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淨土三經一論大意 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貳、《觀無量壽經》大意

[日期:2012-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慧淨法師、淨宗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貳、《觀無量壽經》大意

、序說

《觀經》與《無量壽經》大意一致

今天我們 講《觀無量壽經》的大意。《無量壽經》也好,《觀無量壽經》也好,都是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都是講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既然是淨土法門的正 依經典(主要依據的、根本依據的),那麼,它們的大意始終都是一致的、一貫性的,不可能有不同、有差別、有矛盾。

這部《觀無量壽經》,它的大意、它的宗旨,跟昨天所講的《無量壽經》是不會有差別的。

方式不同

只不過是各部經所開展的方式不一樣,有的從方便進入,有的直接從真實來顯揚。

這部《觀無量壽經》,它是採用從方便而進入真實這種善巧引導的方式。

二、正說

(一)十六觀入第十八願念佛

我們知 道,《觀無量壽經》從經文的文面來說,是在講說十三種定觀和三福九品的散善,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十六觀。表面上雖然是在講十六觀,可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卻不 在這十六觀,而是在傳承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乃至十念」(註: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的念佛之法。

釋尊本意在於持無量壽佛名

所以,這部《觀無量壽經》講完之後,最後要作個結論,並將這個結論交待阿難尊者,流通於世世代代,一直流通下去。

釋迦牟尼佛講《觀無量壽經》的本意,交待在最後那一段經文,也就是《觀無量壽經》「流通分」所講的: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點睛結穴喻

這段經文雖然簡短,可是力量非常重。每部經都有它的經眼,那麼,這段文可以說是《觀經》的經眼。

畫一條龍,活躍、輝煌、燦爛,可是到最後如果不點睛,這條龍就不能真正活躍起來,所以畫龍最後要點睛。

這條龍即使遠遠地從千里而來,但它總要有一個歸宿,總要找一個龍穴來安居。所以說:千里來龍,必須結穴。

這 部《觀經》從頭到尾,雖然先講定——定就是要入禪定三昧,才能觀到極樂莊嚴以及彌陀的身相;後來又講九品,即一般的散善,即不必入禪定,以一般心理狀態去 行善積德。雖然講的很多,定啦、散啦,可是最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卻不流通定散二善,祂的本意不在這裏,祂的本意是要我們「持無量壽佛名」,也就是持名念佛——就是以口業,以我們的嘴巴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這部經的千里來龍,就是在這一段經文結穴。

可以說,看經有了經眼,就好像有眼睛進入到寶庫裏,隨意可以拿寶出來;如果沒有眼睛,即使進入了寶庫,也不曉得寶物放在哪個地方,結果還是空手而歸。

這段經文不只是《觀經》的核心、《觀經》的結晶、《觀經》的重點,也是整個淨土法門的方針、宗旨,是淨土法門的眼睛、淨土法門的雙腳。

有了這段經文,我們眼睛亮起來了,我們曉得目標,也懂得方法,所以,這段經文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跟《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願王,也就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註: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是一致的。

《觀經》的本意:方便引入稱名念佛

這段經文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說:前面所講的十六種觀,不是佛的本懷,而是一種方便。接引聖道門的眾生信受彌陀的救度,這才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十六種觀的目的。

十六種觀的目的,不是讓眾生去觀極樂的依正莊嚴,而是要眾生瞭解極樂的依正莊嚴,產生欣慕願生之心,之後就一向稱念彌陀名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宣說《觀經》的本意。因為非常明顯地,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所強調的、所交待的、所要我們依教奉行的,是「持無量壽佛名」。

四種念佛反顯持名最勝

我們知道,念佛有四種念法,一般認為最高境界是實相念佛,其次是觀想念佛,再次是觀像念佛,最後是稱名念佛。

這是依聖道法門的教理來分判的,如果依淨土法門來講,這種分判是錯誤的,剛好是相反的。

真正最高的境界,而又最容易、最簡單、最安全,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就是稱名,就是持名念佛。既不是觀像、觀想,更不是實相念佛,正好相反。

因 為,就像這部《觀無量壽經》,如果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是為了讓眾生作定觀,入定,進入禪定三昧,去觀想佛身、觀想極樂世界的話,那麼,「流通文」就不是說 「持無量壽佛名」,應該說是:觀無量壽佛身。可是釋迦牟尼佛不說「觀無量壽佛身」,而是「持無量壽佛名」,意義非常明顯,前面所講的是一種方便接引。

權實廢立

因此,這部經如果從它的展開順序,到最後流通分來講,就有一種廢、立的意味。

什麼叫廢、什麼叫立呢?「廢」就是要捨掉的,「立」就是要奉行的。

廢在哪裡、立在哪裡呢?如果依古代大德用三種方式解釋廢立過程的話,就是所謂的:「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

一、「為實施權」。「實」就是真實,「權」就是方便。為了真實的法門,而施設、開展、宣說方便的法門。

既然是為了真實的法門,為什麼不直接說真實的法門呢?因為我們眾生被貪瞋癡無明覆蓋著,一下子說真實,大家都聽不懂,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過程。

好比要到第五層樓,這是大家的目的,可是如果沒有下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層樓的話,大家就上不來。

同樣地,真實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被覆蓋著,不能一下子顯現,所以,必須有一個步驟、有一個階梯讓我們上來。那個步驟、階梯,就是方便。

能夠懂得真實,很不容易,所以為「實」必須施「權」。

二、「開權顯實」。「權」就是方便,既然方便宣說出來了,在方便之中必須顯現真實,如果不顯現真實的話,就永遠在方便裏邊,就不曉得有真實、不知道如何進入真實了,所以說「開權顯實」。

