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佛陀教你不生氣:佛陀的最佳EQ處方

心殘所以事殘

[日期:2011-04-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事情不能達到人們的預期目標——這往往不是由於人們真的做不到,而是由於,人們的心靈沒有以最完整的形態出現,沒有給人們提供足夠的力量,所以,人們所做的事情就半途而廢了。

  大概在三個月前,我見到了一位很久不曾謀面的朋友,他看到我的一瞬間,顯得很高興,但他的眼神立刻又變得黯淡下去。我憑直覺知道肯定是發生了某件事情,於是我就向他暗示,我已經做好了傾聽他的准備。看得出來,他也很想把心裏的事情說出來,但他的情緒實在是太激烈了,以至於,他要花很長的時間來調整他的呼吸和思緒。最後,他終於講出了他剛剛經曆的事情。

  他是一個探險愛好者,半年前,他邀約了另外一個朋友,一起外出探險。三個月的旅程就快結束了,他們的運氣一直很好,基本上是有驚無險,但就是在最後的一個星期裏,他們迷失在茫茫的大戈壁灘上,因長時間缺水,他們的嘴唇裂開了一道道的血口,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兩個人只能活活渴死!我的這位朋友年紀稍大,他從同伴手中拿過空水壺,鄭重地說:“我去找水,你在這裏等著我吧!”接著,他又從行囊中拿出一管獵槍遞給同伴說:“這裏有六顆子彈,每隔兩個小時你就放一槍,這樣當我找到水後就不會迷失方向,就可以循著槍聲找到你。千萬要記住,好嗎?”

  看著同伴點了點頭,他才信心十足地蹣跚著離去……

  槍膛裏僅僅剩下最後一顆子彈,我的朋友還沒有回去。“他一定被風沙湮沒了或者找到水後撇下我一個人走了。”年紀小一些的探險者數著分數著秒,焦灼地等待著。饑渴和恐懼伴隨著絕望如潮水般地充盈了他的腦海,他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到死神正面目猙獰地向他緊逼過來……他扣動扳機,將最後一粒子彈射進了自己的腦袋。

  就在他轟然倒下的時候,我的這位朋友帶著滿滿的兩大壺水趕到了他的身邊……

  由於心的殘缺而導致命運的突變——如果上面那個年輕的冒險者能夠穩住自己的心,並始終保持常態的話,他也不至於喪命。可見,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以人的心為轉折點。

  但我的朋友並沒有想通這一點,他總是覺得自己負有很大責任,因此一直深深地自責。我見到他的時候略微有些吃驚,因為這件事給他帶來的變化確實很巨大,聽他說完這件事,我也就明白他為什么會突然變得那么老態了。

  很顯然,他很希望能夠從我這裏獲得幫助,但同時他也不太相信,我可以幫助他解脫。我沒有做什么,只是對他說,那個小夥子肯定有心髒病。我的朋友對我所說的話很是不以為然,因為他很清楚,他的那位夥伴什么毛病也沒有,我的話聽起來簡直像在開玩笑。

  接下去我又說:“那個小夥子心髒缺了一角,所以生命也缺了一角。”

  我的這位朋友是很聰明的,他略略思考了幾分鍾,就領悟了我要向他傳達的意思——心殘導致事殘。也就是說,外部的機緣實際上是很大的,你的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決定著事情的完滿與否的。

  我們的心要像天空的明月一般,雲霧開散之時,明亮的星空月影就會映入清澈見底的清潭之中。雲霧之開散又如心中困擾之開解,顯現出明亮的月影又如心靈重獲寧靜,以此皎潔之心,可盡覽大地眾生之聲像。寧靜的心態好似鏡面,即使鏡中所映的外界萬千事物變換更易,鏡面卻不會為之所轉動,這即是“境轉心不轉”。如果心態像轉動的鏡面一般,那么外界的諸人、諸事,以及自己的缺陷都會對自己造成影響,這樣的話,我們就不能把握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心靈不能獲得平靜,也就無法看清自己的需要。

  一位植物學家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出去采集標本,他們走到河邊,正好遇上山洪爆發,洪水把唯一的橋沖毀了。師生二人正站在橋邊想怎么過河的時候,一個長相清秀的鄉下姑娘也來到了河邊,這個姑娘和他們一樣打算過河,但橋已經斷了,於是這個姑娘很著急,在原地直跺腳。

  看到這樣的情形,植物學家走了上去,他問那姑娘是否要過河。姑娘說是,植物學家就說他可以背她過河,而那個姑娘顯然有很急的事,並沒有計較男女有別的常理,滿口答應了。於是植物學家就背起姑娘過了河,到了對岸之後,大家就各往各的方向走了。

  而跟在植物學家後面的學生,心裏老是很別扭,他想:老師對自己是言傳身教,常常說男女之間還是應當有分寸的,可是今天他自己卻主動背一個年輕姑娘過河,不就因為對方長得挺清秀嘛!看來老師自己也經受不住誘惑。但這個學生不敢把自己心裏的想法對老師說,畢竟是老師呀!

