第一希有之法,故現是前所未見之瑞。故本經中續曰:「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此表阿難雖久侍佛側,但如斯瑞像,前所未見。今日幸能瞻視欽仰,見此光明,心中歡喜,乃起希有難遭之想。於是阿難從座而起,袈裟被體,袒露右肩,此名「偏袒右肩」,乃比丘致敬之極。「長跪」者,雙膝著地。「合掌」者,合左右兩掌之十指,故又名合十。印度以合掌表敬禮,表一心專注,恭敬之儀。「白」者,表白也。阿難長跪合掌,向佛陳說,敬發所問。

「入大寂定」。離一切散動,究竟寂靜,謂之大寂。「大寂定」者,如來所入之禪定。《涅槃經卅》曰:「我於此間娑羅雙樹,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又《甄解》云:「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故知大定,通說即為佛之禪定,名大涅槃。若按今經,則指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稱寶王三昧,為三昧中王。今日世尊開演淨土法門,故入念佛寶王三昧。

「住奇特法」。《淨影疏》曰:「佛所得法,超出餘人,在世所無,故云奇特。」《合贊》曰:「濟凡秘術,今日將說,故曰住奇特。」又《甄解》曰:「奇特法者,如來正覺果海,名為奇特。奇特之極,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且如《華嚴性起品》,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歎之云奇哉!奇則奇矣。奇而非特。又如《法華提婆品》,龍女成佛,特則特矣,特而非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何者?經說:「眾寶蓮華,周滿世界。」此蓮華,欲言是依。則華外無佛正覺。欲言是正,則說言「百千億葉」。欲言是因,則如來果上功德。欲言是果,則十方所生妙華。欲言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欲言是伴,則唯是如來正覺。欲言是一法,則此中出無量法。欲言是無量,則亦一句名號。奇奇特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強名為奇特法。」上義甚深,茲略釋之。如來果德,稱為奇特。最極奇特,如經中「華光出佛」之文,則彰明矣!且如《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此實甚奇,但眾生皆具,則非特殊現象,故云奇而非特。《法華》中龍女成佛,八歲之龍女,能立即成佛,確極特殊。但特而非奇。因眾生本來是佛,人人有分,個個現成。故龍女成佛并不名奇。唯此經中之淨宗一法,既是最奇,又是最特。下依經中《寶蓮佛光品》從依正、因果、主伴、一多等說明之。依常情而論,池中蓮花,應是依報。若說是依,但一一花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可見佛從花現,故云花外無佛。故不能說是依。若說是正報,經中說花有「百千億葉」,明明說是花葉,而非佛身,故不能說是正。若說是因,但此乃如來果德之成就,故不是因。欲言是果,然此花是十方世界所生之物。不待行人果覺功圓,則不是果。若說是主,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含攝一切,其伴甚多。若言是伴,則心外無法,唯是如來正覺。極樂之依正主伴一切一切,唯是阿彌陀如來自心所現。欲說是一法,但一花中有無量光,其中出生無量法,若說是無量,則只是一句名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所以說此乃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之法。亦不可安名,只是勉強名之為「奇特法」。今日世尊欲宣彌陀弘願一乘、最奇特之法,住於彌陀之所住,佛佛相念。故曰:「住奇特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佛所住」者,《淨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釋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會疏》曰:「佛所住,不(非)二乘菩薩所能及,唯佛與佛住之。」又「佛說三乘隨他教時,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隨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後說甚好,今佛所說,是佛果覺,乃佛境界,故住於諸佛自之所住,而流出此殊勝妙法,以為眾生之因心。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異名也。三世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今佛為說念佛法門,住念佛三昧。」《甄解》之說,更切經旨。

「導師」者,指引導他人入於佛道者。《十住斷結經》曰:「號導師者,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華首經》曰:「能為人說無生死道,故名導師。」《佛報恩經》曰:「大導師者,以正路示涅槃經,使得無為常樂故。」(無為指無為法,常樂指常樂我淨。)又《甄解》曰:「導師行者,即彌陀世尊平等引接無所遺故。」又「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以本願引攝五乘。」故今本師演說本經,正是住彌陀之所行也。