三、「廢權立實」。既然接近了真實,那麼,就必須將方便捨掉,而完全投入真實。

好比我們從此岸到彼岸,是坐著船,在還沒有到的時候,當然靠這隻船;既然已經接近彼岸,就要捨船登岸,不可能留戀在船上,永遠都在船上而不登上彼岸(那就永遠不能達到目的地了),所以最後要「廢權立實」。

妙蓮喻

念佛人就是「妙好人」,「妙」就是指妙蓮花,所以,淨土法門又稱為「蓮宗」,念佛人稱為「蓮友」。

我們之所以念佛、之所以有信心、之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都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阿彌陀佛的救度,就像一朵蓮花,使我們開信心的蓮花,往生蓮花之中而蓮花化生。所以,《觀經》就讚歎說:「念佛人就是一朵妙蓮花。」

這朵妙蓮花的開展過程,也跟前面三種階段一樣。所以有:「為蓮故花」、「花開蓮現」、「花落蓮成」三個階段。

為蓮故花」:就是說,我們是為了蓮子才來培養這朵蓮花。

花開蓮現」:當蓮花開了的時候,裏面是有蓮子的。如果花開而沒有蓮子,就只是裝飾品而已,不能得到蓮子這個實物。

花落蓮成」:蓮花的花瓣掉落了,所獨獨呈露出來的,唯一展現在眼前的,就是蓮子,蓮子是目的。所以到最後,就是要以蓮子為主要對象,而有廢權立實、花落蓮成的那一種相貌。

如何掌握整部《觀經》

《觀經》的「流通文」:

佛告阿難: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也就是花落蓮成、廢權立實的地方。

整部《觀經》,不論它再怎麼深奧,我們再怎麼愚癡,不能瞭解那麼深奧的教理,可是我們如果掌握住釋迦牟尼佛交待阿難的話,而依教奉行,那整部《觀無量壽經》我們就通通掌握到了。

反之,即使定散十六觀從頭到尾都非常透徹,也能講,甚至也能觀想,但是釋迦牟尼佛最後所交待的這段經文忽略掉了,那可以說,等於沒有看過《觀經》,不知道《觀經》。因為宗旨不明、核心不知,真實的地方沒有吸收到,所吸收的只是方便,等於是還在半途。

可見,懂得這段話是多麼的重要。

三經皆講持名念佛

「汝好持是語」這個「好」,有一種尊重、恭敬、不輕慢的含意,有一種專心一意、無二、無我、不旁雜、不間斷的那種含意,所以說,汝「好持」。

「好 持是語」:好持這一句話。這一句話是哪一句話呢?就是「持無量壽佛名」,就是這一句話。持名,持名念佛,持無量壽佛名,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跟第十 八願「乃至十念」是一致的,同時,也是跟《阿彌陀經》所講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是一致的,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都去執持 名號。

這裏講的「持無量壽佛名」,《阿彌陀經》所講的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不只是文字上一致,內容也是一致的。所以,這一段話非常重要。

以善導大師為標準

讀《觀無 量壽經》,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去解釋它,必須有祖師的傳承。自古以來,最被崇奉的解釋《觀無量壽經》的祖師,就是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 疏》是解釋《觀無量壽經》的標準,任何對《觀無量壽經》的解釋,都不可以跟善導大師所寫的《四帖疏》不一致,甚至相反。

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所示現的,所以,善導大師的語言,就像佛說的。因此,《觀經四帖疏》被崇奉之尊高,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那般,既不可增加,也不可減少。

善導大師怎麼樣說,就要怎麼樣去理解、怎麼樣去奉行。

定散二門入一向專稱

那麼,善導大師是怎樣解釋的呢?

善導大師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段文很短,意義非常顯明,而且是斬釘截鐵。善導大師在這裏說: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上來」就是前邊,前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十三種定觀,以及三福九品,總共十六觀,這叫做「定散」。這「定散兩門」,是前面所說的,依照這個去修,都有利益,迴向也能往生。

可是,比這更有利益的,而且是絕對利益,又是阿彌陀佛的本心、本意、本懷的,不在這定散兩門,而是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前面雖然說定散兩門的十六觀,可是如果從阿彌陀佛的本願、根本願——念佛往生願來看,阿彌陀佛的心,是要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望佛本願」就是「一向專稱阿彌陀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阿彌陀佛根本的願。離開了根本,枝、幹、花、葉都會枯萎。有根本才能生長,根本是一切發展、成就的來源。

(二)定善觀中說念佛攝取

在《觀經》十三定觀的第九觀裏面有一段經文,顯示「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功德利益。

雖然十三定觀通通在講入定觀想——息慮凝心,觀想阿彌陀佛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可是裏邊卻透露出稱名念佛的功德利益。

這一段文最明顯的就是: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唯有稱名蒙受彌陀心光攝取

這一段文初看好像是定觀,入禪定三昧去觀佛、觀極樂世界所獲得的利益——但並不是。從釋迦牟尼佛交待阿難的「流通文」來看,這裏的「念佛眾生」所行念佛,不是觀想念佛,而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是「持無量壽佛名」的持名念佛。所以,「攝取不捨」也就是稱名念佛所得的利益。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遍滿整個大宇宙,沒有一個地方照不到,任何地方都有彌陀的光明。現在我們這個五層樓上,阿彌陀佛的光明依然遍照。

同時,不只遍照,而且攝取,所以下面說「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遍照的光明,跟攝取的光明,是有所不同的。