  這事已經過去了,但學生的心裏一直放不下這件事,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這件事使學生憋得難受,老師對自己的教導和他自己的行為完全不相符啊!這個學生就老想著為人一直正派的老師怎么可以背一個女子過河呢?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學生實在憋不住了,就找到老師,把自己關於這件事的想法說了出來。植物學家聽完了學生的講述,哈哈大笑,他說:“你呀,你真是太辛苦了!我背那個姑娘過河,只是一會兒的功夫,可是你卻把這件事擱在心裏擱了三個多月,你實在是太辛苦了!”

  你看到了嗎?很多負擔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增加的,尤其是無形的心理負擔。假如我們隨時都能保持那位植物學家那樣簡單而坦蕩的心胸,那我們的煩惱和擔憂就會少很多,身心自然也就不會自由。

  事物呈現的狀態只有一種,但反應事物的心卻有無數種。我們利用鏡子來尋找東西的時候,要使鏡子與景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景物清澈映射於鏡中。試想,若將鏡子與景物相貼,或者是使用鏡面已滿是汙垢灰塵的鏡子,還能照出景物的真相嗎?人的心思要像鏡子一樣,如若要獲得真智慧,必須與世間諸多是非紛擾相離,否則即使是清澈的心靈也不能明辨是非,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每個人心中的這面鏡子照到何物,即為何物,不應被世間紛擾所惑,浮塵所染,使鏡面模糊而映出的景物也面目全非。只有真善美之心境意念能夠看到真善美的事物人情,在外界的環境中清明亮節。正如只有在田地裏播下善種方能收獲善果,如若種子不好,終究得不到好果實;又如泉水,雖看似絕非剛強,但源源不絕不能阻擋。

  有一位太太很有毅力,每天念佛三次,每次堅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小時。雖然她這么做已有十年了,但性格並未改變,仍然器量狹小,時常對人大吼大叫。

  有位朋友想給她一個教訓。一天下午當她點了香,並開始要念“阿彌陀佛”時,他就到她家門口呼叫著“阮太太,阮太太!”

  阮太太聽了很煩,因為這正是念佛的時間,但那位朋友仍繼續喊她。她對自己說:“我要克制我的壞脾氣,所以不要理他。”接著繼續念佛。

  這位朋友還是站在門口大叫她的名字,她愈來愈按捺不住怒氣了。她不斷掙紮,心想:“我該不該停下來斥責他呢?”但她決定還是繼續念誦,此時內心強烈地掙紮,她怒火上升,但口裏仍念著“南無阿——”

  她的朋友明白這個情況,所以繼續叫著:“阮太太,阮太太!”

  她再也忍不住了,丟開念珠和木魚,砰然開門,沖至門口說:“你叫什么叫?為什么喊我喊個沒完?”

  這位朋友笑著說:“我只喊了你十分鍾,你就這么生氣,而你已經喊佛號十年了,想想它不是更受不了嗎?”

  心念是最重要的。問題不在念多念少,而在於是否心念專一。若是有口無心,或是只知手持一柱香、口念佛號,而心裏所想、所做的卻是不好的行為,那么即使念得再多、再勤,也是枉然。

  我們經常患福患禍,祈禱吉祥,佛教認為每個人應該每時每刻都行善積德,把持心中的正念,那么不論在何時何地,與何人相處都是吉祥的。正念,是心中無時無刻都要保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心智通透,博大精深。如若不然,即是滿腹經綸,心智亦如空中樓閣全無根基,最後只會使人生一無所獲。不會一心一意地專注於正道,終日恍惚度時,即使是最簡單的願望都無法達成。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心境與行為創造了天堂和地獄。很多人最怕下貶至地獄,而一味只求升進天堂。但,無論天堂和地獄都不應該害怕,只要我們的心靈不發生偏離,不生邪思妄念,心思坦蕩寧靜,即可獲得自在長足,這即是心正則邪不侵。

