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日期:2016-05-27] 來源:  作者:南懷瑾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原文: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 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心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定粗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 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 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若有 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 應然。無別性故。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又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恆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 似空花非實有性。生名為有。寧在未來。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然有為法因緣力故。 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住別前後復立異名。暫有還無無時名滅。前三有故同在現在。後一是無故在過 去。如何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此依剎 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後無名滅。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

 

……晚上還發霉了,不曉得換;自己麼一天還慢慢泡起來喝三四次,你說你在供養佛啊還是佛在供養你?!

所 以修密宗供養佛是這樣供養的呀:香、花、燈、水、果,買來的東西用的吃的都先給他老人家用了,然後這一杯水端上去:哎!給你老人家洗腳的哦!這一杯水是給 你老人家洗臉的;這一杯水是給你老人家漱口的……每一杯都要供養,觀想得分(清楚)。然後坐在上面,靜下來了以後開始唸咒了,一邊唸咒一邊腦子觀想, 「哦……」;然後,拿個鈴子「叮叮叮……」,這手拿個杵,降魔哦!降魔完了以後,再拿個鼓哦,「撥了登,登了登;撥了登,登了登……」然後趕快放下,手印 哦!結哦、打哦!打打……打完了以後,哦呦!一邊念、一邊想,身口意三業嘛!手代表這個身,把你忙得一塌糊塗,再也不能做別的事了,決不會去打人了;嘴巴 唸咒子(師亂唸咒子):「轟隆……」什麼都有了;然後還觀想啊,觀想得一塌糊塗,前後左右……這一修下來,三四個鐘頭一堂、一座。我說真是密法!什麼密 法?你不放下也放下了!——累死了!(眾笑)要你起念那再也不想起了。最後修下來,圓滿次第,那真圓滿!(眾笑)那真不錯!所以我說,嘿!密法真好!這個 方便法門是真好!

然後又是,哦!獻花供養;然後,哦!我這個毛巾擦過沒有洗,趕快去洗呦洗呦,來來來……這個忙得啊,一天沒有時間!到那個時候,「厭患粗動」,就厭惡了。這些都是起心動念啊!儘管是善的起心動念,也是起心動念啊!

惡法不要,善法也不要。「厭患粗動,心心所故。」覺得:哎呀!這些都是妄想求嘛!我求佛菩薩保佑我,也是大妄想嘛!我不是個好人,他保佑我幹什麼?如果我供養了那麼多菩薩肯保佑我,這個菩薩我不供養!因為他愛貪污嘛!啊?不供養你就不保佑啦?!菩薩不會是這樣。

所以因此悟通了,這些東西都不要了。所以後來有一個大活佛,那個活佛一般活佛都罵他,哎!我認為這個人真了不起,有神通的。我們在拜佛,他把腳趾站在旁邊搖:「唔!你看,佛都給你拜動嘍!」我馬上給他磕頭!這個人是成就了的人,那是徹悟了的。我們拜佛他就笑。

那 麼他很怪,很多瘋了的人,男的女的;他喜歡彈一個中國的琵琶,彈也彈不好,「登登楞登、登登楞登……」亂彈。那些人啊,病醫不好的、瘋了的人都送到他這裡 來,他也不理你。那些瘋子在他肩膀上爬上去,有些還騎在他這裡,有些還屁股坐在他頭上,他也不管;「登了登了登了……」大概過不了兩個鐘頭,都好了,都回 去了。你說這是個什麼本事?!啊,他就會這樣,我們拜佛他把腳搖動:「哎!佛都給你拜動了!佛都給你拜動了!」——這個是得了道的人。

所以講到「厭患粗動,心心所故。」因為這樣悟到了以後,「發勝期願」, 這是要大勇了!大勇猛菩薩,發起了最大的願望:「嘿,不要想!」把它空下去!發「勝」——最強有力的心願。所以你們大家做不到啊!打個坐起來:「我現在已 經半個鐘頭……」半個鐘頭什麼都不想,你做得到嗎?做得到,開始很有一股勇氣,結果臉還漲紅了、血壓漲高了,還是在那裡亂想。那不能玩的哦!

發勝期願,遮心心所」,自己把所有的妄想心蓋住了。先是做不到;下面就是功夫道理,給你露消息哦!

令心心所,漸細漸微。」慢慢去修習去。所以你們現在在禪堂裡打坐,我常常告訴你們,只能講叫習禪、習定,是練習定、練習禪。你不要認為你現在就在學禪、是修定,那是大錯而特錯!只能夠說是習定、習禪。

你慢慢如此練習,「令心、心所,漸細漸微」,慢慢把你涵養得熟了,這個心理狀況慢慢地,粗心大意變細了,念頭的力量變弱了、微弱了,「微微心時」——這四個字用得(好),玄奘法師這幾句翻得美得很了,很高明了!「微微心時」,這個時候還有念沒有念呢?心念還有沒有呢?不能說絕對沒有。你看他這兩個字用得好極了——「微微心時」,似有似無之間,**。

熏異熟識」,這樣慢慢練習,像薰鴨子一樣、薰魚一樣、薰這個檀香一樣,慢慢把它薰,使阿賴耶識受薰,向清淨面來走。慢慢訓練我們這個「異熟」,拿一個走反覆的這條路,把它改變過來;使定的新的路,把它練習純熟。

禪宗祖師有兩句話講修行的道理:「熟處令生」,熟路子,要使它生了、疏遠了;「生處令熟」。就是這個道理。平常貪嗔癡慢煩惱的習氣,我們用慣了的,慢慢把它脫開、解脫,把它變成生路道;修行、清淨這一念,這個生路子啊,慢慢練習變成熟路。

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 這樣慢慢地練習,隨時隨地在修持,使構成了增上道,厭離心加重,厭離世間、厭離妄想、厭離煩惱的這個厭離心加重了。所以佛經上說,什麼人才有資格真正叫學 佛呢?厭離心沒有生起,不能叫做學佛的人;厭離三界之心生起了,才能叫做學佛的人。就叫「厭離心」,討厭、想跳出三界的懇切的心。他說,這樣修持,「成極 增上厭心等(的)種(子)。」

心裡種子養成了,「由此」,由於這條路;「損伏心等種故」,把我們平常煩惱心一切的種子把它損害了、把它降伏了下去。

粗動心等」,我們很粗的煩惱妄想這些心意識的作用;「暫不現行」,注意這個「暫」字。所謂入定,是粗動心等暫時不起現行的作用。「依此分位」,依到這個樣子的範圍,假設一個名稱,這樣叫做無想定,屬於無心位;這樣叫做滅盡定。當然滅盡定跟無想定有差別,中間也有理論上的差別。「假立二定」,這個二定指無想定,生無想天的定。

「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儘管講是外道,哎,不是那麼大的外道哦!他是善業哦!無想是善業。所以無想天是色界天的有頂天的裡頭的哦,生在色界天的有頂天哦!所以「此種善故」,無想天、無想定這個種性還是善定哦!所以無想天、無想定也是善業道。

