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佛學概要十四講 吳聰敏居士演述

第一講 先明佛義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吳聰敏居士演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講  先明佛義

 

 

佛學,是一門覺悟的學問。內覺人生本身,外覺宇宙環境。覺則支配人生宇宙,得大自由,獲大解脫;不覺則被人生宇宙支配,受它束縛,不得自在。人人宜覺,故人人當研佛學。

欲研佛學,有其次第。首先,明白佛字真義,自然心中有一正確目標,而不致迷信。

甲、佛之釋義

佛之一字,本是梵語「佛陀耶」省稱。譯為智者,或云覺者。

先說智者。「智」具云智慧,慧是明了,智是決斷。此與世智辯聰不同,專指能澈底認識宇宙真相,而具辦一切事而言。其實,一切眾生的心性,本來清淨光明,天然就具備這種智慧。但以無始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遂使澈天洞地的光明,隱而不顯,此在佛經上稱之為「識」。識只是七情(喜怒憂懼愛惡欲)無明的作用,一團漆黑。學佛目的,就在去除無明,轉識成智;淺言之:只是理智辦事,絕無感情衝動。所以學佛之人,就如同一採礦者,金藏礦中,須加開採陶鍊,方得金用。

依照開智慧之淺深次第,分三種智:(一)是「一切智」:指能知一切法總相之智慧。一切法總相是什麼?經上說是萬法皆空。蓋宇宙萬法,凡夫執為實有,其實皆是因緣所生,並無自性,所以是空。譬如:兩手相合有縫,而本無實縫。是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小乘四果羅漢,修析空觀,證偏真理;大乘別教十住菩薩,修從假入空觀,見真諦理;同斷見思惑盡,即開一切智。(二)是「道種智」:能知諸法別相之智慧。蓋菩薩必須度化眾生,而度化眾生,必須懂得諸佛道法(「道」,包括藏通別圓四教,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門四門),和諸眾生善根心理(「種」包括上中下根)。佛法與眾生,雖亦不離因緣性空,卻緣起現有,且別別不同。別教十行菩薩,修從空入假觀,遍學四教四門,見俗諦理,界內外塵沙惑斷盡,即能用諸佛道法,發起眾生善根,是為道種智。(三)是「一切種智」,又稱「一切道種智」。蓋佛法無量,眾生無邊;一般菩薩只能知下不能知上,唯佛究盡,知一切道與一切種。故無一事而不知,三千大千世界外下毛毛雨,悉知其點數;無一事而不辦,納須彌山於芥子許,如反掌折枝。此則修中道觀,斷根本無明惑,見空有不二之中諦理,是為通達總相別相之佛智慧。

次說覺者:「覺」之一字,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指對其事注意,覺悟指對其理了然。先覺察,而後覺悟。上言成佛的辦法,是轉識成智;而轉識成智,就在覺上。因為唯有正覺,才能除去覆住本性的無明。無明能障,依其障礙之寬狹義,在唯識論上,分之為二:曰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從我執生,即貪、瞋、痴、慢、疑等,能擾惱有情身心,而障涅槃;所知障,從法執生,能覆一切所知,而障菩提。(詳參相宗綱要「煩惱所知」)覺察功夫用以對治煩惱障,煩惱之擾惱有情身心,侵害如賊,能劫本性功德法財;世間之賊,能偷家中財寶,若是主人能隨時警覺注意,縱彼有偷天換日本領,亦無能為功。學佛之人,對治心中之賊亦然,若能如古德所說「不怕念起,但恐覺遲」,煩惱障自然漸伏、漸斷。覺悟功夫則用以對治所知障,吾人有所知障,則於一切所知境界,昏昧無知,有知亦是錯覺。譬如一人昏沉大睡,則不能識東西南北,夢中皆是顛倒;然待清醒,自是分明。覺悟亦然,一旦壑破無明,則見無量大千世界,如視諸掌矣。