  昏沉與浮動是散亂人心的兩種惡習。庸庸碌碌、無所事事、渾渾噩噩度日,精力渙散,懈怠懶惰,整日昏睡不思進取的狀態即是昏沉。心念左右搖擺,浮躁放縱,無法獲得寧靜感即是浮動。

  在一個小區有兩個老頭住在同一棟樓裏,是兩對門,他們的情況都差不多:老伴已經去世,身體狀況都不太好。兩人都有一個心願,就是到首都去看一看。所不同的是,有心髒病的老頭比有糖尿病的老頭要開朗一些。有糖尿病的這個老頭呢,總是想,應該等自己的身體好一些再出門,況且手邊也沒有多少錢,人走了房子不安全,不知道路上會遇到什么情況……總之,他想到很多問題,老覺得准備不夠充分。而另外一個老頭,壓根沒想這么多,他只是很想去大城市。後來的一天他就真的去了,一點事也沒有,開開心心地回來了。有糖尿病的老頭就特別納悶,對門怎么說去就去了呢?總得有充分地准備吧,所以,他每天都在計劃,每天都在考慮應該做些什么准備,把自己弄得很累。就這樣又過了一兩年,他的病情更加惡化了,徹底出不了門了。

  所謂“心病難治”,這話一點都不為過,有了心病,使人坐臥不安,茶飯不思,什么問題都不能思考,什么事情都不能繼續,甚至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心病卻是很多人都有的。人們往往患得患失,時喜時憂,沒有的時候要謀算如何得到,何時得到;得到的時候又害怕著會失去。人心不斷地在這種獲得與失去之間煩擾,不得安寧。若是人本身一無所有,那么人還會有什么得失之患呢?人心了無牽掛也就沒有了煩擾。不擔心物質的多寡,心靈也就獲得了寧靜。追求神奇鬼怪,並為之所困擾,即是“凡夫”的表現。因此,心就會不寧靜,躁亂不安,所以,才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八萬四千法門來止此心亂,但摸索許久不得其道。事實上,修煉心法並沒有那么困難,只要做到一點,那便是了斷貪念。任何人的心境之所以得不到寧靜,就是因為貪念不斷,困擾不斷。

【書籍目錄】
第1頁:源自內心的新氣象 第2頁:快樂和不快樂
第3頁:身心一體 第4頁:不和憤怒兜圈子
第5頁:修行花園裏的好園丁 第6頁:反躬自省靜人心
第7頁:寧靜的內心 第8頁:心靈的秘密
第9頁:減少痛苦 第10頁:照鏡子法
第11頁:傾聽他人 第12頁:把憤怒當作一個孩子
第13頁:痛苦源自內心 第14頁:修養離不了善意的監督
第15頁:我們的錯誤 第16頁:謙虛和包容
第17頁:嚴格自律使人重獲新生 第18頁:古法的深意
第19頁:把心放回心窩裏 第20頁:心靜好磨刀
第21頁:一顆感激之心 第22頁:惜福
第23頁:守財讓我們變得疲憊 第24頁:苦非苦
第25頁:尊重他人 第26頁:持有不動心
第27頁:身處逆境須用開拓法 第28頁:淡然面對世間悲苦
第29頁:醒悟 第30頁:你在想什么呢
第31頁:提醒自己勇猛精進 第32頁:心殘所以事殘
第33頁:對待痛苦的態度 第34頁:愁苦源於心
第35頁:疼痛的自省 第36頁:吃虧是在給自己積福
第37頁:照管內心的油燈 第38頁:遲來的慚愧
第39頁:結束自己對自己的束縛 第40頁:虛名阻礙了我們
第41頁:內外兼顧的修養 第42頁:認知自己的不完滿
第43頁:每一條生命都很可貴 第44頁:堅持做好人
第45頁:心中的大世界 第46頁: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第47頁:溫暖的愛 第48頁:悲憫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第49頁:人到無求品自高 第50頁:德高望自重
第51頁:取法天地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4)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4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5 9:08:01
感謝,心情得到平靜
第 3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9-4 22:00:09
好喜歡喔!如果有書更好
第 2 楼
懺悔弟子 发表于 2013-6-18 0:30:24
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分享這麼棒的生活佛法書籍!! 弟子願信受奉行!!
第 1 楼
幸福 发表于 2013-4-26 20:54:11
歡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