「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定粗動想等不行,於此分位,假立無想。」

所 以修無想定的人,在這個無想定的前位,因為隨時厭煩自己思想太多了,尤其是夜裡睡不著的失眠的人,討厭死了!自己腦子裡思想怎麼那麼多!——那你除非修到 無想果,呵!求無想定、無想天。「招彼異熟識」果報,所以,這個色身的果報一完,就生無想天。當然那個無想天裡頭很舒服哦!可是無想,不用思想。如果勉強 地講,無想天裡頭不用思想,不是死人了嗎?——不是哦!那就是頑空了,那變成了木頭、石頭了。無想就是無想,是想陰受了蓋覆;其它還有作用的。所以無想定 就是講粗動的煩惱滅了,佛學名詞假叫無想定。

「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實有。」這個是講修無想定的果報,它的成果如何?那麼,因此講無想天、無想定等等無心位;實際上你不要執著,「亦非實有」,這是為了邏輯分辨的名稱上清楚,的確有那麼一個功夫、有那麼一個境界。你執著了,呆板地認為有個固定的道理呀,那也是錯了。

本來我們今天有個補充的資料要引用,講到無想定、修持的道理,這個補充資料我以為這兩個鐘頭是來得及的,現在一看,沒有辦法了,下一次再補。……

 

《成唯識論》卷一正好講完,卷二的開始。現在,講到卷二的開始,又是一個麻煩,純粹是哲學上思辨的問題。原文是: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

這是另一派佛學的觀點,認為一切有為法、相(它的各種現象);「異色心等」,認為一切有為法同我們現在這個生命、肉體的生命、這個心之外,另外有一個存在的功能,有實在的自性。這個自性不是講明心見性那個性,就是說有它的功能、性質。

這個道理怎麼個說法呢?我們整個的佛法分兩部分:「無為法」,所謂證得道、涅槃、道果,所謂無為是道,所謂得道,得這個無為法;宇宙萬有一切,都是有為的——「有為法」。這是佛學的分類。

那麼所謂有為法,是有動相的,這是我們現在用的觀念——有動相的,一切有生滅的都屬於有為。但是注意,我們認為、人類認為的動跟靜兩個,靜態是不是無為呢?

靜(安靜這個靜)也是有為法,不是無為,這一點特別要注意!所謂動、靜,乃至於說清靜與不清靜等等,都屬於有為法。如果認為無為法是清靜的、是靜態的,那也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我們認為這個靜態,或者是清淨,也是色身、我們現在生命存在的這個思想範圍所認為的觀念。

真正的道體無為法,它不屬於動、也不屬於靜。有動、有靜還是有為法。

因此《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至最後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金剛經》所提到的有為的道理:有為法,本身也是空。

現在,根據佛學另一派,譬如南傳佛學、佛教,像小乘佛學、小乘學派的《四阿含》裡頭的理論,認為這個心、外(物理的世界)是兩重事情,心物是二元的。那麼,因此他也根據經典,根據什麼呢?根據《阿含經》、根據《楞伽經》。《楞伽經》的一節有幾句偈語,認為一切有為法,「異色心」等,同我們現在心理、心的作用兩樣,有一個實在的自性,有它自己存在的性質。那麼他們這一切理論啊,「契經說故」,因為佛說過的,《阿含經》啊、甚至大乘裡《楞伽經》頭上也提到過一點。但是,《楞伽經》並沒有說有為法是另外有個存在的功能。

所以這一派引證的理論,「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為相,乃至廣說。」

他 說經典上說到有為法有三種——「三有為」,這三種有為都有它單獨存在的有為的這個現狀、有它的作用,發揮這個道理就多了,「乃至廣說」,很多很多。哪三種 是有為法呢?就是「生、住、滅」,這是屬於有為法的總論。生:一切萬有的出生;住:等於現在所謂西方西洋哲學所講的「存在」,存在的這個階段;滅:就是過 去了。生、住、滅,就是三有為法。這要記得啊!我們專門研究佛學的同學們就要記得了,所謂「三有為」是講什麼?「生、住、滅」。

那麼,以這 三個歸納了一切有為相,「乃至廣說」,他說這個是單獨的存在。譬如一顆種子裡頭生出來萌芽、開花、結果,是有它生出來這個階段,在科學上我們講也是承認 的,一個東西是有個生出來的階段。你說無常,它總要存在幾秒鐘、也要幾秒鐘;這個幾秒鐘是「住」(存在),過後沒有。所以這個是有它獨立存在的功能。

那麼,下面認為:不對!一切唯心嘛!不是這個道理。一切唯心,三界唯識。所以下面先提結論:

「此經不說,異色心等,有實自性,為證不成。」

他說,你所提的理由不大對,對於經典、佛學的研究不透徹。譬如大乘經典啊,甚至於小乘經典,是有這麼樣的說法,但是沒有說完;拿我們用一句佛學的慣語說,那個說話是「不了義」,沒有徹底地說。了義教不是這個道理。

他說,經典、佛法沒有真正說:這些宇宙萬有現象生、住、滅的過程,「異色心等」,它有實在獨立存在的功能、自性。「為證不成」,他說你所引證的經典的道理(來)支持自己這個理由,不成立。下面原文說:

「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色心之體,即色心故。」

下面首先碰到一個問題,「非第六聲」,第六聲是哪一聲啊?這就很麻煩了。這就講到、研究到「引聲字母」。這個梵文引 聲字母。那麼,我們現在本院的同學正在學華嚴字母,那麼就要研究到華嚴經典裡頭。「華嚴字母」,我們大家看到佛經印華嚴字母,每一卷後面都印得有字母的音 聲,這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告訴本院的同學好好研究好了,學外文啊,事半而功倍;學各種外文,會事半而功倍。也可以通「聲明」,由觀世音菩 薩這個聲明,通證聲明而悟道,能夠瞭解一切的音韻學。

所以華嚴經典所講的有「八聲」,八聲不是平常出入這個意思——內義,我們牽扯到這個東西範圍講起來就太多了,是個專題。

第 六聲,是華嚴字母所講、梵文字母所講第六「屬聲」。(專屬那個屬,屬於你的屬,有歸屬。)這個就是說,一個東西有它的範圍。譬如說我們買一個房子,錢付完 了,這個房子屬於你的,權利歸你使用,你有權可以支配它;也可以賣它,也可以保有它;可以住,也可以轉讓人家。就是屬於你的。連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現在 活著的時候,是屬於我的,使用權屬於我;是屬於我的暫時的所有、暫時的使用,畢竟非我之所有。這個身體最後它要壞的,要死的;只是現在活著屬於我的。第六 聲是「屬聲」。