遍 照的光明是自自然然的,充滿整個大宇宙,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去,目的是要栽培我們。好像陽光普照大地,沒有不受陽光利益的。陽光普照大地,如果以花果來比喻 的話,向陽的花木,就成熟得比較快;如果不是向陽的花草樹木,成熟得就比較慢,受到陽光普照,時節因緣一到,它也能花開果熟。

所以,這裏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是花開果熟之前的一種方便,培養的階段,預備教育的階段;「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攝取的光明。雖然光明遍照,但未必攝取,而唯有念佛的眾生,不但蒙受遍照光明的利益,而且蒙受攝取不捨的利益。

雖然每一位眾生都蒙受阿彌陀佛遍照的光明,可是唯有念佛的眾生才可以獲得攝取不捨的光明。所以「遍照」、「攝取」有這些差別。

這 並不是阿彌陀佛內心有差別、不平等,不是的。阿彌陀佛的悲心始終是平等的、毫無差別的,只是眾生根機有不等。所謂不等就是:有的眾生宿善比較深厚,聞說阿 彌陀佛的救度,立刻、或者不久就能領受;而有的眾生領受比較慢,甚至不是這個根器,轉而去修別的法門,甚至連佛法的基本教理,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 迴都不相信了。

眾生根機有差別,使得彌陀攝取眾生也各有前後不一樣。

總之,我們如果依照剛剛所講的「持無量壽佛名」、「一向專稱彌陀名號」,自自然然地就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的利益。

稱名與佛心光相應,因此攝取不捨

這有它的原理。

一般說,佛的光明有兩種:一種是身光、一種是心光。身光,就像遍照光明一樣,遍照著十方世界整個大宇宙,但是如果不念佛的話,就不能跟彌陀的心光相應,不能蒙受彌陀心光的永遠攝取、永不捨離。

「攝取」,就是現生來保護他,臨終時使他進入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就叫攝取

阿彌陀佛的本體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句名號之外,你要去找阿彌陀佛找不到。因為這句名號是祂的本體、是祂的本身;除了祂本身之外,你要去找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也找不到。所以,六字就是祂的本體,祂的本體即是六個字。

我們稱念這六個字,無形之中,祂的本體就在我們的心內,我們這愚癡、五蘊之身也在阿彌陀佛的心中,所以跟祂的心光是相應的。因為這六字名號,就是第十八願所完成的,合乎祂的度生本懷。

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身,同時,祂的本身又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極樂,就是淨土,因此,我們稱念這句名號,現生跟彌陀的心願、心光相應,臨終時自自然然地也就進入涅槃的極樂淨土,所以都是非常自然的、不加勉強的。

所以,淨土法門是一個自然法門。稱念名號,自然受名號功能的攝取而進入名號的世界。

證同彌陀

名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名號。極樂世界是佛菩薩所居住的環境,可是佛的環境(依報)跟佛的本身(正報)是一體的,沒有兩樣的,同樣在一起的。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彌陀所顯現的,我們稱念正體的南無阿彌陀佛,自然能進入阿彌陀佛的依報——無量光明土,同時證悟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既然證悟跟彌陀一樣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那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不可思議功德,我們也能擁有、也能獲得、也能證悟。阿彌陀佛要讓我們往生,不是給予我們次等的,是給予我們最上等的無上功德,不是跟祂兩樣,而是跟祂一模一樣的。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有的,我們也擁有,毫無缺少,完全具足,圓圓滿滿具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自然會倒駕慈航,就像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倒駕慈航,到十方世界救度眾生。

所 以,淨土法門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法門,是「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的法門。現在我們雖然是五蘊之身(五蘊:色、受、想、行、識),愚 癡、五欲、五蘊之眾生,內心有貪瞋癡,外境都是趨向五欲的境界,可是信受彌陀的救度,身雖然還是三毒之身,可是已不是輪迴的凡夫,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 一了。

淨土法門既容易又殊勝

所以,淨土法門稱為「易行道」。「易」,是安易、簡易。「安易」,就是安全、平安、安穩,沒有什麼險難,沒有什麼不安全。「簡易」,就是簡單、容易,沒有什麼困難。

有的人會認為說:凡是簡單的,都不是很殊勝、很高明的;如果是殊勝高明的話,它就不是隨隨便便能完成的。

淨土法門正好相反:既是易行道,同時也是殊勝的法門,是無上道,因為所得的是最高境界,是無量光、無量壽的佛的境界。短短幾十年過完了之後,我們到極樂世界,立刻就證悟了無量壽、無量光。

《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壽同彌陀,所以壽命是無量;光也同彌陀,所以身心之光明,也是無量光;那麼智慧,智慧也一樣高明;神通,神通也一樣洞達。可以說都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都是「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雖然極樂世界有聲聞、菩薩、人、天這些名稱,但其實內容都是一樣的。有這個名稱,也只不過是為了其他世界的眾生有那種名稱的習慣,為隨順其他世界眾生的習慣,才說天人、菩薩、聲聞。其實雖有那個名稱,但沒有那個內容,內容都一樣。

這個我們看《無量壽經》就知道了。

第十二願光明無量——結緣導入稱名

雖然每位佛都一樣發救度眾生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如果這個眾生跟這位佛沒有緣,這位佛要度他就比較困難。

阿 彌陀佛的慈悲,祂的目的是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祂必須先跟十方眾生結緣。為了跟十方眾生結緣,阿彌陀佛就在四十八願當中發下了「光明無量願」,以光明普照 十方世界,來跟十方世界眾生結緣,引導他進入持「無量壽佛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為此,阿彌陀佛發下了「光明無量願」:

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
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
不取正覺。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以身示範稱名

同時又以名號為因,來引導眾生進入極樂世界。為了使每位眾生都能聽到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在祂的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七願,發下了「諸佛稱名願」。

第十七願: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發願,祂如果成了佛,必須自然地能使十方三世諸佛到處普遍地、深入每個角落地去稱揚、弘揚、讚歎「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去稱念這句名號,作為眾生的模範,使眾生也能知道這句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而像十方諸佛那樣地去稱名。

所以我們看,第十七願是「諸佛稱名願」,十方諸佛都在稱念彌陀的名號。十方諸佛稱念彌陀的名號,目的是為了以身作則,引導我們,跟祂們一樣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選擇稱名念佛

十七願接下來就是第十八願,所以第十八願就是:使眾生聽到無量諸佛稱名之後,也跟無量諸佛一樣地來稱名。

「乃至十念」的慈悲救度

十八願說「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只要「乃至十念」(註: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十念」非常容易,因為是「乃至」。

既 然是「乃至」,就是不只十念,也可以十一念、二十念、一百念,千念、萬念,若一日的念、若七日的念,若七年、若七十年、盡一輩子的念,這是指壽命較長的。 如果壽命比較短,甚至當下就要臨終的眾生,才聽聞到這個法門,他就乃至十念、乃至九念、乃至五念、一念,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乃至十念」給了我們最大的方便,使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所以叫「乃至」。

這 是從稱名數目來講,表示沒有限定數目的多少。只要你稱念彌陀名號,即使是將要斷氣的人,他念一聲,照樣往生,跟念一輩子的人一樣往生;即使到最後嘴巴硬 了,舌頭不能動了,他起這個心,動這個念,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或心中想到佛的救度,照樣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乃至」。

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我想:慈悲,沒有比這個更慈悲了。

兆載永劫積植德行,完成眾生往生功德

慈悲的背後,必然有智慧。單有慈悲沒有智慧的力量,那是不能達到慈悲的目的的。這個慈悲,背後當然有阿彌陀佛的智慧力量。

在哪裡呢?在阿彌陀佛為我們五劫思惟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就是在這裏。

為 了救度十方眾生,使十方眾生通通到極樂世界成佛——十方眾生,無量無邊,其中有罪業比較少的眾生,甚至沒有罪業的超凡入聖的聖者;同時又有罪業比較深重、 深重到將墮阿鼻地獄或已墮阿鼻地獄的罪人。這些聖人跟凡夫、跟極惡罪人,都要讓他們平等往生極樂世界,這非同小可啊!所以,要能救度十方眾生的功德,可以 說是不可思議的大、不可思議的多、不可思議的深廣,因此要經過兆載永劫,替我們積植無量德行。

阿彌陀佛之所以讓我們「乃至十念」就能夠往生,是因為祂事先為我們完成了往生的功德啊!

我 們累生累世以來,所欠人家的債無量無邊,超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以自己的力量要還掉這三千大千世界的業債、離開娑婆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每天都在 造業,不是在累積功德,可以說惡多善少,甚至毫無真實之善。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就必須先為我們還清這些債務。為了為我們還清債 務,祂必須經過長久時間去賺「錢」,所以,於兆載永劫積植無量德行,目的就在這裏。

同時,祂要讓我們在一個清淨的環境中不退成佛,也必須為我們建設這樣一個環境,這個環境就是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之廣、之莊嚴,是十方世界所不能比的。能夠完成這樣的淨土,所需要的時間必須比十方諸佛的成佛時間還要長,功德還要多。

同 時,從娑婆世界要到極樂世界的資糧也要為我們完成。就好像我們出外旅行,必須準備錢、衣物、食品,這些資糧如果不夠,就不能出外了。要去的地方越遙遠,所 準備的資糧就必須越多,在古代,千里之行,需要三個月的糧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資糧(按照一般的觀點,要具備信願行三資糧,就是念佛的功夫要深、積 累的功德要多),其實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阿彌陀佛通通為我們準備好了,不假借我們眾生的方便。

如果需要我們眾生去累積的話,那我們不能往生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沒有人了,祂所發的「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願,也就是虛假的。如果要我們累積,誰敢保證說「啊!我累積到能夠往生的水平了」?沒人有把握說他水平已經到了。所以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

我們離開娑婆,是阿彌陀佛為我們還清生生世世的債務;我們要到達的極樂世界(也就是我們的歸宿),也是阿彌陀佛預先為我們完成好的。

從這裏到那裏,從此岸到彼岸,這個資糧,這條願船,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完成的。

我們只要「乃至十念」(註: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地信受稱名,就已經在願船上了。即使貪瞋癡還沒有斷,習氣還沒有改,煩惱重重,雜想妄念無邊,只要不離開願船,即:對彌陀救度信心不失,對往生極樂願心不退,一生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會再度落入六道苦海了。只要壽命一到,自自然然地就在彼岸了。

無限的安慰、最後的希望

所以,淨土法門給了我們修行者無限的安慰,也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淨土法門是所有修行者最後的希望。

如果靜下心來反省、檢討自己一輩子的修行是否達到解脫的標準,那時才會發現是不夠的。那時必定會苦惱,會不安,會不敢睡覺,把睡覺的時間也要挪來修行,希望能夠因此達到標準。可是,最後還是失望的,還是痛苦的,到最後陷入絕望。

