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貳、釋經題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會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貳、釋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經題是全經綱領,所謂「提其綱則眾目自張,挈其領則衣襟自直」。釋題,便是提綱挈領。題明,可知經文大義。

釋經題有專門學問,天台五重玄義:一、釋 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賢首十門懸談: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 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解文義。若依此說,少則七天。為利初學,僅簡釋,不深解,分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五段說 明。

「地藏」,菩薩名。具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和娑婆緣勝,堪與觀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以大地喻菩薩心地。大地能持 萬物,任運生長,為萬物所依。宇宙森羅,大至山川,小至微塵,人類衣、食、住、行,皆不離地。地藏菩薩的心能長養眾生善根,順地藏法門修學,能斷惡修善, 圓成無上菩提,作苦難眾生的依靠。「地」也喻眾生心,真心理體,能生萬法。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欲知心之體、相、用,可研究馬鳴菩薩的 大乘起信論。

「藏」寶藏、庫藏,含藏眾寶,具含藏義。世間寶藏,能除貧窮苦,成就眾事。菩薩心中,含無量佛法寶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於純善,得無量功德法財,咸登覺岸。

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至初地,分破無明,分證法身,開發心地寶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辯才等功德法財,發揮真心理體的作用,如大地生長萬物,為萬物所依。簡言之,心地含無量功德寶藏,名地藏。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國人好簡,稱菩薩,「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新譯「覺有情」。舊譯家翻有情為眾生,譯「大道心成就眾生」;意義相彷。覺有情可約三義說:

一、約自利:凡夫在迷,菩薩已覺,雖覺,但未圓滿,猶屬九界眾生,名「覺有情」,指菩薩本身。

二、約利他:菩薩目的在廣度眾生,覺悟一切有情,所謂「以先覺覺後覺,以斯覺覺斯民」,將已覺真理,化導眾生,令獲同等覺悟,名菩薩。約此,「覺」是覺他,「有情」指眾生。覺悟一切眾生,乃菩薩之大願。

三、約自他二利言:菩薩上求佛之大「覺」,下化一切「有情」。即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義。

提到菩薩,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 或彩繪的菩薩像,認為那就是菩薩,如常見的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其實,那只是菩薩相貌,並非菩薩。菩薩須發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夠資 格,學佛當學佛菩薩精神,不要光拜偶像。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眾神也稱菩薩,犯大錯誤。「神」是世間忠孝節義者,未發大心,不足以稱作菩薩。甚 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稱作洋菩薩,讓人啼笑皆非。所以,學佛要明白菩薩意義,菩薩真正精神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塵合覺,破迷啟悟,上求 下化,各各都是菩薩。

「地藏菩薩」地藏,別名。菩薩,通名。菩 薩階位多,凡夫發心受戒時,戒師問:「汝發菩提心不?」答:「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方准受菩薩戒,受了戒,便是菩薩,但屬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賢等諸 大菩薩相等,得精進修學,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階位,才算名副其實。

菩薩有因地、果地之別。初發心至等覺,次 第修行,未成佛前謂因地菩薩;已圓成佛道,為度眾示現菩薩身,稱果地菩薩,如觀世音便是倒駕慈航的果地菩薩。回向文云:「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 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亦有詳細說明。文殊菩薩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現等覺身,為華嚴三聖之一。不但過去成佛,現在也以佛身,於他方世界教化眾生,彌勒菩薩 是等覺,居兜率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地藏菩薩也是等覺,因地最圓滿的菩薩,以願力故,猶示菩薩身。

明是理,則知菩薩因修行之深淺,而階位有 高低,如幼稚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都名學生,然年齡、學識、身份,不能並論。同名菩薩,凡夫如幼稚園,地藏菩薩等如將畢業的大學生。若已受菩薩戒,莫 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輕;也不可貢高我慢,以為自己是菩薩,和諸大菩薩相等,而不求上進。

「本願」本,根本;願,希望、願望,修行 之目標、指南。地藏菩薩初發心時,所發的根本志願曰「本願」。願有通、別,菩薩發願皆不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 願成」的範圍,所以,四弘誓願屬通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觀音菩薩十六大願,屬別願。關於觀音菩薩願力,普門品讚:「十二大願誓弘 深」,應作十六大願。據大悲心陀羅尼經,「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願,「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兩句一願,有六 願,共十六。後人誤寫為十二。地藏經科註綸貫中也標明觀音菩薩十六大願。曾因此為文載於明倫雜誌。「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別 願。以諸菩薩願力論,每位菩薩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薩悲願弘深,盡未來際不捨眾生,為眾願之首。

地藏菩薩本願,蘊含深理,試問:成佛目的為度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成佛做什麼?眾生既盡,又何須成佛?參參看!參不透,老實念佛去!

「地藏菩薩本願」別題。別於他經,本經之專名。

「經」通題,通於諸經。梵語修多羅,此云 契經。契,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佛佛道同。「下契眾生之機」,無論何種根性的眾生,在佛法裡,都能找到適當的法門,達了生脫死的目的。約本義譯 「線」,我國儒家有四書五經,道教有南華經,老子道德經等,國人重經不重線,順國情譯為「經」。其實,經也是線,如經緯,不違本義。詳說有貫、攝、常、 法,論中說有五義,今略,僅作淺釋。

經者,徑也。修行的路徑。古德云:「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佛經,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實踐,能除熱惱、得清涼、成菩提。

本經經題,世尊親訂。第六品「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木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願、行、誓力,願是主因,出生行與誓力,以行山填願海,誓必成辦,故依本願立名。

七種立題

佛經雖多,題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組織方式不離單三、複三、具足一的範圍,謂之「七種立題」。略說之:

單三—人——佛說阿彌陀經。

—法——大般涅槃經。

—喻——大寶積經。

複三—人法——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如來(果人)本願功德(修法)。

—人喻——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果人)師子吼(喻)。

—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法)蓮華(喻)。

具足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性法)佛(果人)華嚴(喻)。

本經屬「人法」立題。地藏菩薩(因人),本願(修法)。

九華垂跡

中國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應化度眾的根本道場。謂:山西五台山,又名清涼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僅略述九華應跡:

菩薩於唐時,示現新羅國(今之韓國,昔分高句麗、百濟、新羅)太子,姓金名喬覺,法名地藏,人稱金地藏。

神僧傳載:二十四歲攜白犬善聽,渡海來中 國,至安徽青陽縣,見九華秀麗,結茅安居,以白土、野菜為生。後被地主閣老閔公發覺,恭敬供養。菩薩乞一袈裟地建道場,閔公許之。遂展袈裟,遍覆九華,閔 公歡喜布施。並遣子出家,號道明。公亦捨俗護持。後人塑像,右閣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誤為土地公與目連尊者。

據費冠卿撰九華山化城寺記:大士示寂為唐 德宗貞元十年(西紀七九四)夏。而宋贊寧撰高僧傳二○則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謂年九十九歲。惟費冠卿的家住在九華,且是元和二年(西紀八○七)進 士,去貞元十年,祇隔十三年,與金地藏為同時同地之人,其所記,自足為千秋信史。(見九華山志一)

又九華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寶年間遊此,見九峰如蓮,易名九華。全唐詩及九華山志,錄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云:

空門寂寞汝思家    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   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拈月    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    老僧相伴有雲霞

詩讀來深刻感人,情理兼攝,悲心滿懷,金地藏不只是菩薩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燦爛的詩僧。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第2頁:壹、前論
第3頁:貳、釋經題 第4頁:參、明譯史
第5頁:肆、正釋經文 第6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7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8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9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10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11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12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13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14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5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6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7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8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