那麼,這個梵文裡頭第六聲「屬聲」的意思,也等於中國的文字「之乎也者」,等於白話文「的呢嗎呀」這些,上一句話沒有講完、同下一句話有連帶關係的中間媒介的詞句,所以屬於第六聲。那麼這個第六聲是梵文字母來說。

他現在講,宇宙萬有一切有為法,譬如大到太陽、月亮、虛空、打雷、下雨,這些等等,都同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有連屬的關係;等於我們的身體,現在完全是連屬的關係,畢竟不是我。

他說「非第六聲便表異體。」說了一個同我有關聯的有為法(物理、宇宙萬有的有為這些動相),並不是說另外有個存在的主宰。

「色 心之體,即色心故。」色心,就是我們現在的色心,這個色心就是有心臟,過去講色心是「肉團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心臟。因為我們過去的文化、東方文化認為 人的思想就屬於這個心;因為講到一個心字,就把它與心臟連在一起,所以過去認為思想是屬於心臟裡頭發出來的。現在西方觀念,新的科學進步了,這幾百年來, 曉得思想不是心,是腦、腦的反應。究竟對不對還不知道哦!不要認為現代科學就對了,(以為)思想的確是腦裡頭來的哦!還不確定。將來的醫學科學再進步了以 後,又說不屬於腦了,屬於別的了,那就很麻煩了!

這種抽像的整個的東西,就叫做「色心」。色法、有實質的。所以現在本經上面兩句話,「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有形狀的這個色心、生理、心的作用;「即色心故」,它就是個色心,就是有形狀的這個肉團心,就是這個作用。

「非能相體,定異所相;勿堅相等,異地等故。」這些文字翻譯的都很麻煩的!

他 說,我們現在講肉體腦筋也好、心臟也好,這個作用;「色心之體,即色心故」,它的體,它的本身的這個體,這個色心的體是什麼?細胞組成的,講粗一點是肉 體,我們拿現在的觀念,都是每一個細胞的分子兜攏來,組成了肉、神經。它的本身啊,如果我們解釋唯識這兩句話,「色心之體,即色心故。」換句話說,物理構 成的生理作用,它本身就是這麼一個作用,什麼作用啊?一碰,活著的時候就有反應。這個反應、它的作用是它的有為法;這不是心的「體」。隨時它能夠活著的東 西起反應作用,後面還有個東西呀!他說你不要認為目前這個反應作用,就把它當成宇宙萬有的本體,是錯了的!因此,他的定義,「色心之體」,它只屬於本身色 心反應的作用。

不是說「能相體定異所相」,但是進一步說,這個能跟所兩個,你要搞清楚啊!譬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電,電能是個什麼形狀?看不 見的。我們現在看的電燈是電的功能發生了有為的作用,透過了這個燈泡放光的,那麼變成電燈光。它透過了(機械)放聲音,就變成了錄影機或者是擴音機了,他 就沒有光了。各種各樣有為的作用,所用的不同,電的功能是一體的。「非能相體定異所相」,但是你說我們看的電燈光,不是電能;那是電能透過這個機器所發的 光。我們聽的擴音機的聲音,它本身不是電能,是電能透過了這一個機械的構造,擴大了這個聲音,使它發出來的作用。聲與光、一切變化的作用,這是它的「所」 用。它本有的功能、那個電呢?不是這個所用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清楚的。

可是唯識這本書上現在講的本文呢?「非能相體,定異所相」,這怎麼講 呢?這個能在用的哪裡?離開了用,這個能在哪裡呢?不是這樣。「非能相體定異所相」,當所有的現象起來的時候,能就在所中;它的功能就在這裡。雖然說這個 電燈發光的並不是電能,但是沒有這個電能不會發出這個亮光。能、所同時。

可是當我們看到光的時候呢?必須要有一個觀念認識:這是「能」所起的發光的作用;不能把光就當成是「能」。在思辨的理論上同實際上有這麼一個差別。

所以,你們研究禪宗的同學都看過《六祖壇經》,六祖也告訴你,「當定之時」,入定的時候,慧在哪裡?——「慧在定中」。「當慧之時」,起用的智慧的應用,定在哪裡?有沒有定呢?——「定在慧中」。同樣是這個邏輯的作用。所以,「非能相體定異所相」。

「勿 堅相等,異地等故。」怎麼說呢?勿堅,不能夠堅固。這個玄奘法師在這種地方翻譯的文字啊,我們又感覺到非常遺憾,用的中國文字太古老一點!在那個時候用得 那麼古老已經很勉強了,再留下到我們現在是要了人家的命!「勿堅」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不能堅固起來的。嘿!一定要用這樣兩個字,你說他用得多辛苦!我們 讀書又讀得多辛苦啊!勿堅,就是不能堅固起來。譬如有個東西——水泥,我們建築房子(建築工程師都坐在這裡),這個水泥不是水,水泥是土,地水火風(中 它)是土。但是水泥當要融化堅固起來的時候,必須要加一點水;可是水的本身並不是水泥,那是水,因為水是不能堅固的,不可以堅——這樣的意思。古代經典上 解釋都是如此,水不能堅固。

哎!你們年輕的同學、年輕的法師特別注意,今天二十世紀的末期,到二十一世紀馬上開始,你出去弘揚佛法,也照佛 經上這樣說,算不定在學府裡頭,譬如說你到哈佛大學、或者某一個大學研究所,就不聽你的,你常識都不夠,水怎麼不可以堅固啊?水嚴冬冷卻了、凍攏來,硬的 冰塊還打死人呢!那堅固得很耶!不容易破壞耶!那你這個佛法連這個道理都不懂還講下去?他就不信了。

這是在當時那個時候的知識可用。譬如佛 經上經常用:「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烏龜怎麼沒有毛?日本北海道的烏龜綠毛好幾尺長呢!如果你說,烏龜本來沒有毛的;那日本那個烏龜毛還是尼龍做的 啊?那是真的嘛!這是限於當時那個時候的常識,所以有許多經典上比喻的常識,將來的時代不一定完全可用的。「一時,佛在捨衛國……」,是那個時候講,這個 時候佛來(比喻)。佛的知識非常淵博,但是他為什麼不講幾千年以後的事啊?那幾千年以前的人都不信了。所以很難哪!可是我們研究佛學,你們出去弘揚佛化 的,就要注意了。

剛才提到「勿堅」兩個字,經典上就是講——「實性」。「勿堅相等異地等故。」就是液體的東西,你不要講成水了,不如講「實 性」了。那麼你用現在科學常識,所以「液體的東西同固體就兩樣」,這就是很清楚了,大家一聽就懂了。所以,水不能凝結是液體的時候不能凝結。水當然是個液 體,但是它也是固體,冷凍起來是固體。水裡頭不能燃燒,水也有電能啊!可以發火啊!所以「異地等故」。