絕處逢生的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不管在家、出家、會修行、不會修行,同樣蒙受救度,所以,淨土法門太不可思議了!令我們無限的歡喜、安慰!所以,這個法門是易行道,也是安樂道,使我們心中安穩下來了,不苦惱了,有歡樂了。

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橫超的法門

淨土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橫超的法門。

自力修行的話,從一樓到頂樓,必須一層一層爬上來。但淨土法門是超越的,不必經過這些中間階段。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力量經過這些中間階段,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使我們從最低層立刻到最高層,所以叫超越。

所謂中間一層一層,就是一般聖道門所講的,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總共有五十一個階位。

阿彌陀佛讓我們立刻到達五十二的階位,所以叫橫超的法門。

龍 樹菩薩以坐船來比喻。比如說,從臺灣到大陸來,如果沒有船隻的話,必須游泳了。即使會游泳,恐怕游不到一半,就沉溺下去了,因為很漫長。從凡夫到成佛果位 也很漫長,但如果有船隻的話,坐在船上,就非常安逸了,不假借我們有力、無力,會游泳、不會游泳,男女老少,即使連腿腳不方便的人,也同樣能夠到大陸來! 所以,坐船的法門,是安樂的法門,是易行的法門,而且靠船的力量不久到彼岸——是橫超的法門。

當然,現在有飛機,一登上飛機,不久就到彼岸了。

世上的船隻或飛機都有危險性存在,可是阿彌陀佛的願船、阿彌陀佛的「飛機」是絕對安全的、絕對舒適的、絕對可靠的。

名超十方,救度眾生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沒有一個地方不蒙受光照。十方諸佛又到處讚歎、稱揚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在弘傳。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

所以,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之後,又發了「三重願」,也叫作「三誓願」,其中就說: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祂既然成正覺了,「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聲自然就超越十方世界。超越十方世界的名聲,不是阿彌陀佛好名、喜歡人家稱讚祂,不是的,目的不在於此,目的在於救度眾生。救度眾生之前,要先讓眾生聽聞到這句名號的生起本末、這句名號的救度原理,然後領受阿彌陀佛的救度。

好比公司推出新產品,這個新產品跟以往的產品不一樣,每個家庭、每個人只要用了這個產品,他一生就能獲得幸福。這個產品既是對每個人這麼重要的話,必然要去營銷,去打廣告,讓天下人都知道。

為阿彌陀佛營銷這個佛力救度法門的,就是十方諸佛,這也是阿彌陀佛願力的作用。所以,是光明名號在救度眾生。

我們既然聽聞了這個法門,稱念彌陀的名號,就在光明攝取之中,不應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

第十三願壽命無量——稱名法門永住

阿彌陀佛為了使淨土法門不只是在空間上救度各個角落的眾生,同時在時間上要救度盡未來世的眾生,又發下了一個願,就是「壽命無量願」,這就是第十三願: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
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
不取正覺。

意思是,壽命即使有限量、有範圍,但如果最低最低不到百千億那由他劫的壽命,祂就不取正覺。百千億那由他,那等於超越時間、永恆存在的。這個願叫作「壽命無量願」。「無量」,沒有限量的,沒有時間限制的,沒有範圍的,在時間上是一直延續下去的,超越時間的。

光明無量,是指空間上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壽命無量,是指在時間上救度盡未來際的眾生。

彌陀攝取,佛光圍繞

稱念這句名號,如剛剛所講的「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蒙受彌陀光明攝取不捨,這有什麼利益呢?

也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這個人就已經在阿彌陀佛光明百重千重的圍繞保護之中。

所以,念佛人身上都有佛的光明。既是彌陀光明來攝護、攝取我們,也從我們內心散發出彌陀燦爛的光輝。

念佛放光的故事(一)

在這裏我引用一兩個例子,來作為實證、見證。

這 本《淨宗講義》,總共分為十一章,其中第十章就是「念佛放光」(註:已編入《念佛感應錄》第一集),也就是說,只要稱念名號的人,身上就會放出彌陀的光 明。第十章分為幾個段落,其中的「心念彌陀,身有光明」,作者是明朝末年的蓮池大師,鼎鼎有名的淨宗祖師,他所寫《竹窗隨筆》有這樣一段記載:

海昌村有位老太太死掉了,雖然肉體死掉了,靈魂不死。這個老太太靈魂能附在家人身上,講說一些事情,說陰間報應,受地獄苦刑的種種苦狀,每次都說得非常清楚,而且非常靈驗。因此,她一附身出來說話時,不僅家人,連左鄰右舍通通過來好奇地聽。

一次,聽眾中有一個人突然在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他在心中念,不在口中念,別人當然都不知道,可是鬼魂就知道了,立刻就講:「某某啊,你如果常常這樣的話,不怕不會成佛啊!」

那個人反問她:「哎?你怎麼這麼說呢?」

鬼魂說:「因為你心中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啊。」

那個人又反問說:「我心中念佛,你怎麼會知道?」

鬼魂說:「哎呀,知道得很清楚,因為你身上有光明的緣故啊!」

蓮池大師說:這個村民是個文盲,不認識字。不認識字的村民,只是當下專心念佛,就能使鬼魂向他如此恭敬、讚歎,何況是修持念佛已久的人呢!蓮池大師說:「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這個人一字不識,可以說是愚癡的人,但只要心中專心念佛,就有光明。鬼神不但不敢害他,而且敬重他,甚至保護他。