「最勝之道」。《淨影疏》曰:「無上菩提,是最勝道。」又《會疏》釋曰:「於一切世出世中無有倫匹。」《甄解》曰:「最勝道者,念佛往生一道。於一切方便中,無上最勝故。」又「最勝道者解脫德,《涅槃經》云:「無上上,真解脫。」故無上上,即最勝義。」《甄解》之兩說,互為表裏。因念佛即無上上最勝之道,往生必證涅槃也。又正當念佛時,心作心是,當下即是,即無上上解脫時也。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云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等等。《嘉祥疏》曰:「去來現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威神難測,放光現瑞,殊勝絕妙。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也。阿難因現睹光瑞,前所未見,歡喜慶倖。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此定此法即是念佛三昧,導師之行,最勝之道。蓋以三世如來佛佛相念,故推計釋尊今時必正念佛,但未知所念何佛。故問曰:「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顯耀者,光麗也。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故請佛宣說。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汝今斯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累劫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功德百千萬倍。何以故?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上段為本師答問之語。「善」者,好也。「善哉」稱讚之辭也。《智度論》曰:「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淨影師謂阿難所問「稱機、當法、合時」。故佛讚之。《甄解》謂「所問稱可佛心故」。以下即如來自釋其讚歎之故。「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能問如是微妙之義」。「哀愍」,悲心拔苦也,「利樂」,慈心與樂也。佛讚阿難汝今願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乃能問如是之義。「微妙」者,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汝今斯問」。此句以下直至段末,皆表阿難此問功德。「一天下」乃四天下之一,「四天下」者,即住於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一南瞻部洲(即地球)。二東勝神洲。三西牛貨洲。四北郁單洲。故知一天下即一大洲。佛言,阿難此問之功德。勝於供養一大洲之阿羅漢、辟支佛,與多劫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蟲類,百千萬倍。劫者梵語劫簸之略,譯為長時。《智度論》云:「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蜎」者小蟲,「蜎飛」,能飛之小蟲。「蠕動」者,無足而行也,指爬行之蟲也。阿難之問,何以有如是功德。蓋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含靈指含有靈性者,即眾生也。《漢譯》曰:「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蓋因此問而引出,凡聖齊收,利鈍悉被,橫超三界,逕登四土,諸佛同讚,經論共指,一乘了義,萬善同歸,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當來一切眾生,皆以此法,而得度脫,故佛讚其功德。

阿難: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無盡大悲」。《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又「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無盡」者,即《行願品》中「無有窮盡」。如來以無有窮盡之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者,憐恤也,憐憫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佛為悲憫三界之一切眾生,「所以出興於世」。此正表明如來出現世間之本懷。《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釋尊所為之大事因緣,即宣說彌陀願力,普度眾生也。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光」者,明也,大也,廣也。「闡」者,開也。「道教」指正道實教,即諸佛之教化。總指世尊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故知「光闡道教」,即廣宣如來經法之義。「拯」者,救也,助也。「萌」者,芽也。「群萌」,即指群生。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救一切眾生,故曰「欲拯群萌」。《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原文)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原文)也。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甄解》則於上說,結歸後義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惠以真實之利」。「惠」者,惠施也,亦恩賜之義。「真實之利」者,按善導大師意,指彌陀誓願為真實之利。大師偈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甄解》讚曰:「此今家(日人稱善導大師為今家)獨步妙釋,他人所未談也。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又《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甄解》又云:「今真實者,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槃妙果。」又《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權大乘望實大《華嚴》、《法華》等,實大真而權大假也。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十九指《魏譯》文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以十九願望廿願(《魏譯》文曰:「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以二十願望十八願(十念必生願),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實中之真實,圓頓中之圓頓也。」

夫圓頓至極,莫過於《華嚴》與《法華》,今貶之為權假,而獨讚本經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為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其意為:若論法體,諸經皆實。但今論利益,則餘經假而唯此法為真。何以故?因《法華》等雖說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見依法修持當世成佛之人。故僅成為別時(指後時)成佛之因。就法體論,本不須待至別時,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淨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萬修萬去,故勝餘經。且(一)往生必證菩提。(二)法滅唯此經度生。(三)凡聖念佛齊等。《疏鈔》「齊諸聖於片言」。故云,真實之利,無有過於此法者。

又本經能惠真實之利者,緣由經中開化皆是真實之際。極樂妙土正是彌陀住真實慧之所流現。如《往生論》曰:三種(指佛土,佛,菩薩)成就願心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之際者,無為法身也。極樂依正者,真實智慧之流現,一切真實,故能惠以真實之利。無為法身即實相,故《要解》云:「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可見入此門中,一一皆入實相,故所惠真實之利,莫過於此也。

「難值難見。如優曇花,希有出現」。值者,遇也。《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優曇花,一譯靈瑞化。此葉似梨,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子。亦有花而難值。《般涅槃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又《文殊現法藏經》曰:「無佛世有實無華。」又《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據上諸經可知此花,希有難逢,於有佛世,方始出現。故以喻佛之真實教法,難值難遇。今因阿難之問,開釋尊之本懷,顯彌陀之宏願,乃將此真實之法和盤托出,普利群生。故讚阿難曰:「汝今所問,多所饒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無有障礙。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阿難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正覺者,證悟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即如來之實智。故成佛曰成正覺。如《淨影疏》曰:「如來正覺,總舉佛智。」可見「如來正覺」四字,全表佛智。此智甚深,故曰「難量」。因佛極證涅槃甚深法性故,《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又《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蓋謂釋迦如來正覺,乃乘彌陀一如之乘而來成正覺。故與彌陀同一真如,亦即同一法身。當前現瑞之應身佛,實即法身(本地身)如來。一如彌陀住於念佛三昧,由於住此三昧,發勝妙之智慧。故「其智難量」。因此非地上及等覺諸大士,所能稱量測度也。由於勝妙真智,照了真如。并能通達一切諸法,無有阻礙。故曰「無有障礙」。