「若有為相異所相體,無為相體應異所相。」假定一切有為法、有為相,這個相就是現狀,「異所相體」。他說,當我們一切現狀起作用的時候、有所作為的時候,你認為另有一個功能的存在;那麼,「無為相體」,當我們得道證得無為的時候,「應異所相」,那無為硬有個無為的境界了?所謂無為只是一個名稱,並沒有境界。

「又生等相,若體俱有,應一切時,齊興作用。」這個生,就是剛才講有為法,他歸納三個字:「生、住、滅」這三個字。「又生等相」,起作用的相;「若體俱有」,你認為體的這個功能有另外存在的功能;應該「一切時」,什麼時間;「齊興作用」,完全是起了作用。

「若相違故,用不頓興。體亦相違,如何俱有?」你說那個作用的、後面的功能,剛才拿電的比方,能跟所兩個不同。「用不頓興」,起作用的時候,它不是同時的;「體亦相違」,它的本體功能作用兩樣;「如何俱有?」它怎麼樣會同時起來呢?現在都是一條一條理由申述。

「又,住異滅,用不應俱。能相所相,體俱本有。用亦應然,無別性故。」再 說,「生」,生出來一個東西、創造,就是成長、生出來、存在(「住」就是存在,「生」就是成長);「滅」就是滅亡、死亡,過去了、沒有了。他說「住異滅, 用不應俱」,那麼當它每一個過程的時候,這個作用不是同時俱在的。當生長的時候,它每一秒鐘、每一秒鐘都在生長,它不是存在;那麼,當存在的時候,這個現 象不是生長;換句話,當滅亡的時候,當然不是存在,更不是生長。

你看這些,很囉嗦,很討厭!但是一個喜歡搞思考、搞邏輯的學哲學的人,越研 究越有興趣,不覺得討厭。一個階段硬有一個階段。一個東西成長,等於我們的手到變成拳的時候,這是握拳的手;握拳的時候就是握拳,這個「握拳」不能叫做 「拳」。把這個指頭統統握攏來了,這等於是「生」;好!現在拳頭握緊了,這叫做「住」,這叫做拳頭。依邏輯上講,當你手還在握的時候說我這個就是拳頭,不 合邏輯;因為你現在不是拳頭,是準備這個手在握拳頭。就是這個道理,分析一點都不能馬虎。

你說這個眉毛跟頭髮倆差不多,都是毛;哎,學邏輯的人說你混帳,你一切都不懂!眉毛是眉毛,頭髮是頭髮,身上的體毛是體毛,而且每一根體毛的上面的、中間的……都不同。這就叫邏輯。現在就是講這個邏輯。

所 以「能相所相體俱本有」,能起的作用同所起的作用,「能相」,本能的功能,所起的作用;「體具本有」,在本體來講,後面還有個功能。「能」——你說宇宙萬 有這個能、這個電能,電又是誰造的?電的能是誰造的?那麼科學家沒有辦法找出答案。所以像那麼偉大的科學家像愛因斯坦,最後到晚年找不出答案來了,只好信 仰、低頭,歸之於上帝,因為他沒有辦法作答案。自己覺得年紀大了,解決不了,他本來還想追下去,追下去他想追求到統一磁場。他那個理想一達成了以後,科學 真研究到那一步,將來可能有——這個人類的世界、整個的一切文化改觀了,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神通了。那將來出去不要飛機坐著才飛;人這麼一動,自己就可以飛 起來。統一磁場真的達到了——理想中啊!很可能做到這樣。這物理世界也很偉大的呦!你不要看到萬法唯心;萬法唯物也很厲害的呦!這兩個東西,所以現在變來 變去,還在這個地方轉。

所以「能相所相,體俱本有」,佛法是這樣子的,本有。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自然的。

「用亦應然。無別性故。」所以,當我們一切有為起作用的時候,也是這個道理。另外沒有一個存在的功能。

「若謂彼用,更待因緣。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如 果認為一切有為法的作用,(是)靠因緣來的;那麼,因緣是相對的作用。那麼,這個「待」、「所待」是因緣作用,既然是因緣作用,就不是本有的。這些地方辯 論,我所以剛才先給諸位同學聲明啊,很痛苦!要真正向邏輯上走的人,越看越有味道;但是我也蠻反對的,我反對年輕人學哲學學邏輯,[斷錄若干字,疑為「因 為學不對」]了爬不出來。但是完全不懂邏輯我也很反對:這個頭腦不合邏輯。所以同學們跟著我覺得很討厭,一下這樣、一下那樣,搞不清楚,哈!其實我覺得很 清楚。

邏輯、哲學是要學,不要執著;但是學不通啊,那不行,那你要著迷。講到這裡,我們提出,不講唯識,到處經典上就有,譬如大家最崇拜、最推崇的一部經——《楞嚴經》,《楞嚴經》就說到了,你看第四卷以後,講到一切現象界,「既非因緣,又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 以有一次在一個場合、一個廟子,這個大廟子也有一兩百人,我們在一起在打七、修禪定的時候,有幾位老居士也參加的。那麼我正在吃飯,吃完了飯經過那個地 方,這幾位老居士就在那裡爭吵,吵得很厲害,我剛好經過窗戶外面聽到。他們就是這樣:「哎呀,南老師這個地方錯了的!他翻那個《楞嚴經》啊,翻得『既非因 緣,又非自然』,那是個什麼東西啊?那是唯物論了!這個一定他搞錯了。」我累得要命,聽了我就走過去了。後來有另外一個居士就跑來問我,他說:「這 樣……。」我說我聽到了,我看你們吵得很認真嘛,這樣研究很好嘛!但是我說這個不是我講的啊!佛經上《楞嚴經》上「既非因緣,也非自然」,非因緣、非自然 的。我說我那個《楞嚴大義》是替佛變成白話,把古文變成白話;佛說的,你知道嗎?那麼這位居士說:「我記得也是佛說的啊!」我說當然啊!我不是佛啊!我是 「糊」啊!糊人糊里糊塗那個「糊」;那是真佛說的啊!我說你們去研究去,怎麼「既非因緣,又非自然」?再加一句:「更無主宰!」如果我們再加一句。

一般宗教呢,把宇宙的萬有功能都歸之於上帝、歸之一個神力,譬如生命都是另外一個東西創造,歸之於神力;這個生命或者歸閻王管哪、上帝管哪,就歸之於上帝。唯物學家歸之於自然,(認為)宇宙萬有沒有個道理,自然來的。

佛 法呢?又講因緣。可是佛在到處講因緣,到了《楞嚴經》、到了這種地方把因緣都推開了——非因緣,你只好去問問他老人家了!現在他不在,不過上面現在好在有 個像在這裡,你去問問他:你怎麼亂講呢?你從前都講十二因緣、多少因緣,現在又否認了,「非因緣、非自然」。不過我再給他加一句,也是他的——「更無主 宰。」那這個是什麼東西嘛?!這就是佛法的真諦、真義。所謂菩提、道體,就在這裡。

所以你看到這裡,現在他又在批駁因緣。「若謂彼用更待因緣(的話),所待因緣應非本有(嘍)!」他說一切法都靠因緣所生,所謂因緣,因緣就不是本來的東西了。那自己生命這個主宰究竟是屬於「他」的還是屬於「我」的呀?