要多念佛,轉不好的光明成為佛的光明

我們身上其實都有光明(這本書也有例舉),善人有善的光明,惡人有惡的光明,當下起什麼念頭就有什麼光明,智慧、福報大與小,光明都是不同的。

不管智慧、福報是大是小,我們只要念佛,身上都有佛光。不然的話,如果論我們自身的光明,可以想像的到,我們的光明不會使鬼神敬重,因為我們都是雜想妄念、自私自利、貪瞋癡重重,哪有那種可被恭敬的光明呢?所以很慚愧。因此我們要多念佛,轉不好的光明成為佛的光明。

念妄想也是念,念佛也是念,但妄想總是不好,造罪造業,鬼神看見就討厭。那為什麼不把同樣是「念」的妄想用在念佛上呢?同樣都是念,不念佛一定是念妄想。

我們身上都有光明,用肉眼看不見,有陰陽眼的人就看得到,鬼神也都看得到。陰陽眼、鬼神都還是凡夫,都能看的到,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就更看的到了。

所以,我們只要心中念佛,護法龍天就會來護持,諸佛菩薩就會百重千重環繞在身邊保護我們、讚歎我們,這是《阿彌陀經》所說的。阿彌陀佛「光中化佛無數億」——無數億的化佛;同時,「化菩薩眾亦無邊」——無邊的菩薩。化佛、化菩薩也同樣是百重千重圍繞在我們身邊保護我們。

我們二六時中都在彌陀、諸佛、菩薩、護法龍天的擁護當中,這豈不很讓我們感到安慰、安全而喜樂呢!

念佛放光的故事(二)

再來說一則《念佛感應錄》第一集七四頁。這是從陳海量居士所寫的《可許則許》中引用過來的。

陳海量是近代一位鼎鼎有名的在家居士,他家是佛化家庭,專修淨土。

陳 海量在這本書中說:「當我二十九歲時(一九三七年),跟我的太太,名叫遠信,住在赤城山。這時遠信二十五歲,在某一天早晨,她下山去,行走在田野間,沿路 專心地在念佛。這時,太陽剛剛上山,早晨太陽的光輝照滿了大地。她太太偶然看見自己的影子,發現頭頂上有一圈圓形的光環,直徑大約有二尺,跟肩膀一樣寬。 這個光環散發出燦爛的光輝,就像佛像上的圓光一樣美妙,不可形容(我們看佛像的頭上都畫有光環,有顏色,不過我們所看到佛像頭上的光環,總不會比遠信看到 的真實,因為她親自看到了嘛)。她心裏覺得奇怪,還是繼續一邊走一邊念佛,並且時時注意她的影子。這圓形光環依舊煥發著璀璨美妙的亮光。她知道這是念佛所 得到的景象,於是,為了試試看,她就停止念佛,轉而念世間的雜事,同時,又看看影子,咦!光環已沒有了。」

陳海量在這裏說:「因此,就可知道,念佛最能發揮我們本有的光明,消除業障的黑暗。」

陳 海量的太太遠信,二十五歲,論年齡還很年輕,既不是老和尚,也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只是因為她念佛,就會有光環出現;不念佛,光環就消失。可見,念佛的人雖 然不知道、不祈求,卻有光明。念其他事情,同樣是念,可是光明就沒有了。那麼,就可以知道,這光明不是從她本心所產生的,是外來的。

有名號的地方就有光明

這句名號就是光明名號,有這句名號的地方,就有光明

在 臺灣,這句六字名號貼在電線杆上,貼在牆壁上,貼在曾經有人溺水的水池或海邊,或曾經發生過車禍的危險路段。貼上六字名號後,哎!那個地方車禍減少,甚至 沒有了;有的水域經常有人淹死,結果六字名號貼到水邊,就不會再有人淹死了。這句名號就在那裏放光,消除當地受災受難眾生的業障,就使他們離開了,不會在 那裏阻礙行人,甚至找替身(冤死的往往會找替身)。

我們不要說:「哎呀!人家是遠信,才有頭上的圓光。」不僅遠信有,每個人都有,一念佛就有。

因為我們的心很狹小、愚癡,有雜念、有煩惱、不清淨,我們也沒有很高深的智慧,以為「像這樣的我即使念佛,也沒有什麼吧!之所以會放光,應該是心很清淨,經藏很深入,很有修行的」,大家都這樣認為吧?其實不是!

我 們這一念心雖然狹小,也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我們起一念或發一句語言,都會繞遍全宇宙,又回到我們身邊,時時刻刻都是因果響應的時候。我們平時的影子看 不到光不光的,可是如果時空配合好,心裏狀況也剛剛好,就會出現那種現象。如是因,如是果,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要有那個光環,也要因緣和合。可以知道, 人,甚至畜生(因為畜生心裏也有心念)只要心念轉到念佛來,自然會產生那種現象。所以,不只是遠信,任何人,如是因,如是果。好像電視,轉到哪個頻道,那 個頻道的節目自然就映現在螢幕上。你不轉,因緣不具足,那個果就不會產生。所以光明是每個念佛人都有的。

佛光照耀,最根本的利益是消除臨終業障

阿彌陀佛光明照耀念佛眾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這功德利益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消除我們臨終的業障。因為當我們臨終時,身體受病痛的折磨,內心受種種不安的折磨,可以說內外煎熬,既有病痛,又有執著。

世人臨終時的三種愛(執著)

一般人到臨終時有什麼樣的執著呢?一般有三種愛,愛就是執著。

境界愛——第一種執著就是境界愛,對環境的執著。

我 們活了一大把年紀,應該看過好多人的死亡。沒有學佛的人,他的死亡,最後的執著,第一顯現出來的,就是對環境的愛。所謂環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 我們所住的地方,還有我們的名呀、利呀、地位呀,這些執著。因為想到「哎呀!我即將離開了」,所以依依不捨,跟親愛的人依依不捨,跟一生辛勞所建立的家 業、名位依依不捨。

