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科技的省思—聖嚴法師與曹興誠的對話

科技的省思—聖嚴法師與曹興誠的對話

科技的貢獻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科技的貢獻
  
  陳月卿:科技確實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與舒適,不過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尤其最被爭議的莫過於對生態的破壞,所以,有人要大聲疾呼說,如果科技再無限制的擴張下去,將使人類走向滅亡?兩位的看法如何?
  
  曹興誠:要談科技與生態的關係,應先了解人在生態中扮演的角色。一九五六年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研究,假如人類仍維持像原始人一樣,僅靠自然資源求取生 存的話,地球的資源只能提供二千萬人的生存所需。所以自然生態對人類來講是很嚴酷的,完全遵循生態法則並不保證人不會滅種。
  
  人與生態之間,原來就存在基本的對立與矛盾,科技的改良與運用,使得人與自然生態間,能藉由科技達成重新的融合。
  
  聖嚴法師:關於科技是否造成生態破壞的議題,我想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現階段存在的事實是,許多有能力、野心的國家,大量而快速的掠奪自然資源,造成原始森林和海洋生態的嚴重破壞,這是非常令人憂慮的。
  
  但這不能完全歸咎於科技的發展,科技運用得當是造福人類的,用之不當,才是遺害人類,而其中的癥結還是在人類身上。
  
  陳月卿:除了生態,許多人也批評因為科技發達,使得人類貧富差距迅速地拉大,而且造成了富國對貧國的一種剝削,不曉得兩位的看法如何?
  
  曹興誠:科技對增進整體人類利益,尤其是普遍性的經濟成長,已是一項有目共睹的事實,其正面的意義與價值,已遠超過其所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如果說對 科技有貢獻的人得到較多,可是並不代表其他的就是被剝削的。事實上,科技還帶來一個很重大的社會變革,過去人類的財富來源很有限,主要和土地、勞力有關, 因此必然會造成搶地、搶奴隸的現象,例如埃及帝國、羅馬帝國,包括中國也曾經如此;可是從科技發展開始,財富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它的供給是無限的。以這個 觀點來講,科技對於人類財富、物質文明,是有著偉大貢獻的。
  
  聖嚴法師:我贊成曹先生的講法,科技能夠創造財富。至於貧窮落後的地區,並不是因為科技的剝削,而是因為沒有發展科技,如果科技的技能也讓他們分享,也讓他們參與、從事科技生產的話,我想這些地方也會一樣地享有財富。
  
  另外,我也非常贊同曹先生經營公司用「分紅」的制度,就是公司裡的員工就是老闆,參與者就是擁有者,工作的人並不是被剝削的人,資方和勞方彼此的互動方式改變的話,就可能把貧富間的差距拉得近一點。
  
  曹興誠:貧窮對人的行動自由是很大的限制,例如在中世紀以前,一般人除了睡覺之外,要不停地勞動才能圖一個基本溫飽,現代人則有很多休閒時間,這就是因為財富而造成自由度的提高。
  
  不過,適度的財富雖然能增加人的自由度,但卻不應該將全部的時間花在物質的追求,而應該追尋心靈上的充實。
  
  對於財富,我認為要在人死了之後才能計算,包括這個人一生在衣食住行上的花費,捐給社會的又有多少,剩下的財富,可以說只是為他人管帳罷了!所以,這表示如果平時對他人、社會、國家,如果能多給與、奉獻,即表示這個人擁有的財富越多。
  
  聖嚴法師:有關財富,可以從「擁有」與「運用」兩個角度來看,有的人運用它,但是並不擁有它,有的人擁有它但並不運用它。釋迦牟尼佛本來是一位王子, 財富、權位樣樣都有,但是他放棄了一切,去過出家苦行的生活,雖然物質欠缺,但是心靈很快樂。在他一生之中,遇到很多有錢人,他們雖然很有錢,但不知道怎 麼用,釋迦牟尼佛告訴他們怎麼運用財富,才能不僅僅擁有財富,也是經營財富。
  
  當前的社會價值觀,似乎財富的多寡就是快樂與否的指標;但從佛教的觀點而言,這未必盡然,所謂安貧樂道的意義,應該是「多也沒關係,少也沒有關係」。
【書籍目錄】
第1頁:科技的省思 第2頁:唯心論與唯物論
第3頁:科技的貢獻 第4頁:順勢而為的因緣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