「諸 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中論》的第一個偈子。「諸法不自生」,不是無緣無故起來的;「亦不從他生」,也不是上帝給我的,也不 是誰給我的。「不共」,不共生,共生——因緣和合也是共生。「不共不無因」,不是無因生,那因在哪裡?「是名為無生」,這樣叫做無生法忍的無生。所以講般 若學唯識,學唯識、學般若的人,乃至學中觀正見,不能不懂《中論》,龍樹菩薩造的;同《成唯識論》,這些都是最有價值的佛經。

現在所批駁因緣也就是這個道理。

」,本經又說,「執生等便為無用。所相恆有,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再 說,「執生等便為無用」,他說,你因此執著了,一切有為法當它構造成功、成長的時候、生起來的時候,「便為無用」。當他一生、成長一成功了,已經過去了, 它的生命作用價值已經喪失。「所相恆有」,所謂存在的,就是一些現象。「而生等合,應無為法」,他說如果這樣講的話,生而不生嘛,一切無常。那麼所謂一切 成長與不成長,歸納起來,都屬於無為法了。

「亦有生等,彼此異因,不可得故。」他說,也有一些成長的時候,它的來源、因緣、第一因,這個 「因」講第一因。這是哲學名稱,第一因。因為宗教家都講,這個宇宙萬有什麼人造的?——上帝、或者神、或者叫「主」,這個是把它神話了,佛法很少用到;就 是有個東西。哲學家不管你這些,哲學上這個東西沒有把它變成人格化,叫做「第一因」。這是哲學上面的假定的一個名稱。現在就是講,「彼此異因不可得故」, 有為法與無為法,這兩個因素絕對不同。一個是有為、一個是無為,在邏輯上(不同)。但是你找它那個第一因是什麼東西呢?「不可得故」,你找不出來啊,沒有 啊!現在這些辯駁地講了告一個段落了,比較走上一個容易懂的路線了。

「又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講 到一切有為法時間問題,它在過去世——昨天;來世——明天;今天。佛法呢?過去、現在、未來,去年、今年、明年。過去、現在、未來就是三個階段,佛經常常 把時間分成三個階段,也叫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是所謂過去世包括了很長的過去哦!所謂未來也包括了很長的未來哦!只有現在世非常短暫,就 是一剎那。這是佛學對於時間的分類,總名叫「三世」。他說這個佛學所提的,我們講時間的問題,過去世、未來世,過去是昨天,未來是明天,現在是今天;今天 呢?「非現非常」。所謂今天,我們講一句話「今天」,這個「今天」這一秒鐘就過去了,「今天」已經沒有了;說「現在」,「現在」沒有了;所以「非常」。也 非現在;說一句現在,現在就是沒有了。當我們剛說「現在」的時候,這一句話「現在」已經過去了。你說未來,未來變現在,現在也過去了。所以說「去來世非 現」,沒有現在的;「非常」,它是無常的。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是虛空中的花朵一樣,不存在的——虛空中的花朵什麼叫做不存在啊?存在 的啊!我們說電影上出現的、電視機上出現的楚留香,你們大概都在看吧?你說楚留香留了香沒有?看完了電影就沒有了。當你看的時候真的有。「空花」是這個意 思,不是說它完全沒有哦!「夢幻空花」是形容它短暫的存在,變化得太快,把握不住,因此說它是「空花」。你假使說,我們研究佛學的人,提到「夢幻空花」, 我們觀念上就認為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已經是犯了最大的錯誤,把佛學誤解了。佛說的夢幻空花並不是講完全沒有哦!是講有——太短暫的有(師一彈指);所以 叫做無常。

當夢中時,夢是有哦!不是沒有。所以夢幻空花就是現在的道理:「去來世非現非常,應似空花,非實有性」。沒有它單獨存在的一個永 恆作用。譬如我們電視、電影銀幕上所演的人,你上去把銀幕一打破了,後面這個真的人抓不出來的,一定是沒有的——「非實有性」。但是當我們看這個銀幕上的 人物的話,那看到悲傷的時候,把我們的眼淚啊哄得直掉直掉;喜歡的時候我們也跟著發瘋了一樣地笑——這個時候是絕對有。夢幻空花就是如此。所以「夢幻空 花」比喻之妙!

我經常發現許多人研究佛經佛學,一提到「夢幻空花」,馬上犯一個錯誤的觀念,已經犯了一個同唯物思想「斷見」的錯誤一樣的觀念,認為夢幻空花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沒有!——不是的。這是研究佛學要特別留意的地方!所以他講:

「生名為有,寧在未來。」當 我們講生住異滅,一個東西萬有的現象,當它形成、成長的時候,這個是「生」;成長的時候,在我們世俗的觀念,就是叫做「有」,這個時候有。譬如現在我們這 個虛空前面,至少在我這個嘴巴上面、面部的前面這裡什麼都沒有;現在我們馬上把它擎上一個拳頭,我這個前面就有一個拳頭,就是有。當它這個生命為有,成長 出來、有的時候,雖然是暫時存在,這個暫時存在,一剎那之間也是有。所以「生名為有」是什麼有啊?是現在的有。「寧在未來」,這個「寧」字是古文,白話這 個「寧」字在這裡用就是「哪裡」。他說,當我們成長生命為有的時候,哪裡是講未來呢?就是現在這一下就是有。

譬如我們每一個禮拜三,這個十 一樓,有什麼?《成唯識論》的研究。當這兩個鐘頭存在,是有。「生名為有,寧在未來。」絕不在禮拜四晚上;不在明天,就在現在。但是現在這兩個鐘頭啊, 「夢幻空花」,等一下一下了電梯呀,「水流花謝兩無情」,各自東西,你坐汽車、我坐11號的(兩個腳一走,11號的)公共汽車回家,或者有人坐專車回家。 不存在了。它就是這樣一個東西。

「滅名為無,應非現在。」所以生住異滅這個有為法,「滅」就是過去了,過去了的東西,消滅了、看不見了。看不見了的,叫做沒有了。沒有當然不是現在啊!「應非現在」。

「滅若非無,生應非有。」如果消滅了的、過去了的東西你認為還存在的話;「生應非有」,那麼活著的人,現在活著、現在成長的東西也是沒有啊!這個話怎麼講呢?