但是,再怎麼執著都非離去不可,到最後這一切全部都要離開,無可奈何。

自體愛——第二種執著就是自體愛,即對自己身體的執著。

或 許大陸比較樸素,臺灣都講究種種保養的化妝品。只要是女眾,她們的化妝品都很多,有洗澡時用的,有洗澡前用的,有洗澡後用的;頭髮也一樣,皮膚也一樣,衣 服也一樣,琳琅滿目。所以在臺灣,女人的錢最好賺。電視廣告往往都是女人用品,漸漸地,臺灣男人也開始這樣,也去美容,甚至割眼皮,要他的眼皮像某位男明 星一樣,這就是自體愛。

在生時,執著這個身體,死時也是執著這個身體。因為他沒有學佛,只曉得這個身體是他唯一的、最真實的,而不曉得這個身體也是假的、因緣和合的、一時擁有的、最後非離開不可的,所以第二種就是自體愛。

當生愛——最後的執著,就是當生愛,當生就是未來。

因為身體也是無可奈何、非離開不可了。好了,離開身體之後,糟糕了,要到哪裡去啊?到底有沒有死後的世界?是苦,是樂?他最關心的,最後就是這個了。

在生時認為人死成灰,好像燈滅了,什麼都沒有了,很頑固。到最後才慌張起來:「糟糕!以前我認為人一死就一了百了,現在不一定是這樣,萬一有死後世界的話,那將怎麼辦?那到哪裡去?去接受快樂還是去接受痛苦?」那時他才懊悔起來。《無量壽經》講: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在 生時,沒想到死後這件事情,將一生的青春奉獻在兒女身上,浪費在貪圖五欲之上,都沒有為自己的生死大事來準備、來計畫,通通沒有,要死了才懊悔起來,所以 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內心既懊悔,又懼怕。但懊悔也來不及了,因為不可能回到人間繼續過生活啦,一離永離了,跟情深意重的父母、先生(太太)、兒女 永別了,所以非常悲傷。

同時,懊悔過去人家勸他學佛,他一口頂回去,說:「沒有因果報應,沒有天堂地獄,沒有善惡,學什麼佛!心好就好了嘛,還學什麼佛!」所以這時懊悔了。「悔懼交至」,就是指這種臨終人的心態。

善根的發露

我想,我們在座各位,不至於說大命將終時才悔懼交至吧?懼怕,就要現在懼怕,不要等到將來懼怕,現在懼怕還來得及,將來懼怕來不及了。

我們學佛的人,其實就是有一種懼怕的心才來學佛的。昨天晚上淨良法師說,他從小就有一股無以名狀的寂寞感,那種恐懼,又不曉得是有什麼不安的那一種感覺。

其 實,那種心理狀態是善根的發露。因為我們內心雖然有光明朗照的佛性,可是無始劫來,這個佛性被我們的貪瞋癡無明重重覆蓋著,這無明的影子,偶而會散發出 來,讓我們看到它,感到它的存在。雖然正體看不到,可是影子看到了。看到影子時的那種心理狀態,就是想嚎啕大哭。嚎啕大哭為了什麼?不知道,莫明其妙;或 者是寂寞襲上心頭,好像一種淒涼的、寂寞的、感覺缺少什麼的那一種心理狀態。有那一種狀態就是善根發露,就會踏上宗教的領域。

就像釋迦牟尼佛,祂雖然貴為王子,四周都有護衛,一出門都是到風光明媚、繁華熱鬧的地方去,可是祂並不快樂,祂好像缺少什麼,祂喜歡靜靜地坐在樹下思惟。可是,缺少什麼,祂不知道;所思惟的,應該從哪個方向去,祂也不知道。

所 以,一個踏上宗教領域進而修行的人,都是事先有那種心路歷程。我本身也有,我想是這樣。淨良法師說他也是這樣,我們都會有那種心。如果能遇到佛法,那太好 了;如果不能遇到佛法,就會悲哀地過一輩子,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所以,很多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到最後都自殺,因為他苦悶的心中,找不到滋潤的甘露啊!黑 暗的心中沒有光明照射進來呀!

普行此願,為作大安

如果找到彌陀的救度,他的心就安了,無名的心中充滿了光明了。

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存在,是為了消除我們的不安嘛。所以《無量壽經》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阿彌陀佛說:祂要在宇宙當中成為救度十方眾生的救主;十方眾生的一切恐懼,祂要給他安,給他消除,令他大安,安穩不恐懼——這就是第十八願。

佛教的價值觀

沒發現心中有苦惱的人,這個人不能算是幸福的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安樂,是建立在超越生死、解脫生死上的。

即 使再怎麼富貴、有權位,但不曉得有生死一大事,沒有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這個人可以說是不幸的人、愚癡的人,他再有學問,都是愚癡的人、不幸的人;反之, 再怎麼大字不認識三個,而且非常貧窮,睡在地板上,但他曉得有人生的大事,知道稱念救度我們的彌陀名號,這個人是宇宙當中第一幸福的人、第一有智慧的人。 所以,以佛教的眼光來看,價值觀就是這個樣子。

佛教的價值觀不是以外在的五欲作標準,是以內在知不知道生死一大事、知不知道彌陀的救度這件事作標準來衡量的。所以,人生觀、價值觀永遠跟世間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人生觀在這裏,價值觀也在這裏。

