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清涼小品 張有恆教授著

三十、生死輪迴

[日期:2011-01-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張有恆教授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十、生死輪迴

語云:「有生必有死」,生死問題是每一位眾生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一般人往往忌諱談「死」,並常常以孔子回答季路:「未知生,焉知死」來當作擋箭牌,不願面對「死」的問題,其實這乃是一種鴕鳥心態,因避談「死」,並不代表「死神」就不會降臨;相反地,由於平常沒有「死」的心理準備,一旦無常到來,反而貪生怕死,手足無措,以致抱恨而終,豈不更令人遺憾?同時我們必須瞭解,孔子當時回答季路所問生死問題的背景,乃是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把做人的道理先做好,再談「死」的問題;其實孔子在易經繫辭上傳告訴我們:「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因此,孔子在其一生學術思想的最高境界—「易經」當中,亦承認鬼神之存在及遊魂為變之事實(即六道輪迴之說)。

從佛法對現象界的觀察,可知「生死」就是一種「生滅」的現象,從心理現象而言,一個念頭起就是「生」,一個念頭消失就是「死」(滅);從生理現象而言,現代醫學告訴我們,每隔七年全身的細胞便全部新陳代謝一次,因此我們每隔七年便有一次「生死」。因之,所謂的「生死」並非以「肉體」的生滅為唯一的標準。例如,我們白天辛苦的工作是「生」,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睡覺便是「死」,如此每天重複同樣的「生死」,所以我們可以把「一天」當作「一世」來看待,擴而大之,每一週、一年、一生壽命皆可視為「一世」,由此觀察,生命是有輪迴的,並非「人死如燈滅」,而且死後投胎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機會多,是故「死了就不得了」!

由上可知,吾人若修行道業沒有成就,將永遠在六道輪迴,尤其眾生的貪、瞋、癡三毒熾盛,便是與餓鬼、地獄、畜生道的磁場相應,如古人所說:「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裏來」。至於六道輪迴的事實,須具天眼、宿命二通者,方可了知;若是未具二通,只要廣覽諸史,亦不難獲多實證,語云:「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亦為另一明證也。

總之,六道凡夫的捨身受生,完全依業力之所感召,若修五戒十善者,則死後往生三善道;若貪、瞋、癡心習氣重,則必墮三惡道,經上比喻,眾生在三界六道之輪迴,有時頭出,有時頭沒,總是離不開這一大苦海。吾人欲求出離三界六道之火宅苦海,唯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能究竟遠離生死輪迴之束縛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一、千禧萬福
第3頁:二、爸爸的志願 第4頁:三、老師的志願
第5頁:四、「一切法由心想生」 第6頁:五、「簡單就是妙法」
第7頁:六、禪與生活 第8頁:七、不要生氣
第9頁:八、活在當下 第10頁:九、學做菩薩
第11頁:十、善用其心 第12頁:十一、佛與牛糞
第13頁:十二、把別人當成另一個自己 第14頁:十三、佛與農夫
第15頁:十四、談「謙虛」 第16頁:十五、「了凡四訓」簡介
第17頁:十六、「遇灶神記」 第18頁:十七、改過之法
第19頁:十八、談佛教教育 第20頁:十九、四大天王
第21頁:二十、五大菩薩 第22頁:二十一、因+緣=果
第23頁:二十二、體、相、用的意義 第24頁:二十三、念佛消災免難論
第25頁:二十四、談「天」說「地」 第26頁:二十五、一門深入
第27頁:二十六、「一」字匾 第28頁:二十七、「爾來了」
第29頁:二十八、談「孝道」 第30頁:二十九、佛教之「孝經」
第31頁:三十、生死輪迴 第32頁:三十一、生死之由來
第33頁:三十二、解脫生死之法 第34頁:三十三、談「迴向」
第35頁:三十四、談「覺」與「迷」 第36頁:三十五、談「六信」(一)
第37頁:三十六、談「六信」(二) 第38頁:三十七、談「發願」
第39頁:三十八、談「行」 第40頁:三十九、皈依「三寶」
第41頁:四十、逆流而上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5-4-28 15:05:29
讚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