所 以我們常常有時候跟人家說笑話,笑話也是真話。很多人說:哎呀,這個……去跑一個走陰的,我們大陸的觀念叫走陰,有些人畫個符啊、念個咒啊,在那裡搞一 陣,搖搖擺擺跳起來,然後聲音也變了,說你的媽媽來啦、祖父來啦、外公來啦、外婆來啦,講得家裡的事情活龍活現的了,啊!這些鬼。如果「滅若非無」,滅若 有,如果過去的鬼呀神呀如果都到現在還存在,我們至少我們的文化就是五千多年,大概「生應非有」,我們就不能生下來。因為世界上站滿了那麼多了嘛,哪裡還 有空間給我們站呢?所以世界「滅」了,不能說它有——沒有。這個問題很大。

所以有人問:既然我學了佛,我又回去想想啊,那我的那些祖父已經死了幾十年,他真的還存在啊?可是你說不存在,他講的話又差不多,這是個什麼道理?那就是要研究唯識這個阿賴耶識的道理了。所以「滅若非無,生應非有。」

「又滅違住,寧執同時?住不違生,何容異世?故彼所執,進退非理。」再 說,「滅」,消滅了、過去了;「違住」,就不是現在的存在。「寧執同時?」你不能夠說,「現在存在」同「將來沒有了」這是同一個時候的作用,這個話不合邏 輯了。「滅、違、住」三個字,「違」就是相反的,說沒有了就沒有了,不是存在。「寧執同時?」你不能夠說把沒有的東西同現在的存在,同一個時候,你說這兩 個、這個作用是一樣,這個觀念是錯的!

「住不違生,何容異世?」當我們一個東西看到存在,譬如一個花開的時候,這個花開在前面很好看,同它 這個花將開的、開出來那個成長,這兩個階段次序有差別,好像沒有差別;「何容異世」,在成長跟存在之間,看起來好像一樣,還不能分過去、現在;「故彼所 執」,所以以這個邏輯的道理來推測,「進退非理」,你所講的這個,前後左右一概都是矛盾,不合理論。我們休息一下。

 

……所謂大乘佛法,「然有為法,因緣力故,本無今有,暫有還無。表異無為,假立四相。」他 說一切有為法,就是《金剛經》上的解釋了,《金剛經》的原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這四句話,注意後面的第四 句「應作如是觀」,這是一個方法,應該作如此觀想、應該這樣看法,看世界一切的事,所以「應作如是觀」。拿比喻法作修持觀想的道理。現在,所以般若與唯識 同樣歸於中觀,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唯識方面講,一切有為法,因緣所生;緣聚就形成生、住、滅,緣散就沒有。

下面兩句話,如果對中國文學都 有深入瞭解的,就看到很妙!《紅樓夢》作者有兩句話,就是套用了這裡。「本無今有,暫有還無。」一切萬有諸法,本來是沒有的。現在偶然存在,成、住;「暫 有還無」,這個存在最後還是沒有。那麼到了清朝的時候,《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把語氣一加,變成文學:「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所以《紅樓 夢》一開始就是一個夢,一個和尚、一個道士兩個人,唱《了了歌》,「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坍了。」然後就是夢遊太虛幻境。所以真正看《紅樓夢》、《西廂 記》,就不是黃色的了,那是空色的,全部都是禪,都是佛法。

那麼這兩句話的文學境界,玄奘法師有時候也妙得很!所以「本無今有,暫有還 無。」「表異無為」,說有為無為法,有為法、無為法這兩個佛學的名詞是表法的。什麼叫表法呢?我們講佛學的名詞術語叫表法,就是「表示」,在理論的觀念上 表示出來。那麼拿現在新的觀念可以叫它是「標記」,弄一個假相的代用品的標記。「表異無為」,所以講有為法,這是表示與無為法的不同。「道」是無為法。

「假 立四相」,因此,把一切有為法,假設地分四個階段,哪四相呢?「生、住、異、滅」,這四個階段。一切法存在就是生住異滅。那麼生住異滅是邏輯的說法,佛經 上講到物理世界的觀念呢,把四個字又換了四個觀念,叫「成住壞空」,就是生住異滅。講到人生命觀念的又換了四個字,表法——「生老病死」。都是生住異滅的 道理。

所以說,「表異無為,假立四相」,就是我們活著,生下來就開始老了,當嬰兒一出娘胎,第二天就比第一天老一點了,第三天就比第二天又 老一點了。現在你們諸位同學活到二十幾歲,你已經很老了,比兩三歲的時候老得不堪了!天天都在老。覺得活了一百年,就是「不亡以待盡」,看到沒有死,最後 是在等死。你活兩百年,等了兩百年,哈!活一百年,等了一百年,它一定的階段的,生、老、病、死。病就是異、變異,所謂各種病,得感冒啊、頭痛啊、肚子痛 啊,這個生命慢慢毀壞,毀壞就是變異。生、住,住就是存在。存在隨時在衰老,沒有真正的存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都在變去,都在「異」變異;變異以後呢? 沒有了、消滅了。所以呀,消滅了到哪裡去呢?「畢竟無為」,並沒有消滅,體上沒有消滅。現在講用上,所以「表異無為,假立四相。」

「本無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暫停,即說為住。」這一段文字又翻譯得非常高明了,文學境界很高了。一不牽涉到論辯,他翻譯得非常好;這個論辯翻譯真痛苦啊!

它本來沒有、空的,現在生出來是有,「本無今有」。「有位」,當存在、有的時候這個位置啊,叫做生,「有位名生」。生,就是存在了,「生位暫停」,所謂存在——沒有存在,暫時停留在這裡。「即說為住」,因此,加一個名稱叫做「住」。

「住別前後,復立異名。」當存在、住在這裡的時候,前一秒鐘存在、未來一秒鐘存在、現在一秒鐘(存在),這個中間以時間的分配有前後;「復立異名」,前一分、後一分、現在一分,加上名稱不同,使我們瞭解邏輯的觀念。

「暫有還無,無時名滅。」一切存在、有為法,都是暫時存在,最後是沒有了。沒有了的時候我們看不見、摸不到、感覺不到的時候,叫做「滅」,叫做死亡。

「前三有故,同在現在。」所以前面「生、住、異」,就是說生、老、病,拿「生」來說,這一階段我們都看到,活著的;死亡了、火化了,就沒有了。所以「前三有故」,前面三個有,這三個階段呢,也可以同時只叫它「我還活著」,就叫做「現在」。

「後一是無,故在過去。」這四個階段最後一個「滅」,滅就是消滅了、沒有了,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叫做過去了。

「如何無法,與有為相。」因此它是本空的,一切本來空。有為也本空,沒有個有為。

「表此後無,為相何失。」但是,為了使我們思想上觀念上瞭解,為了上課用、為了講經用,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表達出來使大家瞭解,不能不用這些名詞。「表此」,表達這個作用;「後無」,最後歸於空;「為相何失」,構成了一個現象、名相啊,構成了名詞落實,這也沒有錯。因此你讀書學問儘管好,書讀完了,這些學問都要丟掉。真要修道的時候啊,要到達了一字不識之境,一個文字都不能存在的。