臨終除障,自然往生

所以,現在雖有恐懼,這個恐懼被阿彌陀佛消除以後,就永遠不再有了。即使臨終躺在病床上,身體再痛,但心不痛(不然會身心交迫),由於阿彌陀佛的光明百重、千重圍繞,使我們沒有世俗人那些執著和恐懼。

同時,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都曾跟人家結冤、結仇,這些冤魂,自從我們出生之後,就在找我們;找到了,就在我們附近等待機會報復。

那麼,我們平常身體健康,心理正常,他們不能接近。如果身體不健康或心理不正常,就能夠接近。所以,一些身心不健康,甚至發瘋了的,很容易受鬼魂的干擾。

一個人儘管身心健康,可是面臨將死的那一刻,陽氣漸漸渙散,他的心已經是一半在看世間的景色、一半已經可以看到陰間,看見他將要去的地方。那時,累生累劫的冤家債主就要來報復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在這個時候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使一切冤家債主通通不能接近,這就是攝取光明的利益。

善導大師解釋攝取光明有三種緣:親緣、近緣、增上緣,第三增上緣就說到了這一保護的功能。

(三)散善觀中說念佛信心

《觀無量壽經》也說到「三心」,這是重點:

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這好像有三個心,而且各不一樣。可是呢,通通包含在「深心」裏面,一個「深心」就具足三心了。

至誠心——內外一致的心

首先說「至誠心」。「至誠」就是真實的意思,善導大師說:

至者真也,
誠者實也。

所以,至誠心就是真實心。

那麼,什麼叫做「真實心」呢?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真實地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真實的;我們口中稱念這句名號,也是發自內心的、實實在在的,不是表面上做給人家看的。

表面上讓人家知道我在念佛、我在信佛、我想往生極樂世界,可內心卻不是真正信靠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樣就不是真實了。

所以,信佛、念佛,相信有極樂、有彌陀,這都是發自內心的,這樣內外一致,就是真實。

深心——深信的心

深心」,善導大師解釋「深心」就是「深信之心」。

第一信「機」:深信自是凡夫

深信什麼呢?

第一信「機」:深信自己是罪惡深重的凡夫,有心修行,無力修行。若 靠自力,不僅今生今世無力解脫,而且盡未來際也不能解脫,「無有出離之緣」。這種眾生,一想到這裏,真的是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啊!因為「無有出離之緣」嘛。 無有出離之緣,是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一直地、一直地在娑婆世界?那人身難得,豈不是都要墮落三惡道呢?所以,一想到這一點,那種不可形容的恐懼就會 產生在心頭,一定的!

深信這一點,深信我們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善導大師說到深信「機」,宗教名詞的這個「機」就是指我們的根性、根機)。

第二信「法」:深信念佛必生

二信「法」:也就是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稱我名號的人,我都必定使他往生極樂世界;稱我名號的人不能往生,我就誓不成佛!」依靠阿彌陀佛的誓願,必定能夠往生,深信這一點。

兩種深信入一向專稱

前面深信 「機」,機是罪惡深重的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這種眾生也可以說是五逆、十惡、謗法、犯四重、闡提的眾生(如果不是這種眾生,就有出離之緣、就不是無出 離之緣啦),這種無有出離之緣——五逆、十惡、謗法、闡提的眾生,不管他對阿彌陀佛的救度瞭解的深、瞭解的淺,他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就必能往生,他深信。

信自己(機)無力出離,信念佛(法)必定往生,這就是「機法兩種深信」。

那 麼,如果以剛剛提到的,釋迦牟尼佛付囑阿難流通下去的「持無量壽佛名」,以及善導大師所解釋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來講,沒有談到信和不信的問題,只是說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那豈不是你信、疑,到了稱名那裏——比如說信也有深淺,疑也有種種,這一些不管,你只要稱名,必能往生,豈不是信也在裏面了?所 以,《觀無量壽經》的歸結就是在「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大意。

迴向發願心——自自然然回家的心

迴向發願心」,簡單講就是厭離娑婆、欣生極樂。

也 就是說,對娑婆不留戀,甚至厭倦它,因為它讓我們造罪造業、受苦受難,我們還會喜歡它嗎?而且,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說就是「三界火宅」——著了大火 的房屋,我們怎麼會喜歡它呢?所以厭倦娑婆;極樂世界那麼莊嚴、殊勝、清淨、安樂,我們怎麼不想去呢?何況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建設的,是我們的家 (戶長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極樂世界的戶長)。回到自己的家,非常自然的啦。今天上班去,一到下班時間,自自然然回到自己家裏。「迴向發願心」就是這個樣 子。娑婆世界的一切,不管是善哪、惡呀,任何事情都想到極樂世界,不會認為「我的這些功德能使我再世為人,或者上生天堂」,都不會這麼想,都是迴向發願往 生極樂世界。

這「三心」,都在「深心」裏邊:知道靠自力不能脫離六道;知道這種不能脫離六道的眾生,只要稱名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三、總結

《觀經》的大意,以釋迦牟尼佛的本意來講,就是:

持無量壽佛名。

那麼,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對這句經文的解釋就是: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雖然談到「三心」,可是「三心」就在「深心」裏邊。而「深心」即是深信,剛剛所引用的經文,以及善導大師的解說,這些內容,就是深信的意義。也就是說,信「無有出離之緣的罪惡深重眾生,只要稱念六字洪名,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觀無量壽經》的大意。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序 第2頁:壹、《無量壽經》大意
第3頁:貳、《觀無量壽經》大意 第4頁:參、《阿彌陀經》大意
第5頁:肆、《往生論註》大意 第6頁:伍、念佛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