如上所說,起覺察、覺悟的功夫,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礙,而開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本性德能,這就是學佛之始末。但能依之以自行,那只是小乘的羅漢;又能兼之以化他,則是大乘的菩薩;若又能自行,又能化他,而且做到覺行圓滿,究竟至善的境地,那就是佛了。

乙、二障略舉

佛字之義,既是一智一覺;所以學佛的目的,不外在開智慧,求覺悟。而其關鍵,即在去除煩惱,所知二障。經云「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治病當先知病,故將二障,再為略舉一二,以作求覺梯航。

世間學說有講人生觀、宇宙觀者,謂觀察人生本身,和宇宙環境,而所得之一種概念。佛學之覺二障,亦不離此二觀。然世間學說依觀察者知識之淺深,其所得概念,則或邪或正,或偏或圓,種種不同。至於佛學之講人生宇宙,乃佛以一切種智觀察所得,故屬正而非邪,圓而不偏。

先言人生觀,吾人本身,因有我執起煩惱障之故,遂得如此之苦人生。何者?當前所領受之生活,不外(一)者眾苦,如生老病死等,三苦、八苦,八萬四千苦,無量無邊。(二)者不自由,身心皆受束縛,事事不合理想。(三)者不平等,如賢愚、美醜、貴賤、貧富等,千差萬別。此應覺之一。又,當前所造作之事業,則皆是一者苦因,如殺、盜、淫、妄等惡業。總言之,糊塗人則辦糊塗事,舉凡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動,無一而非湖塗事。今既造苦因,後故須受苦果。此應覺之二。須知,人生雖苦海無邊,一般人卻仍我見深固,故必覺察而後能以離苦得樂。

次言宇宙觀:宇宙環境,因有法執起所知障之故,遂獲如是之壞環境。何者?萬事萬物,森羅萬象,而惡者難以遣離,如貧賤為人所惡,遣之不去。而好者難以求得,如富貴為人所好,非求可得。雖勉強而得,亦容易逝去;例如秦始皇併吞六國,何其不易爭得天下,卻轉眼成空。此應知之一。再者,人情事理,千變萬化;動植礦物,本皆吾之環境,而人尤其密切。卻是人情多異,俗云:人心不同如其面。而人事亦多變異,今日仇家,乃是昨日之刎頸。其中道理則多奧秘難了,故中庸雲:極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此應知之二。須知,環境雖惡濁不堪,一般人依舊迷戀不捨,譬如蛆之趨糞,故必覺悟,而後方能破迷啟悟。

丙、宇宙人生範圍

上面所列人生宇宙觀事,但就二障所障者,舉一二耳。此固亦佛之所覺;除此之外,乃至空間十方,時間三際,推之無盡,澈之無窮,無不一一悉見悉知。

佛之所覺,須如此大者,以佛度眾生,而十方三世皆有眾生,且各居環境;若有一事不知,一生不度,則覺行不滿。

佛之所覺,能如此大者,以吾人心性無外故;楞嚴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云「虛空在吾人心內,如片雲點太清裏」,可見心性盡虛空遍法界。佛已斷盡無明,澈見本來,開一切種智,故無一事不知,無一事不辦;是為真能支配人生宇宙之大自在者。今者,苟對人言,有欲辦全球之事者,則必以為虛誇其志;然相較於佛,其志又何其小哉!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介言
第3頁:第一講 先明佛義 第4頁:第二講 研究佛學須先略知別相
第5頁:第三講 消除幾種誤會 第6頁:第四講 人生當前之所受(觀受是苦)
第7頁:第五講 人生三際之抉秘(十二因緣) 第8頁:第六講 宇宙有情概況
第9頁:第七講 宇宙器界概說 第10頁:第八講 內容設施梗概
第11頁:第九講 方便五乘解脫 第12頁:第十講 五戒十善
第13頁: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第14頁:第十二講 六度萬行
第15頁:第十三講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第16頁: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