所 以什麼叫閉關?我常常告訴大家,我們自己的經驗,真到了閉關的時候啊,書不帶的,佛經一本都沒有。真的關房裡頭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座位以外,什麼都沒 有。牆壁上畫啊、字啊、佛像都沒有。哎,我的經驗告訴你們啊!你們(會)很害怕,這一年下來以後啊,腦子變成白癡了。我拿起筆來寫信啊,一個字都不會寫, 硬寫不出來。我相信我書讀得還不錯,而且也讀得很不少,可是當這個時候,硬丟、丟光了,丟到了一字不識之境,到達那個境界。幾年下來不講話,開口沒有聲 音,「哎喲,我啞了!」因為聲帶不常用啊,它失去了作用,一開口(師作講不出話狀),哎呀!我說糟糕!修道修了半天,變啞巴了!腦子裡呢?你說知不知道? 都知道,什麼回憶也知道;寫字啊,拿起筆來想給朋友寫封信,說「我出關了。」「關」字怎麼寫啊?「我」字會寫,「出」字也會寫,但「關」字寫不出來,想了 半天也想不起來!糟糕!修了半天變白癡了。

可是真覺得慢慢慢慢要恢復用的時候、腦子要用的時候啊,不止今生的事,前生、過去生、過去 生……,芝麻綠豆大的事都想得起來。你看這個心的道理有這樣厲害!但是你真要修持、想閉關啊,硬要到達了一字不識之境。在關裡頭還要拜佛、還要唸經、還要 看經,那是你玩嘛!那當然在玩哪!因為有的是玩,又唸咒子、又拜佛、又唸經子、又如何……,一天搞不完,十二個鐘頭不夠用。那何必進去呢!在外邊玩玩也一 樣嘛!又看電視,又敲麻將,那多好呢!那就是說,有些朋友又學打坐、又學打牌,所以我一看到,你究竟是打多啊、坐多啊?他說坐得少、打得多,就是牌打得 多、坐得很少,打跟坐兩個字是連起來的。(眾笑)那何必修道?!所以真到了,必須要到達這個樣子。非這個階段、不經過你這個階段不行的。這就是講到「如何 無法,與有為相。表此後無,為相何失。」

好!下面有好句子了,文學也好句子,道理也好句子:

「生表有法先非有,滅表有法後是無,異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暫有用。」

這 幾句話,嘿!玄奘法師的好文字來了。他的文學境界是高明啊,玄奘法師文字非常好,邏輯文字好;文學境界呀,天理良心——不高;他文學境界不及唐太宗高。你 看唐太宗寫給他那篇序言,那太漂亮了!玄奘法師回答唐太宗那篇《謝表》啊,那不能比啊!兩個文學價值是不能比。唐太宗寫給他的你們看過沒有?唐太宗寫給玄 奘法師的那篇文章,你們應該統統讀哦!上一期同學我講過的,叫做什麼?什麼文章?我現在又是白癡了(一笑)。(同學答。)啊?《聖教序》,對了!那個文章 上玄奘法師的那個風格之漂亮:「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你看這兩句話把那個玄奘法師化妝得啊,比楚留香、比什 麼電視上的影星還要漂亮,那個人走過來不曉得有多漂亮!「松風、水月」,已經夠清了,他說那還不及玄奘法師那個風度之清——「未足比其清華」。「仙露」, 那個露水——還不是普通的露水——半天神仙遞下來那個露水;「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說仙露明珠不能比他。可見玄奘法師長的那個皮膚又白又嫩又發光 啊!那就是給他形容得……哎呀!不曉得多好!那個風格形態!你看《聖教序》啊,每一句文字都美極了!所以玄奘法師給唐太宗一捧啊,「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 潤。」

這篇文章唐太宗親自做的哦!寫給這個大和尚,因為唐太宗想哄他還俗當宰相,幾次告訴他:「你還俗了,請你當宰相。」他不幹。玄奘法師 把佛經書翻好了,送給唐太宗,叫唐太宗親自寫一篇序,唐太宗就給他寫,這個叫《聖教序》,親自作的文章。褚遂良(皇帝的秘書長,有名的書法家)親自寫;皇 帝自己作,皇帝秘書長親自寫;然後唐太宗還叫兒子高宗也寫了一篇《聖教序》。這幾篇是大文章,那真寫得好!文學境界高明。

當然皇上這一篇序 文,講價值是美鈔幾千億耶!玄奘法師他當然要道謝道謝,寫了一個《謝表》,你看看他的《謝表》,拿來跟這篇文章一比啊,慘了!玄奘法師當時不應該寫這篇 《謝表》!如果我在場就告訴他:法師啊!你不要寫了,去磕三個頭就好了,三跪九叩「謝主隆恩!」就好了嘛!這個文字不能比呀!

這個文章,我為什麼強調這個?你們諸位出家法師、年輕同學注意,做未來法師文學要好啊!文學是要命的啊!文學好了,你那個法師就有法了!這個文學就是法哦!很重要啊!

現在講到我們玄奘法師的文學,這幾句是好,好文學!當然,同他那個老朋友唐太宗的文章一比呢,那不能比了。可是這幾句是好文章。

所 謂生住異滅四個字他加以解釋,這四個觀念。「生表有法先非有。」所謂生、住、異、滅,這個「生」,成長的這個生,表示一切有為法,過去是沒有的,現在剛剛 生出來。「滅表有法後是無。」這個「滅」字表示什麼?一切有為法,過後皆空。「異表此法非凝然。」所謂「異」,變去了,表示一切有為法不是固定的,「凝 然」就是固定的。「住表此法暫有用。」生住異滅這個「住」字,表示存在,所謂存在的觀念,是表示一切有為法是暫時給你用用,過後還是空。

這四句話文學很好!所以要圈起來,我們讀書的習慣要加圈。這四句啊,作國文老師給玄奘法師加個圈,然後批一批:回家請媽媽炒個蛋給你吃一吃。

我們小的時候讀書老師們還獎勵,就是這樣。文章寫得好,老師紅筆一圈:哦!回家叫媽媽打一個蛋吃一吃!這是很好的獎勵了。

「故此四相,於有為法,雖俱名表,而表有異。」所以「生住異滅」這四個字是表示有為法,這是表示的觀念,都是表示的觀念,叫我們留意文字,「生、住、異、滅」四個字是四個觀念不同——「而表有異」,它所表示的東西、作用不同。

「此依剎那,假立四相。」其 實啊,生住異滅四個階段,就是人生命活著,生老病死,它究竟是如何,要多久呢?都是剎那之間。佛經說,這麼一彈指(師彈指)六十個剎那;剎那就那麼快。宇 宙億萬年,不過一剎那。所以一切佛經不記時間,只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都是那一剎那之間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意思就是這一剎那。「此依剎 那,假立四相。」