「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身及諸根,無有增減」(上四句見《唐譯》)。顯本地法身之德。住無量億劫,表佛壽命無量。《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今經云能於一念,住無量劫,此即《華嚴》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之「十世隔法異成門」。如《晉譯華嚴》曰:「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延促同時,正與今經一味。足證今經無異《華嚴》,釋尊即是毗盧。我土應身教主,亦即是法身無量壽佛。釋迦與毗盧、彌陀不一不異。下云:「身及諸根,無有增減。」表佛身殊妙。由於住本地法身,示現之應身,即具圓滿報身德。

「如來定慧,究暢無極」。定者,禪定。慧者,智慧。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簡異(即不同)因位所得,故曰無極。」故經義為,佛之禪定智慧,究竟通暢,非一切在因位之大士所能得。

「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最勝」二字,自《唐譯》)。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又不謀而運,一切無礙,謂之自在。如《華嚴經》中之十自在:(一)命自在,菩薩得長壽慧命,經無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間,無有障礙也。(二)心自在,菩薩智慧方便,調伏自心,能入無量之大三昧,遊戲神通,而無障礙也。(三)資具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珍寶,種種資具,嚴飾一切世界,清淨無礙也。(四)業自在,菩薩能隨諸業,應時示現,受諸果報,無障無礙也。(五)受生自在,菩薩隨其心念能於諸世界中,示現受生無障無礙也。(六)解自在,菩薩勝解成就,能示現種種色身,演說妙法,無障無礙也。(七)願自在。菩薩隨願欲,於諸剎中,應時出現,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八)神力自在。菩薩神通廣大,威力難量。於世界中,示現變化,無障無礙也。(九)法自在。菩薩得大辯才,於諸法中,廣演說無邊法門,無障無礙也。(十)智自在。菩薩智慧具足,於一念中,能現如來之十力無畏,成等正覺,無障無礙也。今云「最勝自在」,應如《法華經》「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圓滿究竟《華嚴》之十自在。故云「最勝」。

此下世尊許說,并敕令阿難諦聽(細心聽法)善自思維,所聞義理。末云:「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以上別序竟。

 

別序又名發起序,蓋為發起全經正文。現因阿難啟問,世尊允說,演此究竟方便、最極圓頓之殊勝淨土法門。但以此乃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眾生情執深重,信不能及。故於發起序中,深入證信。共計五重:第一、世尊放光現瑞證信。第二、阿難歡喜啟問。阿難之問有兩要義:一者,阿難見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導師之行,最勝之道。但此法此行此道,必是佛佛相念,而非其他。二者,阿難何能問此妙義,正表阿難本是德遵普賢、從果向因之大菩薩。會中純一無雜,演說圓音,今正是時。會眾殊勝,正表妙法希有。第三重證信,則是世尊讚歎此問之功德難思。佛說:當來一切含靈,皆以此問,而得度脫。一語道破淨土法門所以興起之真因。故本品名為《大教緣起》。第四重佛告阿難,如來之所以出興於世者,只為「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云何惠予?則唯賴彌陀願海六字洪名。正因阿難之問,而啟示如是妙法,希有難逢,如優曇花,當來一切眾生,全賴阿難之問而得度脫,故佛讚阿難以證信。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本經小本之宗,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乃「真實之際」,故可信。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何謂「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何謂「真實之利」?《疏鈔》又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大小兩本,同一綱宗。如是妙法,三輩齊收。遂令凡夫,頓同補處。大哉妙用,不可思議,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序分竟)

(第一卷終)

【書籍目錄】
第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概要) 第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會聖眾第一)
第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遵普賢第二) 第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教緣起第三)
第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法藏因地第四) 第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至心精進第五)
第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發大誓願第六) 第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必成正覺第七)
第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積功累德第八) 第1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圓滿成就第九)
第1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皆願作佛第十) 第1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國界嚴淨第十一)
第1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光明遍照第十二) 第1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眾無量第十三)
第1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樹遍國第十四) 第1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提道場第十五)
第1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堂舍樓觀第十六) 第1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泉池功德第十七)
第1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超世希有第十八) 第2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用具足第十九)
第2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德風華雨第二十) 第2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第2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第2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第2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第2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第2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第2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歌歎佛德第二十七)
第2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第3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第3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修持第三十) 第3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第3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第3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第3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第3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第3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第3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第3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第40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第41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邊地疑城第四十) 第42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第43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第44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45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第46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第47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第48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第49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7-1 18:38:05
上传者功德无量!阿弥陀佛!请问如何下载?谢谢!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