所以我們如果以科學觀念,拿宇宙來看歷史幾千年,人類十二萬年歷史算什麼?——一剎那。這個宇宙的存在不曉得多長!所以 呀,科學觀念同佛法觀念看人生啊——一剎那。幾十年、一百年,一剎那之間就過了。可是拿佛法的法界來看宇宙啊,宇宙也不過一剎那。這個剎那的作用非常大! 所以「此依剎那,假立四相。」一切法都在一剎那之間。所以諸位注意佛經這個剎那,諸位要悟道的時候也是這一剎那。一切皆是這一剎那。

這個剎那你懂了,你看,諸佛菩薩香花供養。非常重要哦!你注意啊!「此依剎那,假立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所以講一時,這個一時裡頭就包括了無量時,所以無量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一期(的)分位,亦得假立」,就是說法上假設的名詞。

「初有名生」,剛剛有的時候叫做生;「後無名滅」,所以生滅就是生死。

「生已相似,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名異。」生出來了,看到好像是活著、存在的,今天、明天、後天,實際上都是剎那剎那過去,「相續名住」。「即此相續」,轉變中間,叫做變異。「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它是空的。

一切有為法,本來不存在。所謂講有為法是假立一個名稱而已,為了使人類觀念當中瞭解物理世界有這麼一個作用,這個作用都是一剎那、一剎那。這是解釋有為法、有為這個觀念,說了一大堆。下面說什麼?說文字作用了。

何 況文字言語?我們先介紹。關於文字言語這個東西啊,現在新興一門——其實已經不新了,四、五十年了,不過是現在比較流行——叫「語意學」。所以昨天晚上我 們同學的銅鑼晚會,有位加拿大在我們這裡留學的同學表演的手語,對於啞巴、聾子講話的那個手語,實際上這個手語就是屬於「語意」。人類的所有的文字,不管 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隨便你哪一種文字,語言、講話沒有辦法表達人的意思的,都不能表達人的意思。所以人講話很痛苦哦!為了表示那個意思,要眼 睛動、眉毛動、每個手幫著動,手也要動、身體也動。不過中國人呢主張不大動,太動了給人家看不起;外國人是越動得厲害越好,那個笑起來「哎呀!」硬要把嘴 唇要拉開的。中國人說:那多難看!這樣一笑(師演示),還拿扇子遮著,不曉得你在笑還在偷東西,搞不清楚!但是,言語文字要透徹,靠聲音不行,所以文字寫 信給人家看了都會誤會。

人類究竟的語言,能夠彼此意思瞭解,到什麼程度?無聲的語言,(就)溝通了。兩個朋友最好的時候在一起,兩個人這麼 一笑,都懂了。尤其你們大家年輕都經驗過男女講戀愛,兩個人一看,哦,就曉得要下電梯要去買電影票了,當著父母不敢說,就你看我、我看你;等一下兩個人: 「哦,爸爸,我上街去一下。」那一個早溜了!你看他們沒有講過話哦!呵!這就是語意,語意就是這個厲害!現在講語意的道理。

「復,如何知異色心等,有實詮表名句文身?」名 句、文身是兩個名詞。名句,像中國字來講,我們研究文學的要注意了,所以中國字一個字有六種作用,就要學過《說文》了。這就是我經常感歎,像我們讀老書出 身的,六歲開始先做這一步功夫,這個叫做「小學」。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禮記》上中國的古禮,六歲入小學。不是現在的小學,現在進去啊:「狗兒叫,貓 兒跳;狗兒早,老師好。」這個沒有用!我們那時候也不是。

所以我想想啊,這幾十年看到小學的課本,這個可惜我說很想收買。我們也看過,「山 水田,狗牛羊,人手尺」,一年級剛剛上學讀的書,那多了!好幾種課本,現在都記不得了。可是我們先讀書不是這個,「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又 是一套;那就是莫名其妙在唸經。這些呢,先要讀小學,小學是什麼?文字之學,所以小學也叫做「訓詁」,對於每一個中國字要認識清楚。

至於什 麼叫「天」?我們現在教你查字典,你們同學查字典「四角號碼」,現在國語字典各種方法都可以查。拿我們查字典「天」字查《康熙字典》哪一部?屬於部首的哪 一部?就先要搞清楚了。「天」是屬於「一」字部(部首),這就是訓詁、小學了。為什麼屬於「一」?這個宇宙天地原來地球沒有形成以前,它同一個雞蛋一樣, 混沌、圓的;所以從一劃開天地,一代表數學的哲學、數理哲學。宇宙萬有千萬億數開始於「一」,一劃開天地。「一」字下加一個「大」,就叫做「天」;「一」 字下加一個「人」,「一」字下面一加,就是「下」。(師指點板書:「一」字下面再橫一橫,短一點,這就是「下」,古人的「下」,下面的下。)如果「一」字 上面橫一橫,就是「上」。所以一字下面這裡擺一個橫,橫大一點,加一個「人」,天底下就是人,這個就是「天」。所以天是「一」字部,部首在「一」。「一」 字部很多意思了。所以,「一」字下面兩橫下來,垂下來,是告示的「示」。(師指點板書:會寫吧?一直下來,繁體字;一直下來,旁邊……哎,這就是「示」) 我們現在的「示」呢,兩橫,一個勾起來、兩點,就是表示給你看這個「示」。為什麼叫表示呢?上天垂象,把這個現象掛下來給你看。有些什麼現象上天掛下 來?……

(第37集終。玉樹臨風錄入、2011-10-23四校完)。

【書籍目錄】
第1頁:唯識與中觀(一) 第2頁:唯識與中觀(二)
第3頁:唯識與中觀(三) 第4頁:唯識與中觀(四)
第5頁:唯識與中觀(五) 第6頁:唯識與中觀(六)
第7頁:唯識與中觀(七) 第8頁:唯識與中觀(八)
第9頁:唯識與中觀(九) 第10頁:唯識與中觀(十)
第11頁:唯識與中觀(十一) 第12頁:唯識與中觀(十二)
第13頁:唯識與中觀(十三) 第14頁:唯識與中觀(十四)
第15頁:唯識與中觀(十五) 第16頁:唯識與中觀(十六)
第17頁:唯識與中觀(十七) 第18頁:唯識與中觀(十八)
第19頁:唯識與中觀(十九) 第20頁:唯識與中觀(二十)
第21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一) 第22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二)
第23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三) 第24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四)
第25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五) 第26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六)
第27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七) 第28頁:唯識與中觀(二十八)
第29頁:唯識與中觀(二十九) 第30頁:唯識與中觀(三十)
第31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一) 第32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二)
第33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三) 第34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四)
第35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五) 第36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六)
第37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七) 第38頁:唯識與中觀(三十八)
第39頁:唯識與中觀(三十九) 第40頁:唯識與中觀(四十)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10-11 23:03:00
讚!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5-28 23:05:25
請問您有關:南師這上丶下冊的唯識與中觀 南懷瑾先生講述 書在那裡可買到,我很喜歡想閲讀,可否請您告知,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